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店管理的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酒店业对各酒店的管理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战略性管理理念的应用,帮助酒店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足,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探究了战略管理对于酒店发展的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酒店行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以期为酒店行业的战略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酒店 战略性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酒店业也到了长足的发展。酒店逐渐朝着多样化、规模化和人性化的趋势发展。作为我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酒店业的战略性管理是这一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企业总体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一、酒店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战略管理一般是针对企业而言的一种管理方式,所谓战略就是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组织和经济以及决策方式。而酒店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行业,需要处理的是面对顾客的基本吃与住的琐碎问题,因此很多观点认为对酒店谈战略性管理是小题大做。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战略管理为酒店业提供基本定位方向
随着我国酒店行业的不断发展,酒店已经从一个单一的服务行业转化成为一个包含了各种服务、消费、顾客参与以及经济活动的综合性的管理行业。在酒店业的交易发生过程中,是同时包含着服务于消费的,作为一个系统,服务的运转有赖于系统与作为服务过程参与者的顾客的交互。不同的消费者对于酒店的需求是不同的,而如何正确进行酒店的定位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当前酒店行业尤其需要考虑的。采用战略性管理理念的指导,能够从酒店的基本定位角度出发,考虑酒店的长期发展,为酒店企业制定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路线。
(二)战略管理增强酒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酒店行业的发展是一项融合了客房、餐饮以及娱乐的综合性系统,同时酒店行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属于长线投资的行业,因此如何洞察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并根据这一需求,制定出发展的战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我
国酒店企业应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这两个重心为战略主导逻辑。同时,有了争取的企业战略的管理,能够为整个酒店的员工绘制出一副美好的蓝图,能够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向着酒店发展的方向努力。酒店业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行业,员工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关系到整个酒店的客户满意度,通过良好的战略管理加强员工的凝聚力,将为酒店行业提供更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二、酒店行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
将企业管理中的战略理论应用到酒店行业中,需要针对酒店行业的基本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充分结合酒店业的市场环境,为酒店业提供一个长效发展的战略。
(一)酒店业战略分析
酒店业的战略分析就是要对当前酒店业的发展环境以及情况作出分析,一般而言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即对酒店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了酒店的整体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以及酒店内部的小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很好的认清当前整体的政策、社会以及经济背景,行业环境分析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竞争状况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酒店的环境分析能够对自身的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从而通过三个层次的分析,了解酒店在于整个国家以及行业中的位置,并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二)差异化战略的选择
在酒店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在众多的酒店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战略就是差异化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就是要找准市场中各种酒店中没有提供或是提供并不完善,而消费者又有巨大需求的那种酒店类服务。目前酒店数量不断增多,很多酒店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很多酒店并无特色,也就无法吸引客户并保持客户的忠诚度。酒店应根据当前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于消费者诉求的调研,制定出符合企业的特色化差异化战略,并时刻保持一种创新的精神,做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适当突出自身的特点,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为消费者营造出一种更加个性化和舒适化的酒店环境。采用这样的差异化战略能够为酒店制定出一个明确鲜明的发展定位,并能很好的填补市场空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酒店业战略的实施
对于战略的实施需要将基本的战略目标细分成不同的战略行动,并制定成相应的发展手册。从酒店的管理层开始逐渐往下延伸到最基层的服务人员。全体员工对于酒店发展战略的总体认识有助于增强员工对于酒店的认同感,也能更好的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保证酒店的全员都对酒店的发展战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明确自己应负的职责。另一方面,需要将将宏观的战略进一步划分为明确的战略方针和操作规程,才能更有效的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指导。酒店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全员性和全过程性的管理,必须不断进行战略的反馈与修改,最终指导酒店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酒店树立战略性管理理念对于酒店的基本定位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都有重要的意义,各酒店应从战略的分析、差异化战略的选择以及战略的实施等方面着手,促进酒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益民,周亚庆.饭店管理理论、方法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资源配置 成本管理 战略管理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而应立足于整体战略目标及企业外部环境,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
