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实验探究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方法;国际会计;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81-02
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直接输出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选择权。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倡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该教学方法认为在本质上学生学习过程应当与科学家研究过程是一致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探究―创新”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教师负责预先选择好、设计好情景,为学生提供咨询、提醒、指导、引导等多项支持和服务,帮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均发生了转变,教师由知识提供者、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则由知识接受者、输入者转变为探究者、发现者。为了分析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实施效果,针对已开课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问卷回收率95%。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应用的紧迫性分析
1.教学内容多,跳跃性强,授受式教学效果差。《国际会计》课程是我校会计专业(国际会计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其他会计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我校对该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国际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会计所处理的特殊问题,能熟练地分析国际间会计处理的差异,以及国际会计协调的主要趋势。解决跨国公司所面临的诸如物价变动会计问题、企业合并与合营的会计问题、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外币交易及外币报表的折算等跨国公司所需处理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国际会计》学习内容多,前章节连接不紧密,讲授和学习过程较难,通过对我校2011级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84.21%的学生认为应当改变目前单一的授受式教学方法,因此引入探究式及其他教学方法显得较为重要。
2.教学学时少,实践内容多,探究式教学效果好。按教学计划要求,本门课程3学分,56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国际会计的形成与发展(理论教学2学时),会计惯例和财务报表的国际比较(理论4学时),比较会计模式(理论6学时),国际会计协调化活动(理论3学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国际会计准则(理论3学时),物价变动会计的基本模式(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共计8学时),物价变动会计的国际展望(理论2学时),企业合并与合营的会计处理问题(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共计6学时),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共计8学时),外币交易折算(理论4学时,实验3学时,共计7学时),外币报表折算(理论4学时,实验3学时,共计7学时)等11章。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该课程第六学期开课,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要求具备自学能力和资料查询能力。调查问卷显示,4.21%的学生明确表示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是没兴趣的,71.58%的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般的。只有24.21%的学生是非常积极、主动学习该门课程的。71.58%的学生认为对该门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课程内容枯燥,抽象、晦涩难懂,没有学习先修课程《高级财务会计》,基础薄弱。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为提高教学质量,经过任课教师的几年教学实践的探索,确立了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的教学方法体系。
1.设置分章节课堂探究式讨论话题。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理论指导下,任课教师分章节设立了课堂探究讨论话题。包括:(1)课程引入话题。会计人才是否达到了“供大于求”?(2)第1章讨论话题。你倾向于把国际会计定义为全球会计还是国别会计?你赞成把国际会计等同于跨国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的会计实务吗?(3)第2章讨论话题。你认为自创商誉能否在未来予以确认?你认为德国以4年为标准划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否全部采用定量指标,并作为一种单独的报表?(4)第3章讨论话题。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经济、法律、文化与民族特征与这些国家会计模式特征是否有联系,若有,这种联系体现在?怎么理解“真实和公允”观点为英国会计模式基本特征,为什么会在这个国家形成?你认为英国会计模式能否成为沟通美国会计模式和欧洲大陆会计模式的桥梁吗?(5)第4章讨论话题。会计准则的协调化是否等同于会计准则的统一化?你认为会计准则的协调化的目的是什么?欧盟在推动会计协调化和趋同化的独特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第5章讨论话题。你认为资本保全与财产保全各自的侧重点在哪里?你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否存在着矛盾之处?你认为重组后的IASC是否会成为“美英俱乐部”?(7)第6章讨论话题。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环境下,否定了会计四大假设中的哪个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的附带假设是什么?你认为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冲击体现在哪些方面?(8)第7章讨论话题。巴西的不变购买力会计模式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9)第8章讨论话题。比较取得控制权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特征。你认为权益结合法为何被废止?(10)第9章讨论话题。你对主体观将取代母公司观的趋势有什么看法?(11)第10章讨论话题。你认为“功能货币”是否等同于“记账本位币”?为什么“两项交易观”会取代“单一交易观”?(12)第11章讨论话题。你认为何外币报表折算的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是否会被淘汰?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项目法的贡献在哪里?有什么缺陷?时态法是对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概念上的改进还是程序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针对上述论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归纳总结,发表个人看法。问卷结果显示,对于有争议性或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87.37%的学生赞同采用专题探究式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后提交报告,课堂上以不多于10分钟的时间,以多媒体课件为外在表现方式阐述小组学习后得出的结论。如在课程第一节课,抛出话题:会计人才是否达到了“供大于求”?目前欠缺的会计人才是什么类型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讨论发现,会计职业界匮乏的是高端人才,特别是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精通国内会计准则,又懂得经济管理手段的高级人才。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引起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
2.撰写探究式实验报告。针对实践环节,专设实验报告,并在实验后提出思考题目。课程设置了五个实验项目,分别是:(1)物价变动会计的基本模式;(2)企业合并与合营的会计处理;(3)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4)外币交易折算的核算;(5)外币报表折算。要求学生做完报告后,对有关问题进行反思,做到举一反三。
