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范文第1篇

在这些措施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支持香港使用人民币在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金额为200亿元。不久,商务部就了有关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的征求意见稿。10月12日,商务部正式《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13日,中国人民银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政策正式付诸实施。

为何开展跨境人民币直投

最重要的原因是境外人民币规模持续增加,需要回流。2009年7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内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开展港澳地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011年8月扩展到全国,跨境贸易的业务也不断扩大。今年1月-7月跨境货物贸易达到8661亿元人民币,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6.6%。

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同时,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部分企业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结算。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的增加,以及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的增加,境外市场人民币规模也在增加。有预计认为到年底香港人民币资金存量可能达到7000亿-10000亿元,而这些资金目前阶段缺乏一个回流渠道。

通过贸易渠道回流的人民币资金成本高,银行和企业缺乏积极性。也正因为如此,境外企业缺乏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愿意用人民币支付,但不愿意把人民币作为收汇,结果导致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而就商业银行来说,基本是自家人做自家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主要在同一银行境内外机构间进行,跨行尤其是跨境外银行的信用证、保函、担保业务开展得很少。

此外,境外期待人民币进入国内市场。所有货币出境以后,必须回到国家,货币才能滋生利息。如果不能回到本国,在国外则必须有离岸市场。而即使有离岸市场,离岸市场的资金也必须能够回到国家,否则,长期下去,这个市场难以持续下去。

因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推出不久,香港就急切地期望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而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根本期待是期望境外人民币合法地回到国内市场,可以在国内市场进行各种投资,以获得资金利益。否则,企业、银行都不愿意持有人民币,因为持有人民币的资金成本比其他资金成本高,或者可获得利润少。

目前,香港存款人民币利率、交易的人民币汇率都低于国内的市场价格,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这些人民币不能直接进入国内银行间市场,不能直接在国内进行投资,而需要通过国内银行才能进入国内,而成本决定了其利率和汇率比国内价格低,制约着银行和企业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未来也会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结算。

因此,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也是双边投资的便利化,是适应当前人民币跨境流动需要而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

人民币FDI的意义

首先可以规避储备货币风险。我国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储备货币汇率剧烈波动,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和利益不确定性。

推进人民币结算,可以减少储备货币的风险,但其最大障碍不在结算本身,而是境外机构、个人持有的人民币资金如何获得与储备货币资金同等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如果仅仅局限在贸易结算,不能允许出境的人民币在境内直接开设人民币账户进行直接投资,进行证券、债务、理财等投资,境外机构、个人就不愿意持有人民币,这反过来不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允许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国内,减少了境外持有人民币的成本和风险。尤其是目前人民币处于相对升值预期之中,以外币在国内直接投资面临货币价值缩水的可能,而以人民币直接投资可以规避储备货币贬值的风险,从长远来说,甚至可以获得升值的利益。

其次有利于推动本币业务国际化。允许人民币资金合法流出,也允许其合法流回,将有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有利于推动人民币信用证、保函、对外担保、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这实际是在推动人民币业务的国际化。

将来,人民币跨境业务可以逐渐扩展到允许以人民币作为债权和债务(包括存款),允许境外人民币在境内进行证券投资、理财等,这样,就可以提高和扩大人民币的影响,扩大使用范围,国际社会也愿意持有人民币,人民币走向国际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3.2万亿美元,未来可能更多。在人民币流出规模达到10万亿元前,我国还可以进行双边或多边承诺,允许任何国家任何机构持有人民币,在境内投资,甚至可以随时兑换为储备货币给它们。这样,国际社会持有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会更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可以人民币业务的国际化而提高,甚至成为储备货币。

还可以推动本币资本账户开放。尽管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仅仅是人民币直接回流的试点,但它是本币项下的资本账户开放的试水,突破了资本账户开放的历史局限。过去的资本账户开放,都是对储备货币的开放。直接投资也好,证券投资也好,乃至债务、债权关系都表现为储备货币的符号,而允许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拓展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思路,即开放从对储备货币开放转变为对本币开放,乃至对其他货币开放。

实际上,人民币贸易账户的开放,没有资本账户的开放,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人民币FDI的开放,也是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在新形势下的创新,乃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人民币FDI的开放,将为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积累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经验。

人民币FDI风险可控

资本账户开放或者说金融开放的最大问题在于风险判断和控制,这也是政策一直关注的。

今年1月,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国人民银行就强调“确保相关业务稳妥有序开展,防范热钱流入”,对国家限制类和重点调控类的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结算业务不予受理。而《通知》《办法》本身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和控制,这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人民币资金来源方面,首先强调合法,《通知》规定外国投资者以合法获得的境外人民币依法来华开展直接投资活动。其次限定范围。《通知》规定境外人民币是指“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取得的人民币,以及从中国境内依法取得并汇出境外的人民币利润和转股、减资、清算、先行回收投资所得人民币”“在境外通过合法渠道取得的人民币,如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发行人民币股票等方式取得的人民币”。最后,要求出具人民币资金来源证明或说明文件,对原出资币种由外币变更为人民币的,需要报请商务主管部门批准。还要求说明资金用途,这为以后资金的流向监管奠定了制度要求。

