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java职业技能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几年CDIO教育模式应用在工科类课程教学中显现了很好的效果。鉴于其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教学层面的系统性以及其广泛的适应性,作者在2008年将这一模式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设计中,利用CDIO模式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开发,下文较详细地介绍了该课程设计开发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CDIO;高等职业教育;Java程序设计;课程开发;项目教学;引导文
1 CDIO教育模式简介
CDIO的教育模式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几所著名大学,历经数年的探索和研究,得出了CDIO的当今先进的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 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此能力不仅包括个人的学术知识,而且包括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
CDIO的基本内容大概可以总结为:
A. 1个“愿景”――是人们永远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目标、完成的使命、实现的价值。
B. 1个“大纲”――对学生4个层面的能力提出要求。
C. 5条“指引”――对培养计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学习构架的指引。
D. 12条“标准”――对是否实践CDIO教学理念的判定标准。
2 CDIO教育模式引入是高等职业教育是明智的选择
近些年虽然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效果还是不甚理想,表现在毕业生普遍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薄弱。凡此种种,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而CDIO教育模式恰恰非常有针对性的对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做出了全面、系统的指导。
3 应用CDIO模式开发《Java程序设计》课程
3.1 《Java程序设计》之愿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Java语言进行桌面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结合数据库应用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进行桌面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基本胜任基于Java桌面开发程序员的岗位。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诚实、守信、坚韧的性格,培养善于沟通表达、善于自我学习、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并养成规范的编码、按时交付软件等良好的工作态度。最终成为有专业技能、有社会意识和适合软件企业多种工作性质的软件专业人才。这样对该课程给出了准确的定位。
3.2 《Java程序设计》之教学大纲
《Java程序设计》教学大纲涉及四个方面内容。
3.2.1 专业知识设计
专业知识方面按程序设计规律分成:基础模块、提高模块、 高级应用模块,形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推进式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包括:Java程序设计基础模块、聊天系统用户登录模块、聊天系统用户注册模块、聊天系统用户聊天模块和聊天系统聊天记录操作模块(具体见表1)。
3.2.2 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我们决不希望我们培养出“复印机”式的学生,而学生能力的加强反过来对知识的学习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培养对学生今后在企业是否能适应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具体内容如表2 )。
3.2.3 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人际交往技能是从事程序设计与开发人员必备的能力,而常常被教育者和学生所忽视的,过去“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团队合作,这时人际交往就凸显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下面表3就是人际交往技能培养方向的图表。
3.2.4 《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CDIO系统的搭建
《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CDIO系统按照下面的框架完成了搭建任务。具体见表4。
3.3《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CDIO系统的具体实施
3.3.1课程的具体实施细则
我们在CDIO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遵循CDIO课程模式的5条引导,再结合CDIO课程模式的12条标准,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进行设计如下:
A. 本课程以源于企业真实的项目(如:QQ游戏设计)为载体,将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该项目设计,形成一个整体。
B. 本课程将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1级为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2级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项目;3级为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与理解而设的项目。 在教学中我们选择了2个一级项目、1个二级项目和2个3级项目组织教学的。
C. 本课程紧紧围绕:知识体系教学-、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养成-3条主线组织教学。教会学生:会学习、能做事、会做人(具体设计详见图1)。
3.3.2 本课程特色
A. 大量游戏项目的引入:
为了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所选择的项目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方向为主,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达到了“教学做评”一体化,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B.“引导文”教学法的引入
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即引导文)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文件中包括一系列难度不等的引导问题组成。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文,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清楚地了解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 它是项目教学法的完善与发展。引导文是引导文教学法成败的关键,采用此种方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
C. 真实化程度的提高:
以真实的项目(腾讯QQ聊天系统,UFO攻击游戏、远程考试系统)为载体,在真实的环境(校内软件工厂)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完成课程开发教学任务的教师就是软件企业中真实的开发人员,学生完成工学结合的作品就是企业真实的软件产品。
D.完善的评价体系:
“565评价模式”。其中5是指5方面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技能训练和态度习惯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结合;校内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结合。6是指6个评价项目包括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各个模块口试与实践、期末考试(笔试)期末考试(项目)最后的5是指评价要达到的5个标准即有效性(Valid)可靠性(Reliable)一致性(Consistent)公平性(Fair)客观性(Objectivity)
