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时机;渗透点;手段;有利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03-01

我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说:“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第一要件”。可见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它受到古今中外多少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的重视。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讲到:“音乐应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音乐可调和人性,诱人感染成性。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而道德的呼唤,离不开情感作媒介,思想的共鸣也需要借助情感去撞击,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育正可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运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德育的触角在音乐教学中生长、凸现。

一、德育渗透定位

1.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中低年级同学的喜爱。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现”。学生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自信与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2.在“三结合”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大德育”氛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经常把“学者型局长”———教育局高局长作词,曲家乾校长、崔雪作曲的享誉辽宁的《我爱我家》、《父母心声》、《受伤的小鸟》、《隔辈亲》等歌曲在音乐课中让学生学唱,进行感恩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3.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评价一栏,让学生把《自己的事自己做》回家唱给父母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表演给家长看,家长给出简要的评价。第二天看到家长们的评价时,让我大感意外。“她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宝贝儿子也会做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最好结果吗?

二、德育渗透法策略

1.抓住德育教育的渗透点。

音乐学科是融艺术性、情感性为一体的综合万象学科,它是人情感体验最好的载体。在教学中抓住“情感”这一德育渗透点,迸发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其从自然、本能的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进入高尚、纯洁的精神境界中。课堂上我曾这样尝试:采用对比讨论的方法,播放了两首不同情感的乐曲:《金色的秋天》和《扬鞭催马运粮忙》,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体验不同的情绪变化,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秋风萧瑟、万木凋零的画面,一幅是麦浪滚滚、热火朝天收割场景。当忧郁深沉的小提琴曲与画面将学生情绪带入沉思时,又播放了热烈欢快的《扬鞭催马运粮忙》,随着乐曲不同的情绪、情感变化,学生的情绪、情感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聆听着、体验着、感悟着,思索着不同的情感是通过哪些不同的音乐要素来表达的,音乐的内涵是什么?音乐的情感呼唤着学生的情感,激起了学生心中阵阵情感的波涛。

2.抓住德育渗透的手段。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歌唱教学中,情感的表现、情感的宣泄以及情感的交流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目标。歌唱教学是情感体验最重要的过程体验,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必不可缺少的途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抓住不同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段。

用情歌唱,用情表演,用情参与实践。是我歌唱教学中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我以我的热情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使其真正体验到不同乐曲中不同的情感抒发。在《银屏乐声》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了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主题音乐片断,让学生听辨乐曲不同情感的抒发。并鼓励学生看着大屏幕的歌词跟唱,随着歌声抒发内心的情感,同时思考讨论音乐与原作品的关系。接着采用分组比赛,师生同唱的方法,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歌唱,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情感的支配下,尽情地表现音乐,以情带声,以情感人,引领学生步入真善美的境界。

3.抓住德育渗透的有利条件。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成才必先成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还要始终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的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净化心灵的教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一把是教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不但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辅德,是德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中”。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德育,要依靠音乐本身的优势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震撼学生,使其心灵萌发美的种子,这是赋予每个音乐教育者神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2篇

一、把握教材,深挖内涵

音乐教师应该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立足教材,立足课堂,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中学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如教师在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那激情澎湃的歌词和跌宕起伏的旋律,使他们明白当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烈士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以情动人,润物无声

音乐课并不是德育课,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不能脱离音乐课自身的特点,不能利用讲政治课的模式给学生以强硬灌输,否则,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讲经布道”漫不经心,收效甚微,甚至对音乐课也会失去应有的热情。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应在学生感受音乐、走进音乐后,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烛光里的妈妈》,内容是歌唱母爱,乐曲的旋律优美动人。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再用优美而深情的声音去唱好这首歌,就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这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

三、教学灵活,寓教于乐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结合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不仅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而且还可以丰富德育的内容,开辟思想教育活动的新途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述音乐故事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感情;可以结合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获得美的享受;利用歌曲表演,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指导朗诵歌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指导欣赏旋律,让学生体会、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无穷力量,使心灵得以净化,感情得以升华,审美能力得以提高;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在音乐享受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素质。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3篇

一、加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

美是客观的,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是审美的主体,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与美结缘,这是审美共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审美休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

