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品质量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品学;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化,在生产、市场、资金全球化、科技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中,生产活动全球化,使分工从传统的小而全转变为世界性分工,形成世界性的生产网络,不同的国家成为世界生产领域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加强了各国经济的依存与互动;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日益趋强,国际商品贸易品种多样化,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使质量、环境和健康与贸易关系更加密切,ISO9000,ISO14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形成。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导致我国社会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我国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给我国带来不利和风险。如何抓住机遇,兴利除弊,就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加强对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管理的研究。
一、“入世”后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匮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的人才越来越趋向于多学科复合型。入世之后,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将逐步提高对外的开放程度,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从2005年12月11日起,我国检测市场已经全面开放,一些国外检测机构已获准在我国设立独立子公司,从事检测服务。由于国际一些著名检验机构十分看好我国这个庞大检测市场和其丰厚的收益,他们进入我国检验市场会使竞争更加激烈。当然,国际竞争机制的引入,也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检验市场的优胜劣汰、合理布局,促进我国的质检机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有利于我国的检验机构联合、重组;有利于我国的质检机构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来运作;有利于我国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做法来规范检验市场。
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商品质量检验涉及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广,检测指标越来越多,检测标准越来越高,因此,促进了商品质量检验市场的迅速发展。从目前来看各行各类商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大约有几千家,而且数量还在增加,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故需要大量的商品质量检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目前从事商品质量检验的人员一般或是食品、或是纺织、或是机械等某专业的人员,从事商品质量检验管理人员一般是学习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人员。既懂商品属性、商品检验技术又懂得管理的人员极为缺乏,这正是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也是商品质量检验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从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归属来看,目前,可以归属商品学专业,以其专业方向招生。
二、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所需人才的层次和知识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专门人才需求的培养问题,笔者调研了部分高等院校商品学专业(或商品学方向)建设、课程设置和相关的实验室情况,走访了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关、进出口报关公司、连锁经营企业、保险公司、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用人单位,了解了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重点研究了其发展所需人才的层次和知识结构,明确了其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
(一)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明确了目前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方向人才的需求主体是商品质量检验高层、基层管理机构和企业,他们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方向人才的需求主要有4个方面:为提供商品质量检验社会服务,对人才的需要;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管理,对人才的需求;商品检验技术研究与开发,对人才的需求。在上述4类人才需求中,第1方面人才的需求会随着商品质量检验机构涉及领域的扩大、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大。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服务的触角已伸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大到重大工程标准核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装修不再停留在美观舒适上,还要求健康、环保,检测就必不可少;目前,“只要有需求,就会有服务”的检测市场已初步形成,检测项目涉及环境监测、食品卫生、产品标准等多个方面。第2方面人才需求会随着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大,管理职责的健全,市场管理的规范而不断增加。第3方面的人才会随着企业自律意识的加强而不断增多,企业是由利益导向的,如果实现商品质量检验的结果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即便没有政府部门的推动,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也会主动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权威报告,作为产品质量的信用凭证。第4方面人才的需求层次则较高。经分析在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需求层次上,可将该人才大体上分为4类:一是技术型检验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在商品质量检验机构从事商品质量检验与鉴定,负责出具检验报告,要求他们具有某一专业背景,掌握检验设备的使用,精通检验技术,熟悉检验标准。二是管理型检验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检验机构、企业从事商品质量检验业务开发、业务管理,要求这类人才不仅懂得商品及其企业的技术管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健康管理、进出口管理和物流管理,也要懂得各类消费品生产或服务性行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服务指导型与监督引导型管理。要求在商品及其企业的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方面,系统掌握上述有关管理所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进出口产品(商品)技术特性、质量管理、环境及安全管理政策、法规,了解国内外产品(商品)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动向及其规律,具有较强的分析、决策、协调和组织的能力。三是研究型检验人才,这是对人才要求较高的需求类型,要求这类人才除了具备以上的两种人才的能力外,通晓检验理论和国际、国内、行业标准,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检测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从事政策研究、标准研究等。四是开发型检验人才,主要从事检验项目研究、开发,检验设备的研制等。基于上述分析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培养,本科应定位于第1、2类,主要是第2类。
(二)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商品知识;检验技术;管理知识;检验行业的特定知识。在商品知识方面,不仅要了解某一类或某几类商品分类、属性、功能等,还要了解与商品相关的生产流程、工艺等,如机电商品学、金属材料商品学、非金属材料商品学、建筑材料商品学、纺织商品学、食品商品学、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学、金属工艺学、纺织品生产工艺学、食品工艺学等等;在技术检验方面,不仅要掌握或了解物理检验、化学检验、生物检验、力学性能检验的基本方法和某类商品特定的检验要求和检验方法,还要掌握或了解数据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等,例如长度、重量、密度、强度、刚度、硬度、稳定性、耐磨性、化学成分、化学稳定性等等的检测方法、检测设备使用、数据分析等等;在管理知识方面,不仅要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还要掌握企业内部组织、计划、指挥、协调方面的知识,例如管理学原理、商务交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贸易理论等等;在检验行业特定的知识主要是与检验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等。
单独掌握以上任何一个方面的知识,均无法满足现代和未来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熟悉商品专业知识、掌握商品质量检验技术、懂得管理基本理论、具有管理基本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现代和未来社会最急需、最受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才发展量化分析与预测[EB/OL].中国网,2004-12-27.
