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合成的定义

有机合成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机合成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机合成的定义

有机合成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属有机化学 进展 探究

中图分类号:TQ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013-01

1 简述金属有机化学

1.1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组成

金属有机化合物即为碳元素和金属元素经过某一反应而形成的化合物,人类发展比较早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主要有格式试剂、而叔丁醇钾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结构是由金属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所以不能认为格式试剂、而叔丁醇钾等化合物是金属有机化合物。从广义上讲,金属有机化合物中的金属指的是一些具有金属性质的非金属元素(如硫、碲、硒、硼、硅、砷等),实际上,这一定义已远不符合经典金属有机化合物的范畴。但是因为元素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所以,即便是分不清元素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的概念,也不可能造成什么麻烦。

1.2 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分类

我们将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探讨的科学称之为金属有机化学。在学术界中,这一化学往往被分为两种。

1.2.1 探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采用一系列方法合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并研究它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其实质上就是合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并且研究这些化合物的相关物理性质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在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1.2.2 探究金属有机合成化学

采用一系列方法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如何在合成中得到更好的应用,虽然金属有机化合物也在合成的范围之内,此外,还通过其他一些方法获得一些配体,但是其主要目的是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学上所起的作用,这类研究本质上就是研究金属有机合成化学。

我们可以从上述论述中得知,金属有机化学是一种由多种学科构成的组合学科,其构成学科主要有晶体学、无机化学、材料学等和有机化学等一系列学科,金属有机化学对于不对称有机合成学而言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被认为是现代的有机化学界研究的重中之重。

2 我国金属有机化学进展

2.1 主族元素金属有机化学

2.1.1 有机硅化学

现如今,有机硅化合物广受人们的青睐,究其主要原因有其种类多种多样,使用范围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林一和王葆仁等人合成对有机硅聚化合物和有机硅单体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主链是硅氧烷。后来,北京大学也对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有机硅工业体系已经在我国形成了,下列五个品种早已完成了其工业化进程,即为硅橡胶、硅凝胶、硅树脂、硅偶联剂和硅油等五大品种,此外,它们还对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起到了身份重要的作用。

2.1.2 有机硼化学

21世纪60年代末,我国科学院下面的上海有机化学研究中心和其他研究中心开展了紧密的合作,它们主要研究了硼氢化合物,这之中有B2H6、B3H9、B6H11和 B10H14等的合成方法,其实验水平已经接近空前的程度。时间进入6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有机硼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这指的是硼氢化反应,硼氮六环、氮硼烷的合成,此外,还有硼烷的结构规则以及硼酸酯化学等。

2.2 过渡金属有机络合物化学

2.2.1 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反应及结构

众所周知,积极研究过渡金属有机络合物的合成方法及相关物理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进行金属一碳键研究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此外还有利于金属有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

2.2.2 络合催化和小分子活化

在此之前,由烯烃聚合而成的催化剂只能在d族过渡金属中得到一些应用,沈之荃及欧阳等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得到了一种新的稀土催化剂。

3 我国金属有机化学进展方向

3.1 根据现有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规律来研究新的合成反应

目前,像炔烃-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之类的串联偶联反应等金属有机化学反应得到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此外还有双取代、三取代烯烃,共轭双烯等的立体选择性合成技术比较成熟;亚胺的烷基化反应和四异丙氧基钛促进的还原烯化反应也在现代工业中得到广泛使用。值得庆祝的是,我国独自研究了一种新型反应,即为炔烃-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串联偶联反应,这一反应给我们展现了一种较为先进的质解方法,可用于猝灭C-Pd键。

在我国技术有机化学研究中,亚胺的烷基化反应是一种快速发展的反应,而目前,这一反应已经出现了几个子系列。在亚胺的烷基化反应中存在亚胺经三甲基氯硅烷活化后和烯丙基锡的反应,当有锌粉或镁屑存在的情况下和烯丙基溴的Barbier型进行反应,以及和氟离子引起的亚胺和三甲基烯丙基硅烷的反应。

3.2 进一步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规律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双等瓣置换和伴随加合的等瓣置换新模式和氧桥联二茚基稀土化合物的立体控制选择性合成是我国在研究金属有机化学程中得到的。这两个反应规律是一种研究程度较高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规律,它以研究单等瓣置换反应为基础,发现桥连双环戊二烯基双金属络负离子可以一起和两分子簇合物发生等瓣置换反应,最终获得一系列具有较新结构的桥连双环戊二烯基双原子簇化合物。因此,它对于现有反应规律做深入研究有很好地指导作用,此外,还对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加快研究新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机理

