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产业经济

城市产业经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产业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产业经济

城市产业经济范文第1篇

一、城市不同产业经济与城市用地规模关系

不仅城市产业经济总量与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有关,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也影响城市用地。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扩张作用是不同的。通过研究我国70个大中城市在2006-2010年间建成区与三大类产业发展关系,对城市产业经济数据进行回归模拟研究,发现了如下线形规律其中S2代表城市建成区规模,单位为平方公里,X1、X2、X3分别代表第一产业值、第二产业值、第三产业值,单位为亿元。利用SPSS系统进行线形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依据上述模型,可以发现产业与城市建成区规模有如下规律:第三产业对城市规模影响较大,且与建成区规模高度相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弱于第三产业。即城市的服务业产值越高,则城市建成区规模越大,从而城市规模越大。

二、城市产业变动与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关系

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前工业化城市主要是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化城市的城市主导产业则是工业,而后工业化城市则是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城市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导产业,则城市土地扩张规模速度是不一样的。通过研究我国70个大中城市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城市转型期间,城市由农业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时,土地规模扩张速度最大。当工业城市转变为服务业城市时,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减缓。在2006-2010年间,上述城市转型的过程中,约60%的城市表现出上述规律。从我国大中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工业城市、服务业城市的土地规模扩张确实存在上述规律,此点可通过统计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假定城市建成区用地增幅为S,工业城市建成区用地增幅为S2,服务业城市建成区用地增幅为S3,工业城市GDP增幅为G2,服务业城市GDP增幅为G3。平均单位面积增幅产值=GDP增幅/用地增幅利用Excel计算70多个城市在2006—2010年的有关数据,计算结果如表所示。该数据表明,工业城市每年的土地扩张规模高于服务业城市,其建城区平均每年土地增幅大于服务业城市约2.26%;但是,服务业城市的平均单位面积产值增幅高于工业化城市约23.2%。所以,当工业化城市发展到服务业城市时,产业的调整导致城市土地扩张速度的减缓。而服务业城市的单位面积产值增加幅度高于工业化城市的单位面积产值增加幅度。产生上述原因,主要是在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中,工业厂房以土地平面使用为主,且工厂的区位因素直接影响着生产规模效益的发挥。而作为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土地利用表现为竖向综合利用,且土地效能大大提高,导致土地规模扩张速度减慢,所以,服务业城市的土地集约化程度大于工业城市,土地规模扩张速度减缓。

三、总结

城市产业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体育产业经济都处于逐步发展的状态,那个年代陆续出现了一些较为出名的体育品牌,例如回力牌的运动鞋、梅花鹿牌的运动服以及火车头和红双喜牌的球具,如今回想起这些运动品牌几乎都带着一种历史感。经过几十年的大力发展,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规模虽然已经成型,但是规模却不大,在产业经济结构和体质上还不够完善,同时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较为狭隘。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下,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要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要不断地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结构和体制,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

1、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1体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但整体素质不高。我国体育产业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格局,其中支柱产业包含了体育健身娱乐产业、体育服装器械用品产业以及体育福利彩票产业。如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不再为解决温饱问题而担忧,因此,国民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问题,为了促进生活的品质和健康,许多人对于运动健身越来越热衷。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健身娱乐场所已经有一万多家,每年举办关于健身娱乐的活动共计1000场,这不仅是国民健康意识转变的体现,还是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基于此,职业联赛的热度越高,观看的群众越多,那么冠名的体育品牌赞助商就会形成很大的规模。我国体育品牌在国际上也逐渐被认可,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了上百亿,同时体育福利彩票产业也逐渐被国内所认可,其发展规模日益规范,为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尽管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日益规范,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格局,但是其整体素质还是不高,在产业结构、体制、政策以及规模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如果我国体育产业经济要进一步得到发展,就不能一味地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结合国家的特色和发展道路来进行创新。

