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哲学;案例教学法;专业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75-03

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哲学部分因其理论性较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此,教师通过把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融入到案例当中,建构各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而这种“情境化”的设计应当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具体专业相结合,应具备针对性特征,突出学校特色,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本课程案例教学研究状况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十分重视的教学方法,并因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良好效果而得到广泛关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和综合素质,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哲学原理部分由于其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仅凭教师单纯的理论说教很难使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而案例教学法由于其生动性和形象性,如果实现多元化案例与专业针对型案例相结合,并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实施,可以达到让抽象的理论内化为学生思想的目标。

作为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性地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由于课程改革后《基本原理概论》的讲授尚处在摸索阶段,所以高校《概论》课程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整体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

目前,关于哲学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法的编写、课堂实施过程、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等方面,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随着研究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断尝试践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专业针对型案例”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得到越来越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重视。

二、专业针对性案例研究的必要性

专业针对性案例主要是指案例的选取和编写是以行业特色类高校(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的主干专业或授课班级学生的专业为导向进行,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此前案例选取多元化的倾向相区别。哲学原理部分的教学案例的选用应尽量与主干专业有关,理科与文科有所不同,理科多选自然科学的相关例证,文科多选社科方面的例证。专业性案例就是使哲学原理的具体化,即把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力求将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需要指出的是:(1)专业针对型案例的研究不能跨越哲学的理论边界。案例分析的初衷是引入专业场景,增强学习效果,但不宜过于深入,而应适时回归到哲学原理的讲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2)本研究并非是对案例多元化特征的否定,而是在试图构建案例多元化基础上的专业针对型案例体系,不但丰富了原有的案例体系,也让哲学的相关原理在专业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形成案例教学的完整系统。专业针对性案例研究的必要性在于一下3个方面。

1.营造情景化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的理论。各高校虽有不同的培养倾向,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实践的重视,有了创新的动力、能力,还要有创新的实践机会才能让人才得到真正的锻炼。本项目的着重点在于对实践的重视,有了创新的动力、能力,还要有创新的实践机会才能让人才得到真正的锻炼。而实践对于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地质学子们来说,并非只有在野外的专业实践中才能获得,通过教师人为“语境化”的建构各类情境(context),让学生身临其境也是另外一种不可或缺的实践形式。贯穿于课程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具体教学过程之中。而这种“语境化”的设计应当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具体专业相结合,具备动态性特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契机。

2.在哲学部分,通过编写和讲授专业针对型案例集,达到将书本中理论内容变“活”的目的。通过教师生动地将介绍相关专业的历史发展和应用实例与《哲学》中的理论相结合,解决书本内容理论性较强的困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的自觉意识,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应用。

3.专业针对型案例的研究也是对大众化的深入贯彻,体现出“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大众化的对象无疑包括青年大学生,他们既是大众化的对象,又是主体。通过专业针对型案例的课堂实施过程,拉近哲学与青年大学生的距离,为他们学习、研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三、专业针对性案例的实施

1.任课教师需形成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目前,《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任课教师的学科倾向基本比较单一,而哲学学科涉及面的确非常广泛,这需要对于学校主干专业有较深的了解,并熟悉该专业的发展史,且能立足专业前沿,具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敏感性,关注与《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相关理论之间的关联。所以,任课教师需要具有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哲学部分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启发学生思维,因而需要突破案例教学受到教师本身的专业限制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一般会将重点集中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与学生学术背景之间的差异会造成“各说各话”的局面,即使涉及教学对象的专业领域,但因过于肤浅而无法进入学生的话语系统,未能有力阐释案例背后的理论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声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复合型教师意味着,一方面,要形成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实现“文理交叉”;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在石油高校这个大环境下,主动寻求不同知识群体的思想碰撞和知识融合,创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工程师、科学家交融的沟通渠道,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打破科学与人文的隔离,完善了学科体系的单一化,对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创造性素质就是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来发现和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以他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大科学时代的科学趋于综合化,文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多。教师的知识面越广,知识结构越完整,越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哲学部分的讲授中,通过编写具备极强专业针对性案例集,达到将书本中理论内容变“活”的目的。如上所述,参与教师的多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背景,能够融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关知识,在编写案例时,能够将《基本原理概论》的哲学部分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让学生达到科技与人文两翼齐飞的实际效果。通过教师生动地从介绍相关案例发生的历史过程和应用实例,与《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理论相结合,解决书本内容理论性较强的困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的自觉意识,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形成一套案例体系,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体系进行具体说明。案例要来自于主干专业的相关领域,注重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既有对传统“两论”的继承,又有新时代新的方法论的提升。但案例教学的编写并不是研究的目的,关键在于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将原理与专业问题自然地结合,真正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课程改革和专业实践的变化,案例集本身和相关研讨教学的形式都将随之改变,我们将在实践中,与视听资源和研讨式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

