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的未来

职业教育的未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的未来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1篇

由马蒂亚斯·皮尔茨(Matthias Pilz)主编、施普林格国际出版集团2012年出版的《变化世界中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未来》(The Fu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 Changing World)一书,是2010年在德国科隆大学举办的“变化世界中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未来”国际研讨会的成果。该次会议也标志着科隆大学比较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中心(The German Research Centre for Compara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正式成立。

该书由来自欧洲、亚洲和北美等15个国家包括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等著名学府学者的29篇文章组成。全书在四个方面给出了一个有关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全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造成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和现状巨大差异的原因;各国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的相似难题与挑战;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和全球化挑战,各国职业教育特有的现实问题和应对措施,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著作从广阔视角展示了各国职业教育发展以及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与所有的比较教育研究一样,本书并没有追求得出共同性的结论,而是试图通过比较促进各国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可,并接受差异。

在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人力和资本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改进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保持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专业人员(特别是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在国际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与本书在规模和深度上具有可比性的可能只有两部著作,一部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研究手册》(Rauner and Maclean, 2008),另一部是《为变化的工作世界作准备的教育国际手册》(Maclean and Wilson,2009),两者均由施普林格国际出版集团出版。其中,前者主要讨论职业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前沿问题,而后者涉及面较广,但是多为分领域的资料性文章。

本书各篇文章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关注的重点和依据的理论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对本书内容做出一个简短而整体化的评价并不现实。本书前三部分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不同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局面的原因,包括提供的机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政策等。例如,石伟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与挑战”指出了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矛盾,如教育资源扩张与学生人口结构变化之间的矛盾、政府“就业导向”办学方针与学生“深造需求”之间的矛盾等,并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其中“独立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不适合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等与当前中国政府建立独立完整职业教育体系的做法并不完全一致,这为了解中国职业教育的复杂性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克里斯多夫·皮齐克勒(Christopher Zirkle)和林德西·马丁(Lindsey Martin)的“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挑战与机会”一文,提出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挑战,如视职业教育为次等教育的公共意识、对职业教育课程与项目财政资助的缺乏等,这有机会让读者在羡慕美国高质量的研究性高等教育的同时,了解另一种类型教育的发展情况。作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美国的经验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美国职业教育发展所流露出的不确定因素也常常困扰着他们。本文对深入了解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无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由于国情的巨大差异,我们无法从对各国的比较中得出具有普遍性和广泛包容性的职业教育框架。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市场结构、教育体系和制度安排不同,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也不同。第四部分“全球与理论问题”试图从理论层面讨论解决一些共同的难题,如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比社会地位不高和缺乏吸引力,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不同国家校企合作或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以及职业教育与解决贫困、获得体面劳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例如,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的“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割裂及其解决方法”一文指出,目前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割裂(仅有1%的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的主要原因不是缺乏相关法规,而是缺乏有操作性的规程和相应的教学基础。乌特·克莱门特(Ute Clement)的“职业教育、贫困与权力”一文探讨了能力(Competence)对个体与国家幸福生活的潜在影响,以及在劳动力市场上社会权力利用“能力”的局限性。它从“能力能否减少贫困”这一问题切入,研究资格证书与在正式劳动市场取得成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值得全世界相关学者和政治家反思的问题,即如何证明资格证书与获得体面工作之间的关系,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是否是一个解决办法。在此之前,人们似乎已经广泛默认了资格、职业教育、资格证书等与在劳动力市场取得成功(减少贫困、获得体面劳动)间的直接联系。

以上仅是本书对我产生启发的众多观点中的几个,限于篇幅,这里无法提及太多。当然,试图用数百页文字全面阐述职业教育这一复杂主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无法奢求该书所有文章具有相同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本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未来国际职业教育研究的主题,也是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赵志群,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也因国家而异

这本书缘起于2010年秋季在德国科隆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主题与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变化世界中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未来”。

下面引用的例子恰好诠释了现代世界比较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的时效性与必要性。例如,当我们探讨均等对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一问题时,很明显,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并没有被看得非常重要,甚至被认为根本不重要或是“次等教育”。这不仅是企业雇主的认知,也是学生及其家长的认知,同时也是职业院校及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员工的认知。

国际视角的研究表明,不同国家通常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在一些国家,对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平等重视并没有被作为相当紧迫的任务,因为这些国家对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较少,或是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可以通过其他学术性的教育项目来满足。其他国家,包括一些讲英语的国家,正面临着具有中等资格水平的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日益严重的“学术漂移”现象。与此相反,讲德语的国家因为他们培养出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这些国家几十年来一直面临着如何使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才在传统学术教育体制下获得发展的问题。

所有这些例子都说明,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对一个问题及其后果的全面理解并制定出普遍适用的方案而不受非议是不可能的。避免民族中心主义至关重要,或许这是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这又会导致另外一种情况。关于国际比较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且深入了解其他教育体制,也将为各国间的互相学习作出重大贡献。例如,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模块化的讨论。在德语国家,如果有关部门借鉴英语国家的经验,这些讨论就会较早产生初期效果。然而,这些讨论因为陷入两极分化的困境而受到批判,其中一种说法为德语国家落后于英语国家十年。

