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是什么论文

教育是什么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是什么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是什么论文

教育是什么论文范文第1篇

(一)开题报告名称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开题报告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2)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的开题报告应该有文献综述,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该部分。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开题报告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开题报告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也是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目标与内容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教育是什么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培养,求异,激发,创新

 

一位教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学生进校门时是各种各样的形状,有三角形的、菱形的、正方形的、不规则形的,而走出校门时,全变成了圆形的,棱角被抹平了。教育的最高准则是个性的解放,而现实中的这种教育不仅成了学生的负担,而且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甚至束缚和扭曲了人的个性,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地理学是一门趣味性、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取知识、反复练习、机械记忆、强化贮存的过程,而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小学教育论文,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贮备,解决新问题,主动同化新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通过积极地思维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教师是无法代替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老师的主导作用所能代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如何帮助、促进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方面。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努力培养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求异思维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不但允许学生对教师、对书提出质疑,而且要允许学生突发奇想、“节外生枝”,打破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突破原有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虚心担当“听众”,多发现学生求异思维中的合理因素或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心理,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到如何去欣赏旅游景观时,有的学生从角度去欣赏,有的从时机把握方面去考虑小学教育论文,有的从情感方面去欣赏,有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欣赏……站。我在点评小结时,首先请各位学生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告诉学生这些观点都是合理的,只是缺少一点系统性,并适时予以鼓励表扬。这样既能使学生开动了脑筋,活化了思维,又调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培养求异思维的方法

1、侧向思维的培养。要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善于从多侧面、多渠道搜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善于利用身边事物或信息进行联想、类比;善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两个角度来寻找思维的切入点。

如:高中地理“传统工业”一节授完后,我展示了一幅我们当地的“工业分布图”,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当地有哪些主要的传统工业?分别分布在哪里?这些地方发展传统工业的区位优势是什么?有什么不利方面?怎么样去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前四问相互联系,层层推进,最后一问打破常规,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联系前一问,还必须联系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

2、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创新常用的思维方式,有些难点问题,从正面往往很难突破,而“反过来想一想”,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行教材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小学教育论文,大多是先结论后分析,我在上课时一般都是先分析后结论,着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所以然”,而且让学生理解了“之所以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逆向思维在求异思维中的作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如在讲完高中地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后,我有意识地提出如下问题:假设地球自转与现实相反,我国气候会有什么变化?会出现什么地理现象?目前,回归线附边大陆西岸的气候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干燥少雨是西亚气候的一般特征,西亚是否存在相对湿润地区?这些地方分布在哪里?相对湿润的原因是什么等,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气候形成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能力。

3、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许多创新正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问题重新审视,提出多种可能的情形和解决方案,最后获得成功。教师要善于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形式,创设一定的疑惑情境,引导学生破除常规,对问题进行富有创新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概念与举例,局部与整体关系,静态与动态变化小学教育论文,个性与共性比较,特殊与一般,现象与本质,一题多解等都是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要求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举一反三。高中地理教材和现实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地实际,进行创造性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我在讲授“城市地图结构”这节内容后,我安排了一个“畅整2030年”的活动。

畅想2030年

请闭上你的双眼,用一种舒服的姿势做好,可以听一听窗外的声音,也可以听一段舒缓的音乐,让你的思绪沿着时间隧道,进入2030年。想一想-------

那时,你的年龄多大?

你可能从事什么职业?

你会居住在哪座城市?

那座城市的地域结构将会是怎样的?

你居住在一所什么样的房子里?

你房间外的环境如何?