E. 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
对年轻教师由学院选派资历的教授或副教授来进行指导;鼓励老师进修培训获取各中职业资格证;实行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培养双师教师;参加高职教育理论研讨会,提高职业教育理论水平;组织人员对CDIO效果明显的学校进行调研。
3.3.3 课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我们深知再好的设计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保障体系也只是纸上谈兵,故我们从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创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如图2)。
4.课程评估
4.1 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经过2年左右的教学实践, CDIO教学模式在我们《Java程序设计》课程已初见成效,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许多同学通过了Sun公司的职业认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JAVA)参加考试同学的通过率达70左右,学生一次就业率明显提高,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比较强,上手比较快,后劲足。
4.2 缺失分析:
让课程的改革和学院的改革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上下一盘棋不能孤立的搞单课程的开发;要组建一支高水平、德才兼备的“双师”教学团队这是前提,不能“单打独斗”;我们应该结合具体学校、具体专业、具体课程的实际特点,把先进的CDIO教学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至少3套层次不同的项目,提供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用;“引导文”的编写上还需有企业开发人员参与,缺乏企业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5.结束语
CDIO教育模式的先进性、普遍实用性是不容怀疑的,许多学院结合学院和行业特点都探索出新的模式如汕头大学在CDIO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又推出EIP-CDIO模式,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基于CDIO教育模式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开发实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亮军,周景伟.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22):22-23.
[2]张云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业技能培养 计算机网络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最早从事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外及台湾地区12所高校缔结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包括韩国庆南情报大学。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是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韩国庆南情报大学,1965年建校,是韩国最早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专科大学,是一所国家公认的最优秀的专科大学,是2006年韩国教育部公布就业率第一的大学。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产学结合,产业学术教育是庆南情报大学的骄傲,在韩国职业教育界及社会享有盛名。通过比较韩国高职教育的开展情况,可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提供借鉴。
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对比
1.1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
1.1.1 专业设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始建于2001年,是学院的一般重点建设专业,现有副教授3名,并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副教授2名,讲师5名,大多数教师都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或在企业挂职锻炼过,教师参与企业的网络工程、网站建设等应用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始建于1997年,设置时间较早,现有专职教授4名,副教授4名,兼职教授8名。其中兼职教授均来自韩国各企业,具有一线的工作经验,实现了校内校外师资的完美结合。
1.1.2 专业培养目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本专业的核心专业技能,从事网络建设、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以及IT相关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工商复合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是通过产学一体化教育,培养基本素质和现场实际操作能力兼备的SW及网络领域国际化水平的计算机专门职业人才。2012年具体目标为:(1)实现通过产学一体化教育的KIT(庆南情报大学英文缩写)中心校园领先学科;(2)实现在入学考试、就业、专业强化等过程中最好的领先学科;(3)实现产学一体化、订单式培养教育的领先学科。
1.2 专业课程设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按模块划分为三模块:第一模块为基础素能模块,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政策教育、实用英语(一)(二)、体育(一)(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数学基础、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业教育与实践、军事理论课、简明商务知识、礼仪与沟通、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第二模块为核心素能模块,其中包括局域网组网技术、网页设计技术(一)(二)、动态网站设计、JAVA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开发实务、网络设备配置、网络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实用电工、计算机网络综合实训、网络工程制图、专业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顶岗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毕业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第三模块为素能拓展(工商复合人才素能拓展)模块,其中包括计算机英语、IT产品营销、客户关系管理、IT职业行为优化、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搜索引擎优化(SEO)(二选一)、会计基础、全院公共选修课、入学教育/军训、入党教育和学生党团员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势政策教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其他主题教育活动课程。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系统课程有电算学概论、信息通信概论、资料构造、Windows、SQL实习、计算机编程基础、C语言、Visual Basic、操作系统、计算机构造、数据库、Linux、计算机网络实习、Java基础、Script语言、家庭网络实习、网站设计、网络分析实习、数据库实习、C#、图形和多媒体、系统分析和设计、嵌入式系统、网络互连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内网服务、项目实习、C++、网络广播系统、移动程序、RFID(无线电频率识别)。