然而,也有学习国外经验的例子。当前为完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所作出的努力明显折射出了其他国家长期积累的经验。不过,与此同时,强调仔细审视其他教育体系以避免全盘照搬某一国家的经验模式而出现“水土不服”也有必要。许多研究者都亲自参与了构建一国职业资格框架体系的过程,或者至少知晓其中面临的问题。例如,在这个框架体系下如何区分职业教育项目在参考层面总是没有明确的定义,实际利益并不总是与付出的努力和花费的成本相当。

此外,某一国家的数据也有可能被曲解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OECD推出的《教育概览》系列书籍多年来一直在谴责德语国家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减少。因此,每年都建议政府通过定向的教育政策鼓励来增加毕业生人数。这些国家教育部长和其他教育专家每年都会响应号召强调“双元”学徒制及其提供的高质量培训与知识的重要性。

总之,在得出结论或制定出改革建议之前,必须全面理解并阐释某一国家的特征。由此而论,也十分有必要对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内涉及大范围评估的国际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因为目前在许多国家仍缺乏实证数据来证明“双元制”背景下获得职业资格学生的能力水平与那些获得学术资格认证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当。

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这些研究将会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例如,印度在接下来的5年里人口将会增长500万,这其中会有超过100万的人口没有接受过培训和良好教育,这将导致实际需要的人才数量不足。同时,想努力在印度最高学府获得一席之地的印度年轻人数量却在增加。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考大学人数的增多严重不协调意味着许多年轻人将会失去升入大学的机会。职业教育与培训或许是他们的选择。

一方面,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用性可以使年轻人获得基本的职业资格;另一方面,其也会为那些具有很大潜能但并没有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提供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路径。印度政府也在三个方面强调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贡献:第一,职业教育与培训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职业教育与培训将会为印度提供所需的高技能劳动力,并有助于其实现经济目标;第三,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将有助于应对农村人口减少问题。

相反,中国、日本和一些西方国家则面临着与此完全不同的挑战,尤其是这些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例如,中国面临的最有压力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以确保即使在年轻人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具有中等职业资格水平的学生人数仍会增长。同时,日本和一些西方国家面临的问题是应对终身学习的需求以及如何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年轻人融入教育体系。

总之,只要对其他国家及其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际比较研究就能取得丰硕成果。杰出的比较教育学者凯兴·贝雷迪(Georg Bereday)早在50年前就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他在书中写道,“长期呆在一国对其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这一观点的最好且最简单办法就是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一个人只有在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交流中,才能深切感受一种异国文化,才可以感受到当地人生活的特点,这绝不是靠简简单单阅读书籍学到的。不但这种观点本身非常重要,而且它也是人们分析学校体制时正确选择研究方法的关键。通常,作为在比较教育科学领域对全体研究者进行培训的一部分,一个人要在国外至少呆一年”。

这本书将关于国际比较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众多研究方法与方法论进行了汇总。国家个案研究、纯理论研究、比较方法以及政策文件都说明,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鲜明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起源也不一样。与构建得较好的普通教育相比,很明显,职业教育与培训包罗众多方面——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参与者、职业教育项目、学习形式以及资格认证。这归结于两个因素:第一,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职业教育传统,比如,或者是以学校为基础的,或者是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的。第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也因国家而异。例如,它可能是以职业基础教育或职业导向的形式开展,又或者是它广泛涵盖从初始职业培训到专门人才实践技能培训的方方面面。目标人群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一个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可能将重点集中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年轻人,然而在另一个国家,它则将重点放在吸引农村地区的年轻人或专门针对那些获得中学资格证书的人,这些都表明了世界各地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多样化。本书的讨论总是围绕着各国之间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的差异以及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优先领域展开的。然而正是这种多样性才催生了各国实践的不同案例。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1、阿赖耶识“非断非常”,灵魂“永恒不变”

    因果和轮回是佛教的两个基本理论,而轮回就需要一个轮回的主体,故唯识学建立第八阿赖耶识,以此为有情众生由这一世向下一世转变,从而世代生生不息的一轮回主体。众所周知,佛教又破“我执”,提倡“无我”,所以阿赖耶识即要能作为轮回的主体,同时又要打破“实我”的限制,而阿赖识“非断非常”的特性正好符合这两个条件。《成唯识论》卷二云:“(阿赖耶识)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此即意为阿赖耶识并非间断也并非始终不变的,因为它是“恒转”的。何为“恒转”?“恒”就是说阿赖耶识无始以来,始终以同一类无覆无记性相连续,永无间断,是三界六道等建立的依止;也因阿赖耶识本性坚固,故能持种,使之不失。“转”是指因为阿赖耶识无始以来,每一瞬间都在生生灭灭,前后瞬间都有变化不同,因灭了果生起,并非始终统一。说“恒”是要否定有间断,说“转”是要否定始终不变。

