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法学重点

教育法学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法学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法学重点

教育法学重点范文第1篇

如何在语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主要从以下两点来谈:

一、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阅读文本,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1.总结预习方法。二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发展阶段,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刚开始,教师要先和学生一起总结预习方法步骤,作为学生预习的“指南针”。对于预习各学段要求预习的方法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二年级预习方法步骤具体如下:(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可以查看课下的注释,也可查阅字典、词典和电脑,或者求助于父母。(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勾划生词好词。(3)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4)默读课文,了解大意。(5)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预习的步骤,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而且也为教师省去了许多引导时间,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2.加强家校联系。预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教师的用心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家庭的协助和配合,因为预习方法步骤里有多项是需要家长的帮忙。老师要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预习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学生预习的目的方法步骤,指导家长做孩子学习的伙伴和导师,成为学生预习路上的引路人和督促者。

3.定期检查预习。检查预习不但可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还有助于教师根据自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因势利导,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定期进行抽查,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还要着重检查预习的质量,防止预习走过场、流于形式,切实发挥预习的真正功效。可以采用课上反馈,也可利用课余检查。

习惯有了,那么怎样的预习才算是最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预习指导就应因人因文而异。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阅读能力好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预习的方法按预习的要求去做,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连读句子都结结巴巴。根据现状,要改变“一刀切”的方法,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低一点,对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要求要高一点。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时,要激起学生预习的兴趣。作好准备工作之后,上课时的交流就不再是老师一个人唱主角了,而是成了学生们的世界,教师只需辅导学生选材、组织题材。

(3)启发性原则。预习过程要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使预习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在拟预习题时要注意有的放矢,在循序渐进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到开启心智、激活思维。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有计划地认真启发、引导,教一点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可以培养预习能力的。

二、学生课堂中常规习惯的培养

1.培养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前,我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文具盒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小憩收心。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坐、立和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站如松,坐如钟”,写字做到“三个一”。

3.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的习惯。我时常对学生说:“老师总是喜欢和勇于展示自我、大胆发言的同学交朋友。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行,你愿意展示给大家看吗?”“老师爱你,你能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吗?”……

4.培养学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中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努力做到眼睛跟着老师走,认真倾听并且边听边想,做到多思、多讲、多问。

教育法学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育;青少年;渗透;法制教育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中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初中化学化学虽是法制教育的隐性课程,但应发挥学科知识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课本知识渗透法制教育,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的意义

2013年复旦大学的黄洋事件引起社会热议,风华正茂的学子因为一点生活摩擦做出伤天害理的举动,着实令人悲愤、无奈。类似事件社会上已经发生多起,这无不昭示着现今青少年法律意识的薄弱,这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的警钟。中学是人生中较为特殊敏感的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但可塑性极强。正因为如此,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其遵纪守法的良好品格尤为关键。初中化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与法制密不可分,如初中化学中涉及到易燃、易爆、腐蚀性、毒性等物质;涉及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等问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设置具体事例情景进行法制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法制意识。

二、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法制教育融入课堂

1.“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举例

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都离不开水。但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让学生意识到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学习 “爱护水资源”时,笔者让学生在预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搜索“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该事件的起因、危害,让学生深刻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防治水体污染的迫切性。同时,结合水体污染的严重性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意识,学会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我们日益稀少的水资源。

2.“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举例

课本内容中将“浓硫酸的腐蚀性”单独列为一小节,讲述了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其实在学习这节课内容之前,同学们已经对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有所耳闻,因为社会上有一些犯罪分子不恰当地利用了浓硫酸的腐蚀性,做出打击报复他人的行为。这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很好的切入点。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人民中和国刑法》向学生讲述用浓硫酸泼人这种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并且非法携带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均会受到判刑、拘役或者管制。

3.“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教学设计举例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这一节内容,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近些年社会上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毒奶粉、毒面粉等一系列事件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这些“毒物”不仅使食物失去了营养价值,更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摄入猪肉中的“瘦肉精”会使人出现恶心、头晕等不良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脏骤停或者昏迷死亡。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上的这些具体事例向学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里的部分内容,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危害性的全面认识,并且明白自己担负着法律赋予的食品安全监督职责。

