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职业理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是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因为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所谓的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我国古代的“人文”主要就是指“礼教文化”。人文的最本质内涵就是对于“善”与“价值”的追求,它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类应当怎样”的问题,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文精神,通过知识的传播以及环境的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基本品格与态度,它可以让人净化灵魂、完善自己的心智,去深入的洞察社会与人生进而真正理解人生的本质意义,从而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来面对生活。这种品格体现在为人处世方面就是人文素养,它是人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格,同时也是一种人文精神。
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曾把教育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生存性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对知识的追求,通过获得更多的知识来得到世间的幸福,进而在生存中获得竞争优势;另一类是文化性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追求个体生存的竞争优势与获得世间的功利性的东西,而是使人找到生命的本真意义。概言之,前一种教育是让人获得知识,而后一种教育是让人拥有人文素养。比起单纯的技术层面上的知识来说,人的素养更加重要。
二、中文教育的目标
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已经从赶超的模仿学习阶段渐渐转向到自主性创新的阶段。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段话可以很好的诠释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时代的艰苦往往让人们更加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屑,社会与现实中的利益争斗也曾极大的占据了人们精神上的力量和能力,以至于让人们没有更多自由的心理去关注那些比较高的精神活动和内心生活,这就导致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束缚于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且部分被牺牲在其中。因此,我们说现代中文教育就是要培育人形成一种内心的精神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那么就会以一种平和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利益纷争,而不会让自己在其中迷失。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摈弃现实纷扰热闹醉心内心精神力量的勇气和魄力。中文教育不会带给人一种可见的现实中的财富,但它培养人们的是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知道中文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通识教育,中文中包涵着很多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等,这些本质上都有相通之处。俄国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康定斯基曾指出,文学艺术不是一种糊里糊涂的生产活动,它是一种能够培育并陶冶人类心灵的力量,它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它还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让人们形成高尚的情操,文学作品的这些特质可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就如同太阳可以把细菌消灭掉从而让大地恢复纯净一样,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丰子恺就说过,让学生学习文化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心灵,让他们学会用诗意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与人生,那么生活就会如同作品一样的美好。通过欣赏文学作品,人们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还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那种人格力量,进而受到熏陶并内化为自己的沉淀,实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陶冶。从本质上来看,中文教育是一种无用之用的通识教育,它带给人的不是一种技能,而是要培养人的一种精神与文化素养,这种人文素养无法用数据来量化,但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来说,却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用之用才是一种大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监控;理想境界
作者简介:吴晓义(1962-),男,吉林省长春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能力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1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扩招的不断升温,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据一些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反映,现在的教学问题不是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能不能听明白,而是教师能不能掌控住课堂的局面,让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一份有关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课堂秩序等教室管理问题,是引起教师专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而且因为浪费太多的时间在维持课堂纪律上,教师们普遍缺乏成就感。为什么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为什么教师三令五申,学生却无动于衷?这里固然有学生的原因,但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更应该从教师身上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监控如同其他管理活动一样,以“无痕”为行动的最高境界。监控的手段该如抚面的春风,能绽放学生心灵最娇艳的花朵,但去留无迹;监控的方式应似连绵的春雨,能滋养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却润物无声。
一、无痕监控的特征
就目前职业技术院校的总体情况看,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课堂纪律不好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即使是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却又确实存在着有的老师上课时秩序不好,有的老师上课时却秩序井然,甚至根本不用花时间维持课堂纪律的情况。这使我们不能不去探索和思考:对于老师们的教学,学生们的反应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那些无为而治的老师有什么奇招妙计,他们的“无痕监控”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一)富于美感