例如,在讲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可以中国古代的卓筒井为例。卓筒井被称为“世界钻井之父”,其“顿钻式凿井法”开创了世界机械钻井的先河。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古代的四川工匠如何制作一系列不同功能的金属工具完成凿井、固井、修治井和打捞井下落物等任务,分析这些古人技术趋向性的发明创造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对石油和天然气的认识和利用取得了如此瞩目的成就,为何世界石油工业第一井却出现在美国,包括石油科技在内的中国近现代科技为何落后于世界。延伸思考能够帮助学生不但掌握书本上的基本原理,也能够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发讨论,从而对课程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意义。

再如,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哲学部分的难点之一,我们也可以通过案例引入并进行分析。从2012年4月10日开始的“中菲黄岩岛争端”以来,人们对南海日益关注,从中我们观察到了背后的石油因素。中国首座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出现,终结了中国在南海眼睁睁地看着外国钻井平台盗采我国石油的历史,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的海洋石油钻探是如何从仅仅15米走向3 000米深海水域的?“实践”因素究竟在中国海洋石油钻探的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行业特色类高校的学生对于其专业相关联的事件具有敏感性,在这种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中国深海石油钻探中的实践因素对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应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哲学也可以生动起来,除了课堂讲解之外,教师可在课件中引入相关的大量图片和动画,使用软件选取和制作与哲学有关的石油工业影视作品等。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第一个石油武器——猛火油柜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猛火油柜的复原图及功能展示视频,帮助研究猛火油柜的金属构成、机械原理和猛火油的大致组分,并与拜占庭帝国的石油武器——“希腊火”进行技术原理的对比,分析其应用领域和射程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猛火油柜的历史地位及被历史淘汰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看到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发展”过程。这些教学实践能让大学低年级石油专业的学生对知之不多的专业形成直观认识,不但学到了哲学知识,也能增进学生对学校和石油工业的了解,激发专业热情。

其次,通过不同的网络教学手段丰富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受哲学课程的课堂时间和教学大纲的规定,许多精彩的教学内容无法展开,教师只好通过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形式进一步为学生服务。常见的方式有:通过博客哲学相关精彩文章和利用微博与学生互动;同时,建立校内专用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一个学生们交流的平台,我和所有的学生会不定期地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课件、电子文档、电子书、影视资料上传至该文件夹,这不但极大提高了对知识汲取的速度和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再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无论是对书本中已经解决的问题,还是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导入,使用问题研讨法,不拘泥于理论教学,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讨论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哲学是一门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重要部分,在同一个课堂中,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背景本身就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比如,在讲到石油帝国的缔造者洛克菲勒时,英语专业的学生给大家讲述了一首描述洛克菲勒人格特征的英文小诗,学经济管理的同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了洛克菲勒发迹的策略,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则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洛克菲勒起初没有涉足石油勘探的原因。这样的尝试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从不同角度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也为教师发现和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盲点提供很好的机会。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老师与学生地位平等。发扬“哥本哈根精神”,学生可以直接质疑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通过师生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直率、激烈的学术讨论和交流,让思想的火花碰撞出完善的集体智慧。

哲学部分是《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任课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形成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完成拓宽知识、提升素质的教学目标。在培养石油人才的过程中,将此成果应用于本科生必修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哲学部分的教学实践,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探索对于石油人才培养和石油工业发展必将产生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薛秀娟.音体美《基本原理概论》专业针对型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1,(10).

[2] 李珍,蒲文慧.《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 课程 引导 培养 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谁也不能保证现在学习的知识不会被淘汰,今天掌握的技能将来不会落后,所以,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拥有一技之长固然重要,更为关键的应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从容应对一切。因此,作为教师,在每门具体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本课程的具体内容与哲学的基本原理相结合,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使其终身受益。

《工程材料》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生产经验有限,在学习之初往往感到这门课叙述性强,条理性差,无从下手。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就要注意揭示、并逐渐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课程内容中的内在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这样,不但能达到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还能帮助学生在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是一些具体的示例。

