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学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利用江西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原育成的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91A与国内引进的双低常规油菜品系广泛测交,选择F1能保持不育的株系,用原父本与之回交,经春、夏两季连续6个世代成对回交,结合田间抗性调查及室内品质检测,育成了性状优良的双低不育系3A和其保持系3B。结果表明,新不育系3A具有不育性较彻底、抗性强、品质优、配合力高等优点,由3A配制的杂交组合杂363在江西省油菜区试中两年平均比对照增产12.40%,平均产量均排第一位。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选育
中图分类号:S565.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4-0787-03
收稿日期:2014-04-17
基金项目:江西省农业重点攻关项目(20061B0200400);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1BBF60011)
作者简介:袁卫红(1969-),女,江西宜春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杂交油菜育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电话)13576552964(电子信箱)yuan.wei.hong163@163.com。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种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经。目前研究和应用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主要有萝匍胞质不育型、nap胞质不育型、波里马胞质不育型、陕2A胞质不育型、墙生二行芥胞质不育型、黑芥胞质不育型、芥菜胞质不育型、oxy胞质不育型、人工合成抗除草剂胞质不育型等。在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波里马不育胞质、陕2A不育胞质是目前利用最为广泛的油菜胞质不育类型[1]。李云昌等[2]根据恢、保关系分类法认为波里马不育胞质、陕2A不育胞质的恢保关系相同,这两种不育胞质在遗传上还无法证明属于不同类型。江西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1973年起从华中农业大学得到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后就开始进行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1980年实现了甘蓝型油菜三系配套,1982年又开始甘蓝型油菜双低三系杂交转育工作,1984年成功地取得了甘蓝型油菜双低三系选育配套[3]。本研究在原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91A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双低常规油菜品系广泛测交、成对回交,将双低常规油菜的优良性状转育到原不育系中,并提高不育系的抗逆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91A是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9年育成的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4],05Y-3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双低常规油菜,其余测交材料来自于江苏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青海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
1.2 选育方法
1.2.1 测保鉴定 用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早先育成的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91A与国内引进的双低常规油菜品系广泛测交,进行恢保关系鉴定[5],保留F1代不育株率为98%以上的父本株系。
1.2.2 回交转育 将F1能保持不育的株系,用原父本与之回交,改良原不育系性状,继续对该不育系进行成对回交,加快其性状稳定。
1.2.3 自交提纯 在进行回交的同时对父本进行单株套袋自交,提纯父本的优良性状。
1.2.4 测恢鉴定 用新育成的胞质不育系与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及自留的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系进行广泛测交,初花时进行测交后代鉴定,筛选F1能全部恢复可育的父本单株套袋繁殖。
1.2.5 品质分析和含油量测定 每个世代用近红外分析法[6]进行父母本芥酸、硫甙、含油量等指标的测定,筛选品质优良的不育株系及父本。
2 结果与分析
2.1 3A、3B的选育经过
2005年3月在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不育系亲本繁殖圃中利用该所原育成的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91A(原赣油14号母本)与国内引进的20个双低常规油菜品系进行广泛测交,同年5月将收获的20份测交种及其父本带往青海西宁种植,初花时鉴定其育性,发现测交种子05F-3所有植株均表现为不育或半不育。在05F-3中选择长势强、不育纯度高的不育株及在对应的父本05Y-3(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常规双低油菜)中选择长势强的优株分别单株套袋,成对回交,根据品质测试结果、回交后代育性、田间综合性状表现,选择品质优、不育性较彻底、抗性强的回交后代及品质优、综合性状表现极佳的父本继续成对回交,经春、夏两季连续6个世代成对回交,结合田间抗性调查及室内品质检测,2008年7月育成了抗逆能力强的双低不育系3A,在回交的同时采用系谱法对父本05Y-3进行定向选择,经连续筛选得到的父本即为保持系3B(图1)。