对那些无为而治的教师们的专门研究发现,其“无痕监控”的最突出特征是具有美感和风韵。它使得教学监控不再是师生不得不忍受的苦难和劳累,而是其乐于品尝和享受的人生经历,是师生共同成长和经验分享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凝固僵滞的,而是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一种动态生成的美。在无痕监控过程中,教师会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把教学艺术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其中内在美是指教学内容富有的科学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而外在美则主要是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的形式美,包括明亮舒适的学习环境、民主的教学氛围、灵活的教学组织、抑扬顿挫的口语表达、清晰明快的板书设计、丰富细腻的手势体态,以及天衣无缝的过渡衔接、起伏有致的教学节奏等。“无痕监控”的境界是教师全部学养、能力、智慧的展现,也是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它把活化的知识通过师生分享的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财富,并使师生在教学监控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到达了一个充满愉悦的美的境界。
(二)蕴涵创造
要使教学监控达到如行云流水般的“无痕”境界,靠生搬硬套或墨守成规是行不通的,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灵活机动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类型学生、不同课堂事件进行设计和操作,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无痕监控”蕴涵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不懈探索和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学情境千姿百态、教学内容千变万化,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影响,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工作。在教学监控过程中,无论是周密的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设计,还是意料之外或紧急状况下教师看似信手拈来却恰当有效的处理措施,都是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全面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表现。“无痕监控”蕴涵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展的呼唤,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这一要求。因此,教师不可能再沿袭过去的教学套路,而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要求创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既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同时也需要其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无痕监控”蕴涵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师巧妙地运用各种教育影响上。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如何在各种影响中扬其益而化其弊,需要教师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去分辨和筛选,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桥梁。
(三)暗示作用
“无痕监控”的特征还体现在,它并非通过直来直去的“命令与服从”式的沟通方式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教学场景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安排等不易为人发觉的技巧,对学生和教学进程本身产生潜移默化,但却是具有震撼性的影响,即心理学所说的“暗示作用”。在职业技术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神情兴奋、目含期待而又迟迟不动手开始做演示实验时,有哪一个学生不心怀疑惑和企盼,瞪大双眼注视老师,急于知晓实验的结果?当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使得学生群情激奋、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时,又有哪个学生会置身事外、无动于衷、昏昏欲睡?没有声嘶力竭的大声命令,可学生的注意力却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而你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你看似简单的一个;你富有深情的一眼凝望;你不露痕迹的一点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会荡漾起学生心中的涟漪。这就是“无痕监控”的魅力所在。
二、无痕监控的基础
“无痕监控”的实现,是以教师卓越的个人魅力,民主的教学观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为基础的。在无痕监控过程中,教师内心深处萌发出积极的审美体验,他感到自己远离陈腐平庸,不再束手束脚,优美的感情和优雅的风度浑然一体。这时“他的行为已经变成了自我肯定的行为、终极行为,而不再是手段行为。他的体验已经成了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而教师的这种审美体验,又具有极强的弥漫性和感染力,它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事业、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并在这种师爱中滋养身心,与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一)卓越的个人魅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卓越的个人魅力,是实现“无痕监控”最重要的基础。因为对于处在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的人格魅力会不自觉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灵,甚至会教化其一生。正因如此,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才深有感触地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的个人魅力除取决于其人格因素外,还受制于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等。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不应只是益友,更应为良师。而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而言,良师不仅要具有一流的教学水平、严谨的治学作风、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诲人不倦的爱心与耐心,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要有应用自己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领”,要能从专业师的角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民主的教育观念
自古以来,我国教师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却特别讲究尊严,收入不丰,但却特别崇尚斯文,举手投足总带着“人师”味儿,半点也苟且不得。庄重严肃,凛然可畏,仿佛是教师永恒的标准形象。久而久之,教师似乎就有了一个放不下的“架子”。大概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就端居圣坛之上,学生就匍匐在讲台之下。于是乎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亲近自由,缺少了和谐欢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对教师来说,比学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而民主平等的意识又是创设这种环境的思想基础。我们的脸上不要总是写满庄重严肃,要适当地带些笑意随和;我们的要求不要总是冷冰冰的纪律约束,不妨渗透一点温暖的人情;我们的举动也不必做太多的修饰,大可以人性的本真。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作为教师只有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使学校成为乐园。
(三)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结构完美,布局合理,浓淡相宜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进而形成能力和提高素质。润物无声的教学监控不但要靠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而且要靠其课上行云流水般的执行。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唤起自身情感全部投入教学之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应变艺术。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常常会突然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教师灵活机智地回答;常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引起的混乱喧哗,需要教师快速而冷静地妥善处理;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于应付的干扰,需要教师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迅速摆脱。教师在课堂教学监控中经常会用到的应变艺术有:化被动为主动的应变艺术,顺水推舟式应变艺术,悬念化解式应变艺术,灵活转移式应变艺术等。
