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他以深厚国学、博襟治艺。水墨书画、陶瓷、雕塑、家具、标志设计等艺术媒介和领域皆有涉猎且均造诣精深,着实令人折服!就其雕塑艺术而言,更是中国雕塑的宝贵财富。在我看来,韩美林先生似乎对青铜拥有复杂的情感。任时光流转,追至商周时期,青铜器无论是铸造还是艺术水准已至高峰,是中国古代雕塑长河中的典范。在那个问鼎中原的年代,青铜器是权力的代名词。这些冰冷的器物壮丽庄严,它在彰显至高权力的威严之下,传出了百姓的阵阵凄苦之声、饿殍遍野之像。欲望与暴行蹂躏着那些脆弱的、不断挣扎的生命……在国泰民安的当今,回溯起那个残酷的时代,我们依旧唏嘘不已。正所谓艺术当随时代,韩美林先生的青铜雕塑自然有别于古时的青铜器,它们古朴下不乏清新,严谨中不失浪漫。都知韩美林先生喜欢画马,那些马儿自然也成了他雕塑中的主要描述对象,有骏马体膘、幼马稚拙、双马同舞、众马齐奔;奔马纵情驰骋、战马浩然嘶鸣。当然韩美林先生的雕塑主题不仅仅是马儿,诙谐的猫头鹰、瑰丽的凤凰、丰腴的女人体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善于在造型上做减法,再将其特点夸张变形,如那些工整唯美的凤凰翎羽、加大弯曲的山羊角、整齐有序的马鬃毛,它们有血肉有灵性的活着。对自然界中非凡而美丽的生物进行探究让韩美林先生欲罢不能,他并非对客体施以写实描述,然其精妙之处在于将生物生长的客观性规律之美与艺术的主观归纳糅合得恰到好处。他将提炼出的弧形、扇形、螺旋形等几何式形态以及重复、连续、对称等艺术手段构建出了其个人风貌鲜明的雕塑语言。

这些作品透着对生命个体的深情感知,对自然的真情释怀!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动的生命,为何会被我们渐渐漠视?那些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现在只能在梦境中看见,回忆中找寻。我们在动物与人的关系中自己撕毁了生灵间的契约,也许下一步将会亲手割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使得我们进而引发出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

韩美林先生一生经历了诸多磨难,阅尽世间百态,更深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贵。他有意识地选取了自然界最伟大、质朴、元初的关系――母与子。形态有环抱的、托举的、捧起的,这些生动的雕塑中透着母对子的本真爱怜、子对母的内心归属感,呈现出互为情感依赖的关系。他们是否血亲可能并不重要,记得电影“人类之子”中,当久违的一个婴儿降生于已无法生育繁衍而导致战火纷飞的假想世界中,人们被那婴孩的啼哭悸动,交战两方双手颤抖、武器滑落、争相托抱、欣喜而泣。人与人之间都因这全民皆母性而受到心灵撼动,似乎每个人都是血亲。母子是最根本的情感依托,这种精神的相互倚靠亦是最难以表述准确的,然而母子系列干练的雕塑形态不单单是雕塑艺术的典范,还更好地诠释了人类生存法则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定义,也是其人文主义关怀的具体承载。在声色犬马的物欲社会中,韩美林先生通过自己的人生体悟与自我追问,为我们剥离出了一份真实!

韩美林先生除了扎实的美学功底外,还善于从传统中汲取养分用于补充创作。他打破了固有学院式的造型手法,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创作,并借鉴了古时青铜器纹样以及民间纹饰,创造了全新视觉经验的同时,也颠覆了固有的雕塑审美定式。大体量与青铜材料的结合,带给了我们质朴的感受。质朴与装饰这对看似两极的矛盾体在其经营之下,模糊了人们对这二极的绝对划分,消解这对立二元在认识上的界限。这正是韩美林先生雕塑艺术的特有气息,以及美学创见。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位外国作家说:“创意是将似乎不连贯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的能力。” 赖声川先生在他的《创意学》里,引用了这句话,并且非常深刻地扩展了关于“联结” 的思想 ,他认为: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创意能量。在这个神秘源泉内,一切都可恣意生成,一切都可自由组合。任何经验都可能联结在一起,成为创意,这就是想象力和组合力的作用。发现就是联结,与高深的思想、与生命本身、与自己内在的欲望联结,联结到各种可能性。创意的开始就是一个联结,此后就是发展这些联结。

