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化城市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参与是指社会主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组织或渠道,参与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管理,影响社区公共权力运行,维护自身权益,增进社区福利的行为和过程。中国多数老人由于离开工作岗位,比其他社区居民,有更多的精力与闲暇时间去参加各种活动,有更多的热情去关注社区的内部公共事务,发挥余热。然而,因受人们的认识观念、基本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社区管理模式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亟待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以社区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我国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现状的基础上,从规划社区未来发展方向,完善社区内部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社区管理;老年;社区参与
一、研究背景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城市社区离退休老人在智力、情绪和性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大多数老年人活动参与的特点是:被动性、静态性、个体性、稳定性,参与的活动类型则以康体、消遣型为主,提高、发展型的休闲比较低。导致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追溯至因退休而来的角色转变、社会地位改变与收入减少和生活中的意外刺激打击等。针对以上变化,有效调节老人心理状态的方法为:退而不休、老有所为;量力而行、发挥余热;加强沟通、鼓励运动,使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计划,充盈退休时光。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在改革与创新上的现实困境
(一)社区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无管理保障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准绳,包括社区民间组织在内的社会主体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制度是反应一个社会治理能力的主要指标,它同时是制约社区治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一套较完善的社区治理制度是治理社区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社区管理实践中与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法律制度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有待完善,社区管理工作的混乱局面亟待健全的法律制度予以解决。
(二)社区自治能力低下,公民参与意识不高
社区治理的发展本质和根本要求是社区对社区自身的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我国现阶段社区自治能力低下,是制约社区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根本因素。从当前社区自治的现状上看,首先,城市社区居民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参与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淡薄,缺乏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其次,部分居民在社区建设中没有实际权力,仅是参加一些无关紧要的座谈会,并不能起到重大事件的影响作用。
(三)社区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一个服务大众的团体,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责任心是最为重要的条件。然而城市居民工作繁忙、社区管理模式政治色彩浓重等因素使得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变成了形式化选举,许多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与考察,或是由行政职能部门直接分流出来,或是社会上招收的人员,当选的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服务理念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能真正代表居民的意志,更不能切实维护居民的权利。这大大阻碍了社区建设前进的步伐,弱化了社区建设“自愿、自治、民主、合作”的原则。
三、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机构建设,拓宽社区参与方式
当前,我国社区参与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参与,并没有将社区居民的主观积极性调动起来,除了对于居民需求认识程度不足外,原因还可能是社区在规划设计方面有漏洞,如举办的活动没有创新性与实用性等,或是居民参与方式过窄,不够多元化。
(二)落实规章制度,推进管理体制创新
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是每个居民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落实规章制度,首先要“有法可依”,即社区建设首先要制定适应社区现状的相应政策。教育上,我们主张“因材施教”,同理,社区治理上我们也应主张“因区制规”。在有规章制度的支持下,其次需要做的是加强城市社区法制宣传,大力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也监督他人。
(三)提高人员素养,打造高素质团队
社区作为一个组织团体,既是组织者,又是服务者。服务者的个人素质和服务态度极大的影响社区居民的体验。作为一个服务型团体,社区需要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良好的服务态度、专业的知识储备、灵活的工作方式、恰当的处事技巧都是一个高素质团队应具备的品质。
作者:赵睿 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卜万红.中国城市社区参与的新发展[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4):23-27.
[2]丁志宏.我国老年人休闲活动的特点分析及思考——以北京市为例[J].兰州学刊,2010(9):89-92.
[3]孙利芳,林梅.浅谈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变化及干预对策[J].科技资讯,2010(7):223-223.
[4]姜振华.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现状及原因探析[J].人口学刊,2009(5):38-43.
[5]陈思.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与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6:61-62.
[6]王天崇,吴玉红.健全社区中介组织——构建和谐社区的必然选择[J].前沿,2005(10):215-217.
