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贫困生调查报告

贫困生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贫困生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贫困生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据教育局公布数据显示现在已达到了在校生的20-30,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受到了影响,而且面临的心理压力比其他学生要大得多,有些极易转化为心理上的问题.就此,我以**工商大学02经济学班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时间为**年9月10日——**年9月12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奋斗目标,压力状况,自我认识等方面.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高校贫困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而给予他们提供更切实有效的帮助.

调查内容及结果:

一,贫困生主要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及西部地区.

在被调查的该班级中,总人数为40人,贫困生(向学生处递交特困生申请的学生)人数为7人,占了班级总人数的17.5,其中来自农村的占了6名,所占比例高达86,另外来自西部地区的有两名,占了贫困生的30,由此可见,地区性的差异和城乡贫富差异在这里尤为突显.例如,其中刘某同学来自山东的一个农村,其父母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不足5亩地的产出,年收入不足3600元,另外还有一个弟弟也在读高中,哥哥被迫辍学在外打工,经济压力十分沉重,象该同学的这种情况在从农村来的贫困生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也是农村问题的一个延伸.

二,贫困学生在生活方面比较节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基本生活需要.

在调查中发现,其中四名贫困生的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再除去生活中必需的一些开支,(如电话费约5元/月,水电费约10元/月,上网费5元/月,日用品费15元/月,偶尔添加衣物平均费用约30元/月,应对突发性事情的准备费用约20元/月),剩下的用于每天的伙食费不足四元钱,所以大部分贫困学生平时都很少吃荤菜,与普通学生的伙食费(早餐面包牛奶约3元,午餐一荤一素约3元,晚餐两素约2元,共约8元/天),对比之下相差近一倍,如果遇到生病之类的意外事情,则很难保证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其中一名同学讲到她平时在寝室收集空的矿泉水瓶子,攒下的一点钱有时还能应付一下这样的突发事情,这在其他同学看来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这也充分体现了贫困学生艰苦的生活状况,在被问到"您的消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5名(高达71)同学回答是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在被问到"您寒暑假是否回家"这个问题时,7名同学均表示暑假没有回过家(除非有特殊情况必须回去),3名同学寒假会回家过年,其余4名同学表示有时会回家但不是每次都回.在回答"学费来源"这一问题时,有7名同学是通过贷款或是父母借债筹集,另外其中4名同学由于之前的学费没有争取到助学贷款而到至今拖欠未交,由此可见,贫困学生背负着相当重的经济债务负担.在问到"您购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的同学回答是价格,其次有2名同学回答是质量,而回答品牌和款式的却很少.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在贫困生当中使用手机的人数很少,尤其是低年级的.所调查的对象是属于即将毕业的班级,本班的贫困生也大都面临着找工作,但是在被调查的7名同学中只有两名在本学期才刚开始使用手机,而且还都是买的二手的,另外5名同学则表示到月底正式开始找工作时再考虑买手机的问题.

三,贫困学生中在学习方面反映出较严重的两极分化.

绝大部分的贫困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但有少部分的贫困学生由于过为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而导致无心学习,荒废了学业.另外贫困学生对成功具有较高的期望.调查数据显示,班内评比奖学金是按照班级人数的17.5的比例来计算的,也就是有7名同学可以获得奖学金的名额,就在这7名同学里有5名都是贫困生,这大大高于学校奖学金的发放比例.同时在获奖层次中,一,二等奖学金获得者中只有一名是非贫困生,另外在被调查的7名同学中有四名同学正在紧张的准备考研,一名同学也在努力备考注册会计师,其余两名表示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选择先工作,等经济状况有所缓解的时候再准备进一步深造.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的成绩在各自班级都是较优秀的而且都很有进取心.在调查中问到"您在业余时间主要干什么"这一问题时,5名同学回答是自习,两名同学回答是在图书馆看书,可见,绝大部分贫困学生都是比较勤奋刻苦的.正是因为他们的贫困现状使他们对成功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急切希望摆脱现在的贫困的生活局面,进而回报父母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而唯一可行途径就是努力学习,因此他们的学习日标非常明确,也就更加勤奋刻苦.其中来自河北的一名贫困生讲道,她在其他的方面没有办法跟别人比,唯一一点就是要让自己在学习方面很出色,让其他同学在这方面认可她.但是也有的少数贫困生由于生活精神等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了很严重的自卑心理,对现实表现出逃避的态度,如,班内张某同学来自重庆一个偏远的郊县,家庭经济情况很不好,故无法交纳高额的学费,在那时贷款名额很紧张,最终他还是未能争取上,由于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越来越自我封闭,并且经常逃课导致在期末考试中有四门没有通过,在上到大二时便退学到外地打工去了.由此可见,贫困生在心理上反映出来的"贫困"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四,贫困学生总体上具有乐观的心态和远大抱负,但是有的同学由于心态不平衡,在被人歧视等外界压力下抱负心理变成了报复心理.

