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基层医院;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化;规范化;系统化;治疗方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202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饮食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老龄化的加速,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脑出血系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 其起病急骤, 病情凶险, 致残致死率高, 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神经外科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科室, 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是临床面临的重要任务。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式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 一般出血体积较小、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出血量大的患者, 则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清除血肿[2]。目前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尚无统一的定论, 通常是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血肿量、意识状态等进行综合性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12月高血压出血的患者100例, 纳入标准:入院时发病时间

1. 2 方法

1. 2. 1 手术 静脉复合麻醉后, 根据CT显像、用方体定位方法在头部画线定位确定穿刺部位, 常规皮肤消毒铺巾, 切开长约3 cm直切口, 用手动颅钻在切口中心钻一骨孔至硬膜外, 用尖刀十字切口硬脑膜并止血, 切口大小能放进引流管为宜, 穿刺点脑表面有小血管者穿刺时注意避开或电灼后切断, 将带芯引流管插入脑内直至血肿腔, 见有暗红色液体涌出时拔出管芯, 自然引流后将脑内积液用注射器抽吸出来, 总量的30%~60%将被抽出, 其间应不断调整引流管直至无法吸出为止, 引流管头端置于血肿腔中心, 连接引流袋。 手术后6 h 开始, 将尿激酶3万U 溶于生理盐水中注人脑内的血肿腔内, 3次/d, 夹管2 h后放开引流。手术后要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尽量避免感染, 控制血糖和血压, 注意营养均衡等。从术后的第2天开始, 每天复查头颅, 待观察到血肿基本消失后拔去引流管。

1. 2. 2 术后护理

1. 2. 2. 1 术后饮食及 对于吞咽障碍和(或)意识不清的患者, 宜早期予以静脉营养, 以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防止感染。手术后3~4 d如患者仍不能进食再酌情给予留置胃管鼻饲, 鼻饲方法严格按照正规方法进行, 患者清醒后尽早拔除胃管鼓励经口进食, 避免因反流误吸造成的肺部感染。减少卧床时间, 在家属陪同下鼓励患者多坐或床边站立。

1. 2. 2. 2 康复护理 ①康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对其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 同时运用各种方式对患者感官进行刺激, 促使患者运用残存的感知来克服缺陷, 达到功能代偿, 逐步恢复交流沟通、认知思维、感情等重要功能。为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要多与家属沟通, 亲人的开导和护理会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在家属帮助下鼓励患者自行进食, 完成简单的日常饮食起居和活动。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3次/d:关节训练, 一手握住患者的关节近端, 另一手握其肢体远端, 缓慢地活动关节, 达关节最大活动度或引起稍疼痛时为止。每次时间由短到长, 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 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 练习仰卧伸手、抬脚、大小关节屈伸转动, 逐渐起坐、站立、行走、下蹲, 并配合拉绳、提物等, 并逐渐增加手的抓握、捻动、扣纽扣、用匙筷、翻书报等精细动作。对有语言障碍的患者的语言训练, 要缓慢并且清楚, 给患者充分的反应和回答时间, 以使他们愿意交流。②针灸治疗, 在康复治疗的同时请针灸科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针灸治疗;③高压氧治疗;④中医中药治疗;⑤理疗。

1. 2. 2. 3 出院指导及随访 患者病情稳定后予办理出院, 出院指导:①合理营养, 保持大便通畅;②坚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不可随意更改药量或停服药物。以免血压升高, 诱发出血;③坚持按住院时的康复训练方法继续康复训练。随访指导: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肢体改善情况及其他并发症等进行询问调查, 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指导。主管医生电话随访1次/周, 3个月后1次/月。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1~6个月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BI) 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采用简易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项目包含进食、如厕、洗澡、穿衣、上下楼梯、大小便控制等10个项目, 共计100分,

2 结果

治疗后轻度残疾7例, 中度残疾25例, 重度残疾4例, 无一例完全残疾, 有效率达96%。治疗结果表明给予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化、规范化、系统化治疗方案可以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大多就诊于基层医院, 因此, 基层医院担负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任, CT的普及为基层医院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了有效保证。本市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技术成熟, 已广泛开展, 但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外科手术只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其治疗效果还取决于其他一些重要因素, 患者是一个整体, 从入院到康复是一个连续过程, 单单重视某一个环节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对高血压脑出血制定出一套微创化、规范化、系统化治疗方案[4]。

本院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每年有100多例, 病例来源充足, 有多年治疗经验, 麻醉、手术、护理、康复等各个环节技术成熟, 作者从治疗的整体性考虑, 结合目前认为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的治疗手段, 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麻醉方式、并发症的预防、早期康复治疗、出院后的随访等一系列因素出发, 重点解决治疗相关科室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 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微创化、规范化、系统化治疗的探讨, 研究成果可在全国基层医院推广, 可有效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张艳军, 孙海波, 薛维华, 等. 高血压脑出血最佳微创手术时机.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3):178-180.

