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 学术导向高等教育 应用性高等教育 学术教育 专业教育
[作者简介]俞涛(1968- ),男,浙江萧山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高教管理;邹龙飞(1963- ),男,江西高安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材料科学、高教管理;曾令奇(1970- ),男,湖南衡阳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上海 20120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05-04
“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Profession-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博士于2013年4月26日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校庆上首次公开系统提出的,它是一种新型办学定位,关乎高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特色。为了推进职业导向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分析了其内涵和特征,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
一、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内涵
要研究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内涵,首先应研究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不仅因为这一本质属性是职业导向高等教育的理论原点,也因为借助于这一本质属性,可以进一步厘清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内涵。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首先要从教育哲学层面进行分析。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人才培养类型的维度可以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进而分析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本文中,我们拟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将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直接概括出来。
(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凸显“职业”这一高等教育的基本范畴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①中:第200条指出,高等教育既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academic education)”,也包括“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advanced vocational 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整个体系由5、6、7、8四级构成,这四级分别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第207条指出,5级高等教育通常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其课程一般基于实用和特定职业,既可以为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准备,也能为学生提供一条通向其他层级高等教育的途径。第217条指出,5级的两个定向类别是普通和职业。第224条指出,6级高等教育通常为学生提供中等程度的学术或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一般以理论为基础,但可包括实践的成分、最新的高水平研究和(或)最好的专业实践。第234条指出,6级的两个定向类别是学术和专业。第241条指出,7级高等教育通常为学生提供高级的学术或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本级可有大量的研究成分,一般以理论为基础,但包括实践成分、最新的高水平研究和(或)最好的专业实践。第252条指出,7级的两个定向类别是学术和专业。第247条指出,7级还包括高度专门化的专业学习,例如医学、牙科医学、兽医学和某些情况下的法学或工程学学习。第259条指出,8级高等教育主要为获得高级研究资格而设置。本级致力于高级学习和原创性研究,一般仅由研究型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包括学术领域和专业领域。第269条指出,8级的两个定向类别是学术和专业。第263条、266条指出,博士学位/资格证书可适用于特定职业要求。通常获得《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8级资格证书,是进入提供《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6、7、8级课程的教育机构担任教职的前提条件,就如进入政府和行业中的研究职位一样。
可见,《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的5、6、7、8级都具有职业属性。其中:(1) 5级的职业与普通对应,6、7、8级的非特定职业通过专业与学术对应。(2)5级基于实用和特定职业,5、6、7级都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6、7、8级的定向类别都有专业,7、8级可适用于特定职业。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讲,8级还提供一个独特的职业领域即“学术性职业”,相当于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教育职位、政府和行业中的研究职位。(3)5、6、7、8级的职业属性表征程度具有如下特点:在层次上,5级最低,6、7、8级依次升高。在类型上,5级主要是技能、社会与经营型,兼少量事务型;6级主要是技术与艺术型,兼少量社会与经营型;7级主要是技术与学术型,兼少量艺术、社会、经营型;8级主要是学术型,兼少量技术型。其中,技术、技能、艺术、社会、经营型是专业性职业。在深度上,由于5、6、7、8级所依赖的学术支撑力度递升,所以它们的专业知识愈来愈深。在广度上,由于5、6、7、8级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适于5、6、7、8级的职业领域呈倒金字塔结构,处在最低端的5级拥有最广泛的职业领域,处在最高端的8级的职业领域最狭窄。在针对性和适应性上,5级的针对性最强、适应性最弱,以此类推,8级的针对性最弱、适应性最强。(4)5、6、7、8级的职业均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干,派生关系是:5级的特定职业从低层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分支出来; 6、7、8级的学术从高层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内生出来; 6、7、8级的专业从学术的基部分化出来,并流淌着学术的“血液”;在学术这一枝的中间,又分出属于7、8级高度专门化的专业和特定职业。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高等教育路径中,“职业”是以一贯之的基本范畴,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
(二)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内涵
“职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范畴,但又不是唯一范畴,于是就产生了高等教育理念在职业导向与学术导向上的分野: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以追求职业性为主,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以追求学术性为主,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职业导向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职业性,这种职业性是基于社会人才需求而在高等教育中内生出来的。“职业导向”并不意味着完全指向职业,也不意味着要将高校降格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而是对高等教育的职业属性的引导。在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的合作、互动与融合趋于常态的情况下,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这一社会大系统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而非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跨界生成,是基于社会职业属性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必然产物,契合社会需求,体现实用主义高等教育的理想和使命。