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文化交流 人才培养

2013年9月,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要与中亚各国“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启动,作为睦邻友好的战略伙伴国,中哈之间人文交流愈加频繁,不断深化互利合作的契合点。

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其语言与中国新疆少数民族中的哈萨克族属于同一语族。哈萨克斯坦民众普遍信仰宗教,中国商务部《哈萨克斯坦投资指南(2014)》显示,全国注册的教派有17个,宗教团体大3088个,伊斯兰教和东正教都是哈萨克斯坦两大教派,信徒占哈萨克斯坦人口总数的99%以上,其他个少数民族分别信仰各自民族的传统宗教①。而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哈萨克斯坦毗邻,且自古以来就是多宗教、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新疆有很多民族与哈萨克斯坦国家人民的相同,文化风俗相似,对哈萨克斯坦的学生和学者来说,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的文化交流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疆即成为哈国开展文化交流互访的首选之地。

一、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文化交流现状

新疆与哈国合作的地缘优势明显,作为睦邻友好的战略合作国,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后,新疆与哈国高等教育文化交流愈加深入与频繁。

(一)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文化交流的成果

1.汉语国际推广高校基地的相互建立

中亚国家为充分调动新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资源,分别在新疆大学建立“中西亚区域研究与汉语人才培养基地”、新疆医科大学建立“中亚医学合作与汉语人才培养基地”、在新疆财经大学建立的“中亚经贸研究与汉语人才培养基地”和在伊犁师范学院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伊犁培训基地”共4个自治区汉语国际推广高校基地。新疆高校也在中亚国家建立了7所汉语中心,作为国外孔子学院的后备支援力量。新疆高校合作共建的孔子学院受到所在国家民众和政府热烈欢迎,其中在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市和阿克托别市的孔子学院分别由石河子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与哈国共同建立。

2.留学生教育以及互派教

留学生教育方面。由于哈萨克斯坦教育经费紧张,无法保障教学质量、来新疆留学费用便宜、以及与哈国相似的风土人情、等因素,使新疆高校成为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的首选之地,数量逐年递增。

互派教师方面。近年来,新疆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向周边友邻国家派出汉语教师,教授汉语语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鉴于中国西部地区有较多的哈萨克族人口,在新疆的一些高校展开了哈萨克语专业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新疆也积极从周边中亚国家引进外籍教师,自治区人民政府还设立了“中国天山奖”和“中国友谊奖”。

3.研发教材

2008年,新疆研发了哈语、吉语、塔语等5个语种的通用汉语教材《新丝路汉语》,并且研制成附带点读功能的有声版本,教材的研发不仅填补了汉语教材的空白,还多次作为国家和自治区领导出访中亚国家赠送外方的礼品②。

(二)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文化交流的阻碍因素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境内带有极端宗教主义思想和恐怖色彩的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它已经成为“”渗透的目标③。而目前,新疆高校不仅受到各种西方思潮“西化”“分化”的冲击,还要直面“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疯狂进攻。这些都是亟待双方直面的阻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文化交流的因素。

二、从文化交流反思新疆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新疆可以充分利用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便利条件,共同推进与哈国高等教育文化交流与创新发展,探索出新疆人才培养创新的办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新疆高校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文科、师范专业学生多,而理工类学生较少。新疆高校应该积极拓宽自己培养学生的路径,在深入与哈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交流中,吸收哈国文化精髓,培养宽口径人才,借鉴出可供新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策略,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准备。

(三)新疆与哈国高校都存在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和分裂主义的攻击,新疆高校的和谐安定面临极大威胁,新疆高校应该以哈国为鉴,在课堂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公民意识。

新疆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也是我国民族、宗教事务较为复杂的边疆地区,为提高新疆高校教育质量,要积极从与哈国高等教育文化交流中反思出新疆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注释:

①刘乐、马莉莉:《哈萨克斯坦经济转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2016年第1期,第94页。

②申建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研究》,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第67页。

③李金叶:《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

参考文献:

[1]申建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 中国 韩国 文化交流

论文摘 要:本文在分析中韩文化交流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基础之上,试图在政府、企业以及民间交往等不同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

一、中韩文化交流现状

中韩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双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相互间的频繁的交流而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在历史上,两国属于一个文化圈,具有相近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文化理念,这正是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要加以珍惜。