1.2体育附属产业发展规模日益壮大,但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随着我国体育支柱产业经济发展格局已经成型,相关附属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例如体育广告产业、体育保险产业以及体育旅游产业等,但是它们还是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和压力。每年全国各地都会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来促进当地的体育旅游业,目前,郑州开发了国际少林武术节和太极拳年会,开发了登山活动,青海举办了自行车竞赛,张家界开发了漂流和攀岩项目,黑龙江举办了滑雪活动以及海南岛开发了铁人三项和沙滩排球等项目。体育旅游背后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让旅游部门趋之若鹜,一时之间体育旅游业掀起了一股热潮,但是在热情褪去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旅游业所举办和开发的一些项目和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旅游业和体育业之间的了解甚少,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导致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合理,从而导致产业不具特色和规模,缺乏有力的竞争力。因此,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体育旅游业中,如如将压力和挑战化为动力和机遇,是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2、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规模缺乏特色。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一开始也是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虽然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参考规律而不加以探索。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例如美国、英国等,它们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都有自己的个性,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链。但是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却只是复制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缺乏独具特色的创新,在体育产业指导思想、政策以及体制上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思想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同时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并没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发展情况,已经没有创建属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一点一直长期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

2.2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目前,我国地域经济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现象,那么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也会出现区域差异,例如北京、上海、天津以及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省市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偏高。区域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出现差异,也进一步验证了经济实力保障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说法,而体育产业经济就是一个以资本为增长的投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国民的消费情况,那么一线城市就会高于二三线城市,城市就会高于农村,东部区域就会高于西部区域。另外,在体育产业项目中也会出现严重的差异性,产业结构开发存在不平衡,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以及排球等项目开发程度较高,这类体育产业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类似橄榄球、马术以及气枪等项目开发程度较低。

2.3体育产业经济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政府制定的政策是促进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其能够有力推动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但是其却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因此无法形成完善的体育产业经济政策体系。在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财政投资、信贷以及税收方面一直存在缺乏相关政策监督的现象,因此产业经济发展中总会出现混乱,特别在西部较为贫困的地区,我国政府要给当地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提供适当的扶持政策,为当地的体育产业经济创建优良的发展环境。

3、针对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3.1加强对体育产业市场的投资体系。在我国体育产业经济体系改革过程中,经费问题是制约体育产业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最大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它们在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的流动资金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一般都是都是国际大公司为体育产业提供资金投资。因此,我国体育产业应该促进体育职业俱乐部市场的发展,通过俱乐部的形式来运营资本市场和活跃产权交易,推动风险投资的潮流。首先,我国体育产业部门应该支持市场规模较大,结构体系较成熟的俱乐部上市,通过这一转折点来促进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3.2拓宽对体育产业投资的资金渠道。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我国目前的融资市场还不够完善,这就大大限制了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因此,从长远来看,一旦我国的证券市场规模进一步壮大和规范,那么就会大大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那么,为了进一步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资本市场应该降低相关体育产业企业的上市门槛,降低其上市的成本,并且相关政府部门要出台有力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与体育产业共同合作。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建立民营企业和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合作的平台,为引进更优秀的民营企业和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发展体育产业经济的政策建议。首先,应该提高对体育产业经济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理念,为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近年来,国民的健康意识和消费意识越来越高,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于此同时,国家将东部的资源逐渐转向西部,为西部的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解决了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次,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应该结合民族特色,将体育项目打造成不仅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例如少林功夫、内蒙古摔跤以及东北滑雪等,这些体育项目都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体育活动。最后,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消费体制,正确引导国民在体育产业的消费,为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拓宽消费市场。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日益成熟,产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其规模不大,结构、体制、政策都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体育产业还需要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和风险投资以及证券市场的支持。当然,国民也要提高对体育产业的认知,增强对体育产业的消费观念,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玉函 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参考文献:

[1]杨正才.我国体育产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45)

城市产业经济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F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005-02

1 关于产业集聚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需求等的变化,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产品价格和质量的激烈竞争,对企业原有的生产和贸易活动形成了挑战,使得企业必须重新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然而,就在跨国公司凭借自身的雄厚实力主导全球竞争的同时,新型的产业集聚形式却依靠区位获得特殊的竞争优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趋势,一种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加深,世界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另一种是地方化的趋势,产业集聚导致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区的形成。

