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务英语 口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活动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商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在众多的高职院校当中,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的课程,但是很少有相关学校可以有效的进行商务英语的口语教学,所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薄弱,这也是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
1.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新概念,关于它的界定仍在不断讨论中。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它应由态度(attitude)、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kill)三方面构成。笔者认为还应包括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谓文化理解能力,指的是在交流过程当中可以充分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存在的感知、情绪等差异,并以包容的态度进行交流;所谓交流能力指的是可以在有效克制文化背景差异的情况下,迅速的建立交际关系,解决出现的潜在的交际问题,达到最终的商业目的。
2.现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就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状态来说,口语是教学过程当中的弱项,其实不仅仅是在商务英语教学当中,在其他的外语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外语教学,商务英语的教学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在工作当中有效地进行商务交流,达到既定的商业目标。实际上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当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学生发音不标准,而是没有将英语当做一种工具加以利用,对自己的口语没有信息。因此应当从这个方面来解决目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弱的问题。
二、影响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1.主观因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历来接受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都具备很强的发散性,但是西方国家更加注重思考的直线型,这就导致了在主观因素上中西方的不同。对于西方人来说,交流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具体事物的逻辑分析,但是汉语当中交流的过程更加注重对整体意思的概括。例如在语法当中,汉语的时间顺序是年月日,但是西方人的时间顺序则是日月年,中国人在听到表扬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谦虚的否认,而西方人更多的是欣然接受。这种传统教育造成的主观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客观因素。能够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客观因素很多,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制度因素、教育方式因素、社会导向因素三个方面。所谓制度因素,是由于目前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英语交流功能的使用,如果考试当中不考口语,那么学生就没有动力去学习商务英语口语;所谓教育方式因素,是由于我国教师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对英语和商务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实际应用教育;所谓社会导向因素,是由于目前的社会风气大多是就业论,所以学生会认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用,只要找到工作就行。
三、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突出学生在口语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来说,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应当避免教师的填鸭式教学,采用更加灵活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开口说话。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让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通过采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也乐于开口说英语。同时应当积极的进行行为引导,在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课堂环节设计之后,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激励和教育,当学生不敢开口说的时候,应当给予及时的激励,对于学生口语所出现的错误,应当及时的纠正,在课堂教育完成之后,应当对学生的优点进行放大表扬,激发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
2.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应当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意识的认识,一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例如可以模拟一个商务宴会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文化背景的客商,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找到跨文化交流的重点和难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同时还可以借助于一些商务交流的失败案例,向学生说明这种商务活动当中对文化背景理解的重要性。
3.利用体验教学传播跨文化知识。体验教学是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当中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成功案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会国际商务礼仪,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做好体验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一些影视作品进行讲解,一方面学生对这种方式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了解某些重要场景下的交流方式和交流特点。如果有条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方式开展教学。
4.充分利用实践机会,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同样要想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应当使用实践的机会进行。鼓励学生参与英语演讲、英文歌剧排演、和外教交流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与外国人进行对话交流,或者是通过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参考文献:
本文作者:蔡激扬工作单位:上海金融学院
听说模块听说模块是英语口头交流的主要形式,主要有听力和口语两部分内容,教师布置适当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发现问题并给以反馈。听说模块在整个课程的比例应达到三分之一。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商务英语安排了听说的内容,听力主要是采用BEC中高级模拟练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较短的对话或陈述选择正确的相关信息,例如:Youwillhearanotherfivepieces.Foreachpiece,decidewhatthemainreasonisforthephonecall.另一种是根据一则较长的访谈选择回答相关问题,例如:Youwillhearpartofaninterviewwithaconsultantwhohasstudiedtheneedsofsmallcompanies.Choosethecorrectphrasetocompleteeachsentence.[1]所听内容的语速和难度对学生听力的提高较有帮助。口语练习主要采用了口译和会话的形式,即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模拟国际商务情景的中文会话进行口译或根据中文提示用英语会话,在练习完成后,播放练习视频,学生通过听力对照回顾自己练习的质量,例如:———这张幻灯片显示的是去年总的净收入。蓝色的线条表示的是来自量小的利基市场类的产品收入。红色的线条代表的是来自低利润率而量大的产品收入。———打扰一下,虚线代表的是什么?———对不起,这条虚线代表的是来自配件和附加产品的收入。笔者在教学中还借鉴了西方课堂常采用的presentation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就有关题目进行准备并在课堂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陈述,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效,也较受学生欢迎。当然,陈述的话题最好还是能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结合,笔者给学生布置的题目举例如下:“Theimportancetoacompanyofhavingwellmotivatedstaff.”“Whatisimportantwhenselec-tingthemostsuitableapplicantforamanager’spost.”[2]