在你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最令你担忧的事情可能是什么?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又起到了对已学知识进行了联想、巩固目的。

三、培养求异思维的途径

1、主阵地主渠道是课堂站。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营造创新的氛围。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还有什么”小学教育论文,不能把学生地思维限制在“一”上,而应努力促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多”,为学生创新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

2、拓展和发展地理学科活动。如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推陈出新;在教室的“地理园地”中开辟“教你思考”“趣题征解”“请你攻擂”等栏目,让学生品尝成功的乐趣,激发其继续求异创新的动力。

3、组织开展激活求异思维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展现创新人才的大舞台。社会实践中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为激活求异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每一节后面都有许多活动题,其中相当一部分活动题是社会实践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探索。这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选择信息、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展示了学生的创新才能。

求异思维人人都有,关键是教师要发现、保护、激励、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教育是什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小论文;短小;新颖;真实;正确;积累;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86-1

一、短小

选题要小,毕竟绝大部分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不是很高,题目一大你就难以控制和驾驭,这就好比你能够挑100斤的担子,硬是要叫你挑150斤,甚至200斤的担子,你就难以起步,甚至是步履维艰。例如笔者发表在《中国体育报》上《选择和创编体育游戏的原则》这篇小文只有一千字,就是体育课上选用游戏要注意哪些事项,当时笔者选题的时候着眼点就很小,所以写起来就比较轻松。

二、新颖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创新、减负、新课改等等,这是几年前经常提到的词,出现频率高,而且别人已经在这些方面研究很深了,你再去研究就很难出成果,编辑对这方面的论文一般都是封杀,除非你是大家,或者是编辑约稿。你的文章要让编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靠的是什么?新颖,吸引人,让人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吸引眼球。笔者在《中国体育报》的《让师爱回归体育课堂》一文发表之前,当时正值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大力宣传“三爱教育”暨“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的开始谋划阶段,笔者便抓住这一契机,选题新颖,完成这篇习作。

三、真实

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真实,不能让人觉得你是在无病,立马就产生一种厌恶感,编辑更是不会多看一眼,所以真实就是你文章的生命力。《把坏情绪留在操场下》一文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文中的案例就是自己在上课时的亲身体验、亲身经历的,所以文章很有说服力,下笔更是侃侃而谈,水到渠成,根本就不需要东拼西凑。

四、正确

文章论证的内容、观点一定要正确,错误的观点、理论、思想自然无法逃脱编辑的法眼。那么怎样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正确与否呢?惟有多看书,多学习,这样才能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思想,避免少走弯路。《享受课堂》一文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该文阐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符合当时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动态,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正确观点。

五、勤动笔多积累

及时记录学生的提问,及时记录课堂教学反思,及时记录随感、心得、奇思异想以及教育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定期撰写教学工作总结,定期撰写论文,定期撰写研究报告;摘录好文章,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写热点问题,写最新教育资讯问题等。《农村体育教师出来之我见》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这篇习作就是在笔者给全市体育教师作培训时将自己多年的真实写照和盘托出,后来加以修改成型的。

六、及时反馈

体育教科研是从体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它源于课堂,高于课堂,又回归课堂。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科研论文、课题的基础;反过来,我们的体育科研论文、课题最终还是要到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得到验证和服务于课堂教学,这样的论文才具有生命意义和研究的价值,而不仅仅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干、晋级的时候去造几篇论文,这样的论文是毫无意义的,也不是做学问的本质。《巧练“立定跳远”》发表在《田径》,就是将笔者在上课、赛课、课余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写成的。

七、时时思索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实写作笔者觉得也是一样的道理,可谓异曲同工之妙。笔者常常因为某个主题夜不能寐:这篇文章怎样开头?怎样论证?怎样叙述?如何举例?如何展开?如何结尾?哪样写效果会更好?更能打动读者?吸引读者?……在走路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甚至在睡觉的时候常常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梦乡,突然醒来,还记得刚刚文思如泉的印象,笔者便翻然下床,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继续睡觉。那时经常深更半夜莫名醒来,书房里的灯光伴随着笔者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等到早晨醒来的时候,拿起枕边的记录本,细细品味,有时候真的佩服自己,怎么能写出这样优美的词句。那飞扬的文字笔者都怀疑是不是自己写的。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上《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科研素养》一文就是这样写成的。