因此,“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就是以高等教育的实用性为目的,以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各类型、各层次专业性职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强化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职业人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素养,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具体来说,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实用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日益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实用主义的高等教育理念大放光芒。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型办学理念,是对高等教育实用性的大力弘扬。“‘知识本身就是目的’曾是近代大学自我辩护的经典台词,但今天这种辩护已经过时。”②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不在于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而在于经济社会的强大需求。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各层次人才,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就社会价值来说,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就是要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类型各层次专业性职业人才的教育。职业包括事务性职业、专业性职业和学术性职业。事务性职业人才由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性职业人才由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培养,学术性职业人才由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培养。所谓“专业性职业”,在英语中可用“profession”表示,其词源“profess”的意思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在西方国家,称得上是“专业”的职业常被人们视为“有学问的职业”。③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Profession-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的主体部分,就是按专业性职业(profession)的要求对学生实施的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它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专业的深刻认识,能够说明并解决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若干突出问题: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二是发展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问题;三是专业资格认证和“考证热”问题。④
3.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关注学生未来职业适应力和发展力的教育。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可用的(available)专业知识、可靠的(reliable)职业技能、可信的(credible)职业信用和国际化的(international)职业特色。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方向,以学生专业化和职业化素养的养成为目标,重视职业伦理道德和职业规范。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有意识地了解和认识社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质和做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一种无边界高等教育。“无边界高等教育”是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用以解释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传统模式中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教育空间界限的渗透性,其基本特点主要是课程的流动性和学习方式的开放性。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基于职业属性,转变高等教育模式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在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的合作、互动与融合中内生出来的,而非跨界生成的,其课程、学习方式不再存在与职业世界、行业企业的空间界限;另一方面,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由初等、中等、专科、本科、研究生共同构成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的高等部分即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存在天然的横向联系,不需要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另行构建“立交桥”。可见,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的问题,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是有现成答案的。
二、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特征
高等教育既可以发现、传播高深知识,也可以在社会改进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欧洲中世纪时代,一方面,由于教会控制着高等教育,大学主要为神学和教义寻找依据,从事脱离社会现实的纯理论研究,沦为神学的附庸;另一方面,中世纪大学也培养少量牧师、律师、医生等,部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一直到19世纪初,柏林大学的创立突出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研究高深学问成为各国竞相模仿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学术性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自近代以来,尤其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和实用主义的兴起,一种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高校出现,它一改传统大学的做法,主要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19世纪下半叶,随着美国赠地学院的创立和州立大学的崛起,一种专门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的新型高校又很快流行起来,高等教育的职业倾向更趋明显。例如1866年创立的康奈尔大学(Cornell),其成立目的就是要造就工业社会有用的人,强调职业技术学科,而不是培养绅士。1904年,“威斯康辛理念”(Wisconsin Idea)出现,成为大学具备为社会服务职能的标志。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现代社会,职业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在我国,由于“重文轻技”文化传统的影响,加之以往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使得人们的职业观念淡薄的历史原因、劳动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社会原因,以及大学封闭性强的学校原因,导致了大学职业导向教育的缺失。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大量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的需求,把职业导向的内容纳入高等教育中。
高等教育发展的史实表明,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受到社会对高等教育强烈需求的影响而出现的,它既具有区别于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也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
