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相关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Theanalyticphilosophyistheanalyticmethodtothelanguageandlogic,theepistemologybytheanalyticmethod,andtheontologyoftheepistemology.Astheepistemology,itboundedtheborderoflanguagewithlogicfortheword,astheontologyitcanceledphilosophyinlanguageandlogic,butdiscoveredtheappearanceprocessasthesignificanceofinsignificance.Infact,thatallarethecapabilityproblembasedontherepresentationoflanguageandlogictothephilosophicalthought.Theanalyticphilosophyitselfisathinkingactionoftheanalytics,whichanalyzesthesecomplexandprofoundrelationsintherepresentationofthelanguageandlogic.Buttheessentialrelationsbetweenthelanguage,logicandthoughtareyetoccultinanalyticphilosophy.
分析哲学起源于对语言的研究特别是对语言的逻辑研究之中,因此分析一词,首先只是表明人们感兴趣的只是分析的结果,即首先表明它被看作是语言表达形式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组成方式,但分析哲学的内容和性质却远超过对语言和逻辑形式分析的结果,它不仅是揭示了语言和逻辑形式反映世界的结构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语言和逻辑形式反映世界的结构的方式最终是以对哲学思想的表达而实现的,所以对逻辑和语言的分析自身实质上是一个超越的思维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哲学被当作一种哲学活动,即哲学思想的方法和过程,因而被分析哲学家们称之为“治疗术”,即对语言和逻辑表达哲学思想的混乱不清的情况的清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哲学成为基于语言和逻辑表达的认识论,而且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分析哲学的存在论观点。
二十世纪对语言的研究有两个相反的方同,一方面走向更加纯粹、抽象,如数理逻辑,另一方面则走向日常和具体,但这两个方面都要有自己的哲学化困境,一方面,逻辑与形式语言具有同语反复的性质,它不能表达哲学问题,另一方面,日常语言能表达哲学思想,但它充满了混乱,分析哲学的任务实质上是这两个方向的综合,把日常语言中的哲学问题以纯粹的方式表达出来,传统哲学中因语言误解而纠缠不清的命题可以用语言分析清除掉,但它达到的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
分析哲学不等同于逻辑学,逻辑是思维的形式,分析哲学不直接研究思维形式,也不通过对逻辑形式的研究来研究思维自身;它也不同于语言的语义、语法学,语义和语法研究语言的表达方法,而分析哲学是以表达哲学思想的语言自身的形式为对象,但实质上探讨语言表达哲学思想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从日常的语言中清理出这种表达哲学思想的语言的纯粹形式,因此它表面上不理会一般哲学研究中的存在和认识论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化解在这种语言的形式和它们的关系之中,他们的任务只是发现和纠正以语言形式表达的哲学思想的错误,因此所有的哲学问题成为语言问题,但是分析哲学并没有从他们的研究中得到对哲学问题的解答,相反,他们认为用语言表达哲学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实际上他们的结论是语言没有表达哲学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哲学的意义上最终将导致的结论是:哲学的最终问题是无法用哲学语言来表达的。
但是这并不是问题最后的结果,分析哲学的意义是潜在的,首先,在人类的哲学史中它是第一次直接通过语言对思想的表达的可能性分析而指向了人类自身的一个本质——思想自身,他们至少揭示了了一个事实;语言可以呈现哲学思想过程,但人们应当对此保持在语言表达上的沉默,这是西方哲学最大的自觉,它意味着在科学的或实证的意义上它接触到了自己的非先验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哲学将为具有自身动力性和统一性中国思想打开中西哲学汇合之门。
“分析哲学”几乎与“语言哲学”相同地使用,但语言哲学强调语言表达的世界的结构问题,而分析哲学,在它的最深刻的意义上,是语言对存在论问题表达的可能性,因此更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或者说它是关于认识自身的认识论,而且在它的最终方向上,以显现的方式表达了它的存在论。
对表达的分析
虽然人类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表达意义,如手势,图像等等,但毫无疑问,语言是最精确、方便的表达方式,这主要源于二个特点:第一,语言具有标准性的语法形式,即具有表达的社会性;第二,语言具有自身本质上的逻辑性,即它自身是表达的。当然还有第三点,语言是思维的形式,这是与表达的本质有关的更进一层的性质问题。
