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媒体如何盈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很多地方传统媒体做出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决策之前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基础条件是否适应这种发展,也没有考虑过当与网络媒体融合之后更深层次的发展,更有甚者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与网络媒体融合,所以这些融合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只能算是迫于形势的摆设而已。如果是在这种状况下,强行走这条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的路,那么所导致的结果就如同邯郸学步,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下一步该如何走,到最后一无所获。
做网络媒体,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官方网站。将一个传统媒体的官方网站做好最主要的靠两点,一个是网站内容,另一个就是推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气。
首先,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做好网站的内容。第一点就是网站的设计。一个好的网站离不开一套好的设计。这里的设计指的是人性化设计,那么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到我们制作的网站是否人性化,比如网站的版块规划是否合理,网站的设计风格是否大众化,最关键的是网站的设计是否便捷。一个版块规划不合理,版式平淡落后,设计繁杂琐碎的网站,大多数人都会在登陆之后不到30秒的时间就会选择关闭网页,并且再也不会第二次访问。第二点,扩大网站互动功能,增强网站的吸引力。要认真做好网络的互动功能设计,如在线客服系统工具、论坛等等。这种互动功能设计一定要有创意,充分展示自身特点和独特的风格。第三就是不断提高网站内容的更新速度。一个全是旧新闻的媒体网站,绝对是没有生命力的。就地方媒体而言,网站设计还必须充分体现本土化特点,因为我们所建的网站最终的服务对象定位就是地方的老百姓,本土化特点,可以有效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其次,就是做好对网站的推广。这个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简单。现在网上有很多推广方式,比如搜索引擎推广、微博推广、QQ推广等。一个网站适应哪种推广方式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笔者将网站的推广分为广域性推广和区域性推广两种方式。针对地方媒体来讲,要做的推广模式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区域性推广,因为地方媒体的服务定位就是当地的群众,所以我们就可以做一些比如与传统媒体同时推广、与市内的其他知名网站和知名度较高的广告公司联手推广等等。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关键词:《正在消失的报纸》;影响力模式;中国报纸出路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66-01
一、影响力模式与传统媒体价值:当信息不是问题时,内容很重要
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中提出了一个拯救网络时代报纸新闻业的新模式,即保存和稳定报业社会责任功能的商业模式――影响力模式。“报纸产生两种影响:社会影响和商业影响,或促使消费者下决心购买的影响。前者不用于出售,后者则用于出售。这个模型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为新闻业的卓越性提供了经济上的合理性。”②
网络上信息浩如烟海,这成功地消耗了受众的注意力,此外,网络自媒体的出现也使得一直由传统媒体垄断的话语壁垒得以打破,众声喧哗已成为常态。当信息不是问题时,信息内容成为新的瓶颈。在信息的时效性上,网络媒体具有的开放性、即时性使报纸只能甘拜下风。但是伴随着网络迅速发展,各类网站无序竞争,信息高度重复和毫无新意成了一大隐患,“标题党”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加之我国对网络媒体规制中设置的准入门槛和采编权的限制,使得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存在“天花板”。而内容是经营影响力的重要条件。
当信息不是问题时,内容很重要。做内容是报纸的强项,这要求报纸要坚持“内容为王”,注重提升报纸内容质量,扩大报纸社会影响力。“报纸因其在社区所起过的历史作用,具备了充当最值得信任媒体的资格”③这也是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的价值所在。新媒体催生了一大批“公民记者”,“公民新闻”及时,但是存在责任弱化、不深入、未证实的弱点。报报纸体虽然在速度上难以匹敌网络媒体,但是新闻记者较有新闻专业素养,可以在高度、宽度、深度、温度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坚持价值观立报是报纸彰显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络社会,信息是免费的,但是价值为零。因此报纸要着力于提供观点、看法和思想。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指出,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④价值观立报能使报纸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能够增强报纸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报纸不会消失:空间会越来越小,成为精英的、小众化的媒体
