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诚信教育;诚信缺失;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79-02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诚信是社会持续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证。中国今天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如食品安全、违约毁约、虚假文凭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诚信教育的缺乏与失败。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诚信教育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诚信教育发展的有效经验,提高国民的诚信水平。

一、日本诚信教育现状和发展特点

1.在学校教育方面:诚信教育贯穿学校生活。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实”二字,如东京文京女子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勤勉、仁爱”;泰星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品位和刚毅”;横滨翠陵中学的教育方针是“自立、诚实、实行”,以培养自主性强、诚实、能够身体力行的人为己任。像这样的校训在日本不胜枚举。

2.在家庭教育方面:让孩子对行为负责。就道德教育而言,家庭的道德熏陶是整个道德教育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当孩子有言而不信的倾向时,家长会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单独耐心地教导,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认错误有奖,隐瞒错误则会受到重罚。例如,三四岁的孩子不小心打破了家中的花瓶,如果他勇于将事情和盘托出,不仅不会受到处罚,还会因为诚实而受到表扬;但是如果他拒不说出真相,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重罚,甚至强行要求将其零用钱或压岁钱作赔偿。同时,学校会定期开家长会把孩子在学校里和在家中的表现相互交流,利用多种渠道来有效地教育好孩子,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孩子的了解。家庭的诚信教育是进入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而日本对孩子进行了良好的家庭诚信教育,为他们日后的诚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企业教育方面:诚则兴,不诚则衰,诚信成为企业的信条。在日本,企业不诚信的成本极高。如果企业弄虚作假,即使不倒闭也要大伤元气。比如,2002年1月曾被日本人视为“白雪公主”的雪印公司,以进口牛肉冒充国产牛肉卖给国家,引起轩然大波。经媒体曝光后雪印公司于当年4月倒闭,公司主要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在日本企业中,讲诚信是他们的宗旨,讲诚信,企业兴盛;不讲诚信,弄虚作假则会衰败。

4.在社会教育方面:国家在理论上、实践上对诚信教育给予大力支持。日本的社会教育主体是国家,积极配合家庭,学校,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诚信教育方面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

二、日本诚信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为抓手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1)从家庭教育角度。家长对子女进行树立基本的道德理念、掌握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首先,父母要不断提高诚信修养,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的榜样,做到言而有信。其次,当孩子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时,家长应该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单独耐心地教导,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认错误有奖,隐瞒错误则会受到重罚。奖罚分明,从而帮助孩子树立“诚信”意识。不要随便打骂孩子,体罚孩子。再次,父母应该和睦相处,为子女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从学校教育角度。教育的关键在学校。首先,学校提倡素质教育、诚信教育,开设道德建设的课程,并把其落到实处。其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建立一个完整的师资培训系统,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再次,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发挥教师、同辈群体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运用标语、布告栏、校园广播、电视等有效手段,营造全方位的校园诚信文化教育环境。然后,学校应该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使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坚持做诚信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最后,学校要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诚信教育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践诚信的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

(3)从社区角度。社区作为一个整体,能经常举办各种讲座、活动来宣扬诚信思想,交流彼此之间的诚信心得。在宣传诚信思想的同时,建立和谐关系的人际关系,促进人们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要统一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三者之间要成立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营造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诚信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2.加强政府的诚信度、用政府行为引导社会的诚信。首先,政府应该树立起榜样,切实加强政府的诚信度,引导社会的诚信发展。其次,要建构诚信监督机制,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以制度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再次,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在社会市场经济体系中,失信成本过低是一些人不讲诚信的最关键的原因,所以必须制定和推行使失信成本远远大于守信成本的社会机制和体制。

3.落实企业的诚信精神:诚则兴,不诚则衰,诚信成为企业的信条。首先,企业家应该运用“诚信为本”的管理模式,进行和谐管理,提高向心力。同时,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强调对员工诚信思想培养的重要性。组织企业员工学习诚信教育,提高员工的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其诚信水平,提高向心力。再次,把知识技能和德行结合起来,提高国民的诚信水平,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社会的诚信进步。最后,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不做损害人民、国家利益的事。

参考文献:

[1]李意涵.试论我国教育诚信的缺失及实施途径[J].时代教育,2009,(9):260.

[2]牛道生.日本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对中国的重要启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3).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范文第2篇

诚信教育 方法 有机结合

加强诚信教育是青少年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可见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加强诚信教育也是青少年道德现状的迫切需要。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诚信准则意味着刻苦踏实,实事求是,遵守校纪校规及学生行为规范,不做任何不诚实的事情,从而取信于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样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呢?