    由此,阿赖耶识因其“非断”,故可以作为有情的轮回主体;又因其“非常”,所以又打破了永恒不变的“实我”的限制。

    基督教的灵魂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古希腊灵魂观的影响,虽然有关的理念未能最终成为基督教的正统教义,便在基督徒及基督教会中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较之阿赖耶识的“非断非常”,基督教的灵魂是永恒不变的。尼撒的格利高利在他的《论灵魂和复活》中提到:“我们的灵魂乃是神的样式,因而不是流动变化日新月异之物。但这种稳定不变的元素与我们的身体结合,构成联盟。”对基督教灵魂观产生巨大影响的柏拉图也认为灵魂是处在永恒不变的状态中,他关于灵魂和肉体是两个世界区分的推论后被斯多亚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继承和发展。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主是人的本质,我们知道在柏拉图的理型论

中他认为每一事物都可划分为本质和现象,而本质决定了事物之所以是这一事物而不是其它事物,所以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如果人的灵魂是人的本质,则有这样一个推论:尽管人有生者病死等各种变化,但灵魂依然保持如一。另外,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而对于灵魂的这三个要素在多数情况下用理念来表示,所以柏拉图又将灵魂划入了理念世界,而与理念世界相对应的对象都是永恒、不变、普遍和绝对存在的,故而灵魂也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2、阿赖耶识“随缘转灭”,灵魂“永恒不朽”

    阿赖耶识虽无始以来存在,但它的存在要依赖相应的条件。而且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甚至转灭消失。这里还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所谓“随缘转灭”是指圣者经过若干大劫的修行,将阿赖耶识中的染污种子对治断除,转染成净,最终达到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的圣境。这里转灭的是阿赖耶识的名称,而不是第八识的识体被断舍,因为第八识的识体无始以来是没有断舍的时候,此处舍弃的是阿赖耶识的执藏义,而能、所藏义仍在。

    《成唯识论》卷二曰:“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2这里是问:“阿赖耶识无始以来始终不断生起,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舍弃此识?”答曰:“到阿罗汉位方能彻底舍弃,因为这时他们都已记过永远消灭了烦恼的贼害,都应受世间美妙的供养,都永不再受分段生死。”由此应知,至阿罗汉位即能舍弃阿赖耶识。这里的阿罗汉位将三乘的无学果位皆已包括在内,《瑜伽师地论·决择分》说:“诸阿罗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赖耶故。”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曰:“(阿赖耶识与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相依持,同时不倒。”这里的意思是说阿赖耶识与杂染诸法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是互为因缘。接下来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是油灯的例子,油灯在着的时候,既有灯火又有灯芯,灯芯生出灯火,灯芯是灯火的因,同时灯火烧灯芯,灯火又是灯芯燃烧的因,两者同时互为因缘。第二个是芦束的例子,意思是说一要芦苇是不能立起来的,但一捆芦苇却可以立起来。由此可知阿赖耶识与杂染诸法之间是互为因缘的,离开了阿赖耶识就没有杂染诸法,同样,离开了杂染诸法也没有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当中的无量种子是由杂染诸法熏习而成,此熏习若无则种子亦无,种子若无何得一切种子识。(关于种子有本有,新熏之争,此不做详释)所以,阿赖耶识的存在要依赖相应的条件,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转变甚至消失。

    基督教所执的灵魂则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是一种不依赖相应条件的存在,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在基督教二千多年的发展中,“二元论”最受推崇,此即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器具,灵魂控制身体。也就是说与身体有区分的独立的“自我”控制身体,身体服从“自我”的管理。柏拉图认为“灵魂与肉体是两个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灵魂就其最真实的意义上讲,是一种中介性的存在,它起着连接理念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作用。”笛卡尔将人区分为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有思想的“自我”,客体是无意识的身体,自我独立在身体之外。波那文图拉认为灵魂是由精神性的形式和精神性的质料构成的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另外基督教所执的灵魂还是“不朽”的。“灵魂不朽”多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尤其是柏拉图的观念。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人自我意识的所在,而身体仅是生命的居所,死亡仅是身体败坏,人的灵魂不但继续活着,而且活在另一个较高的层次里,并且永远的存在。

    以上对阿赖耶识和灵魂的二点区别作了论述,下面再对二者的相似之处作一点说明。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措施;教师培训

“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要想真正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格局。截至目前为止,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专家、学者均不约而同参与到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当中,同时亦提出很多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有效措施。基于已有研究,笔者认为可采用如下措施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一、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

“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教育目标在我国早已提出,在该教育目标的引导下,我国必须尽快完善和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最终形成学校职业教育、企业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职业教育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在未来,必须根据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现代企业教育亦非常重要。建议各企业尤其是乡镇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制度构建,加强对员工进行培训及其他教育等。社会教育的实施也至关重要,可依托社区、成人教育中心等构建起系统的社会教育体系,并积极利用远程教育等平台不断提高社会教育的成效。