三、无痕监控的实现
要实现“无痕”的境界,教师还必须保持一种非功利的自由的审美态度,将监控的理性目的纳入监控的过程之中,全神贯注于教学活动本身,并在活动中娱己娱人。这里说的娱己是指其自身将从活动中获得的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发现的欢愉和收获的宽慰。这里说的娱人是指要使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利,并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愉快。“无痕监控”的理想境界是游戏精神的充分体现,它强调润物无声的课堂氛围,广泛充分的学生参与,要求教师通过活动去了解学生、激励学生、唤醒学生,并以此来加强师生的沟通、融洽师生的感情、促进师生的交流。
(一)润物无声的课堂氛围
许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课堂气氛沉闷、一切悄无声息时,学生也就学得无精打采、有气无力;而当他们能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见解、大声争论时,即使不发言的同学也会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这时的课堂,根本不需要老师再挖空心思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而然会在学生高昂的情绪中保持欢快、热烈的气氛。此时,教师的职责是牵引论题的方向、引导争论的深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切实达到。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其著作《学习自由》中指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潜能,在适当的条件下,想学习、想发现、想扩展知识经验的潜能和愿望就能够释放出来。而这种“适当的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从外部减少对个体“自我”的威胁,为他们提供理解和支持的学习环境,创造开放宽松的课堂气氛,而不是让他们感到紧张、压抑,或是遭受来自老师、同学的嘲笑、讥讽、轻视等。课堂氛围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它是由师生的知觉、注意、思维、情绪、意志以及定势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统一,是课堂监控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我国学者黄希庭从心理学的角度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消极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并认为只有在积极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纪律良好。而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最主要标志,便是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交往和张弛有致的教学节奏。
(二)广泛充分的参与机会
实现“无痕监控”的理想境界,不但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润物无声的课堂氛围,而且要求其尽量为学生提供广泛充分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把可能出现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课堂教学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阵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机会。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课后及时讲解,对大胆进行创新或有独特见解的同学进行鼓励,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学生毕竟只是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他们对教学的参与,也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三)张弛有致的教学节奏
所谓教学的节奏,是指教学的速度及其规律性的变化。教学节奏是教学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把握好教学节奏,提高教学节奏操作的艺术性,课堂教学就可以充满趣味和生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实现“无痕监控”,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学会控制教学的节奏。那么,怎样实现对教学节奏的控制呢?首先,可根据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节奏。教师授课的大忌之一是面面俱到,像一首“催眠曲”,单调无味。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和重要程度来安排教学节奏。一般说来,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要“重锤敲打”,从细从慢,节奏宜缓,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材中的浅易内容,次要部分,则“轻轻扣击”,节奏宜快,有的内容甚至可以跳过不讲。第二,可通过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控制教学节奏。一堂课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读法、讲练法、讨论法、质疑法、悬念法、发现法等。方法不同,师生交往的方式和教学的节奏自然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第三,可通过语言的变化来控制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信息传输的主要渠道,教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如果教师的语言节奏平淡没有变化,课堂必将是一潭死水,缺少生气、没有活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变化,努力形成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错落有致、起伏得当的课堂教学节奏。第四,要有意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使课堂气氛由动到静,变成思维的驿站。这时的静不是教师无能为力的冷场,而是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寂静无声,同学们在静静地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候。”此时表面上课堂“冷”了,但此刻的“冷”正蕴含着不久的“热”。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第61-74页.
[2]张向葵,吴晓义主编.课堂教学监控[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32-45页.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探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130页.
[4]刘庆华等.课堂组织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第7-11页.
[5](美)马斯洛著,许金声.刘锋等译.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第258页.
[6]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第35-46页.
[7]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第56-73页.
[8]罗杰斯教育心理学专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第97页.
[9]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第397页.
[10]斯苗儿.教师该怎样营造学生喜欢的氛围――读钱金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有感[J].教学月刊,2002(4).