一、利用学校这块主阵地,做好学生诚信教育工作

教书育人是学校育人的基本规律,三尺讲台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生在学校80%以上的时间在课堂度过的,因此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情操、治学精神、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从思想上让学生确立诚信意识

部分中学生头脑里并没有诚信意识,他们或忙于学业无暇顾及,或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而轻视诚信。教师要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意识的渗透,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诚信,诚信对学校、对他人、对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告诉他们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在待人接物上讲究诚信。

2.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加深对诚信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诚信的名人轶事,利用班会时间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交流完毕,由班委组织以“诚信”为论题出一期板报。另外,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诚信的社会调查,了解有关诚信的社会现象。再就是开展“我讲诚信”活动,让学生“从我做起”讲诚信。

心动不如行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就要将诚信教育落到实处,让每一位学生都来讲诚信,教师应教育中学生认识到,诚信应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还可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利用校、班、团队会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相声小品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同时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些关于亲身经历过的与诚信有关系的文章,并择优打印装订成册,存放图书室里供学生阅读。

3.要重视以身作则,从多方面给学生创设讲究诚信的环境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各学科教师都必须强化育人意识,明确课堂是德育的十分重要而又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有机结合学科特点,探索育人的路子。为人师表,固然要讲博学,讲技巧,但更要讲诚信,讲本争,讲仁爱,因为为师的一切风华、感召力,都从这“诚信”出发。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去感召人、教育人,以自己人格的魅力促使犯错的学生迷途知返。言传还需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以身作则会起到榜样效应。作为教师首先应对学生做到以诚相待,以真诚的心对待学生,以理解的心体谅学生。教师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热情,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说,尊重与信赖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与保证。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二、发挥孩子诚信养成的摇篮――家庭的作用

要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正确运用表扬、鼓励和适当的惩罚手段。温馨、和睦、民主的家庭环境是养成孩子诚信品质的良好氛围。孩子有了过错,当他如实向父母坦白,父母一方面要批评孩子犯错误,让孩子明辨是非;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的行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培养孩子诚信的品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很多方面的学习是以父母为对象的,尤其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它以生动的素材给孩子良好教育。

家庭要有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俗话说,无规矩难以成方圆。父母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光靠讲道理有时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通过严明的纪律来约束孩子。让中小学生从小就按诚实守信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孩子养成诚信的好习惯,那么诚信的品质就自然会形成。

三、加强学校、家庭对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

开展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只有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才能筑起诚信的社会道德大厦,诚信教育是开放式教育,仅有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积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使之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应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的形式提高家长素质,使他们在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切实可行的青少年诚信教育评价体系

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每学年初,每个学生都要填写诚信评价量化表、签订诚信承诺书,在学年末,将学生信誉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

开展“诚信团员”评比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评选。首先,各班评选出班级诚信团员,然后在这些班级诚信团员中评选出全校最佳诚信团员,在学生中形成了人人争当诚信中学生的热潮。同时,对每个学生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如学生作业独立完成、考试的诚信状况等。通过建立这样的个人信息系统,记录每个学生的资信状况,用来评定学生诚信程度,促进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和诚信行为的养成。

总之,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我们的诚信教育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个人征信制度刚刚起步,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诚信失范行为――诚实守信者在个人发展上受限,而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受社会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在心理方面动摇了对诚信美德的坚守,在实践中开始效仿通过不诚信的手段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行为。于是,部分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甚至富裕的大学生也想方设法伪造贫困证明材料,骗取各类资助金。

2、贫困生资格认定标准模糊

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各高校也根据校情制定了认定贫困生的具体办法,但作为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其他与家庭经济状况相关的证明材料,多为描述性材料。由于缺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生源地经济水平和人均gdp收入的比较性证明材料,造成没有定量的指标可以清晰界定贫困的标准。同时,高校受人力财力的制约无法对学生提供的相关材料的真实性一一核实,无形中增大了学生弄虚作假行为发生的概率。

3、高校诚信教育效果不佳

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由于理念的滞后和机制的不健全,教育效果不佳。在诚信教育理念方面,部分高校仍存在重智轻德的思想,诚信教育内容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道德说教味浓,缺乏现实践行环节。此外,在诚信机制方面,由于大多数高校仍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学生诚信机制,缺乏对学生进行诚信行为的管理与约束,使得诚信教育效果不佳。