在被调查的7名贫困生中有5名同学在回答"您认为贫困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认为是种自强自立的财富.在问及"家庭经济状况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时,有6名同学表示有一定影响,可见大多数贫困学生对于贫困,经济状况均有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常言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相对一般的学生心理都更加成熟些.但在调查中,也仍有同学认为贫困是一种灾难,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在被调查者中的赵某讲述由于她家里很穷,所以被她的亲戚朋友们看不起,她心里一直很压抑,觉得社会对自己太不公平,对有钱人产生仇恨,甚至怨恨自己父母,怨恨自己的家庭.她一直很努力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她想以此让那些曾经看不起她们家的人对她刮目相看,当她听说她的其中一个亲戚出了车祸后心里感觉很高兴,有种报复的.由此折射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困大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极端偏激,认为"为富必不仁",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

五,大部分贫困学生都具有非常强的自立意识和很强的忧患意识,但是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在回答"您是否正在或曾经从事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这一问题时,6名同学回答是.他们表示从事勤工助学的目的主要是出于补贴学习和生活的费用,并且认为也是一种自我锻炼的机会.在回答"您的生活费来源"这一问题时,有6名同学表示部分是由勤工俭学获得,这均体现贫困生较强的自立,自主意识.调查发现有4名同学表示现在主要交往的朋友以高中的好朋友为主,这体现了交际能力的不足和缺陷.压力大和自卑心理是造成贫困生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恰恰又是贫困所带来的直接负面效应.

六,高年级的贫困生相对与低年级的贫困生对贫困的认知有较大差异.

在被调查的贫困生中,大都表示在大一刚进大学校门时,对"贫困"一词非常敏感,自卑心理很强.被调查的七名同学均表示在上大学之前自己所有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都与其他同学很相似,所面临的任务也很单一,只要刻苦读书久可以了,但是面对现在多元化的大学校园,之间产生的反差让他们一时无所适从,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让他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物质上的贫乏让他们产生了羞耻感.不过随着年级的增长,心态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不再象以前那么敏感.即将毕业的贫困生当中都表示现在心态比大一的时候好的多,没有太大的由于贫困带来的压力.

七,被调查的贫困生都是现上大四,正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他们都表示了对找工作的担忧.

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可能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其中有4名贫困生选择了考研,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为他们都表示说"我们没有任何可依靠的,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言语中透漏出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和无奈.不过他们的心态大都还是比较乐观的,都表示只要努力付出了对自己的今后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校期间的经济窘迫,以及激烈的就业形势,使得贫困生对前途没有把握,感到迷惘.

八,贫困学生对于学校贫困资助政策基本认可,但也认为与期望有很大的差距,少数甚至有不满情绪.

贫困生对于学校的贫困资助体系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现实却与理想有很大的差距,不少同学对此很有意见,认为资助应该注重落实,而不应停留在形式上,另外资助力度也应该加大.根据被调查者的反映,在上学年,学校便公布了每个贫困大学生都有每人每天4元钱的伙食补助费的通知,但是到至今却仍未见实施,对次他们表示了不满.另外反映学校所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较少,且在发放报酬方面也是存在问题,为了得到学校规定的每小时2元,每个月最高是150元的勤工俭学报酬,他们每天必须的要有至少4个小时用来从事勤工俭学.他们在既要照顾自己的学业又要解决生活问题的双重压力下,使他们感到很压抑很疲惫.可见学校的贫困资助体系并未很好地解决贫困学生的问题.

调查结果分析

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学生的现实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学校应当对此引起重视,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业,在奖学金等具体奖励措施实施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贫困生,尤其是农民子女.加大贫困生专项奖学金的发放力度,适当扩大贫困生受益面,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

2,营造校园健康消费环境

在当前大学校园里,高消费被视为一种时尚,贫富学生之间的消费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不仅仅体现在吃穿好坏的区别上.学校的风气也受到了这"时尚"风的负面影响,这给贫困学生造成了无形的精神压力,这也是造成他们自卑心理的一个诱发因素.因此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重学术学识,轻奢华时尚的健康学术氛围.