3.提供课后研究专题。针对该课程提供的专题前沿信息,设置课后研究专题。要求学生针对这些专题查找文献,撰写论文,发表个人看法。主要研究专题包括:(1)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研究;(2)若干会计惯例的国际比较研究;(3)自创商誉的会计确认问题研究;(4)所得税会计研究;(5)中美养老金会计比较研究;(6)全面收益报告的应用与未来研究;(7)中外会计模式比较研究;(8)国际会计协调问题研究;(9)国际财务报告披露的相关问题研究;(10)中外财务报告披露的比较研究;(1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12)企业盈余管理手段研究;(13)企业盈余质量分析;(14)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与会计特征研究;(15)物价变动与企业会计模式选择研究。问卷调查显示,64.21%的学生认为在该课程学习中,设置专题研究,小组讨论与教师讲授三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93.68%的学生均选择了专题研究这种教学方法。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以往该课程总成绩为平时成绩(作业及考勤)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后,为了加大对平时学习情况考核的力度,最终成绩组成为平时成绩(作业及考勤)20%+小论文20%+实验10%+考试50%。问卷调查显示,84.21%的学生认为应当改革目前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赞同加大专题研讨报告或者小论文在课程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实施效果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1.58%的学生认为将该教学方法应用于《国际会计》课程的理论部分,提高了其自学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87.36%的学生认为将此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环节,上述能力也明显提高,收获较大,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在后续其他课程中也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常勋,常亮.国际会计[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2]孙文刚.国际会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陆长平,姜锐,邓庆山.构建探究式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06):76-7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 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研究―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7-02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也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了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模式,突出了“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一致,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一致,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致”的典型特征,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能够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尽早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及教学组织实施既是高职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其难点表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设计的思路
市场营销这门课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前提下,能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市场营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市场营销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上岗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发挥作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将以市场营销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在对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内容,通过学生参与和完成实践任务,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构的总体思路是:专业教师在对市场营销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的基础上,和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市场营销工作人员共同分析市场营销典型工作过程,对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市场营销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结合学校的资源(硬件和软件)细化成多个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教学情景),分析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形成市场营销实务课教学情景,并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
三、课程构建设计方案
(一)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市场营销工作实际过程和行业标准,分为四个岗位群:市场调研和分析岗位群、市场策划岗位群、促销岗位群和销售岗位群。根据以上四个岗位群相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四个核心教学单元,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目标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管理与策划、销售计划实施与管理,增加第一单元市场营销导论和第六单元综合模拟实训(用一个任务贯穿整个实训过程),整体设计为六个单元,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组织模式架构来进行教学,重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业务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核心,突出实践训练,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理实一体性。如市场调研与分析专员,具体见下表:
市场营销核心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教学目标一览表
(二)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来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采用小组工作法,把学生按照项目任务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以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努力探索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如在教授“人员推销”这个知识模块时,将课堂设计成一个推销现场,模拟推销人员和客户,让每个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面对各种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的推销技巧,对出现的各种不同销售情况都能知道应说什么、做什么,并提出针对各种销售情境的最佳对策。
(三)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来确定评价手段
本课程采用“全程化、开放式”的课程考核,取消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建立了“实训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考核别注重实训考核,实训过程考核包括实训态度、出勤情况、与人合作、营销能力、职业道德等考核指标。成果考核包括课程五项策略运作技能、问题思维与创新、实训报告撰写质量考核指标等。如产品策略运作实训,成果考核包括产品整体概念运用技能、新产品开发技能、包装与品牌策略运作技能、产品生命周期策略运作技能、问题思维与创新与实训报告撰写质量。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的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课程设计依据的是对职业工作的整体化行为过程分析,通过构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重在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学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支撑。具体实践效果如下:
1.通过对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促使教师、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推进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
