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艺术与文化

民间艺术与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艺术与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间艺术与文化

民间艺术与文化范文第1篇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从生产方式看,民间艺术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的。民间艺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可以说,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殊途同归,从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角度看,应努力恢复其原貌,而非创新。

桦树皮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北半球特有的物质文化,其产生年代久远,分布广泛,至今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民族仍然不同程度的保留着桦树皮文化的传统,其中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人与白桦树的关系尤为密切。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艺术是我国东北桦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桦皮船:在大兴安岭素有“绿海轻舟”的美誉,灵巧实用,携带方便,既能穿行在弯弯的小河之上,也能航行在大江湍流之中。在夏季茫茫的林海及蠓蚊威胁之下,使用桦皮船要比使用马匹适用方便得多。桦皮船是原始狩猎时期鄂伦春人不可缺少的水上交通工具,不仅可以用其打猎捕鱼,还可以用其载人载物。鄂伦春人的桦皮船,形制颇为特殊,敞口,船体中部较宽,船头、船尾尖细并微微上翘,状似剖开的梭子。其形态的另一大特征就是船身极矮,高度仅为20厘米左右,整个船体是扁平的。鄂伦春人的桦皮船有两个必不可少的附件那就是船桨和撑杆。桦皮船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不论从制作技艺上,还是造型艺术上都堪称一绝。

作为地处鄂伦春民族集聚地之一的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的鄂伦春族世居呼玛河、河流域,有着丰富的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的传承,大兴安岭地区群众艺术馆非物质保护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成立了专家组并多次下基层挖掘、收集、整理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宝林,男,1945年10月2日出生,鄂伦春族,现居住在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祖辈世代以制作桦树皮船为业。郭宝林2006年6月被黑龙江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艺术联合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2012年10月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郭宝林自幼跟随父亲郭闹开学习传统手工制作桦树皮船技艺,手工技法精湛,凭借着丰厚的民间学识和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独特的造船风格,鄂伦春人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他几乎样样不丢。沉默内敛的郭宝林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鄂伦春人最根深蒂固的狩猎文化。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鄂伦春族,自然环境练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又赋予他们聪明智慧,源于实用功能和原始渔猎生产及生活用的桦树皮船,既是北方民族特有的一种物质文化,又是他们精神文化的产物。

民间艺术与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扑灰年画 民间艺术 儒家思想 美学特征 核心理念 弘扬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22-04

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中国一绝”,它给人以强烈震撼,形成了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美学特征感受。扑灰年画民间文化的表现是多层面的、立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包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思想内涵以及民间艺术独特的造型观念,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内容与表现形式和谐统一的儒家文化精神内蕴,其这种独特的表现工艺过程在全国年画中独树一帜。然而扑灰年画民间艺术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玩艺儿”,相反,它所涉及的文化范围之广,包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齐鲁文化。探知扑灰年画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分析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观念在扑灰年画民间艺术中根植的历史必然,才能使传统齐鲁文化的精髓通过这一古老的载体得以传承与发扬。扑灰年画民间艺术不仅工艺过程独特,还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以色代墨,着色浓重,色彩艳丽,形象富有动感,线条豪放流畅,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多为胖耳大腮,但眉眼巧画不失隽秀感。其造型拙朴简练,用笔潇洒自如,很有写意国画的笔墨情趣。扑灰年画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为人而存在的,是齐鲁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它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品类,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有过称“绝”的时代,中国艺术史不会忘记它。

一、高密扑灰年画的民间艺术特色

高密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齐鲁民间文化于年节之际,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也是广大胶东半岛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理愿望的一种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高密扑灰年画以整张纸大小的“大挂画”最具特色,制作工序复杂,须经过粉本、扑灰、敷彩、粉脸、描金等过程,用色以桃红、翠绿、粉黄为主,兼施金色,开脸用粉加红晕染,画面的主要部分还要涂上明油,以求鲜艳夺目的效果。当地群众的顺口溜形容扑灰画为:“红绿大笔抹,市场好销货;庄户墙上贴,喜庆又红火。”粗犷、朴实的扑灰年画,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及区别于其它地域样式的表现规律和独有的艺术趣味。

1.尽善尽美的造型特色

扑灰年画造型特色要求“尽善尽美”,重视画面物象的圆满,从而以形式的圆满来抒发人们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因而在造型上非常避讳画面事物形象的残缺,扑灰年画中人物一般都要画出全身;画人物头部或为正像,或为“三分脸”。“画中有意”是又一造型特色,通过借助于文字去完成图像所要表达的意愿,即善于通过画面的物象,甚至是毫无现实可能的物象组合而成的“文字”来表达他们所想表达的美好愿望,民间称之为“讨口采”。如年画人物形象手指蝙蝠飞舞,便是吉语“福在眼前”。扑灰年画在制作表现过程中还富有“隐喻象征”,将一种理想化的事件或现象寓于一种较为明了和显现的形象中,以使很多难用画面表现的情感得以体现,即象征手法。如:年画以牡丹隐喻富贵,以石榴隐喻多子。