2、选择新增专业更需理性慎重[N].中国教育报,2005-07-27.
3、检测市场将开放 人才争夺战在即[N].人才市场报,2005-09-28.
4、人才市场亮点:检测人才争夺战将揭幕[N].人才市场报,2005-09-30.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引导下,现场拌混凝土由于自身的特点已很难满足大型工程集成化、快速化的相关需求。而且,商业混凝土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相对较多的产品,而且混凝土相对集中易于现场管理,能够满足工程结构建设和设计的要求,其技术和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控释,提升效率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在实际现场施工中,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难以控制,例如外观不良、坍落度损失、强度不达标、裂缝等问题很常见。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新混凝土和易性较为明显,其次归因于新混凝土的耐久性以及机械性能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材料组成的性质、环境条件、材料使用量的比例、养护条件、施工条件、添加剂等因素息息相关。混凝土的质量会对项目的最终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一直是混凝土质量关注的焦点,控制商业混凝土的质量需要控制其生产的整个过程,下面让我们详细分析。
1施工企业对质量的全程控制
1.1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最初建设时,施工管理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如企业的规模和质量保证情况等应列入项目调查,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品股对企业的资质、材料和供应能力,对具有抗冻性和抗渗性要求的项目或需要浇筑大体积混凝土项目以及对施工进度有严格要求的项目,更要专注于混凝土生产企业的实地调查。在调查中必须秉持客观公平、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抽样检测应坚持随机性,测试其质量和设计标准是否一致,以确保项目的整体质量。与此同时,现场管理人员也应考虑商品混凝土的运输距离,距离超过标准应放弃选择。按照优选的原则,应选择设备和供应能力都很好的企业作为商业混凝土供应商。
1.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2.1强化浇筑与振捣工作项目施工中,项目结构的特点是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制定方案的基础,设计科学高效的施工方案,按照项目的总体进度、工程量和分层分段设计出建筑需要使用的混凝土重量,并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书,从而确保商业混凝土的质量。同时,要在施工前做好适当的准备,对模板高程、钢材的尺寸、规格、品种和数量等方面进行仔细检查,并根据研究结果预留出适当施工间隙。在施工现场随机取样混凝土,将制成立方体试样,根据检查结果,相关人员可以准确了解使用混凝土是否达到标准。混凝土施工后,模板内的骨料将相互接触,产生摩擦和水泥静浆粘结力等,将导致混凝土不能自动填充所有模板,且与预期密度有一定差距,进而对混凝土的抗冻性、强度和耐久性等产生直接影响,混凝土在初凝前要实施分层振捣密实,从而确保混凝土硬化后其外观质量和强度达到标准。1.2.2浇筑后的养护由于混凝土在使用后逐渐硬化。而水化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的更快。混凝土的养护管理的三个具体的元素是时间、温度以及湿度,要确保混凝土强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必须遵循三个具体的保护措施。
2生产企业对质量的全程控制
2.1生产前期阶段的质量控制
工程技术人员在混凝土生产之前,必须了解水泥和砾石等能够改变混凝土的性能、影响混凝土质量,混凝土制造商必须严格采购过程,严格的检验原材料。企业应设立原材料专项检验部门:(1)对供应商进行调查,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优质供应商;(2)每次采购原材料进行抽样检验,能做贮存处理的必须是合格的材料,材料不合格,应返回企业处理,从而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与此同时,要求混凝土企业标注原材料的储存和保存信息,应有详细的材料分类帐,标记数量、名称和质量保证书等,并根据原材料的特点做出适当的保存措施。