资金方面的要求,有利于保障流入境内直接投资的人民币合法性。

在投资规范方面,要求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再投资符合外商投资法律法规等,要求符合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的有关要求。同时,对人民币投资金额达到3亿 元及以上的项目,对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小额信贷、拍卖等行业项目,对设立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投资创业投资或股权投资企业,对水泥、钢铁、电解铝、造船等国家宏观调控行业项目,要求地方上报商务部门审核。

投资规范控制,有利于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有利于控制担保、租赁、小额信贷的风险。

投资范围方面,《通知》规定,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在中国境内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投资有价证券和金融衍生品,不得用于委托贷款。用境外人民币参与境内上市公司定向发行、协议转让股票的,要按照《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的要求向商务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应按照现行外商投资房地产审批、备案管理规定执行。通过备案的,将在商务部网站上予以公示,外商投资企业凭商务部网站公示信息、商务主管部门批复文件、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投资范围的规定有利于控制境外人民币资金在境内证券、衍生品、房地产等市场的投机和炒作。

在业务结算方面,《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在境内申请开立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其中,与投资项目有关的人民币前期费用资金和通过利润分配、清算、减资、股权转让、先行回收投资等获得的用于境内再投资人民币资金,按照专户专用原则,分别开立人民币前期费用专用存款账户和人民币再投资专用存款账户存放,规定账户不得办理现金收付业务。对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后,剩余前期费用要求转入人民币资本金专用存款账户或原路退回。这有利于防止人民币资金混用和挪作他用。

《办法》要求银行审核境外投资者提交的支付命令函、资金用途说明、资金使用承诺书等材料后,为其办理前期费用向境内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支付。这确保投资资金来源、使用的合法、真实。《办法》对银行办理结算业务的诸多具体问题也明确了规定,有利于业务风险的监督和控制。

跨境流动大有可为

跨境人民币投资,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新里程碑。

我国一直在探索人民币跨境自由流动问题。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国际开发机构在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世界银行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

当时,曾经设想和讨论要求人民币出境使用,也曾经研究过把国际开发机构扩展为国际机构,让境外大企业和机构到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筹集人民币资金,但人民币没有走出国门,只是在国内使用。2010年修订的管理办法允许购汇出境使用,允许从境外调入人民币资金偿还本金。

最近几年,证券市场一直在探索允许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但到目前尚未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管理试行办法》,从贸易途径开启了人民币出境和回流的机制。

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开展企业以人民币进行境外投资试点,开启了人民币走出去的大门。现在,商务部和人民银行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进行直接投资,这是人民币跨境自由流动又一里程碑。

开放的风险主要是储备货币的风险。1996年12月,我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实行经常项目下的货币可兑换,但资本账户一直没有实现可兑换,甚至基本处于管制之中,如果按照本币与储备货币区分,考虑双向开放,中国的资本账户可分为七大类,78个项目,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实行了基本可兑换,三分之二仍然在严格管制之中(如果按照储备货币和业务粗分类,为七大类43项,有三分之二基本可兑换)。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资本账户开放持谨慎态度,担心资本账户开放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和金融安全威胁,带来经济和金融危机。从墨西哥金融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都与资本账户开放有关,与允许资本流动有关。

资本账户开放何以有如此大的风险?关键在于过去的资本账户开放,实际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本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对国际储备货币资本的开放。而储备货币国家虚拟经济规模巨大,金融资产规模庞大,如果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庞大的储备货币投机资本到金融资产规模弱小的发展中国家投机,必然要出现危机,因为本国没有足够的外汇资源和金融资产能力与国际投机力量抗衡,也不能印刷出足够的储备货币去干预投机。

这种资本账户开放,本质上是对储备货币(国)的开放,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也主要是对储备货币的管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所有经济和金融危机,基本都与储备货币有关。从债务危机、汇率危机,到金融资产的价格危机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暴跌,都与美元等储备货币关系密切。因此,这种资本账户开放是不平等的开放,也是充满风险的开放,我们可以称之为储备货币项下的资本账户开放。

一国资本账户不开放,不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本币就不可能有国际地位,本国的金融业也不可能强大,因此,实行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是必然的选择。

人民币跨境流动,还有很多事要做。如果资本账户开放是对本币开放,对非储备货币开放,就不存在巨大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和风险问题。非储备货币国家基本是以实体经济为主,其金融资产规模有限,即使到国内投机,其力量也有限。而且,本币的监督和管理,本国比较熟悉,制度相对完善,风险可控。

