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市场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超越了教育范畴,逐渐成为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者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在了解了社会不同职业对于其岗位的要求后,再根据个人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身职业的一个过程。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一门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影响到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及以后成才,顺利实现大学生毕业后适时就业,完成社会中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过程中的重要措施。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该课程产生背景,在此基础上介绍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及案例,最后进行小结。

1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

我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始于2008年,当年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课程当初的开展,在学生中的反响并不强烈,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经历过走向社会、找工作等现实问题。

1.1课程的开设

在研究了国内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总结我校实践就业课程教学的不足,充分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构建出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

(1)大一阶段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6学时)。

(2)大四阶段课程: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8学时)。

本课程一年级就在学生中开展,首先帮助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我,逐步了解社会需求与职业设置状况,尽快适应高中后的大学生活,树立明确的个人目标,指导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去做,理解所设立课程的内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采取积极手段逐步实践完善自己的规划。

课程(1)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自我、了解认识社会、职业锚的指向、职业素质测评机制、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管理、工作世界观认知等。

在大学学习生活开展的同时,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纠正当前学生离开高中就放羊的状态,用实际案例结合新生学习生活,逐步指引学生走上正确的目标道路,大学的学习内容相比于高中更加丰富,专业性较强,除了要学好课内知识,其他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学习积累,一下脱离了集中管理的模式,有的同学非常不适应,自制能力欠缺的学生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从课程的开始,就帮助同学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靠自己以及老师,克服上述困难,逐渐接近自己的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

学校也在适当的时候,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课程(2)的主要内容: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素养、个人简历的制作、面试礼仪、大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等。

在毕业前夕,进行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的授课,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导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求职知识,为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提前做好准备,提升个人步入社会的就业竞争力。

1.2课程的教学过程

对于一年级大学生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认识自我,适时引入职业锚的概念,能够让学生在认清自己的同时,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有所确立;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引入探索认识社会的概念,对于确定好的目标,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好后,怎样实现规划目标,其时间管理也很重要,教育学生在大学生活初期,养成合理利用r间,完成既定目标的习惯;教育学生从虚拟的游戏世界走出来,面对现实世界,推销自己,建立正确向上的世界观等。

在二、三年级的断档期,教育学生养成帮助同学的习惯,树立相互合作、团队完成任务的信念;学校适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开拓大学生视野,逐步训练学生的人际沟通、团结合作能力;团队任务的完成,可以训练团队人员,自我协调分配工作,锻炼同学的组织领导才能、沟通协调能力等,在完成创新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走出校园,步入虚拟社会,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年级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课程的开设,先把学校的就业形势与择业范围做个介绍,详细讲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对于学生上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用往年就业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在讲解如何找工作的过程中,重点讲解个人简历的制作和面试礼仪,怎样将自己推销出去,是一门很有学问的艺术;在工作过程中,基本职业素养的体现,可以为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为将来的职业提升有很大帮助;在最后,讲解大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的相关知识,为某些同学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排忧解难;学校还定期举行毕业生双向选择招聘会,进一步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也为同学提供有力的扶持与帮助。

1.3课程教学在学生中的反馈

从一年级开展课程教学以来,刚入学的学生中,感到茫然的学生逐渐减少了,从综合大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基本完成了自我认知及时间管理的规划,心理调节能力有所增强,学校定期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掌握学生心理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针对问题学生积极安排心理疏导,定期回访。

中期的断档期,由班级辅导员完成后续工作,双师型班导,可以很好的解决在此期间学生出现的问题。

毕业前的课程,为学生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目标,及向目标如何努力,提供有力保障,其中面试礼仪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学校举行的双向选择招聘会上,为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保障。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评价,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个人素质、沟通技巧及职业素养。在毕业前教会大学生如何调整个人心态与期望,就业过程中的社会与企业选择,积极调整自我适应社会,调整心态适应环境。教会同学初入职场,在缺乏专业从业经验的情况下,抱着学习的态度,脚踏实地,由头开始,踏踏实实地从最基层逐步成长,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2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平台,利于与学生沟通,便于后续工作的积极开展。