(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开展法制教育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若不及时处理便会污染环境,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背道而驰。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实验有着浓厚兴趣这一优点,指导和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不断改进优化实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例如,在做硫燃烧实验时,实验产生的SO2这种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危害学生和教师的健康。所以进行该实验时,我们可事先在集气瓶中放少许氢氧化钠溶液。此外,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实验行为,如废弃液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应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经处理后再排放,否则会造成水质污染。这样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还可了解一些环境保护法规。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安全与法律知识教育

法制教育仅靠呈现法律条款会显得枯燥,所以我们可将化学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正反面案例相结合进行研究性教学。例如,学习温室效应这一课题可让学生进行分组调查研究,通过自我调查研究亲生体会温室效应问题的严重性和亟待解决的紧迫性。而教师可以就同学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性法制宣传,将同学调查得出的温室效应防治方法与《中华人民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相结合,将法律知识有机地与教学内容、学生的行为规范等结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学生法制意识的提高不是某一门学科的责任,各科老师均应当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渗透。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化学在法制教育方面更有自己的优势与责任,在教学中拓展全新法制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也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云华.初中化学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研究――以重庆市云阳县农村初中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崔建华.初中化学教育中法制教育渗透[J].中华少年,2015(11):42.

教育法学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互动;比喻;多媒体

作者简介:訾鸿(1978-),女,满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宋婀娜(1973-),女,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省重点课题“基于NCBE教育培训模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课题编号:GBB1212057)、201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3-3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92-02

电路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由于其理论性、逻辑性强较强,涉及的内容、概念较多,很多学生认为它难学、难记、难理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是被迫的,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趣味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创设和谐教学情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法。趣味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学生凭需要和兴趣,主动、积极地学习,而非被动、外部干预地学习。所以,凡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归入到“趣味教学法”中。本文提出的“互动式教学法”、“比喻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都以各自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带给他们学习的乐趣。

一、互动式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有许多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教师和学生间的问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为后面要讲的知识做铺垫,同时还要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这个问题中来,使他们愿意为这个问题去思考、去研究。“教师问”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矛盾蕴含在问题之中,其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学生问”是指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增强其问题意识的形成,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内容,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师问”发展到“学生问”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也是一种互动。眼神的作用非同小可,因为时常扫视学生的面部表情是判断自己所讲、所做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佳办法,教师可以据此判断在讲课过程中做一些细微的调整,而且经常与学生对视对于吸引其注意力也很重要。[1]

课堂讨论是“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看法进而相互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不仅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活跃性,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培养学生间相互合作的精神。在互相帮助和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将个人的发现转化为集体的财富。例如,在学生学完电路课程中的几种分析方法后,就“你最喜欢哪种分析方法”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大家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支路电流法”比较简单易懂,所以喜欢用它解题;有的喜欢“结点电压法”,因为结点电压容易选择,不用选取独立回路;还有的喜欢“网孔电流法”,因为独立回路简便、直观。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说出了喜欢的分析方法,还说明了喜欢的原因,这样就加深了他们对该种分析方法的理解。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了解了其他同学的想法,从而对另外的方法也加深了印象。当然,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提前确定讨论题目,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并认真准备;讨论过程中,也要适时插入一些引导性的话以开拓学生思路;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二、比喻教学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喻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的一种手法。在电路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降低教学难度,能使学生产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从而达到全面、深刻地理

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电路定理是电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对定理的内容做到真正理解并熟练应用。运用比喻教学法,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难以理解的定理内容,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对电路定理的理解直观形象、对定理内容记忆深刻。