当然,本币回流和出境投资达到一定规模以后,资金的频繁和过量流动,也会带来风险,需要对本币跨境资金流动交易进行管理。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范文第2篇

人民币跨境结算是指在进行国际交易时,买卖双方自愿以人民币计价,来完成收付款项的经济活动,它是人民币跨越国境、走出国门所进行的结算活动,它是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及使用。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接受度和信用度也大大提高,显然,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跨国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其竞争实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更有利于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流通与使用,从而加快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2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问题探讨

虽然我国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2.1结算结构不合理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1.655万亿元,占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的85%,同时占中国全球贸易结算总额的27%;人民币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结算2880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攀升49%,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中的份额由2014年的13.78%跃升至15%。[1]可见,目前我国人民币的跨境结算金额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结算结构仍不够合理,因为其中人民币跨境的贸易结算所占比重很大,而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的跨境结算所占的比重很小,虽然其份额迅速跃升到了15%,但其比重依然很小。所以结算结构仍需要进行合理地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健康发展。

2.2我国企业出口产品水平较低

在出口方面,我国企业大多从事的是加工贸易,生产的多为初级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从而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缺乏与外商谈判的资本,在选择结算货币时相对被动。[2]可见,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科技水平还不是很高,或者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尚且不足,生产技术水平与其他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以致于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而且产品附加值也较少,所以使得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然而,我国的进口产品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具有技术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特点。这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在国际交易中对计价货币选择的话语权,长此以往,将会影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人民币进一步“走出去”的步伐。

3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措施,来切实解决好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促进我国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又好又快发展。

3.1努力调整跨境结算结构,促进合理优化

诚然,结构的合理优化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结构失衡不合理的话,就会阻碍事物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结构合理优化的话,就会对事物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一方面,要继续保持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的良好发展态势,继续大力推进我国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来作为计价货币,来完成收付款项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中人民币的直接投资结算金额,而且我国还要不断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加大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并推动其人民币的直接投资结算。通过这些措施,来努力调整我国跨境结算结构,提高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的跨境结算,促进其趋于合理优化。

3.2努力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诚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发展过程中,科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技术帮扶力度,对一些致力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并对一些出口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表彰,从而提高出口企业发展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各出口企业要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重视并落实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工作,而且还要积极引进其他跨国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通过这些措施,来努力提高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附加值,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交易中对计价货币选择的话语权。

4总结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6-0030-04

一、人民币对外输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意义

人民币对外输出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人民币对外输出是实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战略的基础和起点。二是人民币对外输出有利于改善国家对外的资产负债币种结构,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三是人民币对外输出有利于支持中国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建设。人民币对外输出有利于增加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流动性,推动中国香港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支持中国香港人民币市场发挥好对外辐射功能,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不断扩大。

二、人民币对外输出的主要方式及发展趋势

(一)人民币对外输出的主要方式

从国际收支角度看,通过国际收支逆差对外输出人民币的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是贸易及其他经常项下对外支付人民币。二是境内机构以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ODI)。三是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经过三年多的快速发展,人民币跨境业务范围和品种稳步拓展、跨境使用规模显著扩大、跨境流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良好开端。截至2012年12月末,全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2.06万亿元,占同期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的8.4%。

由于目前人民币ODI规模较小、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增长缓慢,人民币输出主要还是依靠跨境贸易。人民币跨境使用呈现“经常项下人民币输出、资本项下人民币回流”的特点。近年来,人民币对外输出呈现减缓态势,特别是2012年经常项下净输出人民币已降至2696亿元,输出规模大幅下降。

(二)人民币对外输出的发展趋势

2010年以来,我国人民币对外输出呈现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在2012年增长趋缓(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1月至12月,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量增长41%,达到2.94万亿元,中国香港的结算量为2.26万亿元,占全国跨境人民币业务总量近8成,但中国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却增长缓慢,从2011年12月末的5885.3亿元到2012年12月末的6030亿元,同比仅增长2.46%。这与中国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2012年末将达1万亿的预期形成较大反差。

二是跨境贸易人民币收付比和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幅快速收窄。跨境贸易人民币收付比已由2010年1:5.5、2011年的1:1.7,收窄至2012年的1:1.2,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从前两年的以进口为主逐步向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方向转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由两年前的爆发式增长转为小幅稳步增长,这都说明通过贸易方式净输出的人民币在逐渐衰减。

三是对外净输出人民币明显回落(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 2010—2012年人民币净输出呈逐年递减态势。特别是2012年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三类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内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购售以及RQFII等资本项下人民币回流渠道明显改善,加之经常项下人民币输出放缓,人民币对外净输出陷入谷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跨境收支格局已发生结构性变化,净支出规模大幅下降。如果长期依赖跨境贸易渠道输出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会面临严重制约。