2.通过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使得学生一接触课程教学就产生一种身临营销第一线的感受,迫使学生不断地面向企业、面向顾客,从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注重市场营销人员的职业行为的模仿与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真正使学生在校学习的两至三年时间内,实现从“进来是社会人”到“出去是职业人”的转变。
3.通过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影响到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从而带动这些课程作出相应的改革,使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改革整体优化,形成改革的合力,促进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特定的任务或项目为目标,让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既定任务,获得扎实、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新型教学及学习模式。众所周知,德国拥有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早在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就制定了以研究性学习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将学习的整个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项目,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仅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包括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对于国际商务专业而言,由于我国外贸企业的自身原因,无论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还是校外顶岗实习场所的建设,都缺乏足够的企业支撑。因此,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如何使本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每位专业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而项目教学作为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项目课程,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以达到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课程既定总体目标。
二、国际商务专业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
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中,如何在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结合实训,有效地采用项目教学法,确定与选择项目,评估总结具体的成果,从而改变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被动学习、综合能力差等问题,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专业课程设置。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制单跟单、报关报检、货运等外贸基础业务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本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应当通过校企合作,了解相关岗位的专业素质需求。根据这些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将原有单一科目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进行项目整合,形成围绕进出口业务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学科体系的教材编写模式也要改成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项目教材和能够体现职业技能要求的项目实训课程的模式。
首先,可以将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例如“如何将我的产品卖出国去?”“如何与外商谈生意”“如何签订一份外贸合同”“如何顺利的交货和收款”等更多的具体项目,然后把这些大的项目细分为若干小项目,再分组制定出项目工作计划、工作程序和具体步骤。比如在“如何顺利的交货和收款”这个大项目下,可以将履行外贸合同所涉及的课程知识,例如《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运》等课程,分解为若干子项目,例如分为采用海洋运输(或者其他运输方式)时,信用证(或其他支付方式)制单结汇等项目,每种支付方式又可按照FOB、CIF、CFR下的制单内容再进行细分,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就会更加扎实和丰富。
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被动学习、能力差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乐于探究新知识、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教学时应当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掌握外贸操作技能。
3.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引导学生专业操作技能训练的场所,是能否顺利开展项目教学的前提。我们可以在校内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模拟实际业务,让学生参与到市场开发、接受订单、组织货源、租船订舱、报检报关、收付汇等业务的全过程,从而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国际贸易的环节及习惯做法,为将来“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在校外,我们要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枪实弹中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4.改革教学考核模式。职业院校应当改变现有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进行评价的方法,我们应当将校内考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多渠道评价方式。校内考评可以将笔试、口试、网上作业等形式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合起来,形成“课证融合”的综合评价模式。社会实践考评可以联合企业,考评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情况,从而达到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动手实践、重视交流与协作的目的。
5.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项目教学法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所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他们应当具备设计合适的教学项目、分析这些项目的学习目标以及完成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控制学生学习,应对学生各种未知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教育。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实施以研究性学习引导的项目教学法,可以推动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大胆引入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项目教学法,精心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平衡的教学方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仙婷.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探索.现代企业教育.2009,2月下期
一、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开展实验教学