(一)专业性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6、7、8级高等教育的定向类别都是学术和专业,所以专业性是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区别于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这里,“专业”不是针对学科(知识分类)而言的“学业”,而是针对社会专门工作(职业分类)而言的,属于社会职业谱系中区别于“普通职业 (occupation)”的“专门职业(profession)”。⑤这些职业从事的是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
(二)职业性
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以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特征。高等教育的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都要提高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能力。“职业导向”并非意味着高等教育整体“职业化”,或将高校完全置于职业的统辖之下,而是要强化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职业人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三)应用性
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各种各样的人才,来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比如,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
(四)高等性
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既有埃里克・阿什比(Eric Ashby)所盛赞的“美丽的花朵”般“美丽”,也有圣・伯夫(Sainte Beuve)指称的“象牙塔”般“高贵”。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探讨学生专业成长之道,解答学生职业发展之惑,成就学生职业塑造之美,它所研究的应用性专门知识,虽然没有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基础性专门知识那样高深,但在技术应用性、技术创新性、知识与技术复合性及从事实践活动的复杂程度上,也达到一定高度。因此,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要体现人才培养的高端性,需要科研和学术的支撑。
(五)人文性
高校不是职业训练所,其使命是育人。人的发展、自由与幸福是教育的真正价值。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帮助学生定位社会角色、实现自我价值。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具有健全的人格。1986年世界银行启动了一个职业研究项目,其职业描述包括了很多人文内容。
三、相关概念辨析
(一)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应用性与职业性
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应用型大学中最为主流的教育类别。提出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不会降低应用型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因为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并不忽视学术性。美国密歇根大学原校长亨利・塔潘认为:“在学术与实用教育之间应不存在严格的分界,因为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是实用的。”⑥“学术性教育为职业性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和保证,离开了学术性教育,职业性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同样,学术性教育也离不开职业性教育,离开了职业性教育,学术性教育就不能为社会生产做出贡献,就会失去社会对它的支持。”⑦如果大学完全脱离学术,那就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无异,甚至与职业培训无异。如果说职业性是应用型大学的立身之本,那么学术性则是应用型大学的强身之术。在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中,学术性是为职业的,不仅为职业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证,也为职业性的发展提供养分。
在应用性的基础上再提出“职业导向”,不是多此一举。为了形象说明学术、应用、职业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借用一下生物学里的DNA、RNA和蛋白质概念。在生物学里,DNA是基因,决定蛋白质的性状;RNA是转录器,是工具;蛋白质是成果,是千姿百态的万物。高等教育的学术性与职业性是以应用性为纽带而融为一体的,学术、应用、职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学术是DNA,应用是RNA,职业是蛋白质。没有高等教育应用性的存在,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也难以实现。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高等教育的应用性是一种工具理性,职业性是一种价值理性。
(二)应用性高等教育与职业导向高等教育
作为工具理性的应用性高等教育,其基本元素是人之外的原理和方法等,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驾驭。作为价值理性的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其基本元素是人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品质、责任、道德、价值观等,并以此培养学生立足未来社会的能力,承担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职责,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体现了全面优秀人性的塑造和千态万状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作为工具理性的应用性高等教育,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作为价值理性的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具有全面教育功能,既重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也重“人”的教育。所以,作为价值理性的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比作为工具理性的应用性高等教育更接近本质,并以前者包容后者的形式统一于教育实践活动中。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人”的缺失现象,“教育沦为像机器一样的知识工业⑧”,应该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反思。“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人具有个体的和社会的生活能力。⑨”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能用、有用之才,拥有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能力,并关注生存意义和生命质量,真正让教育回归本质。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应用性高等教育”基础上,提出“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对“应用性高等教育”理念的升华,是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
(三)普通高等教育、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与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指为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增进学生的知识广度、塑造学生的精神气质而举办的,与专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一般教育。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是为研究做准备的科学型、理论型教育。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教育。在任何一所高校中,这三类教育都是并存的。显然,“学术导向”与“职业导向”不会在同一高校都以“导向”形式出现,一方以“导向”形式出现时,另一方就以“特性”形式出现,高校定位的差异决定了这三类教育在不同高校的比重不同。
