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设计的核心

产品设计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设计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品设计的核心

产品设计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管理;品牌创新;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66-01

一、品牌创新与设计管理

(一)品牌创新

品牌创新是指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品牌内涵和表现形式也要不断变化发展。

(二)设计管理

米歇尔・法瑞在1966年首先提出设计管理的概念:“设计管理是针对特定的设计问题,寻找合适的设计师,并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能在预算中按时解决设计问题。”他将设计管理视为解决设计问题的一项功能。而E. Power对设计管理的定义更为有效的从设计者的角度传达出了其内涵:“以使用者为中心,对有效产品、信息和环境进行开发、组织、计划和资源支配。”

(三)企业品牌与设计管理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战略,它要求企业在资源、技术、管理、营销、人力等各方面都能服务于品牌,通过对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来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而设计管理可以对企业识别系统进行完善,利于企业品牌价值的整体提升。为了更好的实现品牌管理和维护的目标,要求设计团队成员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对品牌有统一认识,有前瞻性的将产品市场定位、品牌认同度、消费目标群体、客户体验,品牌后续延展等一系列因素与设计相结合。

二、设计管理的整合作用

(一)团队成员整合

在设计管理中,每个团队成员都应保持紧密联系,协助他人达到共同目标。在中国,大部分设计师缺乏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更多注重设计的创造力和视觉感染力,在设计的时候,不能从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设计目标,造成资源浪费;而管理者把设计看作是增加产品价值的源泉,希望通过设计的投资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缺乏设计方面的知识背景,无法准确预测产品走向,缺乏设计战略和策略的能力。

(二)品牌视觉形象整合

通过更换品牌标志,来达到更新或改变公司形象的目的,是品牌视觉形象整合中重要的一部分。品牌形象更新是根据客户对品牌的反映而对品牌进行的阶段性调整,良好的品牌形象与适时的品牌更新是保持品牌活力的因素之一。

为了保持品牌在VI、BI、MI的一致,联想更换了使用19年的标志,全面启用新标志Lenovo。“Le”取自旧标志“Legend”,而“novo”译为“创新”,Lenovo即为“创新的联想”。换掉旧标,一是旧标在海外已被注册,二是原有标志已不能反映出联想扩展业务项目和创新理念的高科技品牌形象,其试图通过新品牌的创立积极投入到世界市场竞争中去。

(三)产品视觉表达共性化整合

企业的产品与品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中讲到: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企业视觉形象首先以品牌形象、企业理念的统一整体形象被消费者认知,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反过来,当企业的品牌形象已经定位,但包装、视觉材料、网站、产品造型、整体销售环境等细节处理却没有能很好的联系,也会出现问题。

(四)引导用户体验的设计管理整合

体验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企业不仅仅提品的功能,还要提供和产品相一致的服务。体验服务作为载体,成为产品的一部分,共同传达着品牌核心价值,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空间。

在苹果的用户体验店,已不单是销售产品,还销售自由的购物环境和舒适的体验过程,消费者可在购买前亲身体验苹果产品,这种用户体验有明显的优势:首先,产品核心价值在体验中通过产品质量、信息、外观的近距离接触被很好的传达;其次,品牌的个性越强,在客户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更容易清晰感受到品牌的与众不同;再次,设计师通过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过程,了解第一手的产品设计优劣信息,不断改善以满足用户需求,从而达到反作用于品牌创新的目的。

三、结论

市场多样化对新产品提出要求,不仅要注重技术上质和量的提高和突破,更要强调创新的设计思维贯穿整个设计和营销的过程,突出产品设计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等多组合创新。而企业在建立和发展自己品牌时,不仅要考虑到商业因素,还应当积极引入设计管理模式,整合品牌理念、产品信息、设计资源,以市场为先导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将设计作为核心价值加以科学的管理,通过设计管理与品牌建设的结合最大化的为品牌利益服务。

产品设计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品质量;信息管理;管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产品的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关系到国家发展方向,也是国家基础产业走向世界的保证。自从国务院提出质量强国这一口号,各种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得到的改善,尤其在近几年,为了迎合国家这一经济发展战略,我局就质量检验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试图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统计与分析,尽最大能力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1 产品质量管理的建设