2.1思政与就业的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在大四年更好规划人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制定目标方案并且实施,有利于学生认清就业目标,看清就业形势,扩宽就业途径。与大四的就业课程紧密结合,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理解课程,熟悉就业政策和方阵,吃透就业程序,用最短最快时间完成自己的就业目标。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界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灵魂。具体、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是讲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他认为,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应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职业包含着对己谋生和对群服务的作用;另一方面,职业又适应了社会分工制度和人的发展差异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目的并不仅仅限于“个人谋生”,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社会”、“增进生产力”,“尽其对人群的义务”。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针对性、科学性就是真正将职业教育的目标与课程自身特色,课程优势结合到一起,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关键在高素质,基础在技术技能,这两者缺一不可,紧紧围绕“高素质”不断满足国家层面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满足社会层面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满足个人层面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我们可以结合思政课程,将“三种意识”具体化为“四种素质”,这四种素质可以概括为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质。其中政治素质是方向、道德素质是基础、法律素质是关键、职业素质是根本。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确化可以更好的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

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

围绕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将现有的思政类课程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我们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形成了不同的专题,以期更好的体现工学结合模式:

在现有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本着“实用、活用、够用”的原则,将教材内容凝练成八个专题,但每一个专题又不仅仅是教材中孤立的某个章节,而是对现有思政课所包含的几门课程的很多知识点的提炼。其中包含了《基础》《概论》两门主干课程,也包含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形势政策》等课程的内容。这样一方面结合了学生的实际,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很好的结合了工学结合的模式,专题内容的选择,知识的扩展,实践活动的拓展契合了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力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灵活,高效。做到有创新性,针对性。一是采取互动式教学,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情境式、设疑式、探讨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习积极性。事实上,现在的90后大学生非常关注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希望能通过参与课堂教学与同学、老师分享自己的见解。比如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授“大学生应该主动提高职业素养”这一知识点时,就曾组织学生对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从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上的遇到的问题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我们还进行了访谈式教学的有效尝试,即改变课堂组成,每一个专题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现实的需要,邀请不同的参与者走进课堂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访谈式教学,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有一种参加电视节目的感觉(类似于上海大学顾晓英老师主导的“大国方略”教学),不同在于我们的邀请对象更加灵活,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专家,这里的课堂参与者既可以是本校的老师,其他年级系部的学生,毕业的学长,甚至可以是学校的工人师傅,学术有专长,术业有专攻,一改以往教师对学生的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的真实感染力。二是加大了案例教学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举例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强化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突出思政课的职业性特色。三是开设“书记主任论坛”和“学生论坛”配合学生社团建设,使思政课更好的大众化,“接地气”四是团队学习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任课班级内组成多个团队,大班教学,团队完成。五是差异教学,思政课教师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还应当应因材施教,尽量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增加和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案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针对性明显。六是拓展网络教学的新思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宽思政课外延。建立高职思政课网络课程平台,将课程的课件、视频、案例、图片等资料上传到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浏览学习,并通过网络留言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此外,教师可以运用微博、QQ、微信等时下流行的社交工具,加强跟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引导。借助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学习动态,对学生在课后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解答和引导,把思政教育落实到“工学结合”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这样既延伸了思政课课堂又拉近了师生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四、教学考评体系的构建

衡量课程教学的效果的重要标准就是“实效性”。 “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课程考评可以通过知识技能性考核进行有效评价。但思政课截然不同,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职业素质共同构成的“高素质”单凭技能、知识性考核,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实现考核目标的。教学要善始善终,一个好的考评体系至关重要。新的职教目标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思政教学的直接成果是精神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态度、精神等。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考评体系必须体现标准化的评价指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过程化的评价结果。

第一、制定科学的、可行的思政教学评价标准。依据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尽量的将评价指标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加大实践成绩所占权重,更好的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第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等方式,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多信息的汇总使评价更为真实和客观。也可以综合听取班主任、辅导员、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社会实践企业单位、社会调查单位的意见。甚至可以在学生进行企业下厂锻炼过程中将评价权直接交给学生实习所在的企业、工厂、班组。使得思政课教学尤其世实践教学的评价真正与企业一线相连。第三,注重过程性的评价结果。过程性评价不是将思政教学的作业、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更应该关注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的感受、体验和反思,综合考虑学生在思政教学及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衡量依据,将其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思政教育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课程思政的浪潮。在此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缺乏重视,尤其在语文学科领域,还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契合度低、学生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无法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所以,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让中职语文教学既能够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又能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达到语文学科的思政育人目的,是中职学校及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中职语文教师作为落实思政教育的重要主导者,应当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一方面,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这个职业,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同时,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思想政治学习,善于利用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声音,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加深对政治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精心选取的教材内容将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渗透能力,这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E]。对中职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多种途径:其一,要善用资源,通力合作,参加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比武、专题培训、向前辈取经等学习活动;其二,要加强对外学习交流,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为提升教学能力蓄力。以笔者所在的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例,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的搭建、思政课程名师工作室的成立、语文思政教育的小组定期研讨等,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构建课内外结合的"思政大课堂”