我国学界一直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并列、平等的地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并列、平等的地位,进而将职普等值作为“公理”。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不区分学术的高等教育与专业的高等教育,以及它们的理论基础,而将其全部视作普通高等教育。说这种等值认识存在片面性,是因为只有在5级高等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是等值的(5级的两个定向类别是普通和职业);说这种等值认识错误,是因为在6、7、8级高等教育中,一般以理论为基础,定向类别是学术和专业(包括高度专门化的专业),另外还适用于特定职业――也就是说,在6、7、8级高等教育中,专业和学术处于并列、平等的地位,即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与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是等值的,而不是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等值。《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提出,为学术和专业做准备的普通知识、技艺和能力及作为基础的“理论”,被划入普通高等教育,这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依据。
(四)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从现状来看,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者是包含关系。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此处特指我国现行的三年制专科)的全部、本科教育中定向类别为专业的部分、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定向类别为专业的部分(含高度专门化的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特定职业领域和定向类别为专业的部分。从理论上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局限于三年制专科层次,也可以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这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特征,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范畴,并使之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我国从教育政策上似乎不支持这一理论。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需要培养大量在基层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因此,严格控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层面上来考虑的。
我们提出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一方面,可以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得到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它统辖了我国目前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应用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契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以其主动与社会、学生职业发展协作的理念,为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来实现高等教育活动服务于学生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可以说,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从一个新的视角凸显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学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特征,不仅使职业技术教育走出了理论困境,而且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在专科教育层次上,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都是社会性专业,职业针对性都较强,都直接指向社会职业,以行动体系原则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上,它们的专业都属于学术性专业,都以职业形式运行,凸显职业的内涵,都间接指向社会职业,都以职业和学科双重原则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要走一条职业导向高等教育的特色之路,并构建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惟其如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大厦才有现实根基,并真正建立起来。
(五)学术教育、(高等)专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学术教育(academic education)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侧重于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理论教育。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是针对社会专门职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教育,理论与应用并重。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注重技术开发与应用。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使学习者获取某种或数种职业或行业特定的知识、技艺和能力的教育。“在西方,职业教育是培养一般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的教育和培训;技术教育以培养一般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比职业教育高一个层次;专业教育以培养工程师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比技术教育高一个层次。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分别代表了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我国的工人、技术员、工程师。⑩”专业性与综合性对应,职业技术与普通对应,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都离不开学术的支撑。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分,就在于前者只针对专业性职业,后者除了针对专业性职业,也针对普通职业。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现在都重视通识教育在其中的功用,“考虑职业的全部理智背景和社会意义11”,而不是“仅仅传授技能和追求技术效率,排除理智和审美的因素12”。
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是交叉关系,因为它们的外延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针对专业性职业的那一部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都有高等教育层次和中等教育层次。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属于高等专业教育,包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工科部分,不包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非工科部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由高等专业教育培养,一般技术人才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等专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属应用性高等教育。
[注释]
①United Nations Education,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 2011)[EB/OL].http:///Education/Documents/isced-2011-en.pdf,2013-12-05.
②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55.
③④⑤孟现志.高等教育的现实使命:培养专业人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96,97,96.
⑥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5.
⑦吴言.高等职业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卷首语.
⑧罗文芳.现代教育中“人”的缺失现象分析[J].才智,2009(34):84.