2.2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2.1对配合比的设计要求所谓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各种材料在混凝土中的比例,这是混凝土生产的基础,对产品性能和生产成本造成直接影响的是配合比,它是质量控制的关键。当设计材料配比时,要将运输浇注、振动和新拌混凝拌和等因素加以考虑,确保结构截面尺寸和形状等能满足施工标准外,还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对设计的材料比例进行调整,以确保设计的适用性。2.2.2明确配合比的三个主要参数混凝土混合比有三个主要参数,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首先要确定这三个参数。(1)水灰比。在该比例下,如果水灰比较大,混凝土的工作性会变得更好,但是也会由于过多的水而造成泌水的情况,强度会降低,因此,水量应严格控制;但如果水泥量太大,混凝土会产生收缩,容易出现裂纹的情况。相关人员可以在保持水灰比不变情况下,增加水泥量,从而确保可操作性。(2)砂率。在保持混凝土粘聚性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选择相对较大的砂率。(3)单位用水量。当混凝土流动性标准后,选择水量最小值。在参数明确的情况下,相关技术人员制定适当比例的具体方案,并交予相关的技术部门按照方案进行配料,对材料的数据进行检查和测试,以确保生产准确性。商业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可以在控制商业混凝土的质量后得到保证,但这种质量控制需要现场施工系统更加完善,可以控制混凝土的质量,在原材料、运输过程、生产过程中质量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将对其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只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减少过程中所有不确定性的因素,使质量满足要求。近些年来,商品混凝土快速发展的石头有增无减,随着改革步伐的步点,我国城市建设普遍要求采用商品混凝土。而且商品混凝土优点突出,具有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使用面积、减少环境污染、强度高、截面尺寸小、承载能力大、抗渗性好的优点,拥有良好的耐冻性,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建筑成本。但是,考虑到机械设备、施工管理、价格因素和生产技术等因素,混凝土质量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和管理势在必行。
3结语
文章针对施工企业和生产企业对商品混凝土质量进行全程控制的介绍,使我们了解了想要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必须确保商品混凝土的质量,工程管理人员要本着负责的工作态度对混凝土产生的各个环节,实施的各个步骤进行有针对性地控制,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蔡向阳.浅析商品混凝土生产的质量管理[J].科技信息,2014(11):213,273.
[2]张玉龙,许林胜,樊海涛.浅析商品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4(13):268.
[3]郑凯锐.影响商品混凝土生产质量的因素浅析[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4(2):61-64.
[4]武海斌.使用方如何有效控制商品混凝土质量[J].山西建筑,2011(5):223-224.
[5]于震,杨红涛,王刚,等.商品混凝土质量全程控制[J].商品混凝土,2011(11):57-60.
[6]赵建明.浅谈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J].建设监理,2012(6):62-64.
[7]黄日欢.浅谈建筑用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3):47-49.
[8]黎智雄.浅析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J].广东建材,2015(6):22-23.