1.3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制三年,人才培养模式由最初的“三段式”学科型逐渐向“ 2+1”工学结合模式转变,其转变的时间为2010年。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学制二年,人才培养模式自1997年专业创始以来,一直坚持“产学合作”模式办学,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1.4 专业毕业考核要求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考核要求分为课程要求和技能证书要求。其中课程要求是所有计划课程考核合格和修满第二课堂学分。技能证书要求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或A级证书、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教育部(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网页设计(4级)或江苏省Linux考证委员会的“Linux网络管理员”。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考核要求是按规定修满学分,同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资格证分为国内技师资格证和国际公认资格证。国内技师资格证如信息处理产业技师、网络信息搜索师、信息技术产业技师、网络设计师等。国际公认资格证如SCJP, OCA, CCNA, CCNP等。
1.5 学生毕业就业去向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单位分布较零散,根据近两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在无锡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仅达到总人数的20%左右。
而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单位就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就业单位为在韩企业LG、飞利浦、三星电子、KTF电信公司、DACOM、KT电信等及海外企业中国ZIONcom(吉翁科技有限公司)、Technology、宝星信息通信等。
2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特点分析
2.1 师资方面
由上述专业设置比较内容可以看出,庆南情报大学的师资力量要比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强。其中教授队伍中,不乏国外进修的经历,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不仅有一线的实践操作教授,而且还有专业知识背景先进的教授,双方面配合教学。
2.2 专业培养目标方面
庆南情报大学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既有总目标,每年随新生入学,又会制定出具体的小目标。可以发现,这些具体的小目标,都是以学校为群体制定的,而不是以整体社会为竞争目标。在此也避免了目标的空洞化,力争每年在校内都有新进步,从而名扬于校外。
2.3 课程设置方面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看出庆南情报大学所设置的课程专业技能性较强,这似乎更像是在我国培训机构开设的速成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不像我们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教育活动也列入了教学计划中。所设课程中,实践教学比例也占了近60%左右,更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另外,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目标除明确之外,还注重学生专业英语知识的习得,一方面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致力于培养国际型专业人才。
2.4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产学合作”模式,不仅是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办学特色,更是韩国整体社会对职业技能培养的一大显著的优点。这一模式在韩国的出台,源于当时韩国高等职业学校缺乏实验设备和实习设施,实习教育不充分,教育质量难以提高,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性较差,存在着教育与经济不协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韩国政府制定了“产学合作”政策,并于1973年把它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从而使其制度化。
当时确定的“产学合作”的基本内容是:企业与它对口的高职挂钩,由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并对实习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学校则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共同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另外,企业通过学生的现场实习,考察和选拔合适的人选以充实技术队伍。这样,企业与学校互惠互利,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1974年成立了“产学合作财团”(基金会),有1295家出口公司参加,共筹集资金30亿(韩元),开展支付奖学金和支援研究费等各项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78年一年内,就有37160名高职学生分别到相应的企业进行了现场实习。①现在的规模更是较当时有更大的变化。单就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在国内就与近6家公司实施了“产学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
2.5 毕业考核方面
宽松的学分制考核方式,是国内外基本实施的方式之一。但在此基础上对毕业的硬性要求就更值得我们关注了。可以发现,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学生毕业资格审核时,专业证书种类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兴趣技能的培养,还有各种国际公认资格证书,也体现了其专业与国际接轨的前瞻性。
3 韩国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给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乃至知识技能型转变,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匮乏,特别是缺乏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这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②从韩国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对比我国的高职情况,可借鉴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
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以基础教育为核心建立的,缺乏完善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2005年,我国教育部提出的教职成[2006]4号文说:“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这其中所提到的“工学结合”是“产学合作”的微观化,其内容上有一定相似处。但是,从我国具体实施的情况来看,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实施难度较大的原因在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所谓积极性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如在韩国实施的《产业教育振兴法》以及相关的免税减税政策,予以鼓励。
3.2 细化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职业学院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为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由相关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及企业共同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并建立相应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向培养国际型人才方向发展。