报纸会不会消失?答案是否定的。尤其在中国,报纸承担着党和政府“喉舌”的功能,更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活并发挥重要作用。自电子技术发明之初,就有人高呼“书籍将会消失”,今天,纸质书虽销量下降,但短期内并未出现灭绝痕迹。毕竟纸质书的精良编辑和独特阅读体验是电子书无法取代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报纸。上面我们已经探讨了报纸之于网络媒体的优势,那么我们可以说,报纸不会消失,但是与纸质书一样,受到网络媒体的强势挤压,其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内容方面的优势和公众信任的传统会使报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定数量的读者群。根据长尾理论,80%的利润是由20%的市场创造的,因此在数字时代,报纸应该更加关注细分市场,报纸定位于小众的媒体或者精英媒体,要求报纸在内容上要特别深、特别专,办出自己的特色。像《华尔街日报》就着眼于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金融大亨、经营管理人员以及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内容专业有深度,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报纸。
三、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报纸的唯一出路
报纸的出路在于媒介融合,单纯的报纸“上网”,推出电子版,并不是一个有效的长远的办法,如何实现报纸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意义重大。
报纸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应该是资本与业务的融合,通过组织和制度的重构,建立“大编辑部”,对新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充分开发,以“融合新闻”别具一格的影响力去拓展市场,赢得竞争,实现“双赢”。具体来看,从内容生产上,报纸与新媒体互相配合,新媒体即时播报,报纸次日深度报道、专业分析;从内容呈现上,报网分工,相辅相成,打造“24/7信息世界”模式,报纸早上发挥影响力,新媒体24小时覆盖;从内容功能上,报纸告诉读者“新闻意味着什么”,新媒体告诉受众“正在发生什么”;从广告运营上,打造全媒体程序化购买平台(DSP),增加总体收益。深度融合使得报纸得以生存,新媒体又得以克服先天不足,获得良性发展。
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中对他的影响模式进行了测验,成功地证明了报纸的可靠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报纸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价值,注重提升报纸内容质量,强化公众信任,扩大报纸社会影响力。因此,报纸不会消失,并且会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中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注释:
“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被打上了“旧媒体”烙印。作为一个新兴媒体概念,“新媒体”并非初始于媒体内部,40多年前,就有“新媒体”一 词,由于受众的广泛使用与传播,“新媒体”正逐步鲸吞“旧媒体”的话语权,受众可以通过与纸媒、电视、电脑相区别的数字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作为媒体人,有必要研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及产业化模式,并对其误区进行探析。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40年前,在数字化传播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在信息领域出现了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能使传播时间、传播地点的选择性更大,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更新颖的新型媒体。这种新型媒体,就是“新媒体”。光缆电信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通信网、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高清电视、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短信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都被赋予新媒体的内涵。
同时,由于新兴电子设备的层出不穷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媒体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也由传统的单向的不可逆的线性传播渠道向双向互动式的非线性传播方式转变。新媒体的另一个诱人发展是媒体内容创作、出版、传播和消费的“非垄断性”,受众可以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创造性地参与到媒体传播的各个方面。一般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在于媒体内容的速度化、数字化及传播方式的动态化和交互式。
二、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
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手机软件成为传播载体和微信等传播方式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而对于新闻行业从业者或者媒体决策层来说,应该深刻意识到这种变化,积极应对同时坚守传统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始终保持社会公信力,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
对国内大多数传统新闻媒体来说,新闻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通讯员投稿和记者采写。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受众对信息的要求日趋广泛和迅速,新闻媒体的传媒功能日益强化。同时传媒种类、形式日趋多样,信息的来源地也是共享的。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所有资源与信息都实现了全球同步共享,信息的获得更加开放,受众有 了更多的选择。谁的信息量大、价值高,谁就能赢得更多的受众,媒体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从某种角度而言,谁掌握了信息源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就有可能 拥有更多的市场和受众。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竞争也日益加剧,甚至直接关系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再不能靠记者和媒体守株待兔,信息的获得必须采用新的方 式。