1.1 增强质量检查意识。实行产品质量的管理是为从根本上遏制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保障消费者的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应该从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入手,从而保证高质量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当然要想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则先要质检工作人员对产品质量检查进行重视,使他们觉得自己肩负重大责任,因此质量检验工作的教育在一定的情况下开展是完全有必要的,只有从思想上消除工作人员对质量检验工作的消极态度,才能使质检工作取得有效的成绩,实现对劣质产品的堵截和扼杀,从而保障市场上的产品质量。

1.2 提高产品质量的检测技术水平。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带来高效率作业运转,质检工作人员对产品质量的检验有着多种样式,因此他们每天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新的检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工作的高效率,让工作变得更轻松。当然,技术的提高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准确度有很大的帮助,避免各种技术的缺陷所造成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

1.3 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制度。市场的竞争不可避免的掺杂着不正当手段,保证质监局内部的廉政和责任性是实现产品质量管理的必要手段,这就需要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以实现对质检工作人员约束。而对那些企图浑水摸鱼的不良厂家,进行产品质量的重点监控,加大产品抽检和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力度,减小不良厂家通过不正当手段对质检工作影响,例如对检查工作人员的贿赂,从而使产品质量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保障。

1.4 实现与企业间的交流。检测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降低劣质产品流入市场,从而间接性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以实现现代化产品发展要求。因此增强与企业间的交流,实现产品质量信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产品质量的透明化手段,如对不合格产品实行公告,再就是积极促进企业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整改,实现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控。

1.5 宣传活动的开展。除了实施一些必要的质检工作措施,对各类企业产品质量的相关情况进行公示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来,可以让民众对产品质量安全有一个较大范围的了解。同时对产品质量控制较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媒体,如网络、广播和电视等进行大力宣传,发挥舆论作用力,促使企业重视产品质量问题。

2 产品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工业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使质检工作不能够单纯的依靠人工能力量来实现,因此通过现代化手段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开发,实现产品质量的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等一系列智能化过程,来对不同的产品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它废除了以人工书面统计分析的工作,实现了一种新的技术管理模式,利用国家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产品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产业的增长,产品质量管理手段也必须符合新的时展要求,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产品质量检查的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的准确度、高效率和敏捷性。质监部门也可以通过这一网络平台实现产品质量数据的共享,实现部门内部和企业产品质量信息的反馈、共享和传输,使数字产品质量的较高的综合利用率。

3 信息化产品质量管理的设计

3.1 实时数据库的技术。实时数据库能够在特定时间限制事务与数据,它分别利用时间与逻辑的关系,来实现实时系统与数据库的相互联系。它对于文件的储存也有长期稳定性,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出现数据信息的丢失问题,并且能够实现、维持数据的完整以及统一性和实现数据的在线共享,当然它的主要特点应该体现在它的时间限制上。实时数据库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质监局对产品质量检测数据的采集以及数据的分析和数据之间的对比,并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对产品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实现数据信息化的产品质量管理。

3.2 产品质量信息的采集。信息的采集是一个管理平台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利用数据来对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就更需要对这些产品质量的各方面数据信息进行收集,通过管理系统对产品质量实现系统的综合评估。实时数据库是通过二级机和实时数据PI来对产品质量的各种信息进行数据采集,这些产品质量信息数据会定时的进行采集并整合与汇总,实现关系数据库的统一协调。PI实时数据库的储存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时间限定的,这不是时间的长短上有局限性,而是这些数据的修改受到时间限制,已经输入到数据库内的信息数据是不能够进行修改,在这一点上,它避免了数据人工造假的嫌疑,更有效的对产品的质量信息进行准确的数据收集和保存,而且能够追踪到某个产品的具体信息,实现数据的细致化,避免因人工疏忽而导致发生产品质量的重大事故。当然,它也能够实现数据化对比,实现产品质量数据之间对比。