近些年来,“韩流”在中国、“汉风”在韩国盛行,对两国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某种同质性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在大众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电视、电影、音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在精英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内的交流则做得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中的深层因素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间的相互理解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加强中韩文化交流对策和建议

(一)中韩两国交往的历史之久,其间由于政治原因,两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相互敌视和隔绝状态,尽管 1992 年中韩再次实现关系正常化,但由于恢复交往时间不长,两国民众之间还缺乏相互了解,在历史、文化、领土、政治、经济利益等问题上存在误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1.对于这些误解和分歧,两国政府必须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政策基调。对于近年来韩国国内学术界以及部分网民、民间团体等关于高句丽历史问题和所谓的间岛领土问题等种种争端,韩国政府基本保持尊重事实的态度和立场,有效避免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再度升级。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难免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双方应继续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互信互利,实现合作共赢。

2.为了消除中韩两国间的种种误解,不仅要协调好中韩两国政治关系,加强经济合作,还要积极利用文化的力量,大力开展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中韩两国应加强对对方国情、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普及工作,对民间交流进行指导,努力办好2012 韩国访问年”。

3.两国政府应加强沟通和交流,使韩国政府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且也对韩国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韩国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在文化交流领域,韩国政府应进一步推动文化多元化,适当开放国内市场,引进中国一些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加深韩国民众对于中国现实生活的了解。

(二) 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化中韩文化交流

中韩文化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导致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不对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

1.向韩国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目前,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走在中国前面。中韩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有相通之处,研究、学习和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无疑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向韩国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必须在思想意识上改变对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化的态度。长期以来中国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之后,各种外国文化蜂拥而入,占领中国文化市场。在中国人的意识当中,文化与生意是两个领域的问题,没有认识到文化商品化的重要性,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融合其他先进文化,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打入韩国市场。

3.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应提供优惠的税收、补贴政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韩国建立文化产业基地,鼓励中小文化企业与韩国企业合作出口,推动不同层次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政府还应利用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吸引了解国际文化市场运作的专业人才,推广中国的文化产品。同时,设置高层次教育机构,培养优秀文化艺术人才,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储备力量。

( 三) 推动中韩民间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分歧

中韩两国建交初期,双方交流以政府为主导,官民并举。在两国文化主管部门通力合作下,双方的交流由官方主导扩大到民间,中韩两国应从下述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和质量。

1.加强中韩学术界和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和媒体歪曲、误导的倾向。中韩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边界等问题上不存在严重的分歧,但在学术领域还存在有意无意的学术分歧政治化的倾向。中韩两国媒体间的交流也十分必要,应通过交流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尽可能按照事实及早纠正毫无依据的虚假新闻和因相互了解不够而出现歪曲报道,特别需要通过韩国媒体让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发展形势,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消除敌对情绪。

2.重视青少年间的交流,加强双方理解和信任。中韩两国民众间的敌对情绪,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在年轻人当中传播的。双方应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和联系方式,以加强两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相互派遣留学生也是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个重要而有效地途径。

3.推动中韩旅游事业合作发展,增加普通民众相互了解的机会。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增多,受“韩流”与“汉风”的影响,双方出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的长白山、山东的儒家文化发祥地是初到中国的韩国旅游观光者必访之地。两国政府应进一步采取促进中韩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组织观光交流会,宣传旅游产品,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双方旅游市场,增进中韩两国普通民众之间的互访和交流。

总之,近年来尽管中韩两国关系受到历史问题、政治、经济、民间民族主义情绪蔓延等问题的困扰,但本着“尊重独特性,扩大共同性”的原则,两国文化交流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是“中国访问年”和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年,2012 年是“韩国访问年”和丽水世博会举办之年。中韩两国将以此为契机,加强文化交流与务实合作,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必将得到加深和巩固。

参考文献

[1]建交10年来全面迅速发展——从流行语解读中韩关系[Z].新华网,2002-08-27.