八、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别人的意见、成果来提升自己。《我心目中的体育课》一文发表在《中国体育报》;《我心目中的体育教师》一文发表在《镇江教育》。就是笔者在上室内体育课时,将学生们“你心目中的体育课是什么样子的?你心目中的体育教师是个什么样子?”的讨论稿整理汇编,再而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而完成的。可以说这些习作笔者一点精力都没有花,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就是笔者动了一点心思,雨天体育课怎么上?你们(学生)希望上什么样的体育课?你们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老师等主题;其外,像什么心得体会、读某某文章有感、某本书有感、观摩了某人的课有感、聆听了某位名师的讲座有感等等,都可以把他的东西“拿来主义”,但不是全盘照抄,得有自己真切的体会和合理的阐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育是什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虚,管放,严宽,堵导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育人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我,个人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一、实与虚

学生管理工作是多方面的。它既要求管理者立足现实,努力搞好实际工作,又要求管理者着眼长远,加强学习、研究与探索。所以,学生管理者要做到既务实又务虚。

管理者工作的务实。必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具体的事务做起,扎扎实实搞好学生管理。论文大全,严宽。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认真了解、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不能浮在上面,座在办公室里,要到学生中间去。接触他们,了解他们。学生管理者既要做学生的导师,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助手。学生情绪异常,管理者要找他谈心;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管理者要率先垂范;学生生病住院,管理者要嘘寒问暖,学生遇到困难,管理者要主动帮助……,学生管理工作就是如此具体而细微。只有具有务实精神,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实效。所以说务实精神对从事学生管理的人很重要。论文大全,严宽。

学生管理者工作的务虚。学生管理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例如学生发生打架事件,我们要分析打架的原因、为什么打架,了解打架前有什么异常,有什么苗头,作为管理者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及时制止,避免打架发生。另外,同样的事情是否还在其它学生中存在,要教育学生通过这件事情,反思,吸取教训,类似问题不能再次发生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管理的水平才能不断的提高。同时作为学生管理者要善于从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强自身的学习,参与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例如学校安排的学习内容就很有针对性,作为学生管理者要知道职业教育的要求是什么,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等等,只有知道这些,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管与放

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具体而言,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学生管理工作的长期目标,把握管理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班级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管理合力。

学生能干的,我们不要干。在做好以上管的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要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实行过程式、目标式的管理模式,如公物管理、班级卫生区具体划分与检查、各种活动的组织、班干部选换、班规制定等等。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自我养成。我们交学生做事,不是仅仅让学生做事。要交会他们怎样事情,交他们做事的方法、做事的思路。论文大全,严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过硬的学生管理队伍,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管理格局。

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这样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提高。

三、严与宽

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宽严结合。

严格管理班级,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引导学生结合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合理的班规,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二是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不能因事而异;三是注重“首在效应”,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热病”,时紧时松。论文大全,严宽。同时狠抓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论文大全,严宽。严还必须与宽有效地结合起来,灵活处理。

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堵与导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管理者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如实行“全封闭管理”以避免学生受校外不良影响,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等等。采取“堵”的方式,减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过多地应用“堵”的方式,一是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加教育阻力;二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堵”必须与“导”结合起来,以“导”为主,以“导”为前提。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论文大全,严宽。

做好“导”的工作,需要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多民主,少强制”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处理班级的事情,而不是单从班主任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这样做或那样做;“多激励,少批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善于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处罚。“多引导,少说教”就是不单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并具体指导学生去做。有时还需要班主任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多用情,少用气”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而不应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

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方式有别,其效果截然不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堵”与“导”都只是手段,我们要以“导”为主,辅之以“堵”,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

学生管理工作者正确、灵活地处理好上述几种重要关系,学生管理工作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育是什么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提要】表现性评价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匹配的评价方式,它可以引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它在语文综合性学习领域的应用程序为: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表现任务,根据目标和任务确定评分规则,运用评分规则引领教与学。一线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这套应用程序的有效性。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体现在语文学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大领域之外新增了一个领域: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姑且不论这个新概念、新领域的提出是否具有如人们通常解读的那样深远的意义,但它显然引起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近十年间,关于这个领域的硕士论文不下百篇或许可为明证。