产业集聚现象是产业活动在空间的集中现象。产业集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地方产业集聚和地区产业集聚两个阶段。当某一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某一区域集中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地方产业集聚现象,而当一国多数制成品在高度集中且数量不多的的产业核心区被生产时,我们称之为地区产业集聚现象。

2 集聚经济的概念

集聚经济是指在特定区位,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集中和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济收益。集聚经济通常划分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导致了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地方化经济是指当某一产业的企业数量在某一区位增加时,这样的产业空间集中会促进专业化生产要素供应的发展。使得该产业的许多公司能够共同分享利益,降低企业成本。而城市化经济则表现在更大的城市环境中起作用的利益,在更大的城市中有更完备的服务部门、更大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更多的公共中间品的投入,从而给企业带来收益。

3 探讨区域城市体系发展利益最大化

这里我们就来探讨在集聚经济利益的约束下,什么样的产业定位选择最有利于区域城市体系的发展。以14个部门集群(见表1)在长三角地区的14个城市的定位及发展问题为例,在集聚经济利益的约束下,以区域城市体系统筹发展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产业集聚发展较好的地区,而且从某种角度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在这些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能够更好的说明定位问题下面的数据取自外商投资企业。

通过对14个城市37个部门投资份额组成的矩阵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得到不同的部门集群。

研究区域包括上海、南京、镇江、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14个地级以上城市包含的区域。

为了探讨企业空间集聚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我们将企业空间集群定位选择转化为受约束的最优化问题,其约束条件是区域特征,特别是影响集聚利益的成本和收益的那些区域特征。

影响企业空间集群的重要因素是集聚经济的存在,这里考虑三种类型的集聚经济。第一种类型的集聚经济是以总制造业活动为度量标准的总的集聚经济。这种类型的集聚经济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市区每平方公里的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度量。第二种类型的集聚经济与企业服务公司的集中相联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市区第三产业部门中总的就业份额度量。第三种类型的集聚经济与外商投资企业的集聚有关。

在看得分之前,我们首先思考一下,从国外的许多例子可以得出,在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所产生的“集聚效应”有两类: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前者指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成本的节约;而后者是指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各类额外费用即集聚成本,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综合作用产生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效应。

通过对前面所说的因素进行计算机运算,可以得到各个城市在各个集群上的得分,得分越高表明城市在这个集群上越具有优势。现在,我们来看这个最优化的选择问题,假定每个城市只能选择一个集群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那么在给定的这些因素的限制约束下,要使区域城市体系总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那么最后的最优答案是每个城市选择得分最高的集群作为重点发展对象。

从表3看,除了镇江和常州外,每个城市都有得分最高的集群,那么他们的最优选择是可以实现的,其中苏州和绍兴各有两个集群得分都最高,这时就要有一个取舍,使得整个区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现在问题转化为如何使表4中的四个城市与四个集群结合起来使总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问题,运用运筹学的最优化原理,我们可以得出,镇江选择集群3,绍兴选择集群11,苏州选择集群14,常州选择集群10是最优的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从我们得出的结果来看,还是非常符合我们的观点,也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的,如果我们不按照协调发展来规划,而盲目把大部分产业都定位在大城市,首先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当人口达到一定阶段后,集聚经济效应开始下降,直至出现集聚不经济,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其次,从我们计算得出的得分来看,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在三个以上的集群上得分最高,而且每一个城市在很多部门集群上得分为负,如果城市发展得分为负的集群,将会出现集聚不经济,所以这也客观事实上说明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所以我们应该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地区限制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扩张而鼓励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及高附加值企业的定位;在中小城市结合各自特点促进部分劳动力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定位与发展;每个城市重点突出,从而达到区域协调发展,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有条件的还可以互相补充,大中小城市齐头并进,使整个区域的集聚经济利益最大化,区域城市体系发展最优化。我们在区域产业定位的问题上要遵守这些规律。

参考文献

[1]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城市产业经济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创意经济是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在现代城市出现的一种新经济形态.近年来,我国创意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创意产业特点、趋势的分析,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提出了加速发展创意经济的政策性建议.