一、成本及其本质
管理会计学则认为,成本是实现一定目标未来要付出或承担的价值牺牲,甚至包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收益的代价。
在会计中,企业家的资本表现为一种权益,投入企业后,总是对应着一定的占用形态,而表现为资产,因此从占用形态来说,权益以资产而存在,然而,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本家的权益不会被耗费,被耗费的实际是资产。
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资源的配置一般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的要求,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同资源构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也可以认为企业资源配置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目标将资源的用途在不同的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进行不同的分配。企业资源配置研究的焦点应是配置的有效性和资源消耗的节约。就企业来说,最高目标是追求消耗降低和收益增长,而消耗的降低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影响收益的诸多因素中企业最具控制力的因素。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消耗的降低上。因此,企业管理中必须引入资源配置的问题,探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三、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
1.忽视非生产领域的管理。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时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产品成本的控制,忽视其他环节的成本分析与研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市场的竞争,就必然涉及流通领域;要提高竞争能力就必然要对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高质量,因此也必然涉及技术领域;市场经济时代,人才自由流动,这必然涉及人力资源领域等。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土壤,这个市场不仅包括商品市场,也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企业要想在这一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但由于受传统的观念束缚,成本管理往往很难深入到这些领域中。
2.很少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由于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开始于材料的采购,结束于成品的销售,而且将重点放在产品制造环节上,因而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而忽略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析,没有从行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研究供应商、本企业和购买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
3.过分强调标准化管理,忽视人的因素。传统的成本管理只重视明显的因素,如材料、人工、财务和管理费用等,而忽视了如市场开拓、新技术研发、企业组织、管理素质、企业文化等的因素,没有正确把握企业成本的全部构成。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主体,既是成本管理的主体,也是成本耗费的主体。
4.管理缺乏灵活性。传统的成本管理把目光过多地集中在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上,没有很好地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发展阶段战略联系起来,有可能使企业丧失良好的发展时机,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形成。
5.经济和技术的人为分离,造成体制上的不健全性。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一般不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投资决策主要是领导层的工作,而在职能分工中,却把成本管理的职能隶属于财务管理职能之下,产品的设计职能又与财务管理职能分立,于是搞设计的不算经济账,“算账的”又不懂技术设计,人为地造成技术与经济分离。
四、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观念转变的途径
为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有效实施成本管理,我国企业必须加快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1.树立系统管理观念,实施全面管理。企业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不应只局限于生产领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费用等,应随着管理的需要而变化,并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企业从市场信息的调查、跟踪开始,到产品的筹措,设备和工具的购置,原材料的采购、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整个运行过程中每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成本的变化。
2.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提高成本预测和决策水平。在市场经济下,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要从市场中获取利润,因为利润是企业赖以生产与发展的条件。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树立成本确定市场的观念,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成本管理还应与企业的整体效益联系起来,只要能够使企业的效益提高就是一种好办法,企业要从效益的角度去决定成本的升降,以效益为中心进行成本的动态管理。
3.树立战略成本管理观念,寻求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和谋求生存发展的空间,就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培育长期的竞争优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成本管理也应该与战略管理相配合,将成本管理活动提升到战略层次,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现代社会,企业如果要保持并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一个灵敏、有效的成本信息支持系统,帮助管理者寻求改善企业经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的途径。
4.树立科技创新观念,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不断创新,以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取得收入,并且不断降低成本,减少货币的流出,企业要紧把市场脉搏,寻求机制创新,注入发展活力,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科技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以及有效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依靠现代科技技术降低产品成本。