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01―03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陶行知曾与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共创中华职业教育社,曾担任过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在该文中,陶行知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生利主义,并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本文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文本分析为主,兼顾陶行知创办的工学团、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职业教育实践,从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论、以生利经验为主的教师观、以“事”为中心,“充分生利”的课程论、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以“才能、兴味”为中心,最适生利之才的学生观等方面分析了其职业教育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其职业教育思想仍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论
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就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职业教育,因为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是进行职业教育实践的前提。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将“生利主义”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并用“生利主义”具体诠释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陶行知指出:“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有关于消闲之生活,即有关于消闲之教育;有关于社交之生活,即有关于社交之教育;有关于天然界之生活,即有关于天然界之教育。”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关于职业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不同于生活之教育,也并不同于全部的教育。“人之生活四,职业其一;人之教育四,职业教育其一。故生活为全体。职业为部分;教育为全体,职业为部分”。陶行知指出职业作用所在就是职业教育作用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日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相当于今天的第一、第二产业;后者相当于今天的第三产业。他还认为能否生利是区别职业与非职业唯一标准,“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同时他还认为能否生利也是区别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指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行知在关于职业的教育类型与职业教育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界人事的教育,是培养生利人物的的一种教育类型。其终极目的是培养能生利、能养活自己、能贡献社会的人。
二、以生利经验为主的教师观
陶行知指出:“七十二行,行行都可做我们的教师”,“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陶行知认为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变化的,在不同的领域,学生可以变成教师,教师也可以变成学生。教师与学生区别在“做”上,教师是“在做上教”的人,而学生则是“在做上学”的人,可见陶行知奉行的是人人皆可为师的大教师观。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的教师理应具备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与生利之教授法此三要事,“然在三者中,经验尤为根本焉”。“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任务为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在他看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师首先应具备生利之经验,具有实践操作的经验和能力,才能培养出生利的学生,因而“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有了生利之经验还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无学识以为经验之指导,则势必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只有经验而没有学识,经验就无从传授,且容易走向经验主义的极端,使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各行业发展,“故职业教师之第二要事,是为生利之学识”。职业教师的第三要事是教法。仅有经验和学识还不够,还需要不同的教法。“盖教授生利之方法,随业而异”。不同的课程要求、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学顺序与教学方法,“有宜先理想而后实习者,有宜先实习而后理想者,有宜先理想、同时并进者”。同时,教师还需要“熟悉学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质”,根据不同的学生心理与不同教材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陶行知指出“健全的职业教师,自必然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具备标准”。若三者不可兼得,宁可舍生利之学识与教法,而求取生利之经验。教师没有经验,学识与教法再高明,则不能培养出会生利的学生,既然培养不出会生利的人,就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真,就不是职业教育,因而,三者之中经验为根本。
三、以“事”为中心,“充分生利”的课程论
基于生利主义的基本理念,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也必须符合生利的要求与目的。陶行知不主张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理论知识,也不主张专门训练某种技能,而是主张以“事”为中心,按事施教,课程以每个生产过程所必需的理论与技能为出发点和基本内容。“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体现了现代课程观的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思想。他还主张课程安排应遵循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规律,逐步深入,“完~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自易至难,从简入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行业的知识与技能,适应各种行业岗位的要求,他还主张学以致用,学以生利,“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使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罢则生百利”。惟其如此,学生才成为生利之人,使其受益终生。他还认为“职业课程之配置,需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以充分生利为原则与依据,加强课程之间的广泛性和联结性,“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只有设置充分生利之课程,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与方法,学会统筹利用工作时间,快速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既然以生利为原则与依据设置,只能按事设课,既然是按事设课,就只能按事施教,采取小班授课,陶行知提出职业教育的实习班最多不超过十五人。
四、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
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要想在实际教育中取得实际效果,必要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法、学法和
做法应当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学不只教人学,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在教、学、做中,“做”既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而什么是“做”呢?“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做是包含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他还指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一无所能”。陶行知指出如果手脑并用,则“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达到不可思议”。因而,他提倡手脑并用,学用一致,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停留在“教学合一”的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做”起来,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以“做”为统帅,做到“教学做合一”。此外,他主张半工半读,提倡产学研结合,其主要实践是他办的工学团。“工是做工,学是科学,团是集团,它的目的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五、以“才能、兴味”为中心,最适生利之才的学生观
陶行知认为要办好职业教育,只有生利之教师、设备、课程还不够,还应有最适合生利的学生,既然最适合生利的学生对职业教育至关重要,那就要选出最适合接受其专业教育的学生,学生也应慎重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选择最适的专业有两个方面:“一曰才能;二曰兴味。”对于某一专业“才能、兴味皆最高,则此业为最适”,选择了最适的专业,学生的才能才足以成事,学生的兴趣才足以乐其业。学生选择最适合最感兴趣的专业而学习,则一定会成为一个生利之人,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学生如何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呢?陶行知提出了“职业试习科”的办法。“职业试习科,包含农工商及其他业之要事于一课程,凡学生皆使躬亲历试之”。在试习时期可根据专业灵活设置时间,试习的情形要与真实职业无异,惟其如此,才能检验出学生的学生的真实才能与真实兴味,然后根据检验的结果让学生选择专业,选择在某一专业方面最适合的生利之人以培养之。
六、职业教育要凸显学生的素质教育