创意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工党政府于1997年提出,根据英国创意工业小组给出的定义,创意经济主要指“那些源自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进行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具体到各个国家中,创意经济的定义各不相同,有的国家侧重人文,有的国家偏向技术方面.联合国贸易发展署对创意经济所下的定迁就比较宽泛,他们认为创意产业就是指文化、艺术、服务、旅游等行业中新兴的产业,如动漫艺术设计、网络媒体等,包括了正在变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并同时包括科学技术以及旅游等内容,同时创意产业又在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供更高的就业机会,它代表着一系列具备知识含量基础的发展活动,并全方位贯穿整个经济发展过程.

1创意经济的内涵

目前,对创意经济的概念在理解上尚未统一,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创意经济内涵和特点的把握.我们认为,创意经济是以:艾化、技术、信息为核心,将经济、文化、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配合、渗透和覆盖于产业之中,其核心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新兴服务业,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实现财富和就业增长点的创新型经济形态.在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全国超过80%的人口从事服务业.从实践上看,服务业中的众多企业的发展是与创意经济有关的.

创意产业发展的时间虽不长,但已明显表现出了独特的产业特征.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高增长性、高知识性等基本特征.一是原创性.创意所带来的创新性是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二是高增值性.这主要表现在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三是知识技术密集性.创意产业是新型的知识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咨询设计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构成产品的核心要点就是创意、技术等无形资产,可以赋予其他产品新的精神性的概念价值,使其市场得到提升,具有高知识性的特征.

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动态的、多样化的,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实际的政策运用或政府的产业统计中都存在不少区别,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5个大类.一是产业设计类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研发和设计活动,包括工业设计、研究开发等;二是信息软件类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与计算机软件领域及网络、数字等高技术产品相关的研发和设计活动,包括软件设计、网络游戏、数字娱乐、互联网创意服务等;三是建筑景观类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与建筑、环境等有关的研发和设计活动,包括建筑景观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规划等;四是文化艺术类创意产业,主要指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作和传播活动,包括传媒出版、艺术品创作和交易、文艺演出等;五是咨询策划类创意产业,主要指为企业、社会团体、政府或个人提供各类商务、投资、教育、生活消费及其他咨询和策划服务的活动,包括广告策划、咨询服务、会展服务等.

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以迅猛的势头崛起,并逐步表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少量大企业、大量小企业”成为创意产业组织发展的基本结构,涌现了美国迪斯尼公司、澳大利亚新闻集团等产业巨头,全球5O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95%的市场.另外,大量的设计公司、工作室往往只有几人到几十人.创意经济有了新的内涵,并且在不断地塑造着其他实体经济的结构.

2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人类经济发展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革,经济的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经济的增长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近l0年来,世界主要城市的经济已从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发展成一个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为主的知识经济体系,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转向了对附加值高的无形智力资源的开发.这一资源利用模式变革正是创意产业兴起的重要动力.与有形资产的使用不同,文化、知识、创意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投入没有损耗,无形资产在使用中不断积累、不断增值.如英国伦敦,1995年至2000年,创意产业增速达8.5%,就业量年均增长5%;2003年的数据显示,创意产业年产值约为250~290亿英镑,占伦敦地区生产总值的l5%,从业人员达到52.5万人.美国是世界创意经济最发达国家,2002年,美国创意产业产值达5351亿美元,约占GDP的5.24%;2002年,纽约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30.9万人.

我国刨意产业总量较小,但发展势头很好.2008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同比回落8.5%,并带动GDP增长回落和许多产业增长速度下滑.可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创意产业却能逆势而上,如网络游戏出口2008年三季度比二季度还增长了2l%,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创意产业增长率也远高于同期GDP的增幅I3J.以杭州为例,2008年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529.86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17.6%,占GDP的12.1%L4].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一股令人振奋的暖流.由此可见,创意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从前几年的崭露头角发展成为如今的大显身手,证明其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国内外创意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创意经济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国家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1创意经济优化了产业结构

创意经济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以及能够将技术、产业、创造和文化融为一体的特性,对于提高中国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创意经济对中国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业的基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增长值产业升级.