2.以简代繁的构图特色

扑灰年画“主题突出”的构图特色是锁定画面主要形象之后,“浓墨重彩”的对其进行渲染,其它次要形象作为陪衬,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主要人物常居中,且夸张舒展,并以缩小了的周围事物为陪衬,以突出主要人物。“以简代繁”是扑灰年画重要的构成特色之一,多为二度空间平面构图(多用于“大挂子”画),二度空间的平面构图使整个画面效果简洁明了,人物较少,但表达有力,画面效果追求在简单中求变化。扑灰年画中“成双成对”的构图特色是老百姓喜欢把头脑里美好的东西连双带对的表现出来并连结在一起,就像“好事成双”一样。年画中有不少这样既对称统一又呼应变化的构图形式,不但有结构上的大同,而且有形式上的小异,于细微之处见灵动,有很强的装饰性。

3.艳而不俗的色彩特色

扑灰年画具有“艳而不俗”的色彩特色,许多年画的画面颜色虽然很鲜艳,但不能很好的运用色彩对比技法,使各部分之间能够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产生一种“和谐”的美。“罩上明油”是扑灰年画的又一色彩表现特色,主要用途之一就是装饰、祭祀年节,增添喜庆氛围和供奉、拜求先祖神灵,所以扑灰年画大多喜用红、黄、绿、紫等色彩艳丽、明亮的颜色,尤其重要部分还罩上明油更加突出、显眼,更加灿烂光彩。扑灰年画的另一色彩表现特色是“墨分五彩”俗称“墨货”,年画制作表现虽然纯用墨,但画面“颜色”通过墨色用力、分布、着色时间等处理方法的不同,仍然会产生非常“丰富”的视觉效果,毫无单调之感,和国画中的浓、淡、干、湿、焦相媲美。

4.大涮狂涂的技法特色

“大涮狂涂”是高密扑灰年画的重要制作技法特点,描子勾拉“大涮狂涂”指艺人们在作画时,从衣裳到头发,全是单色抹涮,连轮廓线也是一笔抹下,以“意”写“神”,与现在国画中的大写意一样,形容了“抹画子”时“抹”的情景。“描子勾拉”是指局部的细心描绘,“兼工带写”,以“形”传“神”,如国画中的工笔,与“大涮狂涂”则形成鲜明对比。扑灰年画还运用“细心粉脸”、“眉眼巧画”的制作技法特色,许多人物作品往往都有一个或几个淡淡的粉红脸,“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就是在脸上巧妙的勾划眉眼、五官,再敷彩,局部涂有明油,让人看上去面部富有弹性,透明细致,这也是技法中较精细的部分。当扑灰年画作品制作技法接近尾声时,艺人们常在“大涮狂涂”的服饰上搞一些图案,“咸菜磕花”就是常用的技法。所谓“咸菜磕花”,就是将选好的咸菜晒干,刻上图案,再蘸着颜色磕就是了,简单而实用。

高密扑灰年画的艺术风格确实不拘一格,颇具儒家文化精神特色,由于不拘泥于程式化表现技法看起来格外粗犷、豪放。它的艺术创作过程和流传过程,都是经过增删、修改、改造、充实,一代一代按照时代的要求、生活环境、风俗习尚、艺术趣味的要求变化发展的。扑灰民间年画艺术立足于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寻找有意味的外观造型及视觉形象,在外观造型和色彩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力求从造型和民族色彩中寻求灵感,这样既能满足大众对美的特殊要求,又有助于建立和丰富民间艺术风格。

二、儒家文化精神是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的核心理念

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是一种生命本真的艺术活动,儒家文化思想是扑灰年画民间艺术的根基,传统儒家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民间年画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成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儒家文化思想中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使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美学思想等精神文化方面渐趋认同,扑灰年画民间艺术的美学思想似乎就是按照这样的特征及规律发展的。

儒家文化思想在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和主体作用,儒家文化思想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它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也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齐鲁文化的宝贵资源,儒家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思想对扑灰年画民间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作为高密扑灰年画民间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合的制作和表现方式,并力求保持一个合乎齐鲁文化情理的年画工艺流程。“礼”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它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便是“有秩序”,“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也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礼”的人文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着深远影响,它不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而且渗透到人们日常的言行之中,这种精神文化在扑灰年画中体现的非常充分。在扑灰年画中既要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也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要达到这一双重目的,它严谨的遵循了这些儒家思想文化的理念。扑灰年画给人的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们应立足于齐鲁文化,在儒家文化思想的基础上研究现代,用“和谐”理念指导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的创作。

