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

按照学校党支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为了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把握我校发展的现状,找准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寻求快速突破口,进一步谋化和理清发展思路,做到有的放失,我们后勤学习组积极行动,认真制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内容,围绕“学校的后勤服务质量,食堂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加强后勤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全体教师、学生评价学校的后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调研成果,共发放回收调查问卷33份,召开座谈会1次,征集到了学校后勤发展和改革积极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反馈建议和意见,经过认真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内容:

1、我校是否进行校园安全检查?

a、是 b、否

2、学校后勤工作是否建有可行的制度?

a、有 b、无

3、对学校教学工作保障情况如何?

a、好 b、较好 c、一般 d、差

4、学生食堂是否按上级要求管理?

a、是 b、否 c、不清楚

5、学校收支情况是否进行公布?

a、是 b、否

6、学校是否产生新的债务?

a、是 b、否 c、不清楚

7、你认为学校后勤工作需要进行那些改进?

二、调研开展情况:

2、调研范围:全校教职工、部分学生。

3、调研方式: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设在征求意见箱的方式展开调研工作。

三、形成的共识及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1、学校后勤工作发展的步伐有些慢,工作中存在因循守旧的现象,在落实“以人为本”上做得不够,学校生活用水情况还处在十几年来的水平,停滞不前,教师用水不方便,学生无热水洗澡、无浴室。水一直是制约我校发展的一个瓶颈。

2、学校发展规划不够长远,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过大。

3、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要加强食堂、商店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提高业务水平能力。

4、食堂、商店的食品卫生安全要做到警钟长鸣,特别要做好三防“防鼠、防蝇、防尘”工作,杜绝霉烂变质的食品。

5、学校的财产管理不严,学生的桌凳、教室、门窗、寝室、床铺、卫生间破坏严重,教师借用学校公物,造成学校公共财物流失。

四、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观念意识落后。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抓发展,缺乏创新精神。

2、客观条件限制。如职工素质水平、硬件建设、办学规模等等,都是学校单方面力所不能及的。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任重道远:一是学校实验条件要改善;二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要转变;三是进行实验教学的策略要符合实际。

一、分析典型实验,阐明实验规律,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依据初中科学实验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有关制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实验;有关阐明概念、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都有规律可循,因此在讲解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应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然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之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

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

①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

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

①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再结晶的操作方法。

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完成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在初中科学教材中,科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催化剂、通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初中科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

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

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等因素而定。

因为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制取类似的气态物质时,就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

三、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还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的,这是多数,对于这类实验,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可以起到两个作用:

①使学生对—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四、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教师可将实验现象归纳为光、热、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方面,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来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还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到正确结论。

其次,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书写好实验报告,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填写,学生就能比较正确的、熟练的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做出解释和结论。

五、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3篇

一、科学实验可以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观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最自主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为学生创造了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的生动的学习情境。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之下,我们应重新思考和理解“以实验为基础”的含义。

1.实验为基础的“实验”应该具有四种含义:即实验是探究活动、是实验方法论、是实验事实、是实验史实。动手做实验只是实验的一方面,运用实验方法论、实验事实和实验史实同样是体现以实验为基础。

2.科学实验可以实现以上目标,同时科学实验能够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始终。我们可以看到,新教材中正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拓展视野”、“练习与实践”等栏目来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新课程中对实验内容的选择注重实验探究活动,如对化学物质组成的实验探究,对化学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对化学物质变化的实验探究。新教材在精选实验探究活动的同时,注重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实验方法的有关内容,并通过大量的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验事实,以发挥实验事实在学生学习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结合科学实验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科学史的教育,体验科学实验史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情感、科学精神及科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二、科学实验可以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以往初中科学教学中,我们更多地重视科学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坦率的说仅仅这样是不够的,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学习科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实验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发展实验能力;反过来,科学实验技能和能力又是学生学习科学和顺利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实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理解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使学生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教师需要不断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学习的科学实验,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三、科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我们深知,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是学习科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重视科学探究,转变学习方式并不是忽视基础,我们可以看到,在科学新课程中,明确要求学生遵守科学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同时对实验技能提出具体如下要求: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5)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04-002

在进一步深化“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提倡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认真探讨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十分重要、势在必行的。下面主要阐述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日常的初中《科学》教学中,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有一种“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教育思想,他们很少去考虑实验教学的作用与功能。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他们往往会采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学生认知的手段。初中科学教学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掌握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提高自身实验素质的目的,从而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

其次,要认清“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某些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为教师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已经束搏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再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注入了新活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各种电教仪器和多媒体教学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动手实际操作,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没有根据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这一做法只能造成学生记实验、背实验,使学生失去了亲自动手做实验、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优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价值方面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