一般语言陈述的基本形式就是主词和谓词,主词提出对象,谓词进行陈说,但人们总是在双重方式上运用语言,第一是以语言的方式表达意义,这是运用语言的主要目的;第二是运用语言自身的语法形式,即以大家都能接受的语法形式说出或写出句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成是语言表达自身。因此一个句子在日常使用时如果被认为是正确的就应当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但实际上日常语言往往是在这两重意义上混乱地运用,因此表现为语言的使用与使用的环境有关,为了能纯粹地进行表达,人们就首先应当从心理、历史环境中清理出正确的语言形式,弗芮格和罗素就是在对语言表达进行理想化努力的方向上展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也带来更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
把语言的两种表达区分开来就是把语言对意义的表与表达的形式分离开来。即把对意义的表达与对自身的表达与区分开来。实际上,这种区分由来已久,这就是从语言中抽象出逻辑型式。对逻辑的研究几乎和对哲学的研究是同时开始的,而且正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奠基人亚理士多德建立了传统的逻辑系统,并以思维的形式的研究作为逻辑学的本质。传统逻辑以日常语言作为对本身研究的工具,因此传统逻辑学是以自然语言作为表达工具所组成的逻辑型式与逻辑关系为研究对象,比如命题与复合命题,命题的关系与推理等等。
逻辑研究一开始就是在表达型式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型式作为表达的工具自身这双重意义上进行的,比如一个作为研究对象的命题既表达了它的内容,又表达了自己的形式,这种情况几乎和语言的表达一样。为了表达的纯粹化,把语言符号抽象为纯粹符号,这就是数理逻辑的方法,即以纯粹符号作为表达工具。所谓纯粹符号是只表达型式自身的符号,依靠这种符号,逻辑型式可以直接表达型式自身。
在弗芮格研究的基础上,罗素首先以对命题和命题函项的区分成功地分离了命题和命题的型式,并且可以用纯粹逻辑符号表达出来[1]。命题可以表达内容,命题函项则只表达型式,命题函项即是普通命题的逻辑型式,命题函项包含了未定成份(逻辑变元),当把这些未定成份赋予一定的命题值时,它就成为普通命题,用数理逻辑的语言说,一个命题函项是其值为命题的函项。比如,“罗素是一个哲学家”,作为普通语言,它既表达了内容,又表达了逻辑型式“某某是怎样的”,后者就是一个逻辑函项,在一定的逻辑符号系统中可以用纯粹符号表达为逻辑命题,如“p^q”等等。
逻辑分析方深入一层下去,由命题分析进入谓词分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把命题中的摹状词从作为名称的名词中区分开来[2]。所谓摹状词就是具有属性描述意义的词组,比如“‘数学原则’的作者”就是一个摹状词,它只表达一个属性事实,它与具有指称的名词不同,并不存在它所指称的人物或事物对象。罗素称摹状词是“不完全符号”,因为它单独出现时即不指称一个对象,也不能作为一个命题成立,如“‘数学原则’的作者”作为一个摹状词,并不指称罗素,它只表达著作与作者的属性关系,因此不具有单独的陈述意义,它只有在一个适当的陈术中才使这个陈述成为完整的,比如“罗素是”数学原则“的作者”才是一个完整的陈述。日常语言中,作为具有指称的名词如“罗素”与摹状词“‘数学原则’的作者”常常不加分别,人们用“‘数学原则’的作者”和“罗素”相互代用,但是这种不加分别的混用就带来了混乱和悖论。在日常语言中,“罗素是‘数学原则’的作者”这个陈述如上所述具有两重表达,第一是它表达了它的意义,第二是它表达了自己,即它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形式。这样“罗素是‘数学原则’的作者”与“罗素是罗素”或“‘数学原则’的作者是‘数学原则’的作者”在日常语言中含混相同,但在分析意义上是不同的,前者包含了意义表达,因意义而真,后者则单独陈示自己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形式,是一个同语反复的恒真的命题形式,它是“因形式而真”(罗素语)。这样摹状词理论就使逻辑形式可以从日常语言中清理出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被誉为分析的典范,这并不仅仅是指这种分析的结果,即不是指这个分析从名词中区分了出了摹状词,而是指摹状词理论表现了典范的分析活动,这才是分析方法的自身的呈现。
分析的表达与不可表达
真正在内心深处困扰着分析学家的是,逻辑型式虽然是从日常语言中抽象而来,但它的普遍性保证似乎不能由这种抽象过程得到,而是由这种型式自身所保证的,前者是从经验中的抽象,而后者是自身分析的,正是在后者的纯粹型式上,表现了它的普遍适用性,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幽灵是无法驱散的,分析哲学并不是像分析哲学家所宣称的那样能真正地超越传统哲学问题,只是真正的传统哲学问题深藏不露而已。在分析意义上,逻辑真理是命题真值函项结构性的表达,似乎是自明的,如它是不是由抽象过程产生的,这种真理性从何而来?这最终将使语言和逻辑研究进入到认识论,成为真正的哲学。
罗素的逻辑分析基于语言形式的逻辑关系,它从语言中抽象出纯粹的逻辑关系——逻辑型式,即从语言对意义的表达分离出对逻辑型式的表达,逻辑分析的研究对象就是作为形式关系的逻辑常项即命题函项,这样语言作为对语言意义的表达和逻辑型式对逻辑关系的表达而得以区分开来;而维特根什坦的“逻辑哲学论”把逻辑常项也抽象掉了,即把逻辑型式对逻辑的表达与对自己的表达区分开来,因此他最后得到的就只是分析下的绝对纯粹型式,实际上它只是分析活动自自身的影子,成为维特根什坦所说的哲学活动自身。因此分析哲学在更进一层的意义上,已不是停留在被分析的语言与逻辑作为型式自身表达的结果,而是在分析下所显现的语言与逻辑的层次的表达关系,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分析过程,分析自身的方法和过程得到显现,这种显现不是别的,正是分析的思想活动自身,因此分析哲学的分析本质是对透过语言和逻辑表达而表现的人的哲学思想活动。在这种意义下,逻辑连接词既不表达逻辑对象,也不表达逻辑函项,所以它们即不表达意义,也不表达自己的形式,而只是在分析中显现分析自己。这样的推广是具有终极哲学意义的,在这样的推广下,命题既不表达真值,也不表达复合关系,它们都只是分析意义上的显现。但是分析哲学并没有直接做出这样的明显结论,他们的结果只是:由于逻辑命题即不是对抽象对象之间关系的描述,也不是对宇宙中最普遍事实的描述,因此逻辑命题是无意义的,也就是什么都没有说,只是重要的胡说。