三、儒家文化思想在高密扑灰民间年画艺术中的美学特征

1.儒家文化精髓与高密扑灰民间年画艺术――美善相乐之美

高密扑灰民间年画艺术体现了典型的儒家文化的造型审美特征,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它把功能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实用而带来善,是引起美感的先决条件,所以从实用功能出发的创新应该永远居于首要地位。扑灰民间年画艺术注重美与善密不可分,善使人共生,美使人共享。不善之美,不是至美;不美之善,不是至善。儒家文化思想审美心理的首要特性是美善相乐,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文以载道,乐以教化,扑灰民间年画艺术形式,除了对美的追求之外,都表现出对善的强烈诉求。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它将人们心中的善恶、美丑、正邪、直曲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将一切褒贬、好恶、祈望和忌讳,虽在画外,却寓于其中,以表达人们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使人们在观赏作品的同时,有所感,有所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化的作用。高密扑灰民间年画艺术审美情趣还充满了深刻的象征寓意,饱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望和追求,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不变的民族文化心理。它除了具有无可争辩的形式美外,还通过具有特殊蕴涵的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它通过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现了美善相乐的追求,注重的是传情达意,高密扑灰民间年画艺术崇尚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的审美精神,创造了祈福与美善相乐之美。

2.儒家文化思想根植于高密扑灰民间年画艺术――自然朴素之美

高密扑灰年画集文化、艺术、实用于一体,是儒家美学思想的历史见证。它体现了就地取材、朴实无华的特色,是齐鲁文化平民化、生活化的标志,给人以强烈震撼,形成了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美学特征感受和视觉冲击力。在扑灰年画民间艺术传统审美理念中,只有自然、朴素之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自然和朴素是指万物的非人为的本然状态。儒家文化思想崇尚自然与朴素的审美原则,它认为一切美皆出于自然率真,真正的美是事物本身自然纯粹之形态,能让民俗文化本身绽放光彩,才是真正的美。儒家思想认为适和的形式美是表达本然形态的重要形式,认为形式美要恰到好处,要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高密扑灰年画的审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它具有追求朴素适宜之美的审美特性,即自然的朴素之美。

高密扑灰民间年画艺术,从色彩、技法、构图到造型,无一不体现质朴的风格特征。由于对朴素自然特性格外尊崇,扑灰年画民间艺术反而更加具有生命力,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它崇尚朴素自然的儒家文化思想传统,因为它体现到民间民俗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应充分考虑到齐鲁大地使用者的地域特征、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所以植置于民间、民俗是高密扑灰年画创新的源泉。

3.儒家文化与高密扑灰民间年画艺术――伦理道德之美

儒家美学思想对高密扑灰年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反映了儒家的礼乐制度和人文内涵。道德伦理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教育和审美的关系极为密切,它的一大功能就是以美感形式教育、陶冶人的心灵。扑灰年画民间艺术所蕴含的道德伦理内容,不仅表现在各类天神、先贤圣人、历史题材中,也表现在民俗艺术作品中,使民间年画艺术呈现出强烈的伦理审美趋向,道德伦理成为扑灰年画承载的主要儒家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高密扑灰民间年画艺术在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所表达的形式和内容,必然会呈现出儒家美学思想特征,年画中所表现的《五伦图》与《治家格言》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体现。《五伦图》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遵循的封建礼教,《治家格言》则是运用儒家思想治理家庭。在长期的儒家思想熏陶下,使高密民众拥有一种敦厚朴实的儒象气质。儒家思想渗透到高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扑灰年画中也有丰富的表现。“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这些儒家“孝道”思想在扑灰年画中的演绎是儒家思想在民间的体现,这种年画形式又为宣传和强化儒家的道德规范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4.儒家文化与高密扑灰民间年画艺术――和谐统一之美

和谐之美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其实这些理论思想实质上都是在统一的“和谐”原则下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儒家的文化思想内涵对高密扑灰民间年画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扑灰年画特别能够体现社会的和谐一致,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整合作用。在扑灰民间年画艺术中所表现的追求“人――年画――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就是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扑灰民间年画从选题、制作到应用、陈设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齐鲁大地有一个好传统,不管处于何种时代、何种处境,始终都是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和谐、吉祥,因此,表现喜庆、幸福的祥瑞题材,一直是扑灰民间年画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和一个基本的文化特征。另外儒家文化思想还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亲和的关系,扑灰年画艺术赋于花、鸟、虫、鱼、兽等艺术形象以祥瑞寓意,便是这种亲和关系的表现。所以,要欣赏高密扑灰民间年画艺术,就需要了解齐鲁文化和儒家美学思想特征,否则,是很难把握住高密扑灰民间年画艺术的审美特性的。