教师在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更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因此,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实验教学目标。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实验中的有趣现象,也可以是科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展示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者。

三、改革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

改革不适应新形势下中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和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问题――引导――探究――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

就当前分组实验来讲,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写的面面俱到。每次实验课教师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原理……然后让学生做同一个实验,最后得出同一个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两人合作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观察实验,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固定思维模式的障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按照教学要求规定必做的分组实验,采用一人一组,总体安排,并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解能力差,反应较慢,动作缓慢;第二类是思维敏捷,动作粗糙;第三类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不管哪类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必要时答疑引路。另外还要改革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报告不要求统一的格式,只要求与实验相联系,写出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何不足等有关内容。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探究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究”科学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究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科学方法,实验技巧等。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究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四、遵循“问题实验”的教学原则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内容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实验中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对实验情境、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等提出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发展。当然,这类题目绝对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创新的角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如这样一道题:一同学要把悬挂在天花板上的两根细绳系在一起,但这两根细绳相距很远,他无法同时把它们抓住;房间里只有一把椅子和一把钳子。此同学尝试用椅子来解决问题,但未能成功,那么该怎么办呢?能否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呢?钳子可以起什么作用?……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利用单摆的知识:把钳子系在一根绳子的下端,使其摆动,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站到二者的中间,待第一根绳子摆过来时把它抓住,这样就可以把二者系在一块了。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抓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同时,努力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设计科学实验需要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1)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3)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4)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因而利用设计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第一,设计性实验不要求突出实验内容的复杂性,题目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由学生根据目的要求去独立查阅资料,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在自己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设想,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去解决,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第二,从设计性实验形式上,我们将设计性课题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型,给定某种仪器设备,要求完成某一科学量的测定或某一科学现象的观察研究;第二类型,只提出测量要求,不限定实验方法和所用仪器,完成某一科学量的测量任务。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有效性;合作;生活化

实验教学是初中科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离开了实验教学,科学教学只是“空中楼阁”,也会把原本生动丰富的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应是以实验、实践为载体,结合文本和生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及科学过程的探究,从而最终实现对文本的融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实验教学的有效设计。

一、转变教学理念,引领科学探究

教师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克服急功近利、怕麻烦等消极懈怠思想,改变那种“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错误作法,确立“学生始终是学习主体”的观念,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吸引、指导、帮助学生参与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努力创造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欲望,训练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接受式学习向自我获得性学习转变,真正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验证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发现者”。这样,实验教学才能更精彩、更有效。

二、增加实验趣味,强调合作协作

对待演示实验,教师务必要科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改变传统实验过于“严肃”面貌,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设计如下:

在学习“二氧化碳”一课时,为了说明二氧化碳跟水反应,传统的做法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但在教学中,发现实验效果不好,于是进行如下的改进:先将紫色石蕊试验分别喷到两朵纸制的小白花上,然后分别喷上稀醋酸和水,通过对比试验现象,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水不能;再将喷满水的那朵纸花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再取一朵一样的未经处理的小百花也放入该集气瓶中通过对比实验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通过一步步操作,小花变幻着它们的颜色,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

学生分组实验也是实验教学的常规手段,但必须针对学习内容、学生差异及发展倾向性差异等进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合作作用。一方面,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及差异倾向进行分组,分工合作交流,或以强带弱、或强强攻关,或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按照学生自愿的形式进行合作分组分工,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如关于《物质溶解度》设计如下:

让学生根据各自合作小组的情况汇报提出猜想,接下去的环节验证猜想,让学生通过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们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采用科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了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由于学生猜想物质溶解性可能与温度、溶质、溶剂有关,这时候以小组为单位,第一组探究溶质不同。在室温下,20ml水中分别溶解食盐和蔗糖,第二组探究溶剂不同。在相同温度下,把碘放在酒精和水中,第三组探究温度不同。把柠檬茶放在冷水和热水中。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然后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记录员汇总小组意见,写出实验报告,最后由各小组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而且真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融入生活元素,感受身边科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确实科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家庭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坚持用生活中的器材做实验,不断改进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的方案或装置,使学生实验均能随堂进行,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仅拓宽了实验的空间,又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无处没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可作如下设计:

给各合作小组发放相同的器材,这些器材都来自于生活: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然后要求各合作小组学生利用这些器材通过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最后派代表上台实验展示,比一比哪组发现的最多。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潜力。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办法:(1)塑料杯装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不会掉下来。(2)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4)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会流出来。(5)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能吸附着不掉下来。(6)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很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