[2]沈定昌: 《中韩文化交流的快速升温及其原因》,《当代韩国》2004 年春季号。

[3]王东生: 《在华韩国企业的文化本土化战略》,《当代亚太》2003 年第 8 期。

[4]汝信: 《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当代韩国》2006 年春季号。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第3篇

P键词:新媒体;社交行为;文化交流;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媒体社交平台对社交行为的影响及趋势研究”(湘教通:2016-283)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6日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传统的人际交往正在发生改变,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媒介,而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调查问卷和现阶段国民社交情况,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就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培养阵地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衡量的一般标准。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是社会行为模式。

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金钱或财富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上;不仅要看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要看他创造的社会效益;不仅要看他对经济的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观可分为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等。

(二)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影响着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受其影响的人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现实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自我实现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受其影响的人注重和谐,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三)新媒体对价值取向的影响。新媒体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不再只是处在虚拟的层面,它已经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理解认知系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构建的方式和强度。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思想得到解放,随着视野的扩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身边事物,价值取向也开始发生转变,加上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需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当中。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交流

(一)多元文化与文化认知。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复杂、信息流通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多元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信息高速流通的当今社会,人们之间交流的距离日渐缩短,这就导致了移民文化的产生,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新移民的到来往往会对原有存在的社会产生冲击,导致社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原有平衡被打破,经过长期的冲突和融合,新的一轮又形成,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也相应产生。

人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研究得出体会、感知,记录下来变成了文明,同一思维模式下,文化通常体现出民族的、地域的或特定人群的特点。认知的本质即是人们对来自外在世界的刺激做出选择、评估与组织内在的过程,文化不仅提供了解释认知的基础,而且引导人们选择与归纳认知的对象,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即是对已有文明做出选择的过程。影响文化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年龄、社会角色、价值取向、、教育、地域环境等。

(二)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各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相互接触会产生相互竞争和对抗状况,这便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取向冲突、政治文化冲突、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俞思念的《文化与宽容》一文中指出“文化的本质与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文化的宽容是文化的跃迁”,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冲突,还会相互包容,文化的冲突与包容是相对的,这两个过程均带来了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产生。

(三)新媒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新媒体社交环境下,人类社会开启了全球交往的新篇章,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冲突的范围也被扩大,无论是在空间地域上还是内容上,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往和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化的冲突也开始由地方上升到全球,由个别内容扩展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冲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被增加,随着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征明显地凸现出来,激发了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诉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发生着猛烈的碰撞,由此引起文化上的冲突,而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冲突的发生将更具有经常性和普遍性,在强度上也更加深刻和尖锐。全球化跨越了地域和国界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各国文化交往的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行为

(一)社交心理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健全的社交心理可归纳为平等心理、真诚心理和认同心理。平等心理的人注重自身修养、谦虚待人、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待人宽容。真诚心理的人待人真诚,不因权利地位私欲而变得虚伪和残忍。认同心理的人在社交中利用彼此相似之,从而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类人善于消除隔阂、融和气氛。然而,人在后天受诸种社会因素影响,容易铸成畸形的社交心理,称之为“妨碍社交的不健全的社交心理”。比如骄傲嫉妒心理、自卑冷漠心理、自私自利心理等。骄傲嫉妒心理的人非常自负且心胸狭窄,看不起别人,又不许别人超过他,唯我独尊,容不得别人说个不字。自卑冷漠心理的人不追求自身价值,时时看不起自己,对周围人事态度冷漠,他们适应能力差、悲观厌世、遭受挫折不易振作。自私自利心理的特点是一切从我出发,为一己之私可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

(二)社交行为策略。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应该时刻本着真诚、善良的心,社交活动是一种互惠,任何交往都不能只为自己不顾他人,我们要坚决摈弃社交中的极端利己主义。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应该在朋友孤独时解除他们的寂寞,失志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被误会时给予理解和同情、成功时给予认同和肯定等等。社交双方在交往时应处于同一心态,对某人某事某物有共同的认识和情感倾向,那就很容易靠拢、融洽。如果情绪相互感染,达到比较强烈的程度,就会产生共鸣。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交结果,一定要找到能产生“共鸣”的话题来交谈。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行为特征。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经过高频次的互动交流,原本关系为弱连接型(现实社交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好友发展成为了强连接型(联络频繁关系密切)的好友。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对象具有易得性,新媒体社交平台可以通过通讯录自主选择好友的添加或者不添加,也可以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结成好友关系。