5.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打造企业凝聚力。成本管理不仅是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成为企业中最核心的要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程度。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而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是企业的主体,是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成本的决定者,是决定成本的关键因素。
6.积极吸收运用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方法。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一成不变地搬来运用往往不能取得成功,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考察,以便决定它适用的程度与范围。从现代企业制度出发,根据每个企业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运用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干春晖著:《资源配置与企业兼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现状
1.1 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现状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使用率普遍大幅降低,以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开设了两个电子阅览室,每个电子阅览室配备150台机器,读者使用电子阅览室进行学习、应用、娱乐等活动,其中从事娱乐活动的读者占到70%-80%,电子阅览室存在的价值大打折扣。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用户的信息行为越来越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个性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图书馆到馆人数下降,服务相对滞后。
如何解决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定位,吸引读者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课外学习和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2 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定位
我馆开设电子阅览室主要是为读者进行网络信息检索、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学习研究等提供方便。多数读者对数字资源极其陌生,不知道CNKI、万方数据库是什么,大四学生搜集毕业论文资料首先想到的是互联网,殊不知学校为其购买的数据库提供了大量可供下载的期刊论文。尽管图书馆在图书馆电子资源宣传培训上做了很多工作,每周开展数据库培训或者辅导活动,但效果不理想,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
2 信息共享空间简介
2.1 IC定义及构成
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IC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 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协作式学习环境和一站式服务模式, 它将硬件、 信息资源、 服务体系融于一个整体空间中, 读者在该空间不仅可获取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 而且可以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研究[1]。
IC的构成可用一个三层模型来描述,即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物理层提供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的馆舍空间,例如:提供指导读者进行科研的参考咨询区、小组研究讨论的学习区、休闲区以及帮助读者开发数字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等;虚拟层提供快捷的互联网络、数字资源、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支持层主要由各类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构成,其中包括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指导教师和学习助理等[2]。IC的实施可实现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要求,把图书馆融入读者学习教育研究和生活的整个过程中。
2.2 IC在国内图书馆的运用现状
IC理念在2015年才在我国得以运用,复旦大学图书馆将信息共享空间用于整个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之中[3];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站首页设置了“信息共享空间”栏目,将信息共享空间分为多个功能区, 实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无缝连接, 实体资源和电子资源相互交融, 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信息服务[4]。随后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也运用IC对图书馆进行改造。
3 IC对我馆的几点启示
3.1 IC理念对馆舍建设的启示
IC作为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作学习环境,是虚拟环境和实体空间的完美结合体。需要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各种数字资源的支撑,还需要图书馆人员、参考咨询人员、计算机人员等的共同合作下,同时需要配备大小适宜、环境优雅、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因此,我馆在制定改造计划时,应结合IC要求和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需要,创造符合我校读者需求的信息服务空间。
网络是IC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需充分考虑网络节点的分布。在有固定座位的阅读区可设置固定网络节点;在没有固定座位的区域,如书库某角,可利用无线网络设备(无线路由器)完成网络覆盖;实现网络无盲点以确保读者能够在图书馆任何一个角落都可随时随地查阅各类数字信息资源。由于IC的运行离不开网络,我馆电子阅览室读者骤减的现状,可考虑只开放一个电子阅览室,另一个电子阅览室可改造成读者研讨、学习的信息交流服务中心,鉴于对各个研讨室互不影响的考虑,可以采用通透隔断进行空间划分。同时可设置咨询区,图书馆参考馆员和指导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写作以及信息资源利用等进行辅导。对于分隔后不方便放置台式计算机的空间,可使用移动终端。对移动终端的管理可以使用租借式,这样既可满足读者检索数字资源文献的需求,又可减少设备的损坏、丢失,同时可以节省一定的空间。
3.2 IC理念对我馆发展的启示
国外IC已被广泛应用到图书馆的服务管理中,近几年来国内知名大学也纷纷尝试利用IC转变图书馆服务模式,这说明IC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对于我馆读者数量大幅下降,数字资源未被读者充分使用的现状,IC将印刷本资源与数字资源巧妙的结合,可有效解决我馆目前这一困境。开创“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可以真正做到深入读者,解决他们学习、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我馆一直倡导服务创新,IC为现阶段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3.3 IC理念对我馆人员素质和结构的启示
