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第1篇

公报指出,截至2005年底,中国近4000家境内投资主体共在全球163个国家(地区)设立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6426家。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以下简称存量)572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24亿美元;2005年,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577亿美元;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到47.4万人。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7302.6亿美元,存量为97322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公报分几个部分综合阐述了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

一、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其中股本投资38亿美元,占31%,利润再投资32亿美元,占26%,其他投资52.6亿美元,占43%。2002至2005年四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长速度为65.6%,2005年流量较上年增加1.2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步入较快发展期。

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发展的动因时,公报指出,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同比增长9.9%, 这是中国经济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的GDP排名中,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同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以8188.72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在人均GDP方面,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福建九个省市超过了2000美元,达到2004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其中上海、北京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物质可能。

其次,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对外投资便利化,建立、健全对外投资的促进、服务体系,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004年,为了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的进程,商务部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在2003年行政审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并与国务院港澳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上述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委托下放境外投资核准权限,简化手续,进一步体现了在市场化原则下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对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引导企业对外投资,商务部、外交部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一)》、《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二)》、并制定《在拉美地区开展纺织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导向目录》、《在亚洲地区开展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指导目录》,为企业境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截至2005年底,中国共与87个国家正式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内地与香港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安排》以及《内地与澳门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安排》均已生效;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共与116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为中国企业通过法律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国家财政对“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国企业主动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2005年财政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决定对境外投资采取直接补助和贴息方式予以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农林牧渔业合作等。

第四,国内银行、保险业主动参与企业大规模对外投资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中国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业务逐年增加,单笔项目的收购金额也越来越大。200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收购金额达41.84亿美元,是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实际收购业务的最大金额,此项目得到了国内多家银行的积极支持。

公报认为,中国企业的总体实力增强也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按销售收入排名的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内地企业有15家入选,其中中石化、国家电网公司、中石油三家企业进入前50强,中石化公司以年销售收入750.76亿美元位居第31位,是中国企业上榜以来的最高名次。2005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的10家非金融类企业的当年投资流量76.3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62.2%;存量达201.3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35.2%。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的销售收入较上年增长42.4%,利润总额较上年增长46.6%。

从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地区分布情况看,拉丁美洲地区为64.7亿美元,占52.6%,主要流向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巴哈马,亚洲地区43.7亿美元,占35.6%,其中,香港地区34.2亿美元,以下依次为韩国、马来西亚、也门、蒙古、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老挝等国家,欧洲地区5.1亿美元,占4.2%,主要流向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英国、吉尔吉斯坦等国家;非洲4亿美元,占3.3%,主要流向苏丹、尼日利亚、南非、几内亚、埃及等国家;北美洲3.2亿美元,占2.6%,主要流向美国、百慕大群岛、加拿大;大洋洲2亿美元,占1.7%,主要流向澳大利亚。

2005年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5亿美元,主要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的投资,中国网通集团通过其BVI公司收购香港电讯盈科有限公司股份的投资,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股份的投资等。

二、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

从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地区分布情况看,亚洲地区406.3亿美元,占71%,主要分布在香港、韩国、澳门、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家(地区);拉丁美洲地区存量114.8亿美元,占20%,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欧洲地区15.98亿美元,占2.8%,主要分布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德国、西班牙、英国等;非洲地区15.9亿美元,占2.8%,主要分布在苏丹、阿尔及利亚、赞比亚、南非等;北美洲地区12.6亿美元,占2.2%,主要分布在美国、百慕大群岛、加拿大;大洋洲6.5亿美元,占1.1%,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

从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投资控股)165.5亿美元,占28.9%;批发和零售业114.2亿美元,占20%;采矿业86.5亿美元,占15.1%;交通运输和仓储业70.8亿美元,占12.4%;制造业57.7亿美元,占10%;房地产业15亿美元,占2.6%,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业13.2亿美元,占2.3%;建筑业12亿美元,占2.1%;其他37.1亿美元,占6.6%。