[9]郑凯锐.影响商品混凝土生产质量的因素浅析[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4(2):61-64.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 物品质量 价格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外延式还是内涵式的发展方式,都要向产品要效益,降成本要求显得日益明显,物资供应链的双方(供应商、采购商)供需关系变得日趋紧张。采购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低价采购的原辅材料、备品备件等,往往因质量问题造成公司产品不合格或造成生产事故。如何加强供应商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供应链上的双赢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供需关系的特征
传统供需关系的特征:
1、大量、分散的供应商;2、几乎没有建立特点关系;3、供应商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替代;4、没有正式的供应商行为评估;5、以价格和质量为主要的选择标准,但还是更突出价格因素。
现代供需关系特征:
1、偏爱数量有限的关键供应商;2、有供应商评估系统和双向大量供应;3、突出供应质量;4、调查供应商,巡视现场;5、与供应商有限的合作。
先进的供需关系特征
1、正式的供需关系认证;2、制定服务协议;3、行为规范和正式评估;4、理解供应商的成本构成。
如果说采购商关注的重心由关心价格转移到不仅关心价格,更注重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与交货及时性、售后服务是采购管理的一大进步的话,那么帮助、敦促供应商改进产品设计进而让供应商能主动为自己的产品开发提供设计支持,标志着供应管理进入了真正的伙伴关系阶段。
二、供应商的分类
如同人际关系一样,任何一个采购商永远不可能和供应商成为亲密、永远的好朋友,既然如此,建立供应商的管理梯次,寻找犹如标准化、专有技术、工艺要求的产品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显得十分重要。
采购商依照采购物品分类策略及物资依存等级,对供应商进行分类,针对不同供应商建立不同的关系。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将供应商分成战略级供应商、重点供应商、普通供应商、拟淘汰供应商。划分标准按照八二原则,即占有80%采购额的20%供应商为战略与重点供应商,其余20%采购额的80%供应商为普通供应商。对战略与重点供应商应投入80%的时间、精力进行管理、改进,对普通供应商只需投入20%的时间精力跟踪其交货,服务。但是更先进的做法则是五类模块法,如下图:
采购商依据自身需求,与供应商共同的、明确的目标而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的伙伴关系,双方之间相互信赖,有以下意义:
(1)缩短供应商的供应周期,提高供应灵活性;(2)减少原材料、备件的库存,降低行政费用,加快资金周转;(3)提高原材料、备件的质量,降低非质量成本;(4)加强与供应商沟通,改善订单处理过程,提高材料准确度;(5)共享供应商的技术与革新成果,加快产品开发速度;(6)与供应商共享管理经验,推动采购商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供应商的管理:
(1)外部跟踪考核:通过供应商会议、供应商访问等形式,针对计划实施进行组织和进度跟踪,内容包括对质量、交货、降低成本、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改进进行跟踪考核,定期检查进度,及时调整行动。
(2)内部综合考评:采购商内部通过供应商月度评价、体系审核等机制跟踪供应商的综合表现,及时反馈并提出改进要求,对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总体计划应至少每年检查调整一次,更重要的是采购商应将对伙伴型供应商能力的利用纳入到公司的中长期战略计划中去。
(一)对供应商考核的指标:
(1)、质量指标:包括来料批次合格率,来料抽检缺失率,来料在线报废率,供应商来料免检率等;(2)、供货指标:包括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等;(3)、经济指标:包括价格水平,报价是否及时,报价是否客观、透明、具体,降低成本的态度及行动,分享降价成果,付款等;(4)、支持、配合、服务指标:包括对订单、投诉、交货的反应表现,沟通手段,表现合作态度,共同改进,参与开发,售后服务等。
(二)对供应商评估的方法:
对现有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估,是考核供应商的重要手段,应根据采购商产品定位,经营战略和物料需求性质等,设置考核内容的权重,一般分为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两种:
(1)定性考核法:主要是根据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和评价者的主管判断,对供应商进行评估。
(2)定量分析法:指通过数据统计方法,对供应商的业绩作出评价的方法。
例如,某企业规定,某种物料的价格给予50分,品质30分,交货期20分。三个供应商报价分别为供应商A为59元,供应商B为63元,供应商C为70元。一年采购中,各供应商的表现如下表:
A、价格评估(50分)
价格分=直接价格比较*权重数
供应商A:59/59=100.0%*50=50.0
供应商B:59/63=93.7%*50=46.8
供应商C:59/70=84.3%*50=46.8
B、质量评估(30分)
质量分=合格率*全重数
供应商A:90.8%*30=27.2
供应商B:100.0%*30=30.0
供应商C:95.6%*30=28.7
C、交货评估(20分)
交货分=交货准时率*权重数
供应商A:80.0%*20=16.0
供应商B:94.3%*20=18.9
供应商C:84.4%*20=16.9
D、最终总分=加个分+质量分+交货分