三、日元国际化过程中的货币输出经验借鉴

当前我国经济在经济总量、对外贸易、外汇储备和本币升值等方面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呈现出较高的相似性,研究和借鉴日元对外输出经验,对于我国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对外输出将大有裨益。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GDP年均增速高达9%,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制造业和贸易大国,巨额贸易顺差使日本外汇储备一直雄踞世界首位,日本金融机构纷纷跨入全球十强之列,日元不断升值。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日本外汇审议局于1985年发表了《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官方文件或协议,正式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在日元国际化初期遇到的难题就是日本是贸易顺差国,无法通过贸易赤字的形式对外输出货币。对此,在1987年的威尼斯七国首脑会议上,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黑字还流计划”(所谓 “黑字”即外贸顺差),宣布拿出部分外贸顺差、外汇储备通过特别基金、政府发展援助和商业贷款等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输入日元。“黑字还流计划”于1987—1991年日本财政年度施行,合计总额约为650亿美元。此外,日本还通过加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等渠道对外输出日元,1985—1997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直接投资金额从14亿美元增加到111亿美元,增加幅度接近8倍。日本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新兴经济体中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除了输出到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外,日本官方援助和市场贷款、出口信贷以及以日元标价的债权也在这段时期显著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1994—1997年间,日本对新兴经济体的净资本流量平均每年达350亿美元,大约比目前流量多4倍。以上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日元国际化进程,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一度达到8%。

四、加快人民币对外输出的策略选择

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没有完全实现的条件下,在大力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同时,应当加快推进资本项下及其他方式人民币输出步伐,引导和满足境外对人民币的多元化需求。

(一)进一步拓宽经常项下人民币对外输出渠道

一是引导银行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简化人民币结算手续和审核流程,缩短业务办理时间,便利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收益等经常项下对外支付。二是允许居民个人使用人民币对外支付旅游、留学等费用,推动银行卡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清算。

(二)大力推动投融资领域人民币对外输出步伐

一是大力推动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ODI)。20世纪80年代日本通过大规模跨国投资向世界各国提供了日元资金,加速推动了日元国际化进程。借鉴日本经验,通过人民币ODI进行人民币输出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ODI)规模偏小。2012年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ODI)约304.4亿元,仅为FDI的12%,表明通过直接对外投资输出人民币明显不足。建议加大开展ODI力度,积极探索对外投资合作新模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设立境外产业园区等形式“走出去”,扩大人民币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结算和融资占比。另外,还要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范围,不断完善个人境外投资政策,尽快构建个人境外投资管理框架,引导中国民间对外投资有序、规范发展。

二是促进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发展。目前,境外银行同业间的人民币存放和拆借均以市场利率定价,提供给企业的境外直接融资也以市场利率上下浮动报价,较我国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定价有竞争力。融资成本高成为制约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发展的瓶颈。建议加强境内外市场调查,针对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积极做好前瞻性研究和相关优惠制度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巩固SHIBOR 作为融资利率的计价基础,同时给予境内银行浮动定价权,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项目进行人民币融资,进一步促进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发展。

三是推动人民币国际经济合作基金发展。建议借鉴日本的“黑字还流”经验,充分利用商业银行、企业的经营资源和优势,积极推动设立专营海外贷款和投资的人民币国际经济合作基金,适时扩大以“国际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境外投贷型人民币基金规模,加快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

(三)拓展人民币证券输出渠道

一是适时允许境外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进行人民币IPO。建议在条件成熟时推出国际板,打通为境外非居民直接融入人民币的渠道,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此外,国际板还能减少外汇储备规模,增加人民币的全球影响力。

二是有序推进QDII的发展。QDII作为一个很好的配置品种,可为境内居民搭建起通往世界市场的桥梁。据万得数据统计,至2012年11月末全部QDII的最新份额只有不足1000亿份,参与主体主要为符合条件的境内机构投资者,显示出QDII总体规模偏小、参与主体单一的特点。建议进一步拓展QDII主体范围,稳妥有序推进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试点,适度扩大QDII规模,拓宽通过QDII输出人民币的渠道。

三是加速发展熊猫债。熊猫债券是指外国政府、境外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或国际组织在我国境内发行的以人民币计值的债券。2012年5月我国熊猫债发行对象已由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放宽到非金融外资公司。建议进一步降低熊猫债发行门槛,简化审批流程,以市场化机制为主导,鼓励市场自由竞争,增强对境外发行者的吸引力,使更多境外合格机构加入到发债的行列中来。根据境外市场需求,创新和扩大熊猫债品种,适时调整熊猫债发行规模,满足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需求。