3.3 进一步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
1968年6月,韩国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劳动组织(ILO)的援助之下, 就成立了国立中央职业训练院,来解决当时师资不足及教师实际操作技能不足等问题,其培训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活动的工资和培训实习材料费都由国库承担。③
我国及地方政府应建立高职教师的培训基地,形成广泛的国际国内的交流,将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教学方法等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逐步建设成一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同时真正做到引进企业人才为专业带来一线的教学资源。
3.4 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多样化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目前,我们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学生的毕业通过率,逐步弱化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这是不利于学生技能培养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使职业资格证书多样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考取国内外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拘泥于专业限制,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目的更明确,从而提高其积极性,主动锻炼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
通过和韩国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对比,给我们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带来了新的启发与思路。
注释
① 池青山,金仁哲.韩国教育研究[M].东方出版社,1995:11.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29-0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核心内容,高职院校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合市场和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具备上岗的条件。《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八章“重点工程 ”篇指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促进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资格要求的对接;广泛开展师生技能比赛,建立一批自治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基地。因此,在高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等,以面向职业院校的各种技能竞赛的内容和要求为主线构建高职课程体系。下面以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为例进行探讨。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饼干”,只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和简化,课程较零散、落后,不能充分地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目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来看,学科专业课程比较零散、落后,专业方向性不强,没有形成核心专业课程群,学生按照这些课程学完后感觉什么都学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比较茫然,到单位企业去应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降低了社会竞争力。
二、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内容及能力分析
职业技能大赛是指行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教育培训机构,按照某些行业典型职业岗位要求组织的核心技能比赛。大部分的竞赛项目都是针对在校的学生,而竞赛项目通常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来制定的,目的是考核参赛选手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
以计算机专业涉及的竞赛项目为例,较有影响力的技能大赛赛项有以下几项。
(一)网络设备调试员。检验参赛选手根据网络拓扑对交换机、路由器的安装与配置,并能熟练利用Cisco、华为等市面上主流的网络设备进行设计、构建和维护大、中、小型的企业网络。涉及内容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交换机配置、虚拟局域网配置、端口安全、IP路由配置、广域网协议配置、访问控制列表配置、VLAN间通信配置、NAT配置及网络安全配置等相关知识。
(二)计算机网络应用。主要考核参赛选手三个大的问题,即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分布处理等。考核选手能否根据网络拓扑把各节点的设备终端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的调配、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数据库处理能力、数据中心搭建与实施能力、计算机网络负载的分布处理能力、网络安全设备的配置能力、云资源的配置能力等。
(三)计算机操作员(网站设计)。以考核参赛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考核,关注专业技能经验积累和创新。实践操作主要考核参赛选手设计与开发动态网站的技能,包括图形图像处理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能力、计算机语言编程能力、网页美工、技术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
(四)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随着近几年移动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开发行业随之应运而生,这也是当前最受欢迎和比较前沿的技术之一。而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大赛的举办就是要重点突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反映当前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结合的行业技术,主要考核选手的移动终端APP软件开发编程能力和掌握前沿技术的能力。
(五)Web应用软件开发。通过Web应用软件开发竞赛,培养学生基于Web设计轻应用化软件的能力;掌握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等主流软件开发模式和开发技术;培养团队管理和协调能力;增强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教学环境与产业环境之间的契合度。
(六)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简称ACM-ICPC或ICPC)。这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的竞赛,虽然此赛项面向的是全球性的在校学生,相对省赛、国赛而言,比赛的内容及要求要高很多,但从其竞赛的特点及内容来看,主要考核的同样是参赛选手在团结协作的状态下分析定量的问题,通过编写程序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分析以上项的内容和竞赛中所需的能力,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 职业性,主要体现为赛事的行业职业标准、内容主要突出实际实践操作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性,很多竞赛项目都采用团体竞赛的方式,体现出行业团队合作的精神;技术性,是比赛内容的核心,主要考核参赛选手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三、课程体系建设
