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声乐教学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声乐 位置感觉 辩证关系 理论与实践 因材施教
声乐不言而喻,简单理解为人声音的音乐。钢琴通过琴锤敲击琴弦发出乐音,二胡运弓拉弦发出声音,而声乐是运用气息这个动力,振动我们先天的发音器“声带”,从而发出声音。再运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气息及唇、齿、牙、舌咬字发声器官及正确的运用共鸣腔,从而发出高亢、悦耳、明亮、流畅的乐音。这样的声音才是声乐所要的声音。怎样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达到完美歌唱呢?本人经过多年教学收获点滴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明确声乐教学中的的放松与打开的关系
声乐是一种运用感觉来歌唱的抽象艺术。而感觉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放松喉咙这一点来说;我们只说放松并不知道怎样放松,如果我们说歌唱时感觉声带不是长在喉结里,而是长在胸前第二个纽扣处,并且在歌唱时就长在那里,喉咙就放松啦。因为我们都知道人能发声是因为气流振动声带,在客观上声带就是长在喉咙里的,但是如果我们想着声带长在喉结里,那么在歌唱时必然会把力量放在喉咙上,这样只能是越唱喉咙用的力量越大,造成声音紧、挤、卡的现象,喉咙根本放松不了。相反的,歌唱时想着声带长在胸口,就会把注力点集中在那,喉咙就放松啦,歌唱的通道就通畅啦,声音自然也就流畅起来。
有的人在教学中就放松喉咙这一点提出大哈欠时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方法也是对的。人们在困倦时都会打哈欠,这是很自然的生理过程。好像是这种感觉很好找。但是在教学中对于初期的学生告诉他用打哈欠的感觉放松打开喉咙,会造成他们由于记不住这种吸着的感觉,而使劲地张喉撑喉。这样不但不能放松喉咙,反而加大了喉咙的上拉力,使喉咙被动撑开,造成发声时紧、挤、卡、压、的毛病。因而对于初学者用感觉声带长在胸前第二个钮扣处得方法比较稳妥,这样用力也会在胸腔而不是喉腔。放松的感觉找对之后,再想着打开就会水道渠成。
歌唱是要把声音发出让人们听到,所以打开喉咙好比是打开了房间的门,让声音从门里传到门外去。我们每个人在通过门的时候都不会去碰门框子,声音在通过喉咙的时候也不能碰着喉咙壁。否则声音就会出现挤、卡、紧、而不松通。打开喉咙必须在喉咙放松的前提下打开。也就是先让学生找到声带在胸前第二纽扣处得感觉,再让学生在这种感觉的基础上将喉咙象打哈欠一样吸开,并在所有的歌唱过程保持住这种状态,这样的喉咙是自然放松打开的,在这种状态上所发出的声音也是流畅松通明亮悦耳的。
二、正确理解声音的高位置与深气息的低位置的相对辩证统一关系
什么是高位置的声音呢?这里的高位置指的是哪个部位或者是哪个高音吗?都不是,它是一种腔体通道。高并不是声线的高低,不是指音域宽窄。而是指歌唱时,声音在歌唱通道所经过的最远的腔体点。就是头腔向上垂直打开的的支点。歌唱时要获得这个支点,我们可以用打哈欠的感觉来找到。打哈欠时,在上颚中间的位置都有一种凉嗖嗖的感觉,那个位置就是我们要找的垂直支点。在歌唱时无论多低多高的音都要感觉碰到这个位置上抛出去,才能达到高位置的演唱效果。这个点贯穿整个歌唱过程始终。只要发声只要歌唱,这个通道就要立在那个位置上。声音经过放松打开的喉咙送达到头腔的高位置并抛出去,发出的声音才能松弛、圆润、明亮、自如、流畅。“高位置”不是单指高音的高位置,而是泛指每一个音的高位置。它是一种正确的歌唱状态。支持高位置的声音的动力是什么呢?是歌唱的气息。“高位置”固然重要但一味地追求“高位置”而忽视歌唱的基础――呼吸,是不正确的。气息好比是大树的根,“高位置”好比是树冠。树冠要想向上长的繁茂,树根必须向下向泥土中伸长。树根不发达,树冠也不可能茂盛。也就是说歌唱的高位置必需由气息作为支点,声音在立起的腔体通道中上下拉开,气息下的来声音的位置才能高的上去。
“高位置”与“深气息”这一上一下的要求看似矛盾,其实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没有“深气息”就没有“高位置”,没有高位置则说明气息不深。高位置的效果是用深气息的感觉把腔体打开后形成的好的共鸣效果。片面地强调高位置,忽视深气息会使声音状况失调,声音容易出现紧、尖、虚的现象,而片面地要求深气息不追求高位置,那么歌唱水平很难提高。所以两者不可顾此失彼,必须全面顾及辩证统一。
三、准确了解学生特点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中专学校的学生有以下几种特点:一种是仅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就能领悟到声乐发声方法、唱好作品的学生。并且他们的演唱很有有激情和表现力,声音也圆润、丰满、流畅、动听。他们善于与老师配合沟通,学习热情高、求知欲望强,课下完成作业质量高。另一类学生,教师虽然运用同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他却不能马上领悟到教师的教学意图和目的,反应不敏感、情绪不积极。自然,他们的声音也就打不开,更谈不上悦耳动听了。对待这类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多讲解、示范、引导。通过形象的启发和引导,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有一种学生,他们声音造作苍白,情感表达僵硬、声音气息不流畅贯通,但他们学习热情很高、上进心很强,很想表现自己。对待他们在教学时要多鼓励,不批评,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知道:无论多么高超歌唱技法,都是为了正确的表达感情,都要用心来歌唱的理念。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 不良歌唱现象 心理分析 矫正对策
歌唱是在人脑的控制下,通过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协调实现的。我们知道,声乐学习中技巧的掌握主要靠自己的感觉,在演唱中也是凭直觉调节有关肌肉运动,而这些运动都是在大脑的调节下进行的。大脑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与演唱别重要。
用简单的话说,歌唱心理就是“对歌唱的想法”。想法正确,歌唱的心理状态就好,学习进展就快,演出效果就好。反之,演出效果不佳。可见,思想观念对歌唱心理的培养起关键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先从思想观念入手,对歌唱心理进行分析。
一、不良歌唱现象分析
1.唯技术型不良歌唱现象。有些声乐学习者认为歌唱的技术方法就是歌唱的一切,进而产生了唯歌唱技术论的错误观点。当然能认真学习歌唱技术方法的确是好事,但歌唱技术只是成为优秀歌手的一个组成部分,歌唱心理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这种类型一般会导致实际演唱中的动作性和肌肉性的紧张,也可称为技术性紧张。错误的技术要求,错误的训练方法,急于求成,乐于攀比,是造成紧张的主要原因。它表现为强迫性地驱使动作完成,导致身体僵硬、表现力缺乏而影响整体表现。
2.心理因素型不良歌唱现象。这种类型一般表现为心理和机体的紧张,也可称为心理性紧张。由于表演者的性格和气质方面的倾向或者客观环境影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和机体的紧张,导致已经形成的技能不能正常发挥,演出时周身不自在,全身器官不由大脑支配,完全顾不上表现歌曲,有的甚至忘词、跑调,从而影响了整体表现。平时练习时缺乏信心和表演时怯场即属此类。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思想观念不正确,造成歌唱心理的破坏,从而影响了演唱,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前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无论心理上表现出哪种现象,总是有规律地依存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声乐也不例外,同样依存着某些心理现象,并受这些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