(一)挖掘教材当中的思政素材

教材是所有一线教师进行教学与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中职语文的教材中编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要以课文为蓝本,找准思政育人的着眼点,利用文本育人[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思政教育材料。其中,我国传统文化就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片沃土[4]。在教材中选择具有家国情怀的课文进行思政教学,如《岳阳楼记》?我爱这土地》《沁园春长沙》等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激扬爱国情怀的诗文。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弓I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如从孔子的身上感知其一生追求的“仁”,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感悟藏在那份“悠然自得”背后的高洁心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拓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阅读材料,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渗透

课堂教学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授《我的母亲》—文时,教师通过讲解,带领学生分析得出老舍母亲勤俭诚实、热情好客的性格特质。这一内容与当代社会弘扬“好家风好风气”相契合,因此,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家风”主题讨论,让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并尝试续写后续故事。这样的形式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起来,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融人、体会并有所收获。

(三)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在学生心中播下思政教育的种子,那么,适当的课外活动就是额外的养料,可让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以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例,德育工作本身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月一主题”班会、每学期的朗诵比赛、作文大赛、社团活动以及文明风采大赛等,都能成为中职语文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契机。与此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社会调研、企业实习和志愿者活动等也可以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充分依托校内外各类平台,帮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以学校茶艺专业的学生为例,茶艺、礼仪和舞蹈是他们的必修课。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特别注意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以《侍坐》中的“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为切人点,让学生承担校内的部分礼仪接待和茶艺会演等活动,真正体会社会生活中“礼”的运用,充分发挥了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三、加强学校思政教育机制建设与制度完善

实行思政教育,学校也应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中职学校在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同时,要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客观、冷静地从学生规范制订、教师队伍建设、宣传引领、教育激励、监督评价等多方面完善保障制度。同时,不断深人研究思政教育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设计出多维培养路径,加强机制建设,真正做到思政政治教育渗透到师生的言行举止。针对教师,要修订考核办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来激发教师思政育人的积极性。合理确定文化知识与思想教育评价的占比率,明确地把育人要求纳人评价体系中,促使教师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例如:语文课的考核要根据课程性质、授课内容、教学成效和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融合情况综合评价。要改变以往的一次性终结考核,要求语文教师把课堂提问、教学讨论以及平日观察纳人期末考核,还可以将思政内容纳入课堂、试卷和测评,全方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贯彻到位。

【参考文献】

[1]窦冰.中职语文教学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17.

[2]张捷树.中职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6(11):10-11.

[3]高巍.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14):31-32.

[4]周小波.传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实践刍议[J].科技风,2019(30):33.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38-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重任,学校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水平合格的普通公民,更是政治立场坚定,并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高等职业人才。由于诸多因素,现有的思政教育不是很理想,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挑战越来越大,越做越复杂。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纷纷转变思路,对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以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它是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培训形式与现代化教育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一般来说,现代学徒制模式有以下特征:①这是一种融合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协助的双主体职业教育体制,培养人才这一任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共同完成;②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企业学徒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生和学校都需要和企业签订合同,形成一个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体化教育体制;③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主导教学,学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现代学徒制模式为其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改革。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1.教学目标“传统化”。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经验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相对简单,基本定位于“四有新人”的培养方向。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尤其是现代学徒制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深入应用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和良好人格品行的技能型职业人才,更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现代化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显而易见,现有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已与时代逐步脱轨,如不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和调整,将严重影响到思政理论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地位。