四、儒家文化思想在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中的思想意蕴

儒家文化思想给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的创意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儒家文化思想是扑灰年画形式内容及思想的内核,它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按着中国传统祥瑞观念沿续下来的,它反映了扑灰年画在儒家文化思想影响下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在扑灰年画的形式题材和使用习俗中,融会着各种思想观念,如等级观念、伦理观念、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并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有的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密扑灰年画艺术在较长时间的创作生产中,民间艺人胡、赵、杜三人在题材方面又各有侧重,各有拿手的“好活”,胡玉显喜欢画“八仙屏”、“天女散花”、“三仙姑下凡”、“胖娃娃”等题材的扑灰年画;赵大伦靠画墨屏美人条(大挂画)发了财,成了赵家圈的富户;杜家官庄的杜万则善画刀马人物,如三国人物、杨家将、岳飞等,同时还兼画大挂子画,如“万事如意”、“尤鲸献瑞”等。以胡、赵、杜三家作坊为代表的民间艺人一反当时以记录“风花雪月”为主的文人画的弊端,想农民之所想,爱农民之所爱,将以欢乐为主题的题材揉进扑灰年画,把农民们喜爱的人物故事挪入扑灰年画的艺术表现范畴,大大地开拓了年画的题材。

齐鲁大地是孔子、孟子的故乡,人们历来追求美好的事物,这种追求也体现在扑灰年画中,在图案纹饰中借助同音字和谐音非常巧妙地运用于图案形象,以谐音和寓意,以指事和会意的方式进行构成,使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这种纹饰意趣横生,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高密扑灰年画极具儒家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大量的民俗意蕴,这些吉祥图案把这种民俗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以合理化的结构与艺术化的造型,充分地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将雅俗熔于一炉,达到美学、力学、功用三者的完美统一。

五、保护与传承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弘扬儒家文化思想。

1.扑灰年画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

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经过几百年衍生、存在、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方水土、一方民俗风情的独特产物,是原生态的文化。它有着历史、民俗、宗教、人文、社会、艺术等广泛而具体的内涵和价值,带着鲜明的民间特质,承载着儒家文化思想的精神,传递着民族的认同心理和文化共识,为我们留下了儒家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扑灰年画由于过于看重它的商品性而忽视它的艺术品性,不能在前辈画师艺术的基础上继续创新,而只是进行简单的复制生产,再加上新的年画品种的冲击,它于不能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走向了消亡,这是历史的遗憾。高密扑灰年画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严峻形势,扑灰年画作为民间民俗文化应被精心保护,任何一个忽略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国家,都势必对内丧失其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血脉,对外则丧失其在世界上树立文化大国形象的机遇,抓好扑灰年画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保护与传承扑灰年画民间艺术的紧迫性及其重要意义

扑灰年画的艺术风格与儒家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表达了民众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祈求。扑灰年画民间艺术作为民间的新年祝福,充满了喜庆,大多采用大红、大黄等鲜艳的色彩,注重情趣和造型的表现,人物生动可爱,富有活力,画中的每个动物和植物都富有吉祥的寓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复兴发展扑灰年画也是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它所能提供的最贴近民众的、几百年绵延不断的民间信仰素材,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扑灰年画不仅要抢救和保护,还要继承,让扑灰年画融入生活,为民族团结和谐与兴旺发达提供坚强的思想纽带。保护与传承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弘扬儒家文化思想,我们应当珍惜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的根。高密扑灰年画民间文化是高密最具地域性的优势文化,它将会再度辉煌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

六、结束语

高密扑灰年画艺术,它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间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齐鲁大地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承载着胶东半岛历代积淀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内涵,履行着其古朴的民俗功能,扑灰年画人物题材所展现的儒家文化精神,如涓涓细流,滋养着人们日渐沙化的心灵,它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它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而高密扑灰年画作为发源地,它不仅向后人展示了独特的齐鲁大地年画特征并且当之无愧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扑灰年画民间艺术是不可或缺的灿烂音符,它独具神韵,愿高密扑灰年画民间艺术这枝奇葩永远盛开,创作出更多的根植于齐鲁文化及儒家文化思想土壤的民间年画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徐艺乙、陈建.木板年画[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04

2 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07

3 黎东方.细说先秦•孔子[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01

4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03

5 高丰.中国器物艺术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01

6 耿波、张士闪.中国艺术民俗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04

7 马勇.儒学兴衰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07

8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

9 邹兰、郝伟.试论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意义[EB/OL]. 省略/culture/detail.asp?id=3260&wordPage=1,2011.01