在逻辑分析的意义上,逻辑命题是对自身的表达,因此无论是名词或者是摹状词的使用,它们与逻辑形式无涉,并不妨碍逻辑形式的自身表达,甚至意义上不正确的表达,如“‘数学原则’的作者仍然在世”虽然在事实上是不真实的,但在逻辑形式上并没有错。当然在分析的情况下,这两种陈述的区别是清楚的,但在日常情况下,包括一般哲学思维中,人们并不能时时自觉到这一点,甚至无法区分这两种情况,比如“存在”是在作为摹状词被使用,或作为具有指称意义的名词被使用就是无法区分的,只有对这种情况的觉察人们才会碰到了分析意义的哲学问题,但正如以上所述,分析哲学以无意义为据,不是解答哲学问题,而是取消了哲学问题。
但是,这并没有取消哲学,维特根什坦仍然深刻地察觉到,表达的无意义自身是一种显现。尽管一切逻辑命题都在同语反复,重言式却显现了证明,每个重言式都是证明的形式过程。维特根什坦的结论就是语言与逻辑表达在哲学问题上是无意义的,但它以“显现”的方式显现了它不能表达的东西——在终极推广的意义上,它们是分析意义上的“自在之物”——“不可说”的“神秘的东西”。
分析哲学取消了企图用语言方法表达的哲学,在认识论上语言就是认识的界限,因此语言就是世界的全体,语言不能通过自己表达自己界限之外的东西,更正确地说,哲学意义上的语言表达是无意义的,这实质上就是关于认识的表达可能性,这是真正的认识论问题。虽然表达最终即不能表达意义,也不能表达自己,但仍然显现了不能表达的东西,这就是“无意义”的意义。维特根什坦的研究在“显现”上中止了自己前进的脚步,他只是以格言的形式指出了它,并没有进一步研究它,因为它已超出了他的视野,当然他仍然以他的哲学活动显现了它,这也就是他的哲学,因此他并没有真正地取消哲学,在分析的认识论上:“对不可说的东西,必须沉默”——这也是一种哲学,它以分析的认识论表达了对世界和存在的看法,因而也就表达了分析哲学的存在论,因此分析哲学在双重意义上都是特殊的,作为分析方法的认识论和作为分析的认识论的存在论。
表达、分析与思想
以往的哲学主要都是研究客观、主观和它们的关系,哲学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从存在论到认识论,从认识论到方法,人类就像一个磨镜人,在不断清晰起来的镜子中看到自己不断清晰的自身,也看到了更多重的迷雾。当人们满怀踌躇地对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可能性,人的认识的形式、方法,包括知识的本质,以及认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等等展开讨论的时候,总是发现一次又一次回到起点。比如就分析哲学而言,为了表达真理而探寻语言自身的确定性和纯粹性,分析哲学努力地摆脱日常语言的模糊性,感觉和心理因素而走向表达的纯粹形式化,但当他们认为成功在即时却发现不存在可以用理想语言表达的形而上学真理,因此一切哲学问题都因分析而被取消了。分析哲学认为"存在"问题只是一个语言问题,但是如果"存在"是一个谓词,那么关于存在的命题就什么都没说;但如果“存在”不是一个谓词,它就只能是一个有所指称的名词,这样分析哲学就又回到了它的起点——日常语言。
分析哲学自己研究对象的狭窄,表面上矛盾的论说性陈述和大量的反驳的意见表明,分析哲学遗忘了什么,遮盖了什么。实际上,语言的表达,在日常活动中不仅是在语法、意义、和逻辑形式的层面是展开,它而且是在思想中进行,就是说,一方面语言以精确的方式表达了思想内容,同时思想以语言表达的方式进行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形式,分析哲学实际上是对以哲学思想的语言表达、表达关系、表达可能性为对象,因此它不是关注一般的语言表达,而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表达,即语言作为哲学思想的方法或工具,它的可能性问题,因此分析一词就不仅仅是对逻辑和语言分析,而是在此基础之上,对它们的表达关系和可能性的研究活动。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分析不仅是研究的方法,而且是分析自身在分析活动意义上的研究活动,这正是分析哲学家们强调的分析哲学的根本性质,这时分析哲学一词不仅具有相当于康德哲学中批判一词的意义,而且是自身的“哲学活动”,即哲学思想和哲学思维过程。因此分析哲学可以简捷地说:哲学就是分析,分析就是哲学活动,而哲学活动就是哲学思维,只是我们应该加上非常必要的限制条件:在语言和逻辑表达的分析意义上。
语言的本质之一是它的社会性,不同主体通过共同规则使彼此交流成为可能,这种共同的规则就是语言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中的规则一词不过是“逻辑型式”一词在日常语言中的代称。但“游戏规则”的“游戏”一词则揭示了日常语言的另一个本质——语言的过程性,正是这一本质体现了语言与思想的同一性。维特根什坦后期的哲学研究强调了语言行为,反对语言的意义与使用的分离,其实这正是在强调了基于语言表达的思想的过程即思维活动。
罗素的类型论和摹状词理论把语言的逻辑结构即语言的表达形式与语言对意义表达的功能区分开来,但他没能把语言的语法过程、逻辑过程与思维活动相互缠绕、渗透的表达与表现的复杂关系精细地区分开来,也没有把语言行为与思想过程分离出来。比如在类型论中,可以用加引号和多重引号的方法表达不同的类型层次,比如罗素、“罗素”、“‘罗素’”等等,但是只有在思想中人们才能建立这种理解,并找到表达这种类型区别的方法。之所以在日常语言中存在许多混乱,真正的根源并不在完全于表达,而在于理解,在于思维。对意义的表达和对形式自身的表达在表达中是无法区分的,只有在思想中才能被理解,只有经过思维自己的训练后才能被无误地运用,因此理解像“无意义”的自身表达即“无意义”的意义之类的问题,要在能自如地运用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把握。
我们可举一个“逻辑哲学论”中一个稍有典型性的例子:型式概念(逻辑哲学论4.126)[3]。型式概念对应于固有概念,类似于命题型式,因此也应当可以称之为概念型式,在分析的意义上,一个概念在表达它的意义的情况下不能表达作为概念型式自己,所以“问一个型式概念是否存在是无意义的问题,因为没有命题能回答这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显现作为型式概念的自己,但是,人们仍然能够思维和理解型式概念,否则,一切讨论就不可能了,这才是哲学上的终极的无意义。
显现与无意义的意义
