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交流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障碍;英语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5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73 [本刊网址]http:∥
一、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学生的普及外语为英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制订了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大纲,并据此统编了教材,1987年,四、六级考试开始在我国实施,这一系列工作对我国英语教学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几十年以来我国不断普及和推进英语教学,形形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教材及各类参考资料在我国风靡,“英语经济”应运而生。作为与世界交流的工具,我们这几十年来的英语吸收是有效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敢于走出国门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提升自我价值;我国顺利加入WTO,奥运会申请成功,世博会的圆满结束。这一切说明了我们对英语的传播和吸收是成功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国积极推行英语教学进程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我国的英语教学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随之深化,这对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的英语教学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很多毕业生在面对面与人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交际失败、交际不妥等情况。通过这些情况我们不难觉察我国的英语教学方法仍然有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存在一套固有模式,他们没有理解与英语相适应的文化,故无法用英语有效地交流,甚至还会因为文化错误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即所谓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还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教学水平影响着对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学的重点在于词汇识记、语法结构讲解、句式背诵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应试水平。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出国深造、留学。因此,我国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面的交流即口语学习成为人们的急切需求,而传统的照本宣科、不注重语言背景及环境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二)学生缺乏跨文化理解力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流程大致相似,从音标识记、单词识记、句子理解、语法结构练习再到写作,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传统的“听、说、读、写”四会观念深入人心,在这四会观念的引导下,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以教科书、教辅资料为主的特点。学生们大多认为,只要学好了听、说、读、写其他的根据常识判断就可以了。
然而常识不具有统一性的,常识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的,中国的本土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天壤之别必然会体现在两国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上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在维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一味要求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有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因此,语言的学习应该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在了解了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语言,只有这样,我们的所学的英语才能成为地道的英语,才能扫除跨文化交流障碍。
(三)教师的跨文化交流教育水平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英语教师不能从固有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跨文化交流教育能力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英语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我国的英语教师大多被应试作为教学目标,认为语言教育就是语言本身,片面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或根本无法发现语言的文化背景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2.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目前,我国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没有掌握或没有系统的掌握语言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缺乏跨文化理解力,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差。当然也就无法把英语的文化背景融入到教学中去,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促进学生将语言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剖析
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是我国学生无法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通过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碍、更好的使用英语,深入剖析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就十分必要。那么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原因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十分重要。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词汇;跨文化;有效策略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跨文化交际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也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从以往初中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教师没有对英语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导致学生对英语知识及其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这对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英语形成了阻碍。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让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直接介绍,对英语文化形成系统的认识
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通常采取直接介绍法,即根据教学需求,直接介绍某个知识点,通过全面、详细地剖析,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教师就必须适时地对相应教学内容进行直接介绍,确保学生真正了解了英语文化,从而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充分保障。例如,以“green”(n.绿色;青春;adj.绿色的;青春的)和“blue”(n.蓝色)为例,学生脑海中对这两个词汇的既定印象为“greengrass(绿草)”“bluesky(蓝天)”。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差异,可以引导学生对实践中两个词汇的应用进行解析。教师: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学生猜测英语单词的意思,尝试对语句进行直译)学生:因为嫉妒而脸色发青。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答案不置可否,反而让学生从书面语言角度再次尝试分析语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句进行了分析,明白了“green”在这个语句中表示的是嫉妒的程度,所以应该是非常嫉妒,而不是在人们嫉妒的时候脸色真的会发青。这就是语言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blue”表示情绪,学生列举如下:学生1:Interferingin-lawsaretheprimesourcesoftheblues.(喜欢指手画脚的姻亲最让人头疼。)学生2:I'mfeelingbluetoday.(我今天的心情不好。)学生3:Hecanwritemeletterstillhe’sblueintheface,I’mnotgoingtoreply.(任他没完没了地给我写信,我就是不回信。)由此可见,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根据语言差异,表达出正确意思,这也就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所以,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直接介绍法的作用,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准确地解析,确保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对照比较,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对照比较的教学法,即将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可以采用对照比较法,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将学生熟知的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明晰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对学生学好英语,甚至应用英语,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现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Unit1Thisisme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涉及的词汇比较简单,学习难度不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英语词汇,加深对英语文化形成的理解。例如,对于“name”(n.名称,名字;姓名;名誉)这个单词,教学过程如下:教师:李晓明,请问他姓什么?名字是什么?学生:姓李,名晓明。(教师继续提问,引入话题)教师:TaylorSwift,这个人的姓是什么?名又是什么?学生:Swift是姓,Taylor是名。教师:那么同样是姓名,中国人的姓名和外国人的姓名有什么区别?学生: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外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后名在前。教师通过揭示英语文化差异,让学生对英语文化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将学生熟知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对比,能使学生对文化差异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有效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逐步实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导入,彰显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还可以采取案例导入法,即根据英语词汇,导入相关的语言背景或语言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避免学生在英语交流中出现错误,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适当导入教学案例,能够充分彰显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where”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经典案例:在一次商务谈判活动中,谈判双方都带了翻译人员,当外方夸赞中方负责人的妻子长得漂亮时,翻译人员将中方负责人表示谦虚的话“哪里哪里”直接翻译为“whereandwhere”,而外方的回答则是“everywhere”。原本是一句表示谦虚的客套话,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语境不同,造成了交流障碍。此类情况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在文化差异背景下,语言交流也存在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了解英语文化。初中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案例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将实际案例导入课堂会更有说服力,可以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充分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大环境下,掌握更多种语言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保障。英语是一门普及率比较高的语言,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要注重英语语言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英语词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华.英语词汇学视阈下的跨文化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5).