贫困生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特点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社会支持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的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压力应对机制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贫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分析 贵州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现状调查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影响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 异域文化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观察 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调查与研究 贫困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广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唐任伍.精准扶贫思想阐释[N].贵州民族报,2015-12-9:28-30.

③ 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4.2(2):34-39.

④ 杨云.基于教育公平:“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构建――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管理观察,2013(10):86-89.

⑤ 张媛.媒介、地理与认同: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D].浙江:浙江大学,2014:17-18.

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中: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世纪教育委会向联合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56.

贫困生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贫困 心理扶贫

一、“心理贫困”的定义

1.何为“心理贫困”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谢桂阳给出了以下定义:心理贫困,就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从而产生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变化。

2.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谢桂阳教授曾对湖北大学185名贫困生和271名非贫困生进行过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同年龄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更为敏感、拘谨;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无独有偶,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调查结果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17名被调查的贫困大学生中,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还有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学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更容易陷入“心理贫困”中,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

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1.性格问题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自卑、敏感、脆弱是一部分贫困生最普遍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会出现三种行为表现:一是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贫困带来的心理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自愧不如别人;三是逃避离群,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贫困生因贫困而自卑,但又有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却又不愿接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有的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故意疏远同学;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贫困受到打击,他们一般很少参加需要花销的集体活动,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

3.学习问题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一方面因期望值过高而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很难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得到解决。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他们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生计问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

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明显偏高。

三、心理帮扶的渠道

1.完善勤工助学,提高贫困生自助能力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对贫困生都采取传统的资助方法,从生活费、学费上资助,减轻经济方面的压力,但上述各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产生依赖心理。而勤工助学与其他资助方式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参与式”,学生不再消极被动的等待捐助,而是靠自己的劳动来自救。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减轻学习和生活负担,还可以克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大学生们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在与不同的人和事频繁接触的同时,学会了应付多种多样复杂局面,增加了对社会和人的了解。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勤工助学,贫困生从观念上摆脱了等待救助,学会了平等、积极、主动。

(1)对贫困生资助的宣传要合理

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很容易就把贫困生的资助做成对外宣传的工程,比如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公开曝光等,殊不知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完全暴露,加重敏感和自卑心理。因此,高校在宣传时应征得受助人同意,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对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一刀切”

有些心理问题不光是贫困生特有的,普通大学生群体也会存在类似情况。但有的高校政工干部经常把贫困生置于学校的焦点下,将贫困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放大贫困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殊不知这样对他们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刺激,非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3.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

(1)建立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新心理辅导模式

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政工干部、辅导员为辅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清职责,各司其职。同时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在心理教育模式上一方面要秉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另一方面要探索创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2)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多开设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完善应对的方式。

(3)加强贫困生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些贫困生在得到学校或社会的帮助后,对赞助人却很冷漠,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这给学校对贫困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要求。学校应有意识地将支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丰富回报社会的途径,例如参加志愿活动等,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四、结语

总之,对于贫困生而言,助困与育人不能相脱节。如何强化育人环境,形成和谐成长氛围,注重贫困生人格培养,这需要社会和高校不断地努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宫龙江.贫困大学生双重倾向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

贫困生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应激,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生;贫困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76-03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或中介作用,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1]。按照应激源的来源不同可分为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以及环境性等应激源[2-3]。适度的应激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而长期的、超过个体适应能力的应激则是有害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面临的心理应激有其自身特点。有研究者认为,贫困生的主要压力是经济压力,经济问题是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4]。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贫困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32.34%,有些高校可高达58.8%和60%,远远高于普通高校(15%~30%)[5]。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进行调查,可以掌握新疆地区贫困生面临的主要应激源、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价、应激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准确地把握贫困生心理应激的特点,为维护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各高校学生处和助学管理中心提供的名单,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8所本科院校一~四年级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量表1001份,回收979份,回收率为97.80%。其中贫困生发放量表502份,回收498份,回收率为99.20%;非贫困生发放量表499份,回收481份,回收率为96.39%。2组学生在性别构成(χ2=0.043,P=0.847)和民族构成(χ2=1.470,P=0.4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作为调查工具[6]。该量表依据应激源所涉及的范围分成5 个维度或分量表,即学习分量表、生活分量表、社交分量表、发展分量表和家庭分量表。依据个体对发生事件的认知评价确定其性质可分为正性事情、负性事情和中性事情。要求受试者报告1 a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评价它们的“性质”和对“心理影响程度”(分为极小、小、较小、中度、较大、大、极大7 个等级,分别记1~7 分)。心理应激各分量表得分的重测信度介于0.97~0.98 之间,而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达到0.99。