供应商A:50.0+27.2+16.0=93.2
供应商B:46.8+30.0+18.9=95.7
供应商C:42.1+28.7+16.9=87.7
评估结果第一、二、三名分别为供应商B、供应商A、供应商C
各采购商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择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评估方法,加强供应商管理,提高采物物资质量,降低采购价格,提高物资售后服务水平,进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崔光明.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2]《现代企业管理》.林有福.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配合比
建筑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而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结构材料,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商品混凝土出厂属于半成品,其质量控制较其他成品难度加大。因此,商品混凝土从原材料堆放贮存、投料、计量、搅拌、出料、运输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才能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生产水平。
1.原材料的选择和管理
1.1水泥是混凝土中主要的胶凝材料,是混凝土质量的主导因素,因此,对水泥应每一批次都要严格做好各项检查。尽可能的选择旋窑水泥,其批与批之间强度波动较小,有利于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其次,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种的水泥,做好水泥强度统计,及时向厂家反馈使用情况。
1.2选择集料要注意其级配、粒径、含泥量、泥块含量、表观密度、压碎值、针片状等。对于碎石尽量选择同一矿源,采取分批堆放,黄砂按不同的细度分别堆放,分批使用有利于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同时,对集料堆场搭设雨棚,能够稳定砂石的含水率。
1.3对于粉煤灰而言,其粗细程度和烧失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混凝土的需水量和外加剂的用量,因此,粉煤灰的质量对混凝土至关重要,应尽可能选用优质粉煤灰。粉煤灰细度越细越好;烧失量越低越好,一般颜色表现较浅者烧失量小;密度越大越好;活性指数越大越好;含水量越小越好。另外,尽量选择粉煤灰品质波动较小的,质量稳定,信誉好的供应商。
1.4选用商品混凝土外加剂以其减水率、保水率、保水性和保塑性为主要指标,在不增加用水量的前提下,使商品混凝土具有大坍落度、不离析、不泌水,坍落度经时损失小等性能的外加剂是优选产品。
2.做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核心环节,如果没有合理的配合比和相应的严格管理制度,即使有优质的原材料、良好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也不可能生产出既优质又经济的混凝土。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试配,应根据原材料、施工工艺、季节、天气情况等合理的设计配合比,按不同要求进行试配,优选出效果较好者用于生产实践,通过生产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设计砼试配强度,拟在砼强度等级115~130%范围为宜,大体积砼取下限值,抗折砼、水下灌桩砼取上限值。强度标准差在试配强度范围内选择。水泥强度按水泥的实际强度统计的平均值确定,统计按不同的水泥强度等级、品种、产地进行统计,统计周期为一个季度。配合比的水灰比计算采用等效水灰比。砼试拌后的强度大于设计配制强度4MPa时应进行调整,若最后确定的配合比是经过调整的则这一配合比必须再经过试拌验证。根据坍落度要求,综合考虑掺入外加剂种类、掺量,确定其单位用水量。粉煤灰掺量,以超量取代为宜。水泥用量少其掺粉煤灰量略多,并且掺灰取代水泥部分应遵守;GB146-90 《粉煤灰在砼应用》标准规定。针对用户要求应储备一定不掺粉煤灰的配合比数量。外加剂选择,应注意气候条件、施工工艺、砼的性能要求。在高强度砼时,宜用高效减水剂。所出具理论配合比,必须经过试拌测定其初凝和终凝。试拌中应测试砼容量、凝结时间、坍落度及坍落度经时损失,对特殊设计要求加试特殊实验项目。并对不同龄期要求有3d、7d、28d、60d及用户要求的更长龄期,进行强度测试,并对设计容重与实际容重修正,要求龄期强度与设计试配强度进行调整,以确定最佳配合比。
此阶段应注意未经验证、试验的材料和配合比,不能随意用于生产中。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配合比要进行动态控制,由试验室掌握,根据工程情况、设计要求、天气变化、运输、原材料变化等综合因素,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调整,切忌生搬硬套。
3.生产控制
调度室应负责生产的龙头,根据每天的生产方量,车辆运输,施工进度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车辆,避免发生车辆多,施工慢所发生混凝土因时间过长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搅拌楼是生产的主力军,操作工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操作的水平,控制好每车砼的坍落度,不要随意增减坍落度,对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度及用水量的增减,砼砂率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水泥秤,骨料秤,外加剂秤和水秤的仪表上的数据要正确,严禁仪表数据出现波动时继续生产,要及时通知试验室和维修班进行维修。