10 杨桦.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装饰特点浅析[J].魅力中国,2010(19)

11 艺术中国.传统年画及其民间信仰价值[EB/OL].art.china. cn/huihua/2010-02/25/content_3393585.htm,2010.02

民间艺术与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文化艺术

只有属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将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证优秀的民族文化被传承下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淘汰,在文化竞争市场,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术外衣的现代文化更感兴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响,甚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应被抛弃的,因此本文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传承方式进行分析。

1传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积淀,更加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想将群众文化发展下去就要继续保持传统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众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还能为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群众在这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对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是文化财富的继承者,所以在发展群众文化时,应该以群众为核心,时刻铭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时代性充分体现出来。文化活动作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继续建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就要传承这种民俗文化,并将其应用在文化活动中,从而使群众文化不仅仅带有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时代特点。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孕育、传承以及发展。同时,传统的文化形式与内容的传递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很多传统的群众文化,如赛龙舟、泼水节,都是经过一种固定的形态方式继承并发展下来的,经历了千年的演变仍未改变原貌。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整理、搜集、发掘和抢救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并使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创新和发展。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2通过传承民俗文化来发展群众文化的方法

如果想要将民俗文化当做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传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首先可以借助新旧媒体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播,提升群众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一般民间的民俗文化传输途径比较落后,很多民俗文化的表现需要观众到现场去观看,但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很难有时间到现场去看风俗表演,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来实现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可以通过电视播放的方式进行传播,还可以借助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体来推广民俗文化,我国为了应对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机已经做出了很多行动,如通过综艺节目以及春节晚会来宣传民俗文化。事实上,民俗文化并不都是被现代人厌烦的小众文化,比如民俗中的“吃”文化,在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吃饺子,而我国的饺子已经被成功地推广到国际中,其他国家以我国的饺子为基本形式,进行了改进,使饺子这种具有文化价值的食物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另外,与之相类似的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在现代社会呈现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商家不断对其呈现方式进行翻新,我国的不同地区的呈现方式也存在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也使传统民俗食物成为网友在新媒体上的热议话题。这种传承民俗文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创新同时也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民俗文化一直保持原有的形式,不作出改变,是很难在新时期以及新的社会中获得发展的权利,只有保证民俗文化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为了使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价值,相关人员还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既有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在传承时,需要对其进行消极的部分进行剔除,使其成为真正的新型群众文化。

3结论

我国的民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但是传承的难度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民俗文化的物质价值比较低,现代社会中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具有更强的功利心,对于物质价值相对比较低的民俗文化的接受程度较差,不仅导致民俗文化的追随者逐渐变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民俗文化甚至由于后继无人而难以传承下去,我国的文化部门应当对民俗文化加大重视,通过政府的力量来使民俗文化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使其逐渐成为群众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杨玮.浅谈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以甘肃岷县的传统音乐“洮岷花儿”为例[J].价值工程,2010(35).

[2]孙耀祖.我国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之我见———以甘肃省通渭县民间民俗文化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1(17).

[3]杨开颜,江丽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民俗民间艺术[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5).

民间艺术与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民间艺术文化策略研究

引言

民间艺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要素,容纳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美学思维,对人们的精神发育和价值认知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培养传统文化意识。如果将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教学体系中,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在实践培育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提早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升华价值观念,感受工艺艺术的魅力,提升文化素养。

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性

(一)民间艺术文化丰富教学活动

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可以丰富幼儿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的民间艺术开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制定不同的主题,引起幼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民间艺术文化这一新兴元素改进传统游戏教学的模式,丰富幼儿的认知世界。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融入民间艺术文化十分必要,不但可以加深幼儿对民间艺术认知程度,从小培养手工艺的制作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幼儿的实践锻炼和意识思维巩固。

(二)推进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民间艺术囊括的种类是极为丰富的,但许多民间艺术因为无人传承而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中,这无疑造成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因此,应当积极宣扬民间艺术文化,将这一传统文化渗透在教育领域内,使其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幼儿园教学阶段融入民间艺术文化的教学内容,可以为民间艺术文化培养未来的接班人,有利于传承,使得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分析

(一)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民间艺术文化教学能力

老师在幼儿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幼儿的心智还未发育完全,便需要老师在一旁进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幼儿健全人格,也能促进教学效果有所成效。要顺利将民间艺术文化渗透到幼儿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便是提升幼师的相关技能水准,使得幼儿教师这一教学主体深刻了解民间艺术文化的相关知识,方可进行直接教学。例如,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民间艺术文化的培训课程,邀请民间艺术的匠师来到学校进行专业指导和讲解,让老师们得以学习,便于日后的课堂教学。还可以让老师们多多参与社会上民间艺术的展览,进行自我提升,丰富真知灼见才可教书育人。