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生利之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学习一技之长,更应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养成良好的素质。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应“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发舒内力”是说职业教育要传授技艺,还要促进个性与才能的全面发展,更要促进工作效能的提高;“应群需”是说物和事“有利于群”。可见,陶行知把启发人的“内力”与“群需”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不只使学生得到一技之长,同时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使劳动者具备良好的素质。
七、陶行知职业教育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1.职业教育是生利之人的教育,是生利之教育类型。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我们就不应人为地将职业教育停留在专科层面,理应存在更高层面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理应随着社会对职业人才层次要求提高的层次而有所提升。职业教育是“生利主义”之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理应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国家经济大发展的视野下看待,要进一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和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理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凸显职业教育的“生利主义”,凸显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把职业经验放在职业教师资格的突出地位。职业教育的教师则在学识、教法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职业岗位的从业经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具有的“双师型”教师偏少,这是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弱项,这与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很不协调,是影响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重要因素。要加大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力度。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培养既要从理论方面来抓,抓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教学能力,更要从实践方面来抓,抓教师的专业实际工作经验。
3.改革职教课程设置,凸显“做”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所坚持的是学以致用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的是行动过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课程实施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典型职业工作的行动过程都是一致的,是一种连续的串行关系。这样,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是职业教育的特定目标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所在。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做”,改革“满堂灌”的教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记笔记,一切为考试,考完便忘记”的现状。“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会不会做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
4.指导学生选好专业,注意学生素质的提升。从职业院校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所选择的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入学后发现专业与学生个人能力及兴味脱节,导致学习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可以借鉴陶行知“职业试习科”的设想,改变按专业报考与录取的做法,把专业选择放在入校之后,通过入学后的专业认知与企业见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工作任务与业务流程、职业规范与发展前景,并结合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等因素理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今后职业发展。同时,学校应该担负起对学生职业指导的责任,及时公开有关专业与职业的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兴味”所在,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事自己适合的职业。此外,职业院校还不应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还要注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使职业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基于“生利主义”之上的培养“生利”之人的教育。他积极实践职业教育,践行自己的以“生利”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其主要包括生利经验之教师观,“充分生利”之课程观,“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观与最适生利的学生观等方面。陶行知的这些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18,(3)
[2]林永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18)
[3]王中华,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4]庄西真,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钩沉[J],教育与职业。2008,(14)
[5]马桂霞,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哲学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5)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育 职业生涯 影响力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15-01
目前,各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感到就业难,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现象突出。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不论是对国家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源头来看,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就业指导教育。这就是本文对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影响力进行分析阐述的根由。
1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总体向好。一是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认识,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把就业指导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是就业指导教育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就业指导教育的方式不断创新,许多职业院校采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三是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得到不断完善,已由过去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并得到不断完善,不少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KAB创业教育。同时,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就业指导教育乏力
各职业院校开设的就业指导教育课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就业知识、竞争技巧。这不仅是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职业导向,也是为了给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一种支持。但是,根据笔者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
1.2 就业指导教育导向模糊
开设就业指导教育课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更好地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符合实际规划和设计,不至于盲目地定位和定向。然而,目前我们就业指导教育在这方面尚未完全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1.3 就业指导教育地位不突出
目前,就业指导教育的作用、目的、意义及其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尚未被学校和学生广为认识。笔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一地将就业指导教育看成是职业生涯策划和设计,更不是在学生行将步入社会时的空泛教育。而应将其纳入职业院校的教政、教育和教学管理,以生涯教育为核心,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全程化,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1.4 就业指导教育的含义被曲解
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接受就业指导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决定着一生命运和前途,这是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很多学校只是对学生进行几堂就业指导教育课或是举办几场招聘会就作罢,就完成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情况显然是对就业指导教育的作用、目的、意义及影响力的片面认识和曲解。
1.5 就业指导教育社会参与度不够