(四)尝试开辟人民币输出新渠道

一是深化货币互换合作。货币互换作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应继续深化我国央行与各国的货币互换合作,扩大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民币互换规模,重点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货币互换合作。另一方面可考虑与20个已建立了央行货币互换关系的国家开展更多本币业务合作。根据实际业务需要,选择部分协议进入实质动用阶段试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货币互换协议实施操作细则》,更好地为境内外经济实体提供资金服务。

二是扩大使用人民币对外援助。二战后美国通过诸如“马歇尔计划”、国防开支以及购买外国货物之类的对外援助,把美元输出到世界各地,成为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案例。建议参照“马歇尔计划”,将对外援助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纳入人民币国际化整体框架进行规划。同时,在政府贷款和国际援助中尽可能地使用人民币,引导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

三是提升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派生能力。离岸市场的部分本币存款是通过离岸市场的贷款等渠道派生出来的。这部分派生的存款,只要保持在体外循环,比如在第三方主体作为贸易结算和投融资工具,就不会伴随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而增加。2012年底,中国香港银行体系人民币存款余额6030亿元、贷款仅790亿元,存贷款比率严重失衡,显示中国香港银行体系人民币的信用创造不足。根据BIS的研究,欧洲美元市场的货币乘数在1970年平均达到5倍左右。如果中国香港人民币的货币乘数未来达到3—5倍,那么中国香港的人民币资金规模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建议在中国香港与深圳前海实验区双向贷款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双向贷款制度,在时机成熟时尽快在全国推广,为大幅提升中国香港派生人民币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扩大人民币在境外循环使用。支持境外市场发展人民币业务,开发人民币投融资产品,拓宽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渠道,使人民币在境外“用得出、留得住”。欢迎境外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开展贸易和投资业务,支持各个金融中心在人民币业务发展方面开展相互合作,形成人民币在境外的大循环。

参考文献:

[1]时东.完善人民币跨境循环机制[J].中国金融,2012,(22).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国际化;中国金融体系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0105Z)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16日

2013年9月5日,国际清算银行(BIS)了三年一次的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调查报告,人民币成交量由2010年的第十七位跃升至今年的第九位,首次跻身全球十大交易货币,这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早日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跨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走向国际货币的过程。我国从2008年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意义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微观层面: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国内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管理成本。当前,我国处于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国内众多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国际贸易结算,结算货币主要是以美元为代表的外币。使用外币进行国际结算加大了企业的汇率风险,尤其是当前人民币兑主要外币汇率正处于升值通道,出口企业因此遭受了较大的汇率损失。同时,企业为了减少汇率损失,需要设立专职部门或者外聘专业机构管理汇率风险,从而提高了企业成本。如果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企业可以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大量使用人民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进而降低汇率风险管理成本。

宏观层面: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调整,进而降低外汇储备风险,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截至2013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4,966.86亿美元,世界第一,约占世界外汇储备总规模的1/3。外汇储备构成中以美元资产为主,还包括欧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其他资产。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的实际汇率一直处于升值状态,由此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贬值。外汇储备贬值等同于我国物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无偿转让,是国家财富的巨大损失。如果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就可以将人民币作为我国外汇储备并且加大其所占的比例,最大限度地降低外汇储备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若一国货币能够实现国际化,该货币发行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和控制世界经济乃至政治。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与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迅速崛起和壮大,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保持政治经济独立性,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的干预,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地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初尝试开始于2008年底,初衷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规避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风险。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货币互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应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需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支持双边贸易和投资。截至2009年末,中国共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六个经济体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第二阶段,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阶段。在货币互换进展顺利的基础上,人民银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2009年4月8日,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成为首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1日六部门联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至20个省市区,境外结算地扩大至所有国家和地区;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至全国,至此,我国实现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内、境外全覆盖。如图1所示,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逐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在迅速增长。以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为经常项目下的结算,此外,从2011年起,人民银行全面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经常项目扩展至部分资本项目。2011年1月,人民银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境内企业以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2011年10月,人民银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到境内开展直接投资。如表1所示,2011年至今,我国跨境投资直接人民币结算业务得到较快发展,正在逐步尝试跨境人民币业务由经常项目向资本项目的扩展,是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衡发展的探索。(图1、表1)

第三阶段,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阶段。我国从2008年开始尝试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但离岸人民币市场真正得到较快发展是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全面推进之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不断扩大催生了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需求,并且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离岸人民币交易标的。目前,香港、新加坡、伦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其中,香港是最早和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量占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总量的80%左右,新加坡、伦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迅猛,均在争夺离岸人民币第二中心的位置。