(二)将民间艺术文化渗透在幼儿的实践教学中

民间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雕刻艺术、染织艺术、绘画艺术、表演艺术、编织剪刻类艺术等等,在幼儿教学中可以选择操作较为简单的民间艺术进行实践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例如,在进行实物教学时,老师可以教导幼儿们一起进行剪纸,通过剪纸艺术展示各类动物图形和生活中的事物,加深幼儿的印象,还能学习剪纸文化[1]。对于大班的孩子,进行字体剪纸,是学习生字的有效形式。或者老师可以展示皮影艺术,让幼儿观看一些皮影动画,用皮影戏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再让孩子讲述观看感受,寓教于娱乐。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进行知识教学,使得这一文化慢慢渗透在教学内容中,促进教学方式的革新。

(三)在幼儿的日常环境中营造民间艺术文化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吸收,保证幼儿的学习状态,多样化的学习空间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不断给予幼儿视觉考验,从而刺激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故而,在将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到幼儿教学内容中时,要考虑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为幼儿打造一个极具民间艺术氛围学习空间[2]。

民间艺术与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博山窑儒家文化民间陶瓷艺术文化内涵审美理念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76-03

博山窑亦称“淄博窑”,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以琉璃和陶器见著。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美学思想以及民间艺术独特的造型审美观念,它所表现的是多层面、立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始于汉,北朝时烧制青瓷,有青黄、青褐等色,制作粗糙。唐代盛烧黑釉瓷,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宋代烧制白瓷、黑釉陶等,黑釉陶以“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名传于世。而后各种陶瓷器物的质地、造形、装饰手法,基本与宋代的窑村窑相似,大部分是碗、盘、杯、罐、枕、盏等民间生活用品,造形一般都朴实厚重、富有变化。釉色以黑釉、青釉为主,也有白釉以及用化妆土剔刻纹饰或白地黑花纹胎等装饰。其中工艺成熟的青瓷叠花,以浅浮雕方式将各种图案纹样巧妙地印制在碗、盘器皿的内部,釉色明快,线条清晰,具有简朴健美、流畅活泼的装饰艺术效果。从明到清,是博山窑的昌盛时期,博山藉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原料、燃料资源,制瓷技术的积累和进步,又因“饮食之器,天下之大用”从而发展成为陶瓷业的中心。博山窑民间陶瓷带有粗厚色浓的特点,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自然和谐统一的内蕴,传递着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儒家文化思想。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民间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它是一种立体的民间文化载体。这些民间陶瓷艺术作品,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摄人心魄的博山窑陶瓷文化大型史诗。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凝聚着民间艺术创作的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儒家文化美学思想;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同时,给人的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立足于儒家文化思想,用“和谐”理念指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创作,让这一承载着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的古老载体再次得以传承与发扬。

一、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核心理念

儒家文化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理念具有整合作用

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理论基础,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儒家文化思想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广泛吸收了其它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也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使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美学思想等精神文化方面得到整合。使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和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完美融合,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陶瓷美学思想,也树立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艺术风格,内容上的真实、健康以及臆想的以物寄情,反映出浓郁的儒家思想的人文特征。

儒学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为人之本的人学,儒家始终是围绕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的关系来思考审美问题。儒家文化认为强调美的实质是社会理性,只有社会理性化育出来的感性、积淀而成的感性,才称其为美。儒家美学思想的根据在于人,在于人的伦理人格,当这种伦理人格具有了一定的感性形式,能够给人一定情感体验的时候就构成了美。儒家文化审美的基本观点是美的本质——理义;美的形态——中和;美的功能——成德,这是儒家美学体系的主体结构。博山民间陶瓷艺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儒家美学观点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到陶瓷艺术创作的审美观念中,其审美形式充分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如博山窑黑、酱釉类作品(模印鱼纹罐、福寿纹扁形酒壶、黑釉猫枕、双鱼形扁壶、龙首葫芦形模印纹扁形壶)。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儒家美学思想各种美的形式在民间所表现的形态,其作为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造物形式,它直接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反映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它不仅表现在功能与审美的一体化,其审美形态创作思维模式,艺术风格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本质具有质朴的语言风格,有着儒家之美的审美诉求,在取材、加工时遵照自然规律的态度,不过分修饰,不做作,流露自然本色,质朴、纯真的心灵是民间陶瓷艺术形成风格特征的决定因素和内在根源。这就是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陶瓷艺术的根本整合作用。