前面的讨论已经表明,借助于分析方法,虽然从语言到逻辑,从逻辑到分析自身,层次地分离了意义的表达与自身的表达,但问题依然存在,而且问题被推向事情的反面——一切对精确、纯粹表达的最终追求都被分析的认识论取消了。但是分析的自身就是显现,那就是被分析哲学所遗忘,也被自己所遮蔽的哲学思想活动自身,这正像谚语所说,骑在牛背上寻牛,因此,虽然维特根什坦说了:“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逻辑哲学论”4.)“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的逻辑阐明”(“逻辑哲学论”4.112),但他并没有深入到语言、分析与思想之间的本质关系之中去,只是轻描淡写了它们:“日常语言,是人类机体的一部份,其复杂性并不低于机体。”“人类不可能直接从日常语言中得知语言的逻辑,语言遮饰思想。”在这个即将跨入的最重要哲学问题前,他止住了脚步。但是维特根什坦仍然以显现表达无意义,借此可以摆脱分析哲学自身的悖论:一方面,分析用于语言和逻辑,这相当于分析的“意义”;另一方面,分析的自身,或者可以说分析精神,只能作为方法在对语言或逻辑的分析中显现,这相当于对自己的表达,所以分析哲学自身也是双重意义的,这样维特根什坦的“逻辑哲学论”即是对于分析方法的使用,也同时又显示这个分析自身,因此他不能回避来自身的诘难:“逻辑哲学论”是无意义的,但他可以回答:它显示了自己。
另一方面,虽然维特根什坦提出了显现和无意义这样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但他并没有发掘到它们在存在论上的意义,只是以预言的方式说出了“逻辑哲学论”的格言:“诚然有不可言传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此即神秘的东西。”人们认为分析哲学取消了世界观等传统的哲学问题,这只是由于分析哲学未能把对分析的分析继续深入下去,主要只是停留在语言哲学阶段。但是维特根什坦却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哲学思想的可能性问题:“历来对于哲学所写的大多数命题,并非谬妄,乃是无意义。”所谓谬妄,是说表达的错误,而无意义是指无法表达的。维特根什坦基于这种理解,以对语言和逻辑的分析替代了哲学,而不是取消了哲学:“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哲学应该把那些没有哲学便似乎模糊不清的思想弄清楚,并给以明确的界限。”罗素,卡尔纳普等人都表达了同样的意见,把哲学的唯一任务看成就是逻辑分析,正是以这个理由,他们才被以一种哲学思潮被归属到分析哲学的范围内。分析哲学所说取消了哲学并不是取消了作为认识论的和存在论的哲学,而只是取消了对终级问题的语言表达,他们认为分析哲学是一种治疗术,这种说法的真正用意是表明分析哲学的目的不是分析的结果,它是一种没有治疗结果的治疗活动本身,因此这正是表明他们只是在进行哲学活动,即积极的哲学思维。因此分析哲学就是哲学思想的活动方式,它的对象虽然是语言和逻辑,但它的结果不是被分析到的语言和逻辑结构,而是语言和逻辑在被分析过程中出现的表达关系,而且这种表达关系是在分析中层次递进的,也正是在这一层层的递进分析中,它们分析显现为分析意义的哲学活动。然而,语言表达和逻辑表达、表达与哲学思想,特别是分析作为哲学思想的活动,这之间复杂、深刻、本质性的关系仍然深藏不露,分析哲学只是冰山的一角。维特根什坦的后期哲学研究在非表达的意义上触及到了无意义问题,比如他曾举例如颜色样品、巴黎标准米等,问它们什么是红色或一米的长度这样的问题同样地也是无意义的,或许他企图建立一种行为主义的意义理论,但仍未深入下去,他的后继者如牛津哲学家在这种意义理论方向上发展了它;而剑桥哲学家则继续在分析的方向上走下去,在承认语言是混乱的基础上,企图进一步弄清语言为什么是混乱的这个方向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引起了大量的讨论,但所有这些工作都未在一种全面、系统的意义上达到传统哲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也就未能在传统哲学的意义上集聚起来,没有能够形成为一个公认的学派,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般认为,分析哲学的成果不是很大,它的结论是有限的,但这只是一种近视,分析哲学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发现了语言与逻辑的不可表达问题,并把它导向了认识论和存在论,因而揭开全部哲学的新的一页,虽然它没能最终在语言、逻辑与思想之间发掘出它们之间的深刻隐藏着的本质关系,但至少它以自身的哲学思想活动显现了它,这将引导哲学分析最终走向思想的源头,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哲学将是中国思想的一个再生之地。
1.罗素数理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p146
关键词:景观建筑;哲学范畴;文化思想
可能只有内行的人才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哲学规律,当然景观建筑的设计也不例外。根据我国目前存留下来的众多建筑工程来讲,其处处都离不开我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精髓,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物件也如此。可以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对后世的建筑风格和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哲学范畴内“风水”理论与景观生态环境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时期,在修建一座建筑之前必然先要对此地进行一系列的风水测试,而历来皇家最重视此环节的管理,认为只有“风水宝地”才能真正映衬出皇家的气概,才能守得住江山。在现代大多数人看来这不免让人感觉非常荒谬,但依然还是有部分人传承着这一做法,特别表现是在墓地的修建上。理论上来讲,这也是有一定的依据的。自古以来我国封建统治者就十分重视“天人合一”,认为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准,只有符合这一基准,今后的发展才能一帆风顺。