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音乐教育

青少年音乐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音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音乐教育

青少年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音乐教育还具有道德塑造功能,可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用道德来约束自我,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在音乐中也存在美、丑、善、恶的人物形象,并且音乐中更加弘扬一种美善理念,引导人们去追求正义、追求善良之美,最终达到道德塑造效果。因此音乐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要充分发挥音乐的道德塑造功能,将社会精神融入到音乐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这些思想去指导生活,以达到音乐教学目标。音乐的形成与人们的伦理道息息相关,它是社会伦理之美的一种表现,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重视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是青少年塑造更好的人格,提升他们的音乐品性。比如学生在学习《歌唱祖国》这首歌曲时,通过歌词可以让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并在音乐中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青少年在这样激昂的音乐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并逐渐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升其历史使命感,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不断努力奋斗。

二、音乐教育的智力开发功能

音乐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的智力开发,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历史中许多名人都进行过音乐教育,有一些甚至在音乐中颇具造诣,比如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音乐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也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号称天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接受过音乐的训练,不仅会弹钢琴,也会拉小提琴,他认为音乐对人的智力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要做好智力开发教育工作,通过音乐来逐渐提升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智力开发目标。比如在进行钢琴训练时,学生需要保持身体的协调性,让大脑与手指高度统一,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音乐作品,提升钢琴音乐的感染力。在这样的训练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手指速度,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脑部细胞,从而实现智力开发,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今后音乐以及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音乐教育的审美鉴赏功能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它本身也含有一种魅力,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感受生活的美好。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他们自身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充足,审美能力也不高,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来逐渐提升其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提奠定基础。在音乐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可以去逐渐体会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并与音乐创作者产生共鸣,让美好的事物进入到青少年的视野。比如学生在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时,能够在欢快的音调与节奏中逐渐进入到音乐为其创造的情景中,感受农村田园风光的魅力,体会到丰收时劳动人民的喜悦之情,增强其音乐审美能力。在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升其审美水平,对事物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四、总结

青少年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关健词:分析“越轨”成因探索预防矫正方法

青少年学生风华正茂,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勇于进取,让我们看到未来世界的希望。但是,他们也承受着理想与现实、自由与纪律、内化与外塑、激情与理智等矛盾的撞击。在这些矛盾的作用下,他们的思想品德会逐渐得到升华,不断从幼稚走向成熟,同时也时常暴露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越轨”行为,小到粗言秽语,大到违法乱纪,扰乱社会。正确分析青少年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预防和矫正对策,对我们有效开展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征及其成因概述:

所谓青少年学生越轨行为就是他们超越学生守则、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社会行为规范,损人害己危害社会的行为。一般有以下特征:1、突发性:青少年学生容易感情用事,遇事不能冷静思考,往往性情急躁地去处理问题,以非对非,在校园内外酿成突发事件。2、刺激性:青少年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并且有时萌发很多畸形思想和欲望,采取一些特殊方式来刺激自己,往往以抽烟、酗酒、上网聊天、早恋、打电子游戏、对小同学施暴等来消磨时光,寻求刺激,不惜摧残自己的身体和影响学习。3、团体性:青少年学生自发交往而形成一种复杂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往往跨班级、跨校际、跨年龄层次并延伸到校外社会,因此青少年学生的越轨往往具有团体性。他们三人成党、五人成群,相互邀约,集体旷课、旷操、旷自习,互相教唆纵容,对校纪班风和社会治安有很大的破坏性。4、挑衅性: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故意做一些违反常规的“恶作剧”来挑衅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偷偷踢毁护栏、指示标牌、砸坏橱窗玻璃,故意不关水龙头让水流成河,故意拉长嗓音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引起哄堂大笑,有的甚至“半夜鸣叫”,影响他人休息。故意搞得一塌糊涂来气家长、气老师。5.习惯性:—些青少年学生出于好奇模仿、私欲、惰性等将某些不良行为方式内化为习惯定势,—旦某种条件出现,又会习惯性重犯前科。如睡懒觉、迟到、不完成作业、吸烟酗酒、打电子游戏、偷窃行为等就容易形成习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分析青少年越轨行为有如下原因;

