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道护理措施

呼吸道护理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道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道护理措施

呼吸道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胸外科;围手术期;呼吸道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34-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胸外科手术的患者32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7-56岁,平均年龄在(34,28±4,03)岁。

1.2 结果 此组患者经有效的围手术期的呼吸道护理措施后均为发生肺部感染的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4-83h。

2 围手术护理措施

2.1 术前呼吸道护理

2.1.1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患者得知自身患有严重疾病后常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压力,一般会出现消极的心理,对于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心理压力表现的非常严重。因此,护士要与患者主动进行沟通,并做好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针对性的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患者介绍手术情况时尽量采取稳妥的词语,以能够消除患者紧张不良的心理因素,建立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指导家属多采取支持鼓励患者的方式,多陪陪患者。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患者,增加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在治疗中能够积极有效的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注意和患者的交流时态度要诚恳,语言要亲切,用多种方式使患者缓解心理压力[1]。

2.1.2 术前准备 ①呼吸道管理:注意加强患者术前的口腔清洁,每日使用适当的漱口溶液进行漱口,每日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应控制感染后,再行择期手术[2]。②练习咳嗽方法:正确的指导患者做深吸气动作,然后使用胸腹部力量用力咳嗽,咳嗽的声音使胸部能够发出震动。每组咳嗽20次,每天做三组咳嗽运动。告知患者及家属有效咳嗽的作用,能够预防肺不张发生并且减少肺部感染的机率。手术前一周指导患者正确的学会深呼吸方法,采取坐位练习平卧位练习腹式深呼吸以及胸式深呼吸,每日做2-3次,每次进行15min左右。并且术前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肺活量。

2.2 术后护理呼吸道护理

2.2.1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并准确记录。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瞳孔、面色、口唇甲床,四肢是否湿冷等。观察患者的呼吸形态变化,有无低氧血症。气管插管会给有些患者带来烦躁,患者不耐管,可以根据病情,协助医生进行气管切开。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每日交接班要严格检查插管深度,及气囊内的压力,防止气管插管移位或者脱出。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观察有无局部渗血,以及皮下气肿的发生。

2.2.2 人工气道的护理及吸痰方法 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时呼吸道失去了正常的湿化及加温作用,但是机械通气有雾化罐,将呼吸机的雾化罐内的水温调至在35-38℃,这样才能使气体由机器送到患者气道内的温度达到35-37℃[3]。可以选用主动加温加湿器进行气道管理,可以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气道干燥和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清理人工气道内的分泌物,正确方式吸痰,必须密切评估患者的吸痰指证:人工气道内见到痰液涌出;患者咳嗽或者忽然发生呼吸窘迫;机械通气报警,气道压力过高;肺部听诊大量痰鸣音;SPO2急剧下降。有其中一项指证应迅速给予吸痰,吸痰前要给与纯氧吸入。吸痰压力-100-120mmHg,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型号=人工气道的型号×2-2[4]。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最好选用密闭式吸痰管,这样可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吸痰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要超过15s,两次间隔时间3-5s连续不要超过三次;吸痰时插入深度为12-20cm,从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拉;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配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患者心率呼吸加快立即停止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到待气管如血管。注意吸鼻腔的吸痰管要与吸气管的分开。

2.2.3 人工气道气囊滞留物的清理 对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应合理的进行管理,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容易产生分泌物,气囊漏气口腔内的分泌物易反流至气管中,引起肺部感染,因此应每日检测气囊压力,保持气囊压力在25-30cmH2O。并定时对气囊留滞的分泌物进行处理,运用气囊冲击法清除(方法:使用简易呼吸器与患者的气管导管相连与潮式呼吸吸气末呼气初用力挤压简易呼吸器送气,另一人同时将气囊完全放气,在简易呼吸器送气末将气囊充气。)迅速的清理口腔内及气道的分泌物。

2.2.4 基础护理 做好口腔护理,采用两人配合的方式,一人固定气管,一人进行口腔护理,注意口腔护理时的漱口水不要误吸到气道内造成感染,每日做2至3次。定时进行翻身、扣背,将床头抬高三十度,有利于预防肺部感染,每天可进行肺部震荡排痰器进行物理疗法,针对预防VAP有一定的疗效[4]。控制感染的发生只要控制好人工气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预防呼吸道感染。

3 讨 论

胸外科手术做好围手术期的呼吸道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的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降低呼吸机使用时间,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同时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孟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监测与护理[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9(01).

