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艺术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家庭文化;音乐;二胡
家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融洽感情,抗衡各种消极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与腐蚀。先进的家庭文化建设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凝聚人心,陶冶情操,增进交流,活跃和丰富家庭成员的文化生活,用家庭文明彰显城市文明。
吉安市自古为庐陵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厚重,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且富有品位,广大社区群众特别对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二胡的爱好情有独钟。二胡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深受吉安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群众学胡音乐,在家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在吉安市吉州区城乡各个社区,活跃着一大批二胡爱好者。他们利用业余闲暇之余将其视为一种高雅时尚而执着追求,在当今百花齐放的盛世年代,随着广场舞兴起,人们对文化艺术表演的追求热情日益高涨,形式也丰富多彩,到处洋溢着学二胡,玩二胡的热闹场景,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不少以二胡为主要民乐表演和小乐队,每逢周末、节假日及晚上,均能看到不少中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的民间二胡艺术团,在街道、社区等地义务为民众义演,很多节目都是一家老少同台献艺,获得观众的赞誉。一些以家庭成员组成的二胡爱好者,深深感受到家庭文化的凝聚力和在练琴中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给家庭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这种感受,本人也有深深地体会,2003年,我们一家三口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器乐组合《家和万事兴》,在市妇联的积极推荐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层层选拔,有幸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三套《神州大舞台》现场演出,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我们的家庭才艺。在排练中,一家人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增加了交流,增进了感情,为我们家庭和睦共处,幸福美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次活动,对家庭文化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如今,晚饭后,居民小区的楼窗里也不时流淌出悦耳的二胡琴声,街边琴行里面经常听到动听的二胡旋律。老年大学,学二胡的学员日益增多,有的中小学校也组办了二胡兴趣班、民间二胡培训班,涌现了一部分技艺水平较高的二胡民间艺人。二胡现在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社区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作为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看到这么活跃的一派文娱繁荣景象,欣喜之余,也认识到,目前社区的二胡普及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专业程度普遍偏低。二是年龄层次不均衡。学胡以及演奏队伍的区域分布也不平衡,城区社区较多,乡镇社区较少。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音乐赛事,大型晚会较多,民乐专场演出、特别是以二胡为主的独奏音乐会稀少。各种文艺比赛、会演活动较多,其中二胡专项的比赛或交流活动较少。笔者认为,既然吉安具有如此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就要将其发扬光大,传承好,普及创新好。用“十三五计划”或更长一点时间,做到镇镇(街道)有中心民乐队,校校有二胡班,社区、规模企业有二胡兴趣班,家家有二胡爱好者,做到这些,应该从以下“三个强化”入手:
1 强化对二胡学习普及发展的思想认识
(1)党的十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随着物质文明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对于文化的品位也越来越高,传承普及二胡艺术就是将党的十精神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
(2)传承普及二胡艺术可丰富和活跃城乡人民群众业余文化活动,提高音乐修养、提升文化品位;还可带动文化及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吉安是井冈山旅游的山下景点较多的城区,通过大力传扬民族乐器音乐文化,通过悦耳动听的二胡旋律与井冈山红歌和民俗山歌相结合,到处呈现二胡的音韵和歌的海洋来吸引八方游客,为本地旅游业增色添彩。
(3)让社区群众陶醉在二胡音乐中而增加精神寄托,活跃锻炼大脑,增添生活乐趣和生活信心,使之充实生活,提升生活质量,还可解决孤寡老人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的晚年寂寞。
(4)二胡艺术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其音符的表现背后蕴藏着无限的意义,可提高青少年智力及大脑的各方面能力。例如,增强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广泛的文艺爱好,吸收文化正能量,为成就未来事业增加信心,还可间接促进社会的稳定,可以将课余时间专心学胡器乐,避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玩麻将、赌博等不良嗜好。
(5)吉安采茶戏是深厚庐陵文化底蕴的重要内容之一,吉安采茶戏是以二胡为主的伴奏乐器,二胡与采茶戏的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相得益彰,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吉安采茶戏的热爱日益高涨,业余及专业的吉安采茶戏艺术团将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普及二胡艺术将会为采茶戏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强化对二胡艺术普及发展及公共文化服务