在刚发现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基元反应之中二价钯在催化反应中卤离子的作用下和氟离子形成的三甲基烯丙基硅烷和亚胺的反应机理是技术比较成熟的,要知道,卤离子在质解反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氟离子在该反应中只起催化作用,氟离子没有可能完全产生其催化作用。所以,对于新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机理所做的的进一步探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研究价值。

4 结语

最近几年,金属有机化学这一前沿学科有了飞速发展,其中它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界限,同时又和合成化学、理论化学、结构化学、催化、高分子科学、生物无机化学等交织在一起,从而成为近代学科前沿领域之一。金属有机化学的探究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其中在农业、医药、轻工业等广阔领域有着非常宽广的前景。所以深入探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性能和结构的关系,不仅能够为结构化学、有机化学做出贡献,还对了解有机锡化合物的催化性能、生理活性和热稳定性等都有非常重要意义,并对寻找新材料、新药物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晋.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已进入世界前沿[J].化学进展,2006(11).

[2] 李东.金属有机化学研究方向及进展[J].化学科技导报,2005(6).

[3] 张兴全.有机化学发展前景分析[J].化工时代,2005(8).

有机合成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人体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73-01

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就不止于饱腹之欲了,人类开始追求更具色、香、味的食品。因而催生了色素、香精等物质添加剂的出现。另外,为了食品便于存放。在 20世纪 50 年代,在食品保藏方面,使用化学品变的也更加普遍。在食品行业中,食品添加剂也大规模地生产及应用,因而形成食品添加剂行业。我国的食品添加剂行业是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满足人们对食品感官品质、便于保存以及种类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可以说食品添加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食品添加剂的出现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另一方面,安全问题已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导致我们谈“添加剂”色变。民以食为天,理所当然人们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关注比较强烈。大量的调查表明滥用食品添加剂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一、食品添加剂的认识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 54 条,《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第 2 条,食品添加剂的正确定义如下: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当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 23 个类别,2000 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可是生活中多种食品远远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随之出现的“苏丹红事件”“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都给我们敲响警钟。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经过工业加工过的食品绝大多数都使用添加剂。所以人们必须辩证的看待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认为所有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就是不安全、就是不健康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谬误,这主要是因为某些不良商贩企业忽视了有关国家标准操作,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严重后果。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被频频曝光,老百姓对食品的安全感越来越差,因而造成公众严重的心理恐慌。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或者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都会对人身体造成一定影响。

二、常用食品添加剂及对人体健康影响

(一)食品色素

食品色素可以调节食品的色泽,改善食品的外观,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食品色素分为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两大类。

1.食用天然色素常用的天然色素有胡罗卜素、叶绿素、番茄红素、姜黄素、辣椒红素等。天然色素一般对人无害,有的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1.食用合成色素览菜红、胭脂红、靛蓝、柠檬黄等为人工合成色素。这类合成色素通常使用在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红绿丝、浓缩果汁等食品上,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在最大使用量的范围内。这类色素超量使用对人体有毒害。婴幼儿食品中不得使用合成色素。

(二)食用香料

在食品中加人食用香料可增加食品的香味,增加人的食欲。食用香料大多数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皮等不同部位,常见的如:丁香、桂皮、花椒、茵香等。天然香料一般对人无害。另外还有一些香料是通过有机合成的,如玫瑰油、赓香酮、肉桂醛和一些水果香精等。例如,用乙酸异戊醋,2一甲基丁酸乙醋和一些挥发性酸按一定比例可调配出具有苹果气味的香料。

(三)甜味剂

为了增加食品的甜度,可以在食品中加人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甜味物质即甜味剂。最常用的甜味剂蔗糖是以甘蔗、甜菜等天然植物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但蔗糖摄人过多时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易导致肥胖症和龋齿。而其他一些甜味剂并不都属于糖类。常用的甜味剂有糖精、甘草、甜菊糖、甜蜜素、木糖醇、麦芽糖醇、甜味素等。

(四)防腐剂

在食品中添加一些防腐剂可延长食物的保存期限,防止食品腐败,对食物有显著的杀菌和阻止细菌繁殖的作用,但是有些对人体也会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品种、剂量和范围。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盐、二氧化硫等。