二、不良歌唱现象的心理因素分析
由于心理现象是多样的,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下,歌唱心理也很复杂。下面就从个人心理因素中情绪、信心、兴趣及个性等方面分别来分析各种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
1.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情绪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端,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前者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后者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现代声乐心理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觉等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来控制、协调。因此,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各器官能否协调、统一发挥,所以情绪对歌唱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前面提到的唯技术型不良歌唱现象中,某些人特别重视声音技术,然而当声音在某一音高发生错误时,就会忧心忡忡,产生一种失落感,情绪表现消极,这样必然就降低大脑中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使歌唱的统一运动受到破坏,从而导致演唱失败。
2.信心、兴趣对歌唱的影响。前面所述的心理因素型不良歌唱现象中,某些人由于急于求成,整日练习超出自己能力的高音及难度曲目,而使自己慢慢对歌唱失去信心,同时由于屡次演唱失败而对演出也失去兴趣,从而使歌唱心理受到极度破坏,由此不难看出信心、兴趣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知道,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来协调,那么,当我们对演唱充满信心时,精神状态就会随之高涨,大脑皮质也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此时人脑高级神经系统就会很好地将发声器官等协调起来,使各部分器官成为一个统一的运动。反之,情绪低落,发声器官各部分就处于懒散状态,必然导致演唱失败。同样,当我们对演唱充满兴趣或对你所表达的歌曲具有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地完成它,同时也充满信心,情绪也会表现为积极性,那么演唱就会成功。反之,就会失败。所以,歌唱信心及兴趣决不能破坏。
3.性格对歌唱的影响。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气质的制约,在心理学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在性格上表现为外向型,而黏液质与抑郁质表现为内向型。外向型的人一般比较开朗、活泼、爱活动,情绪表现一般比较积极,对于任何事情都比较自信,所以演唱比较积极。而内向型的人缺乏自信心,比较孤僻和害羞,所以比较容易“怯场”(心理专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原因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动作,熟记了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通常称之为“怯场”)。而我们大多数人属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中向型,所以一般在初上台时都会产生“怯场”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去克服。
不论是歌唱观念还是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不良歌唱心理,都会给歌唱带来极其不良的后果,对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不良的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中的一块极大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从不良的歌唱心理中解脱出来。
三、不良歌唱心理的解决方法
1.正视歌唱中的紧张。紧张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心理和生理上的正常反应,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其实在现实中,有许多人正是因为紧张而调动起了周身器官的积极运动,使歌唱具有生气和艺术感。所以表演时应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一味地担心,充分的准备和认真的态度才是关键所在。只要整体状态积极,就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歌唱表演。
2.加强“以情带声”的培养,做到“声情并茂”。实践表明,做好“以情带声”不仅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内涵,同时也可大大减轻歌唱负担,还可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比如在唱一首特别喜欢的歌曲时,你绝不会因为歌曲中的一两个高音而害怕,反倒会把它唱得很好,其实我们已经在无意识中投入歌曲的表现与情绪中了。在某次招生考试中,有一位考生唱了一首《烛光里的妈妈》,论歌唱技巧,只能说是初学者,但是她的情绪运用得非常到位,几乎圆满地表达了歌曲的内涵,给每位考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衡量演唱的好坏,技能技巧与歌曲内涵表达同等重要,甚至表达内涵更为重要。因为歌者的目的是表达歌曲内涵,让观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而不是单纯地炫耀技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艺术修养,努力去理解歌曲,探寻它的艺术内涵,认真品味它的艺术特点。
3.培养正确的歌唱心态及思想观念,加强自信心的培养。第一,歌唱是一个整体的多项组合的运动,高超的歌唱技术是歌唱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不是绝对因素。技术不能代表一切,歌唱的目的是运用科学歌唱技术方法表现歌曲的内涵。第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歌曲,而非通过表现歌曲来实现自己再创作的使命,所以应将艺术表现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过分注意个人得失,这才是我们对歌唱的正确看法。第三,正视失败,一次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马有失足,人有失策,应该认真总结失败原因,然后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认真克服它,并相信自己定能克服。第四,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视自己的演唱,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总结,切忌急于求成。歌唱学习的道路不是直线上升的,中途难免有挫折,而且前进一段之后总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巩固整理,只要不急躁、不放弃,积极总结调整,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歌唱心理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歌唱学习也会迈上新的台阶。
