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基础专业知识

经济基础专业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基础专业知识

经济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精品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150-02

1 引言

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它作为自己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高职阶段,计算机基础承担着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任务,这是关系到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高职高专物流类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必须针对其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

为了搞好计算机基础课的整体建设,我们提出了以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重点,带动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以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水平。2构建精练的教学内容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

我们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改革后的内容既满足了学生初步具备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又考虑了物流专业特色,做到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将来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精品课建设的实现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沿袭的是按照理论体系,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而高职计算机基础注重实践,重在应用。因此,只有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

3.1 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由于其实践性强的学科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更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分析”的以任务为驱动的三部曲模式。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采用情景交流、启发引导等多种方式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步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理解新概念,解决相关的问题。最后通过指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3.2 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技术和硬件方面已经不是瓶颈。几乎所有学校都为该课程提供了多媒体的教学环境,部分学校已经可以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环境从视觉、听觉各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互动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广播教学、监视遥控、学生演示、文件分发等功能,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小组学习或讨论、协作学习等多种模式,利用媒体的作用活跃教学气氛。

4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是精品课建设的关键

计算机课程不可能只靠听课就能掌握,必须大力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来巩固、拓展知识。我们以课程大纲为依据,对实验进行过程监控和管理,强化实验过程。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修改了实验大纲,明确了高职计算机基础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将实验设置为基础验证型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式实验等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这种探究式实验突出应用背景、体现真实环境,创设了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环节,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经历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因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5 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是精品课建设的重要手段

考核评价环节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基础评价体系。我们改变了只注重考试结果的传统理念,将计算机基础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思想,通过全程性、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考查,形成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6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重要依据

教材是学生的第一参考,教材建设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职高专物流类计算机基础教材应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线,紧密结合实际,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体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①结合教学体会、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自编讲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修订完善。②数字化教材的建设。为了方便学生课外学习,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开发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的网上学习课程。④正确的教材使用观。教学中教师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

经济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 非会计专业 会计基础实用教程 教材 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经济价值。尤其在国家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各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信息越重要”已经成为共识,逐渐受到经济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社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在这一大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都适时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开设学习财会知识的重要必修课程。然而,与课程相匹配的教材不仅数量少,而且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问题。因此,开展课程教材改革创新的研究十分必要而迫切。

一、教材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教材研究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是体现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蓝本。教材既是教师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课程不可或缺的。因此,对适用于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教材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已成为人们判断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其重要性已从传统意义的使命发生了更广阔的延伸。过去与现实充分证明,会计信息能够透视经济发展的态势,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会计信息已经成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进行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学习会计信息形成、分析和解读的教材进行探索研究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2.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需要。实施“应用型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所设置的课程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定位。然而,目前恰恰存在着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定位准确的教材为课程提供必要的保障,引领课程的方向。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下,以“学而有用、学而能用、学而会用”为原则,研究适用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3.改善和弥补目前教材匮乏的需要。有利于弥补目前适用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的教材数量很少、改变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不匹配的现实,充实此类教材,提升教材的品质。

(二)教材研究的目标

实现为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研究开发定位准确,内容适合,容量适当,结构层次合理,表现形式多样化的适用教材。

二、教材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采取实地调查、网上调查、访谈调查等方式,对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主要出版社所出版的400多种会计基础类教材及当当网站显示的370多种会计基础类教材的调查,以及面向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在校学生、往届毕业生及授课教师的调查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一是该类教材的总体数量不少,绝大多数为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适用教材,适用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教材数量很少。二是该类教材内容偏重于会计核算过程,缺少针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的一系列内容,与完成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三是缺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内容,不适于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四是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教材内容及形式上无明显差异,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或是其“简化版”、“残缺版”。

三、教材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

(一)改革创新研究

1.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材改革创新研究,充分论证和研判所获取的调查资料,针对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探求有效解决途径,制定适宜的解决方案,构建教材的框架体系,确定教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编写出版适用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材――《会计基础实用教程》。