(一)驾驭教材

音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的客观条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所属的审美范畴。例如:《黄河大合唱》的壮阔、雄浑;《春江花月夜》的柔和、优美;《我和我的祖国》的炙热情感;《二泉映月》的深沉、悲悯等。教师只有对教材拥有高度的审美把握,范唱、范奏才能具备丰富的美感含量,才会带给学生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探索美的教学艺术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既是审美的主导者,又是审美的对象。教师的服饰、仪态、表情、动作和语言等都会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影响。教师的服装应该大方得体,绝不能穿奇装异服;仪态要端庄文雅;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逻辑性强。对音乐教师来说,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表情,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等等。教师的气质也体现着教师审美休养的鲜明个性。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方法上的运用也有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

二、情感体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审美情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抒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特征,也是音乐审美的核心,更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宣泄。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例如:在欣赏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时候,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欣赏。歌曲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你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欣赏与演唱?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认识欣赏作品的内容与内涵,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在作品中的运用。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可以进一步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在音乐教学中,亲身感受音乐中所表现的时代与背景,能够与表现的作品内容共同体验,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从而得到结论,这个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例如在高一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中,欣赏《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时,首先我们要对曲作者进行了解,知道当时的创作背景,这对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所铺垫。之后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去感受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抗严寒、斗风雪、保护集体财产的内容。全曲共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草原两个小姐妹在开心放牧的情景,这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渗透,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的一个暗喻,让学生的心跟着音乐欢乐起来。在聆听第二主题时,启发学生感受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在两个小姐妹热爱自己美丽的家乡和幸福的生活的时候,同学们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建设和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畅所欲言,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类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是特有的,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不断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给学生一个发展想象力的空间,这样做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

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流行歌曲,教师可提供一些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供学生欣赏,在欣赏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些流行歌曲的要素,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自由发挥。教师在课前应该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性质的、不同风格的、积极向上、乐观的流行歌曲。例如在学习音乐鉴赏第三十三节《流行风》一课时,欣赏歌曲《懂你》,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究交流流行音乐的结构、特点和流行要素,通过欣赏歌曲,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启发学生对自己的母亲说几句话,让学生体验到母亲的朴实善良和对母亲真挚美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知识内容得到积累,心灵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三、美育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4篇

一、小学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1、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在进行长时间的音乐教育后,能够有效的缓解学习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通过负面情绪的发泄来促进健康心理的发展。通过研究后发现,小学生在听音乐之后,能够降低心理的焦虑感,并且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不通过语言来表达,直接利用音符来传递情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在基础教育中具有较强的优势。而在素质教育当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主要是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在未来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

2.对心理健康机制形成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时候,不仅是教授学生唱歌和音乐知识,同时也要为学生传播优秀的音乐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名音乐家的成长,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家的成功依靠的是他们的毅力和努力,虽然一个人的成功有一部分依靠的是运气,但是天才的成功依靠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运气,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特性,在音乐课堂上适当的编排一些音乐游戏,满足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兴趣,充分的释放小学生的天性,并且从中培养坚强的意志以及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机制。

3.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小学生的情感塑造可以通过音乐慢慢的渗透,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对小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利。

小学音乐教材中每首歌的选取都有一定的意义,不仅能够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还能够洗涤自己的心灵。但是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将德育作为教学的基础,依据教材内容开展德育教育,学生在每节音乐课堂中都能够吸收德育的知识,同时教师应该重视美育的教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教学方式之一,能够帮助小学生建立科学的审美观,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个音乐要素,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抒发出来。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的对策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就经历过一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学生:

该学生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性格较为胆小,并且比较自卑,害怕参与到任何的活动当中,与老师和学生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上课的时候也从来不会表现自己,被老师喊起来回答问题也会因为紧张而说不出完整的话,父母也因为自身的原因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她展开交流。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需要与这名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让她对我产生充分的信任,抓住学生的优点及时的进行表扬,鼓励她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歌曲中,通过古今中外的各大音乐家事例来增强她的自信心。

同时也可以通过家校合作和同学间的关心互助来转变她的性格,让孩子多听音乐,通过同学之间学习上的互相督促来消除该学生与同学和家人之间的隔阂感,利用亲情和友情帮助她加强与人的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之后,该学生的自信心明显的提高了,也能够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性格得到了良好的转变。在她的心理辅导过程中,音乐所发挥出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我以下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对策分析:

1、创建和谐的音乐氛围。教师在展开音乐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的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才能够创建出和谐的音乐氛围。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要把握好自己的语气,才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乐趣。若是教师将不良情绪带入到课堂内,那么教学的效果将大大下降。

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需要将自己最真诚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朋友的身份接近学生,从而创建出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对小学生的不断鼓励来健全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2、投入感情引起学生共鸣。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王XX,父母为农民且文化水平较高,没有与老人同住,但是其性格比较孤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不喜欢参与到团体性的活动当中,老师对其进行批评也会感到比较反感从而产生争执,爱发脾气。由于不喜欢某位教师就不愿意听课,更不愿意教师和父母多加管束。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并且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习策略。而该学生与同学之间不和睦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所以王XX是因为有位小朋友想用绳子勒他的脖子,而王XX为了自我保护躲避了同学的绳子,并做出了反抗,通过力量和武力来保护自己。

教师就需要利用交谈和心理测试的方法来咨询王XX的情况,主动与学生进行交谈。对于自己不足的地方主动对学生道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诚意”,制定“行为契约”增加学生的自控力,例如不主动打人和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次等,分析他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引导他对事物的正确评价,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保持饱满的热情,通过情感来感染学生,利用语言、表情和肢体等来传递情感,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音乐教学这门学科的基础就是歌词,若歌词是十分美好的,那么就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歌词的韵律进行反复的揣摩,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词和曲调之中,从而升华学生的心理。

3、净化灵魂提高学生的修养。开展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水平,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所以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每部音乐作品中凝结的精神财富,体验到创作者对生活的品味和人生的体验,达到净化灵魂、提高修养的目的。

一部音乐作品的形成,都需要作曲家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到音乐当中,最终创作出有生命的音乐。所以当人们用心去感受音乐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怀,形成高尚的灵魂,当拥有高尚灵魂的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够勇敢而坚强的面对,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4、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培养心理。为了进一步的延伸课内音乐教学,教师需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音乐活动之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将自身的音乐才能体现出来,形成科学健康的心理素质。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主要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所以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范围,调动自身的音乐才能促进素质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5篇

一. 生命在音乐课堂中得到深化

艺术与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在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像音乐一样超越时空,沟通生命信息。音乐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神奇的效应成为生命世界的共同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进行内容和情感的拓展。把著名的音乐家介绍给学生,如:贝多芬·海顿·柴可夫斯基·刘天华·冼星海·聂耳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成才历程。用他们的执着·坚强·勤奋·对生命和艺术的挚爱,追求来启发感染学生,有意识培养学生从艺术家的经历中感受对待生命的态度和生命的价值。伟大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同学们崇拜的榜样。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交响曲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等让学生感到震撼。他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让同学们认识了中国音乐家聂耳。他是天才的音乐家,又是革命者。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辉煌。年轻的生命创造了奇迹。音乐是心的语言,没有国界。它能解脱、释放和治愈心灵的痛苦,使生命获得内在快乐和欢愉,激发生命潜能,修复心灵创伤。

二. 生命的意蕴在音乐课堂中得到体现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音乐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蕴。中国的古典音乐,一直是声乐占据主导地位,古代音乐推重“自然”,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器乐的发展也以近乎自然为旨归,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诗说“音如石上泻流水”,所谓“音如流水”,就是说琴声要近于自然之音,即“天籁”。“天籁”是音乐家追求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音乐推崇自然之音,即强调生命蓬勃的情调和生机盎然的化境。音乐能表现人类生生不息和无限关联的生命精神。

清寒能创造幽远的世界,则演奏时无论缓急轻重,都能安闲自如,风度盎溢,如秋水一尘不染,似古镜幽深照神。潇洒胸次,指下自然生出无限风情。弹者得心应手,神闲气静;听者蔼然醉心,闻音追神。手奏五弦之曲,耳闻山水之音。音乐表现为时间的一维性(线性)和空间的无限性,无处不盈,生生流转。古代乐论中所涉及的音乐创作和音乐审美问题,均体现出中国艺术活泼灿烂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

三. 生命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健康成长

让生命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自信,给学生关爱,尊重学生人格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