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通信技术

互联网通信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通信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通信技术

互联网通信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自适应;路径管理;可用带宽

1引言

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线通信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多的用户喜欢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无线通信和多媒体应用,因此,基于移动互联网全网通模式的无线通信技术也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1]。在当前这种动态变化的多种网络构成的无线环境中,采用何种方式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稳定度高、连续的业务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2]。在无线通信技术中加入自适应技术,更能够根据网络的情况和用户的实际需求调整业务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

2多路并行传输技术

传统的单路无线通信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在视频应用方面的需求,同时由于现在的终端设备一般都采用多种网络接口,如3G、4G、无线网络等,利用多路并行传输技术,将通信数据进行无线传输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3]。采用多路并行传输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传输速率、增加网络吞吐量、提高网络利用率,同时还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1多路并行传输协议MPTCP

MPTCP协议是TCP协议的扩展协议[4],能够支持多路并行传输、增加网络吞吐量、提高网络利用率和可靠性。MPTCP使用了子流(Subflow)的概念,子流指的是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之间的通信路径。MPTCP能够确定子流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位置和端口号[5],还能够对子流进行具体管理,例如创建、修改和删除子流。该协议采用的调度算法是RoundRobin轮询机制[6]。MPTCP协议的优点是实现简单,缺点就是没有将多条路径在不同方面的差异考虑在内[7]。因此,就需要具体改善该协议的分组调度、子流管理等方面内容。

2.2可用带宽估计算法

路径带宽表征的是在当前路径下每个单位时间内所能够提供的最大传输速率,通常是将所有路径中带宽最小的路径作为路径带宽。路径的可用带宽表示的是当前路径在这一时刻能够为所需业务提供低于其他业务速率的最大传输速率[8]。由此可见,路径带宽和网络负载状况直接影响该路径的可用带宽,并且可用带宽的值与时间有关,因此,对可用带宽的测量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9]。

3基于MPTCP的多路并行传输系统结构

根据多路并行传输的网络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全网通模式的自适应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通过分析不同路径的可用宽带大小,来调配当前路径能够发送的分组数量,并据此进行对应的路径管理和分配。能够对网络情况进行分析,动态适应实时宽带变化,利用该技术能够提高传输速率、增加网络吞吐量、提高网络利用率[10]。

3.1基于可用带宽估计的自适应调度算法

本文采用的算法结构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流媒体服务器包含了三个主要模块,分别为子流管理、分组调度和路径监控。接收端的两个模块分别起到缓存管理和流量控制的作用。路径状况监测模块能够对各个路径的流量信息和宽带大小进行监控。流量管理模块能够动态管理子流,根据可用宽带的大小和限制额度来对子流进行自适应调度。分组调度模块能够根据子流可用带宽大小对其进行分组,然后为每个子流分配适当的分组数。接收端的缓存管理作用是对已收到的分组进行排序处理,然后根据排序调整输出队列的大小,流量控制的作用是控制子流输出的流量和时间。本文研究的自适应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涉及发送端的子流管理和接收端的排序接受方面。