《礼记•表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万事求卜,凡是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一系列活动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这种做法其实是将此思想更多地体现于神论之中,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的要求,我们要在当今的发展之中剔除这种错误思想。同样我们在弃其糟粕之后还要取其精华,例如传统儒家学说中的以孟子为倡导者的道德之天的理论,在巨著《孟子•尽心上》中提到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就利用天道来很好的约束了个人的行为,这在汉汉武帝时期重臣董仲舒的理论中也有体现。而在现如今的社会之中,我们仍然要继续秉持这一理论,因为其确实有它的价值。例如,在陕西山西人民住的窑洞和云南傣族人民住的吊楼都是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所设计出来的,这也是天人合一的一种体现。要知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还着实体现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风格之中。我国古代时期在修建建筑物的过程别强调美学的设计理念,要求建筑物同时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大家都知道,我国自古以来都特别重视山水风光与住宅之间的融合,力求营造一个具有诗意的栖居地,而且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文人雅士的居所多半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由此可见,诗意安然的山水风光可以唤醒人内心深处的声音,可以激发人们所不能想象的潜力。所以,我们通过上述的表达对我国自古以来传承的风水理论也有了基本的认识。要知道,我们现在大多数建筑的选择,特别是对住宅的选择都遵循了这一基本准则。现在就来总结一下它到底包含了哪些范畴。首先,这一点也是经过不断的实践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哲学上讲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地方生态环境条件来设计合理的建筑风格。其次,我们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之下还要充分考虑到其美观性能,积极探索新的审美标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哲学范畴内儒道释诸家思想的渊源关系与园林景观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人们的审美标准也相应提高,要清楚的意识到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当代人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探索。当然,在重视建筑工程自身的外观造型设计的基础之上,大多数人更多的要求与身边的自然环境的景观相结合,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还又在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之下加深了人们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意识,简直是一箭双雕。大家都知道,我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审美意蕴主要来源于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美学、伦理学等等,同样的这对现代建筑风格理念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与西方建筑审美文化相比,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不仅起步较早,而且发展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风格理念,是其他文化不能复制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进一步加深大家对此方面的认识,接下来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近其发展的源头,一起来感受它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从我国取得的巨大文明成绩来看,可以得知其在较早时期就对世间万物进行了系统全面地概括认识。首先,许多哲学思想家诸如孔子、孟子、庄子、张载、董仲舒、王阳明等等就开始讨论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并一步步加深对此的探讨,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整个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特别是对于道家来讲,他们也将一切事物发展规律有机融合到道的发展之中,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奥妙。
三、结语
要知道,我国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观念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吸收劳动人民积累的经验知识,这对我们今后更加深入的了解风水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探索园林艺术景观设计的发展,传承我国的优秀思想与建筑风格理念,使现代人们享受到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舒适。
参考文献
[1]邓心强.论魏晋南北朝元范畴“象”的理论推进与文学实践[J].理论月刊,2012,(9):85-88.