2.确定教材内容。教材内容选取以“必要、够用”为原则,选材以“实用、适学”为原则。具体如下:(1)确定以会计信息形成、解读、分析、利用为主线。作为适用于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选定的标准是有利于培养对会计信息的识读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实现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等工作必备的财会素养目标。(2)力求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吻合。充分考虑高职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和接受会计知识的能力,选取适宜的编写素材,覆盖典型经济活动中最常见的实务。采用“在实务中学习知识,在训练中加深理解”的方式,增强教材效用和价值。(3)表述形式适于高等职业教育使用。打破传统教材单一的叙述模式,注重理论与训练的融合;通过文字、表格、实例的有机结合,实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确定教材由五个主题单元组成,具体如下:(1)主题单元一:会计基本知识。任务一:认知会计;任务二:设定会计核算基础。(2)主题单元二:账户与复式记账。任务一: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任务二:复式记账。(3)主题单元三:记账凭证与账簿。任务一: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任务二:登记会计账簿。(4)主题单元四:财务报表主要内容的核算。任务一:管理和运用货币资金;任务二:核算采购业务;任务三:核算销售业务;任务四:核算所有者权益。(5)主题单元五: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任务一:编制财务报表;任务二:分析财务报表。

3.搭建教材体例。采取以学习任务组成的主题单元为载体,将教材的内容凝练成特定知识模块、训练环节的教材结构,使学生在学习完成具体任务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教材的模式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目标。

(二)改革创新实践

通过研究实现满足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只需“懂会计”而非“做会计”的实际需求,解决现有教材与会计基础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问题。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使教材成为适用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专用教材。

第一,教材以培养学生“懂会计”能力为编写主线,以学生认知能力为编写基础,采用模块化、任务化的编写方法,依照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业务及阅读财务报表的过程与规律构建由五个主题单元为载体,由若干项任务构成主题单元,由学习引导和同步训练构成每项任务的教材框架结构。采取理论与训练相融合,体现解读会计信息的独特内涵和经济价值。

第二,教材本着“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学习知识,在实务技能训练中深化理解”的理念,以从事经济管理、从事经营管理等工作应具备的财会知识和财会能力为切入点,确定教材的知识范畴。以完全不同于从“凭证――账簿――报表”的会计核算过程的教材模式,采取围绕会计信息形成、分析、利用所必备知识能力取舍教材内容。

第三,教材立足面向高职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及经济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社会管理者等广泛受众群体学习会计基本知识。

第四,教材的编写注重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采取通过文字、表格、实例的有机结合,能够营造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提升教材使用效用。教材配套的电子课件既能够在课堂上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方便的展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成为学生课后复习、自学的学习助手和辅助工具。

第五,在教材的附录部分,通过推荐相关网站,利于学生查找学习资料,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学习途径。通过提供财政部近期根据我国最新税制调整颁布的相关条例,利于学生学习了解。

目前,我院的《会计基础实用教程》已于2012年6月出版使用,并被评选为校级精品教材。

参考文献:

1.沈星元,屈瑜君.基于学生能力与素质需要的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2,(24).

2.郭均英.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3.马西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型基础会计教材建设研究[J].陕西教育,2013,(4).

经济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建设;有效途径;职能作用

处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日新月异时代,社会力量高等教育办学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从单纯的关注规模、追求数量的外延式发展转为眼睛向内、脚踏实地、注重结构,以质量提高、特色强校的内涵发展为自己的战略方向,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和具体要求。作为一所以现代建筑工程科学技术为主的高校,特别是建筑装饰专业的学院要建成“人民满意”、全国一流、乃至有世界水准的高等学府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将学科规划与建设作为办学特色的根本,有效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的作用,倾力打造属于我们二级学院本身的课程、教学、科研质量品牌,以及管理与服务质量品牌,尽显特色优势。

高等院校专业基础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所涵盖与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几乎同步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由崭新的教育理念支撑的培养目标,仅就我们建筑装饰学院应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诸行业信息化之需设置的软件工程学——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倘若得不到广泛有效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要实现其课程目标是非常不易的。作为教师,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必须明确在专业基础学科课程资源建设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能和所要履行的职责及对学生专业引领作用。结合近年所任的专业基础课《软件工程导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网页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学科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由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最终到自由地开发和拓展、以及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的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重新认识自我,促使教师的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表现为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在高等教育改革走向纵深的今天,有谁不渴望将自己锻造成具有课程智慧的人师?除了进一步理清教师专业发展这个高校教育改革重要取向外,基于专业基础学科课程资源建设,教者要着重探究并解决好角色转换、职能转变两方面凸显问题,进而探索开发和利用专业基础学科课程资源的最佳途径,建构那些策略性知识,发挥好专业引领作用。