IC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图书馆专业人员、参考咨询人员、计算机专业工作人员的支持,尤其是参考咨询人员,其承担直接与读者打交道的重任,解决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需要具备熟悉图书馆服务的各项内容和规章制度、熟练获取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一定的学科知识背景、能为读者进行科研提供查新等技能。鉴于我馆还未开设参考咨询部,在今后应有计划的重点培养具备该项技能的工作人员。只有具备了合理的工作人员结构,并逐步提高其工作技能、信息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3.4 IC理念对我馆资源建设的启示
IC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要求其不仅仅可以方便的使用图书馆纸质图书、光盘、期刊杂志、工具书等,还要求其能够自由存取网络资源、数字资源、多媒体资源。因此,在资源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融合问题,目前我馆的读秀学术搜索平台能满足部分融合,在今后的数据库建设中应考虑该功能,建立内容丰富、使用方便快捷、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此外,鉴于读者对于手机终端的偏好,可考虑实现让读者通过手机终端也可以使用数字资源。
4 结束语
IC在图书馆整合资源,提供开放、共享式学习环境及合作机会、促进学术发展、深化图书馆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IC为当下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我馆应结合实际情况,尽快转变服务模式,真正深入读者,迎合读者需求,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质量。
进行依法纳税,这是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电力企业所应尽的一个义务;然而,电力企业这种法人企业,也一定要对国家税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够对电力企业的税负达到最为合理的节约,从而实现企业税后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电力企业所应享有的权利。实践表明,能够促使电力企业有效保护自身经济效益、获取税后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就是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大力加强企业自身税务统筹的研究。正是基于此,以下结合战略成本管理理念的分析,着重对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理念的电力企业税务筹划这个课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二、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理念的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这种较为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是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学者所提出来的。这种理念把狭传统的狭隘生产过程成本管理进行了极为有效的克服,并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来促使生产成本的降低,成功地从传统的时空制约中跳出来,从而成功地为企业获得了长时间的竞争优势。这种理念其先进之处,主要体现在这些:第一,具有战略性,进行战略成本管理,不仅要促使成本降低的目的,更要把长期的竞争优势建立并保存下来;即企业一定要对促使其竞争地位提高的成本降低途径进行探索,对于长期成本优势的获得,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决不能仅靠战术性的成本下降。第二,具有预防性;战略成本管理对于成本避免尤为注重,从源头上就立足于预防,制定出强有力措施来加强对成本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三,具有系统性;战略成本管理应用价值链这种综合分析方法,来从细节之处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进行重新构筑,并把整体全局最优这种理念予以重点突出。第四,具有广义性;有关成本这个概念,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把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这个范畴进行了有效的突破,并把成本管理向企业外部进行了拓展,在此基础上再对整个企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利用,以促使这一目标――建立起联动降低成本实现起来。
三、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理念的电力企业税务筹划工作思路的分析
众所周知,电力产品就是电力企业进行销售的最为主要的产品;在完成国税缴纳增值税之后,依据增值税税额,还需缴纳教育费及地方教育费附加、城市建设维护等,在其销售收入基础上,对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进行计征。若所在地有土地及房产,还应包括房产税及土地使用税。电力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基于合适的手段及不违法前提下,让电力企业在当期所应缴纳的税额尽可能地少。电力企业实施纳税筹划,既能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为自己职工带来可观经济收入。当前,就我国电力企业而言,进行税务筹划过程中应从以下这些方面做起:
1、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要进行合理控制。企业资本结构最为主要的来源就是负债和股本,不管是哪种方式均可把所需的资金筹措给企业;不管是哪种筹资方式,都一定要回报给投资者;但在对税收进行处理方面,这两种筹资 并不完全相同,通常成本中不能计入股息,但在成本中可计入支付利息,故基于税务这个角度来看,对企业发展更为有利的是借债筹资,而不是股本筹资。因此,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理念,电力企业在实施税务筹划过程中,就一定要全面分析慎重考虑企业的筹资渠道。
2、对税收的优惠政策一定要予以充分利用。现阶段实施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电力企业一定要予以足够的熟悉,在此基础上再针对本公司具体情况予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针对不同的纳税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纳税结果,应组织相关人员通过细致的测算来加以比较,从中选择一种对企业长远发展最有利的税务筹划方案。
3、实现避免应税所得。电力企业对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实现,主营是通过其电量的销售来完成的;应用避免应税所得,并非要对企业的经济所得进行避免,而是要把通过合法所得的收入、争取不包括于税法所认定的那部分应税所得之内。例如,某企业进行国家金融债券或某重点建设债券的购买,根据相关规定要进行纳税,但企业进行国债的购买,其理想收入就不在应纳税所得额这一范围之内。因此,作为电力企业财务人员,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进行既合理又合法地避税。在实际当中,若国家重点建设债券以国债利息率低时,就一定要选择国债并进行购买。
4、实现提迟应税所得。在实际当中,可通过推迟应税所得这种方式来实现推迟纳税,促使纳税推迟的实现,既可让这笔资金让纳税人所占用,又可让纳税人进一步实现对纳税资金利率的推迟,从而最大限度获得贴现的好处,以此来把未来应税款的现值大大减少下来。