2.2突破了资源瓶颈

创意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对土地、资源有巨大需求,而是通过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构造中国循环经济的产业链.

2.3转变了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

经济领域里的每一个部门都需要创意和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发挥创意经济的价值系统,通过核心支柱产业的带动,将所有产业的优势和创意价值发挥出来,形成中国经济整体的优势,从根本释放中国经济活力,转变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经济真正走上创意与可持续发展道路.

3创意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4年至200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意产业普遍快速增长,其中北京市年均增速17.4%,上海市年均增速15%,江苏省年均增速28%,湖南省年均增速20%左右,山西省年均增速24.5%,安徽省年均增速20%以上,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GDP的增长速度.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创意产业虽然在总量上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但是从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的创意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的创新指数仅仅排在世界36位.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制约我国创意经济快速发展的问题依然不少,从宏观方面分析中国创意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从微观方面分析,主要表现在:创意产业链尚未完善,创意阶层尚未形成,创意经济的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存在问题,创意经济的交流平台有待完善,创意经济的文化安全问题值得关注.根据存在问题,我们的政策性建议是:

3.1建立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强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性支撑

要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市场准人、土地税费优惠、投融资便利、出E1支持、中小企业扶持、鼓励创业等各项政策,形成全面系统的产业政策体系,建议对需要重点扶持的创意产业进行认定,参照执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降低注册资本门槛,简化工商登记审批程序,在重大项目立项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进入创意产业领域.在城市规划时,在土地性质等方面预留一定的具备创意发展条件的土地空间,支持以土地和厂房、仓库等建筑的整体租用开发,进行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对创意企业实行税收返还等税费优惠政策,对各领域成绩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奖励,并视具体情况对一些区块的创意企业实行一定的房租补贴,对创意人才创业进行适当的资助.加快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加强金融机构对创意企业的融资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资本市场融资,对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进行贷款贴息,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创意企业提供担保,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

3.2构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以及项目推介、商业经纪、人才培训、风险投资、服务、知识产权评价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围绕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人才、交易、创业孵化、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的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创意产业服务体系.

3.3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依托大专院校,加强与创意企业、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合作建立创意专业人才培训网络,加快培养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文化传媒、建筑设计、广告咨询、会展策划等创意人才和文化经纪等中介服务人才.引进一些国内外高端创意人才和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引进境外创意设计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活动.

城市产业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发展模式 ;城市规模;协同发展;经济绩效;空间计量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5.02

中图分类号:F121.3;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5-0006-05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Size and Urban Economic Performance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patial Econometric

CAO Congli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to analyze the synergy effect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city size on urban economic performance. Based on urban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3 in China, it estimates the marginal benefit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under a constraint of urban scale, the optimal city size for a given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or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spillover range of specialization. It finds that: only when a city scale surpasses 129 million can diversification pattern enhance economic performance; as the population size increases,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experiences an inverted U structure and the marginal revenue of urban scale increases a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shift from specialization to diversifi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specialization index of industry shows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on the industrial efficiency of surrounding cities, and this spatial spillover performs more strongly around 100 kilometers and 400 kilometers.