三、中国对避税地的直接投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香港、英属维尔京、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巴拿马、新加坡、卢森堡、瑞士等近20个国家(地区)定义为避税地,其主要特征有:税率相对较低、银行或商业保密程度高、金融业占主导地位、通讯设施现代化、不实行货币管制、无须向监管或统计部门提交财务报表等。随着跨国公司日趋成熟,通过避税地投资的做法在国际上被普遍采用,投资者以适当的组织结构使其投资的地理分布多元化,通过特别目的实体(SPE)的建立使融资可以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这些组织结构通常被称为管道公司、控股公司、财务公司和地区总部等,它们在将国际经营的税收总成本降到最低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汇率风险,将货币管制降到最低水平,避免不必要的国际资本转移。因此许多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初始地或外来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大多集中在这些避税地。

公报指出,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避税地的金额为99.2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81%,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香港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

2005年,中国对避税地直接投资的存量金额482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84.3%,主要分布在香港地区、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新加坡。

四、中国对主要经济体的投资情况

(一)中国内地对香港地区的投资

2005年中国内地对香港地区的投资流量34.2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27.8%,同比增长30%;主要流向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

2005年中国内地对香港地区的投资存量365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63.8%。从行业构成情况看,批发和零售业占25.4%,商务服务业占24.1%;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16.9%;采矿业占15.9%;房地产业占3.8%;制造业占3.6%;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3.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3.4%;水利及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2.4%;其他行业占1.1%。

(二)中国对欧盟的投资

商务部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对欧盟25个成员国中的23个国家有投资发生,存量金额7.3亿美元,其中2005年流量1.85亿美元。

从2005流量情况看,流向制造业的投资1.03亿美元,占55.7%,主要分布在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批发和零售业0.62亿美元,占33.3%,主要分布在德国、英国;商务服务业占2.6%,主要流向德国、荷兰;餐饮业占1.5%,主要分布在荷兰、英国;其他行业占6.9%。

从2005存量情况看,批发和零售业2亿美元,占27.4%,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瑞典、法国、意大利;制造业2亿美元,占27.4%,主要分布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瑞典、荷兰;农林牧渔业1.25亿美元,占17.1%,主要分布在西班牙;采矿业占12.7%,主要分布在丹麦;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5.8%,主要分布在德国;商务服务业占3.1%,主要分布在德国、法国、荷兰;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占1.8%;餐饮业占1.3%;其他行业占3.4%。

(三)中国对美国的投资

对中国在美国设立的700多家直接投资企业统计数据的汇总显示,2005年中国对美国投资流量为2.32亿美元,存量为8.22亿美元。

从中国对美国的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批发和零售业占62.4%,制造业占24%,采矿业占8.8%,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4.7%,其他行业占0.1%。

从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批发零售业3.2亿美元,占39%;制造业2.44亿美元,占29.7%,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10.5%;信息传输及计算机和软件业占6%;商务服务业占5.7%;采矿业占3.3%;建筑业占1.8%;房地产业占1.7%;其他行业占2.3%。

(四)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

根据中国在澳大利亚设立的近200家境外企业统计数据的汇总显示,2005年,中国对澳直接投资流量1.93亿美元,占对大洋洲地区投资流量的95.2%;存量5.87亿美元,占中国在大洋洲地区投资存量的90.3%。

2005年中国对澳大利亚投资主要流向采矿业,占对澳投资总额的85.7%;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占8%。从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采矿业占41.5%;批发和零售业占36.4%;制造业占16%;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3.1%;其他行业占3%。

(五)中国对俄罗斯联邦的投资

对中国在俄罗斯设立的近400家境外企业统计数据的汇总显示,2005年中国对俄的投资流量2亿美元,占对欧洲地区投资的40.2%;存量4.66亿美元,占中国对欧洲地区投资存量的29.1%。

从2005年中国对俄罗斯投资的流量行业分布情况看,农林牧渔业占27.6%;采矿业占25.8%;制造业占16.6%;房地产业占12%;批发和零售业占6.3%;商务服务业占5.1%;建筑业占3.4%;交通运输业占2.5%;其他行业占0.7%。

从2005年中国对俄罗斯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农林牧渔业占24.4%;制造业占22.2%;商务服务业占17.1%;采矿业占13.1%,批发和零售业占10.5%;房地产业占7.2%,建筑业2.6%,其他行业占2.9%。