2.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陶瓷艺术审美理念具有社会作用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在满足传统艺术审美情趣的前提下,还肩负着对社会需求的功能性满足和对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的责任,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作品外表形式的粗犷、简洁或是细密繁缛总是与百姓内心的纯真一致。它所显示的是民间陶瓷自身的内在特征,是率真心灵的自然流露。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象征化的以物寄情,艺术表现题材、纹样、色彩等成为特定观念内涵的替代物,而具有儒家思想审美象征寓意的“符号”在民间艺术作品中最为普遍。其寓意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字:“福、禄、寿、喜、财、吉、和”,寓意手法为“谐音”、“象征”,常见的动植物题材图案纹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而被赋予象征寓意,如:龟、鹤、龙、凤、梅、竹、松、柏等,还有像连(莲)年有余、吉(鸡)庆有余(鱼),三阳(羊)开泰、喜(鹊)上眉(梅)梢等,都是取谐音,讨吉利。作为自然界的视觉色彩也同样具有寓意吉祥的象征意义:黑、白、赤、黄、青五色被视为“正色”,与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灵(龙、凤、龟、麟)并称,也可反映出人们与客观现实的实践关系以及蕴含的儒家文化思想内涵。因此,儒家美学思想在民间艺术中的人文导向,就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实现。在博山窑民间艺术中常常赋予作品以吉祥寓意,无论从元素内容到精神功能,从立意到实用主题分配,从本身的表义内涵到陶瓷之间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陶瓷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儒家传统文化底蕴。儒家文化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也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作为博山窑民间陶瓷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合的烧造方式,并力求保持一个合乎儒家文化审美情理的制陶工艺流程。儒家文化中的“礼乐”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它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便是“有秩序”,“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也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在博山窑民间陶瓷中既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严格的遵循了这些儒家思想文化的理念,同时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特征起了决定性的社会整合作用。

从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关系中,看到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升华,最终成为自然情趣与儒家文化思想相融合的产物,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理念中看到了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人伦观的体现;看到了儒家文化思想对其审美理念的整合作用和社会作用。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陶瓷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体会到了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的核心理念,积淀了数千年的儒家文化还将为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二、儒家文化思想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的美学思想特征

1.儒家文化精髓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美善相乐之美

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为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进行了文化奠基,架构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美学方向。儒家美学经常把美善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求艺术既尽美,又尽善,美善统一。所以“礼乐相济”、“美善相乐”,便是儒家审美的中心话题。善是对人性的普遍要求,善而达到美的程度,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称之为“美德”,美德是带有理想成分的人格精神。善表达的是人的内在美,也是理想人格的最终体现;美则是其形式表现,只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是最高境界。(《乐论》)在“美善相乐”的境界中,心志与行动,情感与理智,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社会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乐”是一种审美属性,“善”而达到“乐”也就具有美的性质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也是荀子所说的“美善相乐”的高尚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美善合一,给“善”赋予具体的生动的美感形式,需要一种艺术风格的美来贯彻,强调一种质朴自然、平淡有味的风格美,反对华丽纤巧,刻意造作。博山民间陶瓷艺术含有自然而然的韵味,强调将给人精神愉悦的感性形式与内在伦理道德的理性要求和谐统一。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充分体现了典型的儒家文化思想的造型审美特征,注重美与善密不可分,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形式,除了对美的追求外,都表现出对善的强烈诉求。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通过具有深刻象征寓意的造型、图案、色彩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注重的是传情达意的形式美。它通过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将生活、艺术、社会文化、民俗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儒家文化思想中“美善相乐”的追求。例如,“黑花青黄彩带盘花鸟纹合碗”呈现出一幅变形较甚的“喜鹊登枝”纹图案,后来在某些县乡成为邻里乡亲为新人“送饭”的专用器皿;“白底黑花蝙蝠纹碗”是件白釉黑彩纹大碗,手拉坯成型,内底留色圈,外壁绘大写意蝙蝠纹,蝙蝠形象抽象概括,如撇兰竹,只三两笔便成,表现出画工的大胆和自信;“青花黑彩花开富贵纹酒坛”全器满绘梅、兰、竹、菊及牡丹等各式花纹,层层叠叠,绘制用心,这是博山陶瓷审美意趣上极贴近民众心理的产品,这种“美善相乐”之美至今仍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道。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重视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立足于寻找有意味的外观造型,在外观造型和色彩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力求从传统器物造型和民间色彩中寻求灵感,这样既能满足大众对美的特殊要求,又有助于建立和丰富设计风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崇尚能够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的审美精神,对高雅与高尚之美的形式情有独钟,创造了儒家文化思想“美善相乐”的崇高之美。