1.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是导致青少年越轨的内因。

青少年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化、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特殊阶段。他们涉世不深,基本上没经过艰苦磨炼,头脑中有很多“伦理空白”、“法纪空白”,是非判断不明,善恶美丑不分,极易出现越轨行径;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第二性征逐渐明朗,心理变化异常,容易感情冲动,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很容易犯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知识水平在不断增长,视野在不断拓宽,心情格外兴奋,成人感增强,对家长、老师过多的指教和苛刻的管理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因而产生与师长要求背道而驰的越轨行为。

2.家庭环境是诱发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首要 “外因”。

家庭是每个人的终身“学校”,家庭成员之间往往是互教互学的。我们发现很多行为习惯良好、素质发展全面的学生往往来自于勤劳善良的百姓之家和温文尔雅的书香门第,而—些问题家庭,那怕富贵有加,却往往“恨铁不成钢”,其子女让人痛心疾首。我这里谈的“问题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一方丧偶重新组合而没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的家庭、或父母有不良恶习的家庭。据司法部门统计,在近年来每年新增的违法犯罪者中有70%是处于豆寇年华的青少年,而这些问题青少年中,有80%以上是来自问题家庭。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3.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诱发青少年学生越轨行为的又一“外因”。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模式主导下,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金钱万能”、“权钱交易”的负面效应扩大,导致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社会不公、读书无用”,加上中西方各种思想文化浪潮的冲击,”一些宣传黄色、暴力和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的精神文化产品通过影视、歌曲、书刊、网络媒体等途径使相当—部分青少年学生受到感染,因而诱发正处青春萌动富于幻想而激情膨湃又缺乏理智的青少年学生出现某些越轨行为。

4.学校教育与学校管理失衡是导致青少年学生越轨行为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国家考试选拔制度下,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出现的“重智轻德”、“分数至上”,忽视全面发展的失衡现象一直长期困扰着学生、老师和家长,很多学校都没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行“封闭高压超负荷式管理”,剥夺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和自由活动的权利,违背教育规律。沉重的教育负荷超出了很多学生的身心承载能力,导致逆反情绪极大。况且目前的学校教育普遍走向一个忽视思想政治课和一些人文学科的极端,导致—些青少年学生无法填补天生的“伦理空白”、“法纪空白”的大脑,懂科学而不懂做人道理,有较高的文凭,却无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极易出现越轨行为。

二、青少年学生越轨行为的预防与矫正初探

1.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千方百计引导和激励学生努力争做“四有”新人。

2.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教师应树立预防和教育转化越轨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要有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观,不能只有“精英教育”意识,而缺乏“大众教育”思想,不能偏爱“白天鹅”就歧视“丑小鸭”。

3.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生有共性,也有其不同性,越轨学生各有其特点,要善于把一般要求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对越轨学生的个别教育转化工作要做到因人而异,“—人—策”,对贪玩好耍的学生,可用“树标导向法”,加强理想教育;对顽皮学生可用“诱导迁移法”,把其兴趣爱好、精力、智力转移到学习上和发展体艺特长上;对逆反心理重的学生要善于寻找教育契机,运用“疏导点化法”,驱除其心理阴影,矫正其品行偏差,特别注重借助集体的关爱来感化有心理阴影的学生;对早恋学生多用“暗示牵引法”校正他们的人生轨迹,不能粗暴地“棒打鸳鸯”,公开批评。

4.善于发现越轨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有辩证思维看待学生,不能因为其成绩好而“—优遮百丑”,忽视其潜在的不良品性,要教育预防在先,避免其行为越轨;也不能因为其有越轨行为,就将其“—棍子打死”。要善于寻找越轨学生的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表扬鼓励他们矫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奔向光明的前程。对越轨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予以充分肯定,以点燃学生的希望,激发学生的热情。让“越轨学生”出现“麦克马利翁希望效应”,不断改过自新。