(六)中国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投资

2005年,中国对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十国的投资存量为12.56亿美元,其中2005年当年流量1.5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投资流量的44%流向批发和零售业,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其次为采矿业,占23.3%;以后依次为制造业(19.5%)、建筑业(7%)等。

从2005年中国对东盟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4.37亿美元,占35%,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批发和零售业2.98亿美元,占23.8%,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0.97亿美元,占7.8%,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商务服务业0.81亿美元,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建筑业0.77亿美元,占6.2%,主要分布在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采矿业0.7亿美元,占5.6%,主要分布在老挝、印度尼西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61亿美元,占4.9%,主要分布在新加坡;专业技术服务业0.46亿美元,占3.7%,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农林牧渔业0.33亿美元,占2.6%,主要分布在越南、柬埔寨、缅甸;房地产业0.31亿美元,主要分布在越南;餐饮业0.14亿美元,占1.1%;其他行业占1%。

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特点

公报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在分析概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特点时,公报指出,第一,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

第二,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到当年流量的一半。

第三,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在直接投资中占43%。

第四,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四成。公报中显示,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49.4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40.3%;制造业22.8亿美元,占18.6%,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等;批发和零售业22.6亿美元,占18.4%,主要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类企业的投资;采矿业16.8亿美元,占13.7%,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交通运输、仓储业5.8亿美元,占4.7%,主要是水上运输业的投资;其他行业5.3亿美元,占4.3%。

第五,在开曼群岛、香港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

第六,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64.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52.6%,首次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公报亦详细列述了对全球各地区直接投资的情况:亚洲43.7亿美元,占35.6%;其中,香港地区34.2亿美元,以下依次为韩国、马来西亚、也门、蒙古、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老挝等国家。欧洲5.1亿美元,占4.2%,主要流向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英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非洲4亿美元,占3.3%,主要流向苏丹、尼日利亚、南非、几内亚、加篷、埃及等国家。北美洲3.2亿美元,占2.6%,主要流向美国、百慕大群岛、加拿大。大洋洲2亿美元,占1.7%,主要流向澳大利亚。

第七,地方的对外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一倍多。2005年,地方对外投资额20.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5%。其中,上海、浙江、广东、黑龙江、山东五省市投资最为活跃,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均超过1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24%、119%、49%、195%、195%,以下依次为北京、江苏、河南、河北等。

公报同时概括了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特点:

第一,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572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124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年末增加14个。

第二,从存量的构成情况看,股本投资197.3亿美元,占34.5%;利润再投资270.4亿美元,占47.3%;其他投资104.3亿美元,占18.2%,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

第三,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一半。公报显示,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以下行业:一是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投资控股)165.5亿美元,占28.9%。二是批发和零售业即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114.2亿美元,占20%。三是采矿业86.5亿美元,占15.1%,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四是交通运输、仓储业70.8亿美元,占12.4%,主要是水上运输业。五是制造业57.7亿美元,占10.1%,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六是房地产业15亿美元,占2.6%。七是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3.2亿美元,占2.3%,主要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投资。八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2亿美元,占2.3%,主要为其他服务业的投资。九是建筑业12亿美元,占2.1%。十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9.1亿美元,占1.6%。十一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6亿美元,占1%,主要是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投资。十二是农、林、牧、渔业5.1亿美元,占0.9%。十三是其他行业3.7美元,占0.7%。

第四,中国在亚洲、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存量占到九成。公报显示,亚洲地区406.3亿美元,占71%,主要分布在香港、韩国、澳门、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家(地区);拉丁美洲地区存量114.8亿美元,占20%,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欧洲地区15.98亿美元,占2.8%,主要分布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德国、西班牙、英国等;非洲地区15.9亿美元,占2.8%,主要分布在苏丹、阿尔及利亚、赞比亚、南非等;北美洲地区12.6亿美元,占2.2%,主要分布在美国、百慕大群岛、加拿大;大洋洲6.5亿美元,占1.1%,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

第五,从存量规模上看,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81.8%,地方的投资存量为93.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28.8亿美元,广东省雄居榜首,以后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黑龙江省、河北省、福建省、河南省。从所占比重看,2005年末地方投资存量占16.4%,较上年末提高两个百分点。