一、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牌号、性能、热处理及用途是材料课学习必须达到的学习要求。工程材料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仅钢铁类就可分为:非合金钢(碳钢)、低合金钢、合金钢、铸铁等,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小类,每一小类中又包含很多牌号。要掌握各常用材料的牌号和性能特点,并能正确选用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这里是有规律可循的:材料的外在性能是由其化学成分和内部的组织结构决定的。见到一个材料牌号,我们总能从其字面上发现相应的成分或性能信息,而性能又决定其用途。例如:20钢和45钢分别表示平均含碳量为0.2%和0.45%的碳钢,含碳量越高,碳钢的强度、硬度越高,塑性和韧性越差,20钢含碳量较低,故塑性和韧性好,可做容器、锅炉等冷冲压件;45钢含碳量适中,所以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即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均适中),可做受力较复杂的机械零件,如轴、齿轮等。对于同一成分的材料,还可以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变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的性能。同一牌号的材料,经不同的热处理后所获得的组织不同,因而其外在性能也不一样:45钢经完全退火后组织为珠光体加铁素体,硬度为220HBS左右(相当于20HRC),45钢经淬火后组织为马氏体,硬度上升为50HRC左右。因此,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只要能抓住“成分和组织决定材料的的性能”的规律,善于从材料牌号中发现其成分和组织信息,从而确定其性能特点,学起来就会感到得心应手,而不是无从下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正是“内容决定形式”这一哲学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启发学生将其运用到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当中。

二、在掌握了常用材料的牌号和用途后,能正确选材也很重要。选材一般应遵循三条原则:即所选材料应满足使用性、工艺性和经济性的要求。三条原则比较好理解,但实际运用起来却有一定难度,这时需在三条原则兼顾的前提下,“抓住主要矛盾”。比如,一般机械零件在选材时首要考虑的是材料的使用性能中的力学性能,而现为一制药车间反应釜上的搅拌轴选材,单从力学性能来看,一般的碳钢即可满足要求,但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对材料耐蚀性的要求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应选用耐蚀性较好的材料,如不锈钢。再如某车间要自制一受力不大的小轴,此时经济性成为选材的主要矛盾,即应尽量选用车间现有的一些钢材或容易购买的一些常用牌号的钢材:45钢、Q235等,从而减少材料的购置成本。在本部分的学习中,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选材时如何恰当“抓住主要矛盾”,合理选材。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在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都应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有所取舍,而不应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热处理是改善材料性能,充分发挥材料潜力的重要途径。在一般教材中,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工艺都是以碳钢为例来讲的,但在学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工艺不仅适用于碳钢,也可以推广应用于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甚至某些非金属材料上。因为热处理的根本原理在于通过对材料进行加热、保温、冷却的过程,来改变材料的内部组织,获得所需的性能。碳钢经淬火后硬度提高是因为钢的内部组织转变为了马氏体,奥氏体不锈钢经淬火(固溶处理)后可获得单相的奥氏体组织,提高了耐蚀性。这正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体现。热处理的基本原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材料,而对各材料制定具体的热处理工艺时,则要结合材料的成分、热处理的目的等具体条件和要求,这就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掌握矛盾的普遍性,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注意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做到活学活用,不会生搬硬套。

四、对于化工机械、制药装备的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材料时还应明确材料的耐蚀性。在常用工程材料中,有不少耐蚀性较好的材料,如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塑料等。但是,材料的耐蚀性必须放到具体的环境中评价,即材料的耐蚀性还与介质的性质、浓度、温度等其他具体的环境条件有关。例如,奥氏体不锈钢是一类应用较广的耐蚀材料,但它在含有Cl-的环境中很快被腐蚀;工业纯铝只有在强氧化性介质中才具有耐蚀性。因此,对材料耐蚀性的评价,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笼统的讲材料耐蚀性的高低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在本部分的讲授中,应特别强调这一点,避免学生在今后的选材中犯原则性的错误。对材料耐蚀性的认识如此,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和问题的解决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

除以上几点外,在《工程材料》课中,还有许多问题都是哲学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例如,碳钢的力学性能中,强度、硬度与塑性、韧性是一对矛盾,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趋势,这正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一规律,并加以运用;另外,对于碳钢来讲,硫和磷一般被认为是有害元素,因为磷会引起冷脆,硫会引起热脆,但是人们正是利用了硫使钢变脆这一点发展了易切钢,利用磷引起冷脆的特性,用含磷量较高的钢来制造炮弹壳,增加起杀伤力。通过这样的讲解,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事物,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善于采用逆向思维,拓宽分析问题的思路。

参考文献: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范文第3篇

“空白”的操作

(一)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沒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记不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范文第4篇

刘 钢

摘要:“信息”的哲学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未引起哲学界真正重视。最近西方哲学界提出“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简称PI)研究纲领,把“信息”作为哲学基本概念列入研究范畴,认为它和存在、知识、意义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哲学面临着信息转向。本文将着重介绍信息哲学这门新兴的、具有交叉科学性质的哲学学科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关键词:信息;信息哲学;信息转向;研究纲领