5,妥善运用“剃须刀”。对越轨学生是免不了要使用批评手段的,通俗地比喻为“刮胡子”。要批评得法,是要讲技巧的,就犹如理发师给人“刮胡子”,—般先要进行热敷处理,然后再用剃须刀,刀法既不能过轻过慢,也不能过重过快,过轻过慢剃不掉胡须,过重过快会伤了皮肉,让人痛苦不堪难以忍受。老师和家长批评学生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切忌体罚,不能以“越轨行为”对待“越轨学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孩子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希望火花熄灭。有经验的老师批评学生就如—个有经验的理发师给人修面—样,一般遵循这样的程序:和颜悦色听取意见(摸胡子的粗密硬度)——认认真真肯定成绩,表扬优点(预热处理)——轻重得当地批评指正(用刀)——指明努力方向,鼓励奔向光明的前景(善后热敷)。总之,批评绝不是老师向学生发泄一通“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老师把所有气愤情绪和所想到的批评语言都倾泻到学生头上,老师发泄痛快了,学生接受了吗? 学生的逆反心理对立情绪往往就是在老师的一次次简单粗暴的批评中形成的。批评要善于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切忌那种平常不提醒指点,出了事就集中起来“算总帐”的批评,好象不出事就是好人,出了事就体无完肤。批评要讲场合,一般不当众批评,以个别淡话为宜,和风细雨,也不失严肃认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6.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越轨学生是复杂的人,不象修理机器那样可以一次成功,家长、老师必须要有耐心,反复教育,多次强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做工作,才能逐渐实现转化。

青少年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一、强化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的第一个层面,是强化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所谓“特殊音乐教育”,乃是“特殊教育”中的一种,即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而所谓“特殊教育”,是指“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和措施,对特殊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进行的教育。广义指正常人以外一切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包括超常(天才)儿童教育,低常(弱智)、视力障碍(盲、弱视)、听力障碍(聋听、重听)、言语障碍、肢残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以及精神病,品德缺陷的儿童、少年的教育。狭义指身心有缺陷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

实施特殊教育的机构是各种特殊学校或特殊班。国外创设特殊教育学校始于18世纪20年代;我国创设盲童、聋哑学校始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科技大学附设了培养超常儿童提前进入大学的“少年班”。“特殊教育”又称“盲聋哑教育”、“弱智儿童教育”。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对象,是特殊青少年或成年人。对他们所进行的特殊音乐教育,培养目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大多数受教育者进行特殊音乐教育,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增强音乐知识与音乐才能,并以此作为艺术教育与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和正常人一样,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个方面是对有特殊音乐才能的特殊人的音乐教育,使其增长才干,成为特殊人中的音乐工作者――演唱家、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作词家、教师等等。

因此,黑龙江省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建设,首先必须强化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确立正确的方向,并以此作为整个特殊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

二、凸显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凸显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教育内容是特殊音乐教育内部诸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选与使用两大要素。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而设定的。

“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体现实施教学大纲的物质载体。”“教材是与课程相匹配的,有的教材本身就是课程内容,……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使用和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材料。”

黑龙江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凸显其特殊性,开设“盲人音乐课”、“聋人音乐课”、“哑人音乐课”、“智障人音乐课”等特殊音乐课。尤其是聋人音乐课,其难度就更大。因为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聋人因听力障碍,如此学习音乐,是一个亟待攻克,亟待创新的一个高端课题。

在教材方面,也要凸显特殊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一般常规音乐教材形式(如文字教材中的教科书、讲义,视听教材中的投影、音频、视频,电子教材中的电脑软件,数据库、电子课件等)以外,要特别注重特殊音乐教材的编写与选用。例如盲文音乐教材、手语音乐教材等。

三、落实教育形式的特殊性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研究的第三个层面,是落实教育形式的特殊性。

教育形式是为教育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范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黑龙江省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形式,是与其特殊的教育内容相匹配的,必须具体落实这些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并以此作为整个特殊音乐教学的保证。

也就是说,特殊音乐教育要有特殊的教育形式,必须创造创新。不要拘泥于一般音乐教学的常规形式(例如课堂教学形式),而要针对特殊教育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例如针对聋哑人采用的手语教学形式、针对盲人采取的盲文识读的教学形式等等,都是特殊音乐教育的特殊形式。

