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实验所用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探究实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28-01
中学物理实验的特点在于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实验为学生手、脑并用创造条件,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的能力,探索能力与敢于创新的精神,真正发挥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积极作用。
一、在实验中增加创造性思维成分
物理教学以物理实验为基础,每个测量、测定、演示、课外兴趣实验,都给学生留下真实感。特别是演示实验所用的简单易操作的器材,越贴近学生生活的用具,教学效果就越显著。对于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可采用挂图、放映幻灯片、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二维和三维的动画来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的直观感。物理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开展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设计的实验,更能激起学生求知和探索的兴趣。如用蹦床研究动、势能转化,用葡萄糖瓶做大气压存在等实验。根据这些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揭示谜底,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以习题为例,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一题多解就是要扩展思路,选用不同的物理规律按不同的途径去处理同一问题,使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散。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演示实验有110多个,学生实验有20多个。从目前教改的趋势看,演示实验要精练、典型,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只是单一的,从器材到实验步骤及设计都由教材按一定的模式制定,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从而使学生分析、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挥。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加强演示实验的层面和附加条件
关键词:实用性;趣味性;学生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67-01
“千言万语说不尽,一见实验就分明”,由此说明了作为基础教学的初中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本的科学。初中物理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学生实验能力的高低,实验素质好坏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物理水平的标准之一。因此,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是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它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本文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谈一些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体现实用性
本文认为以下几个做法可以体现物理实验的实用性。
1、选取学生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实验器材,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热情。如用一个老年人所戴的老花镜的镜片对着太阳光,在透镜后面的亮点处,放一片纸,纸可被烧焦。看到这个实验结果,学生们很惊奇,对相关的知识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2、选取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物理现象作为实验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选取。对于激发学生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作用。如实验:“在玻璃杯中注入大半杯水,把生鸡蛋放入水中可观察到鸡蛋沉入了水底。然后向玻璃杯中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发现鸡蛋慢慢上浮最后浮到了水面上”。又如,利用不同长短的笔筒通过塑料胶粘贴在一起,可吹奏出不同旋律的乐声。而这些所用的器材又是农村中学同学们身边常可找来的,既能方便找到又能很好揭示其物理现象、规律。
二、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体现趣味性
物理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为此,本人创设了“趣味实验”、“课后小实验”等新的物理实验形式。
“趣味实验”系列: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如声现象中的“土电话传声”,“用啤酒瓶自制水瓶琴”等;光现象中的“用水透镜点燃火柴”,“自制简易潜望镜”,“自制三色陀螺演示光的合成”等;热现象中的“人造小雪景”等;电现象中的“用一段漆包线和一个永磁体自制小电动机”等;力现象中的“吹不落的乒乓球”等。
“课后小实验”系列:课外小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要求,给学生布置的,让学生单独或几个同学组成一组,找仪器材料,设计并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一些小实验。课外小实验随时随地可以完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瓶瓶罐罐当仪器”,不受实验设备的限制;实验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实验成功率高,效果直观明显。课外小实验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三、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体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外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过程,对他们来说都是创新活动。课外实验本身就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课外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四、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体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1、寻求多种方法: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可根据实验所提供的信息、实验使用的器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从不同方向和不同方面来指导实验,寻找实验的多种方法。
如: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实验受学校器材的限制,可以将小桌改成盛细砂的矿泉水瓶放在细沙上,倒置放置改变受力面积,加细砂可改变压力,这样一来,可找出实验的另一种方法。
2、改进演示实验:如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演示实验的改进。
一、边学边实验的含义
(一)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二、边学边实验的意义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假设真理性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
三、边学边实验的实施