我们把赖声川著作中的这些理论亮点组合、汇聚到一起,再统起来读和想,会感受到一股思想冲击波――这正是思想联结和语言联结所产生的力量。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乘势扩想,及时捕捉。

创意的生成是刹那间的事,只有敏感的心灵才能在那灵光乍现时觉得被“神手”蓦然触动,而生发出新的构想。这当然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只不过一时未得解决,沉淀在潜意识中,并交由潜意识去处理罢了。

其实,创意并不仅仅是把“不联贯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它还是把“不相干”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时的新产物。当然,创造者也会视需要和可能,把相关与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或元素)匹配起来,让人对其刮目相看。诚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组合作用是“创造思维的本质特征” 。新就新在创意思维的“软件”,有特别的“配方”,才营造出新的事物、新的事象,给接受者带来新的视觉或听觉感受。这在诗文、绘画创作和设计领域是大量存在的创新事实。

马致远的《天净沙》 ,是把“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以及“夕阳”这些悲哀景象同沦落天涯的“断肠人”组合在一起的。此外,词作者还组接了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场面,从而造成一种反差强烈的抒情效果。

王维的《百花图》,把四季花卉并置一图,看似违反了开花时令,但却出人意表地创造了艺术的真实。

毕加索用破旧的自行车座和车把手组装成怪异的西班牙“牛” ,在他创造性的想象中,这些一般人想不到的材料具有组合成新的物象的价值。

奥运会徽“舞动的北京”,将中国传统的印章、书法艺术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京”字造型的运动人形。作为主体的中国印、“汉简体” 、“Beijing 2008”和奥运五环等各部分之间的布局协调,堪称设计完美。

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唱道:“黄花岗有七十二个烈士,孔老夫子有七十二个徒弟,孙悟空的魔法七十二变,我们又等到民国七十二年。”他用“七十二”这个数字的巧合,把历史、儒学、神话小说和时代变迁来了个“特异组合”,兼具调侃和反讽之效果。

王敏的“青铜之韵”玻璃造型系列作品 ,用玻璃冷加工工艺体现了青铜器和玻璃器的“意念同构”,以球面乳钉和独特器型,具象化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融。反思他那创作灵感的生成契机,正得之于往玻璃陈列柜内青铜器的默然凝视――在博物馆里,我们都曾望见过这玻璃柜和青铜器“站”在一起的啊,但只有王敏真正看到也想到了可以利用这玻璃和青铜的特殊组合!

胡介鸣的现代新作《美多撒之筏》,创造性地“挪用”了席里柯《梅杜莎之筏》历史图象的造型构思,别出心裁地把原作中遇难者向远方的救生船呼救的紧张场面,置换成现代人麻木的生存图景――有寻欢作乐者、养尊处优者、戴面具者……画家的这一大胆组合,把芸芸众生不知忧患将至的灾难境遇,放大了给我们看,由此发出的呼救之声,足以让读画人警醒!

受此思路的启发,我们是否也能把历史图象同现实图景组合起来?如:在歌舞升平、灯红酒绿、汽车拥堵、山林荒芜、环境污染的底图上方,安放罗丹《思想者》的青铜雕像,使其直面现实、严峻思考的涵义油然而生?或者,把当今世界某些荒诞不经的世相穿插排列,在其上叠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使其用笑来表达讽刺的意义溢于言表。组合,真的是可以花样屡屡翻新、创生价值倍增的事――以上两则例子,是把概念设计同创意写作相结合的可行路径。多少“有意味的形式”可以由此被创想出来啊!

笔者曾在《读者》杂志上见到一幅名为《童年》的照片,画面上是两个孩子把浴缸当船,一个划桨,一个用望远镜观察前方,都鼓圆了小嘴,好像在喊“前进!”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意在墙上挂了一幅海上帆船的图片;在浴缸边上是用毛巾和布料“布置”成的“浪花” 。作者把这些组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童心十足的模拟和想象。不知别的读者观感如何,见到这幅颇有创意的照片,我想起了法国作家的一段话:“如果你要造一艘船,不必忙着搜集材料,指派人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让他向往浩翰的大海就行了。”在想起这段话的一刹那,让我觉得这文字和照片太般配了,它们似乎本来就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没有这句话的点染,我对这幅照片的留意还没能这么专注,因而还体会不到现在这般深。我甚至觉得应该借这段材料,向摄影专业的学生讲一讲“组合与创意生成的关系”。我后来真的就把它和顾恺之的“迁想妙得”结合起来讲了,正好也需要对那篇同题课文作些延伸性学习。我反思自己,真的是听从了内心的呼唤。这一教学设计也就这样实施了组合策略。后来,我把这段教学录象放给办公室的同事看,一位年轻老师一听那段“你只要让他向往浩翰的大海就行了”的语气,就断定是《小王子》的作者说的。上网一查,果然是。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课;教学对策;师生共同发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的模式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与反思