[2]袁玉立.尚中、中道、中庸:自古就有的普遍观念[J].学术界,2014,(12):152-161.
关键词 语言迁移 日语学习者 英语习得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H0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English Acquisition Influence of Language
Transfer Theory to Japanese Learners
XIAO Fengxiao, LI Xiaok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In this paper, to a foreign acquisition of Japa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disability issues as reflected in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means, take Japanese professional freshman, sophomore and junior students and Japa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Wuhan University for the study, to understand if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in English will impact their knowledge of Japanese language, Japa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faculty in the organization if the process also has a share. The analysis concluded, draw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Japanese learning will maintain a more consistent point of view to English in the negative migration assumption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practical learn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ducing Japanese's adverse effects, and enhance English learning effect.
Key wordslanguage transfer; Japanese learners; English acquisition; learning strategy
0 引言
查阅近几年国内相关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母语如何影响学生二语习得的研究很多,如熊彩琴(2004)、杨学云(2005)、彭丽(2006)等探讨母语如何影响英语学习,姜海璐(2006)、吴B(2006)等探讨母语如何影响日语学习,而探究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如何影响他们英语习得的研究却没有。因此,研究日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无疑对整个日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有着借鉴和启迪作用。
当两种或多种语言相互接触时,一方不免对另一方或多方产生影响。所谓影响,具体首先是指语言中的某些成分以借用的形式由借出语言向借入语言转移并引起种种干涉的现象。在语言学习领域,有很多人认为迁移只是简单的母语干扰或母语影响,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狭隘的,因为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前的任何语言(统称第一语言)都对目的语学习起作用,“迁移是目的语和以前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之间异同的影响”(Odlin,1989)。所以,语言迁移包括目的语之外的其他所有语言的各种影响,任何迁移的研究都不能忽略三语以及多语种习得过程中各种复杂现象的重要性。
1 文献回顾
谈及语言迁移的类型,它包括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当第一语言规则与目的语规则相同或相似时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正迁移”;反之,第一语言与目的语规则之间出现差异阻碍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负迁移”。这种负迁移很多时候表现在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时常套用第一语言的模式和规则,或在阅读时发音受第一语言发音的影响,因而给二外学习带来困难(D.P. Ausubel)。“零迁移”指第一语言没有对目的语产生学习上的影响。
关于语言迁移对第二及第三语言习得语际影响的研究,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一直是二语或多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然而,近十年来,随着全世界学习第三语言人数的逐渐增加,一个以往未被充分研究的领域,即三语习得期间的迁移作用,已成为语际影响研究的焦点,并且日益引起语言研究者的关注,正如Odlin(2001)在其著名的《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中所指出的,对双语现象的重视反映出双语交际的重要性;不过,正在学习一门新外语的某些人,可能已经掌握了两种、三种或更多的语言。语言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如何影响第三语言习得的呢?一些研究者认为,多语种的复合机制不同于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正如Herdina & Jessner(2002)指出,与单语或双语相比,多语种学习者不仅具有第一语言,而且具备第二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对语言的不同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由于他们在如何学习语言方面的经验积累,在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系统的掌握中,新的学习技巧自然会应运而生。 从语际影响的角度来看,研究的重点在于语言学习者的三种语言是如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勿庸置疑,在使用第三语言过程中,语言学习者被所掌握的第二语言强烈地影响着,特别是在语言习得的初级阶段,容易产生替代、借用、与目标语的交替、过度运用、过度简化和理解方面的错误等等。