3.3 实时数据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数据分析是这个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PI实时数据库系统能够实现历史过程和实时过程的数据集成,也就是将产品质量检查的数据信息保存在系统中,并通过一个时间段的数据监控,通过生成的图表,就可以分析企业产品质量在这段时间的变化,当然这些数据也能够进行共享,实现企业与质检两方面的交流,通过这些数据的透明化,从侧面上促进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这种大型的管理系统数据共享能够对产品质量的各种缺陷进行分析与评估,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为不合格产品的整治提供了有力的数据说明和依据。有效地利用实时数据,能够防止不合格产品蒙混过关,各种产品的的详细数据和评估分析都记录在这个产品质量信息数据库,它保护着这些数据的统一完整,并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存储,能够实现产品质量综合信息的随时调动。

4 结语:

由于产品质量管理存在某些缺陷,一些不合格产品会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而流入市场,为了避免这一不良现象的发生,我们在试图寻找一条能够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虽然说各种方式都会存在一些漏洞,毕竟是人开发的东西都有它存在的弱点,不过技术的改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从某个方面对其功能进行提升,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就说它有了高效使用的价值。实时数据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在某些方面有着它的缺陷,因此我们在对这一产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时,系统也应该实现各种防预方法以及要不断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黄纵,张晓龙,边小勇.基于实时数据流分析的钢铁产品质量监测[J].计算机应用,2012(05).

产品设计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8-0005-06

一、引言

鲜活农产品流通是我国农产品大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活农产品流通联结鲜活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以千家万户农民卖菜为起点,以千家万户市民买菜为终点,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但近年来,“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的现象屡屡上演。“买难卖难”和“贱卖贵买”并存是当前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典型特点。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民生产的分散性和无组织性带来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取困难或获取成本过高,盲目生产不但使自身利益难以得到保障,还会带来由于供需不平衡而导致的价格波动。基于此,构建高效的市场主体,减少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和信息不对称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户自发结成的互经济组织,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在整合农民力量、对接市场需求及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市场主体作用对于化解小生产、贵流通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促进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重要性的研究(周殿昆,2010;张跃,毋俊芝,2010)。二是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的研究。施晟等(2012)提出“农户+合作社+超市”的创新模式可以带来溢价,实现农户、合作社、超市的多方共赢。

隋妹妍等(2010)提出了合作社参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两种方式,即“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以及“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三是对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如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研究(刘军,2007)。从相关研究来看,学者对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问题研究较少,很多研究关注在农超对接这一单一模式中农民合作社如何发挥作用,没有形成一个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系统创新体系。基于此,本文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现状及新趋势,分析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系统创新问题。

二、农民合作社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重要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发组成的互助经济组织,是介于个体农民与市场之间的重要经济组织,可以发挥衔接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衡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

对于大多数小农户来讲,当他们单独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时,大多处于市场权力中的弱势地位,而且获取信息的成本高昂。以蔬菜为例,“菜贱伤农,蔬菜丰产却不丰收”的现象不断出现,“种菜的永远赶不上倒菜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分散的农民缺乏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信息资源和组织资源。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农民由于组织分散、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往往无法掌握农产品的定价权,在供应链收益分配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农户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组织农民,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产品销售环节都可以获取规模效益,使生产者群体能够在产品的价格以及销售条件上增强谈判力量,使鲜活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向着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方向调整。

(二)解决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我国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大部分由众多小规模分散的农户来完成,从供应链信息流流向来看,需求信息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到达农户手中,这期间不仅存在着需求信息被放大的问题及传递时滞的问题,同时也会受到投机行为因素及中间商道德风险因素的影响,最终使得到达农民手中的信息真实性较差,而农户要获取真实信息的成本又非常高,使得农民生产总是滞后于市场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成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主体和接受主体,规避以小而散的农户作为信息接收主体引发的市场同步放大或收缩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获取农民生产信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同时依靠其组织优势更容易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买卖市场的透明度。