青少年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 国民音乐教育 地位和作用 新发展

民族音乐是指各个不同民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感情的音乐,其中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张艳曾给民族音乐的内涵这样的阐释: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1] 

一、民族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中所处现状 

国民音乐教育是指对全体国民进行的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的音乐文化修养,培养国民的音乐审美能力。国民音乐教育是国民文化素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三部分。发展国民音乐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远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五千年的文化作为底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数年来受到世人的瞩目。民族音乐是民族音乐教育的载体,民族音乐通过教育的形式得以延续,使更多的人得以了解、探索、研究民族音乐。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近年来,在流行音乐一统天下的今天,民族音乐教育在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族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国民的民族音乐情感、音乐文化审美观念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更能提高国民的音乐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 

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现阶段民族音乐教育在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很突出。在流行音乐大肆发展的当今社会,青少年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了解、喜爱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我们处于物质社会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于我国民族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还有就是民族音乐教育自身所造成的。这不仅仅是青少年自身对于追赶时代潮流的问题,也是学校、媒体等相关部门的失误。 

首先,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以青少年为例,青少年大都喜欢唱流行歌曲,热衷于参加“快乐女生”、“非常6+1”等选秀活动,以追星为乐,却不喜爱传统的民歌民谣。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本来应当重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的现状是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音乐课。就小学阶段而言,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对孩子从小抓起。到了中学阶段,又忽视民族音乐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固然有讲授民族音乐的老师也得不到重视。某些大学只关注民族音乐教育中的理论教育,忽视了民族音乐教育所体现出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在选取教材方面,过于单一、传统,没有重视民族音乐体现出的文化多元性的融合。就某些媒体而言,广播、电视上很少出现介绍民族音乐知识或者作品的专栏,有些媒体几乎为零。 

可见,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民族音乐教育在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改造作用,对人民素质的提高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关于加强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益于优化我国的文化层次。其次,在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中,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变革民族音乐的教育制度,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切实落实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推陈出新,通过合理的举措提高民族音乐教育在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改变目前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普遍薄弱的现状。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新发展 

青少年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青少年作为中国的新生力量,不仅需要科技的武装更需要具备中国人所传承的优秀审美品质。民族音乐作为承载中国千年审美结晶的瑰宝,引领青少年的审美认知结构当之无愧。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塑造国人音乐审美的初始阶段,肩负着引领学生音乐审美观的重责。音乐的选择体现出的是国民的价值取向与生活品味。音乐审美的取向直接关系学生对于人生观的选择。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我们眼看着在我们华夏民族生存了几千年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日渐没落的迹象却表现的异常冷静。现今社会物质利欲的刺激让人们承受巨大压力,而急功近利的现代人心态让人们在音乐中形成过分追求感官的刺激的审美偏向。当一场颇有质量的民族音乐演唱会或演奏会门可罗雀时,而某著名歌星的跑调演唱会却异常火爆,一票难求。音乐文化是彰显人的存在的方式之一。民族音乐以一种弱势文化的姿势存在成为一种习惯的话,人们就会对我们的民族音乐产生一种自卑感、遗憾感。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审视我们的民族音乐,不能具体的甄别精华和糟粕,不能以平衡的心态去面对现代和传统,更不能把握应有的尺度应对文化的继承。教育要以优秀民族音乐为视角渗透健康的音乐审美的取向,从而塑造学生的优良生活情操。让人们能够学会站在全民族的大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言行而非自我的一时享乐,从而培养国民高瞻远瞩的大格局思维。

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给学生提供接受中国风采审美教育的机会,并能使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科学的民族审美观。首先,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世界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着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古往今来,我国的很多音乐作品都能够激发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发大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和思考。这些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早在商代,中国的音乐文化就得以高度的发展,敦煌遗址中记载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鼎盛面貌。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歌曲更是鼓舞了几代人,为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完全可以达到音乐的德育教育作用。可以将时期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内容,例如《组歌》、《红色娘子军》、歌剧《白毛女》、《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钢琴协奏曲《黄河》……音乐的魅力会在无形中感染他们,使他们自觉的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激励他们立志为中华之辉煌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