铲车工要服从试验室指挥,对于几种原材料掺和使用要坚决服从,铲料要按试验室指定的地方,发现原材料变化,及时通知试验室。
驾驶人员要做到每天第一车之前,倒掉罐内的积水(无论晴天或雨天)在冲洗车辆时,严禁将水龙头对准进料口冲洗,不准随意加水,重载搅拌车的滚筒不得停止转动,以避免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分层等现象。在施工现场时间超过2小时以上的混凝土,要及时和当班调度,试验室人员联系,及时处理。
泵车工在泵送混凝土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现场乱加水现象,发现砼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和当班调度联系,确保每方砼的合格率。
4.商品混凝土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如何,最终体现在施工现场的工作性以及入模后硬化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耐久性、抗渗性、耐磨性、抗冻性等方面。因此,商品混凝土在现场控制质量和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对施工人员要适当的进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意识引导,做到正确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同时,要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
5.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质量改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要定期对原材料质量和混凝土质量进行分析,分析一个统计期内的变化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及弥补措施;统计混凝土质量控制水平,提出合理的配合比调整方案,指出改进方向,优化配合比,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关键词:系统管理、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混凝土在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混凝土行业的也因此得到不断发展, 1903 年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混凝土搅拌站, 混凝土的集中搅拌作为土木工程生产管理上的重大改革, 标志着现代混凝土技术逐步走向成熟。80 年代初期我国上海第一家混凝土搅拌站的建立, 也预示了我国的混凝土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2003 年10 月6 日国家商务部、公安部、
建设部、交通部联合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这为我们商品混凝土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但是由于混凝土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施工水平存在一些不足,管理方法过于简单落后,导致混凝土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作者就搅拌站质量管理的方法作些简单的介绍。
1.总体思路
将商品混凝土管理提升到企业管理角度。针对目前多数搅拌站管理体制不健全情况,建议办公室负责业务,负责业务发展和后勤保障;施工技术科负责外面调度,负责施工单位和本厂的联系,填写生产任务单;材料供应科负责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设备科负责混凝土的生产和内部调度(运输车和泵车);试验室负责原材料、混凝土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混凝土的检验;财务室负责财务管理和统计。
2.生产流程
2.1 施工技术科接到订单后,填写生产任务单,内容有方量、标号、施工单位、地址、工程名称、部位、坍落度、输送方式等特殊要求,联系人及电话,下发到试验室、生产设备科、材料供应科。
2.2 试验室接到生产任务单后,根据任务单上的技术要求及砂石含水率,签发生产配合比并同时监督操作员输入配合比,观察计量系统是否在正常值范围内,目测合格方可出厂。
2.3 生产设备科接到任务后,安排各岗位人员到位,操作员根据试验室生产配合比输入参数,开具发货单,做好混凝土生产量和机器运转记录。根据施工情况派发车辆,按运输单地址安全送达施工现场,做好进场时间、卸料完时间记录,找施工方在运输单上签字,并留一联发货单给施工方作为结算依据。回厂后及时交给操作员,统一交财务结算。
2.4 材料供应科接到任务后,计划各类原材料进厂及材料消耗,把好原材料质量关,原材料的质量关系到混凝土质量的好坏与成本的高低。
3.原材料的选用
原材料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基础, 其质量好坏决定了混凝土质量, 因此搅拌站必须充分的利用本地原材料的特点, 才能使之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和发展前景。搅拌站需要根据地域性原材料特点及不同工程、不同部位、不同要求、不同施工条件来选定适合每种混凝土的原材料。
3.1 水泥
搅拌站应使用正规厂家质量稳定的水泥, 这样更利于搅拌站总体控制和节约成本。在使用水泥时必须注意水泥同外加剂的适应性问题。
3.2 细骨料: 砂
搅拌站针对使用部位及工程性质,做好细骨料中含泥量的控制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执行,当颗粒级配不良时,可以通过两种砂复配加以调整。