兴趣是天生的心理基因,但它又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简单地说,一个人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产生兴趣的条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象的品质特征要适应并符合主体的心理需要,然后通过“亲密接触”,激活了心灵密码,兴趣便油然而生。从这一基本论点来看,爱美是人的天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它以音响为载体,以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为中介,通过听觉感受激起心灵反应,因此具有很强的激活兴趣心理的品质特征。这种审美心理活动不仅“成本低”、易普及,而且很容易产生艺术魅力,这正是音乐容易激起兴趣心理的真谛所在。音乐与兴趣的这种亲密关系在婴幼儿时期就明显地表露出来。例如当婴儿啼哭时,播放乐曲就可以使之止哭而聆听音乐,甚至产生愉悦的表情。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普遍喜欢唱歌、听音乐,这无疑是音乐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的心理资源。因此,“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由于兴趣选择性是个性心理的表现,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还具有不稳定性,兴趣的淡化、转移,乃至消失,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事。音乐教学是有目标、有课程内容的育人活动,尽管是通过审美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有明显的愉悦性,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娱乐活动,必须结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来进行。因此,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过程中的难度,往往成为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因,实践证明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说明了兴趣不是万能的,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这里,联想到流传的一句热门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富有判断性的警句,凝聚着大家实践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有交流、借鉴价值的。但是,如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考虑,则使人感到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其一,老师是人不是神,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其二,即使兴趣可以帮助启发学生的爱好,增加学习动力,但是其本身所特有的不稳定性、易转移性,使其不具备“最好老师”的能力和水平。兴趣也好,老师也好,都不是万能的。而要寻求更好的音乐教学心理效果,就必须注意开阔视野,寻求多元心理因素的互补作用。就兴趣心理而言,必须发掘与意志心理的协同效应。意志的精神力量及其艰辛性和兴趣相比,意志是比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因为它是人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由于它的获得和实现是和困难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具有艰辛性。意志的获得固然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主观认识到行为的价值意义后而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表现为能够以顽强的毅力,有目的、有信心地解决一个个难题,直到取得成功。所以意志既反映了人对于主客观现实的肯定性认识,也表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音乐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难点,这些“拦路虎”常常吓跑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丧失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意志心理,强化学习毅力,增强克服各种技术困难的动力,以保证音乐技能的正确掌握。例如,在儿童学钢琴的社会热潮中,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这门演奏艺术,长大成为音乐人才,而不惜重金买钢琴、请老师,但中途弃学的孩子却不在少数。那些成为小钢琴家的孩子,则无一不是认识到学琴的目的,而主动自觉地克服了从识谱到演奏姿势、指法等一系列困难,在艰苦的练琴过程中,通过意志心理的主导,不仅体验了音乐美的愉悦,也发现了自我价值,于是不断攀登新的学习目标,从而逐步步入了成功的殿堂。意志和兴趣虽然都是潜在的心理基因,但是相比而言,意志的激活比兴趣要困难得多。因为意志获得的先决条件是面对困难条件下的自觉意识占主导地位。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意志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许多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手段就难以掌握,虽然也可以有限度地进入审美活动,但是只能够停留在音乐的“必然王国”,到达不了音乐的“自由王国”,“音乐课标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意志固然属个体性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先天基因,但是这种自觉性的动力主要靠后天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方面的心理引导和启发有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是解决认识问题的关键。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许多大音乐家的成长历程无不显示出意志的巨大力量,这无疑是有价值的教材资源,可以灵活地利用。还有,就是在音乐教学方法上,应该生动活泼,多启发,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传统经验虽然缺乏具体分析,但是恰当应用,或许可以增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有助于意志的形成。