(三)有利于鲜活农产品营销和品牌建设

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以及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除农产品自身属性外,农产品营销和品牌创建将成为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农产品品牌的建立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知程度,形成稳定的消费者群体,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市场意识、信息获取、自身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个体农户在鲜活农产品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中会显得力量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发挥在鲜活农产品营销中的主体作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某类具体农产品为依托,如蔬菜合作社、生猪养殖合作社等,合作社主要开展供种供料、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产品销售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依靠其组织优势,更好地发挥在农产品市场营销和品牌创建中的作用,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参加农产品交易会等形式,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利用社会资源和国家惠农政策,提升社会知名度,建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四)实行标准化生产和提升农产品质量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个体农户生产的分散性和无组织性,造成同类型农产品的质量存在差异,这就给零售商、生产企业或中间商向不同农户集中大规模采购带来了困难。无论是连锁超市还是食品生产企业,标准化都是其采购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农产品零售中,由于同类产品不同质,也会给消费者选择带来困难,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组织地带领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经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规范。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保证鲜活农产品质量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组织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改进的针对性,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产品,保证农产品质量。

三、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

根据制度变迁的“成本一效益”分析,当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就会产生制度创新的动力源泉。在戴维斯一诺斯模型中,把潜在利润的来源归纳为四种情况,即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外部经济内部化带来的利润,克服对风险的厌恶而带来的利润,转移和降低交易费用而带来的利润。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是一种流通组织形式创新,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从成本一效益分析的观点看,是潜在利润诱致形成的。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直销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零售商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龙头企业模式。

(一)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直销模式

基于传统批发市场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流通环节多、运距长、损耗大、成本高等问题,进而造成卖菜难、买菜贵问题的集中涌现。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直销模式的产生基于以下原因:第一,稳定市场物价,减少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鲜活农产品一般都属于生活必需品,如蔬菜、水果和猪肉,因此具有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敏感度很高,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的风吹草动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近些年来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究其原因主要是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链扭曲以及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鲜活农产品的直销模式可以减少流通环节,缩短农产品供应链,使鲜活农产品以最短的运输时间、最少的流通环节、最实惠的价格从产地直供到社区百姓餐桌。第二,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使农民得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个体农民在资金、信息、政府支持上具有较大优势,也因此可以更好地对接消费者需求。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可以将增加鲜活农产品销量,让农民得到实惠。第三,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往往不再局限于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对其中的附加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农产品消费出现了品牌倾向。如大部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食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机蔬菜的供应则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面对上述情形,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显示出了不足,而鲜活农产品直销模式在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上具有较大优势,直销模式可以更好地对接需求而实现鲜活农产品定制生产,由于流通环节少而保持较高的新鲜程度,更加有利于鲜活农产品的质量追踪。第四,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创新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完善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供直销。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直销可以采取以下模式,如图1所示。

1.直销店模式。直销店模式是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地方农协等的推动下,农户以鲜活农产品直销店的名义与城市的农贸市场或大型商场合作,通过收取手续费等形式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或零售店中经营;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地或销售地直接建立鲜活农产品品牌直销店,如一村一品专卖店。直销店模式按产销地划分可以分为产地直销店和销售地直销店;按直销店的存在形式分可以分为品牌直销店和零售店中店。

2.直销市场模式。直销市场是在靠近农产品的产地的都市近郊或城乡接合部建立的自选式直销市场。在直销市场中,农户将自己生产并简单清洗、包装后的蔬菜、水果、花卉、禽蛋、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按照农户确定的价格交付市场代销,市场从实际销售额中扣减一定比例维持运营费用,实现持续经营。直销市场的类型大致分为都市近郊型、纯农村型以及在两者之间的特色直销市场。

3.组织对接模式。鲜活农产品直销的组织对接模式是指生产者团体与消费者团体的直接交易或利用公共设施或通过公共机构的推荐进行的直接交易。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是生产者团体的代表。消费者团体可以分为正式消费团体和非正式消费团体,正式消费团体是企业或学校等具有一定结构、同一目标和特定功能的消费团体;非正式团体是指根据消费者喜好自发组织的消费团体。我们常说的“农消对接”、“农企对接”就是与正式消费者团体的对接;而现代城市中出现的一些农产品消费者联盟就是非正式消费团体,如“大连自然食品消费者联盟”是大连一个消费者自发组成的合作组织,以消费者联盟形式从基地和农户手中采购包括有机食品在内的无公害果菜、肉禽等。