写译模块写译模块是书面交流部分,因课程学时有限,写译模块练习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今后在相关领域工作中常用的交流形式,从而使学生的书面交流能力的提高更具实用价值。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是从学生的商务英语方向出发,对商务组织内部常用交流形式(备忘录、报告)和外部常用交流形式(商务信函)进行了针对性翻译和写作练习,翻译练习如:如果你方价格有竞争性,质量上乘,装运期可接受,我们将大量订购。目前我们的一些客户对你们的纯毛地毯颇有兴趣,并询问其质量和价格。我们认为你方的海尔空调在这里会很畅销,希望很快收到你们的样品。贵方的刺绣在欧洲很受欢迎。我们欲订购。请告知我们你们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以及你们的销售条件,如支付方式,交货日期,折扣率等。写作练习形式较丰富,例如:Fillinblanksinthefollowingusefulexpressions.WehaveyournameandaddressfromtheCommer-cialCounselor’sOfficeofyourEmbassyinBeijingandarenowwritingtoyouforbusinessrela-tions.[3]又如:Readthefollowingletter,discusstheproblemsinitswritingandmakeimprovement.Gentlemen:YournameandaddresshasbeensecuredfromourChamberofCommercewhostateyouareinterestedinformingimportandexportconnectionsforvariouscom-moditiesandproducts…再如:Readthefollowingletterandwriteareply.DearSirorMadam;Weareimportersofindustrialchemicals,plasticsandfertilizersforresalewithinIceland.Althoughonlyasmallcountryintermsofpopulation,Icelandimportsconsiderablequantitiesofchemicalrawmaterialsasshehaslittleornobasicchemicalindustryofherown…[4]
跨文化交流模块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常常发生跨文化背景中,跨文化交流模块似乎应成为英语专业实验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笔者觉得该模块的设立取决于各校英语专业初级阶段的课程设置,如已开设过跨文化交流课程,则可仅安排相关案例由学生进行讨论,如未开设,教师可根据课时实际情况适当传授基本知识。笔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安排大三下学期,而实验课程是在大三上学期,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先对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及男性女性维度等跨文化交际基本概念进行适当讲解,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明白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即可。在讲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应将这一模块作为一门跨文化课程来讲授,而是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来学习;第二,主要应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例如:American:Mr.Sugimoto,Ihavenoticedthatyouaredoinganexcellentjobontheassemblyline.hopethattheotherworkersnoticehowitshouldbedone.Japanese:(Heisuneasy).Praiseisnotnec-essary.Iamonlydoingmyjob.(HehopesotherJapaneseworkersdonothear.)American:Youarethefinest,mostexcel-lent,dedicatedworkerwehaveeverhadattheJonesCorporation.Japanese:(Heblushesandnodshisheadseveraltimes,andkeepsworking.)American:Well,areyougoingtosay“thankyou,”Mr.Sugimoto,orjustremainsilent?Japanese:Excuseme,Mr.Jones…mayItakeleaveforfiveminutes?American:Sure.(Heisannoyedandwat-chesSugimotoexit).Ican’tbelievehowrudesomeJapaneseworkersare.Theyseemtobedis-turbedbypraiseanddon’tansweryou…justsi-lent.Question:WhywastheconversationbetweenMr.JonesandMr.Sugimotonotsopleasant?[5]在与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选用的案例可长可短,对于较长案例应提前布置给予阅读,从而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英语专业实验课程的模块化教学体系需要有相应的测试环节与之配套,换而言之,就是对于听说、写译和跨文化三个模块应分别进行测试,测试的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总成绩。通过各个模块的单独测试既可以保证模块化教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也能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强化过程管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内容摘要: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中国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之来考量英语词汇教学,前者是介绍死的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后者是一种思维方法及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词汇教学中,借用多种方法,比如直接介绍、对照比较、案例分析、多媒体手段等,及时适时介绍西方丈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英语词汇,英语语言构成的要素之一,承载着英语国家的特定文化。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适时介绍西方文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一、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论述说明,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的词汇知识还相当匾乏,英语水平远没达到中等程度。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者而言,词汇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依然是直接学得,来自老师的课堂词汇教学。由此,公共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了解词汇层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既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把所学词汇得体地运用于实际语言交流中。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应适时补充英语文化知识,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 ,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其他各项是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而传载着不同侧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词汇教学中只注重词的音、型、义这些表面属性是难以促成实际交流能力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会犯错误,会引起误解和不快,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人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比如,在学习politician时,就应该及时指出其在英语文化里第一含义是“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我国文化里的“政治家”。中文的“政治家”对应的英文是“stateman"。在西方文化里,政治家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政府高级官员。而politician指的是为谋取个人私利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译为“政客”或“政治贩子”更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文化知识对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行词汇教学时切不可只注重词语知识,忽视其文化传承,也不可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分割介绍,要做到适时融合,否则将会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负面迁移的后果。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介绍只是给他们提供了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相当于“授人以鱼”。这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的培养,能力的培养。老师这种融文化知识于词汇教学中的思路和方法恰似“授人以渔”。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老师所讲授的具体文化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下所培养起来的跨文化意识以及随之而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伴随他们终生。这正是我国英语教学目的之所在。