4、贫困学生放松对自身修养的提高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人们诚实守信。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由于缺乏阶层流动的社会资本,贫困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将个人的精力投入到充实专业知识和提升实践技能方面。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基础薄弱、就业前景堪忧等多重压力下,使得本就处于弱势群体的贫困学生无所适从。对于贫困学生而言,当下首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诚信这种与后续个人发展紧密相关的内隐性素质常常被忽视。这也是部分贷款学生无法如期履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W生资助工作中失信行为的对策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诚信危机,必须遵循个人道德行为养成的规律,从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达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1、净化诚信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当环境氛围与受教育者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不一致时,从众的心理就会作祟,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高校要将建立充满信任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作为诚信教育的起点,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师德师风等三方面的建设,净化学生诚信教育的“小环境”,大力传播“诚实守信”的正能量,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的核心”,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选聘教师时要以德为先,高校教师要恪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的职业操守,以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2、加强助后管理与教育,完善监督、反馈与惩处制度建设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改变重评定和资助,轻资助金的后期管理与监督的现状。引导受助学生树立理想消费的观念,妥善使用资助金,防范受助学生的失信行为;积极挖掘诚实守信的优秀典型,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激励学生。同时,对弄虚作假的学生要从管理制度上严加惩处。对伪造贫困证明材料的学生一经发现,立即停止享受各项资助项目、追回所获资助金、取消当年评奖评优资资格和入党资格,并将失信行为记入《个人诚信档案》,逐渐实现其和社会征信系统实现接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失信于人”的严重后果与惨痛代价,从而树立诚信意识,自觉约束个人行为,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

3、明晰贫困生认定标准,守好精准资助的第一道门

贫困生认定是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各高校要在现有的贫困生认定的总体框架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出台明晰、具体、可操的指标体系。贫困生认定标准可参考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家庭人力资源水平和家庭成员健康水平等因素,量化评定体系及贫困生分类办法,统一评定标准,以减小仅仅依靠某一单一因素而产生的认定偏差。

4、创新诚信教育活动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

高校应把“以诚信为本”的思想放在学生道德教育的首位,从认知、情感、实践三方面入手开展灵活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要让诚信教育走出课堂,要让诚信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遍地开花。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诚信品质,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潜在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在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要始终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诚信内涵的提升、诚信标准的构建和诚信行为的培育作为学生诚信教育的重点。尤其要对已经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坚持开展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与教育学生充分认识贷款违约给个人发展与学校名誉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缺乏金融知识与自我约束能力而产生的违约行为。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诚信教育;诚信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难点,长期存在家庭经济状况量化难、部分参与认定学生不诚信的现实困境,尤其是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中取消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后,学生的诚信表现成为高校认定贫困生环节中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着认定过程和结果公平与否。从长远来看,这项政策是政府基于公民的个人诚信进行公共管理的治理方式变革,是改革的方向。因此,从诚信体系构建的维度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既是应对政策调整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长期困扰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突破口。

一、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诚信应厘清的三个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涉及到的诚信问题十分复杂,诚然,不诚信行为在认定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很多时候无法简单做诚信或失信的二元判断,先厘清其中涉及到的三个问题才能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群体不等同于贫困生群体。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中,班级民主评议一栏中对参与认定的学生,困难等级划分为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和家庭经济不困难,前三个等级可以认定为贫困生,如果评议为“不困难”,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不属于贫困生之列。从这个角度看,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学生并非都是贫困生,它的范围可能比贫困生群体大、也可能二者相等,当然还可能比贫困生群体小,如果两者相等说明参与认定的学生诚信表现好,如果参与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群体大于或者小于贫困生群体,则可能存在不诚信行为。一旦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群体等同于贫困生群体,就会将诚信实施对象局限在贫困生范围内,以致忽视了其余参与的学生导致成效受影响。(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中诚信的对立面并非失信。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中,学生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在非贫困生虚报数据伪装为贫困生、贫困生夸大贫困程度以获得更深一级的认定结果,这两种不诚信行为是常见的失信现象。还有一种情况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有的贫困生由于某些原因不愿意家庭的真实情况被同学教师知晓,故意在数据和材料上进行隐瞒,例如填写《申请表》时把家庭收入提高,很难将此种行为定义为失信,因为在进行贫困生认定时失信的界定标准往往是,不诚信会带来经济获利,但贫困生隐瞒家庭情况并没有从中获利,反而是无法获得资助。因此,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时,除了要防止出现伪装贫困的情况,还要注意隐藏贫困的情况。(三)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中的诚信体系构建并不等同于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指的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作为教育实施者对学生所施予的积极影响,它是诚信体系构建的组成部分,但不等同于诚信体系。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中的不诚信行为出现的原因归纳起来,包括了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如社会环境、学校文化、同学和朋友的影响属于客观原因,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属于主观原因。人们在谈诚信教育的时候,其实是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影响的角度来说,但不能否认的是,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不诚信的行为其实也在对学生产生着不良影响,因此,单单的诚信教育并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防止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应该说,当前的诚信教育也正是忽略了环境和教育者等客观原因对学生的影响,认为不诚信的现象的出现源于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因此通过教育、引导就能改变其认知和行为,没有看到不诚信背后复杂的个人、社会、学校的原因。因此,诚信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中不诚信现象原因的全新解释而提出来的整体方案。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构建诚信体系的原则