从对技能竞赛的目的、内容及能力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每一类竞赛都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面向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突出工程应用,体现新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因此,围绕行业的标准和专业技术前沿并以技能竞赛引领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基本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及综合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市场行业的需求,贴近以岗位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分三个模块进行:
(一)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具备良好的道德观,能守法自律;具备运用辩证唯物观及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对国内外形势和政策的认知度及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创业、就业、转岗、择业能力;具湟欢ǖ男睦碜晕业鹘诤托睦砀稍つ芰Γ痪弑竿沤嵝作、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团队合作意识等。开设的对应课程可以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与健康、创业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企业文化体验、如何提升团队协作和培养团队精神等。
(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知识及安装、应用、维护知识;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具备程序开发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网络结构体系结构及其协议;具备Internet多媒体制作与能力;具有网站设计、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具有利用一种以上开发工具编写WEB程序的能力;具备数据库应用和维护的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管理、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与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规划、实施、应用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具备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微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原理;C++/JAVA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TCP/IP协议及应用;图形图像处理、Flas制作;网站规划与设计;数据库原理;交换机路由器设置、组网及网络管理、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综合布线系统;组网与网络运维技术;Android技术;Java web程序开发;动态网站技术。
(三)综合实训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模块中,把各级各类的竞赛项目作为实训内容,根据竞赛需求,建立专业竞赛实践创新仿真基地,引导企业参与,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去参与一线工作,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工作环境的氛围,以工作过程强化专业技能。
总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职业技能竞赛是围绕行业的标准和专业技术前沿来开展的,竞赛的内容突出岗位需求,因此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课程体系建设并在具体教学中有效实施,可以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彬,关升,关秀霞.学科竞赛体系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J].教育科学,2016(3)
[2]刘卷.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J].职业教育,2015(6)
[3]张兰.构建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为驱动的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职业技能竞赛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GXGZJG2015B25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Java程序设计;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79-03
程序类课程(如C语言、C#和Java程序设计等)是计算机专业的重点课程,也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这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应用型强,但枯燥难学,且普遍存在理论课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实验课教学时间短,实验与理论课分离等问题。如果教师还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而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除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外,更强调岗位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增加计算机程序类课程实训环节,以增强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在程序类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间的协作能力[1]。这种方式不仅适合基础类程序设计课程,也适合高年级的综合性程序课程,正适合教改之需要。该文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对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1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Java程序设计2005年获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指定为核心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专业等都开设《Java程序设计》这门必修课程。还有部分院校开设了Java平台系列课程,包括Java 程序设计、Java Web开发、Java移动开发等课程。
虽然高职院校对这门课程很重视,但目前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教材方面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理论性偏强,不太适合要求应用性强的高职教学。虽然也部分院校采用了案例化教学的教材,但大多以零散小案例为主。这些零散案例的知识系统性差,实际应用性不强,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1.2 在教学方法方面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场所已采用多媒体教室,采用先教后练的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相对分离。虽然部分高校的采用机房教学,实施教、学、练相结合,但大部分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的步骤来锻炼,学生对这样的“打字课”的兴趣较低,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学了Java能做些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1.3 在课程考核方面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目前采用的是笔试或上机考试,考试的内容以理论知识、程序分析、程序改错和程序设计等类型为主,很少采用项目作品开发作为考试方式,使得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重理论轻实践。