4.配送模式。配送模式是指由市区居民直接点菜,郊区产地在一定时间内将鲜活农产品送到社区,这种新兴的配送模式,绕过了进场费较高的超市、大卖场,减少了流通环节,同时又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农产品新鲜程度的要求。

5.网上直销模式。网上直销模式是指鲜活农产品生产者自己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借助互联网、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在网上直接面向终端客户进行鲜活农产品销售,而不经过中间商这一环节,客户自己在网上进行订购。网上直销模式可以以三种方式进行: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建立直销网站;第二,通过淘宝网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直接交易;第三,通过农业信息网等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了解需求信息。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零售商对接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零售商对接是一种类似于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行为。制度经济学研究表明农产品通过市场交易风险大、容易产生价格波动、供需不平衡,且安全性难以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零售商的对接是以鲜活农产品为媒介,以合作社、零售商为实施主体,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流程上双方行为的实施以及相互关系来实现。合作社通过向零售商供货,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和持续发展的空间。零售商直接从产地采购,在获得稳定货源的同时能够获得渠道优化收益,降低采购成本,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零售商的对接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农超对接模式。“农超对接”是指超市到农村采购农产品,并把农户的产品直接送进超市。农超对接模式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近年来,我国“农超对接”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实际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如我国分散的小农户无法达到超市对质量和安全标准的要求,农民在与超市的谈判中议价能力较弱,由于付款期问题导致农民参与农超对接的意愿不高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联接农民与对接超市方面均具有优势,不仅可以克服个体农户供货量不足的缺点,提升同超市的交涉能力,节约交易成本;还可以管理生产过程,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尽管如此,由于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产量规模限制并不具备为超市直接供货的能力;即使实现直供,由于其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不足,参与“农超对接”的程度也会受到超市制约。基于此,为了使“农户+合作社+超市”这种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提升:第一,要建立长期合作意识。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谋求与超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获得超市这个大而且需求稳定的市场。第二,提高组织化程度。目前我国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还很小,难以应对超市大批量和周年均衡采购需求。因此,可以根据需要成立某些地域范围内的合作联社,或成立跨区域的以某种产品为纽带的专业合作联社。第三,加强自身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努力克服重技术,轻管理的弊病,提高对经营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应加强农产品及合作社的品牌建设,不断拓宽新的市场渠道,扩大市场需求。

2.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社区零售店对接模式。社区鲜活农产品零售店是指位于居民社区内的专营某大类生鲜农产品的零售店,以社区菜店为主要存在形式。社区菜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方便百姓生活。社区菜店一般位于居民社区内,社区菜店距离百姓的生活圈最近,可以最大程度地为消费者选购蔬菜提供方便,是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有益补充。第二,价格便宜且新鲜程度高。社区菜店由于专营蔬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规模优势,与农贸市场上的菜摊相比,其销售品种更多,价格更便宜,同时由于流动性较强,具有较高的新鲜程度。社区菜店目前以个人或家庭单独经营为主,未来可以发展成为由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主导,以龙头企业自营或加盟为形式的连锁化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社区零售菜店直接对接,不仅可以减少蔬菜的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更重要的是拓宽了蔬菜的销售渠道,除了经批发市场或超市销售外,社区菜店也将成为农产品稳定的需求来源。与超市相比,社区菜店对蔬菜的标准化要求相对较低;与农贸市场相比,社区菜店对蔬菜数量的需求较大,且需要的品种较多。这样既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蔬菜供给中的议价能力,又克服了由于过高的标准化要求而带来的损失。对于社区菜店经营者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供货既可以减少去批发市场采购的麻烦,还可以更好地追溯蔬菜的质量,同时由于是直供,供货价格也会较批发市场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城市社区菜店网络布局的不断完善,社区菜店将成为蔬菜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农民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社区菜店的流通形式不仅有助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居民“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方便城市消费者。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龙头企业的模式一般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此种模式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小农生产自我封闭的桎梏,大胆引进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具有规模和声誉优势,在鲜活农产品买方市场的条件下,龙头企业带领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帮助农民建立起稳定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快速提升农产品质量。对于农业龙头企业来说,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可以以较少的投入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面对龙头企业的大量需求,个体农户在农产品供货种类和数量上均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进行组织,与龙头企业签订收购合同,既可以获得稳定的市场需求,避免了市场价格起伏的风险,也可以保证与企业平等交易的平衡。龙头企业获得了加工原料的供应保证,维持了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为合作社内农户提供支持。从发展看我国农村将长期保持少量龙头企业同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并存的构成格局,按照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的鲜活流通模式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受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增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服务功能,对于规范农产品价格、有效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及满足成效消费者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加强信息服务和物流服务两个基础平台建设,加大对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建立鲜活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