一、前 言

二、信息哲学兴起的背景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大技术”(包括遗传基因工程和太空技术等)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过去的50多年,无论是理论方面,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还是应用方面,如从晶体管电子计算机到今天的互联网,无不与信息相关。具体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图景呈现出科学“转向”技术的趋势。结果是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纵观人类文明史,可以说没有任何技术向信息技术那样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然而,盛行于英美的分析哲学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上个世纪最后25年走向衰落。主要是因为它的批判功能遭到了抛弃,致使科学主义在许多哲学分支成为主导力量,其结果便是“哲学再次被普遍地看作是科学的延伸。”(Hacker 2001),也就是说,哲学渐渐变成科学的附庸,甚至成了科学的“婢女”和“小工”。然而,正如维特根斯坦所指出的,哲学或者在科学之上,像科学的女皇(这个时代科学家认为已经一去不返了),或者位于科学之下,为科学廓清道路、奠定基础。然而,无论是在科学之上或是在科学之下,“哲学都不是与科学比肩的学问。”(Wittgenstein 1997) 实际上,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科学描述越复杂,哲学的话语水平也就必须越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哲学自身保持一种超越、批判和反思的地位,这才是哲学的理由。

哲学对信息技术的反思主要基于两条进路,在与社会需求的互动中最终成就了信息哲学。一条是批判性的,即对技术的哲学反思,这主要始于欧陆的人文学者,尤其是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反思,都是非常具有深度的。同时在社会认识论、媒体理论以及应用伦理学诸多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另一条则属于建设性的,即沿着形式科学提出的哲学问题向前推进。譬如说,逻辑学家图灵提出人工智能问题,在哲学领域中绽放出众多奇葩,在语言哲学、心智哲学、解释学和形而上学等诸多学科都能见到人工智能的身影。数学家维纳提出的关于信息的本质问题,则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逐渐地“信息”便成为哲学的一个独特话题,信息理论的哲学方法(IPM)的广泛采用在哲学领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理论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为信息社会提供了系统性论证。

三、信息哲学的发展历程

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并非一帆风顺,追溯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b)徘徊阶段。信息社会迎来了历史上最快的技术增长。此前没有任何一代人曾经暴露在如此异常的技术力量的加速度之下。信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利用占有绝对的地位,其现实性便是相应的社会变革和伦理责任。在主导科学和社会生活及未来的所有因素中,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是最具战略意义的,信息成为社会生产与交往的重要的资源。即便如此,信息哲学依然被视为跨学科的(transdisciplinary)而非交叉科学的(interdisciplinary)。哲学界和科学界对其发展尚未做好准备;而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同样。信息哲学只有在两个领域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产生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但仅限于一些研究专业,如人工智能哲学、计算机伦理学等。另一方面,则作为方法论被其他领域所吸纳。这两方面的趋势为促使信息哲学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四、什么是信息哲学?

一个新的哲学研究领域一旦浮出水面之后,便成为一个边界明晰的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研究纲领。弗洛里迪认为,新领域可以具有交叉科学的性质,但却必须是自主的,而不是跨学科的,即它必须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要达到这一点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Floridi 2002a)

(i)它不仅能够对正统哲学的主题做出详尽、明确和清晰的解释,而且还要对经典的“ti esti”做出同样的交代,从而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哲学”(philosophy of);

(ii)新领域能够成为有效的收敛吸引子,即在这个领域产生的成果足以吸引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的和财力的等等。这说明此领域富有生命力,使得大家乐意为之献身;

(iii)新领域要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将各种资源聚拢起来形成合力,而且还要能够从已经成熟研究领域“挖”资源,而不是相反;

(iv)最后,新领域研究内容要极为很丰富,这样便可以组织起泾渭分明的子领域或下属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专业化的需求,这包括研究队伍、教学队伍以及应用领域的合理人才配置。

那么信息哲学是否满足上述四个条件呢?下面我们便具体来看一下。哲学基本上以两种方式介入“ti esti”问题,一种是现象学方式,一种是元理论方式。语言哲学和认识论是“现象学”或现象的哲学的两个例子。它们的话题分别是意义与知识,而不是语言学理论和认知科学。另一方面,物理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则明显属于“元理论”的例子。它们所探讨的问题来自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同样也研究自然或社会现象。然而,其他一些哲学常常把现象学和元理论的旨趣相结合。譬如,数学哲学和逻辑哲学。而信息哲学,虽然它的话题很古老,但是在思想史上,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非常晚近的事。信息哲学像数学哲学一样,偏向现象学。它首先关心信息世界、计算和信息社会所呈现出的一阶现象的整个领域。但是,之于其自身资源的方法论批判方面,它更倾向于一种元理论方法,也就是说,它在现象学和元理论之间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哲学?根据弗洛里迪的意见,信息哲学涉及两个方面,即(a)信息的本质研究和及其基本原理,包括它的动力学、利用和科学的批判性研究,以及(b)信息理论和计算方法论对哲学问题的详细阐述和应用。(Floridi 2002a)下面我们分别考察一下这两个方面。