二、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公益性质

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未来必须不断加强财政投入,努力确保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不变。诸如,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如校舍建设、运动场地建设及教学设施建设等。除此之外,还应通过财政收入的加大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助学贷款体系,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或成人可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到更多知识,获得更多生存技能。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财政支持不足是存在的典型问题。所以说,在未来我国政府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让职业教育得以更好发展。

三、扩大国际合作办学,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时间相对较晚,与德国、日本等国亦存在很大差距。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在未来还需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办学,不断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例如,我国职业学校可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从而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的做法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面多下功夫

为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在未来我国仍需在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方面多下功夫。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面,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1)加强校本培训。各职业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讲师主要由本校资深教师担任,亦可从校外聘请。(2)积极将本校教师输送至国内知名职业学校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获得相关职业学校优秀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3)将职业教育教师输送至国外相关职业学校进行学习。五、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还应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2)引导社区组织关心职业教育;(3)鼓励学生家长支持职业教育。基于职业教育普遍缺乏资金支持的现实情况,可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及爱心企业积极为职业教育发展捐款、捐物,帮助职业教育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环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职业院校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自力更生能力,如积极创办校办企业等,通过校办企业为职业学校创收,从而更好地将盈利所得用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六、不断优化和完善职业学校招生体制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面临招生难的困境。部分职业学校为招到更多学生,不惜花钱从学校买生源,这样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招生制度,对职业教育发展非常不利。部分学生到学校之后,甚至还发现实际情况与学校宣传的情况不同,于是最终选择退学。另外,部分学校为招生还选择采用招生的模式,招生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为获取招生回扣,因此往往会进行虚假宣传。这种情况,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因此,在未来我国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职业学校招生体制,让职业学校的招生体制更加健全。这其中,自然离不开政府监督的积极作用。总而言之,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必须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可采用的措施主要为: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公益性质;扩大国际合作办学,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职业学校招生体制。只要可认真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未来定然可以得到更好、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奕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系统的重塑[J].职教通讯,2016(05).

[2]喻忠恩.政府应如何主导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4(07).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关系研究

一般意义上,我国教育可以划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四部分,由于分类标准不一,四种教育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成人教育是通过提供非传统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公民与劳动者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是与未成年人全日制学校教育相对应的一种独立教育体系。[1]职业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就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教育手段是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教育目的在于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2]由此可知,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教育对象还是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但又各有其特殊性。本研究基于已有文献资料,尝试对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情况做一回顾,并在回顾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评析,以期厘清二者的交叉点及差异性,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趋势展望。

一、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回顾

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二者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始终是活跃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课题。无论是教育实用主义对成人教育的教育实用性观点,还是人文主义对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关怀,都推动着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不可否认,两种理论流派思想之间的博弈,推动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向前发展。关于二者的关系研究,我国学者的见解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两者的概念及构成可知,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从成人教育的功能出发,成人教育可以分为成人职业教育和成人非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的功能出发,可以将职业教育分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职前职业教育和成年人的职后职业教育。基于此可知,成人职业教育成了两者的主要关联点。也就是说,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体现在成人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的职后成人教育的重叠。[3]另外,二者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有其共同特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范畴,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实质属生计教育,成人教育的实质为终身发展教育。二者存在的显著区别体现在教育对象、教育境遇、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与学的关系等方面。[4]王瑾认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差别表现在:成人教育更为强调教成人性,而职业教育则相对强调教育内容的职业性。她分别就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时限五个方面对两者做了区分。[5]黄碧玲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的交叉来论析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6]同时她又指出二者的区别是:第一,内涵不同。相对职业教育而言,成人教育的内涵更为丰富,不仅强调教育对象的成人性,还涵盖了成人教育的职业教育部分,而职业教育的内涵则更有针对性,强调教育内容的职业性。第二,价值取向有别。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丰富而复杂,其兼具功利倾向与非功利倾向;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的谋生技能,往往有现实目的性以及明显的功利倾向。第三,教育目的不一。成人教育在关注现实目的的同时,更追求终极目的,即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急需的专职人才,所以在培养目标上对教育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门性知识更为强调和重视。[7]此外,她还提及在办学形式、经济效益、专业设置、学科体系和教师选择等方面二者存在差异。

2.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虽存在交叉但不能互相取代

甘立成认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分别,除了划分标准不同外,还在于两者的教育特点和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不一。他认为两者是交叉关系,并从受教育的对象范围、社会属性、教育内容、教学形式、达到的现实目标五大层次对这种交叉关系进行分析。[8]叶忠海、王瑾等人均主张:尽管近年来职业性成人教育与非职业性成人教育正趋于融合,但这并不能成为职业教育取代成人教育或者成人教育代替职业教育的理由。它们在本质上为两种不同教育范畴,如上文所阐述,二者在教育对象、目标、内容、形式、时限、过程、教与学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没法互相取代。我国国情决定了中低层次成人教育的任务还任重道远,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等,且成人学历教育尚不过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主要为社会输送大量基层应用型人才,其对缓解就业压力功不可没。因此,二者的独有功能及社会地位,决定它们之间只可能逐步走向融合,而不能相互取代。[9]