四、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联动模型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应当考察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过程的知识要素,而新媒体社交平台是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渠道,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社交过程中会涉及的两个方面,为如何正确进行社交提供重要思路。本文考虑新媒体环境对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以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所持的基本假设是:新媒体环境直接影响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同时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这三者之间也在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新媒体环境。具体来说,新媒体对三者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同时,三者也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社交行为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一)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机理。新媒体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均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交往的社会媒介系统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人们构建新的社交环境。新媒体利用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实现复合型且无边界的传播。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群体的多样化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社会各方面信息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得以全方面的传播,包括正负面信息的互动性传播,人们的思想心理、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改变。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而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价值取向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交思想以及社交行为本身两个方面,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体现人的社交思想,一个人价值取向是否正面决定了他在社交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合理,人们将自己的社交思想传递给他人,影响他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价值的判断,实现价值取向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以社交行为为纽带的价值取向的传递链。

(二)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交流对社交行为的影响脉络。文化交流可以通过直接沟通、间接传递信息等多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比较常见的有通过传统交流方式(如面对面式的交谈沟通、报纸、电视、书本等传统媒体工具)来快速直接地进行文化交流,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文化交流通过社交平台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社交行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大量的亚文化影响,比较显著的便是不假思索的“快餐文化”。“快餐文化”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新媒体与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更是演变成一种时尚并且冲击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快餐文化”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也是新媒体社交与传统社交的碰撞,通俗小说与流行音乐等的风行、正统文学作品的低落,人们的社交行为变得华而不实,归根结底,新媒体社交环境下的文化交流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其社交行为。

(三)社交行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分析。社交行为、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两两相互影响的,社交行为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在社交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社交的另一方,其中信息的传达就是人价值观的表达。社交行为深受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由于受各种地域等多种非人力因素和人为因素,如人本身的个性气质等所影响,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可以通过人可触碰的任何物体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来影响人的认知,人的社交行为很多时候是人对事物认知的一种阐述和内心价值体系的表达,从而文化多元化的特质直接影响社交行为。

五、结论

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可通过价值衡量一般标准以及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了解新媒体环境对价值取向的影响,通过将多元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在新媒体出现前后的情况对比,得出新媒体环境对文化交流的影响,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社交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得出社交行为的特征,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

主要参考文献: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第4篇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关系的内涵,而高中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使命而实施,对于跨文化的交际、英语教学的关系研究,从国外有关文化进行探索,在本文,重点研究、分析了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的交流,以及分析了跨文化交流具有的意义,从而提出了加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与能力的培养等建议。

【关键词】

高中英语;跨文化交流;差异;建议

一、高中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1.语言。英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对于跨文化的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英语又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不同国家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偏重于对英语文化、词语的研究,进而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2.文化。对于文化,从广义上分析,文化不仅仅指精神层面的,还有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从狭义来分析,文化是指在精神层面的事物的总和,即文学、美术、音乐、文学等,所以,文化作为人类物质、精神等财富的总和,促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基础,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而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在了解、掌握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其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4.跨文化交流。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对文化交流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与认知,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文化逐渐被创新,同时,通过文化交流,使本民族的文化朝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进而带动我国文化的进步。

二、实施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促进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第一,通过英、美文化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的能力。对于中学英语教学,其具有独特的特点,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的能力为主,但在英语阅读的实践中,学生往往认识文章中的单词,却很难理解文章的意思。这就说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促进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第二,通过英、美文化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的思维能力。对于学习英语与汉语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而多数学生以学习汉语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英语,使英语的学习受到影响。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

三、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差异的原因

1.历史文化的背景不同。在西方国家,对使用精神的培养非常注重。相反,中国历史文化始终推崇人际间的和谐,对个人行为规范较为信奉。由于文化差异非常大,使得日常的交际活动中的语言运用具有差异性。2.英语教学效果的差异。在我国,对于英语教学,受到陈旧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问题很多。即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而语言形式,过分强调,非常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严重忽略语言的交际;而学生进行重复的积累和背诵,而不是运用语言。通过这些学习,学生的应试能力增强,熟练掌握和记忆词汇。但在英语的交流中,出现用词失误,用语不当等问