3.2发送端子流管理和分组调度

(1)子流管理作用。发送端能够根据路径情况进行自适应调度,选择最佳的传输路径。在这里假设当前一共有k条子流路径S1,S2,…,Sn,而这些路径中只有一部分路径能够符合传输要求。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先要确定哪些子流路径能够进行传输,采用可用带宽来评定该路径是否能够传输。假定每个子流路径的可用宽带为Bi,带宽上限和下限门限分别为Bh和Bl。Bh代表的是一路传输视频不会产生丢包的阈值。当该路径的可用带宽Bi大于Bh时,就能够将这条路径归为可用路径,同时也不需要检查剩余路径的带宽情况,并可以将剩余路径从可用路径集中移除,这样就可以直接利用该路径传输所需数据,剩余路径可以用于传输其他数据。如果当前路径的可用带宽小于Bh但是大于Bi,代表该路径能够满足多路并行传输的需求。Bl表征的是某一条路径在满足传输需求时丢包率低于1%。当该路径的可用带宽Bi小于Bl时,表示该路径无法满足传输数据的需求,丢包率较高,也就是说该路径不应加入可用路径中,或者应从可用路径集中移除。根据上述规则可以得到可用路径集P1,P2,…,Pr,对应的可用带宽分别为B1,B2,…,Br。对于路径可用带宽的估计采用TCPWestwood算法,可以计算得到单位时间内发送端发送的分组个数,然后乘以分组的大小,就能够得到最终的可用带宽值。同时为了能够根据带宽情况进行动态估计,需要采集不同时间的多个带宽值,最后计算得到的可用带宽表示为Bi=a*Bi+(1-a)*Bi,其中a=0.875。(2)分组调度作用。当多路进行同时传输时,能够选取可用路径集中的若干条路径并行传输数据,同时需要根据各个路径的可用带宽情况合理分配分组数,路径的可用带宽较大时,将为其分配较多的分组数,同理当可用带宽较小时,分组数降低,保证传输过程中各个路径的负载均衡,使得整个传输的丢包率和重传率大大降低。在这里设定数据采用恒定不变的速率进行发送,每次发送的数据量恒定为N,并且设定每个分组的长度相同并且固定,第一步需要计算得到每条可用路径带宽之间的比值,并进行归一化B1:B2…:Br=t1:t2…:tr,归一化之后,可用带宽比值之和为t1+t2+…tr=1。假设每个路径的N个分组都需要n轮调度,在每一轮调度的过程中都分配了1rskksMN个分组,其中k=1,2,…,n,而且所有调度包含的分组数总和为N。调度利用均匀轮询调度的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接收端进行排序的效率。根据每轮发送的分组数量Mk,可以得到路径s的第j轮发送的分组个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1*1,2,,1,2,,sjsknssjkNtMknNNsr(1)在这里需要使得每轮调度的分组数低于发送窗口大小。而且如果其中一条路径没有按照规定时间接收到其中某一个分组的确认ACK消息时,就会对当前可用的路径进行轮询操作,当某个发送窗口没有数据时,就会优先分配该分组,将其分配到缓冲区域进行发送处理。如果发送窗口不为空,就会对当前各个路径的rtt值进行比较,将这个分组分配到rtt值最小的传输线路上,采用这种方式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需要重新发送的分组,利用延时最小的路径进行发送,从而避免丢包,降低系统的缓存成本。当全部分组确认消息都已接收到之后,就会将这一轮询的分组删除,然后进行下一轮的调度过程。

3.3接收端缓存开销与流量控制

(1)缓冲开销作用。接收端能够利用缓冲队列使得已发送的分组能够成功到达接收端的缓存部位,并且使得接收端的缓存尽可能小,从而能够降低成本、节约传输资源。通常情况下,将接收端的缓存大小设定为BuffersSize=max2**iiBWrtt,其中BWi表示的是对应子流的带宽,rttmax表示的是可用传输子流rtt中的最大值。(2)流量控制与分组交付。通常情况下,都会尽可能提高传输速率,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一旦发送端的发送速率过快,接收端就无法及时接收数据,这就使得分组丢失。当某一条路径产生分组丢失现象时,采用并行多路传输的手段,其他路径的数据就要等待该路径重传接收之后才能够进行交付。如果发送端的速率一直居高不下,就会使得分组丢失过多,大量积压在接收端的缓存当中。这时就需要通过流量控制来保障分组发送的数据不超过一定限度。以往采用最多的TCP协议是利用滑动窗口的机制控制流量,其机理就是使得发送方的发送窗口数低于接收方已设定的接收窗口数。但是采用TCP窗口滑动机制仍然存在队头堵塞和糊涂窗口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得流量控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并解决TCP滑动窗口机制现存的这些问题,采用如下方法:当某条传输速率的接收缓存将要溢出时,即便分组是杂乱无章的,依旧向总接受队列提交分组请求。并且在此时将sack中的awnd设置为原缓存大小的β。在这里,采用平滑控制的方式,具体算法流程如下:算法流程1路径s接收到分组seq2ifseq==nextExpSeq:3将该分组从路径S的接收缓冲中放入接收队列中4nextExpSeq=nextExpSeq+15elseifseq>nextExpSeq6ifls≥αLs7将该缓冲区中的δ个分组移至输出队列8awnd=(ls-Ls)*β9else:10将该分组放入路径S的接收缓冲中11awnd=ls-Ls12endif13else:14丢弃当前分组15endif16必要时发送ack确认,包含awnd值其中seq表示分组队列的序号,nextseq表示下一次分组队列的序号,Ls表示总缓冲队列,ls表示当前队列的分组,接收端确认窗口的大小为awnd。