3.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虽各有特色却趋于融合并进

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教育领域范畴,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是二者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二者将更多的趋向于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融合发展趋势,搭建成教与职教间的立交桥,共同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服务。陈鹏认为,关于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总体上经历三个时期:成人教育职教化(1986—1995)、成人教育非职教化与职教化之间的论争(1996—2003)、争论之后的和谐发展(2004—2009)。他认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基本学说:“历史贡献”说、“交叉关系”说、“替代转型”说、“和谐发展”说。另外,他对不同观点间的论争进行了归因分析,认为概念形成、历史生成、社会发展、政策导向等均为促成因素。最后,他对二者关系进行前瞻,认为它们将在沟通与融合中连为一体,共同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在和谐发展中各显特色,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职能。[10]唐爱民认为成人教育范畴与职业教育范畴既存在逻辑分殊又存在逻辑耦连。其分殊在于:其一,内涵不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同不仅表现在二者的教育对象在生理、心理、社会成熟水平上,而且表现在二者的价值诉求与目标指向上的异同。其二,外延差异。从教育对象上看,职业教育包括成人和非成人,因此其外延大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是包含成人教育的;从职后教育的角度看,二者的关系则发生了颠倒,职业教育的范畴又会从属于成人教育。其三,实践特征不同。即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二者的运行起点、运行时限有别。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范畴划分标准不一是导致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重叠、相互交叉的根本缘由。职业教育属于功能性划分,而成人教育属于对象性划分。其耦连表现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逻辑上的交叉与包含,因此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这也就导致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难以将二者彻底区分开来。[11]职业性的成人教育与面向成人的职业教育日趋融合,将成为未来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向。

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评析

通过对以上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回顾,可以得到不同学者的相异性价值取向,而在这种取向下形成的偏执性理论主张表现在:

1.只见交叉,不顾差异

忽视职业教育的个性特征,将职业教育划分为成人教育的一部分显然不符合二者概念范畴的实质。这种观点实际上赞同职业教育成人化,只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共性,却抹杀了二者的个性,只注重两者在教育对象年龄上的相似性,但忽视其在具体实践中的差别,即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水平有各自的要求;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完全等同。这种观点的实质误区在于其过分看重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叉之处,而相对忽视了他们其实分属于不同的教育范畴,独立承担各自的教学任务、完成不同的教育目标。换句话说,他们片面地认为二者在教育的社会功能及作用上完全一致,一切成人教育活动都是在为受教育者的就业或在职提高做努力,却忽视了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并未注意到两者在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别;当然,还有学者认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上标准一致。该种观点模糊了两者的区别,从而导致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既然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存在,本身就说明两者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他们之间的不同,除了划分标准不一外,还在于两者教育目的、教育特点、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等差别使然。

2.只谈替代,不论个性

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替代转型说”认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交叉,为二者之间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经济社会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日趋发展,成人教育职业化的现象日益普遍,职业化特色成为成人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出发,这一观点似乎存在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是综合考虑教育的多维角度可知,这种观点也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在新时期,成人教育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实现转型本无可厚非,但成人教育的实质为终身发展教育,故此种转型应更加侧重它的“非功利性”及“人文性”;那种主张成人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偏执想法将最终将成人教育引入歧途。因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教育职责共担,但是也存在更大程度上的领域分歧,成人教育中不仅包括职业教育的任务,还有许多非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中虽然包含职后成人教育的内容,但是还包括非成人职前教育的职责。因此,那种基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交叉就片面地认为成人教育职业化或者职业教育成人化的“替代转型说”在理论上无法立足,更不存在可靠的现实依据。因此,无论是上述哪种观点,都将导致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极端化发展。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之间存在很多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探究二者关系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将有利于科学把握二者的未来发展的常态。成人教育是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培训,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基于此可知,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范围甚至教育功能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单纯关注二者共性或者单纯关注二者个性的观点,都会显得有失偏颇。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有利于我国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不失为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必要途径。

三、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展望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进行审视,会产生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研究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时展对二者的教育需求,展开二者的关系研究。归纳这些不同论述或论争不难预测,未来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将呈现以下基本发展趋势:

1.呈现出和谐共促的发展态势

如陈鹏所述,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将逐步从争论转向对话。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既存在一些交叉之处,但同时又是本质属性不同的两种教育范畴与体系。两者之间这种固有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发挥的独有功能便决定其只能走向“和谐共促”。多年来,学者们已有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也证明了:一者代替另一者将不利于双方向前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一方从属于甚至附庸于另一方,将导致双方自我定位不清、发展空间受限。换言之,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各有其自身使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两者绝不能互相取代,而只能向着融合、共生的道路上行进。因为只有当两者均坚守阵地,发展势头迅猛之时,才可能是其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共促之日。