货币国际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货币广泛用于跨境交易;货币广泛用于金融交易;货币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2008年至今,我国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同时稳步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目前人民币已经基本实现了周边跨境贸易结算,处于区域化阶段。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一般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的一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中国成为强大并且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当前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人民币仅依靠中国的国家信用保证支付,中国越强大,中国的国家信用等级就越高,人民币币值就越稳定,进而其他国家就越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投资和储备。中国如果成为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所生产的均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那么在国际贸易中就具有更强的话语权,可以指定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更容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次,人民币汇率水平合理,人民银行具备较强的汇率调控能力。合理的汇率水平可以减少及缓和汇率波动,降低人民币持有人的汇率风险。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后,受到国际贸易季节性波动和国际游资投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出现异常波动,需要人民银行具备平抑人民币汇率异常波动的能力,保障人民币持有人的资金安全,同时保护国内经济稳定。第三,中国具有开放、发达的金融体系。第三方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会积累下数额较大的人民币,进而产生使用人民币进行金融投资的需求,开放、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满足其需求。同时,开放、发达的金融体系也是人民币广泛用于金融交易和成为储备货币的先决条件。

四、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当前,人民币处于区域化阶段,尚未实现国际化,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第一,将中国发展成为强大并且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为了将中国早日发展成为强大的经济体,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保证经济稳健适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加大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并最终取代初级产品,提升我国产品的世界竞争力。

第二,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汇率水平,当前人民币汇率仍然处于管制阶段,尚未实现市场化。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国应当逐步推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在保证汇率稳定和国内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先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然后,在健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由局部到整体地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同时,人民银行应当提高汇率管理水平,以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应要求。

第三,进一步促进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开发并不断丰富以人民币定价和交易的金融产品,扩大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市场份额,使人民币金融产品成为香港金融市场上的主要交易品种。同时,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向全球推广人民币金融产品,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逐步实现人民币广泛用于国际金融交易。

第四,发展金融体系,丰富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人民币广泛用于金融交易最终还要依赖于国内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壮大,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市场中的金融产品种类单一,极度缺乏汇率、利率等金融风险的管理工具。发展金融体系使其早日符合对外开放的要求,以开放的金融体系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实现利率市场化,推进商业银行改革,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符合人民币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体系的要求;其次,发展资本市场,丰富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为投资者提供充足的人民币投资和风险管理产品。

人民币首次跻身全球十大外汇交易货币只是一个开始,所谓行百步者半九十,我们不应当自此沾沾自喜,而是应该对自身的欠缺和不足保持清醒的认识,加紧完善人民币国际化所需的各种条件,争取早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BIS,Foreign exchange turnover in April 2013:preliminary global results,Monetar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September,2013.

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民币跨境结算;影响因素;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106-07

一、引言

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正式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并倡议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来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了古代亚洲、非洲、欧洲的商业贸易,而如今再提出“丝绸之路”,不仅是为了恢复古老丝路的辉煌,更是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重大的发展战略。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一带一路”沿线的货币流通,与国家之间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反过来又促进了区域金融的发展。自2009 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推出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全球认可。据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统计显示,2014年12月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市场份额达到217%。中国银行2015年8月的跨境人民币指数(CRI)为321点,较上月上升了42点,创2013年指数以来历史新高,这意味着人民币在跨境和境外支付结算中使用比例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乌鲁木R举行的丝绸之路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国在2016年前8个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达8600亿元。种种数据都反映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总体稳步增长态势。

尽管整体走势良好,但是人民币跨境结算水平与美元、日元、欧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也与我国经济实力不相吻合。“一带一路”沿线地理跨度大,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差距也大,因此为人民币实现成熟的跨境交易带来了困难。

二、文献综述

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历程的一大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关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民币跨境的货币政策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因素等方向展开。李稻葵(2008)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从境内、境外市场两方面推进:一方面,境内改善金融机构设置,提高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效率,逐渐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另一方面,境外充分发挥香港发达、现代化的金融优势,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规模。鲁刚(2013)提出,当某种货币的使用者越多,则该种货币的交易成本会越低,其流动性就越强,进而又会吸引更多的使用者,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通用的货币就必须克服现有国际货币“货币惯性”的制约。沙文婕(2015)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对比几种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进程,指出人民币跨境结算影响因素分别为经济实力与发展模式,金融市场广度与深度,对内与对外币值稳定。白伟东(2016)指出,短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离岸人民币市场以及财政收入可以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产生正向效应,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扩大,但长期来看,这些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及人民币汇率上升会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产生长期的正向影响。陶士贵(2016)认为,利率市场化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前提条件,人民币的跨境交易也会在无形中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两者的关系更大程度是间接地通过利率与汇率来实现。他指出要提高了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相关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推动资本项目自由化,实现资本流动的均衡管理,这样才能最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林乐芬(2016)指出,温和平稳的通货膨胀、稳定的经济发展、贸易顺差以及初期的对外投资有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她还指出,目前急于追求开放、自由的市场并不一定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旦人民币被“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接受,在没有外部冲击条件下,将可能通过货币惯性因素长期持续下去,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一带一路”进程中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因素,大都从全球范围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但由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提出不久,并且人民币跨境结算近年来才迅速发展,因此针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研究较少且较为零散。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现状