4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全网通模式的自适应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通过分析不同路径的可用宽带大小,来调配当前路径能够发送的分组数量,并据此进行对应的路径管理和分配。能够对网络情况进行分析,动态适应实时宽带变化,利用该技术能够提高传输速率、增加网络吞吐量、提高网络利用率,为移动互联网全网通模式提供了可行的无线通信方式,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争明.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方案研究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32(12):226-228.

[2]H.Schulzrinne,S.Casner,R.Frederick,V.Jacobson.RTP:ATransportprotocolforreal-timeApplications.RFC-3550[Z].2003.

[3]P.Salnt-Andre.ExtensibleMessagingPresenceProtoCol(XMPP):AddressFormat[Z].2011.

[4]薛立宏,孟建庭,罗毅,等.IM类应用对移动网络的拥塞机制分析及应对策略[J].电信科学,2011(7).

互联网通信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软件定义 能源互联网 通信技术

软件定义下的能源互联网主要通过能源的形式进行分享、转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能源在转换过程中实现能源的分布,并在电网中进行应用,从而提升电网质量与效率,满足现代社会的用电需求。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能源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能源互联网主要以互联网分布式为基础进行电网操作,从而保证电网在运行期间可以形成一定的能源信息系统,以开放对等的形式构建成对应的信息一体化架构,实现能源共享与传输。

1 信息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

1.1 能源互联网概述

能源互联网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其中包括了互联网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保证能源互联网在运行期间可以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传输、开放、交换等,只有这样才能将能源互联网中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能源互联网与互联网本身的差距较低,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能源互联网在信息共享、实现、交换过程中通过物理的形式进行信息融合、重组,实现能源信息的一体化。能源互联网在实际运行期间主要通过能量路由器的形式进进行互联网信息采集、共享,并形成信息网络和能源网络。这两种网络在实际运行期间可以有效的对数据信息与能量进行交换。

1.2 软件定义互联网

以软件定义互联网为基础进行信息共享、传输,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信息控制平面和传输平面,保证互联网信息的共享与传输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在软件定义下的互联网还可以通过控制信道在数据平面上进进行数据共享,并以共享信息为基础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传输通道,保证其在实际传输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信息传输系统影响,提升信息传输质量与效率。在传统的互联网通信网络中要想以软件定义为基础进行能源信息共享是不可能实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将现有的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完善,形成全新的能源互联网,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有着简单、逻辑清晰等特点,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满足现代人们的使用需求,提升人们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1.3 软件定义能源互网

软件定义网络和软件定义能源互联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控制对象的不同。软件定义网络主要对网络中的信息流的传输全过程进行控制,并将其通过科学、合理的形式运行下去,提升后信息传输工作质量与效率。而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主要对路由器的能量传输进行控制,提升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速度与质量,保证数据信息的传输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其中的能量路由器主要对一些能量线路进行连接,并将其通过动态互为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提升能源互联网的使用效率。

能量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能量传播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中的能量含量,在对能量存储过程中要比信息的存储难度还要大,因此,在对能量存储过程中,应该根据能源互联网的运行现状制定出对应的能源存储方案,并严格遵守指定方案进行,这样才能提升能量的存储效率,保证能量可以被合理使用。

2 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

能源互联网在实际运行期间主要以能源路由器为基础进行连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能源路由器的运行质量,保证能源信息的共享、交换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另外,在能源互联网实际运行期间还应该合理控制其的运行规模,合理应用能源路由器,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真正价值与功能体现出来,从而提升能源信息转换质量与效率。

软件定义下的能源互联网可以通过SDN控制能量进行交换。要想实现交换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1)通过控制器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对已经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转换,找出其中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能源互联网的信息转换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2)当能源信息转换工作完成之后,可以通过控制器的形式进进行能源形影控制,并将其发送到对应的能源主机中,形成全新的结合能源。新结合能源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又有着一定的复杂性,要想提升能源的传输质量就可以通过UDP的形式进行传输,并将能源信息传达到对应的IP地址中,保证能源穿传输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3)在对能源传输过程中,能源主机不会直接将其中的真实信息进行传递,而是对其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全方面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对应的测试报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信息的合理性,保证能源互联网信息转换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4)在对能源数据信息测试过程中,可以根据已有的测试报文进行测试,当能源信息真实合理之后计算机系统可以对测试报文进行回复,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

3 总结

本文对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从而提升能源信息传输、交换、共享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曹军威,王继业,明阳阳,杨明博,孟坤,高灵超,林闯.软件定义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14):3649-3655.