【关键词】市政管理;绩效;流程优化;系统设计
前言:
社会的管理体系中,市政管理主要是依靠当今城市的经济水平、文化积淀以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等特点,并结合时代赋予市政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而设置了相关的部门进行绩效管理。众所周知,市政管理中采用绩效的流程优化与系统设计对于一些信息的收集、决策以及智力支持甚至建立其他的新责任体系是有着促进作用。
一、市政管理信息系统现状与问题
业界专业人士赐予市政管理信息化的一个简名词是数字市政,因为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市政管理信息化也是其中的一个工作内容,并且它是借助信息化的途径来实现市政管理。从“数字城市”这四个字上,很明显可以看出是将城市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而不断地整合城市中的市政基础设施相关的信息资源。城市的运营管理中,核心内容还是市政管理,只有使市政管理中相关的业务系统趋向信息化,才能促进城市的和谐化管理以及提高市政的管理能力和相关服务能力。
随着当今城市发展趋势不断地扩大,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亟待解决,市政工程又是人们心中的大工程,它贯穿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城市和数字市政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统一的。在现代快节奏的城市中,数字城市建设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知识的凝练与组织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环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知识的合理高效的运用,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建设有着含量支撑。数字城市建设正在不断的向知识的收集分析和运用等方面提高,逐渐改善技术支持的缺陷。
国外的数字城市发展进程中,主要是将数字城市建设作为政府提高城市管理与相关的服务的目标。其中,重点在于城市的统一规划和数字城市顶层设计方面,更关注城市地理空间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分享以及利用方面,加以配合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管理。
而在国内的市政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历程中,上海城市已经实现了城建网格化管理,并且北京部分地区也在积极探索,提出城市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城建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北京城市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一些社区管理中,逐渐积累经验并加以不断地创新,进而得到发展。
虽然,市政管理模式不断地进行改善,但是,在管理系统中仍不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街头巷尾的小广告的立案过多,要想真正的处置清楚,还是有点困难。还有一些单位不能及时的响应处置决定,导致平台不能在短时间内收到处置结果,如果相关的单位没有进行处置,那么平台甚至还会收不到处置信息。相关责任部门的界限划分有时候不很明确,容易引起相关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形成你推我挡的局面,造成处理事情的效率不高。有时候业务操作不当或是办事流程不规范,都会给平台的服务质量造成影响。由此可见,市政管理系统还需进一步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市政管理想要拥有高效绩的业务水平,可以从国际电子政务建设中寻找经验,构建电子总体架构设计,将服务作为终极目标,将绩效作为标准,依靠数据和相关的技术作为基本的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将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基本问题作为总体构架思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设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模式。积极引入高效的绩效管理理念,并将业务流程设计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认真落实高绩效总体框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高绩效的总体框架模式时,应该将市政管理与绩效管理结合考虑,并将基层组织绩效和个人组织绩效、绩效评估和绩效改进等进行一定的结合,进而共同推进整体的绩效得到改进。
二、市政管理绩效监控体系设计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体系系统,其中绩效是指职务人在特定的组织活动中,对于所承担的任务而完成的程度。绩效衡量是对组织成员进行的的一种正式且系统性的考量方式。它是先确立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经营流程、管理方法以及一样的绩效目标等各项基本的内容,并在日常工作中与员工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在他们工作时遇到困难,采取指导和建议等手段,或者是与他们一起战胜困难,从而实现组织员工的绩效目标,然后达到组织的远期目标。
一般情况下绩效管理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具有系统性。众所周知,绩效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二,它具有目标性。企业组织的管理者通过确定相关的目标,有利于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而不是盲目的进行工作。另外企业的管理者还可以依据企业的目标,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促进企业的目标早日实现。
第三,它具有沟通性。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只有进行沟通,才能使工作目标更明确,也只有沟通才能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沟通是在绩效管理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某些工作中活动或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最大化的效果。政府采取绩效管理手段是政府树立服务人民意识的表现,是与社会建立良好关系的直接途径。政府的绩效评估中有三大环节,即经济、效益、效率的测评,并且绩效评估体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可操作化以及导向化等作用。
市政管理中应该实行监控的业务指标包括:供水指标、排水指标、电气指标、食品安全指标、旅游指标、交通指标……确保城市高效运转,为城市管理以及应急措施,设计出相关的指标有助于市政管理体系日趋健全。
三、市政管理业务流程体系优化
流程管理是将规范性的业务流程作为中心,是将组织的系统性目标做为管理的一种方法。流程管理普遍运用在现代的众多企业中,是企业先进思想和高效设备的一种代表。在实体企业中,可以借助业务活动建立的常用模型来作为活动优化的标准。根据业务流程复杂度的不同,可以将所有流程连接在一起,这样的业务流程体系就会有不同的深度。
市政管理顶层流程的设计是将市级的业务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并把一些相关的要素进行完善,逐渐形成市级平台上的各要素齐全的端到端全流程的服务平台体系。对流程图中的各项步骤进行分解,甚至落实到每个岗位中每个职能人身上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一个完善的业务流程体系不是很容易的,而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业务的总流程应该向下逐层分解,真正落实到每个岗位中去,并配有相应的任务执行人。
分析现有的一些业务流程,构建相适应的流程构架。不过总体的流程优化的原则不外乎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责任与流程相配套与统一规范标准,分步实行的集中化管理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改进等原则。
总体看来,现在的市政管理流程进行优化的还有对市政结构的优化和任务活动的优化,逐项满足市政的服务管理职能,将绩效管理与流程设计进行一定的结合,有利于市政管理流程顺利的开展。
结束语:
当前社会经济的蓬勃,在市政管理中采用绩效的流程优化管理与系统设计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市政管理系统在人们的生活中日趋完善,业务流程的设计与技术结合应用将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共同实现城市化管理新模式。在市政府经过一系列的措施与各个部门协调努力之下,相信我们的城市将会发展得更加美好与和谐。
参考文献:
[1]王浩,朱若溪.在市政管理中采用绩效的流程优化与系统设计[J].华章,2012(30)
关键字:城市旅游规划;政治性;科学性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6]乡村度假是国际上流行的四大主题度假产品之一,其余3个是:海滨度假、山地度假、温泉度假.