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构成

公报分析指出,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主体多元化格局比较明显,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由上年的35%降至29%,而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32%,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超过国有企业跃居投资主体首位。

公报还显示,中央企业仅占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7%,地方占93%,其中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江苏、上海、黑龙江的境内主体数量占全部的62.5%;浙江省的境内投资主体数量居首位,共949家,占境内主体总数的23.6%;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福建两省。

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地区和行业分布

公报指出,根据6426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统计资料汇总显示:2005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72亿美元,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

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地区)分布来看,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越南、德国、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5.6%;其中在香港的境外企业占16.5%,美国占10.3%,俄罗斯占5.8%,日本占3.8%,越南占3.5%,德国占3.1%,澳大利亚占2.6%。

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从境外企业的设立方式情况看,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占境外企业数量的96%,联营公司仅占4%。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第2篇

【Keywor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2-0064-02

1 引言

当前,我国商品出口步入转型期,在这一时期,出口附加值不断提升、产品结构持续升级。研究表明,中国对外直接贸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提高我国商品出口转型速度,因此,研究中国对外直接贸易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2017年11月8日,由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在北京。该报告总结了2016-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贸易的现状,并根据中国现阶段所处的投资环境,给出了一些建议。

报告指出,现阶段,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830亿元,同比增长44%,稳居全球第二对外直接贸易国家,并且,中国已连续两年进入资本净输出国家行列。2015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中国企业,近两年,中国企业对美投资情绪高涨,CCG研究表明,2016年中国直接对美投资156起,投资金额达850.16亿元,同比增长76%,再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

2.2 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结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地域集中性,中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在这两个区域的投资比重占到总投资比重的80%以上。我国对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70%左右[1],第二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30%左右,第一产业几乎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另外,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的行业主要包括金融业、零售业、服装业、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这几个行业的直接对外投资金额占我国总投资金额的五分之四。

3 现阶段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3.1 出口贸易

中国具有“世界工厂”的称号,可见我国商品出口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当前,我国货物商品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对其出口总额占到中国商品出口贸易总金额的90%以上。服务商品出口贸易地区与货物商品相似,其贸易伙伴也是集中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服务商品在这几个区域的出口商品贸易金额占总金额的60%以上,但是相较于货物商品,服务商品规模要小得多。

3.2 出口商品结构的度量

以前出口商品结构的度量主要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变化、工业制成品以及初级产品出口比例变化这三方面来考察,但是现阶段,出口商品贸易有了更加细致的分类标准,当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一般用出口商品技术复杂度指标来衡量[2]。出口商品复杂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其代表了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出口商品技术复杂程度越高,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越高。

假设出口商品为k,出口国为j,其出口技术复杂度计算公式如下:

PRODYk=■■■Yj

其中,PRODYk为技术复杂度,Ck为所有国家出口商品比例,■为k商品在j国出口总金额中所占比例,Yj为j国人均GDP,经此计算,能够得到PRODYj的值,这样就可以计算j国出口商品的综合技术含量指数EXPYjt。

EXPYjt=■■PRODYk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分析

4.1 影响机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商品的影响机理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包括战略资产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四种类型,其中战略资产寻求型直接对外投资能够获取战略资源,提高商品技术含量,进而影响出口商品结构;效率寻求型直接对外投资能够转移边际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进而对出口商品结构造成影响;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使本国出口商品被代替,带动服务出口和中间产品出口,进而影响服务业出口商品结构;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贸易能够影响出口制成品、进口资源品,同时扩大本国机械运输设备出口量,进而影响工业商品结构。

4.2 影响实证分析

文章采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4.2.1 变量选择

现阶段,我国产品分类标准越来越细致,鉴于此,文章采用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来衡量国家出口商品结构,选用对各行业的直接投资金额来衡量对外直接贸易,选择信息技术、商务、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这八个行业来分析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对出口商品的影响。

4.2.2 实证结论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出的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出口的联系最为紧密,建筑业直接对外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得战略性资产和先进技术,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全球销售渠道。

我国对采矿业的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资源性压力,为相关产业改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外,中国通过出口机械设备、引进新工艺、新技术等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邮政行业、交通行业的直接对外投资一般属于承包劳务型投资,其能够带动国家设备和零件的出口,进而优化邮政行业、交通行业出口产品结构。