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较快,人民币跨境收支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升至236%,人民币离岸市场进一步拓展,人民币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使用规模稳步上升。2014年,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达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金额达18656亿元,同比增长1179%;外国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金额达86202亿元,同比增长924%。从各方面来看,中国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将人民币作为涉外经济统计、核算、管理中的计价货币。

就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而言,境外地域涉及范围进一步扩大。2013年,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主要在是香港地区,占比达74%。截至2014年末,有189个国家与我国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新加坡、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与我国的跨境结算量较2013年均有所上升,但总体占比仍然较低,跨境结算不均衡。

图12013年境外主要国家(地区)人民币

结算量份额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的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作的分类及沿线国家对中国倡议的回应及其政策意向,将这片广大区域从地理上界定为蒙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和中东欧地区的64个国家(未含中国),如表1所示。结合图1可以看到,沿线64个国家中仅有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两国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占总体比重较高,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的占比仍很低,一方面可以看出现阶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方面略显不足,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中国的人民币跨境业务在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强劲,与中国经济具有良好的互补性。虽然不少石油输出国家的人均收入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其国民收入主要依赖石油出口,因而通常不将其划归到发达国家。由于“一带一路”跨度极大,各个国家在经济水平和对外贸易、投资、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信用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呈现地域性特征,我国要正视沿线国的发展差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各种途径深化人民币跨境结算,为未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区域基础。

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因素

(一) 沿线国经济发展情况

“一带一路”建设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连接在一起,沿线核心区域涵盖亚洲的大部分区域及欧洲、非洲部分区域,共涉及65个国家(含中国),覆盖约44亿人口,2014年经济总量约为23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2%和30%。经济发展、经贸合作潜力都十分巨大,蕴藏着大量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潜在需求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巨大潜力(详见表2)。

相比于大量的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整体GDP总量较低,经济水平相对不发达,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制造业主要集中于电子制造加工等位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外,沿线国经济增长大多依托能源原料输出、制造业、外包加工等低附加值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

尽管沿线国家大都富含一定的能源、矿产、农业原材料以及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潜力,但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都偏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对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且一味地依赖能源资源易导致国内环境的破坏和违背当今世界“绿色”的主题,此外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出口产品和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例如2014年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经济增速就因受到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影响而仅为187%。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且人口规模巨大、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

(二)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贸易合作

2001―201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总贸易额的比例由165%增至260%。其中出口比例更是几乎翻了一倍,从145%增至272%。这反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越来越高。

从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贸易总额来看,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联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西亚、中东19国。这主要是因为与该地区产业、资源的互补性较强,以及文化、地缘的优势导致往来密切。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商品以机械设备及纺织服装为主,进口产品以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沥青物质为主。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与这些国家出口优势行业基本一致,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虽然在加剧,但是中国与其主要的贸易竞争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之间的竞争程度有所减弱;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互补性也在逐渐增强,从整体上看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要强于贸易竞争,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合作。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从经常项目来看,中国与沿线国产业、资源互补性强,对沿线国石油、矿产资源进口的需求量大,集中在蒙俄和中亚5国以及西亚、北非地区,中国以建设出口基础设施和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三) 沿线国与中国的金融合作程度

金融乃经济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水平也将影响一国金融水平的高低。而金融正是“一带一路”所倡导的货币流通的直接载体,因此无论从金融,还是经济层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国家发展水平不同,都会影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程度。

总的来看,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设立了56家一级分支机构。其中,子行16家,分行32家,代表8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呈现出以下两大特征:从机构设立而言,五大行仍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主力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已初具规模。从地域分布来看,中资银行在俄罗斯、东南亚和西亚国家设点相对较多,在中亚、南亚、中东欧、独联体其他国家中的6国等地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截至2015年末,来自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6家商业银行在华设立了7家子行、18家分行以及42家代表处。从分支机构来看,东南亚国家的银行在华业务活动最为活跃,南亚国家次之。新加坡、俄罗斯、泰国、印度、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银行在华设立的分支机构较多。蒙古国、俄罗斯、中亚以及西亚、北非国家的银行设立的分支机构形式以代表处为主。与此同时,目前银监会已与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MOU(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谅解备忘录)或合作换文。“一带一路”沿线国除新加坡、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等国金融市场较为发达以外,整体金融水平、金融的广度与深度都较为欠发达,这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带来不利的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的金融市场空间广阔。