四、强化英语教学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建议

1.明确词汇和习语的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所具有的大量词汇以及习语,产生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之中。而词汇,习语,在一门语言中,能够直观的对其民族的文化与特征进行反映,内涵,外延非常深厚。民族的形象和文化的色彩是截然不同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就可以详尽的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以及西方国家的文化。

2.充分认识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将国外的文化和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对比,同时,深入的进行了解和认知,对于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比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了解本国的文化,同时,更多的掌握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深刻的认识和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3.拓展英语资源、建立第二课堂。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把课余的时间用作英语短剧的表演。学生能够通过短剧的表演获取大量的信息。第二,开展英语角,有主题的进行探讨和交流。对于语言的学习,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而教师必须为学生创建一个英语环境和文化熏陶的氛围,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在教学准备期间,教师可以收集与国外文化先关的书籍,图片,视频等资源,对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日常起居,流行文化进行研究,并通过这些资源提升学生对国外文化的鉴赏能力。在课后针对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自己的观

5.研究非语言交际的应用。非语言交流和语言一样,也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包括:姿态,神情,目光,手语,着装,时空等,这些非语言的行为,以相关的文化作为基础的。对于教师,可以根据非言语交际而进行问题的设置。

6.开展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模式。在教学的模式上,即多元化教学。或者结合国外的电影,来帮助学生发掘国外的民风民情,以及特殊时期的历史、文化的背景。

总而言之,在本文,从英语教学、跨文化的交流的关系开始介绍,指出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做出英语教学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方面的构思,最终强化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建议等,但是,由于自身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使其不能真实的体验到国外的文化、交流的氛围,因此,对于外国文化的有关阐述具有一些不足,对于跨文化教学的认识需要不断加深,对今后的英语教育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段方方.从外语教学看中西文化差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07).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第5篇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文化输入能力较强,文化输出能力较弱,这一不对等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对文化重视程度的不同,对学习外语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一些英语教师更是认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已经不是非常重要,英语教学应当尽量摆脱本国文化的束缚,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和讲述,努力创造一个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们对跨文化交际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学生认为跨越文化的语言学习就是为了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在西方人的语境下理解西方人的语言,使自己能够与其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运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来学习英语的方法固然可取,但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让学生摒弃汉语思维,放弃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就明显偏离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我们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接受另一种文化时,绝不应该忽视对本国文化的传播。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都具有双重目的,我们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认识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在考虑到西方文化的同时,与西方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也能够让他们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语言是文化文化的基本载体,脱离文化的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鉴于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开始重视对西方文化的导入,为学习英语提供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背景环境,我们从现在各高校使用的教材中就能看到,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而,在英语教学中,单向性文化传播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改善,这“一重一轻”造成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我们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很多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与外国人用英语交流时基本上没有障碍,但是当外国人好奇地问到中国的一些文化名人、风俗习惯时,如老子、孙子、端午、春节等,这些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中国留学生缺乏对中国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不但让自己时常尴尬,也让外国人感到不解和无奈。由此可见,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有其必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渗透一定的中国文化,也会对提高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和跨文化实践能力有所帮助。

二、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的途径

(一)英语教材中应当适当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语言水平以及用汉语释义西方文化方面的教学,却忽视了对中国文化讲解以及用英语去释义中国文化方面的教学,其主要原因是教材内容完全西化,文化渗透向西方文化单方面倾斜,缺少中国文化的元素,而教师授课又主要以教材为主,按照教材内容布置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内容,这自然就不会考虑到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即便是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教师也无法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因为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缺少统一的规范,相关的参考资料也很匮乏。因此,新时期的高校英语教学,急需一批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教材。英语教材中应当适当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中西文化内容的对比,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英语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素质,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现代英语教学强调的是英语的运用能力,各行业注重的也是英语的运用能力,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完成语言教学任务,还要完成文化传播任务,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的素质,对于英语教学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教师要想强化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任何一种外语教学都具有双向性传播的特点,英语教师在用汉语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还要用英语来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起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当前,我国各大高校都聘请外教来从事外语教学,这对学生外语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外教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关系,也是一个平等交流、相互学习的关系,外教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让外教了解到中国的文化,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

此外,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文化渗透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在英语学习中渗透中国文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