2.教学内容“一本化”。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需要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以确保思政教育的内容统一、体系完整。这种“一本化”的模式虽然可以有效保证思政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对于奉行“实用主义”的高职院校来说却无法满足其实际需求。这导致了如下问题的发生: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形式课程,自己只需要学习好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的说教多,与社会实际存在^大差异,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离自己很远;更有甚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行。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思政理论课被学生忽视,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方法“单一化”。相比于普通高校、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理性思维方面相对欠缺,他们的思辨性较差,更偏重于感官认知和直观感受。教师在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时,过于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而没有把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机整合,使得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时,墨守成规,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呈现。这种单一化的授课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学效果不明显,处于为难的境地。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1.优化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双重身份”要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企业学徒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思想觉悟和意识,就必须要脱离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针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优化教学目标。(1)高职院校以坚持以德立人的根本目标,在实施教学活动时,确保学生可以学习党的先进性,并在学习人类发展历史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在企业中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2)要坚持以技能立世、能力立信的目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技术、了解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课本中的政治、道德等理论知识加以实践。此外,还要强化以能力立信的目标。在教学时,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合格的职业道德水平。

2.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思政理论课是一门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作用的学科课程。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要遵从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性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差异性,更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用六分“理论”四分“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以实现对传统思想的延伸。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结合我校思政理论课程设置来看,要想增强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建立起面向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体现出高职学生职业性、实践性。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入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操守、职业前景、法规制度等培训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科学设置学时,适应“工学交替”模式需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再是固定的。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安排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工作安排、教学管理三个角度进行调整和改革。首先,要重新制定教学目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要更好确保学生的职业人才素养水平得以提升。其次,重新安排教学课时。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实习安排,教师需要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后,高职院校还要把学生的“学徒”身份纳入课程考核内容之中,以此保证教学工作获得理想的成效。

4.与时代俱进,教学工作者育人不落窠臼。随着现代学徒制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深入推进和应用,给思政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思路,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必须要正视自身能力的不足,接受被权威挑战的现实,并积极主动学习前沿的新知识、新理念,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知己知彼,才能适应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新需要,使教学不落窠臼。当然,思政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根据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德育工作的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拓展教育视野,对自身的教学模式、教育方法进行完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中去,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洞悉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解决,以切切实实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成效。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一些中层领导主管或者爱岗敬业的师傅,到学校兼职上思政课。这样的双向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企业的岗位实践中,还能把思政理论课与实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教学要求。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信高铁 安全高铁 礼仪高铁 内生诱因 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思政教育顺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涵变。思政教育方法是连接施受双方的纽带,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涵变必然关切思政教育方法创新,创新与否直接关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成为现实课题。

一、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内生诱因

相较于其他高职院校,铁路高职院校伴随着“中国高铁”名片日趋彰显,“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跨境”产业合作日益扩大,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伴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度推进,思政教育主客体对象也悄然涵变,并逐渐演变成为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内生诱因。

(一)与“自信高铁”负相关的“教育自信”问题凸显

“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充满自信,国务院总理亲自担任“形象代言人”就是“自信高铁”的国际展示。但与“自信高铁”形成鲜明比照的是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客体在“职业教育”认知上的“教育自信”的巨大落差。在铁路高职院校中,这种“教育自信”缺乏却集中表现在与“自信”相对立的两个相对集中的“学生群体”中。其一是“自负”群体,在这部分学生中,一部分人过度强化中国“自信高铁”的自信,认为进入了铁路高职院校就进入了“中国高铁”的“国际班列”。一部分人在内心深处开始暗自窃喜,认为高中阶段没有学习好,同样进了有“就业保障”的“铁路高职院校”,甚至把“国家高铁战略机遇期”当成自己的“人生机遇”,过度“渲染”与“消费”,一进入高职院校后便开启“理想自我”的“乐逍遥式”自在生活,高中阶段不良学习、生活习惯不但不注意按学院与老师要求加以“习惯自觉”,反而“有过不及”。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也位列“自负”群体中,这部分学生大都是铁路系统“体制内”子弟,或“体制内”沾亲带故子弟,这部分群体中“自负”危害更甚,认为反正一毕业就可以进“铁路”工作,干脆不好好学习。其二是“自卑”群体。这部分学生大都因为“高中学习成绩差”或“高考失常”而录入铁路高职院校。“高中学习成绩差”这部分学生高中阶段不受老师喜欢,录入高职院校后,大学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为高中时的不良习惯延续提供了较肥沃的“土壤”:“学习自觉”不能养成,“管理自觉”也不知从哪里开始,“约束自觉”也远离家庭成为“形而上”的“自觉”,进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其自信心大受打击。“高考失常”学生总是自我纠结,也很敏感,总是后悔与普通高等院校“失之交臂”,总是认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接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也普遍较低,这种认识的不断自我强化,使很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显得极其的不自信。