2.2 3A、3B的育性表现及花器特征
2008年春、夏两季在江西宜春及青海西宁分别对不育系3A、保持系3B进行田间育性调查(表1)得知,3A在江西宜春不育株率100%,不育度99.8%,在青海西宁不育株率100%,不育度100%,这是因为3A在宜春初花时正值春季,气温较低,其部分单株的不育花出现极微量花粉,有一定的自交结实能力,当气温升高时微量花粉消失,而在西宁初花时正值夏季,气温较高,无微量花粉现象,不育性表现彻底。3B春、夏两季在异地均表现为100%的正常可育花。3A花瓣窄小,柱头高于花药,稍弯曲,花药短且瘦小、呈白色。3B花瓣大,雄蕊发育正常,柱头低于花药,花药长且饱满、呈黄色。
2.3 3A、3B的抗性表现及品质性状
2008年10月将新育成的不育系3A、保持系3B及经低温保存的原始亲本材料291A、05Y-3在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亲本繁殖圃中进行秋播,并分别对4份材料及时进行冻害及病害调查。从表2可知,不育系3A的受冻率、冻害指数、发病率、病情指数均低于改良前的不育系291A,保持系3B的受冻率、冻害指数、发病率、病情指数也都低于原始材料05Y-3。2009年的品质分析结果显示,3A的硫甙含量明显低于291A,芥酸含量由1.1%降低到0,含油量提高了4.8个百分点,3B的硫甙含量略低于05Y-3,芥酸含量都为0,含油量略有提高,这说明,经多代回交及系统选择,3A的品质性状得到了改良,抗性性状明显被增强,3B既保持了原05Y-3的优良品质,又提高了抗冻抗病能力。
2.4 3A、3B的主要农艺性状
3A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有缺刻,叶缘波状。主茎粗壮、绿色,苗期薹期生长势强,无早薹早花现象。成熟期株高适中,为176.5 cm左右,株形紧凑,上生分枝,一次有效分枝数8.7个左右,主序长50.5 cm左右,自由授粉时单株异交结实有效角果数287.1个左右,每角粒数16.5粒左右,不裂角,子粒圆而饱满,种子深褐色,千粒重4.1 g左右。3B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除育性外,其余性状与3A相似。
2.5 3A的强优势组合选育及产量表现
2006年3月以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单低恢复系06C-1与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双低常规油菜品系06Y-63杂交转育,经测交筛选、定向培育,于2009年5月育成了双低常规油菜品系09Y-63,同年7月在青海西宁将新不育系3A及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或自留的甘蓝型双低常规油菜品系共31份材料分别进行测配,10月将所有测交组合在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秋播,2010年3月对31个组合分别进行育性调查,发现这些组合只有9份表现为完全恢复,多数表现为半恢复,其中09Y-63恢复性能良好,恢复度100%,且恢复性能稳定。选择长势强、品质优的单株套袋繁育,即为恢复系10C-63。观察全恢组合的长势,发现有3个组合的优势明显,成熟时分别随机取样10株进行经济性状考种,这3个组合经济性状好,单株产量高。2010年7月在青海对3个组合进行杂组,参加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10~2011年度的组合对比试验,3个组合中杂363(3A×10C-63)综合性状最好,产量最高,平均产量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3%。2011年3月继续在10C-63中选择长势强、抗性强的单株套袋繁育,即为恢复系11C-63,并对3A×11C-63进行人工配组,2011~2013年度江西省区域试验结果(表3),3A×11C-63(杂363)两年平均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2.40%,排第一位。
3 小结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必须依靠保持系才能将不育性状往下遗传[1]。要改善不育系的不良性状,可选择具有其优良性状的保持系,通过多代回交,将优良性状转育到不育系中。新不育系3A即是由此方法育成的,而保持系3B是采用系谱法进行定向选择育成的。
不育系3A的不育性较彻底,抗性强,品质优,配合力高,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产量优势明显。其中,由3A与11C-63配制的杂交组合杂363在组合对比试验及江西省区域试验中均表现为增产极显著,推广种植的潜力大。
参考文献:
[1] 傅廷栋.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利用[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李云昌,蔡 明,郑元本,等.甘蓝型油菜萝匐质不育系的研究及其恢、保关系测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3(3):8-11.
[3] 刘尊文.甘蓝型油菜双低“三系”选育简报[J].江西农业科技,1988(9):11-12.
[4] 刘尊文,彭芝兰,钟武辉,等.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杂23的选育及鉴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6,18(3):7-9.