(四) 国家信用水平

根据中诚信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信用评级,可以发现沿线国的信用呈现以下特征:1信用级差跨度大。主要欧元区国家(除希腊信用为CCC,展望负面)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货币地位决定了信用级别普遍较高。部分中亚和东盟国家凭借丰富的资源及相对成熟的经济财政体系,信用级别较高。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大多数国家,由于内部面临政治稳定及经济转型的压力,外部面临经济再平衡和资本外逃的风险,信用水平表现相对较弱。2部分国家信用评级中次级因素评分差异明显,其中部分国家政治及违约风险相对突出。欧洲国家经济风险较低,但财政风险相对突出。中亚、东盟等国财政风险较低,但经济及债务风险两极分化严重。除荷兰等欧洲四国及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个别国家外,整体沿线国家政治风险都较为突出。3部分沿线国家存在级别下调风险。总体来看,欧元区内部债务危机还在持续,尤其是希腊面临严峻的财政和债务局面,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信用水平的低下会恶化国内投资的预期,沿线国由于信用风险而难以获得融资也将进一步降低信用。投融资的不活跃必将影响跨境人民币的结算量。

(五) 人民币汇率走势

2005 年7 月21 日,我国开始采用更富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此后,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也逐渐增大。2012 年4 月16 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交易浮动幅度由05%扩大为1%,2014 年3 月17 日,此交易浮动幅度又由1%扩大为2%。进入2015 年,随着欧洲等重要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包括欧元、日元在内的大部分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出现大幅贬值的态势,虽然因为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小幅贬值,但是人民币对其它主要货币实际上却是升值了,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币的汇率更是出现了明显的升值。随着人民币升值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我国出口商的价格比较优势逐渐削弱,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民币跨境结算受对外贸易规模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

(六) 沿线直接投资格局

截至2013 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高达720 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总存量的11%左右,远高于2003年的4%(见表4)。10年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1%,超过了同期对其他地区的投资增速。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OFDI的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其中,2013年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规模最大,OFDI达727 亿美元,存量达到3567 亿美元,均占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流量、存量总量的一半以上。对中亚地区的投资增长最快,2003―2013年期间的OFDI年均增速高达69%,远高于对其他地区的年均增速。相比之下,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最少,截至2013年末仅16亿美元。从国家尺度上看,中国OFDI集中在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和俄罗斯。自2007 年以来,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OFDI流量和存量占比最高的国家,我国主要投资领域涉及批发零售贸易、物流运输、金融和餐饮服务等。这不仅是因为新加坡集工业、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为一体,还因为其政治稳定、市场有效性强,同时与中国文化相近。

整体而言,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投资呈上升的乐观趋势,但投资区域分布的不平衡程度逐渐扩大,且沿线国在我国的直接投资量较低,不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区域化发展。且投资项目多集中于能源资源开采、加工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过剩产能的转移和国内资源的补充,但是由于这些产业相对的经济附加值不高,投资报酬率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因此也遏制了投融资,降低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需求。

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贸易需求萎缩,对外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降低

经济新常态下,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与之相伴的是国内民众大量采购海外产品,进行海外旅游。这表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短期需求的匮乏,而在中长期有效供给的缺失,必须从供给端刺激经济增长。外部需求萎缩,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莸闹匾战略,发出向实体经济回归信号,围绕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愈演愈烈,从提升产品内在质量来开拓新一轮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外部需求萎缩,将降低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不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水平、金融市场欠发达,中国与沿线国的金融合作程度也相对较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极大地影响着该国货币国际化水平。一方面,我国“走出去”的中资银行数量较少,且大多是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广度较小,市场价格难以真实反映当前的供求情况以及未来的走势预期;另一方面,本国金融市场也不成熟,深度不足,提供的金融服务类型不足以满足国与国之间的交易需求。

(三)美元、欧元作为主流货币占据了跨境结算和计价货币的主要分额,货币惯性大,阻碍人民币跨境结算

美元和欧元是全球各国作为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无论是结算还是计价都具有绝对优势,美元和欧元有着完善、便捷的操作模式和结算网络,各国、各地区在对外贸易中已经形成了使用美元、欧元的惯性。此外,美国、欧洲高度发达、交易频繁的金融市场有着丰富的风险控制和投融资手段。货币持有者会因为美元、欧元较低的交易成本和持有风险较低而积极持币。相应的,美国、欧盟必然会因为人民币等货币动摇了其货币的霸权地位而采取各类遏制措施,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四)对沿线地区的直接投资发展不均衡、投资领域单一,投资产业链短,且投资摩擦大,在东道国负面影响相对较多

从投资目的地看,中国OFDI项目过度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领域,而高端制造业、科技研发等中高端领域少。由于中国对外投资多旨在满足本国生产对资源的需求,而未充分考虑和维护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不够重视沿线国对实现本国经济可持续多元化发展的诉求,在外媒的渲染下产生了负面影响。

六、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