目前,我国小经济作物的信息平台建设很不完善,远远落后于大宗农产品,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生产,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会出现盲目跟风的问题,进而造成鲜活农产品滞销。政府部门也难以获得相关的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真实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户组织起来之后便具备了准确把握信息的条件,为此应建立完善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的不确定性。第一,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平台、电子农务平台以及监测预警平台。第二,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信息的标准化建设。

(二)建立现代物流服务平台

在当前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社会组织功能相对弱化,尤其是物流服务功能更需加强。主要表现为各物流主体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偏低、物流技术设备落后等。鲜活农产品物流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加强市场化流通服务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物流配送服务、储藏保鲜服务、信息服务等市场化组织;第二,支持鲜活农产品流通基地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建设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以及农村地区物流配送中心;第三,发展鲜活农产品配送服务,鲜活农产品配送服务可以连接农户、供应商、经销商、超市等农产品供应链的所有节点,农产品配送中心既是商流中心又是物流中心,它对辐射区域内的广大农户和经营业者提供流通、储存、运输等服务。

(三)建立流通监管和服务平台

法律和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农产品流通政策直接作用于农产品流通阶段和渠道,深刻影响着农产品价格和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为此,应站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高度,综合考虑农产品流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相应的流通监管和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健全法律法规。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从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出发,在市场准入、市场行为、市场价格等方面加强立法。另一方面从完善行业立法和制度的角度出发,制定有关鲜活农产品流通的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等,尤其是加强涉及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第二,促进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发展。对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加强政策支持。第三,加大财政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政府应重视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公益性,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级政府应在资金、税收以及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殿昆.农产品流通与农民合作社发展相关性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31-34.

[2]张跃,毋俊芝.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J].中国国情国力,2010(6):23-25

[3]施晟,卫宝龙,伍俊骞.“农超对接”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基于“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4):14-28.

[4]隋妹妍,大岛一二.试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J].农村经济,2010(8):122-124.

[5]刘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J].农村经营管理,2007(6):19-20.

[6]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5-49.

[7]孙鹏,罗新星.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5):97-102.

[8]杜丹清.生产一流通关系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4):54-59.