信息技术行业属于高端技术行业,我国信息技术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获取先进的管理手段,提升国内技术水平,这一技术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提升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租赁行业的直接对外投资主要用于服务中国对外贸易,总体来说,其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作用较小。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第3篇

一、我国能源面临的安全形势

(一)国内能源供需之间的缺口巨大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我国经济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已达到16%左右,远远超过世界6-7%的水平,预计到2010、2015和202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上升到45.3%、50.1%和55.4%,自给率分别下降到54.7%、49.9%和44.6%。

从表一可以看出,2005和2006两年,中国对各种能源的需求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我们可以从表二看出,我国国内能源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从预测数据来看,2010、2020和205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仍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国内的供给却增长缓慢,甚至供给量有减少的趋势,以至于我国大部分的能源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由此可见,我国能源供需缺口巨大。

(二)国内能源进口来源单一

由于我国的能源资源增长有限,我国能源消费尤其是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呈现周期增长的规律,自从1993年和1996年,我国先后成为成品油、原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的进口依存度高达40%以上。我国石油进口的一半来自于中东地区,四分之一来自非洲,其它来自俄罗斯、中亚和越南等地。我国对中东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原油进口过多集中在中东,存在相当大的风险。中东历来是世界的“火药库”,其油气生产随时都有遭受严重破坏危险。尤其是海湾地区早已被发达国家纳入“关建利益”带,使我国在此处的能源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我国的能源安全将没有保证,从而会使我国的经济遭受重大的损失。能源基金会副主席杨富强认为,未来的比例应该调整到中东45%,俄罗斯15%,中亚10%,非洲20%,南美5%,其他地区5%。同时,我国能源进口主要依靠海洋运输,并且线路单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能源运输的风险。

(三)全球能源竞争加剧

正是由于全球能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各国对能源的激烈争夺。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大国对战略资源尤其是对石油能源的争夺和控制比过去更加激烈。美国通过伊拉克战争加强了在中东的战略地位;通过军事手段加强了对石油运输通道的掌控;通过超大型跨国公司的活动加强了对全球战略资源的控制。俄罗斯是一个能源大国,普京通过对能源资产重组,恢复了国家对能源部门控制,掌握了全国石油产量的67%,仅国家控股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就掌握本国1/3的石油、9/10的天然气资产。欧盟和日本由于本土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奉行进口多元化政策,利用其发达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渗透换取油气,成功地保证了能源供应。日本为资源问题正在与邻国不断发生摩擦。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油气的需求不断增加,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强劲的需求,成为引发“中国”的原因之一。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稀缺性和其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各国政府在加强对本国油气资源的掌控的同时,积极寻找并控制海外的油气资源,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争夺愈演愈烈。

由此可见,在国际能源争夺背景下,主要能源消费大国都在积极调整国家能源战略,都在积极进行“能源扩张”,积极参与到国际能源开采中,实行能源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保障本国国内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

二、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现状

由于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受到我国企业整体对外投资的影响,所以在介绍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之前,我们首先对我国企业整体对外投资的现状作一个介绍,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我国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现状。

(一)我国企业整体对外投资状况

总体上来说,我国对外投资增势强劲,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流量金额突破两百亿美元。而对外投资存量更是达到了906.3亿美元。在2002-2006年五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

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的增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的国家(地区)也有所增加,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的国家(地区)比上年增加了9个,它们是:中国台湾、挪威、多米尼克、格林纳达、牙买加、伯利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马绍尔群岛、卢森堡。

表四是我国近五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的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几年增长迅速,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只有27亿美元,但是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却达到了211.6亿美元,可以说,增幅巨大。

(二)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状况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整体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能源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巨大的增长。由于采矿业主要是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的分析把采矿业的数据看作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的数据。从表五中可以看出,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从2003年的48.4%下降到了2006年的40.4%,但是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从2003年的13.8亿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85.4亿美元,比例相对下降是由于我国商业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飞速增长,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采矿业所占比列的下降而忽视我国采矿业即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经营着70多个油气投资项目,每年获得的原油权益产量近2500万吨,天然气权益产量近40亿立方米,海外油气生产初具规模,已经形成了从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到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国际油气贸易和装备出口等多元化经营格局。