起初,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概念缺乏相对明确的界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用自己的理解结合课程标准相关表述进行解读,展开讨论。等再也解读不出什么新意,再也讨论不出什么新观点,接下去就是沉寂。与这种可怕的沉寂相对应的,是一线教师对这一新领域从原来的期待、欢呼转为忽视、淡漠,甚至是拒绝。2009年,有人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江苏省72所中学的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取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平均每学期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间仅为2.3小时(见屠锦红、徐林祥:《审视语文教学取向》载《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9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课程设计与实施严重乖离的现象?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这背后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亟需研究者深入探讨并作出回答。申宣成的博士论文《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个领域而言,他思索后作出的回答是沉寂之中的呐喊,他的研究工作是冬藏之后的春萌,是筚路蓝缕之途跨出的重要一步,相信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不久将会被看到。

一、这篇论文都写了些什么?

这篇论文的切入点是语文学科评价改革,以此为思考原点,论证了以表现性评价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效能。它集中回答了三个问题:其一,表现性评价应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何理据?其二,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用的基本程序是什么?其三,该程序在实践中效果如何?

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理据探寻,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其思维过程是先破,后立。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揭示既有评价方式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钳制作用,而后运用“课堂系统3P模式”理论对此进行归因分析,从而在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论证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亟需与之匹配的评价方式,此为“破”。基于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理剖析,对其进行概念重建,之后分析表现性评价的特征与功能,从学业目标一致性角度论证了两者的匹配性,此为“立”。

论文的第二部分为程序开发。在第一部分立论基础上提出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程序: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表现任务,根据目标和任务制定评分规则,运用评分规则引领教与学。然后分别阐释和论证其中的每个步骤,以此回应第二个研究的问题。比如,第三章谈的是如何从课程标准出发确定学习目标,第四章阐述的是表现任务的类型以及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表现任务,第五章阐明了评分规则的定义和结构,并提供一系列具体策略,第六章论证了评分规则对教与学的引领作用。这部分遵循的思维过程是先总后分,先整体后局部,主要是分析式思维。

论文第三部分为案例研究,回应第三个问题。该部分采用集合性案例研究方法,其思维方式是先立论,后抽样证明,主要是验证性思维。选取了“演讲”和“课本剧”两种语文综合性学习类型,分别在两所中学开展了合作研究。研究数据表明:表现性评价对演讲和课本剧的教与学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社会技能得到了提升,而且实验班的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这就验证了所建构的应用程序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由于上述三个问题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因此,与它们对应的三部分内容,从“理据探寻”到“程序开发”再到“案例验证”也形成互为补充,互为依托的严密结构,它们共同指向一个问题:如何以表现性评价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这篇论文有哪些突破点?

就目前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大部分学位论文仅仅起了文献汇编或述评作用的情况下,这篇论文所体现的思考力度颇引人注目。

首先,这是一项跨领域的研究,它至少涉及到两个领域:语文综合性学习领域和表现性评价领域。这两个领域都是随着本轮课程改革逐步走进人们视野之中的,都有一些材料堆砌,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需要作者细致爬梳、鉴别和整理,非具有突出的鉴别力不能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其次,这是一项应用性研究。应用性研究都是有特定应用目的的,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确定其可能用途,其二是为达到具体的、预定的目标确定应采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径。这篇论文对前述这两个问题都作了深入探索,不仅论证了表现性评价应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据,而且提出了其应用程序和操作步骤,体现了作者问题思考的深度。

这篇论文有很多突破点,我把它们归结为“四个一”:一个发现,一个证明,一套程序,一批案例。

1.一个发现:教师实施综合性学习为什么没有动力?