[2] 吴敬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的使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0.

呼吸道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系统护理;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效果

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且患者起病急,临床诊断存在较大难度,容易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出血点处于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部位[1],且国外有研究证实,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死率高达8%[2],但我国关于这一方面仍缺乏相关研究。本文分析了系统护理措施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且均经临床观察、血压测定后确诊[3],无误诊病例。将入选对象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患者平均年龄(35.84±4.10)岁,出血量(184.30±21.58)ml。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患者平均年龄(36.02±5.22)岁,出血量(192.04±22.10)ml。对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出血量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观察对比。所有入选对象均对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后自愿入组,符合伦理学原则。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予以心电监护,同时进行胃肠减压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予以系统护理措施干预,即:①加强病情观察: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等,同时对患者的肝肾功能相关指标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加以监测。②心理护理:考虑到这一疾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在知晓自身病情后容易表现出焦躁、恐惧等消极情绪,故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及时交流沟通,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③观察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及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头晕、黑便等体征,若存在以上问题则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患者的出血量并分析其是否存在二次消化道出血,并据此予以科学处理,例如及时输血、补充体液维持内环境稳态;④饮食护理:在整个诊治与护理过程中,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食谱,对患者的饮食加以干预,包括有效控制进食量,在患者的出血症状完全停止前,严禁进食任何食物,出血停止后可以食用少量流质、半流质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以便为患者的病情康复创造有利条件;⑤科学用药指导:结合患者病情以及主治医生的意见,指导患者定时定量服药,同时还应注意患者在服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⑥及时补充血容量:患者入院后需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在初始阶段注意保存较快滴速,且过多、过快输液或输血还可能加大再出血的发生几率,导致病情加重,故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体征变化并进行适当的滴速调整,避免滴速过快而导致肺水肿;⑦个性化对症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出血程度不同往往会在临床体征与表现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根据患者个体特征予以个体护理。

1.3观察指标[4-5]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止血时间、总出血量、二次出血率。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统计无误后进行汇总并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作为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和总出血量对比 观察组的止血时间以及总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2.2两组的二次出血率对比 观察组中仅有1例(2.94%)二次出血,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例(20.59%),组间对比差异显著(χ2=5.39,P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若未能得到处理及时止血,则容易由于大量出血而诱发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这主要是由于失血过多而导致机体血液灌注不足,进而由于缺氧、代谢产物积累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给心脏、脑组织等重要脏器血生不利影响[6]。系统护理措施要求在患者入院后通过对患者与家属的健康知识教育与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其愉快接受治疗,使患者对治疗过程有一定了解,同时获得家属理解与支持;通过观察与询问患者,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根据患者体征判断是否出现消化道二次出血的症状,以便及时进行处理,为患者的安全提供更可靠保障;同时正确的用药指导与饮食干预也有利于患者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以及生活作息习惯,增强体质,促进病情恢复。本次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系统护理措施干预后,患者的止血时间与总出血量均显著低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二次出血率也相对更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系统护理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康复有积极意义,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满意止血效果,促进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晨阳.系统护理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710-2712.

[2]翁丽娟,张亮明,陈爱玲,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8):62-63.

[3]刘君会,徐庭芳.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6):1622-1623.

[4]斯春玲.系统护理措施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614-615.