二、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方法
1.直接介绍(explicit instruction )。因为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合直接介绍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例如,词语Achilles heel的意义是“致命弱点”,它来自希腊神话故事。荷马诗史《伊利亚特》中有一位希腊英雄阿基利斯(Achilles),他出生后由母亲抓着脚后跟(heel)浸入冥河水中。浸过水的全身刀枪不人,唯独没浸过水的后跟部位抵抗不住刀枪,成为致命之处。后来,在战斗中Achilles被击中后跟而死。这个希腊故事升华出英语Achilles heel的典故。三言两语既增加了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地跨文化意识地形成。
2.对照比较(comparison and contrast) 对照比较是跨文化教学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里常常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要彻底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比如,我们汉语里的“竹夫人竺和英语中的Dutch wife该如何对译?教学中如果忽视了文化渊源,把“竹夫人”直接译成bamboo wife,把Dutch wife译成“荷兰夫人”,恐怕没有学生明白在讲什么。我们知道“竹夫人”是用竹青蔑或用整段竹子做成的一种纳凉用具,圆柱型,中空,周围有洞,起通风作用。Dutch wife是a long round or an open frame of rattan or cane used in beds in tropical countries as a rest for the limbs and an aid in keeping cool.因此,竹夫人和Dutch wife应该是对方语言里最接近的对应词,也就不难翻译不难理解了。通过对照比较,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更清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教学意识
语言承载着文化,英语教学与文化传统有密切联系,所以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大学英语教学理论认为文化和语言教学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很大程度过于重视对英语语言学习,而缺乏对于跨文化交流教学的意识。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跨文化交流教学重视不足,同时英语教师也难以从具体的文化角度进行授课,影响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由于缺乏跨文化教学意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甚至一些院校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流对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等知识很少提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教学经验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对国外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教学过程,如果大学英语教师具备跨文化教学的经验,可以促进学生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一些大学缺少有跨文化教学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就难以把握英语国家文化的特色,直接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不能有效符合跨文化教学理论的要求,造成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相互脱节,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相对于国外在语言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理论研究,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在这一方面研究相对不足,教育理论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大学英语教师不能有效运用到现实教学过程中。另外,正是受到我国跨文化交际教学理论体系研究不充分的影响,导致我国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训练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跨文化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定的模式,这与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训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所受到的跨文化训练越系统,其所具有的教学手段和技能也就越符合教学要求,才能更好提高跨文化英语教学的质量,但是英语教师学习了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也并不代表可以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比如当前即使一些英语教师接触过系统跨文化交际理论培训,但是也无法熟练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训练有利于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手段与技能。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加强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知
加强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知可以增强大学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意识,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合理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思路,加强教师主体对跨文化教学的认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才能更好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另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跨文化教学体系,合理掌握本土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差异,推进大学英语体验教学,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二)增加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经验
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质量,要不断增加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经验,针对于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要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健全跨文化英语教学理论体系,同时也要加强对先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健全有效的动态化机制,进而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体系。
(三)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训练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跨文化交际理念运用到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实际应用水平,深化学生们对英语文化内涵的把握,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英语课程标准,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跨文化教学训练才能更好的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体系,进而帮助学生们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的作用,强化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文化交流也不断加剧,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语言学习,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彼此的文化,所以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才能更好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杜晖.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4(05).