[2]徐颖卓.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的转变———关于如何提升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的研究[J].才智,2013(29).
[3]裘晓青.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初中英语课堂模式初探[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19).
[4]沈泗珍.以学生为主体,打造高效课堂———人教版初中英语一节课教学案例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5(11).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
EdwardT.Hall是跨文化交流这方面的奠基者,他认为“文化既交际,交际既文化”。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密切,两者不可分离,通常,在人本的日常交际当中,彼此之间的文化就会无形的被表达出来,而文化负迁移,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之间,会到来一定方面的影响,所以,对于这方面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迁移这个词,最早在心理学领域之中被提了出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它的概念在语言学中出现,由于在这方面研究的不断发展,在文化领域的方面,也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跨文化交流之中,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的文化来表达自己所要表现的意思,因此文化迁移的现象随之产生。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当中,把起到负面作用的现象定义为负迁移,相反的,起到正面作用的现象定位正迁移。在母语文化与其它语言文化相同或者接近的情况之下,则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不行同,则会产生负迁移。在跨文化负迁移方面来讲,人们往往习惯用自己的母语文化来评判其它语言文化,另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彼此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而文化正迁移则不会带来这方面的影响,所以,在文化负迁移上面进行研究更加具有意义。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文化负迁移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母语对目的文化的影响,给目的文化带来理解上的差异;二是被交际者从母语国带入,并且有一定的方向;三是这种现象必然存在,因为在整个文化交流之中,它不可避免的会发生。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产生发的原因
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产生这种文化负迁移的因素诸多,但是,从两方面,可以对其进行总结。一是客观角度上面分析,造成跨文化之间交流的负迁移是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二是从主观的角度上面来看,这种文化负迁移时跨文化交流之中的一种心理过程。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调查
针对文化负迁移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我们抽取50位外资和合资企业的员工,还有100位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此来做了一份问卷调研。这次问卷调研的主题就是“是否具有文化交际的经历”,通过对这次问卷的各方面的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些数据;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当中,表面文化负迁移的平均率为39.5%,深层文化负迁移为61%,相反,在在华外资和合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当中,表面文化负迁移的平均率为30.5%,深层文化负迁移为40.5%。通过这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负文化迁移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另外,从获取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分析到文化负迁移的程度还和人的因素有关系,为了进一步的在这方面做出准确的分析,我们又通过采取面对面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在这次的调研之中,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文化程度高低决定目的语言的理解程度,在文化交流之中,言语之间文化障碍就越小。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之中”,文化适应被分为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两点。虽然,在跨文化交流当中,负文化迁移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把负面影响降低。
四、文化交流中的适度文化移情
能否突出母语文化的束缚,接受其它文化,是款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关键所在,同时,在这种文化迁移当中,文化移情则具有必要和可能的两大特性。移情是一个美学概念,它的提出者是德国美学家罗勃特.费肖尔,最后经过谷鲁斯的推广,在其它领域也开始出现。国际的跨文化交流当中,彼此之间的不断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使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同时,在调查之中发现,跨文化交流之中,还应该遵循适度性的原则,不能全都同意别人的看法,而抛弃自身文化特点。
五、结束语
摘要: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累和丰富与文明的进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说翻译以克服语言的障碍,变更语言的形式为手段,以传达意义、达到理解、促进交流为目的,那么把翻译理解为一种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应该说是一个正确的定位。而翻译这一活动在完成目的的过程中,又同时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关键词:翻译之“用” 跨文化 相互作用
作者简介:胡琴,出生年月:1985 05 08,民族:汉,籍贯:甘肃省武威市,学校:重庆师范大学2010级外国语学院,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235-01
1 引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担当起重要的桥梁作用,无论是书面翻译还是口头翻译,都对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产生着巨大的作用。若把翻译放在人类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尽心考察,那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翻译绝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它涉及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文字积淀的文化价值、文本所置身的文化土壤、文本转换所涉及的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己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追求。翻译在其中可起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 翻译之“用”与文化的差异性
自20世纪后半叶起,翻译从技术层面逐渐转向了学术方面。随着受到更多的哲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以及历史、文化、文学等领域的学者们的关注,翻译的话题不再仅仅是翻译家们的事。更多的学者也开始认为。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而翻译也绝不仅仅是应该是字面层次的语言转换,而应是思想的转渡,是文化的移植。一种语言代表这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从广义的角度去探索翻译时,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化因素不仅仅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取向和翻译的具体方式发挥着制约和调节作用,也对翻译的接受和转播构成了深刻的影响。