⑨徐涵.以“科学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6):6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理论分析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教育规划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1001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0日
一、引言
我国学术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界定并不一致,大多是从高等职业教育涵盖范围(即外延)、高等职业教育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或目的进行界定的。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是技术实施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实施技术作为其知识的主导框架;高等职业教育以实例和课题为组建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方式;高等职业教育以情景模拟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还有就是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得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由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旨在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称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说,高等教育阶段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两个类型,当然有衔接有沟通,不是层次上的差异而是类型上的差别”。强调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教育。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年16号文件)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区域经济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即特色经济。区域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它在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引领区域经济等方面都是围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展开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它的生命力在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服务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结构调整的内涵、规模、专业类型和层次差别等。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关系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来源。高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不是来自教育内部,而是源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应用开发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日本和美国为例。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非常发达,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是:整个体系由短期大学、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等多样化教育机构组成。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践型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已形成了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文化教育,适应时展的要求。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日本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迄今为止,美国已经建立了包括社区学院、技术学院、区域学校和工业管理学院等在内多层次、多种类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些高等职业院校不仅为美国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而且也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二)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依附性,是培养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群体的摇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区域科技结构决定了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区域科技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直接关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未来社会是区域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经济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积极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适应中提高发展能力,以办学特色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理论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基本理念。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而区域经济是遵循着非均衡的轨迹发展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将通过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手段在明确的分类指导下,以发展求突破,以期与经济社会形成双向适应拉动的态势,直接融入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设定,是通过非均衡的发展途径,达到相对均衡的发展目的,教育均衡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中求均衡,资源配置不仅仅是单线的“锦上添花”,更是要统筹的“雪中送炭”;另一方面要注重非均衡发展中的增长极。就经济现象而言,如果存在一个经济集聚发展的区域空间,位于这个区域空间中的某个引领性或推进性的发展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在一个区域空间,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往往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这些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辐射并扩展,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由点而面的关键的拉动作用。教育也有相同的现象,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增长极。一定意义上,鉴于社会需求的直接性和急迫性,高等职业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实验区。鉴于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地区其他教育而言,可以成为高教强省、高教强市的首选点和增长点;鉴于政府积极引导投入和社会广泛响应支持,国家和省市二级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对于全国高职院校而言,可以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样板和辐射点。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外部关系规律。外部关系规律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关系规律。它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关系规律而言的,其简单表述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受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二是要为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有着紧密的、直接的联系。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化是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主动适应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做出敏锐的反应,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专业设置、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深入改革。就某一所高职院校而言,它不仅要注意研究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研究与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技术优势相匹配的技术市场的变化,研究与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相关联的行业经济的变化,而且要特别注重高等职业教育所处的周边关系,尤其是政府关系、社区关系和媒介关系的处理。高等职业教育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义不容辞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高校有着非常密切的利益关系。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全息结构。全息结构是一个由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四个子系统(物质再生产、精神再生产、人力再生产、自然再生产)构成的“四位一体”的空间网络结构。它的主要特征是,任何一个微观子系统的内在结构都反映出宏观大系统的一般结构特征。我们可以把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力生产三个系统简化为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从事知识和技术生产的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既为经济活动提供知识与技术,又为教育活动提供新的教学内容和技术手段;教育活动是人力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活动为经济活动输送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为科技活动提供科技人才,科技反过来又成为教育活动的知识源泉。教育、经济、科技三者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在整个人类活动系统中同时并存,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也同样具有全息结构的特征,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城市不同层次级别的系统中都包括这三个系统。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系统,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区域内的教育、经济、科技的互动作用。各种不同的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经济特色时,必然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并行发展与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获得最佳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教育方针。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二是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层次、一个目的,而后者则是前者的一个方面、一条途径。教育必须与生产相结合,则要求教育发展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教育必须与劳动相结合,即要求学校恰当地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实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迫使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出一条适应我国和地区发展的新路子。而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就是其本身发展所能够实现的合理的途径。