我国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朱静芬老师做了一项有关语言迁移对二外学习者英语写作影响的研究,本次研究比较和分析一外水平不同的学生学外时受母语和一外影响的情况。发现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之间汉语迁移错误的数量无显著性差异,而高年级组的法语迁移错误数量在词语层面上显著高于低年级组;法语迁移错误在迁移错误中的比重在组间也呈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认为:法语水平越高,词汇量就越大,语言负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语言迁移的本质进行研究,而语言迁移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语言迁移在什么条件下发生。Kellerman(1977,1979,1983)提出了用心理语言标记,即心理典型来预测语言迁移的发生。他认为被学习者感知为典型的语言项更容易被学习者迁移,而学习者不愿意迁移被感知为非典型的语言项。但是Kellerman的实验集中在研究属于同一语系语言间的迁移,而对于在不同类型语言间的迁移和心理典型的关系还缺乏论证。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关注这两者关系的研究,在实证方面的还很欠缺。
在21世纪里,国内许多学者在不断回顾、反思上个世纪的语言迁移研究,如王文宇(1999),戴炜栋、王栋(2002),俞理明(2004)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以往的语言迁移研究,试图把历史以来语言迁移研究分为三大阵营――行为主义学派、心智主义学派和认知主义学派,分别指出各自的产生背景与学说流变,各自的理论优势与学术不足,以期推动语言迁移问题的研究。
认知主义学派的注意力主要投向迁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迁移的认知准则研究。所谓迁移的制约性因素研究就是研究由哪些因素制约迁移的发生和隐退。Ellis(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六个因素:语言的不同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社会因素,如不同的交际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影响;标记性,如某些语言特征的特殊性;原型概念,如某个词的某一涵义与其它意义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核心、基础的;语言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如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距离的心理感受;发展因素,如对中介语发展的自然过程的限制。
因此,本研究正是从迁移的制约性因素角度出发,以武汉大学日语专业三个年级的学生以及日专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事先已制的190份调查问卷,调查武大日专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是否会受到已有日语知识的影响,和日语系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是否也具有同样困惑。根据分析影响日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负迁移诸因素,找出教师和学生们看法的相关性,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些可行的英语学习策略,减小日语对其产生的负迁移影响,增强英语的学习效果。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影响他们学习英语吗?
2.2 研究对象
问卷一对象为武汉大学日语专业学生:2007 级32 名(第四学期末,大学英语课程共四个学期);2008 级67 名(第三学期末);2009 级68 名(第一学期末)。
问卷二对象为日语专业教师21 名。
问卷用于随机调查武大日专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是否会受到自己日语知识的影响,以及日语系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是否也具有同感。
2.3 数据收集步骤
(1)设计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2)挑选武大日语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各为68、67、32名,以及日专教师21位,课间休息时进行下发,为确保调查的信度,将告知他们此调查仅用于学校社科教学调查工作,与学生本人期末成绩与教师教学评比没有关系,并且要求迅速做出真实回答。(3)10分钟休息结束后,将问卷收回。
2.4 研究方法及工具
应用SPSS16.0 软件(当前最新版的社科统计分析软件包)。根据Cook和Ellis对语言组成要素的描述: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篇,将Likert scale五分量表改成三分量表,调查多语学习者已获得的日语知识对他们英语学习是否有负迁移。
3 研究启示
以上调查显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认为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在语音、词汇、语篇等方面都会影响其英语学习的效果,语音方面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学生采用以下对策来减少负迁移,增强英语学习效果:
第一,抓住英语课堂内外,“零距离”接触英语。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所开展的活动,课下,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同英语进行全接触,才能进一步学好英语同时逐步排除日语干扰;第二,克服心理畏惧,投入必要的学习时间。语言学习靠的是点滴积累,学习的过程又总是伴随着错误的产生,但错误的产生不能作为阻碍英语学习的借口,要放下心理包袱,投入更多的时间,大声说,随处练;第三,提高阅读能力,扩大词汇量。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还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词语、句型和篇章结构等知识,从而逐渐灵活运用英语;第四,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譬如独自练习语言发音,掩饰不足使谈话延续下去;重复已学词汇,猜测未知词汇,根据句子结构总结语言规律;试着用这些规律检验是否正确;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造句等都是比较好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2]Ellis, Rod.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4]Odlin, T. 1989. 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霍东娜.认知语言学与日语习得研究[J].日语学习与教学,2006(1).
关键词:旅游管理哲学;旅游;管理;哲学
Abstract: Tourism Management Philosophy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actices, but haven't got enough attention, and been theorized and systematized until now.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Tourism Management Philosophy, and does a systematic study on its theoretical position.