劳伦斯・韦努蒂在《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中曾这样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以“交流”为目的,但只有异域文化不再是天书般得外异,而是能够在鲜明的本土形式里得到理解时,交流的目的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翻译的生产、流通和接受的每一个工程,一方面要打上本特点那个群体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文化价值的印记,另一方面又起着反作用,即产生着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影响。我们一直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因此翻译的双向性必然决定着它将对影响它的所有因素产生反作用。因此,翻译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是包括韦努蒂在内的理论家们认为,在翻译所起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文化身份的塑造”。
应该看到的是文化身份的塑造所面对的最基本得问题,是差异性的问题。韦努蒂在这一论述中,主要谈及到三方面的重要因素t一是翻译以其对异域文化的再现、对异域形象的制造,使异域文本脱离赋予其意义的文学传统;二是翻译以文本和策略的选择为切入点,对异域文本加以改造,甚至改写,使其符合目的语的文化的大潮三是通过对异域文本的改造,使目的语的文化形成一种对异域文化的基本态度:基于我族中心主义、种族歧视或者爱国主义之上的尊重或蔑视,甚至仇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活动凸现的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的同时,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差异性又无法避免的摆在我们面前。对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差异性的不同态度与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翻译所起的作用。韦努蒂认为,翻译产生的作用,可以是保守的也可以是逾越常规的。对异域文化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性的压抑,常常会抹杀翻译的积极作用。
3 从文化的高度把握翻译的作用
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价值,又具有民族、抵御、时代的特征,因此不同文化需要沟通。这种沟通离不开翻译,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可见,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
杨义在《文学翻译与百年中国精神谱系》中这样说过:“翻译是中国人看世界的一双眼睛,同事又随着借得一双异样的眼睛看世界。”这一形象的说法明确地揭示出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双向作用,一方面通过翻译,我们了解到不同于本国的文学与文化,而另一方面,在与“异”的冲突与内化中,我们找到另一个视角,另一种视野来反映本族的文化与文学。而王宁则指出:翻译的重点将体现在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介绍到世界,让全世界的文化人和文学爱好者共同分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若从文化交流与建设的这个角度去审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翻译现象,我们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不会再以“直译”与“意译”的无谓争论对鲁迅的“硬译”主张作反面的理解;不会以“忠实”的唯一标准对任何翻译作品做主观的否认。正是站在文化交流和建设这一高度上,人们才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翻译与民族的交往共生,与文化的互动同在。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接受史。从佛经北传到西风东渐,从中国革命到改革开放,翻译既开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启蒙,也参与了中国社会的全面改革。
可以说,文化是我们探讨翻译之“用”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层面。翻译文化意识的日益觉醒与翻译文化观的逐步建立,将翻译理论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深度,形成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转向”。
4 总结
翻译作为人类跨文化交流活动,是一项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活动,在我们的研究中,应该克服就翻译论翻译的狭隘的、技术性的倾向,而把翻译置放在一个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与研究,以把握翻译的内涵与本质,并从“翻译的跨文化交流”这一本质出发去讨论翻译的标准、原则,去制定翻译的策略、方法与手段。由于翻译是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承担着精神交流的中介作用,译者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为桥梁,翻译的首要只能是沟通。因此,面对作者和读者,面对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译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应采取怎样的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策
一、前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进入21世纪之后,英语这门语言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校的英语教学也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中职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劳动者,在教育系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学习自制力差,要想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英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1.充分挖掘语言教学材料。目前,中职院校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许多好教材――既有中国学者的独立之作,又有外国专家的原版论著,或是两者合作。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关于不同文化的意象和描述,并且让学生评估他们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否与教材中的陈述相符合。比如《中职英语教程》教材中就有许多谈论文化内容的文章,如“culture shock”“transnational marriages”等,该教程中每单元还有一个专门的栏目叫做“culture talk”,针对一个特定问题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谈论在他们各自文化语境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抓住现有教材中的跨文化因素做足文章,将其利用到极致。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介绍外国节日的内容,为中职生讲解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Christmas tree(圣诞树),Christmas card(圣诞卡),Santa Clau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等相关文化。针对中职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围坐一圈,放着Silent night(平安夜)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或让学生自制圣诞卡、装点圣诞树,让他们真正感受圣诞节的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利用英语传统媒体和文学作品。