同时,2006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三十家公司的排名,前三位分别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由此可见,我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巨大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有了飞速的发展,不少人认为我国的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因为我国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是由政府主导的,认为我国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实现政府的控制资源的目的,而忽视了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的其他因素。鉴于此,下文将对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找出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尤其是从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威胁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我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总结我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是我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面对国内与国外能源的复杂形式,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而能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的不断上升,国民经济对国际油价的波动将会更加敏感。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分析,未来10年内,随着我国进口原油数量的增加,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GDP增长速度的影响逐步增大。据测算,国际油价波动对2000年GDP增长速度的影响是1997年的24.28倍。2010年国际油价波动对GDP增长的影响是1997年的31.88倍。所以,我国就积极的寻找较为可靠的能源来源。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保证我国的石油供应:一是加大国内的勘探开发力度,二是依靠进口,三是加大海外石油投资,利用资金或技术等优势分享世界石油资源。对于第一种方式,由于我国国内没有大的油田发现,而且国内油田开发的难度逐渐加大,成本也不断增加,所以这种方法不太可行。至于进口,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发现单纯依靠进口所带来的隐患,所以这种方法也不失最佳的选择。

所以,在对这三种方式进行比较之后,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伴随着全球能源对外投资的良好趋势,我国能源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大企业对外投资与开发的力度。由此可见,能源企业海外投资不仅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尝试,更是我国实施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和有效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从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可以看处,在三种能源解决方式中,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目前发展良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且正因为我国能源需求与供给之间差距很大,能源相对不足,巨大的需求使我国能源企业具有广阔的市场,能源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外的能源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从能源的国内需求这个角度看,中国能源企业选择对外投资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所以说我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特殊形势使得我国能源企业选择了对外直接投资。

(二)能源富裕国能源产业的对外开放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原因

我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得我国企业有巨大的动力去海外投资,但是,如果没有能源东道国政府的对外开放政策,能源作为一个关系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的特殊部门,我国企业就不可能去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所以说,能源富裕国的能源部门的对外开放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原因。

事实正是如此。进入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能源部门对外开放了。例如亚太地区的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加大了石油对外开放力度;拉美地区的委内瑞拉、巴西、秘鲁等国,近几年频频进行石油对外招标;中亚和俄罗斯随着私有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中东国家也不同程度的打开了国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每年都有几百个勘探开发的招投标机会,以及大量双边谈判的机会。在争夺资本市场和石油资源市场的双重机制作用下,已形成了全球性石油资源开放的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与广大的资源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我国与这些国家有着比较一致的利益关系,所以这些资源国对我国实行开放政策,欢迎我国前往投资,为我国海外能源开发提供了可能性,这也成为我国能源企业加大对外投资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谋求企业自身发展是我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力

对于企业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其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负面影响是指“入世”后我国将按WTO要求承诺减让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给予外国公司石油、石化产品贸易权和分销权,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将面对来自跨国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国外跨国公司将利用“入世”的条件,凭借其在资金、管理、技术、产品、市场营销、服务上的优势,倾力打入中国市场,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为目标,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展开竞争,“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正面影响是指入世不仅有利于中国能源企业在WTO多边贸易机制内享受国民待遇,而且还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营合作与竞争,更便捷地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促进企业技术更新,装备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源经济全球化和能源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中国能源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一定条件。

这两种影响的效果就是我国企业只有参与国际竞争,扩大海外能源投资别无退路可言。只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真正与这些老牌的世界能源公司相竞争和较量。所以,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国能源企业也需要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总体而言,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才刚刚起步,无论规模、渠道、市场、经验、国际化人才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尚与世界大能源公司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例如在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面临着内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的问题,以及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不可避免的与美国等能源需求大国发生冲突,尤其是美国一直把我国当作能源上的竞争对手,再加上国际上各种不安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能源企业的对外投资面临着诸多挑战。相信随着我们能源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能源企业自身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逐渐增加,为我国的能源供应及能源安全做出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良晖,《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经济安全分析》,《天然气经济》,2006年第3期.

[2]徐宣全,《超绝对利益视角下的中俄能源合作》,《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5期.