2.将长期处于交叉发展状态

之所以出现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认识的不同误区,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是一种交叉发展的关系。各种认识误区的存在,容易导致具体教育实践中,模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使教学内容失去针对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将长期处于一种交叉发展的状态,也就是说二者各有不同,但又存在某种程度的交叉,这是对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科学把握的结果。一方面,二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在统一性,存在一定的重叠成分。另一方面,分析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虽然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不同,但二者又存在不容忽视的内在联系。

3.共同为终身教育发展铺平道路

正因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交叉与联系,才不可避免地提供了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的可能性。二者在这种相互借鉴中发现各自优势及不足,并得以取长补短、互利共生,最后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回望过去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它们在普及我国中、高等教育以及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展望未来,二者都有独立的发展机遇与良好的发展前景,他们应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相互补充、互惠互利、共谋出路。在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叉点健康发展的同时,尽力坚持各自的办学特色与独有职能,共同为国民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创造契机。21世纪是终身教育理念更加广泛地为大众所接纳并逐渐内化的新世纪,此时的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更趋于融合。他们有可能也有责任共同为终身教育理念的完善和普及、终身教育实践的推进和深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二者也将在这种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螺旋式上升甚至是跨越式发展。总之,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复杂,不能简单地把二者概括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或者认为两者是相互交叉的关系,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者未来关系的发展。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将是二者关系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重心,可以适度向二者的结合点靠拢,但这也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他们之间的个性发展特征。与职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还存在发展历史较长、涉及范围更广、概念内涵更为丰富等特点,这是在对二者关系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职业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职业教育实践的主要阵地。成人教育的职业化和职业教育的成人化,是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交叉点。关于二者在未来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向,还需要不断去分析与探讨,以不断完善两者关系的相关理论,促使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明朗化。

【参考文献】

[1][3][4]叶忠海.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1996,(2):20—25.

[2]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5]

[8]王瑾.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辨析[J].成人教育,2009,(7):48—49.[6][7]黄碧玲.浅析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68—69.[

9]甘立成.浅谈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叉关系[J].成人教育,2004,(12):19.

[10]陈鹏.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及未来走向评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5):90—93.

[11]唐爱民.成人教育及其邻近范畴的逻辑关系摭论[J].教育研究,2007,(10):77—82.

[12]朱强.浅析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异同:从教学的角度[J].职教通讯,2013,(7):40—42.

[13]袁金生,郭兴华.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0,(7).

[14]肖尧.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叉关系[J].教育理论,2007,(9):19—20.

[15]谢明荣,孙进.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与联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9—11.

[16]崔铭香.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8—9.

[17]赵喜文,李娟,王丽,郭伟.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异同及重要启示:兼谈成人教育姓“职”还是姓“成”[J].继续教育,2006,(2):24—26.

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德国;企业;双元制职业教育;参与度;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85-05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的地位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由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①。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企业的实践教育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受训者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需要按照《职业教育大纲计划》规定的“职业操作能力”的要求,对受训者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初体验的机会和个性化的培养,并保护受训者免受职业伤害。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以满足企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衔接、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授课节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了工业发展对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人力资源的需求,极大促进了德国经济发展。

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需具备一定的专业人员基础;企业的职业教育场所和设备需适合于职业教育;企业需有合适的岗位让受训人员实践;具有充足的职业教育经费;能够确保受训者人数和企业专业人员人数之比低于一定数值。满足以上各类要求的企业才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资格。2000年以来,具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比例在上升,如表1所示。且同等规模企业中拥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比例随着企业规模的上升而增加。微型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具有职业教育资格,而大型企业中具有职业教育资格的比例超过90%[1]。

数据显示,愿意提供职业教育岗位的企业比例在下降。1999年德国所有企业中有23.6%的企业提供了职业教育岗位,2008年这一比例为24%[2]。2012年《德国职业教育报告》显示,2009年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比例为23.5%,而2010年则只有22.5%[3]。德国教育部认为,虽然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减少了提供的职业教育岗位数量,但2010年愿意提供职业教育岗位的企业数量下降幅度仍为过去11年之首[4]。而2011年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比例为21.7%,再创历史新低[5]。2011年德国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中,52.6%的企业提供了至少一个职业教育岗位。其中有1到19名雇员的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中,44.6%的企业实际提供了职业教育岗位;有20到99名雇员的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中,68.2%的企业实际提供了职业教育岗位;有100到199名雇员的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中,81.4%的企业实际提供了职业教育岗位;有200名以上雇员的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中,91.2%的企业实际提供了职业教育岗位[6]。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对国家的积极意义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将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使职业教育与经济需求相适应。职业教育所教授的技巧以工作需求为导向,企业根据自身未来的用工需求决定其招收职业教育受训者的计划,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有效体现。