(五)抗氧化剂

为了阻止或延缓食品在贮存过程中氧化变质,可以加人抗氧化剂。目前我国充许使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主要有抗坏血酸(维生素C)、丁基经基茵香醚、二丁基经基甲苯、没食子丙醋4种,它们在食品中都起到抗氧化作用。

(六)食品营养强化剂

除了上述介绍的常见食品添加剂以外,还有一些食品营养强化剂。如富硒食品、赖氨酸面包、加碘食盐等,补充食物中缺乏的营养物质或微量元素。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存在于许多鱼类油脂中,目前使用的精制鱼油即是这类营养强化剂。

据报道,当前我国儿童食品―“小食品”里几乎多数使用了添加剂,并且许多含量超标。但往往倍受少年儿童青睐,原因是:食品味道较浓重,比较甜,多数儿童喜欢水果味、巧克力味或比较刺激的麻辣味等,但这些口味并非来自食物本身,而是小食品里的添加剂。另外食品的高盐、高糖则更是健康的大敌。作为食品添加剂本身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而只有非法添加才是食品安全的大敌。

事实上,无添加剂的食品几乎是是不存在的。对人体的利与弊只是关乎于量的问题。罗伯茨博士说:“有些食品添加剂我确认是对人的身体有益的,而且是现代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很多时候,人们对添加剂的恐惧是来自于不了解,比如在没有经过检测的情况下很难说清楚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所以不用盲目地去排斥食品添加剂,而是应该用科学的严谨的态度来对待。”食品添加剂本身与许多技术相似,是一把“双刃剑”。其本身并非可怕,可怕的超标使用和滥用。对生产、销售、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的责任人一律依法予以处罚。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不仅是个人道德缺失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就是道德行业,监管部门必须严格执法。

因此,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中的有关规定,不能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也不得将我国禁止使用的物质作食品添加剂,如甲醛、硼酸、水杨酸、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纳)、苏丹黄、“苏丹红一号”等,特别是婴儿主辅食品不得加人人工甜味剂、色素、香精、谷氨酸钠等食品添加剂,要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卫生要求,保障人类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有机合成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经济;社会公共需求;公共产品

    公共经济(public economics)是随着政府经济活动的迅速扩展——从财政收支活动扩大到直接介入生产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部门生产,宏观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以政府经济行为的效率与公平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学科。传统的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的收入问题,与其相比,公共经济学不仅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增加了政治过程和政府行为的分析、公共支出的分析等,而且改进和完善了研究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着名的公共经济学大师如马斯格雷夫等纷纷以公共经济替代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这种改变意味着财政学科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问题的提出

    1.关于公共经济存在依据的两大理论

    关于公共经济存在的依据,西方主流观点认为是市场失灵。该观点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以市场失灵为逻辑出发点,把提供公共物品作为公共部门活动的基本内容,把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作为活动的目的,把公共选择作为公共部门决策的政治过程,形成了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的财政理论。从亚当·斯密开始,英国学者的传统思想认为,市场是主导,而公共部门是一种例外,只有产生特定的市场缺陷才需后者介入。如亚当·斯密认为受多种力量和动机驱使的人类,在“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相互交往,产生合乎社会需要的结果。欧洲大陆经济学家的传统思想尤其是德国经济学家的传统思想,则是从两方面来看经济体制,认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天生是平等的,如谢夫勒提出了“按比例满足”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的规则,但没有成为主流。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主流承认现有的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形式,是以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为起点论述公共经济的存在。我国的当代财政学者大多数也持有这种观点,如张馨等学者就从市场失灵出发提出了要构建公共财政框架。该派观点是从供给角度为公共经济寻找理论支持,探讨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事实上,市场失灵只是为公共经济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并不是必然,而公共产品只是公共需要的表现形式,以其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存在缺陷的,这在后文中将加以详细论述。