二胡艺术的传承、普及发展需要靠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综合服务才能实现目标。一是宣传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二胡艺术的魅力。积极争取电视新闻等媒体的服务,电视台开设相关二胡的专题艺术普及栏目,对二胡的发展概况、艺术价值、美学意义加以指导。二是建立文化展示平台,免费为广大二胡爱好者培训骨干力量,为二胡爱好者提供方便,建立活动平台和培训活动。创建地方相关二胡的专题艺术网站,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更广泛地、交流地方二胡动态和信息,为传承普及二胡营造良好氛围。三是积极开展活动,传承普及二胡艺术,必须积极开展活动,组织举行各类演出或比赛才有活力。有关部门要不定期组织高水平的二胡表演活动,邀请二胡名家来演出、讲授、采风等学术活动。一些重大节庆文艺汇演中要酌情吸纳二胡表演节目。组织基层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二胡艺术交流活动。
3 强化对二胡艺术普及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地方资源文化;美术素养;价值意义
一、立足教学生命的厚土,传承本土资源文化
连云港是全国最丰富的美术遗存圣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美术文化资源。如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古城市遗址)、大伊山(船刻、石棺)遗址文化、将军崖原始岩画(原始农业)文化、孔望山(佛教造像摩崖)石刻文化、花果山石刻与佛教塑像文化、市博物馆设有著名版画大家彦涵美术馆、市美术馆设有名家画廊并定期举办各类美术作品展览等,这些都是可以有效利用的地方美术文化资源。
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建立系列教材、配套数据库、网络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研究连云港的地方美术文化艺术,进而理解地方传统文化,体会港城人民勤劳与智慧,引导学生珍惜、继承地方文化遗产,在学生时代造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铺垫好民族和地方文化基因,让我们的青年学子全面健康、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开拓地方美术资源,培养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是连云港地域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作以及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代表性的美术文化。每位教师和每位学生同时也都作为该地方的一分子,与其地方独特的传统、习俗、经济、社会以及和价值观念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着地方每个成员的审美及行为模式。把以上连云港美术文化资源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系列模块的选修内容,或作为连云港地方中小学特色课程进行开发与应用,丰富各个阶段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自然会增强。
三、助推校园特色文化的形成,形成独特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它不仅代表一个学校的特点,也反映了所在地方的文化特色。地方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背景和根基,地方美术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汲取地方文化基因,丰富、助推、提升校园文化多样性,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四、增强文化遗产与环保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与个性
将地方美术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后,通过参观、采风、考察、鉴赏、体验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和地方美术文化融入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研究实践,激励学生提出适合他们学习和传承地方美术文化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美术文化现象和遗产保护、民间美术的传承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促进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始终以“美术遗址文化”“山海文化”“西游记文化”为主线,而它的内涵的是当地历史与神话,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这种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的久远性、神话性、兼容性、互补性、开放性等特征,而通过系统研究与开发可以丰富、深入挖掘其中内涵,为连云港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与应用做好铺垫,也为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加快新课程的改革进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不再仅仅利用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的教书匠,而是成长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优势与劣势的研究者、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美术文化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较以往传统教学而言,教师要付出百倍的心血和努力,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发展。所以,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实践和探索,可以达到培养一批研究型和实践型教师群体的目的,直接为当前的美术课程改革服务。
深入到各式各样的面塑制作现场和参与到分享这种文化的人群中来时,由衷地被这种文化气氛所感染,然而在关注这种地域文化财富的同时,许多进一步的思考和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作为传统文化工艺在时下生活中的现状问题,这点作为展开讨论与研究的前提,笔者在《晋南面塑文化的现状研究》一文中概述了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面塑作品,临汾与运城两市多数县市仍然接受在和应用面塑这种古老的礼俗方式。本文重点思考的是作为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认同及评价问题;与多数民间文化艺术共同面临的保护与传承的课题;作为能够用来定义地域文化特色的面塑会走向什么样的发展。