定义的前半部分涉及一个新的哲学领域,它要对“ti esti”问题做出详尽、明确和清晰的解释,即追问“信息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新领域的首要标志。信息哲学不同于数据通信的定量理论(信息论)的研究。从整体上看,它的任务不是要发展关于一种科学的统一理论,而是一个整合的理论体系,目的是分析、评价和解释信息的各种原理和概念,信息的动力学和利用。特别关注的是来自不同应用背景和与其他主要哲学概念,诸如存在、知识、意义等相关系统的问题。定义中“信息的动力学”指的是(i)信息环境的构成和模式,包括其系统的性质、交互的形式,内部的演化等;(ii)信息的生命周期,即各阶段信息的形式和功能的活动,从信息发生的初始到它最后的利用和可能的消失;(iii)计算,一方面指图灵机意义下的算法处理,一方面指更广意义下的信息处理。

定义的第二部分表明信息哲学不仅是一个新的领域,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论。对信息的概念本质及其动力学和利用的研究,则由信息与计算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所提供的方法论和理论得以继续。这一视角也同样影响了其他哲学话题。信息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概念、工具和技术已经开发出来了,而且在许多哲学领域得到了应用,这些应用下面还要谈到。

总之,作为西方新兴起的一个哲学思潮,信息哲学被定义为批判性研究的哲学领域,它涉及到信息的概念本质和基本原理,包括信息的动力学、利用和科学以及对哲学问题的信息理论和计算方法论的提炼和应用。它代表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独特的话题);它能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一种创新的方法(原创性的方法论);它能与其他哲学分支比肩并立,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的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新的理论)。

五、信息哲学的研究纲领

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经济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0

哲学认为,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矛盾分析法在哲学知识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近年广东高考政治卷中,矛盾分析法均有所体现,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必须要作为重要考点给以足够的重视,可见学习与掌握矛盾分析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学习掌握矛盾分析法,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特别是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把握矛盾分析法,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把握《哲学与生活》的教材有关矛盾分析法的具体知识中,还可以把矛盾分析法贯穿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所有知识板块的学习和复习中,下面就《经济生活》中如何贯彻矛盾分析法的思想内涵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 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内涵

哲学的矛盾观认识,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属性,要求我们既用矛盾的观点既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又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物都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矛盾既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一对矛盾双方也有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抓主流,办事情要抓重点,抓关键,同时也要重视支流和次要矛盾,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二、 矛盾分析法在《经济生活》高考复习中的几点运用。

1、 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把握经济现象。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可见,用矛盾观点认识事物,普遍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矛盾双方既存在着同一性,又有斗争性,要学会运用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去分析一切领域的现象。

我们在认识经济现象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是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去认识和把握,我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会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本质等。例如,我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会把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矛盾观贯穿其中。如理解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市场调节的优势,又要看到市场调节的弊端,从而明白既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优势,又要克服市场调节的弊端。认识经济全球化时,要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既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善于抓住机遇,又要勇敢的迎接挑战。认识人民币升值的时候,我们要看到人民币升值的有利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看到生产对消费起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培养学生全面的看问题,就是培养辩证的看问题的能力。起始年级或低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哲学观点,更没有学过矛盾观点,更谈不上学会用矛盾分析法看问题了。但完全可以理解什么是全面、什么是一分为二。高三学生在备考中,更会经常的遇到要用哲学原理分析经济问题的题目,因此,更有必要把哲学原理贯穿在不同的知识模块学习中。学会用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把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

2、 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来寻求解决经济现象的途径。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起意义上表现为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经济学常识概括了经济领域的普遍规律,如价值规律,供应与价格的关系,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劳动力供需关系对市场的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等。但在不同的时期,它们的具体表现不会,这就要我们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两者关系的原理,就分析这些经济现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符合时代要求的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如,面对价格上涨问题,要具体分析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如前些年出现的非典时醋价格猛涨、食盐突涨的现象,如果单纯从价值规律方面由市场去调节物价,问题肯定是得不到解决的。又如解决失业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原因也不一样,肯定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理解我国财政政策的不断调整问题上,如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比较容易就理解并掌握。

3、 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来把握事物的性质和事物发

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