科学课的实验教学要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我们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小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寻求实验素材,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在科学课堂上,还要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既是生活的起点,又是生活的落脚点。同时,课堂教学又不同于学生一般的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让我们的科学实验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求一定的生活器材,借助生活器材,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平时的科学实验中,科学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往往在做科学实验的时候,选择科学实验室里的标准化器材,很少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的器材。例如在装水的时候一定用烧杯,而不去用生活中的一般的杯子或者是碗等器皿。的确,在实验中尽可能多的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能够保证学生的实验操作更加规范,更能接近科学意义上的探究。但这样做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学生们就会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实验室里的规范化实验,离开了学校和实验室就不能科学探究了。这就远离了我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目的。为了让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验中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装水的时候可用普通的杯子,搅拌的时候可以用筷子,量杯可以用学生自制的刻度杯子代替等等,这样对科学实验兴趣比较的大的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探究了,而学生寻找生活中实验器材的过程,也是一种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例如,我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所用的容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的大小不一的矿泉水瓶子,这样学生就能感悟到科学实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离我们并不遥远。再如我们在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时,用的实验器材就是钉子、橡皮、蜡烛、啤酒盖、萝卜等,盛水的器皿是学生吃饭的碗、脸盆等,这样,不但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还能减少学校的实验开支,符合我们边远山区的实际条件。
二、在动手操作中制造素材,开展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虽然具有比较浅显、容易操作,不是十分繁杂的特点,但是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可以说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知识无所不容,因此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的种类很多,如果每种实验器材都去购买,费用相当可观,对于财力比较紧张的山区学校,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的要求补充较多的科学实验器材,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实验找不到合适的实验器材,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在用好现有的实验器材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和动手改造适合我们教学的实验器材。结合教学内容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样不但节约了资金,还推动了学校教具的更新换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了科学实验的长期性。
例如我们在学习《神奇的小电动机》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需要我们在实验室选一些电动机让学生演示、研究,这样的话学生的兴趣不但减少,而且还需要学校花费资金购买。于是我在上课前,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件带电动马达的玩具,可以是小汽车、船模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些玩具自带的电动机来展开研究,学生们以自带的玩具为载体,研究电动机的时候兴趣就浓厚了,而且操作的很细致,实验的效果远远超出了师生互动的实验。由此可见,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资源,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开展。我们还可以用废旧的自行车轮胎做橡皮筋;利用废旧的螺母、垫圈制作摆,用鸡蛋壳制作地球仪或者不倒翁等等。总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就能自己制造出适合我们学校特色的实验器材,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服务。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教师常用的重要教学方法,又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能力等,从而有助于优良科学素养的形成,是科学教学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
一、实验法的应用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促成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以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展开科学教学,可以建构起自主、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化解学习难点。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设计一些体验性实验活动,有利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科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既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验现象,主动探索现象中存在的本质特征,又能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科学实验可以有效化解学生学习的难点。
3.引发认知冲突。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总是试图以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不一致,或者原有知识不足以解释新现象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因此,教学过程中,适时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来维持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动力,便能实现学生认知的发展。利用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回顾与建构,诱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
4.提升生活情趣。科学实验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科学方法与思想去领会科学概念与原理的过程,而且可以树立热爱自然、乐于探索自然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情趣。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是做好科学教育的基础。热爱科学的学生,他们会将科学实验带入生活,这样的学生也往往会热爱生活,有较高的生活情趣。当学生所学的知识忘却了之后,还能拥有的东西,就是能力,还有情感,这将终身陪伴着学生。
二、实验法的发展方向
1.加强探究性实验。科学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科书上对这两类实验往往没有具体要求,选择做哪一类实验一般都由教师自己把握。“验证性实验”是先将实验结果和方案讲清楚,再做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这样的实验有着教师易掌控,学生易掌握,实验时间短效率高等优点,往往被大多数实验教师选择。但在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置于一种被动操作的地位,使学生在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得不到锻炼,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去探索科学规律的能力。而“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独到的作用。这些正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2.实现课外实验的多样化。科学实验种类繁多,而且实验所需要的时间相对也较多,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为此,作为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实验,对课堂实验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并达到拓展学生们科学实验思维能力的目的。
实现课外实验的多样化,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实验本身就具有浓厚的直观性,运用多样化课外实验,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起到的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教学“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在家进行实验:取一片叶子,浸在盛有热水(60℃左右)的烧杯中,仔细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哪一面较多?为什么?也可以在测定溶液的pH值时,教师可以将pH试纸发给学生,让学生回家自主实验,探究汽水、水、果汁、牛奶、肥皂水等液体的酸碱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