关键词:鲜食玉米;遵糯4号;鲜穗;产量;密度;播期
基金项目: 贵州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GZCYTX2013;优质、高产杂交糯玉米新组合的选育,遵市科合农字〔2013〕5号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5.032
鲜食玉米是指在乳熟后期至蜡熟初期收获的玉米[1-2],其营养丰富,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矿质元素的含量均高于普通玉米,且具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经常食用鲜食玉米可以防治肥胖,降低血压和血脂,还可预防肠道疾病及癌症[3-6]。遵糯4号是由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最新培育的鲜食杂交糯玉米新品种[7],其抗旱耐涝性较强,抗病,抗倒伏,综合农艺性状较好;株型半紧凑,植株穗位矮,易于密植;籽粒排列整齐、秃尖小、色泽好,商品性特好;熟期较早;糯带甜,口感好。因此,本试验采用206 最优回归设计方案[8],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播期对遵糯4号鲜穗产量的变化规律,旨在为提高鲜穗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与地点
供试品种为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遵糯4号。地点在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田进行,海拔约970米。气候特征为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年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38℃,最低温-5℃,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
1.2 主要栽培措施
2013年4 月中旬播种,密度和播期按照试验方案所设计的进行。施底肥复合肥( N∶P2O5∶K2O = 15∶15∶15)450公斤/公顷,苗期和穗期各施用尿素225公斤/公顷。其他措施按高产栽培技术要求进行。
1.3 试验设计
采用二次饱和D一最优设计206方案,X1为种植密度(上限67500株/公顷,下限37500株/公顷);X2为播种时期(上限4月30日 ,下限3月31日),其具体处理设置见表1。
1.4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测定各个处理鲜穗产量,具体方法是连续收获小区中间两行的有效果穗,去除苞叶后称量。试验数据采用Excel、DPS7.05[9]软件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归方程的建立
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回归F=99502.33,故差异极显著,说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关系显著, 即此回归方程式能反映实际情况。
2.2 回归方程的解析
由于试验采用了无量纲编码, 偏回归系数已经标准化,因此, 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因素作用的大小及方向[10]。由回归方程的一次项系数可以看出:密度、播期对鲜穗产量的影响为密度>播期,但密度对鲜穗产量的影响表现出正效应,而播期对鲜穗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从平方项的系数可以看出:密度、播期的平方项系数均为负,说明密度、播期的效应方程是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 在本研究范围内存在一个有利于提高遵糯4号鲜穗产量的区域。
2.3 主效应分析
将任意两因素的值固定在零水平时,可得恒定密度和播期条件下X 1 (密度) 、X 2 (播期) 与鲜穗产量关系的方程式。
将各编码值代入上述回归方程中可得, 在密度、播期恒定时鲜穗产量的变化情况(详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编码值在-1~0.2、-1~-0.2( 即密度37500~55500株/公顷、播期在3月31日~4月12日)水平区间内,曲线的斜率较大,且为正,说明密度、播期在该区间内,鲜穗产量随密度和播期的增加而明显升高;编码值在0.2~0.6、-0.2~0.2( 即密度55500~61500株/公顷、播期在4月12日~4月18日)水平区间内,曲线变化比较平缓,说明鲜穗产量随密度和播期的增加而变化不明显;当密度、播期的编码值分别超过0.6、0.2( 即密度61500株/公顷、播期4月18日)时,曲线的斜率又增大,且为负,说明鲜穗产量随密度和播期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对方程进一步分析可知,当X 1 编码值为0.38(即密度为58500株/公顷)时,鲜穗产量可达最高为12561.39公斤/ 公顷; 当X 2 编码值为0.03( 即播期为4月15日)时,鲜穗产量可达最高为12487.57公斤/ 公顷。
2.4边际效应分析
将密度、播期作边际效应分析,在其他因素取零水平时,可作出密度、播期对鲜穗产量影响的边际效应图( 详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播期的边际效应变化幅度大于密度边际效应的变化, 且随着二因素的逐渐增加,其边际效应逐渐下降。对方程进一步分析可知, 当X 1=0.4(即密度为58500株/ 公顷)、X 2=0.07(即播期为4月15日)时,遵糯4号鲜穗产量达到最高值为12563.67公斤/ 公顷,即遵糯4号鲜穗产量达到最高值的最佳组合。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密度、播期对鲜穗产量的影响为密度>播期,但密度对鲜穗产量的影响表现出正效应,而播期对鲜穗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
通过主效应分析表明,编码值在0.2~0.6、-0.2~0.2( 即密度55500~61500株/公顷、播期在4月12日~18日)水平区间内,曲线变化比较平缓,说明密度和播期在该区域内有利于提高遵糯4号鲜穗产量。
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到遵糯4号鲜穗产量达到最高值为12563.67公斤/ 公顷时,二因素的最佳组合分别为X 1=0.4(即密度为58500株/ 公顷)、X 2=0.07(即播期为4月15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5200-2004无公害食品鲜食玉米[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刘夫国,牛丽影,李大婧,等.鲜食玉米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2,(23):375-379.