(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心理学把人的诚信行为置于人们无法直接看到的心理层面上予以解释,对于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作了深刻的剖析,它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将信任理解为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二是将信任理解为对情境的反应,是由情境刺激决定个体心理和行为[1]。社会心理学关于诚信对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的启示在于:第一,诚信是一种人格特质,其中既体现了学生在诚信认知、情感、行为形成中的主体性,且可通过社会学习形成这种人格特质,例如在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提供更多的诚信感受和学习经历,这种诚信意识会内化为个人的人格特质的一部分,继而提高自身的诚信自律水平。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要坚持正面的引导教育和氛围营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认知,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引导他们陶冶情感、坚定信念,创造机会和条件投身实践,激发诚信行为动机,发挥自律在诚信养成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诚信人格是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不能忽视客观的社会和学校环境对学生诚信的影响,我国社会中仍存在大量的不诚信现象,如假冒伪劣商品、违约、虚假数据等等,而且涉及到的群体广泛,甚至有的政府部门也存在不诚信行为,如学生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时候部分工作人员不核实情况就签字盖章,都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示范作用,在学校范围内,身边同学、教师的不诚信现象也屡见不鲜,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数据作假、剽窃等。可以想象,即使部分学生诚信自律水平很高,但是周围环境中充斥着不诚信,他们想要保持个人良好道德人格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还必须通过他律的形式,如诚信条例、诚信档案等强化外部监管,一旦诚信道德人格进入规章制度、乃至法律的范围,它就不仅仅依靠自律,而是成为以强制力为后盾的规范,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即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二)多向互动的原则。诚信应该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需要信任的事件以及为了增加信任而采取的行动连接起来,是一个至少包括两个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展开诚信的心理学研究就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特质取向,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如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交往对象的特征,交往的具体情境等[2]。诚信认知、意志、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包括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境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其中包含着思想、信息、情感的交流。一是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的诚信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诚信人格形成,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中教师和管理者要注意自身的诚信表现,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荣誉共同体。二是充分发挥环境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致力于营造一个以诚信为荣的校园文化环境,强化舆论的宣传和教育的熏陶作用,引导学生增强自律意识,使他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到诚信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能给自身带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激发诚信动力。三是据调查,学生的诚信行为受同学和朋友的影响很大,其影响力超过了教师、网络,一些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中的诚信状况与身边的同学朋友相关性大,周围人表现出的诚信越多,参与认定的学生也就更趋向诚信,可以说,生生之间的诚信互动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关键点之一。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构建诚信体系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学生诚信条例和诚信档案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诚信体系属于高校诚信体系的一个部分,应依托学校现有的诚信条例和档案基础,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规章制度,成立以班级和学院民主评议小组为主体的管理机构,建立起明确的诚信评价机制,配套设置诚信行为和不诚信行为的奖惩,新生在入学教育中就开始学习诚信条例,并在每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坚决贯彻执行,从而避免制度缺陷或者执行不严导致的学生破坏诚信原则现象,根除部分学生存在的侥幸心理,高度重视学校的诚信制度,达到用诚信条例的强制作用来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同时,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中的学生诚信档案,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存档,表中有个人亲笔写下的对所填信息和数据真实的承诺,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以减少填写表格时不诚信行为的发生频率。另外,设立随机抽查的机制,将经与地方政府、村委会、家长、个人核实后的数据与学生所填数据比对,将诚信情况如实录入个人诚信档案表,然后装入大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在学生毕业时装入人事档案,从而使他们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保持其延续性。(二)加强诚信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在每学年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开展前,把认定中的学生诚信作为教育的重点,利用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学院宣传栏、学校官方网站、微信抖音公众号、校园广播、学校报刊、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等渠道进行诚信宣传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诚信榜样的先进事迹的宣传,可发掘学生身边同学的诚信事迹进行报道,发挥环境育人和朋辈教育的作用;围绕诚信道德修养开展征文、演讲、书画作品、情景剧等形式的学生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经历道德认知和情感的体验,促进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诚信行为的出现频率。通过以上方式,营造浓郁的校园诚信氛围,建立良好的舆论导向。(三)设立诚信宣誓环节,重视个人诚信自律的作用。在当前的学生工作中越来越重视仪式教育,诚信宣誓的实质是要求学生向学校作出承诺,保证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遵守学校的诚信条例和遵循诚信道德规范。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中“个人承诺”部分,设计学生代表发表诚信倡议、集中填写承诺内容并署名、集体宣誓三个环节。根据管理工作中的现实情况,以年级、系、专业或者班级组织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学生集中,先请一名学生代表公开倡议在认定过程中个人秉承诚信原则,然后教师详尽告知学生填写的要求和诚信承诺的用意,若在表格中署名,就将视为已理解并信守誓言的承诺,而后学生一起亲笔填写内容和签名,最后集体起立宣誓《申请表》中的承诺内容。诚信宣誓实际上是重要的道德训练课程,学生通过誓言的形式向学校作出承诺,形成一种内心的自我约束,增强诚信自律。(四)教师和管理者以身作则,构筑师生诚信荣誉共同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重要推动者,他们的言行及对诚信条例、认定办法的理解和执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诚信表现水平。因此,教师和管理者要树立诚信的师德风范,以诚待人、关爱学生,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政策的实施上、认定流程的控制上要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在民主评议环节中辅导员、班主任要对填写规范和要求作出指导,把关公平公正产生评议小组成员,带领评议小组成员客观公正评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等级;在指导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填写和班级评议、学院评议过程中关爱学生,参与认定的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只有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形成共鸣,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教育理念才能被学生所理解与接纳,也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管理者的诚信示范作用,构筑起师生荣誉诚信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刑媛.诚信研究的几种维度分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3,6:42