[3]彭民、孙亚红,《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

[4]张抗,《国际油气资源形势分析与思考》,《国际石油经济》,2004年3月.

[5]韩立华,《“2007”新时期中俄经贸关系形势分析论坛观点选粹》,《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2月.

[6]张洁颖、周煊,《“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思考》,《国际贸易》,2007年第4期.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第4篇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开展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互动关系增强,对外投资呈现出迅速发展态势,规模逐年扩大。

据统计,2002~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了54.4%的年均增长速度。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457.5亿美元,广泛分布于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能源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工程承包建设和研发营销等各个领域,境外企业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2009年,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跨国资本流动大幅度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达到了565.3亿美元,同比增长1.1%,继续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10年1~11月,我国又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75.6亿美元,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广泛而复杂的变化。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复苏,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着新突破;同时,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和债务风险增大,各种形势的保护主义显著增强。从国内环境来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积极成效,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跃上新台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健全;同时,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以及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趋升和传统竞争优势弱化等问题依然突出。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外开放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轮对外开放要适应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对外经济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我国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和全球产业分工地位,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其中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国外开展投资合作,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

“十二五”时期,我国扩大对外投资面临的有利条件有:

首先,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跨国资本流动陷入一个低潮。但是从国际经验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和对新兴产业投资力度的加大,国际资本流动必然进入一个新的。我国完全可以利用国际投资重新进入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海外相关产业尤其是上游研发产业的投资力度,以缩小我国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我国产业实现产业价值链条从低增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向高增值的研发等环节延伸,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收益。同时,利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鼓励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既可以解决国内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又能带动零部件出口,是解决一些行业目前设备大量闲置和长期扩大出口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带动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实现互利双赢,避免单纯通过贸易可能带来的贸易摩擦风险。

其次,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大大增强。尤其是经过实施多年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截至2009年11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26483亿美元,居全球第一。在人民币短期内难以成为国际主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情况下,充裕的外汇储备能够为我国“走出去”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主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我国不仅拥有资产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而且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也不断提高。如我国民营企业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就说明了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在国际竞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我国“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客观上为我国企业通过收购并购方式获取优质资产、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能源资源价格大幅回落,国际跨国公司被迫收缩投资,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扩大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建立稳定可靠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基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三是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带来新的机遇。金融危机重创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大批金融机构资产损失巨大、经营陷入困境,业务量明显萎缩。我国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金融危机过程中遭受的损失相对有限,特别是大型上市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市值和实力相对提高,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竞争力,正可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加快实现国际化进程,尽快成长为国际金融领域有影响力的跨国金融机构。

但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也导致贸易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特别是针对我国的各种形式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层出不穷,这一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延续。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和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在遏制我国发展方面正在形成默契,不仅加大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等方面的保护主义措施力度,而且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收购兼并活动也会设置更多的障碍和采取更多的限制性措施,这种带有偏见和针对性的投资保护主义,也会干扰和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口”扩大对外投资的步伐,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多的企业将加入到对外投资行列,扩大海外经营,我国对外投资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我国对外投资规

模将明显扩大。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投资有望按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预计今后两三年内对外投资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到“十二五”末期年度对外投资额将达到1500~1600亿美元,整个“十二五”时期,累计对外投资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以上,对外投资规模比目前明显扩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最新《世界投资报告》也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大国。

二是对外投资领域将更加广泛。在我国的对外投资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以及采矿业是主要领域。2009年,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比重占到了29.7%,金融业比重达到了18.7%,采矿业所占的比重达到了16.5%,三者合计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达到了64.9%,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受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在“十二五”前期,这一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随着全球产业调整步伐的加快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我国对外投资的领域将更加广泛。为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和在产业发展水平上减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发达国家的研发投资将有所增加,预计“十二五”末期研发等投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将从2009年的1.4%提高到5%左右。而随着我国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转移进程的加快,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也将明显增加,将从2009年的4%提高到“十二五”末期的15%以上,甚至有可能达到20%。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支撑以及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采矿业和金融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将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绝对量尽管仍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增长,但比重将明显下降,从2009年的36.2%降到“十二五”末期的15%以下。