[2] 汪海关, 戴荣权, 周剑锋, 等. 高血压脑出血规范化外科治疗的探讨.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24):658.

[3] 张燕飞, 降建新, 张巍峰, 等. 高龄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探讨.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3(4):98-99.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154-02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常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和偏瘫为主要表现。经研究证明,脑血管病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因之一,发病率为1‰~3‰,存活者中60%~70%致残。在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因此,了解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该疾病的有效预防,同时,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以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脑血管病的早期预防

1.1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血压越高,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越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血压正常人的6倍,大约80%的脑血管患者都是由高血压引起的。高血压可以损伤动脉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使血管通透性增强,患者的凝血机制增强,主动脉肌层发生病变,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导致血管重构。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证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有效、合理的治疗,可明显减少首次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复发率。

1.2 血脂增高是脑血管病的第二大危险因素

血脂增高一方面使得血液黏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面可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所以,主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在65岁以上发生脑梗死的特别高。目前一些研究提示,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性升高的唯一血脂指标。HDL-C是胆固醇逆向转运入肝降解排泄的载体,其浓度降低提示存在胆固醇清除障碍,而胆固醇大于6.7 mmol/L时,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增加。因此,对高脂血症患者早期进行饮食指导和降脂治疗可以阻止动脉硬化的发展,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1.3 心脏病是脑血管病的另一重要因素

脑的血液来源于心脏,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时,脑的供血量不足,会引起脑梗死;当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有心房颤动等心率失常发作时,心房内的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可引起脑梗死。据报道,有冠心病者发生脑梗死的机会比无冠心病者高5倍;心电图有左心室肥大者,脑梗死的机会可增加9倍。因此,加强对心脏病的积极治疗也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1.4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又一危险因素

糖尿病常伴动脉硬化,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高也会使血黏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脑血栓的形成。有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患脑卒中的年龄要提早10年,患病率比血糖正常的人高2~4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有许多未知领域,进一步了解糖尿病的血小板和纤溶系统异常机制能更好地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1.5 脑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还有很多,与年龄、生活习惯、精神因素等都有关系。据报道,吸烟、饮酒、食盐量、肥胖、抑郁症等都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且年龄越大,危险性越高。

综上所述,对于脑血管病的预防总结如下: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保持良好的心态;③坚持锻炼;④合理饮食;⑤戒烟限酒;⑥保持大便通畅;⑦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⑧定期检查。

2 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

2.1 康复治疗的原则

2.1.1 良好的环境病房或家庭训练场所要宽敞、明亮、舒适,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

2.1.2 早期康复干预在患者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强度。早期康复有助于减轻本病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2.1.3 防治并发症积极治疗和预防与脑血管病有关的并发症(如肩痛、肩手综合征、压疮、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有利于患者的功能训练和功能恢复。

2.2 康复治疗的内容

卧床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良肢位,定时翻身,起坐练习,床上桥式动作,床上坐位,坐位平衡练习。待患者能够维持床上坐位30 min,无性低血压等不适症状,即可坐轮椅训练:主动-被动运动,站立及立位平衡训练,下肢负重训练及重心转移训练,步行练习及步态的纠正,踝关节背曲的诱发,前臂旋前、旋后,手指抓握等。

教会家属一定的康复训练方法,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放映神经康复的光盘等,以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

2.3 总结

我国大量的脑卒中患者经急性期治疗后,大部分未能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在一些较好地区,有些患者在急性期能够得到一些康复训练和指导,掌握了一定康复知识,但恢复期的患者都得不到正规的治疗。调查表明,很大一部分脑卒中患者由于留有各种功能障碍,如运动功能障碍、交流障碍等,在出院后不能回归社会,回到工作岗位。同时,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因此,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和继发障碍的预防纠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脑血管病的整体疗效。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脑梗死 疏血通注射液 康复训练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残率和复发率、死亡率均较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研究药物配合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我们采用疏血通注射液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8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符合1996年《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扫描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按1996年《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5例,男47例,女38例;年龄41~73岁,平均65.16±4.25岁;对照组63例,男39例,女24例;年龄38~75岁,平均59.56±7.21岁;均除外严重高血压、心、肾功能不全者。两组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疏血通6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1次/日静滴。并按照北京康复研究中心建议的偏瘫急性期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康复训练,2次/日,每次40分钟,治疗结束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

康复训练方法:①良肢位的摆放。②关节活动度的维持训练。③搭桥训练。④平衡训练。⑤步行训练。对照组接受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1996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以上;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