一、转换角色,增强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的自觉性,为实现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服务。

我们说,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一所社会力量高等教育院校要以独特魅力生存与发展,必须将自己的办学目光锁定在国内一流并适时追踪国际教育的服务宗旨上,在人才培育上应是最前沿的教育信息,而作为教者个体,尽管所容纳的信息沧海一粟,但亦必须一如既往的以最快速度、近距离的随国内教育改革的节拍并把握国际教育的呼吸。因为一堂课、一次教学研究和实验活动、一个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和对教师的启示都可能是巨大的。教育惟有牢牢把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方向、发挥学科优势,才能促使学院品位的提升,更好地履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谱写有区位特色的办学新篇。

目前,一些院校教学平庸、发展滞后其在于从教人员的主观愿望和付诸日常的教学行为在目标内容上“不脱纲”、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不超标”,教者匮乏创新意识,只注重课堂书本知识层面传授和学科课程终结的测试,在学科课程教学全过程中,严格依据教材和院系等对教学计划管理,不能有半点突破。教者受传统课堂教学思想束傅和教学流程框架组织形式的制约,使得“依赖心理”起支配,教学内容“唯书本论”、教学策略“唯上论”等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作为教师,当一名“教书匠”非常容易,当“名师”只要努力去严谨治学也不是很难,但要成为“人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照亮学生生命的航程,用自己的课程智慧、专业创新来影响学生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日常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科教学质量一直被院系视为“生命线工程”,在实施所任《软件工程导论》、《计算机文化基础》等教学计划中,我也愈加感受到教学质量的提升重点在课堂,教师要转换角色、改变课堂由教师主宰一切、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必须重新审视和确立教师的角色,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据网上信息显示,时下我国有2000多所高校,不可能放在同一平台上,不同类型的院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其共同点是“适应性”,适应性就是质量。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包括发展的质量观、合适目标的质量观、需求性的质量观、多元化的质量观、特色的质量观,各类院校都在用实力最强的师资、实验设备,集中人、物、财力加大发展,形成优势与特色。一旦形成特色后,这方面的人才,包括教师和学生,就会蜂拥而来。如果每所大学都有几个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就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特殊需要。应当承认,一些院校还未能把高教改革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真正纳入发展战略,使得一些教师在以信息化引领未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时代呼唤面前未能迅速调整自我、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新的人才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挑战面前,一些教师之所以处于被动地位,其原也在于缺少角色转换这一前提条件。不管教师的主观愿望多么纯正,教学策略倘若依然恪守“以我为中心” 、“教者是神圣殿堂”,这种教学是无效的、徒劳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改革实际上不单纯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而是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的改革;教师角色的转换,就是使教师在所任专业基础学科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未来发展而设计、为学生主动学习导航。学院只有树立“学生就是大学”这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的办学理念、教师只有树立“质量即适合目标”这一和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做到角色的彻底转换。教师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和学院的发展去发展自我,不断提升专业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教师也只有积极主动去开发所任学科课程资源、行使有效教学,才能完成促进学生成长这一最终标准,进而达到为基础课程目标服务之目的,整个教师队伍才会有强大的竞争力。