面对新媒体竞争,传统媒体需要应对的是时效性方面不占优势,经常滞后于新媒体的问题。很多新闻事件常常是网络媒体最先披露。新媒体的竞争压力给整体宣传思路带来的冲击和变革。如何整合信息,满足受众更加复杂、多样化的需求,也是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课题。
三、传统媒体转型不应仓促上阵
传统媒体转型为新媒体,成为当下的时新话题。新的媒介技术决定新的媒介形态,而新的媒介形态又决定新的传播内容。新的媒介形态必定对应新的受众群体、新的接收行为和新的媒介环境。
目前,许多传统媒体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进军新媒体领域。但是,这些新媒体网站大多是依托传统媒体的内容供给,其点击率和运营收益微乎其微。由于空有其表、乏陈开发,增值空间十分有限。
仓促上阵的新媒体投资者和运营者往往忽略了影响新媒体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它能够为市场和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媒介产品是市场和用户所需要的?这就要从媒体特性、传播方式、接收方式、盈利模式等各方面来综合考察。新媒体的内容制作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例如,手机的微信相对传统媒体就是一种全新的文本。他们的创作者基本上不是传统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媒体就是一个企业,传媒业就是一个产业。新媒体能否形成产业,关键看它的产业价值链有没有形成,或者说打造出新媒体的产业价值链?目前,我国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和商业模式大多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上。经营广告并未让新媒体获利多多。新媒体产业的构建是由其核心价值所决定的。新媒体产业的商业模式建立可以建立在自己的核心价值上,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链。
四 、转型发展主要途径
传统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向新媒体转型呢?通过笔者的实践发现,转型的成功关键是要能整合各方面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以及内容和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要素相结合,从而实现全媒体的传播路径。总体来说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一)有高附加值的内容才收费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对于如何收费始终是个难题。遇到的现实的困境就是,如果不收费,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无法得到实现。而如果收费,往往就会出现受众数量大幅减少的迹象。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两步走”的战略,其一是将普通内容对公众进行开放,以便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和读者。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针对那些有较高附加值的内容进行收费,这样就能比较好地解决收费与不收费的问题。
(二)形成能有效聚集用户的平台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固有的观念,那就是所谓的内容为王,然而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播的手段已经可能比内容更为重要。从这一点来说,传统媒体也可以进一步打造形成一个平台,让用户来创造有价值的信息。 对此,传统媒体要克服原创的冲动,从内容的制造商向渠道供应商的方向转变。在互联网市场,有时候传播的形式比传播的内容更为重要。从这一点来说,就需要传统媒体的管理者能够尽早地转变观念,进一步搭建有效的媒体平台,最终与用户形成良性的互动。
(三)传统媒体还要加强与数字媒体的合作
通过数字媒体的外力来进一步提升自己,有效地借鉴数字媒体的各种优势和长处,对传统媒体内部结构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造,从而使其发展更能顺应当前数字媒体的发展潮流。与此同时,在传统媒体内部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摆脱长期以来形成惯性思维,更好地接受新媒体带来的诸多变化。在现有内容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发展“网络报”、“手机报”、“电子报纸”等电子出版形式,并由此进一步向数字媒体领域拓展。
(四)更好地挖掘内容优势
[关键词] 网络新闻;网易;交互性;个人化传播;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0.省略的网站,用户可以在这个网站将自己所有在《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上订制的服务综合起来,而没有订制的服务或者新闻将避而不见,这样的举动实际上是在鼓励受众完善个人化传播的最后一步。
(六)网络新闻盈利模式不成熟
为了赢得点击率,网络媒介就可能不惜以牺牲网络新闻的品质为代价,将新闻伦理和新闻专业主义弃之不顾,而追求娱乐化、煽情化。网络新闻付费模式的前景并不明朗。目前,国内只有一些传统媒介的周报和杂志的网络版在实施网络新闻付费阅读。综合门户网站即仅在网络上新闻的门户网站暂时还没有“卖新闻”的能力。对于传统媒介网络版的付费新闻尝试,人们都持观望态度。
三、中国网络新闻出现问题的原因
中国的网络新闻至今已有了可喜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网络新闻的发展还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网络新闻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网络新闻出现问题的内因
1.网络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新闻的缺陷
网络新闻的快捷性消解了网络新闻的真实度;网络新闻的多样化、丰富性造成了网络新闻必须娱乐化、煽情化才容易在众多的消息里吸引受众的眼球。而这些天然的缺陷,需要新闻媒介的自律以及对新闻伦理的重视。
2.网络新闻行业缺乏自律