英语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小说都可以用来作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材料载体。例如文学作品就被广泛用作语言学习材料,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内化”跨文化交流能力。一直以来,如何有效地利用原声英语电影作为语言教学的媒介都是国内外学者积极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包含中国元素的电影作品更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绝佳材料,例如《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雪花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等。这些电影以外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意看。用西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其中的技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例如,《功夫熊猫》是中职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其以中国国宝――熊猫作为主角,本身就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电影中有很多中国文化元素,比如中国风建筑(阿宝居住的房子是木质镂空窗户、黄色瓦片屋檐,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中国风服饰(阿宝父亲穿的是对襟唐装、龟真人穿的是类似袈裟的服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介绍外国人是如何认识这些中国文化的,以此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使用信息技术资源。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信息、基于网络的互动学习都是信息技术带给英语教学的一系列便利。这些资源除了可以像传统资源一样使用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使用者参与到了一个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他们能够通过“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这种亲身参与式的体验教学形成跨文化意识并且根据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反省。中职生可以通过给其他同伴(尤其是处于非中国文化语境的)或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发电子邮件或者通过聊天软件聊天来实现上述过程。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中职院校通过引入与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了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这套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学生之间可以使用英文完成互发邮件、即时聊天、互评作业、自学英语文化等任务,并且将其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最终计入期末成绩。
4.探索地方文化多样性。对于缺乏海外经历的中职生来说,以国内或者地方多元文化作为例子来诠释跨文化交流可操作性更强,更能与中职生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并且更经济。中职生发现不同地方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注意到这些群体之间是怎样沟通并和谐相处的。以云南技师学院英语课堂教学为例: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有26个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的特殊因素,各民族之间的习俗千差万别,文化丰富多彩,因此汇聚在一起学习的各民族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各种文化也在冲击碰撞和融合,它们之间是如何发生冲突的,又是如何调和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例子带入课堂,由教师条分缕析,以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行为,并将其中可用的经验、技巧最终推广到不同语言(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云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意味着跨文化交流的素材也相当丰富。地方的、民族的、宗教的群体(如丽江纳西古乐)以特定的主题(音乐)和国际群体(纳西古乐爱好者)开展跨文化交流并取得巨大成功,这给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大启示和鼓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因地制宜,通过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中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引入文化使者。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或者有海外经历的教师都是传播文化的使者,他们往往有许多关于跨文化交流的鲜活例子,这些经验可以被用作课堂教学内容。我国中职院校可以尝试开设由外教主讲的英语层次课程;笔者也尝试着将自己较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系统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这种与外教或者教师面对面地交流的过程提供了将跨文化交流付诸实践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获得的经验与材料又可以用于课程教学反思,进一步发展跨文化意识。即使这样的机会不多,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经验带入课堂以供讨论和反思,例如在多文化背景下协调关系、化解分歧的能力――当我们与来自不同背景下的同事伙伴合作时,出现误解、分歧甚至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化解矛盾,增进彼此的关系,什么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成功的做法,什么是不成功的做法,我们自己感受如何等等。
三、结语
不管是国际交流,还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甚或日常交往,跨文化交流现象都无所不在。因此,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我们每个人有关。通过中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有着重要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需要传授具体的文化知识、沟通技巧以及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这些因素与在总体上理解文化、语言和沟通密不可分,同时也决定了参与者在特定情境中能否在足够程度上注意到英语和多样的社会文化背景间的动态关系。“教好”沟通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对英语使用环境中的多元语言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中,中职生、教师实际上参与到了一个多元语言文化实践的互动环境中,教师将在这个环境中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以便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在全球化时代中使用英语作为国际沟通语言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蒋珏Z.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2016(04).
[2]刘桓瑜.商务文化在商务英语中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6(05).
[3]张秋桦.试论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J].科技展望.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