呼吸道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

引言

预防性养护的理念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对合适的路面采取正确的措施。从预防性养护“恰当时间”“、合适路面”和“正确措施”三个条件分析,路面状况与技术措施是可以准确掌握的因素“,恰当时间”———最佳养护时间却实际影响着预养护效果的好坏,所以,确定最佳养护时间是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隧道土建结构隐蔽、复杂,机电设施种类繁多,养护标准和方法差异性较大,养护工作难度较大,尽管目前隧道土建结构较少出现造成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但其内部空间有限,光线差、空气质量不佳、环境噪声大,机电设施工作不正常,更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其后果灾害危险性会更大。国内外已出现多起由于养护管理不到位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诸如隧道内渗水结冰导致车辆肇事、风机脱落事件、隧道内火灾等,存在巨大运营安全隐患。对此应引起重视,尽早对隧道进行专业化、系统性的预防性养护。

1隧道预防性养护的工作目标

1.1确保隧道安全、经济运营

针对隧道养护及交通的特点,制定针对性养护计划,规范工作方式与标准,提高养护质量,保证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隧道安全、经济运营,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1.2采用全寿命周期养护理念,主动预防性养护

为使隧道养护具有较高的效费比,采用主动预防性养护,延长使用寿命,节省费用,实现隧道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最小化;其核心是使业主以最佳养护成本得到最优质的安全运营保障。

1.3养护技术创新,提高养护水平

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应用新技术,推行数字化、精细化养护,借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摸索养护规律,完善工作思路、方法,提高养护水平。实现检测自动化、分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

1.4体现人性化养护服务理念

强调养护作业人性化,重视加强隧道的社会服务功能,减少维护作业占用交通时段,利用多种手段及时养护和安全警示信息,在保障自身安全同时,采取措施保护司乘人员。保证隧道内安全和应急保障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安全联动机制,使养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保证运营安全。

1.5倡导绿色环保养护

根据环保部门规定,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建立绿色养护管理体系,采用有效措施节能减排,实现绿色环保养护。

2加强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的措施

2.1养护市场化

养护实现市场化,采用管养分开模式。行政管理部门将不再具体负责养护工作,而把工作中心放在监督监管上,而将具体养护工作推向市场,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承招具有相应养护能力的专业化养护力量,来提高改善服务质量。

2.2养护力量专业化

由于隧道养护专业化突出,要求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有效处理隧道相关事宜。专业化养护单位在接受管理部门的统筹管理下,只有具备专业化养护技术力量,全面负责系统性专业化养护,才能通过检查检测、维修养护等工作,进行预防性系统性养护,对隧道技术状况进行科学地判断,选择合理的养护时机、方式,保障其技术状况始终处于合理可控范围,实现养护运营安全,获得全寿命周期内成本最低。这样才能实现高速公路“及时、快速、优质、高效”的养护要求。养护单位也应协助交通、消防、应急救援等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紧急情况处理程序(即应急预案)的实施,包括隧道设备异常、恶劣气候、能源供应故障、交通事故、火灾、漏气和爆炸、车辆抛锚、化学渗漏、工业活动、恐怖活动等影响部分或整个隧道正常运营的应急处理情况。

2.3养护机械化

专业化养护队伍必须配备齐全、先进、高效的机械化养护设备以适用专业化养护的需求。高速公路隧道群车速快、交通流量大、社会影响大、地点分散,只有通过机械化养护才能提高养护效率,保证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同时由于隧道群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使得统筹规划养护工作成为可能以设备工作为例,低值易耗设备工具可分区配备,高值设备工具可由总部配备,统一使用。通过统一采购管理,配备养护工具、设施,能够充分调配利用人力与物力资源,使得成本与效益比达到合理值。

2.4养护管理信息化

由于隧道数量众多,养护工作复杂,内容广泛,工点分散,人员设备众多,普通作业手段费时费力,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互联网与传统作业模式相结合,能够规模化处理隧道群的养护管理工作,形成检查监测、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能够有效为养护部门提供准确、全面信息,便于检测评估智能化、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决策科学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养护工作效率,延缓病害进程,延长使用寿命,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5养护管理扁平化