(二)与“安全高铁”正相关的思想保证教育平台构建滞后

它是铁路高职院校以安全意识、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深入性与牢固性教育,既区别于普通高校或其他行业高职院校一般意义上的“安全教育”,亦区别于铁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具体设备装置的操作与维护以及具体的安全规程教育。铁路高职院校积极构建“安全高铁”思想保证教育体系不仅是院校自身加思政教育特色内容的建设需要,也是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自身具有强大鲜活生命力在铁路高职院校教育活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安全高铁”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中,业内把受教育者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的深入性与牢固性教育称为“恒常性”教育,亦即“思想保证体系”教育。而在大多数铁路高职院校的现有“安全教育”内容中,“思想保证体系”教育是被简化、甚至是被忽略的。导致大批学生在其学成上岗后,需要企业进行时间较长的基于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方面的强化教育与培养,且在通常情况下对于那些安全工作态度或安全工作意识未能牢固树立的学生来讲,企业方面突击性的集中安全教育的做法只能起到短时性的补救或促进作用,很难达到“入骨入髓”的效果。基于此,我国铁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开展“安全高铁”思想保证体系教育,对学生持续而系统地开展职业教育阶段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的建立与培养,达到铁路安全教育恒常性的目的。

(三)与“礼仪高铁”密切关联的礼仪文化教育强化不足

现代社会,世界趋于大同,文明和谐交融。“中国高铁”伴随“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与实施,率先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公众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铁路高职院校礼仪文化教育强化不足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这又集中表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铁路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编著滞后、学院及教学教师层面礼仪教育氛围不浓三点上;二是学生礼仪失范现象较为突出。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大量存在有客观原因,即:相对于一般的普通高校,高职学生生源质量较低、礼仪自觉能力相对较低,同时长久以来因为学习能力不自信,自觉或不自觉的经常用“礼仪失范”行为来“伪装保护自己”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铁路高职院校校园礼仪文化教育环境本身就比较薄弱。当然,教师与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在教师的主观上一方面认为学生应该“知书达理”,另一方面也认为学生有没有“知书达理”那不是“他”的事,而是学生自己的事,或者是“家教”的事;学生的主观原因可能简单的要命,有没有礼仪,那就是我自己的事;讲不讲礼仪,那也是我自己的事,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把礼仪当成“一回事”。

二、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实现路径

“自信高铁”、“安全高铁”、“礼仪高铁”正是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区别与其他行业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也是铁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要义。追求服务目标的全面性、主张多边性主体互动、注重方法的建构、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也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展的综合化趋势。铁路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自身思政教育的“特色”工作,适应思政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主动创新工作方法,为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一)教育自信,打造具有鲜明铁路行业标示的校园人文环境

铁路办学自信,用铁路理念精神指引人。铁路高职院校自校企分离独立办学以来,归由地方政府管理,开始了自我发展的新阶段。但基于历史渊源和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学校自身资源禀赋的综合实力与优势还是铁路。放眼当今中国与世界,铁路产业发展同样具有广阔时空。“中国高铁”世界领先技术之一的优势地位基本确立。因此,铁路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跟着铁路转,联合铁路办,帮助铁路干,乘势谋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在不断推进与高铁技术发展关联专业建设的同时,应下大力气锻造突出高铁“铁”字文化的办学理念,提炼形成铁路特色鲜明的校训、校风,用铁路理念指引人。结合学院实际,建设好设计风格独特的校史展览馆,通过艺术设计与布局集中展示学院校史、铁路精神、校训、校风以及办学成就、“校友风采”长廊等,用以激励在校生努力学习,为将来在铁路建设中建功立业打好基础。