中国新闻行业的自律本来就相对缺乏,行业的自律意识不强,到了网络新闻时代,自律制度的实施更难,范围更广,因此,网络变成了低俗新闻和假新闻的温床,这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抨击。
3.网络媒介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
由于网络新闻的盈利模式不确定,网络新闻暂时还很少实现盈利,而其盈利前景也并不明朗,因此,网络媒介暂时缺乏向网络新闻投入人力、资金、技术的动力,也缺乏自律的动力。
4.网络媒介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网络媒介机构缺乏既能尊重新闻伦理,又能真正理解网络新闻交互性的采编人员。目前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多是传统媒介的职业新闻人。网络新闻不只是新闻行业,也是互联网行业,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偏重于互联网技术方向,而中国新闻教育又偏重于传统新闻教育及网络新闻的理论教育,于是造成了网络新闻领域专业人员暂时缺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
(二)网络新闻出现问题的外因
1.受众的媒介素养亟须提高
对网络新闻的娱乐化、低俗化以及煽情化现象熟视无睹,是对网络媒体的纵容,而受众是决定网络媒体生死(点击率)的关键,因此,受众的纵容也是网络媒体低俗化的原因。受众对网络新闻的纵容以及对版权的无意识是中国新闻媒介缺乏改进动力的外因所在。受众版权意识不强,加之盗版业屡禁不绝的网络环境,使受众更是习惯了不用费力便能得到网络上的免费信息和产品。
2.对网络新闻缺乏他律
网络媒介的自律性普遍不强,而他律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如中国几次大的“封口费”事件,相关记者并没有受到处罚,甚至连姓名都没有被公开,更不要说那些公然传播低俗、煽情信息的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了。受众的纵容、业界的纵容,加上学界批评对业界的影响又比较小,所以,中国网络新闻媒介的低俗化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3.广告价值评估制度不合理
目前,广告主在网站投放广告主要由其点击率来决定,但由点击率来评估一家网络媒介的广告投放价值是不科学的。点击率决定广告价值是造成网络新闻娱乐化、煽情化、低俗化的直接原因,应该寻求更公平、更科学的方法来对广告价值进行评估。
4.制度的藩篱限制网络新闻的发展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国非新闻媒体成立的综合门户网站,只有网页内容的编辑转载权,没有合法的采访权,不能登载自行采编的稿件。网易首页的新闻报道大多数转载于传统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条规定的结果。政府过度的监管妨碍到市场的自我调配,并不利于网络媒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自由地竞争。
四、中国网络新闻的应对措施
网络新闻是新生事物,必然有其不太完善的地方。为了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选择便捷的路径。
(一)网络媒介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1.网络媒介应坚持自律,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在市场环境不成熟、不规范的条件下,网络媒体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坚持自律是基本的要求,不能为了眼前的点击率而失去了新闻媒介可贵的公信力和权威。西方媒体的自律意识往往被看作是业界的典范。如《华盛顿邮报》设立新闻督察员长达40年之久。《纽约时报》在头版设有固定的更正栏,用以更正报纸中的错漏;对一些没有事实错误,但总体上有失偏颇的报道,它还设有“编者的话”一栏,用以增补说明和平衡报道。[13]
编辑的把关是很重要的一环,不能为了一时的时效而轻易让假新闻“溜出来”。“金庸逝世”这条假新闻如果严格执行《中国新闻周刊》的制度,就不会有见天日的机会。正是因为值班编辑忽视了本媒体的制度,略过了编辑把关,贸然将这条丝毫经不起推敲的假新闻发出,从而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可见,在制度上和技术上严格、规范,是可以避免假新闻的,传播程序的意义就在于此。
2.网络新闻应关注传播的个人化
将来的网络传播,不会像当今的大众传播这样是一对多的统一内容的传播,而是一对一的个人化的新闻服务。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内容有筛选的权利,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也就是上文提到的“pull”。专业化要求新闻的传播达到最细化,最终细化到个人,促成“关系平台”的实现。中国网络新闻个人化传播的实现,要求网络媒体不仅要注重新闻信息的“推送”(push),还要注重鼓励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拉取”(pull),注重完善新闻传播的个人化平台和“关系平台”的建设,如SNS平台上官方微博、官方主页的建设以及社区论坛的建设。网易新闻宣传做“有态度的新闻”也是致力于一种“关系平台”的建设,但要注意这个态度不能仅仅是编辑部自身的态度,也要注意网络新闻的个人化不代表传播内容的个人化,它更多的应是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的个人化。
3.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借媒介融合完成自身转型
传统的新闻媒介从业人员对采编业务都有丰富的经验,对于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也有了长期的实践。如何学习传统媒介这些优良的传统来应对互联网的复杂环境和中国新闻界受制度制约的严酷现实,是网络媒介面对的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当中国网络媒介的采访权得以开放的时候,要确保网络媒介能够具备和传统媒介相当的采编实力来与之竞争,而不是习惯了复制和粘贴,面对机会束手无策。
平媒去纸化是传统媒体参与网络新闻竞争的最终途径,也是新闻业发展的趋势。虽然现在主张媒介融合的以传统媒介居多,但并不代表网络媒介的发展完全不需要与传统媒介合作。网络媒介虽然在“硬件”上处于媒介融合的优势,但是在经验、人才等方面并不优于传统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合作甚至合并能够促进二者优势互补,更有利于媒介的资源合理使用,也更有利于网络新闻走向专业化。