一、面塑在我们的认识中
在调研的过程中,当笔者走进面塑作坊介绍起自己的来历和目的时,大多数情况下会被问起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究竟是要在他们这里做什么工作?我会说我是学生,出于对山西传统文化保护的想法,想对民间面塑做一些考察。那么“怎么考察?”我说就是对晋南两地兴盛面塑文化的地方进行记录,简单点说就是看什么地方有花馍,都有什么样的,我会去看看。好,第二个问题就是“花馍有什么好看的?”我说这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如今都是省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很多大赛都有优秀的面塑作品,大家现在慢慢认识到面塑具有的艺术价值了,而且喜欢用它作礼物相互馈赠。而当我拿出相机进行全程拍摄时,他们还会怀疑我是不是记者。我只好又进一步地“浓缩”我的目的,说我是要写论文的。在他们开始工作前,我会关注他们制作好的一些成品图片、之前做好的插花配件、钉在墙上的价位表、密密麻麻的订货本、以及来访的客人。直到动态过程开展时,他们会释放开对我的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系列的工作,制作过程很忙碌很辛苦,他们总是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和变化,将他们手中的艺术品做到呵护备至。我们的工作结束时,他们还会热情高涨地关心其他地方的面塑是什么样的,我会为此做简单的说明,或者用相机展示,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对其他地方的面塑样式进行各种颇具主观色彩的评价。
这就是大多数面塑作坊主们对这项工艺的认识,然而对于那些积极地活跃在民间艺术各种赛事的具有文化体验的民间艺人们则能够从容地面对我们的工作。比如说一来到解云仙女士的家里,解阿姨便热情地介绍她的各种工作和成绩,她参加过多项国际国内的活动,出过国,上过电视,平日里也经常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和政府颁发的荣誉,在她看来,“花馍”是一种艺术,她是我所采访过的唯一一家以“面塑”为自己的产品命名的作坊,她认为面塑不仅是一种可食用的馈赠佳品,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欣赏与依靠,而她所做的是一项事业,是一种受到社会及文化界认可和支持的传承工作。由此呈示出在艺人一方的两种对待面塑的看法,现在再来看看我们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当然指普遍认同面塑这种事项的群体,基本上仍可以归为两种:一种认为,家中自制的面塑是为了节日所准备的一点“意思”和“花样”,同时,在作坊里购买的面塑是一种买卖;另一种认为,面塑是可有可无的,即在需要一些庆典礼品做点缀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面塑的替代物。先看第一种,快速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简化,而面塑制作刚好需要繁复的工序和具有特殊手艺的少数人,因此,人们自觉地规避了这种“麻烦”,只在必要时制作些简易的品种以使得节日看起来有些节日味、为平日里总在重复的食品添上几件的“稀罕物”。
观景除此之外更为便捷的就是购买,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对馒头、面条、饼等都采用购买的形式了,更不用说节日里用的花糕和礼馍,很多馍店在节日里都会推出袋装礼馍,像临汾市过年可以很方便购买到的10个一袋装的糕馍,乡宁热卖的30个一袋装的枣花馍,已经打出品牌的店家还会推出精致的礼品盒。所以值得我们考虑的就是,当面塑作为一种流水线式的产品,它还能不能被视为一种艺术和文化。不仅如此,在多数婚礼或生日庆典上的面塑大部分都是用简易、粗糙和明显程式化的作品以应付这种亲戚礼赠的习俗,这样的作品也实难让人们将其提高到“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的高度来认识。第二种态度的起因更多的是由于在现在生活的氛围中,同时可选择的礼仪非常多,人们可以采用更多的更时尚的方式来表示对生活和亲朋好友的心愿,因此面塑可以不被作为主流方式。还因为受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食品的讲究也只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项目之一,人们更注重投资和享受其他的消费方式,使得面塑变得可有可无,变得可以被替代,到此依然没有发挥到它的礼俗价值和特色文化功能。我们说“没什么好的”、“买卖”、“应付”、“可取代”这些都不是能够用来为一种非遗作解释的态度,而如果我们大多数人对面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样的程度,那么它作为一种非遗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就会受到质疑。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讨,这种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民俗事项轮到我们这一代时该做些什么。
二、面塑在我们的传承中
每当我问起作坊主,他们的手艺都是从什么时候继承下来的,像这样做法和说法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时,他们都会说“多少年都是这么个样”,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年代开始传的了。另外年轻的艺人会说,作坊本是家里长辈们创建的,所以自己的手艺就是这样跟着学来的,不清楚更多的事情,这些就是朴实的百姓们对于面塑“传承”的认识。然而他们口中所说的“从来都是这个样”,也并不见得就是同一个模样和同一种制作方法,事实上他们每天都在做各式各样的调整与创新,只是并没有放大地去认识这个结果罢了。作为“非遗”的一个民间美术类别,面塑有它独特的形式和技术层面上的特点,它要求传承人具有精湛的技巧和具备富有创造力的专业素质,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它视为一种能够代表相当水平的文化与艺术品来保护,而保护的落脚点是传承,那么传承什么?怎么样传承?这就谈到了传承这种事项和传承人的问题。