以上问题导致学生只是泛泛而学,不能达到市场对Java人才的技能要求,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2.1 项目的设计思路[2]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理念,将整个教学内容为分三个项目案例,分别是“基于命令行的应用系统开发”、“基于图形界面的应用系统开发”、“基于JDBC的应用系统开发”。这三个项目包含了Java程序设计的主要知识点,每个项目案例都是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
三个项目案例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也符合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使得学生的Java程序设计能力不断上升。
2.2 项目的设计
根据项目设计思路,将三个项目案例进行细分,划分为多个工作任务,每个任务都包含相关知识点,具体如表1所示。
2.3 项目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宏观上采用项目拓展法,通过项目的不断拓展来推动课程的进展。在微观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任务的解决实现必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3]。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三个教学案例项目以后,分小组完成课程项目作业。以2~3人为一组,可以由老师指定主题或任选主题,项目形式可以采用教学案例项目中的任何一种形式。小组课程作业需要完成项目设计说明书、项目作品,并在最后进行项目汇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Java项目开发的基本工作流程,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4 项目教学的考核
基于项目教学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其中平时表现(考勤和课堂表现)占10%,平时项目作业占30%(每个项目10%),小组课程项目作业占30%,期末考试(采用上机测试)占30%。这种考核方案不仅能体现学生平时的掌握情况,还能说明其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
3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项目涉及的内容不全,使得有些内容被忽略;项目比较综合,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部分知识点会提前讲解等。但是总体来说项目化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编程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战忠丽,王强,霍聪.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7):152.
关键词:互联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154-03
Abstract:In addition, the existing dislocation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job ability in the talent development effort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it proposes 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based on Java technology oriented by Internet+ and the education of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and the students focus on two key abilities of practical and skillful software personnel.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provision construction,it puts forward a "trinity mode", that is the combination of simulation corporations teaching, week enterprise project training and training model of software studio. The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model is effective.
Key words:Internet +;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 development; curriculum; trinity
1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提出,软件产业成为了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行业,软件技术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国内每年对互联网软件人才的需求量巨大。通过调研目前软件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发现既缺乏复合型的高级软件项目管理和技术人才,更缺乏技能型和应用型的“软件蓝领”,对于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软件开发经验的软件人才需求旺盛。发展和创新“互联网+”新业态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并建立适应“互联网+”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大力倡导“创新创业”、“众创”对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作用,让软件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形成新突破。
2 互联网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人才培养需求[1,2],需要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进行n程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3],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构建了“一条教学主线,两个关键职业能力”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基于Java技术支撑下的互联网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一条教学主线”即围绕Java技术设置课程体系。Java技术问世以来,其独有的开放性、跨平台性、开发周期短和面向网络的交互性应用使其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软件开发平台,其人才需求旺盛。然而,企业却很难招聘到合适的Java人才,往往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内部培训。“一条Java教学主线”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有限的专业学习时间内,达到“专业”、“精通”、“前沿”的技能培养目标,具备直接上岗的职业能力,体现了应用型、技能型、贴近生产实际的人才培养的特点。