(五)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动力机制。教育的动力机制是系统地、综合地起作用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发展往往由几组对应的关系相互作用拉动或推动,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反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愿景与政府政策法规保障,行业质量要求与院校开放办学,社会尊重人才、尊重技术与院校改革创新。从分析的角度看,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拉力有相关的两端,即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能级提升的直接动力和政府宏观调控与政策导向的主导动因。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行业企业的需求催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政府则根据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水平、区域特点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通过行政调控,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财政投入标准,规范院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和规模,引导高等职业教育适时对路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推力也有相关联的两端,即高职院校为生存而自发应对与为发展而自觉做强的内驱动力和社会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感召动力,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作为教育事业而存在的。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各级各类的创新人才。创新企业服务能级提升和新技术开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也是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同时,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对接,学校多元化的办学路径与精致化的办学业绩会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赢得社会的赞誉,反过来促使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六)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特定方式。一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补偿性特征,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起点较低,为弥补我国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差距,在一个时期内采取了急剧的快速的增长方式:当高等职业教育的增长达到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基本相当时,补偿性增长就会逐渐转化为适应性增长,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和自身逻辑可持续地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补偿性发展阶段需要过渡性对策,逐步迈向适应性目标。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方式,是在补偿性增长的方式下,采取延用适应性增长方式的目标思路,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匹配关系,充分考虑区域对于发展程度的经济承受能力,适度超前但不盲目拔高,面向需求但不急功近利,建立人才需求监测预警系统,避免出现投入过度不足、人才结构失衡和人才过剩等现象;二是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数量规模与教学质量的互促关系,加强教学资源的统筹和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的配置,降低稀释效应,最大限度化解质量代价;另一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后发性特点,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但可以具有后发优势。这一优势在于:立足类型教育的改革,实施赶超战略,产生蛙跳效应,特色的类型的赶超战略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可行选择。这一战略的着眼点是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建成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其路径是融合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充分强调建设主体作用,力求通过学习模仿创新实现追赶目标,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就是后发赶超的典型范例。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行业组织;教学改革;管理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编写和出版一大批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优秀教材。
一、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专业培养目标要准确定位,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一)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
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建设、体现专业特色、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学校办学方向的准确定位
按照现有的政策性定义,高等职业教育是大专层次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首先把专科层次的教育办好,不应把“专升本”作为主要目标。
2.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定位
要正确理解这一定位,必须把握住四个基本特征: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第二,高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实行“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第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下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3.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准确定位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必须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从高等职业院校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到成为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转变;从重理论、轻实践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要把握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准确定位,必须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理论知识的准确定位,既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又要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确定理论深度;二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建立健全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材建设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同时建设一批代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示范性学校,建设一批国家级精品专业、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和精品课程。为此,必须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三)依托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此外,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要大力推进“双证”制度,即学生毕业时不仅能够拿到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
二、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研究工作
(一)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1.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教材。其弊端在于,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沿用专科教材和中专教材。其弊端在于,基本是“本科压缩型”,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自编讲义。其弊端在于,存在转抄内容居多、编写质量不高、加工不细和印刷质量低劣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据上海市教委调查,当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奇缺,专门的高职教材不足20%。
2.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
表现为: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而且大多数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3.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目前,市场上的高职教材主要是供教师授课使用的。而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
4.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高职教材的内容与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缺乏有效衔接。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发展趋势
1.国际化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国际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伴随着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的增长,在金融、保险、法律、工商和信息等专业将更多地直接引用先进的原版教材,直接与国际接轨;双语教学教材将大幅度增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出版和发行直接纳入了国际教材的大市场;西方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先进的模块式教材经验将被引进我国,并逐渐被消化吸收。
2.多样化、个性化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教学改革的深化,从总体结构上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对教材的内容、品种和风格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就是要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出版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教材,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学科编写出多种形式和风格的教材,就是要体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培养对象的特色和个性。
3.立体化趋势
立体化教材是针对单纯的纸质教材而言的,是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统称。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将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化教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既可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优秀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又可切实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要提供完善的立体化教材,必须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做好立项研究工作,解决好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深化课程、淡化专业;认真论证,精心设计,分步实施,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系统设计出整体教学解决方案(教学包),建立资源库和素材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真正发挥立体化教材的作用和优势;办好互助的教学网站,使之成为教师、作者、学生和出版社交流信息和进行教学活动的平台,并实现使用、更新和发展的交互。