产品设计的核心范文第4篇

工业设计是一门涉及技术、艺术、人文与社会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相应地,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也应由社会构成、艺术构成和技术构成3方面组成,其中社会构成是基础,艺术构成是特色,技术构成是核心。按照太原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于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界定,遵循课程群建设的相关性、独立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原则,并兼顾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3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群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将核心课程群划分为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群、产品人因设计课程群、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群和产品设计与开发课程群等4组。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群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产品成型条件和规律,运用设计思维和创意方法进行产品造型的能力。从对人造物造型美的认识到产品造型的自由塑造,学生的学习过程需经过认识到模仿到创新的多个阶段。“形态设计基础”、“产品形态设计基础”和“产品造型设计”等3门课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形态塑造与创新的基本能力。产品人因设计课程群是工业设计核心课程群中的核心,主要培养学生生活方式的创造能力。具体的设计过程是以设计心理学为体验设计的依据,通过对人的身、心、精神以及生活形态的调查、分析或测量,以产品为载体来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变。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群重点培养学生的材料使用和制造技术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工程设计与产品设计环节之间的衔接过程,通过将不同的制造技术与材料特性整合进产品设计中,设计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否则只能算是构想。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群内容涉及到材料、机械、电气以及制造等知识。产品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是以上3个课程群知识的综合运用环节,其中“产品设计Ⅰ”也就是“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设计Ⅱ”是“产品人因设计”。该课程群以具体类别的产品设计为对象,“产品设计Ⅰ”和“产品设计Ⅱ”均以学生能经常接触到的生活类产品为设计对象,便于设计调查和用户研究的深入开展。“产品设计与开发Ⅰ”和“产品设计与开发Ⅱ”以太原科技大学侧重的专业特色产品为对象,包括文化产品和重型机械产品,注重创意或创新思维的提升,同时注重产品功能和结构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优化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策略应以群内某门中心课程为基础,以课程间内容整合为重点,理清课程间逻辑关系,划清课程的知识界限,删除课程间重复内容,构建起课程间的系统性。依此原则,针对核心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优化提出以下几点教改思路:

1.提升“设计思维”课程的重要性,更新其知识体系,并将其贯穿于所有设计基础和综合设计类课程

设计思维过程是工业设计实践中最有价值的环节,工业设计问题解决过程实际就是设计思维过程,因此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继工业时代后信息时代的社会变化,工业设计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其中设计思维作为工业设计知识的核心表现得更为明显,而且其蕴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很难显性表达。因此,“设计思维”课程的内容更新非常值得重视。为了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设计思维课程必须贯穿到所有设计基础和综合设计类课程,使得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

2.深化“形态设计基础”的内容提炼

在基础形态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工业产品形态设计基础的课时量和教学深度,将工业产品形态设计基础内容作为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群的中心课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相比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造型基础比较薄弱,要想短时间内提升到自由造型能力不太现实,再者工业设计造型有其自身规律,即形体具有工业加工特点。可以说,工业设计造型可以相对脱离纯视觉艺术造型母体,具有其自身的成型条件和造型规律,因此从形体成型的理性层面进行“形态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提炼很有必要。

3.加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与能力以及用户参与式设计思想与能力

IDEO(美国著名工业设计公司)为优秀的设计重新作了定义———优秀的设计创造的是美妙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产品。IDEO通过大量设计实践所探索出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形式正改变着企业创新的方法,高校应紧跟国际设计前沿,传授前沿知识。重点对产品人因设计课程群引入行业内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先进的简单有趣的设计方法、轻松自然的用户研究实践形式等等。

4.加强手动建模思考能力,推进设计思维的设计实践方式

设计过程中通过手来思考是设计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草模来推动想法是其重要一环。笔者主张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设计实践环节都应该加强草模制作过程,以此来反复推敲设计想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手动建模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平面形式的剪贴、拼接等,还包括三维形式的快速原型,将其运用到以上4类核心课程群每门课程中,能起到充分刺激创意创新思维的作用。在课程群知识的归属方面,可以将其列为课内实践环节,而且是辅质的作业手段,将不会影响到知识界限的划分问题。

三、结语

产品设计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 设计产业 中国创造 产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设计时代意味着高附加值的时代,设计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中,通过设计师的创新、创意劳动,使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推动经济的发展。

通过前期的设计研发和后期的品牌推广、行销渠道、运筹能力提升工艺、制造、规模的附加价值。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营销,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制造附加值最低。

企业的运行价值链,共分三步:首先是发现价值,找到目标市场;第二步,制造价值,将高质量的价值制造出来;最后是收获价值,做好品牌。

1.发现价值

发现价值,简而言之就是设计师所带来的价值。在美国,来自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都会以最快速度应用于创新设计,而创新的思维方式也被应用于商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对于苹果、三星来说,天马行空而又简易实用的产品设计是其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2.制造价值