2.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自然朴素之美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体现了就地取材、朴实无华的艺术特色,是儒家文化平民化、生活化的标志,给人以强烈震撼,具有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美学特征感受。器物的材质能给人的欣赏带来美妙、丰富的心理和审美感受,因此历代的能工巧匠,在对器物的表面进行加工处理时,既注意保持材料的自然质地和纹理,又巧妙的通过多种工艺手法,丰富材料质感和纹理的变化,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材质美。它浓郁的山野民俗气息,给人以“自然”、“评说”、“平易”的意味,集中展现了当时民间生活风貌在博山窑民间瓷器传统审美理念中,只有自然、朴素之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例如:陶艺作品“青釉双鱼变形壶”是用粗陶制成的鱼的形式,一股浓重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寓意着“年年有余”,和民间的吉语风俗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感觉到一种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人性的渴望与眷恋,带来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面对以民间传统文化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博山窑陶瓷民间文化中的凤戏牡丹、喜鹊登梅、鲤鱼闹莲、莲生贵子等象征阴阳相生的手法,多表现为一种繁衍、生殖、联姻的思想,在陶艺作品中强化那种对生命繁衍的意象崇拜。陶艺作品《阿福》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中写意创造的根本,以写意传神为宗旨,形成一个具有民间喜庆、吉祥色彩的娃娃形象,这也是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特征和体现。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从用料到造型,无一不体现质朴的风格特征,由于对材料自然特性的格外尊崇,朴素反而使它们更具有生命力,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有崇尚自然的传统,体现到造型设计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民间使用者的地域特征、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崇尚自然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

自然、朴素是指万物的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而雕琢是指人为进行的装饰,儒家文化思想崇尚自然与朴素的审美原则,它认为一切美皆出于自然朴素,认为美是事物本身未加修饰的自然纯粹之形态,让质地本身放光彩,才是真正的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是重内容、轻形式,追求朴素适宜之美的审美特性,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是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自然朴素之美。

3.儒家文化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和谐统一之美

和谐统一之美的追求是贯穿中国美学自始至终的特点,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学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之中。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其实这些理论思想实质上都是在统一“和谐”原则下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严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之美。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天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儒家的文化思想内涵对博山窑民间陶瓷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

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表现为追求“人——陶瓷——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民间陶瓷艺术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博山窑陶瓷与民间的自然空间环境融为一体,主张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机结合。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念在博山窑民间陶瓷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①顺应自然:董仲舒认为天之美,在于大自然之美,人类能“得天地之美”,就是要顺应自然,按照四季之变和万物生长的规律,实现人体之美和生命之美。博山窑民间陶瓷从选材制作到民间应用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谦逊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其他文化都未能超越的造型、纹饰及图案。博山窑陶瓷在和谐统一之美的创作方面,无论是形式还是技艺,都有新的探索、新的汲取、新的时尚、新的变化。彩绘方面更出现了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成本低廉、迎合当时兴起的市民阶层喜爱的新手绘。博山窑陶瓷最醒目之处莫过于它浓郁的山野民俗气息,集中展现了当时民间自然、自由、和谐的生活风貌。活蹦乱跳的游鱼、悠闲自得的牧童、负重如牛的农人樵夫,以至育儿的婆婆、纳凉的瓷枕、烟花柳巷的三寸金莲、水烟袋等全都表现着百姓生活的实况和大众对和谐之美的向往。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百余年间山乡村落生活的历史长河,似乎能听到犬吠蓬户、鸡鸣于埘、女喧溪岸、蛙噪池塘,看到男耕女织、婚嫁迎娶、豆棚瓜架、请神送鬼。那横扫千军的线条笔画,无所顾忌的色彩对比,坚如磐石的块面结构,简约传神的形象描绘,处处洋溢着一股冲天豪情。从画面看,它虽然没有南方窑系的精致俏丽、妩媚淡雅,但是其宏大的气度、遒劲的风格、恣肆的想象及天马行空的笔触,却是同时期其他窑系所不能望尘的。这构成了博山艺术和谐之美的特色,并使之傲然屹立于世界陶艺之林。董仲舒的以自然为美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博山窑陶瓷艺术的发展,同时儒家美学思想对自然的关注,对天地自然形态之美的追求也无不影响着博山窑陶瓷。②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博山窑陶瓷艺术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作为陶瓷装饰主要装饰手法的陶瓷绘画,利用中国绘画的成就,在陶瓷表面开辟了不同于颜色釉的另一种美的境界。祥瑞题材是一种民族心理的表现,不管处于何种时代、何种处境,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与和谐。因此,表现喜庆、幸福的祥瑞题材,自古及今,一直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题材和基本的文化特征。儒家文化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亲和的关系,赋予花、鸟、虫、鱼、兽等以祥瑞寓意,这便是儒家文化思想亲和关系的特征表现。要欣赏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就需要了解传统文化和儒家美学思想精神,否则,很难把握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