Key words: Tourism Management Philosophy;Tourism;Management;Philosophy
一、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背景
旅游管理理论研究对于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管理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将具体理论或理论原则与实践要素相结合创造出能够有效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的能力,是针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创新能力。旅游管理理论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要形成很多哲学理念,部分哲学理念不仅能够指导旅游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还能够运用于更为广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并发挥指导作用。
目前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主要用于旅游业实践领域对具体运营项目方案的指导,其中在区域旅游产业定位、景区投建决策、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运营项目设计中的运用较为广泛;
同时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系列观念在国际、国内运用领域专家的运营理念交流中也被普遍涉及,亦有跨学科学术研究者试图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中寻求相关学科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的启示,然而因为研究界客观存在的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运用研究领域的分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未得到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学者的足够重视,缺乏理论化、系统化研究,尚未形成专门化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学术理论研究界鲜见相关著作。
二、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概念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属于管理哲学的一个门类,它是指从旅游管理的愿景和远景视角,将旅游管理理论和旅游管理实践有机结合,经过理论升华,上升到哲学层面形成的,对相关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将旅游管理理论进一步研究,实现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实现理论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这也是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研究目的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研究,需要站在宏观的视角上,对旅游管理的整体理论、旅游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力求寻找其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力求寻找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所独具的系列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从而得出具有哲学意义的旅游管理哲学理念。
四、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定位
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特征相关的学科领域有管理哲学、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其中管理哲学相当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上一级学科,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当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平级学科。管理哲学的哲学理论源泉是全体管理领域,包括旅游管理领域;企业管理哲学的理论源泉是企业管理领域,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的理论源泉是行政管理领域。
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针对单体企业或一个相对独立的企业群,如普通企业、企业集团、企业联盟、具有共同股东的多个联动的独立公司;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是政府的自我治理和社会治理。
旅游管理学科建立之初借用了企业管理的部分理论和部分行政管理的理论。经过漫长的理论发展,旅游管理学科获得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旅游管理理论界以外的人一般能够注意到旅游管理理论体系包括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旅游行政监管理论,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管也是旅游管理学习者的主要就业方向。但认为旅游管理理论仅包含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旅游行政监管理论是对旅游管理理论了解尚未深入的人的看法。在现代旅游管理理论体系中,旅游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行业和旅游现象相关的各种本质性规律,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管是旅游业的部分外在活动,旅游管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这些外在活动的规律,更要研究掩盖在外在活动现象之下的本质性规律和不具有明确现象的本质性规律。旅游管理理论的核心研究目标是探寻旅游行业存在和发展壮大的本质规律。相对于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只是必要条件中的极少数条件,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的充分条件的总量远大于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这两项必要条件。如某些区域旅游企业运营质量较高,旅游行政监管也很到位,但旅游业仍无活力,本质在于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只起到合理引导旅游业发展动力的作用。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取决于旅游行业的客观基础依照其发挥作用的规律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的动力。这些动力是旅游产业的生命之源。研究旅游行业的客观基础发挥作用的规律的理论包括旅游业与国民经济收入的关系、旅游业与国民工作环境的关系、旅游业与基本物质生产型产业的关系、区域区位特点及旅游潜质对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影响等。以旅游管理理论的早期特点代替旅游管理理论的现代特点,以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特点代替旅游业的理论特点,仅注意到关于旅游业具体运转的理论而忽视使其得以存在的基础性关键理论,是对现代旅游管理理论的过时和片面看法。
比较旅游管理理论、企业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旅游管理理论虽然与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有着少量的理论重合,但所重合的理论仅属于旅游管理理论中不具太大分量的边缘性理论,旅游管理理论有着其分量很重的独有性核心理论,这些理论是不论企业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还是其他理论都无法直接提供的,所以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中相关理论的组合仅代表旅游管理理论的少量边缘理论,绝非旅游管理理论整体。
可见旅游管理理论相对于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是相对独立的另一种理论,所以以旅游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与以企业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企业管理哲学、以及以行政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属于绝对独立的另一种哲学理念。因为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与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互独立的关系,试图通过将企业管理哲学与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通过理论组合得出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仅适用于旅游管理学科建立之初时的情况。
管理哲学的哲学理论源泉是全体管理领域,包括旅游管理领域,因而管理哲学的理念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体系中也是必然存在的,因为一般被包含于特殊之中并小于特殊的哲学规律,管理哲学被包含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中、是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一部分,但无法代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同样也可证明,这种情况也适用于管理哲学与企业管理哲学、管理哲学与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的理论关系。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是与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互独立的平行学科,三者的上一级学科是管理哲学,管理哲学被包含于三者之中,并不能代表三者的直接组合或三者之一。(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福墀,杨静.管理哲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王德清,么加利.管理哲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袁闯.管理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钱学成,全林.管理哲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刘月霞, 赵玉娟.现代企业管理哲学:兼论企业家哲学素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曾鹏飞.企业管理哲学(一)[J].冶金信息,2000(3).
[7]曾鹏飞.企业管理哲学(二)[J].冶金信息,2000(4).
[8]钟一鸣,黄江泉.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哲学阶段性特征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8(1)
[9]刘安萍.探讨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哲学[J].平原大学学报,2001(8).
[10]周毅之.的行政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1]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宋丹妮. 道是无为却有为——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哲学思考[J].经济师,2004(4).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知识;高效课堂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结语: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满顿.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3]陈维.浅谈高中政治复习中如何突破哲学重难点[J].群文天地,2012,0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