1.3 施测程序 问卷调查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程序进行,对各高校调查员实行统一培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答卷纸。根据各高校助学中心和学生处提供的名单,按照学号顺序抽取参与调查的学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不同的教室施测。整个调查过程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伦理学原则。

1.4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整理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1.0 完成。

2 结果

2.1 新疆地区贫困生心理应激各项得分与大学生常模比较 新疆地区贫困生在心理应激各个维度和总分原始分均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心理应激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比较 贫困生在生活和家庭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值均

2.3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应激源排位比较 在2组学生心理影响前10位的应激源中,有8个应激源是同一的,另有2个应激源不同。贫困生主要是操心日常开支、担心考试失败,非贫困生则表现为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自由支配时间增多。见表3。

3 讨论

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对贫困生进行调查,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最常见的应激源入手,调查学生在一段时间内(1 a内)面临的应激事件、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态度以及应激事件对心理的影响,掌握其面临的心理应激水平,对判断目前甚至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有帮助。新疆地区贫困生在心理应激各个维度和总分得分都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说明新疆地区贫困生存在较高的心理应激。此次调查中,约有71.3%的贫困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家庭经济贫困、收入不稳定导致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得不到保障,这些因素使他们在心理应激的各维度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应激大小除与应激源自身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外,还与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以及能否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密切相关[1]。调查发现:(1)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总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学生面临的应激源总量、应激源对心理影响程度是相似的。这与有关研究认为贫困生面临的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的结论不完全相符。(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对应激事件性质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对相同或相似的应激源保持较为一致的看法、态度、评价。(3)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学习、发展、社交维度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同样关注自身发展、个人前途、重视人际关系。这与与有关研究认为贫困生来自人际关系和学习方面的心理应激高于非贫困生的结论也不完全相符[7]。(4)心理应激的具体题目如准备期末考试、升入大学或考研、被人误解或错怪、想家和思念亲人、宿舍有干扰等对2组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都很大。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2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着共同的学习任务、相似的发展目标、同样面临着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共同的情感需求所致。

家庭经济贫困使贫困生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困难,在校的日常花费受到限制,给他们带来较大的生活压力。调查发现,贫困生来自家庭和生活方面的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而且家庭经济困难和家庭成员患重病成为影响贫困生心理最为重要的因素,操心日常开支也是影响贫困生心理较为重要的因素。这与以往的研究认为贫困生面临的主要应激源是经济压力,其他压力都是与经济压力密切相关的结论是一致的。而自由支配时间增多是影响非贫困生心理的重要因素,排列第9位,但没有成为影响贫困生心理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由于贫困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操心,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勤工俭学、校外打工等,这些工作会占据他们大部分业余时间[8]。

通过对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应激的研究可以看出,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应激远远高于大学生常模;与非贫困生相比有一定相似性,同时又有自身特点。因此,要提高新疆地区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须追根溯源,了解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减轻心理应激水平,维护心理健康。

4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9.

[2] 周建平,朱浩亮.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教育评论,2005,(4):31-33.

[3] 潘红.大学生心理应激分析及对策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4):147-149.

[4] 肖红新,徐秀红.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07,(3):29-31.

[5] 袁文华,岳丹.高校贫困生基本状况调查与分析.宿州学院学报,2007,7(4):125-127.

[6] 靳诺,徐维凡,冯刚,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教育部,2005,6:1-25.

[7] 石婷,范利.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科技信息,681-682.

[8] 宋一栋.简析各种助学形式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 25:75-76.