比如叠加定理,它是电路定理中相对容易理解的定理,但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准确地掌握定理内容,可以运用比喻法。该定理中提到的“独立源”可以产生电流,而生活中的水龙头可以产生水流。所以在教学中将独立源比作水龙头、电流比作水流、支路比作水槽,那么定理内容就可以通过比喻表述成:多个水龙头同时打开向某一水槽所注的水,等于每个水龙头单独打开时在该水槽中所注入的水的和。如果在介绍该定理前使用这样的比喻,那定理的内容就呼之欲出了。由于这种比喻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所以学生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

再如互易定理,它有三种形式。由于该定理的形式较多,学生难以记忆,所以容易混淆。同样,运用比喻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将电压源比作父亲,电流源比作母亲,而将短路电流比作儿子,开路电压比作女儿,这样作比后就很容易找到三种形式的规律。首先,可以把独立源所在端口与响应所在端口的关系看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那么,互换前两端口若是父子关系(或母女关系),则互换后两端口仍然是父子关系(或母女关系);若互换前两端口是父女关系(或是母子关系),则互换后两端口是母子关系(或是父女关系)。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容易抓住规律并理清互易前后激励与响应的关系了。[2]

三、多媒体教学让教学手段丰富多彩

科技的进步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广泛的教学空间和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势,正逐步成为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带有动感的立体化课件,可以演示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演示对象的观察,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加深对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解。如讲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时,学生对“过渡过程”这个概念理解得不是很清楚。因为之前所学习的内容都是电路处于稳定状态的情况,而且学生也从来没接触过此方面的知识,所以只能机械地将有关知识死记硬背,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对“过渡过程”产生感性认识,笔者制作了“过渡过程”的多媒体动画演示课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件的内容是将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分别串联型号相同的灯泡后并联接在直流电源上。电路设有开关,当开关打开或闭合时,三个灯泡的亮度会发生变化,而电感和电容支路所串联的灯泡变化过程就是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通过演示动画,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过渡过程,从而理解这个概念。

此外,在电路教学过程中,还经常需要引入电路图和表格。过去这些工作基本上是在授课现场完成的,占用了大量的授课时间。而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就可以在课下完成这些工作,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增加了课上对学生信息量的传授,较好地解决了该课程“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使授课方式变得灵活多样,而且使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电路课程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心理上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能够真正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那他不但能学习到很多的东西,收到很大的效果,还能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对如何学习知识、获得知识形成积极、良好的体验。[3]趣味教学法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电路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对电路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趣闻,也能制造轻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总之,通过趣味教学法能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罗曼.掌握教学技巧[M].洪明,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73-74.

[2]訾鸿,穆秀春.比喻在电路定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

教育法学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锅饭;情感;导演;规律;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向课堂要质量,这是中学语文老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也一直探索怎样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要让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的教法,就此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与大家共享。

一、摈弃语文教学中的“大锅饭”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喜欢提出一个问题后由全班同学统一作答,这种吃“大锅饭”的教学方式确实能使课堂气氛热烈,貌似接受效果很好。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及时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机敏度较差的学生往往还没完全反应过来就随声附和。长此以往,学困生会形成依赖、懒惰的习惯,只要在课堂上乖巧顺从,别人怎么说或做自己跟着就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再创造能力,这种情况下不但不会进步,反而越来越差。不仅如此,自控能力差的成绩较好学生摸清了老师的教学思路,也会慢慢失去学习主动性,得过且过。如此课堂教学还怎能向课堂要质量呢?

总体由个体组成,个体的质量同样决定整体的质量。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个体为本,目的在于提高所有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一个班级的教育不能只看少数或部分学生的优异表现,而需要整体提高。为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细心观察和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心声,掌握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核实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道是“一把钥匙解一把锁”。如课堂提问应抽查各类别学生,多给学困生机会,要让差生不差、优生更优,真正把教学面向全体,做到公正无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二、在教学活动中做情感的传递者和导演者