Key words: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city siz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conomic performance; spatial econometric

S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正从增加投资转向技术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经济活动呈现出愈加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大约超过总人口的60%,而相应的面积不超过5%[1]。2015年中国以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达到56.1%,在城市人口不断集聚,中国面临经济减速、驱动转换的现实挑战下,城市产业发展如何选择合适的生产模式,从而更好发挥空间和地理上集聚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效率的提升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1 文献评述

对于集聚经济和城市生产率,国外学者最早倾向于从城市规模的视角来考察。许多关于“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城市生产率可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倒U型转变[2,3]。另外,早期的相关研究通常假设城市的最优规模是唯一的,忽视了城市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内在功能等城市特征的变化对城市效率规模的动态影响。Abdel-Rahman 和 Anas,Capello等否定了单一最优规模,认为在构成城市体系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经济效率会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4,5] 。柯善咨研究发现从制造业向生产业转型中提高效率的门槛规模大约为43.5万人,以2008年生产业与城市制造业的结构比例1.437来测度,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是245万人[6]。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功能等特性的变化,城市具有动态非唯一的最优规模。

随着集聚经济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从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的视角研究集聚经济和地区生产率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共识。Henderson 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本地化经济集聚效应将逐渐消失[7],而Duranton则观点不同,认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产业走向成熟,城市应从综合性城市体转变为专业化高度发达的特色城市,通过地方化生产模式以获取更大收益[8] 。这些分析表明专业化、多样化生产模式以及带来的外溢效应可能与城市规模协同发展,共同作用城市的经济绩效,如果割裂两者的协同影响单独研究可能会忽略某些重要因素。

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缺乏一个共识的综合框架,对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综合检验相对缺乏,以往对城市规模、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经济绩效的大部分研究是独立的,在计量方法上也很少考虑基于距离的空间外部性。鉴于此,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①在分析视角上,考虑了城市发展方式和人口规模的协同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城市规模的倒U型特征。②在研究方法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考虑了基于距离的经济体间的空间互动。③在证研究上,进行了城市产业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绩效提升的综合实证检验。

2 计量模型

2.1 计量模型设定

全要素生产率(TFP)被定义为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城市经济绩效。根据前文已有文献的研究,建立可供检验的计量模型,在回归模型中用一次项、二次项表示经济绩效随人口规模变动的倒U型结构;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规模具有协同发展的特性,使用产业发展模式(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规模的乘积项表示两者的协同作用;根据Anselin的研究[9],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存在空间相关性,因而建立模型时需要考虑空间因素和溢出效应。本文借鉴于斌斌和金刚的方法[10],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lnTFP代表城市经济绩效,RZI和RDI分别代表城市产业的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N表示城市人口规模,交叉项RZI×lnN 和RDI×lnN分别表示专业化或者多样化与城市规模的交互影响,X表示其他控制变量,主要选取产业结构、政府作用和人力资本,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εkt表示误差项,αk表示个体效应,γt表示时间效应。

当λ=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模型),定义为模型1和模型2;

当θ1=θ4=λ=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滞后模型(SAR模型),定义为模型3和模型4;

当θ1=θ4=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交叉模型(SAC模型),定义为模型5和模型6;

当θ1=θ4=ρ=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误差模型(SEM模型),定义为模型7和模型8。

2.2 相关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经济绩效(lnTFP)。参照张浩然、蔡伟毅等学者的处理方法[11,12]。此外,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以2003年为基年,将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本存量分别用城市所在省区生产总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进行平减处理。

(2)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专业化、多样化指数:借鉴Duranton和Puga的方法[13],城市的专业化发展模式用RZI 指数测量,多样化发展模式用RDI 指数测量。RZI计算公式为RZIk=Max(sjk/sk),RDI指数计算公式为RDIk=1/∑jsjk-sk,其中sk表示所有j 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全部城市就业人数的比值,sjk表示城市k中,j 产业的就业人数和该城市总就业人数的比值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选择了主要的产业,包括制造业、生产业、生活业和公共服务业。在14个服务业行业中,生产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教育;消费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公共业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专业化指数体现了城市的MAR外部性,多样化指数体现了城市的Jacobs外部性。事实上,RZI指数和RDI指数并不绝对相斥,某些多样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某一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也可能具有较高的水准。

城市人口规模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表示。由于城市非农业人口数据从2009年起停止,本文使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表示人口规模,使得数据统计口径一致。

交叉相乘项。专业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交叉相乘项(RZI×lnN):该交叉相乘项用以考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专业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多样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交叉相乘项(RDI×lnN):该项用以考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绩效的作用。