[3] 田耀加,赵守光,王晓明,等.鲜食玉米种质抗病鉴定及其产量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4):3-6.
[4]沈雪芳,王义发,楼坚锋,等.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糯玉米“沪紫黑糯1号”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2):8-10.
[5]余海兵,王金顺,刘正,等.施氮量和株行距配置对鲜食糯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J].广西植物,2013,33(1)64-69.
[6] 杨若明,李玉田.玉米鲜食的功效和鲜食玉米的研究开发[J].北京农业科学,1997,15(5):40-42.
[7] 舒中兵,罗勇,段明禹,等.鲜食玉米品种遵糯4号的选育及应用[J].种子,2014,(1):3-6.
[8] 丁希泉著.农业应用回归设计[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9]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计算机处理平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76-120.
[10] 郑延海,崔光泉,杨秀凤.高产夏玉米密度及氮磷肥用量优化模式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4,( 5): 36-37.
关键词 油菜新品系;10-1358;产量;越冬率
中图分类号 S565.4.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60-02
天水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山脉纵横,海拔在1 100~1 800 m之间,山区冬油菜品种单一、越冬率不高,经济效益普遍低下[1-2]。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油料课题组经过数年筛选而成的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系10-1358具有高产量与强冬性的特点,对解决天水山区低越冬率与低产量有现实意义。现对该新品系进行比较试验,以期为品种鉴定及审定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梁试验站(东经106°09′,北纬35°01′,海拔1 650 m),试验地为山旱地,黄绵土,前茬为马铃薯。
1.2 供试材料
试验材料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油料课题组数年筛选成为的白菜型型冬油菜新品系,共8个品种(系),分别为10-148、10-1372、10-144、10-1358、10-1355、10-191、10-193、11-968,φ掌分治天油4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天油4号作对照(CK)。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35 m2,10行区,小区长5.0 m、宽2.67 m,设计密度为42万株/hm2,成熟后从中连续取样10株,风干后室内考种,全区收获计产。
1.4 试验田间管理
7月15日拖拉机翻地,8月10日机旋1遍,8月14―15日施入农家肥90 t/hm2,8月16日施入二铵300 kg/hm2、尿素225 kg/hm2,然后机旋压肥、平地。试验于8月25日开沟条播,出苗后10月10日间苗、定苗,9月20日、翌年3月17日2次松土锄草,9月20日、翌年3月26日2次喷甲基异柳磷、功夫防治蓝跳甲等害虫。冬前于11月20日调查冬前苗,返青后再调查返青苗,计算越冬率,5月14日喷蓝星防治蚜虫。于6月1日从重复Ⅱ第5行取样10株,风干后进行室内考种,试验统一于6月5日收获,各小区分别脱粒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参试油菜品系中10-191产量最高,为2 722.85 kg/hm2,较CK高3.68%,居试验第1位;10-1358产量为2 712.36 kg/hm2,较CK高3.28%,居试验第2位;对照天油4号居第5位,产量为2 626.22 kg/hm2;产量最低的品系为10-193,为2 456.93 kg/hm2,居第9位。包括CK在内的5个品系(种)产量超过2 550 kg/hm2,有4个品系产量在2 440~2 550 kg/hm2之间。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产量之间的高低关系。