四、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理念的电力企业税务筹划实施措施的分析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电力企业纳税筹划组织体系。组织体系越健全,对企业纳税筹划的开展越有利,越能促进企业纳税筹划的顺利实施。为此,电力企业要把纳税筹划管理委员会建立起来,让总会计师及分管副总经理来进行总负责,并让一下这些部门负责人参与进来:营销部、基建部、财务部、人资部、监审部及运检部。其中,牵头管理部门应为财务部,财政部不仅要进行制定和执行纳税筹划方案,而且还要负责调整和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协调各项工作;此外,纳税筹划专业管理部门由各职能部室担当,具体负责专业控制和管理纳税筹划方案所牵涉到的各项具体内容。而纳税筹划方案实施的责任单位,就是电力企业所属的各个单位部门,他们也需要把相应的管理委员会建立起来。因此,为把某些涉税事项税收优惠政策尽可能地利用起来,电力企业本部与其所属各单位一定要齐心协力、一起来把企业合法权益维护起来。
2、建立和健全纳税筹划制度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进行纳税筹划过程中,首先要梳理和归类与纳税筹划有密切联系的税收政策及法律法规,以此 来把企业税收信息资源库建立起来,然后,再把与税务会计相结合的纳税筹划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建立并健全起来;在此基础上,依据电力企业的经验特点,认真梳理涉税账务处理及理财计划、各业务纳税的关键节点,最终把切实可行的纳税筹划实施细则、纳税筹划考核办法及纳税筹划工作思路制定出来,最终为电力企业实施税收筹划提供可靠完善健全的制度保障。
3、进一步关注和做好两个个关键结合点的把握。(1)有关筹划方法与税收政策的相互结合;在对与自身经营有关的现行税收法规进行全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可基于有效的纳税筹划方法来深入分析现行税收政策,以便能把与企业经营行为相匹配的具体纳税筹划措施及方案制定出来。(2)关于业务流程与税收政策的相互结合;电力企业在实施各项业务过程中,一定要对整个业务流程中所牵涉到的税率、主要税种、具体的征收方式及各环节税收优惠政策等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在把这些情况进行全面掌握的前提下,再对如何高效利用和整合企业内外部各项资源以从促进纳税筹划展开进行统筹分析,以此来把预期减税这项目标实现起来。
【关键字】高职,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实践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缺乏高职特色。许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内在本质和酒店管理专业定位认识不够到位,甚至有些院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与本科普通高校、中专职业院校的相同或相近专业没有区别,仅仅是对本科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或中职课程体系的复制等,没有形成高职教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二)课程体系雷同,缺乏体系创新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致相同,注重职业性,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技能课、公共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证书等模块;90%以上院校开设了饭店业概况、饭店前厅部运行与管理、饭店客房部运行与管理、饭店餐饮部运行与管理、酒店管理专业英语、酒店营销、饭店酒水与酒吧运行、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课程。从中可以看出各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开设的课程均专业性强、实践性强,但长期以来,固化的课程体系只强调酒店面向一线基层而太过于注重技能培养,忽视了基础课程系统的构建,缺乏课程体系的创新及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缺乏校企间实质性合作,供需脱节。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校企合作,但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只重形式,通过简单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学生毕业时,酒店通过简单的面试后就接纳其实习,不做深层次的要求,缺乏校企间实质性合作。从某种程度上,企业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的成败。校企合作的形式化、表面化,使得课程内容和企业岗位实际任务脱节,无法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
二、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螺旋上升”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部长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廉价劳动力”。高等职业教育是既要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又要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应注重专业的高端技能培养,做出专业特色,如外语的运用、服务意识的培养、沟通技巧的运用、管理技能的训练等方面,而不是单一的培养各部门的一线服务员。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在对企业深入调研后,分析并确定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路线是基层服务员高级服务员中基层管理人员,再依据实现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四大关键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服务能力、专业素养、管理及发展能力),设计并构建了适用于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的“螺旋上升”式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该课程体系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等渗透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去,给学生充分时间与真实企业接触,感受真实的行业氛围,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为实现其“零距离”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该课程体系下的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
三、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螺旋上升”式课程体系的实践
我们通过对两届学生样本进行新旧课程体系的实践检验,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螺旋上升”式课程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实践必须建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还应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务、系部、学工、就业等多重机构对学生进行综合管理,建立并完善“校企生”多层反馈评价制度等。
在实践期间,我们针对该课程体系的实施建立了校内课堂实训制度(含实训室管理制度)、校内企业轮岗实训制度、校内企业轮岗学习互助小组实施方案、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包含学生实习周报、指导老师的学生实习月报)、学生顶岗实习现场考核办法等,为该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策、组织、资源及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