贫困生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高中致贫;资助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0

一、“高中致贫”概念的界定

目前,虽学术界研究高中教育的文献相对较多,但明确提出“高中致贫”概念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主要通过学者们对有关教育致贫的研究来理解“高中致贫”的含义。

比较早对教育导致家庭贫困进行讨论的是王成新和王格芳,他们在研究关于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中提到了教育导致贫困,在农村因为教育所产生的消费成本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因素之一,但是没有明确界定“教育致贫”的含义。随后,学者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余世华在“因教致贫”原因探析的研究中,解释了“教育致贫”的含义。他指出,教育所导致的贫困表现为教育成本的投入与家庭经济收入不协调所造成的经济贫困。

本文所研究的“高中致贫”属于因教成贫,是指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为了使子女能够接受高中教育,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教育中去,由此造成的家庭贫困现象。

二、“高中致贫”原因探析

造成“高中致贫”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政府层面进行讨论。

1.家庭层面

家庭既是“因教致贫”的直接受害者,也是造成“高中致贫”的推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收入低、家庭受教育子女多以及家庭父母的教育观念落后等。

家庭收入低是造成高中贫困的最根本原因。查海波对安徽省的一个贫困县进行了调查,他指出2004年一个学生完成一般高中或职业高中三年的学业需要支付9000元~11000元的费用,这相当于一个农民两年半的全部收入。王善迈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对于收入最低的5%和10%的城镇家庭而言,供养一个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所需学杂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70%和31%~56%。这些数据都可以表明高中阶段的学费对有些家庭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负担。

家庭多子女现象与家庭贫困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在落后贫困地区,大部分人还没有完全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受一些传统思想比如“多子多福”思想的影响,有些地区家庭多子女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在这种落后贫困文化的影响下,又受到了当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影响,有些家庭为了改变子女贫穷的命运,砸锅卖铁也要让他们上学读书,需要支付的教育费用随着子女受教育数量的增加必然增多。

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的观念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行动受主体价值观念的支配。古语有“寒门出贵子”“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如今社会也提倡“知识改变命运”,这说明教育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意义重大,是贫困子女改变命运的关键途径。有些家庭存在着对优质资源盲目追求的现象,同时对教育的预期收益抱有过高的期待,这种思想上的贫瘠强化了教育致贫的根基。

2.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主要是学校收取过高的教育费用以及其他一些乱收费的现象等。

学校教育的全部费用构成其成本, 根据成本分担的原则和教育的特殊属性, 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必须部分地分担成本。高中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其不断上涨的学杂费和上万元的高额择校费, 导致一些家庭陷入经济贫困。

同时,高中学费支出只是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支出的一部分,很多家庭还要支付杂费、食宿费、择校费和交通费等,有些学校还出现了一些乱收费现象,这些费用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所以,高额的教育费用成为“高中致贫”的潜在因素。

3.政府层面

政府不是导致贫困的直接原因,但是由于一些政策上的原因,也是造成“高中致贫”现象难以回避的因素之一,这些因素包括政府对资助资金投入总额不足、资助制度不健全、资助标准偏低等。

高中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方面的进展缓慢,到目前为止,全国性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制度才刚刚建立。

当前普通高中的贫困生资助主要还是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学校和社会的资助。政府财政资金、学校和社会资助是提供资助的三大主体。其中政府是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是实施资助的主力,这几年虽然加大了力度,但其投入远远不足以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需求。

现有的学生资助制度也存在问题,比如王善迈等人在其研究中就提到了高中学生资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调查组通过对甘肃、湖南以及江苏三省的高中资助政策进行分析,发现高中资助比例比较低,政府并没有拿出额外的资金来建立高中学生的奖助贷学金,而且各省的资助政策在设计上存在问题,有些资助与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不相符。

三、政策与建议

1.提高政府投入比例,加强政府财政责任

政府在高中阶段的教育财政应保持充足性和公平性,努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经费中政府投入的比例。适当增大对高中学校的扶持力度,增加对高中贫困生的资助额度,从而尽量保证学生可以享受到有质量的高中教育,真正实现政府有力提供教育服务的财政责任。

2.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

在经费的筹集上,真正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使教育投入得到保障。特别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投资中去,逐步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捐赠的高中学生助学基金。加快建立高中学费减免制度,健全高中助学贷款和延期支付学费的制度。

3.收费标准保持稳定

市、县各类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应严格执行省市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把读书交费的“门槛”降低,禁止乱收费现象,让相对贫困家庭的子女读得起书。

4.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提高助学金使用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可有效避免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拿着乡镇出具的贫困证明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的现象。一是学生自己写申请,说明家庭基本情况;二是通过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审 核;三是学校做好贫困生家访工作,实地调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四是及时发现那些性格内向、需要帮助但不愿申请资助的同学,以免因为贫困影响了他们的学业。

5.重视并做好贫困学生及家庭的精神疏导工作

在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走出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的阴影,全面提升家庭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王成新,王格芳.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与根治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