【关键词】成本管理;责任;目标;核算
中图分类号:TE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石油化工施工企业是建筑施工企业中针对石油化工为主的专业性极强的一个企业,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建筑工程、大型设备安装及其配套工程和大型长输管道等其他专门工程的施工,本施工企业的工程成本管理工作贯穿施工生产及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本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由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招投标价格偏低,加上油田地缘经济的因素,企业在驻地承揽的工程越来越少而成本很高,外部工程的管理没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致使成本比较大。这些严重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就本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组织和直生产人员,而不仅仅是财务和核销人员。长期以来,一些项目经理一提到成本管理就认为这是财务部门和核销人员的事情,简单的将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核销人员。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工作,质检只负责工程质量,工程负责人只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家里的材料和现场的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收发放工作。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人员只能是成本管理的组织者,而不是成本管理的主体,不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就不可能搞好工程成本管理。
2、工程项目缺少统一的成本控制标准。现在国内国际市场广阔,工程项目中标率很高,施工队伍参差不齐,协作队伍众多,大型企业外部工程多以劳务分包的形式施工,只给分包单位指定一个清单单价至于项目部自己利润多少只有完工结算以后才知道。项目部多采用完工工程量乘以目标单价的形式下达到机组作为机组利润分配依据,这样机组只赶工程量,其他的成本不用管。大多数项目部认为工期赶上了项目利润就高,其实这里面存在设备、材料与企业的成本在一起,有成本混摊的现象。总的来说,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措施方面,缺乏可操作的成本管理流程,制定的规章制度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3、企业没有可操作的成本内控程序。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效益的最大化,现在的化工建设企业作为国企存在着大量的内部矛盾,项目的管理延续计划经济的模式,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太多,项目独立核算不到位,资金使用流程不规范,成本核算不清晰,没有统一的成本细化程序,监督体系不健全。如果不认真的规范成本控制程序就造成了成本的核算只算大帐进出收支平衡,看不清每一个项目的绝对成本,加之上级各个单位的规定和现实的企业运作存在差距,成本内控程序的执行存在难度,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制定严格的内控程序。
4、缺乏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目前有些施工企业因为上下各部门、各岗位责权利不相对应,以至于无法考核项目优劣,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外部项目签了承包合同也是简单的形式,项目部只管施工不管结算,结多结少不影响自己的收益,施工成本讲的不多只知道赶进度。有的企业项目结束后给项目经理一定的奖励但不透明不公开,于自己项目收益不成正比。这种只安排工作而不考核其工作成效,或者只奖不罚,奖罚不到位、不对称的做法,不仅会严重挫伤有关人员的积极性,也给以后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对策
1、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一)、在工程项目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投标阶段的工作是研究招标文件编制商务和技术文件,这阶段的成本管理工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编制施工预算为最终确定投标报价提供依据。技术、施工、劳资、设备、供应各业务部门根据项目的情况提供相应的数据,据招标文件编制预算,再根据工期和预测成本预期利润,最后确定投标报价。这一阶段的成本预测即预算成本的计算为企业投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既避免了以过低价格中标,又有利于在竞争中取胜,为企业取得合理赢利奠定了基础。
(二)、在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管理。工程中标后,项目经理部要根据企业下达的目标值编制本项目的目标成本。一是根据图纸和技术资料对施工技术措施、施工组织程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的选型、人力资源调配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以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为编制科学合理可行的责任预算创造条件。二是在对当地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工程机械定额等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详细确定劳动定员、机械运行及材料供应定额。三是以分部分项工程实物量为基础,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形成各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为以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
(三)、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人工费控制:根据劳动定额确定各分部分项的定额,据工期、劳动组织确定功效,依据实耗检查功效随时督促,依实物工作量的工日数作为班组考核依据,多劳多得,从根本上杜绝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材料费控制:材料费控制耍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杜绝超预算领料和超现实工程领料造成资金的浪费;减少消耗材料的用量;规范材料收发台帐;建立工具领用制度。机械使用费控制:切实加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对确需租用外部机械的,要做好工序衔接,提高利用率,促使其满负荷运转,对于按完成工作量结算的外部设备,要做好原始记录。
(四)、在工程结算阶段的成本管理。施工企业按照图纸要求完成施工并经业主验收后,进入工程结算阶段,技术人员认真核实工程量,搞好索赔签证,力争最大化;预算部门认真按签证编制决算,确保该工程项目的所有款项收回。分包结算的管理关系到项目的直接利润,项目技术人员要认真核查分包签证,预算人员要监督签证手续核实工程量,有必要的项目要现场实测工程量,确保项目资金的外流。
2、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周期,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修期结束。因此,成本控制工作要伴随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如在施工准备阶段制定最佳的施工方案,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施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施工成本支出,并确保工程质量,减少工程返工费和工程移交后的保修费用。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要及时追加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并作好工程后评估,使工程成本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一)、目标控制原则
目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它是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加以逐一分解落实。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越具体越好,要落实到部门、班组甚至个人;目标的责任要全面,既要有工作责任,更要有成本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对责任部门(人)的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并同其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
(二)、动态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活动,所以必须坚持动态控制的原则,所谓动态控制就是将工、料、机投入到施工过程中,收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将其与目标值相比较,检查有无偏离,若无偏差,则继续进行,否则要找出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实施成本控制过程应遵循“例外”管理方法,所谓“例外”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活动中那些不经常出现的问题,但关键性问题对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影响重大,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四、控制成本的措施