利用SPSS16.0对各小区品系间的标准差及差异显著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不同品系间标准差相差较大,说明不同的品系在不同重复间产量差异较大,品系10-1355标准差最大,达到0.767,说明品系10-1355的产量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大,产量不稳定;品系10-1372标准差最小,为0.098,说明品系10-1372的产量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小,产量较稳定,但单产偏低;而品系10-1358的小区平均产量为3.621 kg,标准差是0.237 kg,产量可达2 712.36 kg/hm2,超过对照天油4号(CK),达到了高产的要求,标准差较小,说明产量较稳定。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新品系10-1358的产量极显著高于CK,同时也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另外6个参试品系。而10-191与10-1358产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二者都是高产品系,但10-191的越冬率不及10-1358高。综合来看,10-1358较其他参试品系都好,达到了高产与强冬性的要求。
2.2 农艺性状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10-1358株高为161 cm,分枝部位为92.0 cm,一次分枝为4.3枝,二次分枝为0.1枝,主序长度为47.4 cm,角果长度为6.6 cm,角果粒数为19.7粒,千粒重为3.68 g,越冬率为98.9%。其中,分枝部位在参试品系中最高,一次分枝、二次分枝及角果粒数在参试品系中最少,越冬率为98.9%,在参试品系中最高,越冬性表现为强冬性,其余农艺性状的大小为参试品系的中位值。
3 结论与讨论
白菜型冬油菜是天水市的主要油料作物,但天水市海拔高,冬季较为寒冷,油菜本土品种产量低、外引品种越冬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3-5]。本试验结果表明,由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油料课题组选育成的新品系10-1358具有强冬性、高产量的特点,非常适宜在海拔1 000~1 700 m的天水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生产上产量高而越冬率低、产量低而越冬率高的问题,丰富了当地的冬油菜良种资源,增加农户种植效益;同时,本试验为品种鉴定及审定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为下一步扩繁与推广奠定了基础[6]。
4 参考文献
[1] 高强,郭利康,雷建明,等.甘肃省天水市白菜型冬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4):58-60.
[2] 郭天顺.天水市山旱地冬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2(5):14-15.
[3] 裴国平,雷建明,吴莉莉,等.天水市山区不同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研[J].现代农业科技,2016(17):34-35.
[4] 曹九明,王鹏涛,张世文.天水市油菜蜜源及花期蜂群管理要点[J].蜜蜂杂志,2008(4):40-42.
关键词 小麦;三地两代;育种;加代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051-02
夏繁加代是加快低代材料的繁殖代数、缩短小麦育种年限和提高育种效率的有效途径[1-2]。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未就开展了小麦加代技术的探讨。由于半冬、冬性小麦夏繁加代需附设小型冷库(或低温冷室)和冷凉的高山等条件[1]限制,致使近年来各育种单位在云南、四川等地仍以春性小麦加代为主。为解决半冬性、冬性小麦夏繁加代技术、加速安徽省小麦育种的进程,2011—2012年在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和皖垦种业的领导和协助下,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就半冬性小麦在淮北地区正季播种(春化)海南三亚冬繁青海西宁春繁加代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成功。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半冬性品种18个(含弱春性品种2个),分别为L5、L4、L3、L2、L1、GF10140、GF10060、GF10111、GF11123、GF2012+、GF11114、GF11115、GF11132、阜阳矮败早1、阜阳F2、阜阳3、阜阳4、阜阳5。
1.2 试验方法