二、转变职能,探索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为学院专业优质和特色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转变教育职能这是教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所在。一所好的学院,专业基础教学应恒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课堂,作为院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不是教师自身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窗口,应充分体现教者的课程智慧和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空间价值。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它的关键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与教学改革配套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实施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去实践教学评估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和学生定期反馈等制度,来有效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实现教育职能观念的转变,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只有不断地将书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去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并不断探索其有效途径,才能打破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使教与学活动其乐无穷,更加有吸引力。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目标都离不开充裕的教育理念支撑和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的支持,高校基础课更是如此。尽管理论成分表述多是基本的专业技术原理,即前人的实践认识、操作过程的经验总结——现成的结论,学生获取专业基础知识上是被动的,特别是面对抽象、枯燥、生硬的理论,感受乏味,但教者务必使这些基础理论“活”起来。要在改革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改变教与学方法。一个人走向成功,要具备多种素质,搞教育要IQ、EQ同时培养,有的学生智商很高,情商不高,很难成才。区分一名良师不仅要衡量讲授能力,还要衡量其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情绪的能力。二是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新事物,它离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很近,教师可以围绕课程特点、基本知识技能、专业基础课程总目标和人才培育的课堂学期教学目标内容及分解的每节教学目标,视教学班学生需求,索取有价值的、鲜活的实践知识(操作层面的实例),作为对固定专业课程(书本原理)学习的补充,这样势必会激活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活动的教与学的全过程。其实,教者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途径很多,如诸多版本的教材、网络、软件、图书馆、社会实践(固定或非固定的教学研究、实习基地),只不过有些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加之院校课程本身的封闭性和有些教师缺乏识别、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使原本十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单纯而枯燥的知识传授,但也必须谨防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者应明确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在于服务,为专业基础课的全程教学活动服务。我们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专业基础课的学科教学就是在院系已通过的固定版本基础上整合了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是院系教研机构,还是教师在探索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中,都注重了从三个角度切入,以寻求新的突破:

转贴于 Ⅰ.在学科固定教材基础上,不断拓展实用所需。

应当看到,在全球信息化大潮推动下,我国的计算机产业发展迅猛,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专业教材建设在教育发展战略上更显得举足轻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时间较短,从业人员较少,而国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几十年间积淀的经典教材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我们的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建设一流的专业,要求教者必须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将目光瞄向世界最先进的层面,力促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是高校课程资源建设和提升教育品位的必由之路。高校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软件工程学的资源建设应本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计算机适用人才培养提出的内外兼蓄,使用外文版的号召,兼顾学生外文基础参差不齐客观状况,在组织教学的实践中,以我国教材为蓝本,适当引用外国优质课程资源,诸如《计算机科学丛书》等。它是对国内高校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度身订造的,其中,许多教材已为M.I.T,stanford,u.c. Berkeley, C.M.U等世界各版大学所采用。作为被我们建筑装饰学院基础科学教育选作的优质教学资源,我认为它不仅涵盖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库、编译原理、软件工程、图形学、通信与网络、离散数学等国内大学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而且各具特色,有的出自语言设计者之手,有的历经三十年而不衰,有的已被全世界的几百所学校采用。在这些圆熟通博的名师大作指引下,教者必将在计算机科学的宫殿中由登堂而入室。这些宝贵的优质教学资源为我们建筑装饰学院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教与学活动起到助推之成效。特别是影印版教材,单独开辟了“经典原版书库”,引进全美通行的教辅用书“Schaum’s outlines”系列组成了“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第6版更加突出了软件过程,增加了敏捷开发方法,便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掌握,其资源包括软件过程、软件工程实践、应用web工程、管理软件项目及软件工程高级课题,无论是我们搞教学研究还是引领学生探究学习都很有利用价值。