双元制可以有效调节学生愿望和市场需要之间的矛盾。在学生开始申请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时,即接受了未来劳动力市场的筛选与匹配,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接受完职业教育,却无相应就业岗位的情况发生,方便学生实现从职业教育向就业岗位的过渡,防止职业教育资源浪费。

(二)对企业的积极意义

双元制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收益。首先,企业可以根据经营安排制定职业教育计划,受训学员在参与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其工作成果原则上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支付给受训者的工资远低于市场雇佣员工价格,因而可以降低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总成本。其次,职业教育可以降低企业招聘以及新员工的磨合成本。企业在职业培训结束后有选择权,从与企业有密切接触的受训者中挑选人才,可以保证对招聘员工的素质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缩短招聘流程;企业受训者可以作为熟练工直接上岗,为企业节约了新员工培训费用。

双元制可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首先,如表1所示,2011年只有56%的企业单独具有职业教育资格,3%的企业具有联合职业教育资质,企业要想取得职业培训资格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和经过严格的审批与考察,因而具备职业教育资格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企业各方面素质的一种肯定。其次,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可以为本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保障,从而增强社会对企业未来的信心,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再次,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职业培训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塑造企业负责任的社会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范围。

三、影响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

(一)历史传承

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3世纪,就在手工行业中形成了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职业教育形式。中世纪时的职业教育除了承担技术教育的责任之外,还需向受训者提供宗教、文化等思想观念方面的教化,是年轻人形成职业的尊重和认同、并塑造价值观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7]。19世纪开始,随着生产的发展,手工作坊式小企业单独进行职业教育变得不经济,更多的企业选择联合起来进行职业培训,以节约成本。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冲击,使得生产形式变为流水线作业的大企业,对熟练工人需求的急剧增加导致需要由企业承担培养技术工人责任的模式不再符合潮流,需要通过社会化的职业学校来承担对学生大规模的规范教育,才能满足企业对工人的数量需求。因而由公共部门监督的职业学校逐渐壮大,企业选择了与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培养技术工人。政府也通过对各类行会进行立法以规范行会运作,发挥行会的规制作用。因此,在德国作为社会个体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贯穿于其职业教育发展的始终。

(二)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影响着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数量在减少,年轻人对职业教育偏好也在降低。由于小企业的视野及其能力的局限,导致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教育时更多偏好规模较大的企业,小企业特别是只提供一个职业教育岗位的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待训人员。较大的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影响力日渐增加[8]。如表2所示,提供职业教育的微型以及较小企业数量在下降,中型以及大型企业数量则在上升。而且企业规模越大,同等规模企业中提供职业教育的企业所占比例就越高。如表3所示,1999年和2011年,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在同等规模企业中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远高于小型以及微型企业。同等规模企业中,微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为3/20上下,小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为9/20上下,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为13/20左右,而大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为27/20左右。

(三)行业特征

不同行业的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也不同。建筑业需要雇员能够掌握专业实践技巧,而且这类技巧往往需要通过在操作与反复演练中掌握,因而建筑业招收职业教育学员的意愿较强。与人联系紧密的服务业因需要未来员工掌握与服务对象沟通的职业技巧,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进行技巧传授和人员选拔,所以这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较高。2010至2011年间,企业参与度较高的行业有建筑业,受训者占所有雇佣人员的比例为9%以上;其次为农林渔业、酒店业、教育业,受训者占所有雇佣人员的比例为8%~9%之间。表4显示,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意愿较低,这类行业技术更新快、进行职业教育成本高、很难保证受训者的技术水平能够跟得上技术更新的脚步,因而此类行业往往不愿意参与职业培训。还有部分行业因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而不受年轻人喜爱。2010至2011年间,企业参与度较低的行业有私人家政业,受训者占所有雇佣人员的比例仅为0.3%;其次为污水垃圾及环境污染物处理、仓储运输业、信息业,受训者占所有雇佣人员的比例为3%~4%。