加代方案设计:淮北半冬性麦区当地正季播种并培育壮苗三亚冬繁西宁春繁。宋宏超[2]提出,半冬性小麦在西宁3月上中旬播种春繁,能通过春化并正常结实,8月20—30日收获。于是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西宁春繁情况和玉米、水稻南繁的气侯特征,对本试验进行了设计。两地自然春化,两地自然成熟:淮北半冬麦区当地正季播种、培育壮苗,并通过田间春化,三亚冬繁,西宁春繁。
2 结果与分析
2.1 淮北麦区正季培育壮苗
加代的小麦杂交后代材料在淮北半冬麦区于10月5—15日播种(要稀播),越冬前有4~5个分蘖。移栽苗情:移栽的麦苗一般5~7个分蘖(3~5个大蘖),剪须根留4~5 cm,带少量湿土(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
2.2 三亚冬繁加代试验
2012年1月15日从田间起强冬、半冬、弱春3个类型(后期抽穗结实情况证明此时田间已通过春化)的麦苗18份。1月17日移栽到三亚南繁基地(师部农场)并浇透水。1月20日活棵,活棵后追少量复混肥(肥料用水稀释,前3次浇水带肥)。正常情况下3~5 d浇1次水(三亚此时为旱季、移栽的小麦根系较浅)。1月25日起身拔节,2月15日前后依次扬花,3月9日落黄并接近成熟(3月4日小麦3片功能叶完好,无衰退现象,但已是蜡熟期。3月5日停水,人为干旱逼熟)。3月10日下午脱粒,11日前往青海西宁,完成第1次加代。一般单株成穗2~3个,单穗结实30~40粒,千粒重37~45 g。
2.3 青海春繁加代试验
2.3.1 直播处理。经海南加快生育进程并成熟的18个品系经恒温42 ℃处理12 h后(打破休眠),在西宁于3月15日播种,3月20日浇水(播期以浇水为准)。18个材料于4月20—25日出苗,5月20—26日分别出现分蘖,6月12—18日拔节,6月28日左右开始抽穗(由于气温高拔节到抽穗时间较短),7月16日15个材料抽穗率在85%以上,4个材料抽穗率在35%以下;其中11个材料锈病发生较重,4个材料锈病发生轻微,4个材料锈病中等发生。8月底18个材料的小麦种子均能收获(弱春性的8月20日就可收获)(表1)。
2.3.2 春化处理。在青海西宁于3月11日选择有代表性的品种(未经高温处理)8个品系进行了催芽处理,15日把已发芽的种子置于土床上,在发芽箱中25℃下继续发育4 d,3月19日长到1叶1心时进行阶梯式降温,3月22日降到5 ℃以下进行春化处理,4月24日移栽到大田。春化处理的8个材料与直播的相比,成穗率较直播的低,株高下降10~15 cm,拔节、抽穗提早10~15 d,成熟期提早5~7 d。在8月下旬均能收获成熟种子(表2)。小麦条锈病发生均较轻。
2.3.3 对比试验。由阜阳市农业科学院提供的阜麦8号、阜麦936这2个品种,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的06193、05115这2个品系与当地品种阿勃(CK)作对比试验。3月20日与CK同期播种,对比试验的各品系于4月20—25日出苗,5月20—26日分别出现分蘖,6月12—18日拔节,06193(半冬性)和阜麦8号(弱春性)于6月27日、28日抽穗,CK于6月28日齐穗,较CK的生育进程晚3~5 d。7月5日,06193和阜麦8号已处灌浆期。 7月14日,阜麦936(弱春性)齐穗,05115(冬性)开始抽穗,8月下旬各品系均能收获正常的种子。各品种在分蘖、拔节、抽穗期条锈病发生较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淮北当地正季播种的半冬性小麦杂交后代,利用当地11月下旬和12月的冬季低温气侯特性能通过田间自然春化。12月下旬末(或翌年1月上旬初)起苗移栽到海南三亚进行冬繁,3月上旬未收获。三亚冬繁小麦的收获时间与西宁当地小麦播期较为吻合,在时间上为1年2代提供了保障。三亚冬繁的性状表现:产量三要素呈“一低两高”状态,即成穗率低、结实率和千粒重高(这与海南的特殊气候有关)。因此,在淮北地区对加代的品系要尽量早播、稀播,力争在越冬前有3~5个大蘖,以便在三亚冬繁获得较高产量的后代材料。
在西宁春繁加代的半冬、冬性小麦后代材料(在42 ℃恒温下打破休眠)一定要在3月上中旬与当地品种同期播种,利用青海西宁当地3—4月的地面低温条件通过田间自然春化。充分利用青海5—8月的光热资源,保证在8月下旬成熟(9月青海进入低温期),完成在青海西宁的第2代加代过程。不同品系从苗期到灌浆在西宁基本都表现高感条锈,锈病防治是小麦在西宁春繁加代田管工作的重点。半冬性、冬性小麦正季播种(安徽淮北)异地冬繁(三亚)异地春繁(西宁)进行三地两代加代是可行的、成功的,解决了以往小麦夏繁要冷室春化和冬季加代要建温室的难题,节省了制冷和加温的成本,保证了春化的正常通过,为安徽省小麦育种加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加速淮北地区小麦育种进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7]。
4 参考文献
[1] 孙兰珍,高庆荣,张延传.冬小麦就地夏繁加代育种技术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4):24-28.