从宏观方面来看,意志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源力量;就微观而言,意志是立人之本。如果意志薄弱,甚至完全丧失意志,必将“一事无成”。所以,作为培养一代合格新人的音乐美育,必须注重意志力的培养和运用。但是,意志行动的生理机制告诉我们:它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发生的兴奋与皮质其他部位的兴奋间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随意运动具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处于生命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大脑神经系统正在发育成长阶段,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薄弱。加之意志本身具有艰辛的属性,其意志力虽可以激活,但是不稳定,难以持久。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意志的心理特征,扬长避短地加以应用。而将意志与兴趣心理有机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协同效应心理学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前者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后者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类。其中,兴趣属个性倾向性心理,而意志则属于心理过程。但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许多心理活动都会参与,而且呈复杂的运动态势。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是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功能结构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外许多音乐家的孩提时代,以兴趣爱好步入了音乐世界,而进入到艰辛的技艺磨炼阶段,无一例外的都是将对音乐的挚爱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力融合在一起,再协同其他心理活动才战胜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取得成功的。普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虽然不是培养音乐家,但是音乐学习心理规律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注重平衡和协调各种心理功能,以获取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无疑是教育心理的基本任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兴趣和意志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既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也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或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相反相成的哲理,寻求兴趣和意志的协同效应,将有助于构建学生成熟的审美心理,促使教学效果优化。
【关键词】声乐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声乐的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学生初次学习困难定会有,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声乐素养,还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领悟力。在声乐教学中,很多抽象概念让学生难以理解,只有让注意力集中,让思维发散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声乐教师应当怎么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声乐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新声乐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教学的要求,创新声乐教学理念,首先就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广大声乐教师必须秉持着新型的教学观念,立足于时代的最前沿,了解最先进的发声原理方法和声乐作品。由于学生在个性、学习能力、思想观念和心态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创新型教学观念的引导下,教师还必须在教学思维上善于创新,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必须经过教师的不断创新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渠道。2.创造新型教学方法。声乐学习对于众多学生来讲十分陌生,所以,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提高学生声乐技能和了解音乐表现形式基础之上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灵感,掌握最正确的发声方法,通过课下的听唱练习来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这对于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引导者的角色而非领导者。这对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更好的进行声乐二度创造意义深远。比如,在演唱歌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角色、服装和道具等紧密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优化声乐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实现创新
1.创设声乐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创新。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要更新教学观念,增强自身创新意识之外还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有将心境和现实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声乐学习过程中并产生兴趣,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能够潜移默化着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益。