3.3 粗骨料: 石子
良好的砂石级配还可节约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由于骨料在混凝土中作用较大,所以对骨料的要求也比较严格,骨料达不到设计要求,那么混凝土的强度也同样达不到。
3.4 掺合料
现在掺合料已经广泛被使用, 主要为矿粉、粉煤灰等。其中要注意是粉煤灰本身为电厂的废料, 出厂检验多不完善, 同样的厂生产的不同批号的不同质量的二级灰, 在不同情况下最佳掺量差别较大, 且粉煤灰的质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很大, 不利于控制和使用。所以建议掺量不要高于15%。矿粉作为废物利用由于控制系统完整、节约资源、环保和矿粉本身特点以广泛被认可使用, 值得推广。
3.5 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因其具有掺量较小, 价格较低, 对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显著等特点, 现已被公认为混凝土的不可或缺的材料。但由于其品种繁多, 组分复杂, 且检验手段的限制, 不能进行深入的检验, 所以应加强对其质量控制。对于掺有木钙、糖等成分的外加剂使用时应注意防止坍损过大、速凝、假凝等现象。
3.6 原材料管理
各种原材料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堆放,标有醒目标志,避免混杂。堆料场应在碎石和机制砂中间设置隔离。砂、石进厂,材料供应科应进行含泥量、细度、级配等初步目测,如明显不合格应当时退货,另有疑问通知试验室进行取样检验。其他原材料进厂时,每车必须携带质量保证资料(包括:厂家生产的质量合格证1份、厂家送货单1份、厂家检验报告1份),司磅员必须检查资料齐全后方可称重,过磅时根据试验室要求做好水泥、粉煤灰、矿粉取样,并指定位置卸货。试验室应会同生产设备科、材料供应科做好材料库存量核实。试验室应根据进厂批次做好所有进厂材料的取样检测,如检测不合格必须立即通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4.生产过程管理
每次开机必须填写生产任务通知单;生产任务通知单上的工程名称、部位、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坍落度、输送方式、预计方量等必须填写准确;混凝土发货单上的相关信息必须按照生产任务单执行;生产任务单的签发和签收按下列进行:
生产设备科定期会同试验室做好搅拌机计量的校准,并做好记录。试验室根据生产任务单上的技术要求及砂石含水率,及时调整配合比,做好出厂混凝土的检验,不合格不得出厂。生产设备科必须将当日签收的发货单、混凝土生产总量及材料消耗总量及时交统计室。
5.生产运输过程控制
混凝土的预拌生产都是全机械化生产, 通常搅拌过程的控制常为人们所忽视, 而实际混凝土质量严重不合格多数都是因生产运输过程控制不当引起的。例如外加剂过量, 水泥等其它原材料用错, 混凝土出机塌落度过大、过小, 不同标号混凝土选错、用错, 都是因生产运输过于马虎大意而致。、
5.1 机械设备管理
准确计量是保证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实施的关键, 也是商品混凝土的突出优点。搅拌站的计量器具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定。以保证计量的准确性。有部分企业认为每年花几万元让检测机构走过场没必要的想法是不对的。
5.2 搅拌
不同混凝土的搅拌机制各不相同, 不同设备的搅拌机制、时间都不尽相同, 不同设备的先进程度亦不一样, 搅拌站可以根据不同混凝土采用不同的搅拌时间。
5.3 运输
根据现场条件合理配备车辆,控制发车间距,做到现场既不压车,又能保证混凝土的连续供应,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混凝土搅拌运输在装车前必须将罐体内积水倒净,运输过程中保持罐体持续慢速转动,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并应根据气温和混凝土性能的不同,控制好入泵时间,在运输和泵送过程中严禁任意加水。
6.试验室内部管理
试验室至少应有人员4人,1人负责水泥、矿粉、粉煤灰、外加剂检测和资料管理;1人负责碎石、沙、混凝土试块检测;2人负责搅拌楼值班和内外部协调,做好原材料、混凝土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混凝土的检验。
7.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商品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质量事故也越来越多,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提高所有人员的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质量风气。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虽然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搅拌站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质量管理,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素很多,只有作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逐步解决存在的各种顽症,商品混凝土企业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持续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兰小明.混凝土搅拌站安全管理与操作的因果分析法.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1.5
[2] 吕勇.谈预拌砼搅拌站的发展.预拌混凝土,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