4.职业化趋势
从教材的组织形式上看,将出现大量的实践性教材;从教材的内容上看,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教学场所上看,学校的教学活动将更多地向实验室、科技馆、社区、厂矿等实践场所延伸,因此,高职教材的编写要针对一定的岗位,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5.教材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趋势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国际化和多样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审出版和发行工作将融人国际大教材市场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应遵循WTO的各项规则,应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管理呈现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趋势。
三、依托行业组织,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依托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进行教材建设,对煤炭行业高职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做了积极的尝试。
(一)成立“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
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由20多所教学改革走在前列的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或教学副院长、煤炭职业技术学会的领导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的同志组成,负责组织、领导、研究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确立煤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讨、教材研究和教材管理的工作机制。
(二)成立“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研究与教材编审委员会”
在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的领导下,与各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各专业相对应,成立了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采矿工程、建筑工程、煤矿机械、煤矿电气化、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科学等六个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各专业教学研究与教材编审委员由各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系(科)主任和资深骨干教师组成。其职能是研究交流各专业教学改革情况,研究并制订各专业教材选题规划,审定各专业教材编写大纲,审定各专业教材书稿,并进行优秀教材评选和教材推介工作。确立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教学研讨和教材建设与研究的工作机制。
(三)确定“共同编写、共同使用、共同受益、共同提高”的煤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组织原则
组织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力量共同编写教材,解决目前各专业特色教材短缺的问题,并保证教材编写质量,满足各校教学急需;在没有教材补贴的情况下,各参编学校共同使用该教材,保证所编教材因有一定的发行量而顺利出版;同时,参编教材培养和锻炼了各校的师资队伍,从而达到共同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确定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教材建设选题规划
经过各专业教学研究与教材编审委员会共同努力,确定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采矿工程、建筑工程、煤矿机械、煤矿电气化、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系列教材选题共63个。实现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特色教材的系列化和规范化建设。
(五)加大了实习、实训教材的开发力度
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在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加大了实习、实训教材的开发力度。具体做法有如下两种:一是开发建设专门的实训课程教材。二是在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
(六)增加“双师型”编者比例,增强教材实用性
在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开发中,我们一方面增加了“双师”型编者的比例,另一方面采取了邀请生产一线技术专家审稿的措施,更好地体现了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技术性。当然,在确定“双师”型作者时,要特别注意挑选那些有一定教学经验、懂得教学规律、文字功底深厚的编写者。 [参考文献]
[1]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2]罗时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1,(28).
[3]李长明.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1,(12).
[4]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5]张乃新.加入WTO后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J].科技与出版,2003,(5).
[6]李志宏,王伟,李津石.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规范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3,(7).
[7]赵居礼,王艳芳.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坚持以市场就业为目标,以满足市场职业需求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不仅是要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评价,还要对社会和个人所作出的程度进行评价。因此高等职业课程教学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从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和培养,可以通过企业、学校二者合作的方式,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现阶段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指,高等职业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后从事的专业生产和实践中去,然后将知识直接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对此进行系统的评价。国家政府在[2012]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文件中曾明确指出:“学校要强化育人环节,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和安排,重新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在保持其应用研究水平与特色的同时,大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质量与水平,通过进行多元化评价,使学生既能够具有科学研究的基础。”这说明,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论评价体系不仅是我国新型知识经济时代所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二、目前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如下:首先,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可以成为三段式教育课程模式,其在教育课程上的安排主要是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以及专业课教学。高职教育课程应该以科学为核心,同时还应该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以及系统性等,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知识的讲授和实践二者之间是间接的,有很多甚至存在脱节,这就会导致高职教育课程系统的设置无法从本质上满足社会市场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诸多漏洞。其次,先进评价体系引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CBE模式等都陆续引起我国,这些模式的共同点都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忽视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主要集中在职业研究的领域,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技能二者有效的相结合,但每个国家的国情各具特点,因此这些模式基本停滞在局部教育发达的试点地区。最后,教育课程多元化模式,这主要是指在多种现有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各个不同评价模式的优势,其主要特征就是,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同时将各个不同的学科进行分门别类的目标整合,而且把性质类似的或者一样的教学内容合并成一个共同的整体,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化和多样化,但其弊端就是缺少必要的职业技术学习和相关的技术培训,其课程设置的本身也不够完备,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界定
教育课程评价具体是指教育课程的设置满足社会市场和个人就业的程度从而进行正确的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已取得价值或者是尚未取得但有很大的可能取得的价值进行正确合理的判断,通过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增值的效果。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高等职业招生、就业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效率评价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评价等。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制主要是指根据相关的评价的根据和规范,有具体的量化和固化的数据,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三者共同搭建了我国教育体系框架,因此它承担着培养企业技术性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的光荣且艰巨的任务。但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属于一种繁琐复杂的大的系统,因为与之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是指: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各类信息因素和物质因素以及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和行政管理教育部门等,但是占主体地位的还是高职院校,与系统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各级政府、行业、社会以及与其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等,高职教育质量就应该是指高职教育自身固有的属性和特点,从这一角度出发,使其满足高职价值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需求,具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同时还要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职质量程度为前提。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检视都是将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作为主体,满足其需要而进行的价值评判,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属于一个关系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也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两种,广义概念主要是指对一切涉及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判断性、选择性、合理性的评价,而狭义概念主要是指专业化的评价。因此学校要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对其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评价。