    关于财政存在的依据另一种观点是由社会公共需求论提出的,该派学者认为财政存在的依据是社会公共需求。这一流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共鸣,何振一是社会共同需要论的提出者。他指出:“所谓‘社会共同需要’,区别于生产单位、集团和个人的需要,但不是这些需要的简单加总,而是马克思所说的一般需要。它是‘社会’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任意的‘共同需要’。”他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这就是财政范畴的一般本质或内涵……”社会共同需要论在80年代初期风行一时,很快就冷却下来。这是由于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没解决财政的“公共性”与“阶级性”同一的问题,但它以“公共性”问题作为核心问题来研究,具有很重大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渐确立,我国财政学者开始探寻传统的财政理论与西方公共财政论的共同点,力求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实现双方的融合。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共同需要论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有的学者认为“共同需要说实际上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的”,“90年代之后,共同需要说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有的学者则假设“在共同需要论的基础上发展公共财政论很可能是中国财政学的发展趋势”。

    2.本文观点

    本文认为,公共经济存在的根本依据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我们试图从需求角度即从社会公共需求出发来分析公共经济存在的依据。基本逻辑认为:社会公共需求的客观存在是公共经济存在的依据,公共经济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而市场失效仅仅为公共经济的扩展和延伸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里提到的社会公共需求不同于社会共同需要论的关于社会公共需求的定义——其理论基点认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而现代财政理论已经普遍认可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具有三大职能的观点,本文研究的社会公共需求是一种集体性消费,具有了新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需要,可以分为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两大类型。前者是指作为社会公众集体中的个体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消费者通过支付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得到满足,这种需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我们首先采用排除法对社会公共需求进行定义,即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需要而言的,是除私人需要以外的需要。显然这个定义忽略了公共需要源于私人需要这一特性,也没有揭示出公共需要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对这个定义作初步地补充:

    一是公共需要源于私人需要,并且是私人需要的有机合成的集合体(不是私人需要的简单加总)。

    二是社会公共需求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与私人需要相对应,公共需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意一个给定的需要水平,增加额外的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引起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某些人公共需要的满足并不排斥其他人公共需要的满足。

    社会公共需求是指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以公共产品形式来满足的共有需求。它是共同的私人需要的集合体,通过公共产品来表现,是一种集体性消费。对应于私人需要通过私人产品来满足,公共需要通过公共经济提供公共产品来满足。它可以分为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社会公共需求,前者是指拥有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一致形成的需求共同体;后者是相对于同质而言,是指拥有共同的根本利益,不同的具体利益,多个子集团所组成的集团的需求。社会公共需求在不同社会阶段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主要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共需求。

    二、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是公共经济存在的根本依据

    1.公共需求与公共经济

    (1)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

    需求是对物或服务的一种欲望,社会公共需求是政府以公共产品形式来满足的共有需求,公共产品只是公共需求的表现形式。正如前面提到的,需要一般可以分为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产品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根据其范围不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共产品即纯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严格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广义的公共产品,除纯公共产品外,还包括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二者至少有一种存在的产品。结合公共需要的特征很容易得出私人产品不能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结论。

    共同的私人需求的有机组合构成了社会公共需求,社会公共需求通过公共产品来表现,公共产品可以满足私人需求,但当公共产品对应于社会公共需求的满足时,其目的具有公共性,不能拿公共产品用于私人目的。社会公共需求必须由公共产品来满足。一是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本质特征,这使得公共产品所固有的职能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二是私人不可能也不愿意(不含有政治目的)提供公共产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人类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这种公共需要的存在,才导致了政府的产生和形成。韦伯和马克思都从公共工程的组织角度阐明了政府存在的原因。边际革命发生后,人们更是逐渐意识到,政府的活动也能带来效用。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给出了一般均衡的解释,并指出在满足一些条件的情况下,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2)公共需求和公共经济

    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在于人类社会的组织要比任何动物世界复杂得多。正如亚当·斯密强调指出的,人类社会组织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分工。经济社会以来,从来没有过私人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绝大多数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提供的,相反是人类自身瓦解了公共供给方式,在私有制产生以前,共同需求——人类的根本需求和具体需求是一致的,私有制产生以后,私人需求才从共同需求里独立出来,在生产力发展到有剩余产品的时候,才产生了对某个物件的独占意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于不断分化、分工,公共权力分散,但公共需求一直客观地存在着。

    从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看,可以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其中私人部门即指市场,而公共部门狭义来说指政府,广义来说除政府外,还包括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集团、团体和组织,如民间组织和国际性组织。作为不同的主体,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在理论上都具有参与公共产品配置的可能,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市场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市场不能或不愿承担的责任逐渐由政府承担,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和市场提供私人产品是专业化分工所决定的,是一种自然属性,是分工规律演变使然。

    2.同质性与异质性公共需求的存在形成了公共经济的多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