[2]霍兴丽.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6).
1文化与语言的互见
1.1从内涵看它们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具有“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①即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其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是受到特定社会文化影响的。因此,无论是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体还是个人交流,我们都不能忽视文化这一核心要素。语言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事物,为什么用这样的语音或者书写形式,其原因只有一个:约定俗成。如果一种指称一旦成为约定俗成、在全社会范围内通用,它就可以进入语言体系。因此,语言也和文化一样,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社会界限。
1.2语言反作用于文化:通过上述定义不难发现,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汉语中就有许多文化词汇,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龙”、“旗袍”。英语中也有,比如:“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如洗;字面义为“和教堂的老鼠一样穷”)、“fool’sparadise”(黄粱美梦;字面义为“傻瓜的天堂”),其语汇通常会与他们的宗教、航海历史有关。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语汇受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显而易见。但是语言反过来对文化的影响却难以捉摸。一般认为,语言主要对人的感知产生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一种语言中如果没有特定的色彩词汇,那么持这种语言的人对这种色彩的感知也是不敏感的。本人认为,这种影响是通过这样一条线索产生的:语言的书写形式影响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又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沃尔夫假说即是有关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的假说。在此以汉语影响为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向综合与形象。综合思维是说,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思想时,通常不会先说明主题与结论,而是倾向于先铺垫说明前提、主题的来龙去脉,在结尾还会引申一些相关的事物。我认为这就是因为中国人的综合思维使得我们在考虑问题、表达观点的时候去全方位地考虑。中国的医学、艺术等同样受到了这种思维的影响。其次,中国人的思维偏形象而非抽象。自古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都是以实用为原则,很少去探究其为什么会这样,对于科技原理的探究不足也是我国科技后来落后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在我们没有接触书面语之前,我们所听到的即是我们所接收的信息。而在我们接触书面语之后,语音就不能像表音文字那样发挥作用了。虽然汉字有一部分也有音旁,但大部分对汉字的区分、认识是通过意义来进行的。也就是说,通过汉字的象形的字形进行。
2沟通障碍浅析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沟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然而,正如前面所讲,在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作用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沟通障碍与误会在所难免。“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在于,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作为符号体系的语言,有其严格的规则;而言语,则多受说话者的心理影响。
2.1由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由语言造成的障碍,即由于我们未正确地、全面地了解对方语言的结构形式而造成的失误。比如,在语音方面,英语不是通过声调来区别意义,而汉语是通过声调来区别的。比如:“利害”(轻声)和“利害”(四声)就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果一个美国人和中国人交流时,不理解汉语的这一特征,就会产生误会。同样,在英语中,有些词汇声音的重心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例如“record”其重音在第一个音节时是名词,纪录片的“纪录”;重音在第二个音节时是动词。再看词汇。我比较赞同一些文章中对于词汇差异的分类:概念意义错位、形义错位与文化附加义错位。②概念义错位比如说:在英语中,仅用“president”一个词来表示“总统、校长、董事长”等多种意义,而汉语却对这些称呼有明确的划分。所以,如果一个中国人不了解“president”的意义宽泛性,很容易将其狭义地理解为“总统”从而产生理解错误。形义错位在日语与汉语之间体现比较明显。就是说,同样的写法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不同的意义。比如:日语里“娘”是指女儿,而汉语里“娘”是指母亲。文化附加义则如本文之前所讲,我们说:“他有梅花般的气节。”如果不了解“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就很难理解这句话。本人在一次与外教的交流中,就因为没有注意到“星期五”在信基督教的国家含有“倒霉的、不好的”意义,他们一般不选择在周五有活动。而我邀请外教在星期五去参加一个派对,外教有点儿生气地拒绝了。在事后我才想起这个原因,为时已晚。
2.2由言语差异造成的障碍:言语即从语法层面看,一句话并无错误,我们对其语音、词汇等层面的理解都是到位的,但是依旧造成了误解。这就需要分析我们交流对象的文化特征、表达习惯、心理特征等。下面举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一现象。