[2] 宋宏超.对我省小麦加代途径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版,1981(7):1-3.
[3] 苟升学,王转丽,王可田,等.淮南片小麦夏季自然加代育种技术[J].作物杂志,2010(3):118-120.
[4] 谢富欣,刘焱,张文菁,等.南阳盆地玉米就地简易育种加代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8(10):61-62.
[5] 宋长江,郭瑞林,孙海潮,等.小麦夏播加代繁育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5):17-19.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及对科研创新提升作用研究”(2013RKC02006)
作者简介:王丽丽(1978-),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E-mail:;
郭凤丹(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E-mail:。*王丽丽、郭凤丹同为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赵文祥(1966-),男,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E-mail:
摘要: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统计数据,对《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影响因子、年载文量、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及其它引用指标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8~2012年,《山东农业科学》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上升明显,分别由2008年的0.480和938上升至2012年的0.796和2231;引用刊数、学科扩散指标、机构分布数、地区分布数和H指数总体也呈增长趋势,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变化幅度较小,年载文量保持在452~487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分别为0.42~0.52和0.504~0.711,平均引文数8.26~10.79,均相对偏低。
关键词:《山东农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动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Q250.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2-0095-04
《山东农业科学》创刊于1963年,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创刊初期为季刊,16开本,5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1966年由于历史原因改为内部发行,1979年正式复刊并公开发行。随着形势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信息量不断扩大,1986年改为双月刊,2000年改为大16开本,2008年改为月刊,至2013年,已发展成为办刊质量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
创刊50年来,《山东农业科学》始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办刊方针,及时报道农业科研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期刊质量及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最新数据显示,其影响因子达到0.796,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在国家和省期刊主管部门组织的期刊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奖,为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为了揭示《山东农业科学》各种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动态,选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1~5]2008~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山东农业科学》的主要被引指标和来源指标进行动态分析。
1数据来源及评价指标
以2009~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1~5]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山东农业科学》主要被引指标和来源指标2008~2012年的变化动态进行分析。
选用的指标包括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年载文量、基金论文比、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即年指标、H指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平均引文数。
2结果与分析
2.1影响因子的年际变化动态
某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为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通常,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5]。 《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影响因子逐年增加,由0.480增加到0.796(见图1),说明《山东农业科学》的学术影响力正逐年提升。
2.2年载文量与基金论文比的年际变化动态
年载文量是指来源期刊统计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数,常被用作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5]。2008年下半年,《山东农业科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全年仅出版9期,虽页码有所增加,但年载文量仍明显少于其余4年; 2009~2011年,年载文量逐年减少,2012年又明显上升,明显多于前3年(见图2)。在全年期数相同、页码相同的情况下,年载文量的多少受作者来稿篇幅的影响较大,篇幅长的来稿较多,则载文量相对较少。
基金论文比是指来源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5]。基金资助课题立足科学发展的前沿,瞄准科学发展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难题,具有理论创新性和深度推进的特点,这类论文的学术水平多比较高[6]。由图3可见,《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的基金论文比最低,仅0.504;2011年的最高,达0.711;其余3年变化较小,围绕0.650上下浮动,相对偏低。
2.3总被引频次、引用刊数的年际变化动态
总被引频次是指某种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以显示所评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5]。由图4可以看出,《山东农业科学》的总被引频次逐年大幅上升,由2008年的938跃升至2012年的2231。
引用刊数是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反映被评期刊被使用的范围[5]。2008~2012年,《山东农业科学》的引用刊数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295上升至2012年的439(见图4)。
上述结果表明,近年来《山东农业科学》越来越受到作者的重视,被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2.4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的年际变化动态