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就是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的结果。

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此,有的课堂上,就出现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等各种情况。

教学课时量少。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调味”课。

纵观以上种种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对策

1.转变角色与观念,师生共同发展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对每个要点都尽可能地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例如,在《原始人的创造》一课中,当我问到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游戏,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巫术,你倾向于哪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时,有的同学说“游戏”,也有的同学说“巫术”,还有同学说“劳动”。突然,我听到有个同学轻声说“也许三个可能都有”。是呀,为什么不可能是三个都有呢?他们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呢?于是,我微笑着鼓励那个提问题的同学把刚才的问题再说一遍,请其他同学也回答一下,结果一些同学都认同他的观点,等他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与他们一起来分析原因。通过这些课堂提问的设计,我感觉,首先教师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习能力上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上来,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

2.转变教学形式,师生共同参与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兴趣的持久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1)教师授课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是现代教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艺术手段。如,在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时,为了能更快、更全面地让学生了解,采用多媒体技术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把世界大战影视片段、工业革命的成果等进行播放和展示,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为接下来开展学生的自主欣赏奠定了基础,无形中也加强了美术与历史、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此外,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恰当地引入音乐,可以起到调动情绪、丰富感受、创设氛围的作用。

(2)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要做好师生互动

有次上《速写》课,我自己给学生当模特儿,我发现有位学生对教师的衣服、发型、动态、表情都抓得很准,于是我快速地勾画了该同学头像,然后展评、表扬他的习作,并主动提出互相交换作品,最后,把他的作业展示在班级星光台上。这样一来,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信任与鼓舞,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从此以后,这位同学学习美术的兴趣更浓了,听课、练习也更加认真、细致了。

(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强化与美术作品相关故事情节的讲述,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拓宽知识面。例如,在《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求学生以毕加索《格尔尼卡》为参照,以为题创作一幅作品。学生通过作品表现了对战争的反思,表达出如何才能让惨剧不再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

3.展示学科魅力,挖掘作品意蕴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不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中不仅有绘画、雕塑等以观赏性为主的美术,更有如建筑、工艺设计等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实用性美术。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垃圾、废品已成为困搅世界性环境的一大难题,合理的废品利用和回收是全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环境,需要各国政府和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义务让学生了解我们地球的现状,有义务让未来世界的主宰者――孩子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能“从我做起”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废旧物品使其变废为宝、变废为美。一、树立环保意识,贯穿美术课内外;二、“变废为宝”美化身边环境;三、以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素材,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环保意识;变废为宝;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0

在城市,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着。据统计:波罗的海每天有40万平方公里被生活垃圾污染,全世界每年向海洋倾倒的垃圾多达200亿吨,致使海洋污染严重。[1]垃圾、废品已成为困搅世界性环境的一大难题,合理的废品利用和回收是全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环境,需要各国政府和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义务让学生了解我们地球的现状,有义务让未来世界的主宰者――孩子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能“从我做起”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废旧物品使其变废为宝、变废为美。

一、树立环保意识,贯穿美术课内外。

美术学科不仅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学科!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2]“环保”作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美术教师有必要将其贯穿美术课内外。让学生在美术课内外树立起环保意识,真正的行动起来,身体力行的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为了让学生无论在美术课上还是生活中都能树立持久的环保意识,我坚持让学生完成环保美术日记。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和看到的一些环保举动以及自己的环保想法用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环保美术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评选出优秀的环保美术日记给予奖励并让大家欣赏,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每年的寒暑假我还开展了“爱护环境,做环保少年”环保先锋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同时逐步树立起孩子的环保意识。

二、“变废为宝”美化身边环境

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无用的材料”,用创新的思想去想象,创造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并用来美化身边的生活。