(一)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二)千方百计地准备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仪器。边学边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一般要求两个学生用一套实验仪器。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关键词:分组实验; 拓展改进; 器材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1-001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在我国经过广大中学物理教育工作者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已将中学物理实验归纳为“4个类型”,即:演示实验,边教边实验(现在也称“边学边实验”或“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课),课外实验(课外教学实验),这是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发展而形成的[1]。其中,物理分组实验在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动手体验实验过程等活动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初中物理分组实验,苏科版教材已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进行了不少修订,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做一定的拓展、改进和器材创新。
一、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拓展,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对可操作性强的演示实验拓展成分组实验。近几年来,我校由演示实验拓展成分组实验的实验有:
1.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主要器材有酒精灯、牙签和打火机。学生通过亲自摆放牙签,观察牙签的烧焦程度,判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学生亲眼看见被火焰燃烧的牙签是中间不焦两边焦,说明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比内焰温度高。
2.碘的升华与凝华。主要器材有碘锤、酒精灯、打火机、水和滴管。学生亲眼观察到加热前的碘锤里的碘是颗粒状,是固态,在加热过程中,看到了碘锤里充满着紫色的碘蒸气,而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的碘。通过在碘锤的一端滴加水,看到加水的一端玻璃壁内出现碘颗粒,碘锤内紫色蒸气消失,这个过程中也没有出现液态的碘。学生通过这个实验清楚地明白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亲自动手亲自实验,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对实验现象观察的更加仔细真切,通过亲自体验,加深了对实验现象的印象,对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出来的实验结果理解得更加深刻明晰。
二、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改进,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实验和呈现实验效果
通过对实验器材的改进和废物利用,有利于更好地准备实验、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和改善实验效果。比如说: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拿废电池代替棋子,可以使废电池二次使用,还节约了买棋子的成本,一举两得。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拿F光源代替蜡烛,一方面避免了蜡油滴在桌面污染桌面,另一方面F光源能清晰地看出成正立倒立的像,不仅仅是上下正立倒立,还有左右正立倒立也一目了然,更好地呈现了实验效果。
3.气泡的匀速直线运动中拿塑料管代替玻璃管。实验器材的具体制作方法是,先用酒精灯加热一米左右长的塑料管的一端,紧接着拿老虎钳夹捏端口,这样塑料管被封口,接着往一端封口的塑料管里加红墨水或是蓝墨水(用有颜色的墨水是为了便于观察气泡的位置),留一个气泡后,用同样的方法把另一端口封住,把做好的有气泡的塑料管用透明胶带绑在米尺侧面,只需在倒置米尺的同时掐秒表即可测出直线运动的时间,再在米尺上读出塑料管的长度即为距离。
由于分组实验所用器材数量较多,器材制作的材料如果能做到废物利用的话,不仅保护了环境,还节约了成本。电子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拿电子产品替代普通的实验器材,即可更加全面的呈现实验效果,提高实验达成率,还在替代过程中避免了原来器材对实验室的污染。玻璃器皿在分组实验中一向都是易碎易坏品,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不仅易于实验的操作,而且塑料制品的易塑性强,可以自行改装形状封口等,更加易于实验效果的呈现和简化实验。
三、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器材创新,有利于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自制分组实验器材就是对分组实验器材的创新。自制的器材有:
1.光的三原色中滤色片可以用红绿黄三色玻璃纸代替,考虑到玻璃纸比较软,不容易固定,可以用硬纸板剪一个长方形的窗口,把玻璃纸贴在硬纸板边框上固定,便于拿起观察物体的颜色。红光、蓝光和黄光的产生,可以把三色玻璃纸直接贴在三个手电筒的玻璃片上,便于进行合成实验。
2.探究固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自制小桌,可以拿硬纸板代替木板,把四个钉子钉在硬纸板上,制作分组实验时用到的小桌。
3.验证液体压强的存在实验中,可以用剪下的饮料瓶头上面蒙上气球皮,用橡皮筋套一圈固定,用来验证液体压强的存在。
自制分组实验器材,是对分组实验器材的创新,对于提高实验的达成率和可操作性是很有必要的。自制的器材取材简单,制作方便,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方便操作,实验现象明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实验效果好。
在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要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是物理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可以灵活的进行相互转换,演示实验拓展成分组实验,在进行分组实验之前或是之后演示所要分组的实验,强调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现象。改进分组实验,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结论的得出,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是重要的部分,经常分析实验中的利弊,有利于对分组实验做出有效有利的改进。自制分组实验器材,是对分组实验器材的创新,有利于在实验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总之,在分组实验的准备过程中,对分组实验的拓展、改进和器材创新,是物理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引起重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到对分组实验的拓展、改进和器材创新中,促进物理实验教学更好更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创新实验 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29-02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人才,是民族的创新素质,它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水平。“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的基础。”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改的深入,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物理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设计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探究知识。初中生十四五岁,正值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旺盛的求知欲,好学多问,并富有幻想,个性张扬并有自己的个人见解,有一定的创新和拼搏精神。但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往往也是短暂的,具备“三分钟热度”。这些独特的特点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迎合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猎奇的心理特征,迅速树立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这并不难,只需几个新奇有趣的实验,便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例如:
在学气压强这一节时,有几个新奇有趣的实验。
1、美丽的喷泉:一个装有一半水的锥形瓶,瓶塞上插有一根用完了的圆珠笔芯,将瓶塞扣好。往锥形瓶上浇热水,会发现瓶内的水顺着圆珠笔芯喷出了很高。学生立刻被此新奇的实验现象所吸引。原来,浇了热水之后,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变大,从而将水顺着圆珠笔芯压出。
2、冷水“烧”开水:冷水也能“烧”开水吗?学生一听这个题目,就瞪大了眼睛。圆底烧瓶内装有很热的水,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对烧瓶加热,直至水沸腾。停止加热,水不再沸腾,将烧瓶塞好瓶塞,倒过来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冷水浇烧瓶底部,然后拿开。你会发现,瓶内的水又沸腾了一段时间。原来,浇冷水后,瓶内气体冷缩,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从而水重新沸腾。
3、红色水柱上升:培养皿中间粘上一根蜡烛,培养皿中加满红色液体,点燃蜡烛,然后将大试管倒扣在蜡烛上,会发现随着蜡烛的熄灭,红色液体进入大试管并上升。由于蜡烛的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管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便把红色液体压入试管内并上升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二、用身边物品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
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实验所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就会使学生感觉到亲切,较容易克服思维障碍,能较好的达到实验的目的;如果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学生亲手制作的,那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相关物理表象,敏锐地洞察其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顺手拈来的、所熟悉的物品做物理实验,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实验物品,弥补实验仪器不足,拓展实验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真正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例如:
1、利用纸可进行的实验:
(1)在探究液体沸腾特点时用纸锅烧水:学生都知道,用火单独烧纸,纸肯定会燃烧。但是,把较厚的纸折成小锅,放入水用酒精灯把水烧开,纸锅却没有燃烧起来。原来,纸的燃点要大大高于水的沸点。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而且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纸的温度就不再升高,一直低于燃点,所以当然不会燃烧。这个实验让学生在惊奇之余更深刻认识到液体沸腾时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保持沸点不变。
(2)利用纸来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生两手各拿一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往两张纸中间吹气,纸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向两边分开而是合拢了。还有,学生手拿一张纸,让纸成弧形下垂,在纸上方吹气,纸反而飘起来了。这都说明了流体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2、利用乒乓球可进行的实验:
(1)用乒乓球可替代纸片做覆杯实验:找一个瓶口比乒乓球直径略小的瓶子,装满水,将乒乓球放在瓶口,倒置过来,乒乓球不会掉下来。巧妙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成功率比用纸片要高。
(2)用乒乓球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选取600毫升的饮料瓶,将饮料瓶上半部(像漏斗的部分)剪下并倒置,然后放入乒乓球,此时乒乓球落在瓶颈处(600毫升的饮料瓶的瓶颈处恰能和乒乓球贴合),向其中加水,学生会发现乒乓球并不会浮起来。若是用手堵住瓶口,则乒乓球很快就会浮上来。事实上,未堵住瓶口时,乒乓球下方没有水,它只受到向下的压力,因此它不会受到浮力;堵住瓶口时,顺着瓶口缓慢流下的水会在乒乓球下方聚集起来,此时,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从而对乒乓球产生浮力。通过这个自制器材的小实验,可使学生对浮力产生的原因非常明了。
3、学生利用矿泉水瓶自制创新实验:
(1)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在一大矿泉水瓶中装入较多的水,将一小试管倒插入瓶中,小试管漂浮。用手捏瓶身,施加压力,部分水进入小试管中,小试管所受重力大于浮力,小试管下沉。松开手,部分水从小试管中出来,小试管所受浮力大于重力,小试管上浮。轻压矿泉水瓶身,使其实现悬浮。此创新实验还证明了潜水艇原理。
(2)探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把自行车内袋上具有单向导气的气门芯,固定在瓶盖上,用打气筒往瓶中充10~15次的空气后,将充足空气的矿泉水瓶放在水池中的水面上,然后旋松气门芯的螺丝,使气体放出,会观察到矿泉水瓶在水面上快速地前进着。
三、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下转152页)(上接129页)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而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能力虽然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思维形式明显偏重于具体思维,发散思维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利用初中物理实验可引导学生广开思路,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所以对初中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完全可行的。
如用刻度尺测长度是学生较熟悉的实验,在学生学习了刻度尺的常规使用方法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去测地图上两城市之间的铁路距离、测一张纸的厚度、测铜丝的直径、测圆柱体周长、测乒乓球直径、测圆锥体高度等。学生在自己测量中马上发现,这些虽都是测长度,但用常规方法去测相当不便,甚至无法进行测量。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刻度尺使用的局限性,它只能测直线,且测量不能直接进行的原因,使学生逐步确立化曲为直、测多算少、化小为大等测量思路,然后分别用软线法、累积法、园轮法、绕线法、描折法、卡测法等完成上述问题。这样突破了刻度尺使用的常规方式,扩展了学生的测量思路。
在物理教学中,巧妙地利用物理实验的多元性、多变性,不断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不但能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更加完整和深刻,也能使学生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拓宽思维范围,使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拘一格,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四、利用课外实验,引导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物理走向大自然”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物理课外小实验是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做的实验。它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大气压强一节之后,对瓶吞鸡蛋实验进行了改进。学生将广口瓶换成了平底烧瓶,将酒精棉换成了热水,将熟鸡蛋换成了熟鹌鹑蛋。在烧瓶中加入刚刚沸腾的水,静置一会将水倒出。将剥好的鹌鹑蛋放到瓶口,会看到它被不断吞入瓶内。将烧瓶倒置,用热毛巾捂住瓶底,使鹌鹑蛋对准瓶口,待鹌鹑蛋进入瓶颈一部分后,将烧瓶浸入热水中,会看到鹌鹑蛋又被重新吐了出来。这个实验吞蛋过程更加清晰,而且解决了学生的疑问――“蛋能否被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