铁路文化自信,用校园环境浸润人。铁路高职院校要坚定铁路文化自信,积极嫁接铁路文化进校园,并通过艺术设计与布局有效充分展示经过精心挖掘、反复提炼的同时具有丰富德育功用的铁路文化,尤其是代表中国铁路前进方向的“高铁文化”,使学生在学校各个活动、学习、生活场所受到不同校园环境的“铁路文化浸润”,将铁路行业文化植根于铁路高职校园文化的血脉之中。不仅如此,还可将铁路制服作为校服,每周一升旗仪式以及其它大型活动,都要求学生着统一的铁路服装。通过这种环境的熏陶,培养学生对铁路行业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为他们走上铁路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安全教育:构建安全高铁思想保证体系引领平台

铁路高职院校构建安全高铁思想保证体系平台,深入并牢固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确保学生安全思想的“恒久性”,既是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铁路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教育要求,也是确保“中国高铁”自信跨出国门,不断走向世界的强力支撑。

对接铁路企业安全文化,设计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建设内容。铁路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内容可以参照铁路行业关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可以从铁路安全理念文化、铁路安全制度文化、铁路安全行为文化和铁路安全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建设,院校思政工作部门与德育教学部门一道结合学院师生安全思想教育的实际需要,将铁路企业的安全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环境文化“校园化”,变成学院师生“乐读、乐学、乐谈、乐思”的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内容,同时要求各教学系部结合自身专业教育特点,积极创建确保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内容“乐读、乐学、乐谈、乐思”.平台阵地。同时,整合院校已有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对照各教学系部建设需要,进行添置和完善。

建立可行教育模式和机制,有效开展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校园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的组织模式从上至下呈三级管理机制。第一级为院校铁路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委员会,第二级为铁路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学生分会、铁路安全思想保证体系教育教师分会,第三级为各教学系部学生。各级下设执行组织,其执行组织可按如下办法组成或建成:第一级的执行组织由来自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团委等部门的人员组成或建成;第二级中的教师分会的执行组织由来自铁路企业的安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教育人员,以及来自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的涉及铁路安全方面或铁路课程教学方面教师或人员组成;第二级中的学生分会的执行组织由来自院校学生会、分团委人员组成;第三级的执行组织由来自各教学系部的学生、就业于铁路行业的各教学系部学生按系部组成。

(三)礼仪教育:主客体同步强化扭转被动局面

切实提高铁路高职教师的礼仪修养。加强铁路高职院校礼仪教育,要高度重提升教师的礼仪修养,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教育作用。“上所施,下所效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以及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待人接物、文化素养、治学精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要分阶段实施教师礼仪素质培训,具体可分为:学习培训阶段、教育实践阶段、自我总结阶段和成果检验与展示阶段。实事求是地制订礼仪教育规划是开展礼仪的基础,把教师礼仪培训纳入教师岗前培训这是首要任务;同时要多渠道开展教师礼仪实践活动。

全面完善铁路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内容,应结合铁路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突出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特性,选择合适的内容,编写专门的校本教材。基础性关注礼仪教育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道德性,注重学生个人基本礼仪常识。专业性应强调与铁路职业相关的特定礼仪规范。如铁路客运专业则可专门结合铁路旅客运输行业特点,设计售检票处服务礼仪、候车室服务礼仪、站台服务礼仪与车厢服务礼仪等多个教学内容;同时在礼仪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礼仪规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以后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课堂教学要倡导“教学做合一”,通过形象感知、师生共同示范、学生正确模仿、情景互动模拟等方法,让学生领悟礼仪文化精神,掌握礼仪正确规范。

大力支持开展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活动。铁路高职院校各层面可不定期举办礼仪演讲、礼仪风采展、职业礼仪操比赛、礼仪知识抢答赛、礼仪情景剧比赛或每年文明礼仪修身月等特色礼仪文化活动;征集学院各专业职业礼仪形象标语,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礼仪意识;编写不同专业的职业礼仪手册,发放相关行业标准及书籍,或创建礼仪手机微博,为礼仪素养的自我提高提供参考借鉴等等。同时,教育广大学生从基本的仪表、言谈和仪态举止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得到升华,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现自己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准、审美品位。总之,要让礼仪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师生在其中耳孺目染,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参考文献:

[1]许劲松,韩学芹. 新时期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

[2]迟成勇.试论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国外教育心理学理论为视角[J]. 现代教育科学,2011,(4).

[3]高玉平.将铁路行业文化植根于铁路高职校园之中----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