其他控制标量。产业结构升级(third):采用第三产业相应增加值占城市年度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外商投资强度(fid):采用根据历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价换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来反映。政府作用强度(gov):选择政府财政支出占城市年度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人力资本积累(edu):采用每万人中等以上学校教师数衡量。

(3)空间权重矩阵。已有文献中使用的空间结构权重矩阵有经济距离、地理距离等,但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还是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距离衰减的空间权重矩阵,定义如下:

Wkl,d=exp(-dkl),其中k,l表示不同的城市,d表示距离。

3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3.1 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了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年鉴》、地区统计信息网等。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因为没有各城市的相关指数,所以用各省的指数代替。

3.2 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与讨论

首先进行豪斯曼检验,各模型均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次根据自然对数函数值(logl) 对四种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判断与选择,由表1可知,SDM模型是实证研究中考虑RZI和RDI效应的最优模型。接下来根据模型1和模型2进行实证分析。

(1)专业化、多样化指数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在方程1中,对专业化指数求偏导数,可得,lnTFP/RZI=0.0551+0.0402W-0.0011lnN,专业化指数RZI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在考察的样本区间,专业化发展模式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但专业化和人口规模的乘积项(RZI×lnN)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专业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作用在逐步减小。在方程2中求偏导数,得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绩效的边际效应lnTFP/RDI=-0.0073+0.0015lnN,多样化指数RDI在5%的水平显著为负(-0.0073),表明样本区间内城市的多样化发展模式抑制了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但多样化指数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乘积项(RDI×lnN)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多样化生产模式逐渐开始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也表明多样化生产方式正向效应的发挥有一定的门槛规模要求,进一步,可以解得城市多样化对经济绩效的门槛规模大致为129万人。2013年我国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29万人的有99个,大部分城市低于城市多样化生产模式经济绩效发挥效应的门槛,所以对于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来说,盲目地发展“小而全”的多样化生产模式是不太适宜的。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中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此时,城市也需及时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从专业化经济向多样化经济转型发展,激发城市持续增长的潜力。

(2)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从城市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来看,一次项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二次项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城市规模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存在倒U型结构:一方面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产生集聚效益,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知识和信息的溢出,形成模效应,促进城市经济绩效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集聚度的不断提升,交通、房价等成本持续上升,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拥挤效应,从而降低城市的经济绩效,抑制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当收益和成本均衡时,城市规模达到最优。同时这一规模随

着城市产业发展结构模式、人力资本、外资情况,政府作用等也在动态变化。利用方程1的估计参数,可以得到lnTFP/lnN=0.0173-0.0011RZI-0.0026lnN,把2013年专业化指数的平均值2.56带入,可以得出具有平均专业化水平的城市最优规模大致为262万人。利用方程2的估计参数lnTFP/lnN=0.0167+0.0015RDI-0.0038lnN,把2013年多样化指数的平均值3.98带入,可得具有平均多样化水平的

城市最优规模为389万人,这与王小鲁等的一些研

究结果类似[14]。比较两个边际效应,可知城市规模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和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以上研究,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人口规模还远远小于发挥专业化和多样化效应的最优规模,今后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要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而对于一些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如北京(1245万人)、上海(1364万人)等则要提升产业多样化的水平,与相应的城市规模相匹配,使城市在专业化向多样化的转变中实现城市经济绩效的有效提升。

(3)空间溢出效应。WlnTF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1%的水平),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一个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临近城市效率的提升,而且这一技术溢出效应一旦产生会对整个经济部门的增长产生明显推动作用[15]。从RZI和RDI的空间滞后项来看,专业化的空间滞后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多样化的空间滞后项不显著,表明专业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可能与研究样本区间的城市规模以及多样化水平有关,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规模还比较小,多样化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我国的多样化水平相对不高,部分学者认为多样化水平较高时才能发挥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和对临近经济体的空间溢出。