扁平化管理包括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业务流程的扁平化和信息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供平台,要不断地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为信息的扁平化提供物质载体。同时要构建企业内部、外部的信息网络,确保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畅通,及时获得有效信息。通过设置养护项目总部,统筹管理;总部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部门,对口下属各分部的相应部门,进行直接管理,有利于各分部与总部直接进行沟通,信息传递快捷;当问题出现后,可直接汇到总部进行处理,无需层层汇报,高效快速,且能够把握养护质量与水平。垂直分层管理在各下属分部出现问题后会造成层层汇报,影响养护效率与质量,且延误处理时间。

2.6养护技术科学合理化

隧道群的专业化养护工作有利于由事后维修向更加科学地预防性养护转变。通过实施预防性养护,有效地降低隧道养护的成本,提高隧道使用寿命来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提高隧道的社会价值。规模性的专业化养护也将使得养护工作能够规范化、标准化;检测、维修施工现场更加规范,作业程序标准,设备设施系统规范化,形成数据结果统一,达到效果一致。

2.7养护费用合理化

通过管理部门或第三方对养护工作进行定期监管考核,能够将养护总体费用执行有效控制,更加趋近合理。同时养护队伍为获得相应经济利益,更加积极愿意采用新技术。

3结语

隧道养护管理应贯彻“预防为主、安全至上”的原则,建立科学、完善的养护与管理体系以及安全保障系统,通过养护管理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手段创新,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隧道的养护管理水平。隧道群养护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为避免盲目性,建议养护工作分区域、分步骤、分阶段,由易向难进行。通过不断探索,掌握隧道状况,熟悉养护工作流程,整合相关技术资源,建立养护规章制度,培养专业养护人员,应用先进养护技术,丰富养护管理经验,从而形成全面、系统、专业的隧道养护管理体系,摸索出一条合适我国隧道群特点的养护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晖.高速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管理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7.

[2]周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对策优选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08.

呼吸道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1 预防性养护基本概念

从第一层上来讲:预防性养护就是在路面发生结构性的破坏之前,为了能保持道路路面的健康,和路面寿命的增加,发挥出道路使用的最大效益。在不改变结构的前提之下,及时的采取合适的技术以及措施来恢复路面系统的功能以及状况,改善沥青路面的服务水平。从第二层上来说:除了要改善路面的系统功能以及状况以外,还要对路基、桥涵、附属设施等等进行处理以及维护,用以改善道路系统的总体功能状况,以提升道路的服务水平。

狭义预防性养护的对象只是路面,而广义预防性养护除了路面外,还包括了和路面的质量以及寿命有关联的其他部分。狭义的预防性养护和国外的预防性的养护概念基本一样,重点是对路面本身的养护,而且突出了在时机上来预防为主和不改变结构的这两方面的意思。广义的预防性养护指的是在狭义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延伸,一方面能够把预防性养护概念延伸到路基以及桥涵等,另一方面,则根据我国实际的情况,完全的按照国外的预防性养护理念即在公路还未发生损坏前进行养护工作并不现实,因此,需要在产生轻微病害尚未破损前,采取前瞻性、预见性的手段和有效养护措施防止病害进一步发展。

2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规律和特点

2.1养护的时机要合理

沥青路面的寿命周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沥青路面从建成到真正使用开始指端时间内,渐渐的被损耗以及氧化了;第二个阶段是,正式使用以后,路面就出现了微小的裂缝、脱皮以及小的坑槽等等;第三个阶段是,经过使用较长时间以后,路面上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纵向或者是横向的裂缝,而且贯通的形成网裂和龟裂,最后导致整个的结构层出现问题。

2.2养护要有周期性

路面经过使用后性能会逐渐降低,对于这种情况而言,必须要对路面进行一个周期性的养护。也就是定期的调查路面上实际情况,再进行数据的采集,最后做出正确的分析以及评价,当结果到了预先设定的性能标准以下时,就表明需要及时的对路面进行处治以及恢复了。根据专业机构的研究表明,在整个路面的寿命周期内要进行了3~4次的预防性养护之后,就可以让路面的使用寿命延长10~15年,能节约40%~50%的养护费用。