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目标以及评价因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的目标具体含义为集中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和专项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评价更加类似于评估。但有很多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是不集中的、零散的,因此大多数多元化评价体系都属于广义上的教育课程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了革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模式,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中的自身素质,建立健全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征的师资队伍、制定规范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课程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质量程度的自身状态,它属于对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评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属于高职教育价值体系,也有很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质量是高职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其影响因素主要有,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的产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规律性统一,但是如果违反其规律性,也就无所谓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生成;其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利益相关者在高职教育价值活动中,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者应该自觉的具有能动性和创新性;最后,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类主体需要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质量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但是这种过程在时间上呈现出不断产生、消失、更新的动态状态,因此要逐步完善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五、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有效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构建合理的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同时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根据市场的需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培养方向,高等职业院校还要要摒弃传统单一的、落后的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朝着专业化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发展。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学科和课程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适当设置多建设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发展性、综合性的专业学科,还应该创新教育目标,科学的调整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时间,从而更加注重融入应用、技术等课程,要转变传统单一的专业课、基础课授课方式,开展素质选修课等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更好地就业发展空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正确的进行教学评估,更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清楚认识到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等为教育的核心,同时还应该要培养“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化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改革,同时逐步壮大师资力量,提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还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构建一个能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六、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共性特色,还要有鲜明的在具有一般高等职业院校共性基础上含有的与众不同的个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在宏观层面上是指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整体办学特征或文化特征;在中观层面上是指学院某一领域的个性风貌;在微观层面上是指学院某一方面的独到之处。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或哪一层面,都要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作为特色项目都要有丰富的内在品格和特质[1]。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最终都归结为学校独有的优质的育人环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是高质量高水平办学的重要支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华所在,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深入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之一就是对于其办学特色的深入研究。历史证明,无论任何一种类型层次的教育形式都必然具有自身独特的办学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发展的历史不长,教学理论以及配套硬件设施都先天不足,所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就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形成和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来求生存谋发展。如果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特色很不鲜明,不具有比一般高等教育院校更多的特色和优势,就会失去自身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有必要,通过对办学特色的深入研究,可以大大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研究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个迫切要求。目前,办学特色已被我国国家教育部纳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系统,作为衡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办学特色是一种无形的实力,它直接影响着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我国自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各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生源的竞争和就业岗位的竞争,其核心就是人才质量的竞争,看各大高等院校能否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不可替代的、理论和实践能很好结合起来的全方面人才。因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准确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经费的投入、管理模式、课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全方位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详述目前我国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五大办学特色
1.办学服务方向的地方性。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只有通过深入地分析地方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深入研究地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实时地调整办学结构,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才能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为地方经济的腾飞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牢牢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才能显示出高等职业教育植根于地方的优越性。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服务的地方性首先体现在为农村、乡镇企业、城市中小型企业积极地培养和输送全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发展乡镇企业和城市建设急需的大量的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人才缺乏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着乡镇企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
2.办学性质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常规建设之一就是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起到直接的作用,所以必须得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和市场经济密不可分,专业设置必须把为市场经济服务这个方向作为立足点,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着手分析,科学合理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时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各行各业所需人才的数量以及规格,做到对人才的需求心中有数。比如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连续多年按照上述方式设置了5系2部,开设了18个专业,如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动漫设计与制作等等,涵盖了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等五大学科门类,成长为一所以建筑、财经类专业为龙头、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3.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适应性。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决定了它在专业设置上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以拓宽专业口径,切实地抓好老专业的改进和新专业的创办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也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既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的高等院校,也有别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层次全方面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哪种人才是由市场需要哪种人才来决定的,是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在专业发展上,也不能盲目地开设各种专业,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作出科学的人才预测,把握住专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