为了进一步分析随地理距离增加,专业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绩效的溢出效应,本文使用SDM模型,对空间权重设定100~800千米的距离阀值,分别回归得出空间溢出系数(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专业化效应的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左右较大,在600千米以后逐渐变得不显著。100千米左右较强的溢出效应说明较短的距离(比如临近城市)有助于专业劳动力和产品的提供,可以有效促进知识和技术等创新因素的溢出。400千米左右较强的溢出效应与集聚阴影效应(Agglomeration Shadows)的减弱有一定关系,根据Fujita等的研究[16],当与中心城市距离逐渐增大时,市场潜力函数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呈现“∽”型曲线。在100~400千米之间,随着与中心城市地理距离的增加,市场潜力函数逐渐上升,中心城市的集聚阴影效应逐渐减弱,经济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当距离超过600千米,随距离的增加空间溢出效应迅速衰减,并且逐渐变得不显著,难以对周边城市的经济绩效产生促进作用。

(4)其他控制变量。其他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对本地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并没有显著提升地方经济绩效,反映了地方产业发展中,产业结构虚高而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较低,这种测算的失真使得产业结构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人力资本积累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提高教育质量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逐渐替代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投入要素,而且人力资本特有的收益递增和外部性特征提高了其他要素的效率,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绩效提升。政府作用强度的回归系数为正,显示了在中国式的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绩效的提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本文认为这可能与外商投资的领域有关,如果外商投资的领域偏重于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低,则对城市经济绩效的作用不显著。

4 结论

本文构建综合实证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提升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专业化、多样化对经济绩效提升作用的发挥与城市规模相关,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多样化的提升作用逐渐增加,多样化对经济效率提升的门槛规模是129万人。②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经济绩效呈现倒U型结构,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而增加。以2013年的专业化、多样化平均水平为基准,与专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是262万人,与多样化水平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为389万人。③专业化具有显著的跨区域空间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时较大,在600千米以后逐渐变得不显著。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设计倾斜政策,引导剩余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向规模偏小的中小地级城市集聚,使其成为我国地方性城市群的核心和城市体系的基层结构。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规模还远远小于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发挥效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扩大中小城市规模可以提{城市的集聚经济效益,同时让更多的人分享各类保障和发展机会。(2)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应根据城市特征实施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专业化和多样化分工协作。大城市要实施“多样化”为主、“专业化”为辅的“驱动”城市路径,中小城市要实施“专业化”为主、“多样化”为辅的城市路径。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未达到产生多样化效应的门槛规模,在大城市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多样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结合城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集中人力资源和资本推动当地特色产业专业化发展。(3)城市间溢出效应范围为都市圈的区域规划、产业布局提供了借鉴意义。城市间的溢出范围在100千米和400千米处相对较强,对于东部地区城市群内的城市而言,产业发展应采取功能互补、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对于西部地理距离较远的城市而言,应建立不同区域的市场核心,形成多核发展格局,推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更好发挥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S S, Strange W C. Evidence on the Nature and Sourc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2119-2171.

[2]OSullivan A. Urban Economics[M]. McGraw-Hill Press, 2007.

[3]梁婧,张庆华等. 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中国城市规模是否过小?――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研究[J]. 经济学, 2015(3): 1053-1072.

[4]Abdel-Rahman H M, Anas A. Theories of Systems of Cities[J].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2293-2339.

[5]Capello R. Rece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in Urban Growth[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3 (3): 316-333.

[6]柯善咨, 赵曜. 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 经济研究,2014(4): 76-88.

[7]Henderson J V. 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4): 640-656.

[8]Duranton G, 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z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2): 343-370.

[9]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 Berli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10]于斌斌, 金刚. 中国城市结构调整与模式选择的空间溢出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2): 31-44.

[11]张浩然. 空间溢出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绩效[J]. 财贸经济, 2014(9): 51-61.

[12]蔡伟毅, 陈学识. 国际知识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10(5): 52-57.

[13]Duranton G, Puga D. Diversity and Specialization in Cities: Why, Where and When does it Matter?[J]. Urban Studies, 2000 (3): 533-555.

[14]王小鲁, 夏小林. 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9): 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