现在的学位论文流行作问卷调查和访谈,而不管这种问卷调查和访谈实际意义如何。但在这篇论文中,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后续的分析真正起到了揭示问题的作用。

在文献研究中,申宣成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度低就有明确的认识,关键是到底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低度实施,这需要调查。2010年1-2月,他以河南、四川、浙江三省180位语文教师为样本进行了专题调查,在数据和资料采集过程上,他注意到一个矛盾的现象:语文教师对综合性学习认可度颇高而实施度却很低。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了解释其中的原因,他以“课堂系统3P模式”理论进行归因分析,这项系统论的分析让他发现了一个现象背后的事实,那就是: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和对学生进步的监控手段。由于难以验证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成绩的作用,面对外部考试的压力,大多数教师无奈地选择了更为保守也更为稳妥的应试途径。正是这一发现,引起了他对问题的聚焦:要改变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关键是要改变评价方式。于是,如何发挥评价引领教学、促进学习的功能,寻找到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匹配的评价方式就成了他这篇博士论文选题的基本出发点。

2.一个证明:表现性评价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匹配的学理依据在哪?

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之一,表现性评价受到世界各国教育评价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评价改革中,表现性评价也以其发展性特征而备受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既然需要引入新的评价方式,那么能否引入表现性评价呢?

要做出一个肯定的回答也许是很容易的事,但重要的是,要对这个肯定回答作出学理上的分析和证明,而这却并不容易。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做到了这点。他是怎么做的呢?先定位,将证明的立足点定位为学业目标,因为这是一种评价方式适用不适用的最为重要的依据。如果表现性评价适合语文综合性学习,那么两者在学业目标上应该具有一致性;然后用分进合击的方式展开论证:先讨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与之对应的模式所指向的学业目标是什么;接下来分析表现性评价有哪些特征和功能,它侧重评价的学业目标是什么。经过对两者学业目标的甄别和比对,最后得出表现性评价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匹配性的结论。这里所体现“专攻一点,不及其余”的思维严密性,在人文科学类学位论文中并不多见。

3.一套程序: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来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程序?

找到了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匹配的评价方式,这本身也许已经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了。但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为表现性评价应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精心设计了一套程序: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表现任务,根据目标和任务制定评分规则,运用评分规则引领教与学。为了说明这套程序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他对每个步骤都进行了周详的论证和学理的阐释。

这里,我们先不说这套程序具有怎样的推广价值,单说论证和阐释过程中作者所引入的近年来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方面的诸多理论和实践成果,这已经是令人耳目一新了,这些成果为我们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提供了框架和重要知识参考。

4.一批案例:如何验证所建构的应用程序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如果说论述表现性评价应用于语文综合性的理据和程序是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那么,所开发的程序在实践中是否可行,效果如何,这就需要案例研究了。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选取了“演讲”和“课本剧”两种语文综合性学习类型,分别在两所中学开展了合作研究。其研究报告不仅呈现了案例本身,而且呈现了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研究设计(案例主题的选择、样本及合作教师的确定、研究组织及数据采集方式)、研究过程(按前述那套应用程序分步进行)、研究发现(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促进和对学生学业表现和社会技能的意义)。从中,我们不仅进一步认识到表现性评价应用于不同类型综合性学习的特殊性和具体性,而且获得了很多可资借鉴,甚至可直接模仿操作的范例。

三、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现在很多学位论文研究结论的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那么在看研究论文过程中我们最应该关注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研究方法,他的研究适合用这种研究方法吗?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研究方法?对研究方法的关注,可以让我们在方法层面抓住研究论文的价值,如果作者的研究方法用得很恰当,那么我们就可以借鉴作者的研究方法来得出相似或一致的结论来。

一般而言,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一套规范的研究程序,现在是不管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都建立在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之上。我们只有遵循这套程序来做研究设计,这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才相对比较科学。因此,关注研究方法,抓住论文的本质,这是研读文献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在这篇论文的研究设计中,作者对于研究方法有过较深的阐释和分析,努力做到理性自觉。比如,他提到了研究方法的适用条件,比如他在仔细分辨了自己所研究的三个问题类型基础上提出与之匹配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怎么用等等。其中,对于证明应用程序实践的有效性问题研究中为什么要采用集合性案例研究,有一段分析,颇为中肯,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