学科影响指标是指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全部期刊数量的比例;学科扩散指标是指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5]。由图5可以看出,《山东农业科学》近5年的学科影响指标呈波动变化,2009和2012年较高,为0.52,其余年份均低于0.50;学科扩散指标则持续增长。表明,《山东农业科学》在本学科内的影响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而在学科间的影响范围正逐渐扩大。
2.5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的年际变化动态
地区分布数是指来源期刊发表的论文所涉及的地区数,按全国31个省市计数(不包括港、澳、台),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全国影响力大小的指标。机构分布数是指来源期刊论文的作者所涉及的机构数[5]。由图6可以看出,《山东农业科学》的地区分布数呈增加趋势,2008年仅为16,2011、2012年则达到23;机构分布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2010年最高,达186,2011、2012年分别为162和159,2008和2009年较低。表明,《山东农业科学》在地区间及从事不同工作人员间的影响正逐渐扩大。
2.6其他被引和引用指标的年际变化动态
即年指标为某期刊当年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当年总数之比,表征的是期刊的即时反应速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5]。《山东农业科学》的即年指标除2008年明显较低外,2009~2012年的即年指标基本都在0.100左右波动(见表1),说明《山东农业科学》能够较快地被作者利用。
H指数是指被评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的论文中,至少有h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山东农业科学》的H指数呈缓慢增长趋势,由6逐渐增加至8,表明其高频被引论文数正在增多(见表1)。
被引半衰期是指被评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反映的是期刊的老化速度。由表1可见,《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被引半衰期变化范围为3.78~4.70,说明《山东农业科学》被引的文献较新一半多是在3~5年内发表的,时效性比较高。
引用半衰期是指被评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反映的是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5]。《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引用半衰期集中在7~8之间,说明来稿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较新部分均在最近七八年内发表。
平均引文数是指被评期刊每篇论文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可用来衡量该期刊的科学交流和吸收外部信息的能力[5]。《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平均引文数在8.26~10.79之间(见表1),与同类其他期刊相比偏少。
3讨论与结论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是两个最常用的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是由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5],是期刊评估、核心期刊评定及SCI、EI等检索工具选刊的重要参数[7]。《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影响因子逐年提升,2012年达到0.796,与其他省的同级别农业科学期刊相比,仅低于《河南农业科学》(0.947)和《山西农业科学》(0.845),位居第三。
总被引频次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期刊被引用的频次高,说明该刊的利用价值高,同时体现出该刊的学术水平也较高[7]。2008年以来,《山东农业科学》的总被引频次大幅增长,另外,引用刊数和地区分布数也逐年增多,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山东农业科学》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年载文量也是鉴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能够显示专题文献的发文密集程度,载文量大,说明期刊的信息量大[8]。因2008年涉及到《山东农业科学》改为月刊,年载文量无法与其他年份进行比较,所以仅对2009~2012年的年载文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农业科学》的年载文量有一定的波动,2011年最少,为452,2012年最多,为487。说明2011年发表的大篇幅论文较多,而2012年相对较少。
基金论文比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是受国家政府部门或各级基金组织提供科研经费开展科学研究的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科研论文形式表达出来的论文,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所代表领域的科研进展情况[9]。《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基金论文比为0.504~0.711,相对偏低。
另外,《山东农业科学》2008~2012年的学科扩散指标、H指数、平均引文数也基本呈增长趋势,而学科影响指标、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则变幅较小。
综合分析表明,《山东农业科学》通过改月刊、适度增加页数、去除广告、选用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等措施使得自身的学术水平逐步提升,在科研人员中的影响力越来越高,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看出,《山东农业科学》的基金论文比仍不高,还需加大改进力度,通过与课题组经常联系并定期约稿,加快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等措施,更好地打造刊物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才能受到更多科研人员的青睐,吸引更多的优秀基金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09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09.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0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09.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09.
[4]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2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12.
[5]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3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09.
[6]陈新平,王志强,王珂,等. 《果树学报》2001-2006年主要文献评价指标分析[J]. 果树学报,2008,25(1):89-92.
[7]李晓萍,姜瑾秋,邢宝山,等.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4):27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