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声乐的理论教学和发声技巧等方面的训练,从而严重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相关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音乐作品的作者角度出发对音乐进行鉴赏和评价,在深刻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之上创设声乐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声乐,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更多音乐上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体会学习声乐,创新能力也能循序渐进培养起来。2.建立互动协作的师生关系。声乐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加强交流,所以建立互动协作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协作,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行为状态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声乐的兴趣还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规范声乐的基本技术。除此之外,学生应当真正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并敢于实践。只有在互动协作的师生关系下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秉持因材施教理念,研究学生个性需求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都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较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声乐的理解是一张白纸,对于歌唱的发声更是了解甚微。所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还应当采取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尽管传统但却最适合低年级学生。然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对于声乐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理解力有所增强,教师就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学习器乐的学生在开始接触声乐的时候都十分陌生,并且在声乐学习方面十分被动,而学习声乐的学生却有较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对待这两类学生要因人而异,上课也不要安排在一起,教学进度也必须有所差异。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还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声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提高声乐教学能力也并不是非得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大师,更多的是要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吴海燕 单位:陕西省子长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音乐课教学 自信心 培养
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触及着人们的灵魂,对人的心灵有着积极的陶冶作用。现时,音乐又是一种表现艺术,在音乐课上,学生或唱、或跳、或奏、或演,通过对音乐的表现,充分地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学生们因为有了自信,上音乐课也就更加有兴趣了,所以,在音乐课上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真诚的赞扬
“一两的激励,胜过一顿的批评”。心理学家曾经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常被老师表扬,加以肯定学生的成绩要高于被经常批评和放任不管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赞扬,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真诚地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激励他们要相信自己能行,能学会,能成功,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仔细寻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及时、适当地给予赞扬。一次在视唱课上有一名学生声音特别小,而且总是低着头,这分明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针对这一现象我及时地鼓励她说:你的嗓子真甜,你声音很好听,如果能大一点声会更好,你应该经常昂着头,等等。在教学中尤其对于那些很少得到表扬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会让他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甚至会成为他的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二、中肯的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我耐心通过细致又合理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么一个道理:也许别人在有些方面比你强,但你却在另一个方面要比他强。当学生在由于嗓音不佳、音唱不准或其它原因而不敢开口唱歌时,我一般明确地告诉他,他在器乐演奏或节奏模仿等方面能够超过别人,鼓励他用其它音乐形式表现音乐,使学生增添勇气,战胜自卑。
三、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因为所教学生是幼师班,而将来她们都要走向讲台,起初有的学生胆小,一走上讲台就脸红心跳,更别说是演唱或演奏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定期开展观摩课,并让每名学生都到讲台上去演奏、演唱,激发潜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演唱、演奏水平,以及讲课的能力。
四、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
教学设计的要求要有一定的梯度,要求过高,学生几经努力,也不能达到,时间长了就会失去信心,但要求太低,学生不用努力就很容易实现,那样学生就会感觉太容易,缺少进取心,在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在音乐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增大成功的机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中因为有的学生天生乐感差,完成不了难度大的演唱或演奏作品,因此我有意识地挑选一些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作品。并时常通过几个音的高低听辨、几个小节的旋律模唱等,对其展开训练,这些不但能让其有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而且能有效地鼓舞学生,从而更好地促其克服自卑、产生自信。
五、随时巩固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