Ⅱ.从社会性即行业的实际应用价值合理地开发利用。

国家教育部门在“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意见别强调,要“按照优势突出、特点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引导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办出特色”。目前一些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对专业教育属性的基本认定,即未能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和基本任务。一些院校往往处于一种急功近利的运行状态,有一种为教学而教学倾向,他们对社会需求不能深入考量,甚至不清楚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对未来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什么要求,然而,他们却同样堪负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我校在优化课程结构上,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其专业基础课程优势在于彰显出“生本观”、“为学生发展而施教”的教学特色,我们从社会性即学生未来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应用价值有计划地、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我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还能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确定人才培养标准,以此为依据设计与之吻合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其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先进性,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保证人才培养的必要质量,故从开始我们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我认为这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应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基点出发,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Ⅰ]、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条件,即院系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诸如通用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图书音像(教学软件)资料。[Ⅱ]、通过教科研、学研、开放课堂(异彩纷呈的课堂革命)、学术讲座、热点沙龙、研讨交流等互动形式,实现资源共享。[Ⅲ]、通过E-Learning电子化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等信息环境下的教学与学习行为,打造教与学的新亮点,促进专业基础学科课程资源建设。特别是通过博客、QQ群等学生喜爱的网络工具,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合理利用。为了延伸课堂教学,可以将课堂搬上博客,在“博客课堂”上,学生既可根据各自需要查阅资料,也可下载各章讲义,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实现学习目标 [Ⅳ]、拓展校外课程资源。譬如“软件工程学”属现代信息技术范畴,社会应用范围广、专业科技含量高、工程技术人员发展潜力大,决定了人才市场的紧俏,我们可在共同发展、双方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建立稳固的教科研训实践基地。仅从国内目前教育信息化行业有一定推动力的IT企业就有10多家,诸如联想、戴尔(中国)、浪潮、英特尔(中国区)、浙大网络、现代中庆、清华同方、华为3com、方正科技、IBM、一百易、华工紫龙、爱普生(中国)、汉王科技、AMD等。从国外的教育经验来看,发达国家99%的大学包括高职院校都是采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笔记本电脑的教学模式给整个大学的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中国的高等院校要想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最需要的是创新和探索未知领域,这正是中国教育体系最需要提升的地方。

Ⅲ.从学院(系)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完善资源库建设。

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与传统行业(机械、建筑等行业)相比,还是比较年轻的行业。传统行业生产、管理和工艺都相对成熟,而软件行业在各个环节上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对软件“工程”科学性的认识,还要从学院(系)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完善资源库建设。尽管时下软件开发太稚嫩,甚至有人认为还谈不上“工程”,即未有一套略为成熟的评估标准。软件项目极易出现失败或失误,而软件工程理论又未能完全解决软件危机中的所有问题,但我们仍要坚定专业教育信念,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使它走向成熟。笔者认为,教者仅靠课堂教材是不能达到现代人才所必备的专业技术理论目标要求,还必须不断拓展新的课程资源,确立建设目标,形成新体系。计算机软件工程作为专业基础科学必须从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过程改进三个重要方面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

课程资源库建设不是盲目的,它是在科学精神指导下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一般应坚持“六项基本原则”:[Ⅰ]、进步性原则。课程资源要充分体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向,而不是游离时代。[Ⅱ]、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要符合当代大学生渴求新知即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活动前瞻性的兴致需求,以促进个性发展。[Ⅲ]、实效性原则。教者应精选信息并与学科内容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并产生最大效益的课程资源。[Ⅳ]、经济性原则。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者的导行很重要,应合理使用开发项目经费,做到既省时又高效、便捷。[Ⅴ]、因地制宜原则。应以本院(系)专业特色优势为主,在学科教科研训中展示专业教师风采。[Ⅵ]、共享性原则。对校内外、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专业基础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层面,因为在平素专业教师中的教科研学术交流和开展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了素材性课程资源,我们只有不断地潜心研究,课程资源建设才能从表至里、由浅入深,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其丰富内涵。

总之,在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趋势下,专业基础学科课程资源建设显得更为迫切。因为学院(系)专业教育、学科教学面貌的变化是以发展为标尺、各层面的效能需用管理者和教师的智慧去探索,课程资源建设与环境建设、队伍建设已被列为整合办学资源的“三大工程”。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对于满足师生成长需求、对于学院(系)教育发展、专业品位提升具有战略意义。理念认同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时下我们缺的并非理念,而是果敢的实践。我们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学科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就是通过研究和改革探索,形成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更新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动计算机软件工程教学与计算机IT产业的紧密联系,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还要通过不断挖掘自身资源、用足用活已有资源、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以最少的成本和资源达到学院(系)专业发展事半功倍的结果,实现教育绩效的最大值。让我们在百舸争流的教育大潮中,牢牢把握专业基础学科课程为学生成才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主旋律,以我们的教育创新成效来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美].Roger S.pressman著,郑人杰、马素霞、白晓颖等编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2007.1出版.