2.2.1未注意交流对象的文化特征、心理特征a.李娜是一位去美国加州大学交流学习的大二学生,在到达美国的第一天,她就去主动与负责自己学习生活的辅导老师见面。这位老师在之前与李娜仅仅有过几次电子邮件联系。在李娜看来,这位老师属于不熟悉的人的范围。于是在第一次见面简单问好之后,为了不使气氛尴尬,她和老师谈起了天气,她觉得这是英美人士经常有的口头谈资,就像中国人经常问彼此“吃饭了没有”一样。然而这位老师好像并不感兴趣而且表现出了一些失望的样子。后来李娜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天气这个话题基本上是坐在公交车上的陌生人之间就可以谈论的话题。而在和自己有关系的、认识的人之间,话题不是这么局限、客气的。其次,李娜在谈论天气后,又以关心为出发点,建议老师添加衣服。其实,对于个人主义观念比较强的美国人而言,这种关心是他们不接受的。因为他会觉得你在质疑他的能力,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干别的事情呢?b.对于李娜,她依旧不怎么习惯的事情是,对于师长的称呼。在中国,直接叫老师的名字是非常不礼貌的。然而在美国,她的好几个老师都直接告诉她叫他们的名字即可。虽然了解了这一差异,可是由于从小的中国文化心理烙印,导致李娜每次在称呼老师的时候,虽然叫了名字,可她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这使得她在交往中很不自信。这种差异来源于美国的个人主义。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是绝对平等的,不能因为职位等差异而高人一等。学生直接称呼老师名字是自由平等的表现。
2.2.2未注意交流对象的表达习惯:本文在第一部分谈到的语言对思维、文化的影响一样,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综合性思维不同,英美人注重逻辑性、分析性思维。也就是说,他们在叙述或者论证一个观点的时候,往往清晰直接、逻辑严谨。他们擅长逻辑论证而非大量的例举。因此在蒋铭所在的小组,他们虽然说的是对方的语言英语,却依旧用的中国人的思维,这种不配套导致了外教评委的不认同。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心理特征的不同,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即使使用着对方的语言、且语法表达也没有错误,依然会因为种种原因引起误会。
3怎样关注及避免沟通障碍
3.1突破文化束缚:在陈晓萍的《跨文化管理》一书前言中写道:“世界上只有一个月亮,和一个金色的太阳;灿烂的微笑对所有的人都是友好的表达;即使山峦分界地区,海洋浩瀚无垠,这依然是一个小小的世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已经不再受到地域的阻碍,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然而,科技让我们跨越了地理上的障碍,那么植根在不同国家、民族人心理的文化障碍如何跨越呢?“中国人学习外语要获得地道的目的语语音,移情必须做到刻意模仿洋枪洋调,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这对某些学习者来说并非不能而是其个性不愿意这样做。同样,目的语的特殊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对某些不善于移情的学习者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③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之所以说英语发音不地道,就是在语言这一层面上难以突破心理障碍去像英美人一样张大嘴说话;同样,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由于他们的母语并没有非常多且明显的声调变化,因此在学习中文时,即使知道了这一不同,他们也很难真正突破心理障碍做到和中国人一样说话。仅仅在语言层面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难以预测、掌握的言语层面了。在言语层面,由于表达习惯、心理状况的难以预测性,跨文化交流的双方即使有意识去规避这些不同,也往往难以把握准确。如前面李娜的案例中,虽然她已经按照英美人士的习惯选择了谈论“天气”这一话题,还是由于了解不够深刻而产生了误会。移情(empathy)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认知转换,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考的心理倾向。简而言之就是有意地关注到彼此之间的差异并努力突破这种心理障碍。我认为,这种突破文化束缚的动力还是与想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动机强烈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当我们越想要和对方交流的时候,我们就越会自觉地、深刻地去了解对方的文化语言习惯。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李娜真正了解并融入到了美国的社会生活之中,那么她在称呼语等问题上的不习惯也会逐渐减弱了。
3.2创造多接触异文化的机会:在本文的第二个案例中,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掌握了比较专业的外语知识,却还是未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沟通。我认为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和外教上课接触,其余时间还是继续沉浸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因此,这种关注对方心理、思维层面的意识并不强。从而导致了用中国人的思维说英语的现象。这在国内英语考试中也许不会有影响,因为评判的老师也是中国人。然而如果一旦真正进入与异文化的交流圈,这种弊病就会显示出来。在一位学者的调查中,就发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表层文化负迁移率为39.5%,深层文化负迁移率为61%;而在华外资或中方企业的合资员工的表层文化负迁移率为30.5%,深层文化负迁移率为40.5%。④这就是因为在外资企业中,员工与异文化的同事接触频率较高。因此,想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除了在主观上要有非常积极、甚至献身精神的文化移情意识,还要在客观上多创造与异文化多接触的条件。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