结果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出血等不良反应。

讨 论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早期康复是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我们采用疏血通注射液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脑梗死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血栓所致,而血液成分、血流状态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疏血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蛭、地龙。水蛭是凝血酶特效抑制剂,它与凝血酶迅速结合,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质,抑制血液凝固。水蛭还抑制凝血酶与血小板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释放,并活化纤维蛋白酶原前活化因子,分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从而改善血黏度。地龙具有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和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溶栓作用。

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具有明显抗凝、促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可较明显降低全血黏度,改善脑循环,缓解动脉痉挛,增加脑血流量,恢复脑细胞功能,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安全有效。

治疗组经过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疗效,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早期康复训练,疗效较好,其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脑的可塑性有关,即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能力。研究表明: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

本临床观察表明:疏血通注射液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和减少继发性损伤。且疗效确切、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

2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383.

3 于兑生.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2):715-716.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杂志,1996,29:381-382.

5 王新志,韩群英.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52-556.

6 孙忠强,宫丽华.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00,41(1):31-32.

7 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8-212.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47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20-01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20例,女38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6岁,平均58岁,其中36岁~ 5例,60岁~ 30例,71岁以上23例。入院时意识障碍5例。一侧肢体偏瘫45例,失语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

脑梗塞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病程较长,恢复期带有肢体瘫痪、言语障碍、智力减退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此病致残后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得负担,因此,对本病除了急性期给于及时诊治、精神护理外,恢复期做好康复护理,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2康复护理体会

2.1 心里护理 脑梗塞病人易发生性格改变,发病前较开朗、乐观,发病后容易激动、任性、抑郁、焦急等,有些病人急于希望立即改变偏瘫、失语的状态,结果事与愿违。护士应关心、体贴、尊重病人,避免挫伤病人自尊心的言行,鼓励病人克服害羞心理,大声说话,充分理解病人,避免病人不配合治疗及护理而急燥,要耐心的解释、劝导,同时让家属和朋友多与病人交流,使其心情愉快,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氛围。

2.2 肢体功能的锻炼脑梗塞病人急性期过后,除了药物治疗外,应及早的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功能恢复。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时,采取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随着肌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完全主动运动过渡,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活动度应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及瘫痪肢体功能状况选择训练项目及活动量,并逐渐增加,每日以护士--患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护理指导,每次1小时,每日一次。一般认为,抗痉挛肢位、变换和肢体被动活动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在病后马上就可以开始,锻炼时先从抬腿开始,,下床站立,有家属搀扶向前迈进,直到自己,能独立迈进,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与病人、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鼓励病人使用健侧肢体从事自我照顾的活动,协助患肢进行主动或被动,如上肢锻炼,练习抬臂做梳头动作,手指练习拿筷子夹东西,并选择理疗、按摩、针灸、高压臭氧等辅助治疗。肢体功能锻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毅力和恒心,对病人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2.3 语言功能训练由病人家属与语言训练的护士共同制定语言康复计划,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多听音乐,练习加减法,练习简单的发音。语言的康复训练时一个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得过程,循序渐进的进行,最后达到预期的目的。

2.4 口腔、皮肤护理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定时翻身、扣背、更换污染被褥,床铺整洁无渣屑。早晚用温水全身擦拭,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和感觉舒适,避免着凉,尽量不在患肢静脉输液,慎用热水袋热敷,以防烫伤。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 关节置换康复训练

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而康复治疗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康复治疗的质量关系治疗的最终结果。从2008年5月开始针对我们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对1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病人进行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龄24~95岁,平均65.3±2.6岁。合并糖尿病者11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2例,轻度老年痴呆1例。2 康复训练

2.1 第一阶段(术前康复训练):此期康复训练主要为术后锻炼做准备。具体方法:①加强股四头肌伸缩锻炼:足背屈,膝向下压紧绷5~10秒,放松再绷紧,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绳肌锻炼:同法踝关节用力跖屈、背屈;髋外展肌训练:取平卧位,收紧下肢肌肉,膝关节保持伸直,平床褥缓慢、尽力向外侧拉伸后返回为1次,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必要时行被动牵拉。②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充分利用床头的吊环进行双上肢臂力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同时教会患者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运动、扩胸运动,每天4-6次,每次20分钟。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为术后行走作准备。