俗话说熟能生巧,很多民间艺人都是在学习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突破点,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有幸了解到具备高水平的工艺技巧和审美鉴赏力的民间艺术家们,他们存在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其作品延续了本土信仰体系精髓,还赋予了面塑这种缘自传统习俗的事物能够用来阐释时代精神和文化新意的现代魅力。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一方面能够从这些民间工艺品中了解到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到我们特殊的民族情绪表达,另一方面还能够将它们融入到现在的世俗生活中来,成为能够为这一方水土带来精神认同的特产。优秀的面塑作品总在不断地更新和提高,这也就是让这些“活的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品位积极发生联系、让它们参与到我们的情感体验中,在如今不少大赛中见到的面塑戏剧人物作品、“奥运”作品、“海宝”作品都在以时代的姿采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事实上,传承面塑工艺、传承面塑文化与面塑传承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在传承人上笔者认为,应当包括艺人传承和民间传承这两方面,两者虽然所肩负的传承功能是不一样的,但意义无疑同等重要。有突出贡献的艺人即我们通常认定的“传承人”,他们的传承体现出国家与地方对这种文化事项的认可和对他们在这种精湛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延续及发展兴旺上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努力的认证。而民间传承,也就是在我们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保留的此种文化习惯和情感载体,这样的传承则是能够彰显我们民族的传统特色及让人们“过精神意义上的生活”的表现,因为工艺精美者毕竟在少数,而且让艺术参与到生活中来还需要依靠人们的普遍关怀和体验。
三、面塑在我们的未来中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文化素养;缺失
一、文化素养及其意义
文化在汉语中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文学、哲学、历史等。龙应台1999年5月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中说:“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识,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那么,我们可以把文化素养理解为是人在涉猎了这些“共业”,即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之后,所具有的对这些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知,从而体现出来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的内在品质。
文化素养的灵魂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准则。龙先生对文化素养的意义还曾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她说: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美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地对“美”的顿悟;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困惑;历史,沙漠玫瑰的开放。你没有看见沙漠玫瑰从第一天到第七天的复活开放的过程,你就无法理解它的美丽与价值;鉴往知来,对于任何东西,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如何判断它的未来?历史让你知道,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文化素养于社会、于人或人生的意义由此可略见一斑,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化素养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1、文化素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竞争力,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素质是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加强文化教育,培养与提高文化素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增强其精神力量,进而培养其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精神。
2、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深厚的文化素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还可以提高人的审美和认知水平,使人具有较强的辨是非能力。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在人生的旅途上才可以坚忍不拔地执著追求,才会怀有对人的终极关怀而无私地付出。这是成就一切事业的人格保障基础。
3、文化素养可以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学应当遵循的规律之一。艺术设计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除了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法,还要具有相关的社会经济基本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古典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新成果等领域的知识。这里还包括对美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掌握了这些,可以很好地解决艺术设计中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文化等关系。
4、文化素养还可以激发设计构思的灵感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以其辉煌的成就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直接体现,是诗、书、画与哲理的完美结合:苏州的沧浪亭,取意于《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拙政园的留听阁取意于李商隐的“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等等。由深厚的文化底蕴做铺陈,不仅容易使作品生动、深刻、有内涵,且有事半功倍之效。今天,这些优秀文化仍然作为设计师设计的渊源甚至灵魂。