2.3要突出预防性

通过对路况的分析、连续性的检测以及评价之后,制定出了合理的方案来对养护路面,避免损害情况的发生。通过分析、评价和预测,再考虑到逐年增长的交通量,对会有可能出现的病害路面来进行合理及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微小病害的发生消失。

2.4机械化程度要高

对养护对象的检测手段是否先进将会直接的影响到路面的预防性养护的最终效果。技术先进不仅能够提高效率,给出的数据也比较的高精度和科学性,而且还能提高处理数据以及信息的能力。先进的技术用在机械化的施工方法上,就能高效和优质的来完成路面的养护工作。许多的发达国家早就开始使用先进的技术了,比如应用集成进行检测,完成对路况的各项检测只需要1台专用的车就可以高效、快捷的来完成。

3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工艺措施分析

预防性的养护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封缝; 雾封层; 石屑封层;超薄冷拌封层,包括稀浆封层、开普封层、微表处; 薄层和超薄热沥青罩面,包括 NovaChip、UTAC、OGFC、SMA 罩面等。

3.1 裂缝处理工艺

对有关的裂缝进行清理,并采用合适的填缝料加以填封,以防水和砂石、废屑、野草等杂物侵入,从而减缓裂缝扩展、降低混合料侵蚀和减少水对基层材料的影响或保护邻近路面等。总的来说,裂缝处理目的是:保护路面基础设施及其投资;减缓路面损坏速度;费用效果显著;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3.2 稀浆封层工艺

稀浆封层是一种将乳化沥青、集料、水和特殊添加剂按合理配比拌和并均匀摊铺到以适当处理过的路面上的薄层。目的是填封细小裂缝和其它路表损坏,放止水下渗,改善路表纹理,提供磨耗层填封路表,降低路面老化和风化速度等。

施工条件:气温不低于10℃,不超过50℃。路面条件:填封裂缝、去除拥抱、填补沉陷、去除路面标线。且在开放交通之前,保证足够的养生时间。

3.3 雾状封层工艺

雾状封层是在老化的路面上,轻微地洒一层慢凝、水稀释的乳化沥青用于恢复路表面的柔性,并可推迟路表处理和非结构性加铺。

使用场合如下:干脆硬的旧路面,以填封细小的裂缝和空隙;开级配沥青混合料路面,以防路表松散;石屑封层的齐平层,以更好的固定石屑;路肩封层,以防水的渗入。

3.4 微表处工艺

微表处是一层较薄的由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水、级配良好细矿料、矿粉和其它添加剂组成的混合料。其主要材料和稀浆封层基本相同。微表处可用较低的成本,较短的工期有效防止路表水的下渗,防止水损坏的进一步恶化,可修复网裂,车辙、坑槽、并可显著提高路面的耐磨、抗滑性能。

微表处养护措施适应于路面病害程度轻,还未出现严重破坏的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微表处从各种原料的计量,混合料的拌合及摊铺全过程都是在施工现场完成的,因此施工操作时必须密切观察现场情况,随时注意混合料配合比的调整,保证改性稀浆封层的质量。

3.5 石屑封层工艺

石屑封层是一种高沥青含量的薄表面处置层,但这种处置层是柔性和耐磨的。掺加聚合物能增加粘结力,粘附力和路面的抗裂性能。这是石屑封层既能用于道路养护又可用于道路重建,尤其在道路的抗裂方面有重要作用。一般石屑封层的服务寿命为2~4年。这种方法可以根据交通类型进行调整,粘结料和石料二者的洒布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所采用的粘结料和石料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

结论

城市沥青公路的预防性养护在目前许多地区来讲,还是一门新的养护理念,相关的技术措施还有待于积极推广。但我们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预防性养护相对于传统的公路维护管理而言,更加地积极主动,避免了公路出现大面积病况时临时的维修,提高公路使用寿命的同时,降低了维护管理的成本,将是今后的城市公路管理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许德录.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薄层罩面养护技术与施工方法[J].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3(07)

[2]凌建明,官盛飞,赵鸿铎,高镇都. 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多层次模糊决策模型[J]. 公路交通科技. 2011(06)