三是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资金来源也将出现明显变化。目前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大型企业扮演了绝对的主角,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央企业和单位占到了70%以上。“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民营企业的规模和整体竞争力将明显提高,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预计“十二五”末期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将明显提高,尽管不会超过国有企业,但预计比重将从目前的不到1%提高到15%以上。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不断提高,利润再投资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利润再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达到了28.5%,预计“十二五”期间利润再投资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到“十二五”末期,利润再投资在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将超过40%,甚至有可能逼近50%。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东盟;直接投资

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之间的投资基本上是单方面的,主要是东盟国家的资金流向中国。与东盟对中国的投资相比,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数额较小,发展缓慢。但进入21世纪后,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宽领域的快速发展时期。截至到2009年末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规模累计为95.7亿美元,基本接近100亿美元的目标,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每一年对欧盟的直接投资的流量都在逐步增加,体现了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逐步扩张的趋势。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初步对东盟进行直接投资尝试,直接投资产业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及原材料领域。随着中国和东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合作的深入,中国在东盟的直接投资逐步渗入到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2000~2003年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到2004年中国的直接投资则更多的进入金融服务业以及贸易和商业领域,投资额分别为11659万美元和7244万美元;2009年在继续保持传统采掘和矿业以及制造业投资比重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了批发零售的直接投资。

二、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的相对水平较低,总体规模偏小

目前中国真正有实力、有条件“走出去”对东盟的企业还是比较少的。与欧盟、美国、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该地区的投资相比,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水平仍然较低,总体规模并不高。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二十位的国家地区中,只有新加坡榜和缅甸上有名,位列第五和第十九,其余东盟国家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都非常小,不在前二十名之列。

(二)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合理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在产业分布上还与主要的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地调整和优化。目前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电力煤气供应、采矿业,2009年末这三种产业分别占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的 33.6%、17.3%、13.0%。中国对东盟投资的服务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占投资存量总额的比重较高,但直接投资数额的绝对值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远远落后。技术服务、计算机服务以及金融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也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投资领域争夺的主要产业,可是中国对东盟这三个服务业的投资额所占比重还不到10%。而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在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所占比重较大,说明中国的服务业在东盟的投资市场地位还很弱,而中国更看重的是对东盟资源领域的直接投资。

(三)投资国别分布不平衡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尤其是新加坡就占了52.4%。这种投资不平衡的状态将会持续,结局有对经济发展水平高、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直接投资额继续快速攀升,而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贸易关系不太密切的国家的直接投资额提高速度缓慢,这将会进一步拉大中国与各东盟国家间直接投资发展水平的差距。

三、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建议

(一)对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要以扩大市场和获取资源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一些行业如纺织业、小商品制造业等发展迅猛,而国内市场容量是一定的,现在这些行业市场容量已经接近饱和,在国内市场中企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低,发展潜力有限,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很多行业和部门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生产、营销上面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竞争相对较小,相对于他们,中国在这些行业上是拥有比较大的优势的,利用中国在技术熟练度、营销方式、人力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一方面能够解决我国产量过剩的问题,为企业创造利润,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能使中国的企业积累对外投资的经验,提升对外投资的水平。

(二)充分利用东盟的资源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其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借助于国外资源合作开发来获取中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某些资源,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利用国外资源满足国内需求的有效途径。东盟与中国地理位置相邻,且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拥有量十分富足,因此加强与东盟部分国家在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森林、橡胶、农产品等领域的合作开发应该作为中国目前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主要战略标。具体来说,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应积极加强与文莱、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联系,建立稳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供应基地;东盟的农产品资源丰富多样,中国应与东盟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如在东盟部分国家建立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对中国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积极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工人到东盟进行技术指导,以带动国内农产品和农业机械产品的出口。中国企业应继续加强对东盟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的直接投资,在东盟建立战略性资源开发供应基地,以弥补中国国内的资源短缺和满足国内需求,能够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和国民福利的有效改善提供可靠的资源供应。

参考文献:

[1]李世泽.基于OLI模式的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J].中国与东盟,2007,(06).

[2]周雪春.加快中国对东盟服务出口的途径探讨―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J].东南亚纵横,2008,(12).

[3]李建伟.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J].东南亚纵横,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