[2] 杨德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2007.1.29.《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

经济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现将财政部(92)财会字第09号《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部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92)财会字第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各中央级房地产开发公司:

根据财政部(92)财综字第38号文件《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适当发给职工等有关人员粮价补贴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现对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的会计处理通知如下:

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按规定每人每月5元标准发给在职职工的粮价补贴,计入企业的工资总额,但不计提职工福利基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企业支付给在职职工的粮价补贴,应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关于工资核算的有关规定,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支付粮价补贴时,借(减)记“应付工资”科目,贷(减)记“现金”科目。月份终了,企业应将支付的粮价补贴随同应付工资,按照现行资金渠道进行分配,借(增)记“管理费用”“房屋经营支出”“多种经营支出”等有关科目,贷(增)记“应付工资”科目。

经济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1.1零售企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壮大,在加之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市场,因此,如今国内的零售市场得到了很多国外零售商的青睐。中国的两大经济基石便是基础的产业结构和高端的金融链接,零售商业便涉及其中。中国目前的经济基础是制造体系,并且其为中国大量人口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巩固了经济基础与社会稳定。

1.2零售企业未来发展机遇的预测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现阶段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很多领域都在飞速的向前迈进,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常需求逐渐提高,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的质量也在提升。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趋势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并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零售商业在中国还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多的机遇。

1.3零售企业的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发展市场大,条件充足,所以大量国外零售商纷纷自带资金、技术、先进管理手段涌入我国,这也导致了我国传统零售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这是我国目前零售市场的现状,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零售企业将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发展,广大的农村市场中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

2、零售商业采购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采购模式不合理

分散式采购模式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采购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就在于其不能很好的控制采购资本,并且在分店管理上也增加了难度。在分散式的采购模式下,各个分店的采购物品权是由自己掌握的,所以权力的分散就势必给管理带来不便。

2.2采购程序的不合理

许多企业在商品采购上都有通过中间商,而不是直接从厂家拿货,有些中间商缺乏职业道德精神和专业知识掌握不足,从而降低了商品的质量,资金的滥用;在有限的区间内,中间商的商品种类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通过同一中间商采购的物品摆脱不了商品重复的问题,不同的企业采购到的是相同的物品,这就无法实现诧异营销。

2.3缺乏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

很多采购人员不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对于市场的分析不准确。不会很好的对商品进行评估,对商品的质量进行检测这就导致采购资金的滥用,产品采购不合格。另一反面体现在管理上的不严格。对人员管理的不完善,势必出现员工偷懒、走捷径、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并且很多采购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会从中收取好处费,这种在暗地进行的交易,不好管理也没法管理,企业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4缺乏采购资金

现在是“买家市场”,也就是说买家处在优势。零售市场的扩大加之国外零售商的涌入,极大增加了零售市场的竞争,很多商家难以打开销路,并且出现库存堆积,由此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

2.5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缺乏

本身采购资金的短缺,就更没有条件去购买信息化设备了,没有先进的设备,也就不存在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缺乏信息化的交流,久而久之导致跟不上市场的变化需求,这也是对零售企业发展不利的。

3、提高我国零售商商品采购管理水平的方案

3.1合理选择采购模式

建议采用集中式的采购模式。集中式的采购模式也就是说企业的商品让专门的某个人员或者是某个部门来负责,比如说在企业中设立采购部门,并由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管理,采购的权利只授予该部门,这样便于管理也便于商品的采购。

3.2减少采购程序

建议出去中间商部分,商家可以直接从厂家进货。中间商的排除,可以减少资金的使用,也可以尽可能的避免有关人员从中克扣好处费的现象,这是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利益的措施。

3.3加强人员的管理

企业应适当的提高采购人员选拔的门槛。提高采购部门人员的素质,与工作效率,周期性的对采购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测试,并且要求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改善采购过程中不完善的地方。

3.4以信息化采购为主

如今是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零售企业应大力推广信息化采购,做到与时代接轨。信息化采购能够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时间与更高的利益,商家之间运用信息化采购,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可以及时的掌握市场的变化,和其他企业的销售情况。

3.5改善资金管理制度

企业可以建立会计制度,及时反映企业的资金动态,对企业的资金实现更好的管理。在企业没有良好的资金运转请款下,不要盲目扩张企业规模。在改善资金方面,政府的帮助也是很关键的,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适度增加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