在美术课外我让孩子搜集自己认为可以用来再创作的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然后以展览为动力让孩子进行创作,并把优秀的作品放到学校展柜中,共全校学生欣赏。还在学生中开展“变废为宝,做环保小艺术家”社会实践活动,并大力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环保作品用来装饰家庭和班级、走廊文化等。

三、以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素材,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线战士”要搞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从深化教育改革入手,努力在教育创新上下功夫。

为了更好的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美术创作,开发学生想象思维,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我们在学校第二课堂美术活动中开设了“废旧物品制作青铜器”、“废旧物品制作浮雕和茶具”,把废旧物品与传统的青铜艺术、浮雕艺术等相结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术作品,为孩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创作的平台。通过制作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我们还利用小学美术教材的现有课程与生活中废旧物品相结合,不但拓展了学习内容还在教学中渗透了环保理念。除此之外,我们还专门通过收集、整理教师和学生可接触到的废旧物品为美术资源,不断探索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与美术课内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课例设计、教学实践、展示等理论与实践研究,最终设计和编排了环保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在小学美术课内外的变废为宝》,形成了一套较具地方特色、较为完整的地方环保美术教学教材。通过研究有效而多样的美术教育方式,传播、弘扬和传承环保美术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将其文化内化感悟心灵,使环保美术文化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爱护环境必须把节约和利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美术课内外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把它们变为为宝、变废为美!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要开动脑筋,开展小发明和创造活动,千方百计为节约资源作出贡献。

未来,就在我们的爱心上,就在我们的双手中。让我们人人献上一片爱心。以我做起――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献上一份微薄之力。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在渲染中唤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就应该用优美生动、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而,教师的言语表达应当充满情感色彩,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更谈不上感染学生,教师不能只是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却没有情感交流。冷冰冰的人也许可以很好地操纵机器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因此,只有教师动了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那学生的表达就会涌动着情感,情感就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在阅读推荐课《走近〈青铜葵花〉》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爱,我选取了书中葵花挣钱给奶奶看病回来时的情境,我配上了悲伤的音乐,用情地朗读书中的文字,朗读时我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人物的角色中去,自己被感染得泪流满面,学生也都被我动情的朗读打动了,他们都泣不成声,之后我问:“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葵花他们一家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至爱。”

“他们之间的爱深深地感动着我。”

“葵花、青铜和奶奶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真谛,是他们的爱让世界变得这样温暖。”

学生在我的渲染下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他们纷纷举手发言,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了,他们的表达是溢满情感的、是动情的。

二、在情境中生情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语言表达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语言表达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有感情地表达,而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不管阅读哪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把心摆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这样学生进入了情境,他们的表达也就会是有感而发,有情而表。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我叙述着:“正当大嫂在山坡上挖野菜时,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她的身旁爆炸了,大嫂立即昏死了过去……”在我慢慢描述完当时的场景后,我停了停,给学生思考和回味的空间,之后我动情地问道:“同学们,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听到了炮弹爆炸的声音,仿佛看到了大嫂浑身是血躺在山坡上,她的手中还紧紧抓着野菜的篮子。”

“我仿佛看到了大嫂醒来后,抓着野菜的篮子在慢慢向前爬行,仿佛听到她喃喃地说:‘我一定要把野菜送到志愿军那儿去。’”

学生的语言表达个个充满着感情,在他们的表达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们对敌人的恨、对大嫂的佩服。他们之所以能动情地表达是因为我把学生引领到故事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走进故事中人物的内心,表达就会溢满情感。

三、在活动中融情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不喜欢死板的课堂,生动、有趣的课堂才能牢牢把他们吸引,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展活动。于是,我经常在语文课堂上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用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他们就能充满情感地表达。如教学写景的课文时,我会组织学生来当小导游;在教学写事课文时,我会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比一比谁能把书中的故事讲得生动或编排课本剧;在教学说明文时,我会让他们假设自己就是文中的事物来个自我介绍。五年级下学期我们学到了一种新文学形式――相声,于是我就利用一节语文课组织了一次相声比赛,学生们都踊跃参加,比赛时学生都能动情地去表达。就这样,我让学生把书中的文字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他们表达起来有声有色。

四、在鼓励中激情

相关期刊更多

文物修复与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

江汉考古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北省文化厅

文物科技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