2.2 第二阶段(术后当天~出院前)具体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术结束返回病房时,髋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无,所以搬动患者务必正确、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双膝为支点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移动时需保持患髋与患侧肢体在同一水平面并呈外展中立位,用软垫枕和“T”型枕使患髋维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给予约束,以防患肢内收、内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嘱咐病人及陪护禁止患髋内收、旋转及过度前屈的不良动作,如避免盆腿、交叉腿,勿健侧取物等等,预防假体脱位。②静脉栓塞多继发于术后24小时,预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本组病例在下肢知觉恢复后即指导其行踝泵功能锻炼,术后第二天行屈膝锻炼,指导多饮水,避免下肢静脉穿刺,病房内禁吸烟。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术后18小时,最迟72小时,无压疮、肺系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第1~7天与骨科医师沟通良好和有效镇痛的前提下,康复训练旨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①手术当天取正确(患肢外展中立位),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双下肢行股四头肌伸缩活动、踝关节的踝泵功能锻炼。同时指导其适当抬高床头30°左右适应性训练,同时指导深呼吸、有效咳嗽锻炼。②术后第1天起由专科护理人员根据病情指导、协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力训练,采用主动、被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形式。方法: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紧,膝关节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肌力足够时可行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保持伸直,足跟抬离床面20~30cm并尽力维持数秒钟,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终末伸膝练习:患肢膝下垫一圆枕,下压膝关节,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离床面,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同法训练臀大肌、腓肠肌、髋外展内收、屈髋屈膝和伸髋伸膝(闭链运动)。③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1~2天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侧髋关节屈 曲大于90°,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非常重要。患者感觉良好,在专人辅助评估双上肢肌力正常下,被允许使用助行器下地站立训练,每侧肢体伸直练习脚趾抬高、脚后跟离地,手术侧逐步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情况允许可在室内移动数步、数十步。具体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劳为宜,量力而行。④术后3~7天,行卧―坐―立转移训练。要求动作规范有序,允许病人坐高椅,确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预防跌倒,患肢免负重。适当加垫增加坐高,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关节高度,坐时身体向后靠不前弯,患肢腿前伸;双腿不交叉;不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根据情况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坚持“好上,坏下”的原则。行走时应循序渐进,以前一天的训练状态来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术后第8~14天巩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训练成果,一般骨水泥型固定术后7-10天可允许部分负重下地活动,而生物型固定由于早期下地负重存在微动,可能影响远期人工关节松动,故下地负重的时间可推迟到术后2-3周,患肢负重一般采用渐进性,即由不负重――少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为出院作准备。加强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具体目标,出院时患髋能主动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伸直位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完成髋内收、外展和内外旋运动。以免因肌力不足导致步态不稳。运动方案因人而异,随时调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为宜。术后3周内绝对禁止患髋屈曲、内收、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术后关节脱位。

2.3 第三阶段: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手术第3周后)(1)指导患者继续步形、步态训练,抗阻训练。(2)木阶梯训练:将患足置于适当高度台阶上,患肢于屈髋、屈膝位进行压腿练习,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台阶高度直到髋关节屈曲度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止。(3)功率自行车训练:开始时尽可能升高座垫,能骑满圈后,逐渐调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屈曲度。车速开始时保持在24km/h,据情况逐渐增加,每次以15min为宜。同时加强身体前倾度来增加髋屈曲度;仰卧外展中立屈膝位,双膝并拢、分开来活动髋关节的内、外旋。以增加患髋内、外旋的活动度。(4)髋关节保护技术:为防止髋关节脱位,注意髋关节屈曲小于90度,内收不超过中线,避免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位。(5)避免不良资势:上身不要向前弯腰超过90°,手术侧膝关节的抬高不能超过同侧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不要交叉。(6)嘱咐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医护人员也可不定期电话随访,以便了解康复情况,调整、修改计划。术后3个月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骑车、平地远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跃类运动、爬山和一些球类运动等,避免提取和运送重物。2.4 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百分评分系统。临床疗效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5 结果:本组102例获随访3~12个月。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76例,良23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5.8%。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介入的时间对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过早活动与负重可能导致假体的松动、移植骨移位等;过迟可导致功能恢复不良。因此,把握适当的康复时机则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并使功能达到最佳的程度。训练时应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康复护理人员应在规范化、系统化、循序化、全面地实施训练程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的个体差异性,如疾病本身情况、全身状况、医生的手术技术操作及个体的精神状态,力争使每位病人获得其自身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具体应注重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工作应由专职人员指导、实施,并且与医生、患者沟通良好。⑵强调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方法,耐心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多鼓励,忌指责,忌操之过急。(2)必须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注意事项,有良好的安全意识-防脱位,防跌倒。早期在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选择性的给予肢体约束。(3)对于特殊的全髋关节翻修的病人的康复训练由于骨量相对于初次全髋置换的病人来说其运动量的幅度应较小,下地活动的时间应推迟。(4)康复训练介入时要综合考虑到术前患髋病损的程度、手术行全髋置换固定的牢固程度、软组织术中损伤及术后修复的程度。(5)原则是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并根据年龄、体质及耐受能力而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611062.

[2] 贾勤.4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