5、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助于设计者得到社会的了解和认同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或一名设计师,能够清楚明白地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目的、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现象与精神,是最基本的能力。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语言、文字、文学与社会知识。中外的艺术大师们,大都具有深厚的社会知识和文化底蕴。靳埭强曾做过十年裁缝,后在香港大学中文部攻读设计课程,从其影响设计界的《平面设计实践》、《商业设计艺术》等著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助于设计者向社会展示自我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二、文化素质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美学、艺术、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历史的渊源是艺术设计者不可或缺的综合素质。而就目前艺术设计和教育的现状来说,暴露出来许多问题需引起社会、教育者和设计者的重视。
1、设计中民族文化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艺术设计日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有效手段之一。而这种发展的表象之一就是各个国家设计的民族性特征在逐步消失,被国际特征取而代之。而缺乏民族性、主动性、多元性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如充斥大街和媒体的犹如孪生姐妹般的各类广告、招贴,不仅缺乏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的甚至成为设计文化的垃圾。而靳埭强先生在1986年设计的“中国银行”的标志之所以在当时众多的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标志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 “中国银行”的标志图形为中国圆形古钱币与中文“中”字完美的结合,整个标志形象浑厚、庄重、通达,表现了中国银行资本实力之雄厚,服务之周到的个性和内涵,并融入中国文化的传统民族精神与形象营销的当代市场战略于一体,展现了中国银行走向世界、再创辉煌的面貌。就中国的艺术设计而言,众多的民族文化故事和传统元素是艺术设计的源泉与文化背景。设计师需要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传统元素进行现代设计,并将这些传统的东西挖掘出来赋予新的文化理念,不给人以简单的复古,是中国设计和中国设计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1历史素养培养的基本内容与方向
所谓历史素养,不仅包括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还包括一种全面、客观、准确的历史观,以及从科学历史观出发所看待事物的意识。以往的文化艺术类专业学习,往往仅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单一以专业素质水平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正果。而缺乏了历史素养培养这一关键性环节,则无法令学生在历史的立体维度中探寻艺术的国度,自然难以收获更加深入的文化艺术认知体验。对文化艺术学院学生开展历史素养教育,就是在引导他们建立起科学历史观,将所学的专业艺术文化知识与历史时空关联起来,打破狭隘视野的束缚,在纵向、横向交织的历史空间中窥探文化艺术的内涵。培养文化艺术类学生历史素养的大致方向,就是在专业学习中渗透人文历史学习,将历史意识融入到教学对象的文化艺术学习流程中,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
2文化艺术学习与历史素养培养的不可分割性
事实上,文化艺术类专业学习与历史素养培训是一个相互映衬、相互作用的体系。文化艺术专业学习是对历史文化成果的一种延续,可以对具体阶段的历史进行微观、放大分析,有助于历史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反过来说,历史素养学习也可以正向作用于文化艺术类学习,令知识积淀与技巧训练中融汇了历史文化知识的厚度,赋予学生们一份更为全面、开放的历史文化视角。这无疑会加深学生们对专业领域的情感认知程度,从而更为积极地投入到文化艺术专业学习的征程中。所以说,这两类学习之间有着一脉相连的“脐带”关系,应当双管齐下、共同在文学艺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发挥作用。认识到这种共通性,将有助于文化艺术学院教育工作明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流程,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发扬出历史素养教育的深刻教育职能。
3具体培养途径分析
如何对文化艺术学院的学生开展历史素养培养、在现实教学环境中找寻到切实可行的践行路径?这是当前必须要予以解决的课题。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因素与教学对象特点,本文尝试着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途径,以期取得成效。
其一,增设历史文化课程,在文化艺术专业学习中添入历史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们在历史视角下观察文化艺术。以往内容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应该予以创新,教师应当积极在教学内容中增添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凸显文化艺术的时代感。每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艺术都有着不同的表征,是区分各种文化流派、艺术类别的重要标志。时代赋予文化艺术不同的、递进的面貌,这种时代的流动造就了文化艺术的长河。可以说,文化艺术与历史的结合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与感悟。因此,学院可考虑开设专门的历史文化课程,向学生们介绍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成果,并带领他们了解文化艺术的时代性、加深自身的历史素养。在开展专业课程学习时,教师也需要恰当融入历史类的背景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化解专业教学的枯燥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构建亲切可感的历史文化情境,建立互动型的师生沟通互动格局。任何的现代教育课堂都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寻求多样化的教学实现路径。同样的,文学艺术学院的历史素养教育也需要在形式缤纷的教学途径中予以实现。为规避历史知识的平面化、距离感,教师应尝试构建一种历史文化情境,让学生们在可感知的氛围中学习历史文化艺术知识。例如可引入多媒体教学辅助力量,借助图片、声音、影像等丰富载体来打造一个视听俱有的现代历史课堂。教师还可以组织新鲜有趣的教学活动,如鼓励学生们搜集相关历史轶闻趣事,然后在下节课程开始前举行交流会,共同分享这些历史史料。此举可以彰显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自主性、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