(四)成本收益配比

不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与收益配比也会影响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如果职业教育为某企业带来了较高收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会较高。录用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只是企业招收专业人才的途径之一。企业也可以招收其他企业职业教育的学生或大学毕业生。企业需要衡量收益与成本,找出效益最高的途径。多数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比表示满意,只有11%的企业认为成本高于收益[9]。一般而言,双元制运行的一个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即为企业,大型企业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直接成本包括:培训者和受训者的人力成本、对工会的缴费、职业教育设备购置及折旧成本、培训职位所需的物质资料成本、车间运营成本、企业提供课程的成本、为职业教育者缴纳的社会保险等。而小型企业因其设施的限制往往会委托外在机构为本企业实施部分职业培训,所以还需支付委托培训费用。据测算,人工成本占了总成本的一半。其次是职业教育的实务成本,如职业教育岗位的管理、实物成本等费用。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比较直观的收益首先是受训者在受训期间所生产的产品,这由职业教育学生的生产率、同等工作付给全职工人的工资等因素决定。调查表明,55%的企业认为,受训者在职业教育期间可以作为劳动力投入生产,这一点他们认为是提供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而只有17%的企业认为,这一点不是他们的考虑因素[10]。而企业提供职业教育的总收益大多发生在未来,因此很难准确确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非只是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充足的员工,而且还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的优势来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因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可以保证职业教育内容的质量并且保持企业特殊知识的传授。职业教育还可以提供职工对企业的认同以及职工对企业重要性的理解,这会导致职工对企业依存度的增加,减少企业人员流动可能造成的成本。在企业内接受职业教育的员工可以进行轮岗教育,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全方位知识,方便企业内部的沟通与人员任用,职业培训企业还享有优先选拔便利,可以对可能升职的员工进行试点职业教育,防止因任用错误而发生的损失,而且受到职业教育的员工对企业职能和职位要求非常了解,可以减少新雇员的融入成本。

(五)其他因素

企业人员流动性状况、经济景气等因素也会影响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企业人员流动性高时,企业进行职业培训的意愿低,因为职业教育需要较大的投入成本,企业不愿意对易流失的成员进行投资,而是倾向于从外界直接雇佣;企业人员流动性低时,企业则倾向于提供职业教育,以选拔最适合本企业需求的员工。当经济处于增长势头时,企业前景看好,员工需求增加,同时企业希望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所以愿意增加职业教育的名额;当经济处于下降势头时,企业前景悲观,希望紧缩成本,因而不愿意与受训者签订一般为期三年的合同,形成一笔较难削减的开支,就会减缓开展职业教育的速度。

四、结语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德国18至20世纪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的积极参与极大提高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作为现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工业德国而言,能否激励企业的能动性,参与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化科学化市场的技术工人,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德国企业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受到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历史因素的影响,而且企业的规模、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与收益配比、企业人员流动性状况以及经济景气等因素都影响着德国企业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德国政府在考虑引入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企业促进措施时,需要从企业的规模、企业的流动性、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本等角度入手,再结合具体行业的特点和整体经济的发展特征,制定合理的参与企业双元制职业教育促进政策。

参考文献

[1]Bundesministerium fuer Bildung und Forschung(2013): Berufsbildungsbericht 2013.Berlin. S.41.

[2]Klaus Troltsch, Guenter Walden, Thomas Krupp: Angebots- und nachfragebezogene Einflussfaktoren des regionalen Ausbildungsplatzangebots. In: Berufsbildung in Wissenschaft und Praxis, 39 (2010) 6, S. 15-19.

[3]Bundesministerium fuer Bildung und Forschung(2012): Berufsbildungsbericht 2012.Berlin. S.79.

[4]Trotz Fachkr?ftemangel-Zahl der Ausbildungsbetriebe nimmt ab http://deichmann-foerderpreis.de/2012/03/07/trotz-fa chkraftemangel-zahl-der-ausbildungsbetriebe-nimmt-ab/.

[5]Bundesinstitut fuer Berufbildung(2013):Datenreport zum Berufsbildungsbericht 2013. Informationen und Analysen zur Entwicklung der beruflichen Bildung. Vorversion Stand 13.05.2013. Berlin. S.10.

[6]Klaus Troltsch, Christian Gerhards, Sabine Mohr:Vom Regen in die Traufe? UnbesetzteAusbildungsstellen als künftige Herausforderung des Ausbildungsstellenmarktes. BiBB report 19/2012.S.2,S.4.

[7]Wolf-Dietrich Greinert(1998):Das“deutsche System”der Berufsausbildung. 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 Baden-Baden, S.33.

[8]Troltsch, Klaus; Walden, Günter (2010): Besch?ftigungsentwicklung und Dynamik des betrieblichen Ausbildungsangebotes. Eine Analyse für den Zeitraum 1999 bis 2008. In: Zeitschrift für Arbeitsmarktforschung, 43, S. 107-124.

[9]FelixWenzelmann, Gudrun Sch?nfeld, Harald Pfeifer, Regina Dionisius:Betriebliche Berufsausbildung: Eine lohnende Investition für die Betriebe Ergebnisse der BIBB-Kosten- und Nutzenerhebung 2007. 8/2009.

[10]FelixWenzelmann, Gudrun Sch?nfeld, Harald Pfeifer, Regina Dionisius:Betriebliche Berufsausbildung: Eine lohnende Investition für die Betriebe Ergebnisse der BIBB-Kosten- und Nutzenerhebung 2007. 8/2009.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Participation on Dual-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Enterprises in Germany

XU Cong

(Shanghai Research Academy for International Problems,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 Engagement of enterprise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country and to the enterprise itself. Engagement of German enterpri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Enterprise scale, industry character, cost and income ratio, personnel liquidity conditions of the engaging enterprise and conjuncture 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Key words Germany; enterprise; dual-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engage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收稿日期:201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