“两个关键职业能力”即“Web网站开发能力”和“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能力”。这两个核心能力是目前互联网+新形势下的软件产业最重要的岗位能力需求。以关键核心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和软件维护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解决了毕业生专业能力和岗位能力的“错位”现象。通过解析这两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构建了适应Java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 软件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虽然软件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已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并且实训课时比例超过总课时的一半,普遍应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然而目前的软件实训教学更多地还是依赖于某门课程的实训设置,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定位和技能实践培养仍显相对不足。为了适应“互联网+”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势,本文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软件实训教学体系。
3.1 模拟公司制项目实训教学
模拟公司制教学是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职业领域工作过程,以项目教学为核心,通过学生组建的若干模拟公司,在模拟真实企业环境下,进行综合项目实训,并将模拟公司制分为初级模拟、中级模拟、高级模拟和完全模拟四个层次[4]。针对软件专业的学习特点,我们需要将“任务驱动”与“模拟公司制的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有机整合,设计出一条满足不同职业能力和课程教学的融合式模拟公司制实训教学模式。
首先,选取真实企业项目,依据典型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设计学习领域,分解项目内容,构建项目教学工作任务。其次,在专业教学的第二三学期,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职业基础能力课程,例如《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基础》、《网络数据库》等,教学方法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并在课程期末最后几周进行项目课程设计,由于这些开发项目不涉及到其他课程,适合采用初级软件项目模拟公司制教学。再次,对三四学期中的《JSP》、《SSH》、《Ajax技术》、《Android程序设计》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项目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适合采用中级软件项目模拟公司制教学,其项目教学过程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开发的项目是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最后,在四五学期中,对于《开源项目实战》、《安卓项目实战》、《微信开发》等以单个大型真实项目开发驱动课程学习和考核[5],并基于项目情节理解、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关键技术实现、项目开发和集成、项目测试部署、项目演示和评价的全生命周期项目开发,完全模拟企业项目过程。在完全项目模拟教学中,由于一个大型项目通常是由多个核心职业能力构成,对应具有关联关系的两到三门课程,因此会横向联合两到三门课程共同进行项目开发,最终以该大型项目作为这几门课程的共同考核目标。通过融合式的模拟公司制教学,让学生既掌握了职业基础能力,同时也递进式培养核心职业能力,并极大锻炼了实际项目开发能力。
3.2 企业项目整周实训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适合一线企业的应用型软件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而企业项目整周实训就是这条培养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晋级模式[6]。与课堂实训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学生要入住企业的软件园,采取半封闭式软件教学与开发模式,实训周期为两到四个星期左右,实训导师为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由企业挑选本公司真实开发项目,分解关键开发技术,制定整周项目开发计划。项目的完成严格参照企业项目开发管理流程,一般分若干小组完成,每小组 3~5人,要高低搭配,由项目组长明确每个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和进行具体项目管理。
学生需要针对项目需求确定开发目标,制定开发时间表和任务完成计划表。整个开发过程以学生自主开发为主,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指导为辅。针对自主开发容易脱离教师监督,出现部分学生由于自觉性差,导致整个小组项目停滞不前的情况,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包括设置和管理好项目和数据库开题汇报、中期检查、项目答辩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针对制定的开发时间表,填写工作日志;与项目组长及时联络沟通,检查和督促项目进度;小组记录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设置问题反馈和问题解决预案,以利于导师进行相应辅导。通过整周半封闭式的校企合作项目实训和结题验收,导师们按照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激励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更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3.3 软件工作室创新培养模式
软件开发工作室使学生和教师拥有了能自主使用的软件开发场所,其设备按照企业的软硬件需求进行配置,包括高性能开发服务器和计算机、网络路由设备、多媒体设备和丰富的软件资源。工作室布局按照企业的一般工作场景进行布置,可以完成项目讨论调研、项目开发、项目测试和项目部署等活动。
在工作室内进行企业项目开发,施行完全的特长生导师制管理模式[7]:指在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企业专家中选拔理论扎实、有专业特长、具备因材施教教学能力和良好师德的人员担任特L生导师,从入学学习半年以上的学生中选拔心理素质好、动手能力强、主动学习和具有创新思维的同学。每个项目由一名导师作为项目主管,指导3-4名具有扎实职业技能的同学,承担导师的科研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企业技术服务、学科竞赛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基于软件工作室的特长生导师制,是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实现项目孵化的关键场所,并依托“互联网+创客教育”培养模式[8],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新生态,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职业潜能,并减少创新创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终实现软件技术与互联网时代创业教育的无缝对接。
4 结束语
目前的高职教育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应从专业能力培养过渡到和软件项目实施角色有关的职业能力培养上,创新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互联网+导向下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多渠道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浩.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协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软件,2014,35(3): 210-213.
[2] 汤丽娟. 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 72-74
[3] 孙卫平, 龚小勇, 吕红, 冉学农, 包华林. “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24): 54-57.
[4] 孙继红. 基于模拟公司制的高职软件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4(16): 155-157.
[5] 陈小波, 夏晋祥, 唐高华. 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6): 18-23.
[6] 马德粮. 关于整周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2010(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