优美的声音让人陶醉,真情的话语让人感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传情,言传身教,巧妙地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有了情才能浸润、滋养学生,我们老师要做善于煽情善于动情的人,带领学生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结合自身感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引起共鸣。另外我们不应“灌输”,而应“渗透”,有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把课文情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为我们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做情感的传递者和导演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感悟文章情感,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和诠释,把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心中,使之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要做到以上这些,首先教师课前要做足功课,必须广采博引,尽可能搜集整理与课文内容、作者等相关的各种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便于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再者,设计好教案和教学过程同样重要,要力求设计好每个细节,例如何时播放影音何时加入旁白,要做到严密顺畅,一气呵成;最后,老师要做好临场发挥,与学生交相互动,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做好情感情境的传递者和导演者,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享喜怒哀乐,跟着课文中的情感起伏跌宕,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插上了灵动的翅膀,事半而功倍。

三、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寻找规律和技巧

好的学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好的教法同样能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教会学生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技巧。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特别是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特点,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规律和技巧。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法备学法,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各个教学环节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加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并进行举一反三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及时把学习方法内化。

(三)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如可以让学生记“错题集”,让学生写学习日记等。

(四)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方法总结,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学习行为中的成功之处,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交流、学习和借鉴。就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指导,如怎样消除语文学习中的疲劳感、议论文如何学会多角度立论,等等。

教育法学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乡镇中学、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随着新课标教材的实施,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对学生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由于这还是试行期间,教材一年一个变,再加上小学教材与中学所学教材版本不同,或者以前是老教材,现在是新教材,学生的知识严重脱节,这造成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也考验着我们老师的素质。如果教育得法,学生在新知识的接受过程中,综合素质会起质的变化,但如果教法不当,学生成绩会不堪设想。所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心理自卑等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针对乡镇中学的学生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总结,在此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乡镇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读书不行,拿了毕业证就跟我出去打工”,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农村中学的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此,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关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关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那样本来就没有多大自信的他们,越发觉得学习无味,而且还会让他们对老师抱有成见,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学生就没有想上好这堂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没了,成绩自然就会大幅度下降。

   2、结合实际学知识,让学生有兴趣的接受知识。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样越发让学生感觉数学很难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他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问题。比如:进入初中学生就要接触负数,刚接触新知识,学生有些茫然而害怕,我们可以用张三身上有五块钱,记+5元,那么李四身上没钱还借了王五三块钱怎么表示?这些简单的问题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可能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老师这样引出负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他们认为这才是生活中要用的知识,从而有了学习的兴趣,基础打好了,以后学起来就容易了。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生活实际当中,学生接受知识就不那么被动了。

   3、利用学生的猎奇心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 “一根拉面,连续拉20次会有多长?”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学生一般会发出“哇”,他们想不到会有这么高,这么长,从而对学习乘方就有了浓厚的兴趣。

   三、 注重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1、让学生有预习的习惯,会预习。对于未知领域的知识预习很重要,但乡镇中学90%以上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知道预习就是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这样有助于上课有针对性听讲,便于更有效的学到知道。如:不懂增产值为-6.4%是什么意思?就在这一地方打个问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个知识。

2、教会学生如何听好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要做到“眼到、手到、耳到”首先眼到,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思路要跟着老师走。第二手到,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如果不能及时记下来的,要先听懂再说,课后整理笔记。第三耳到,预习中作符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作符号的知识点。另外还要求学生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让学生明白知识巩固的重要性。乡镇中学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小学,学习习惯很差,没有预习的惯也没有复习的习惯,他们一般习惯于老师布置作业,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特别是现在要跟学生减负,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少,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不会理想。教师上课的过程中,就要跟学生灌输知识巩固的重要性,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巩固知识,没有作业不等于就去玩,在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消化,吸收。

   四、 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恰当的学习背景

   乡镇中学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知识教了很多遍,考试多数是原题,学生都不会。问题就出在教学时创设的情境不符合学生实际,乡镇中学的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有相当一部学生连自己所处的县城都没有去过,教师以为常见易懂的,对于他们来讲未必就能懂。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18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我们这儿的学生根本没有条件踢足球,更不知道什么叫净胜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感到迷茫而生疏。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一般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