4.完善网络新闻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网络媒介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何培养出适应网络新闻采编规律的人才,是网络媒介能否在竞争残酷的互联网中生存下来的关键。网络媒介机构应该定期对本公司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还应该进行媒介素养的熏陶。不仅如此,还应该鼓励员工主动参与社会或者学校培训,以便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二)从外部环境的改变来促进网络新闻的发展
1.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加强外界对网络新闻的监督
媒介素养是指大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中国的部分网民面对假新闻往往毫不思考,动辄转发,闹出不少笑话。更为严重的是,面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新闻无动于衷甚至起哄叫好,这样的媒介环境不利于网络新闻媒介的健康成长。
网络新闻需要自律,但仅仅自律是不够的,还需要他律。这里的他律不仅是指政府机关控制网络媒体的新闻,而且是指第三方组织,如行业协会、学界组织、受众组织等的监督。对于那些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网络媒介和个人,应以舆论或经济的方式进行惩罚;对于那些行业中的佼佼者,应予以相应的表彰。媒体监督社会,同时社会也要监督媒体,这样网络新闻才能逐步规范和完善。
2.广告主应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评估网络媒介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影响力》一书中指出,一家媒体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发行量或者是点击率有多少,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造成受众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转变。而广告的效果,正是从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转化成购买行动而得来。[14]因此,应改变广告投放价值评估方法,更全面、更科学地评估网络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和基于这种影响力的转化率,以实现既有利于广告主也利于网络媒介的双赢。在当今时代,网络媒体主要还是依靠广告来盈利。
3.适当放开网络媒介的采访权
正当公平的竞争,要求开放网络新闻媒介的采访权,网络新闻媒介自身的发展更要求在所有领域有采访权。建议新成立的国务院互联网办公室能将逐渐地有步骤地放开网络新闻媒介的采访权提上议事日程。以《The Daily》为例,这份仅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出版的电子报纸从一开始就集聚了100多名来自如 《洛杉矶时报》等传统媒介的记者和编辑,起点非常高,这使得《The Daily》在出版之初就倍受瞩目。[15]中国的门户网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由于政策的限制,很多门户网站即使是拥有了记者团队,也还是受到采访领域的种种限制;或是根本没有网络新闻采访部,门户网站的内容全部由传统媒体转载。毫无疑问,这是无法满足网络新闻未来发展要求的。
4.完善对网络新闻的法律规范
随着网络新闻的逐步繁荣,权利的边界愈加难以界定,影响的范围也愈加广泛,相关法律的空白可能会让网络新闻的发展迷失方向。网络新闻在一定时间内定会像现今的团购网站一样,竞争达到白热化。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网络新闻正当竞争的条件。无论是对新闻媒介的规范还是保护,专业的法律都不应缺席。
若广大受众还是无法接受新闻付费的理念,仍是热衷盗版和免费,而法律规范也不能触及到网络新闻行业,那么,网络新闻业的切身利益便无法保障。《著作权法》并不保护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时事新闻的版权,这为付费新闻带来一定麻烦。但是,法律的规范至少可以保障网络新闻的自由竞争和良性竞争,从而能够保障网络媒介市场的健康运行。
注释:
① 由美国学者赖特在拉斯韦尔的三功能“传承文化、协调社会、环境监测”基础上提出,为新闻界公认的大众传媒四大职能。
[参考文献]
[1] 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329.
[2] 薛冰.初级阶段我们究竟缺少什么[J].中国传媒科技,2004(4):28\|30.
[3] 高钢,彭兰.三级力量作用下的网络新闻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7(6):57\|62
[4] 彭兰.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5):14\|16.
[5] 彭兰.从内容平台到关系平台[J].新闻与写作,2006(4):1.
[6] 蔡雯.浅谈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J].中国编辑,2010(1):29\|32.
[7] 胡泳.互动性[J].商务周刊,2010(4):92.
[8] 魏武挥.平媒去纸化的价值评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0\|11\|20(3).
[9] 郭颖哲. Daily的最后机会?[J].第一财经周刊,2010(31):67\|70.
[10] 彭兰.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的应对策略[J].中国编辑,2001(1):34\|38.
[11] 任志明,张洁.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J].陇东学院学报,2009(6):51\|56.
[12] 彭兰.网络新闻20变革的必然[J].新闻战线,2010(12):34\|36.
[13] 王海涛,刘晓程.论美国新闻史中的媒介批评与新闻自律[J].新闻知识,2007(1):25\|27.
[14] 喻国明.传媒影响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28\|30.
[15] 崔宏平.网络新闻的发展走向[J].记者摇篮,2007(6):72\|74.
Strategies for Viewing Chinas Network News through "Netease News"
DING Hong
(Propaganda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