制造价值是指将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制造出来所创造的价值。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在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完整的制造业包括:产品设计、制造、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中国被称为制造业大国。上个世纪,制造业为推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经济超速发展的巨大引擎。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仅能被称作“代加工产业”。新经济形势下,中国的制造业到了优化升级的关口。仍旧以iPod的价值链为例,当苹果公司依靠其强大的设计而赚取巨额利润时,在我国则形成了以“珠三角困局”为代表的现实情况:在iPod的全球价值链中,最低端的组装在中国大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3美元的低附加值,与苹果公司拥有iPod总价值约26.8%,其收益率更是高达73.9%相比,中国大陆的劳工只分得iPod总价值的大约l%。造成珠三角困局的原因就在于其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生产车间”。

在全球化生产的今天,像我国这样的“世界工厂”获利甚微,而那些处于金字塔尖上的概念设计者和专利拥有者则坐享巨额利润,这也就是我国为什么需要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美国苹果公司“创而不造”获取巨额利润的案例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依靠对技术、专利、标准、品牌与渠道的控制,通过国际新分工体系,在全球范周

内布局产业价值链,追求其价值链的每一部分都能够在世界上最为廉价的地区有效地生产,从而攫取了商品价值链上绝大部分分工利益。珠三角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多数产业处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体系的低端环节,加上跨国公司研发和品牌经营两端的挤压,低附加值、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和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

3.收获价值

收获价值是指借由品牌推广、行销活动以及广告、服务等获取的价值。随着新经济的持续发展,品牌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也处于创新变化之中,不断创造着新的价值,从广告行销到产品授权,收获价值的概念外延也在逐步扩大。

由品牌推广、行销活动以及广告、服务等获取的价值往往远高于产品本身的成本价值。当你倒上一杯绝对伏特加,你也许喝的是品牌,是服务,是北欧文化,是异域风情,但绝对不是一杯单纯的伏特加。

4.产品设计是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目前,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伴随着“世界工厂”这一称号的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消耗资源型的、缺乏核心技术、低附加值的产业模式。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这种高消耗的不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

因此,高校必须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高校的学风建设、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加强以及行之有效的国际交流等方面着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主阵地作用。

5.设计产业与品牌创造

如果说产品设计是设计产业的核心,那么品牌则是设计产业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意经济”也可以理解为“品牌经济”。当前社会经济的总体趋势是信息技术网络社会条件下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意驱动型经济。其特征是,一切皆有可能成为品牌。应该以品牌作为评价创意经济的基本标准。对此,即将在中国全面开展业务的霍金斯工作室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品牌是检验设计产业的第一标准”。建立创意经济和设计产业评估标准的基础概念是“品牌”。一方面,设计产业的生产过程及产品本身的非实体性或非物质性,使得设计产业的产出很难以衡量实体产品的观念和方式衡量;另一方面,设计产业与众多物质生产领域关系密切,对物质生产有直接而且十分显著的推动力,这也为建立评估机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选择一个对象,作为建立评价文化设计产业绩效的基础。这个对象就是“品牌”。

正如北京产品设计促进中心主任陈冬亮先生所说,优秀的品牌离不开精良的设计,产品设计对于帮助中国企业提升产品价值,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在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创新作为制造业的先导行业,对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创造国际品牌是中国设计的梦想,在通往中国创造的路途上,中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坐标。“中国创造”是中国品牌的创造,更是国际化品牌的创造。

参考文献

[1] 安亮.产品设计及其价值观[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414-415

[2] 仇安然.中国与美国存款产品设计的对比――兼析中国存款产品设计改进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30.24-24

[3] 刘冬梅.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审美因素[J]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3.12.70-71

[4] 赵明侠.工业设计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硅谷.2010.18.163-163

[5] 美菱冷柜年底投产前期产品设计已完成[J].电器.2010.9.71-71.

[6] 马宏儒,张欣.产品设计中肌理的艺术性表现[J].艺苑.2010.4.112-112.

[7] 潘丽 史静茹.浅论产品设计信息化与标准化[J].一重技术.2010.4.47-49.

[8] 延海霞.浅析产品设计中色彩个性化表达[J].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8.60-61.

[9] 崔俊杰,乔楠.基于主题和造型特征的产品设计研究[J].硅谷.2010.17.1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