家庭诚信教育的开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诚信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小学诚信教育失效的原因分析

1.学校原因。学校教育理念上功利色彩严重是导致诚信教育失效的主要原因。在应试教育中,我国绝大部分学校都将智育作为教育的核心,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进行的所谓“道德教育”具有严重的政治化取向,道德教育成了政治教育的“傀儡”,成了政治教育的代名词。道德教育政治化的本质危害在于造成道德教育本体功能的异化,使道德教育丧失对人们心灵的关怀而片面追求政治教化的社会功能。试图用政治上的先进与合格来代替人的道德良心的做法,最终只能塑造出扭曲的、畸形的人格。同时学校实施道德教育,主要采取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脱离现实生活的实际,不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只注意顺境选择教育而缺乏逆境选择教育,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真正的道德两难选择时,往往“明知故犯”,很容易做出有利于自己实际利益、却与诚信道德原则相背离的选择。在教育评价体系上看,现行教育体制奉行的是“学生成绩一票制”,只要学习成绩好,学生就是“好学生”,教师就是“好老师”,这难免在客观上刺激教师和学生的投机心理。

2.家庭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社会的“直系家庭”中,父母可以从祖辈那里学习许多有关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方法,即使父母不会教育子女,或者无暇教育子女,祖父母、甚至街坊邻居也可以替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但是现在,“直系家庭”逐渐被“核心家庭”、甚至单亲家庭所取代,教育孩子的任务主要由父母承担,儿童接受家庭其他成员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同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家长的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大。部分家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自觉不自觉的不诚信行为,重文化知识,轻道德情感教育,于是便出现了家庭教育与抚养经验的真空,从而在品德发展中遇到盲区,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孩子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3.解决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奏效,然而社会环境净化非常困难,社会竞争无序状态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全的诚信监督制度的建立也非短期工程。学校和家庭理应担当起加强小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重任,通过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共同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纯净的生活空间。

二、学校必须探求与时俱进的诚信教育模式

作为学校,要把“诚”和“信”作为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特别是直接与学生相关的活动绝对不能做假,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点一滴严格做起,给学生正大光明的道德影响。特别是在收费、招生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中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在日常管理中严肃认真,始终如一,不搞突击应付、不搞“面子”工程、不相互恶意攀比。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品德教育状况纳入学生、教师乃至学校的评价体系之中,使学生真正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转变学校德育教育理念,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学校所开设的品德课应该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而不应该是大而空的说教。教师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道德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是诚信的典范,把对老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做到以德育诚,做诚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