[3]王阔,刘洋,刘云峰. 国内外常用预防性养护措施介绍[J]. 北方交通. 2012(04)

[4]王志国.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和热压灌缝等预防性养护措施及其意义[J].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2(01)

呼吸道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诱导期;血液透析;临床护理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76-01

本文旨在研究分析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56例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8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5岁-75岁,平均年龄为51.0±9.2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6岁-74岁,平均年龄为52.0±9.3岁。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

1.2.1.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讲解血液透析的过程、注意事项、不适反应等。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焦虑,取得患者的信任,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透析。

1.2.1.2血液透析护理 了解患者的年龄、体重、血压、肝肾功能、有无出血倾向等情况,首次透析应先给予小面积、低效率的透析,然后调整为大面积、高效率的透析,血流量、透析时间逐渐过渡。在透析开始后应对透析机、水处理机运转情况、报警装置、血液颜色、静脉压、跨膜压、穿刺点渗血情况进行观察,根据医嘱及时的调整肝素用量,防止出现凝血和出血倾向。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固定肢体,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镇静剂。在整个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和面色,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的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透析结束时减慢回血速度,以80ml/分钟-100 ml/分钟的血流量维持,在拔针后应对穿刺部位进行10分钟-15分钟的按压,再以弹力绷带进行20-30分钟的压迫,嘱患者卧床休息20分钟后起床,防止低血压等情况出现。如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情况,则应立即停止超滤,并降低血流量,同时输入100ml-200ml氯化钠溶液(0.9),给予患者去枕头低位,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误吸情况发生。如出现失衡综合征,则应立即对超滤量进行调整,并使血液流速降低,按摩患者肢体,如出现严重肌肉痉挛,则给予高渗氯化钠或葡萄糖(50)注入,以缓解症状。对于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的患者,应马上停止透析进行抢救,在排除脑出血等并发症后,给予甘露醇对症治疗[1]。

1.2.1.3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按时对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消毒,积极预防感染,及时更换敷料,避免挤压导管,防止导管滑脱。在每次透析结束后,以10ml氯化钠溶液(0.9)对动静脉腔内血液进行快速冲洗,然后按照动静脉腔的内容量以肝素盐水封管,并盖之以无菌肝素帽,以无菌纱布对导管外露部进行包扎、固定。

保证局部皮肤及敷料干燥清洁,在日常生活活动时应注意保护,如出现污染应及时更换敷料,如局部出现感染,则应立即对局部进行处理,防止感染扩散。

1.2.1.4动静脉内瘘护理 初次使用内瘘应慎重,如条件未达到标准严禁使用。首次穿刺时应对血管走向进行观察,并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由远心端开始使穿刺部位隔开,以150ml/分钟-180 ml/分钟的血流量维持低速运转,以减少对内瘘血管壁产生的刺激、损伤,然后逐渐将血流量提高。动静脉内瘘侧的肢体严禁输血、输液、抽血、测量血压,严禁压迫、持重物。

1.2.1.5健康教育 要求患者合理饮食,指导患者以清淡、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为主,严禁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严禁食用钾、钠、磷含量高的食物,严格控制患者水分、食盐的摄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

1.2.2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1.3观察项目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透析认知率、主动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评价护理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透析认知率、主动配合率比较,详见表一:

由表一可见,在护理满意度、透析认知率、主动配合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出现4例低血压、3例失衡综合征、2例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32.14(9/28)。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低血压、5例失衡综合征、4例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53.57(15/28)。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诱导期透析指的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开始接受血液透析的一个阶段,使患者从尿毒症状态平稳过渡到透析阶段。在诱导期透析这各阶段,患者的生理与心理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且极易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等并发症。为了保证患者顺利的从诱导期过渡到透析期,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临床应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2]。由于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均为首次进行透析,对于血液透析的认识较少,对于血液透析的环境、设备较为陌生,所以多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开始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透析观察、预防并发症等护理,并给予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动静脉内瘘护理、健康教育。本研究显示,给予综合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透析认知率、主动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临床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