1、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首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处、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他不是经济实体,应对项目整体利益负责任,同理应协调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
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2、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如我公司焊工自行研制管道简易托架可有效提高安装效率等。
五、结束语
石油化工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项目投资阶段、涉及阶段、建设实施阶段,是一项多方位、多层次的边缘学科,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深信只要我们注重国外先进经验,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全寿命、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严格把关就一定能做好,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发展壮大。【参考文献】
[1] 刘伊生 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J] 工程科技 2010年
[2] 赵国杰 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J] 工程科技 2008年
关键词:建筑工程;优化管理;高效管理;安全管理
Abstract: how to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strengthening quality control, progress management, cost management and safety management, this is the core of management is, and also is the art of management, only optimize management, can implement efficient management.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The optimal management; Efficient management;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TU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建设项目或施工项目为对象,不断优化目标过程的综合管理与控制。从项目开始到完成,通过项目策划、项目控制,使质量目标、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和安全目标得以实现。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为了节约投资,达到节能减排和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建造符合需求的建筑产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优化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的优质高效。
一、加强质量自检,严格工程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建立健全质量全过程监控制度体系,以科学的方法、手段及运用三全控制基理对工程质量进行干预和控制,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动态管理之中。
质量自检是一个核心。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应当接受企业自身的监督。企业自身监督就要求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体系,通过自检制度的运行达到质量的持续改进。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及各施工员,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总公司质检科组织定期质量验收,做到层层负责的监督对工程质量把关。
第三方质量监督关键。第三方监督指业主(监理)的监督,是目前最有权威性的监督。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或正在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二、实施优质高效,力求稳步推进
工程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直接关系到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都对工程项目的进度产生影响。针对上述情况,作为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天气、人员以及其他资源配备情况,编制合理具体的进度计划,计划进度至少阶段应精确到月、分部精确到周、分项精确到日,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计划施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计划不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而是施工的有效指导方向。要搞好项目的进度管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一套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一个较大的工程,是由很多的建设者参加的共同体,这就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合同体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避免相互的拆台、扯皮。三是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三级工程计划。这一计划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业主的工作、设计单位的工作、监理单位的工作,以及充分考虑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的影响。四是设计单位的确定及设计合同的签订,以及设计质量、速度的检查、评审。设计的工作质量决定了项目施工能否顺利实施。 五是施工单位的招标、评标及施工合同的签订,包含总包、分包单位的选择,材料、设备的供货合同的签订。当然,工程前期政府手续的办理以及市政配套工程的安排。与政府机关的充分沟通与良好关系,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三、成本核算,节约资源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形式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预算成本反映的是各地区建筑业的平均水平,是根据施工图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以及套用相关的取费标准计算得出的。计划成本,指项目管理部门按计划工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计算的成本。实际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施工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可揭示成本的节约或超支,说明经营效果。实成本和预算成本比较,可反映项目管理的盈亏情况。根据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特点,施工成本管理要紧紧围绕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几个方面展开,在施工成本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利用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等手段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企业内部要制定劳动定额,根据工程量套用公司内部劳动定额,计算出人工总量。控制好人工总量,就能控制好人工费用,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加强材料管理,建立限额领料制度,严格材料出入库管理,对施工现场耗用较大的辅材实行包干。提高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的利用率。定期对施工机械检查、维修、保养,租赁的设备或周转材料用完以后立即归还租赁公司,既加快施工工期,又减少租赁费用。为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关键,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找各种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当然我们在施工中还必须严格做到:按图施工,按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减少返工造成人工和材料的浪费。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
四、加强监管,安全防范
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风险投资、合同进度、质量施工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等部门。因此,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和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邹湘娣,浅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