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就业指导教育上滞后。因此,我们要从社会资源中吸取有用的成分,加强课程建设,丰富就业指导教育内容,改革创新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实现开放互动的就业指导形式,提升就业指导教育效果,强化就业指导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2 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2.1 有助于学生清醒面对就业形势的挑战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业形势教育、现代择业观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形成,还能够帮助学生廓清思路、端正心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2.2 有助于对学生全面了解职场情况
就业指导教育另一重要作用是让学生对职业知识、职场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在心理上、潜意识上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同时,要将就业指导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道德观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理念和择业理念,为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打下基础。
2.3 有助于对学生拓宽思路
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更加的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根据自己的职业需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自身需要与社会需要深度融合,减少择业就业中的盲动性。
3 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影响力
笔者通过长时间的考查和摸底,对就业指导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进行了归纳,主要有以下四点。
3.1 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客观思考
就业指导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对人生目标、抱负理想、未来职业等进行系统、客观思考;对社会、对自我进行全面审视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铺就职业道路。
3.2 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奋发向上
就业指导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做出正确的规划、选择和定位。目标一旦明确,学生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3 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包含职业认识、职业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职业观念也是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导思想,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会因为职业观念的不同,出现不同的职业选择方向和选择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职业成就。
3.4 就业指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当前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环境复杂。如果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就业准备,就很难立足于社、立足于职场。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度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参与竞争。
4 结语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广为学校和社会关注。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妥善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疏通就业渠道,开设或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引导职业院校的广大学生在更高层次、更高早点认识自我,认识职场,设计自我,设计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随着整体护理的广泛开展,美学与护理学的联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认识护士审美教育和素养的重要性,将其运用到护理过程中,有助于护士理想人格的形成,造就融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为一体的优秀护理工作者。
关键词:
审美教育;审美素养;护理;应用
美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特质,也是展现人们内在文明和外在形象、修养的重要形式[1]。目前,随着整体护理的广泛开展,美学与护理的联系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和患者的重视[2]。护理工作作为一门特殊专业,它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很强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良心,同时还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和美学修养[3]。因此,将美的形象、美的品格、美的心灵、美的语言运用到护理工作中与护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护理工作更美更赏心悦目,使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享受满意的服务,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所以,护士的审美教育和素养在临床护理中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1加强护士审美教育和素养的意义
审美教育适应人类(包括病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审美教育是整体护理对提高护士素质的内在要求。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在整体护理过程中综合运用护理专业知识技术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病人进行心身全方位护理,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提高护士审美教育和素养,将美学应用到护理实践中对于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2审美教育和素养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护理美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加强对护士的审美教育和素质培养,通过对体态、语言、心理、技术塑造建立良好的专业护士形象,在护理过程中展现出职业美、细节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体化、舒适的护理,改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1注重培养护士的心灵美。内在美的核心是心灵美。心灵美一般是指理想信念、美德情操、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美。护士的心灵美是做好护理工作的首要前提,这要求护士必须热爱护理事业,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和勤奋学习、博学上进的精神。
2.2注重护士的服饰着装审美素养。护理职业要求护士服装整洁、仪表端庄大方。这不仅凝洁了护士的自信、骄傲和希望,也是在病人面前树立崇高威信的重要条件。因此,护士的服饰打扮必须从工作性质和实际需要出发,否则将会化美为丑。
2.3加强护士的语言审美素养。语言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影响疾病治疗康复的一种因素。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使用礼貌语言,如:您好、请问、对不起、谢谢等。其次,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要面带笑容、表情和蔼可亲、态度温良谦虚、谈吐文雅有度、音量不易过度、频率不易过快。注意认真倾听并予以鼓励和安慰。柔和悦耳的交谈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完美的心灵安抚,它有利于消除紧张情绪,起到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作用。
2.4加强护士的举止行为审美素养。护士的举止行为审美素养表现在走、站、坐及各种操作均要准确、优美、保持节律。比如,要站得直、收腹挺胸、目视集中;工作中须做到四轻,即说话、走路、关门、操作轻。这样,既体现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又给人以美感,有利于陶冶病人的情操,使病人在舒畅、愉悦的状态中接受治疗,恢复康复。
2.5营造美的护理环境。护理环境主要是指与患者的情感、情绪、治疗和康复相关的环境因素。优美舒适的修养环境,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因此护士不仅对病房的布置应力求做到整洁、美观、舒适和温馨,还要为患者营造心理上的美感。注意颜色、声音、光线的调节,使环境既协调统一,又富于变化,排解患者心中的孤寂和消沉,提高生活的情趣和乐趣。
3提高审美教育和素养在护理实践中的方法
提高自我培养审美修养的意识。审美修养是护士完美自身的必修课程,它既是渐进的,又是主动追求的,必须靠护士的主动探索。如果没有自觉的审美追求,就是处在审美世界中,也难以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所以护士要提高审美修养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综上,南丁格尔说:“护理是最精细的艺术”[4]。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充分发挥自身审美修养,将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运用到护理工作中,使护理活动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美,以维护患者的整体健康为美,以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为美,以尊重患者自主性为美,以展现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为美,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和氛围,将美和爱无私地奉献给护理事业。
参考文献
[1]熊建萍.浅谈护理美学[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3(5):103-104.
[2]张麟,于锡霞,赵新国,等.提升护士审美修养的意义[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9):203.
[3]樊玉环,陈丽霞,赵桂珍.浅谈护理美学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