[2]刘广一,史迪,朱文东,陈晰,陈金祥.云雾协同优化控制和软件定义应用技术[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03):89-95.

[3]李建岐,石文浩,詹德翔.能源互联网下用户侧信息通信网络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04):13-17.

[4]潘孝强,李彬.支撑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的SDN接口技术研究[J].智能电网,2016(06):593-599.

[5]周轩.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业务特征认知及服务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

作者简介

杨程(1982-),男,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广西大学,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互联网通信技术范文第3篇

基于对上述平台的了解和学习,笔者认为各个物联网平台的服务器,主要基于网络地址的转换策略,当然优秀平台还采用了数据并发、海量存储、信息安全等技术。本文的服务器,主要采用TCP和HTTP传输控制协议。中控与服务器之间采用TCP协议,主要考虑该协议的超时重发,数据检验,流量控制、传输稳定可靠等优势,可以保证数据能从一端传到另一端。后期若涉及到音视频或大容量数据传输,可以进一步扩展到UDP协议。安卓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采用HTTP通信协议,优势是:支持服务器/客户模式、协议简单灵活、通信速度快等优势。服务器、中控、客户端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服务器采用java的框架技术,采用TCP、HTTP内网穿透方式,保障通信双方在私网内,仍实现设备间的远程连接和控制,有效避免设备入网做端口映射。穿透过程是:中控和客户端,分别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服务器记录两端的IP和端口号;服务器分别向两端发送对方的地址信息;双方异步调用Socket套接字,连接对方的实际地址;同时,双方在各自本地端口监听对方发送的信息。由于双方都向对方发送了连接请求(假设各自的SYN封包已经通过了本地NAT),因此在对方连接请求到达本地监听端口时,内网路由器会认为该请求是前面连接会话的一部分,默认通过。本地监听端口就会用SYN-ACK响应,同意对方的连接。至此,中控与客户端之间,借助服务器穿透NAT,实现远程通信。

2服务器内部逻辑关系

服务器除了负责设备间的地址映射外,还需要建立数据库,确立通信双方的逻辑关系,以满足多用户、多任务、多设备的并发操作。其中,包括中控系统内部的设备ID、类型、数量、状态、控制命令、模式管理等;包括安卓客户端的账户管理、权限管理、设备状态管理等。数据库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过程是:中控系统首次访问服务器时,服务器端获取中控的IP地址和端口;根据中控系统内的各种模块ID号和类型,服务器端分类建库,为客户端功能模块的页面推送,以及反向链接控制做好准备。客户端联网后,根据服务器提供的中控账号,输入登陆密码,开始接受由服务器推送的客户端功能界面。

3安卓客户端

3.1安卓平台的介绍安卓由Google于2007年推出,是一个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开放平台。该平台允许任何移动终端厂商加入到Android联盟中来,资源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开发者,随着用户和应用程序的日益丰富,Android平台日趋成熟,已跃居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终端平台。Android平台的架构分为五个部分:Linux内核、库、Android运行环境、应用程序框架、应用程序,具体如下:(1)Linux内核:核心服务(包括硬件驱动程序、进程和内存管理、安全、网络和电源管理)由Linux内核处理,内核在硬件和软件栈的其他部分之间提供了一层抽象。(2)库:库运行在内核之上,包含了各种C/C++核心库,提供管理显示的外观管理器;包含SGL和OpenGL的图形库;本地数据库支持的SQLite;集成了Web浏览器和Internet安全的SSL和WebKit。(3)运行环境:Android运行时包含了核心库和Dalvik虚拟机,是面向应用程序提供动力的引擎,它和库一起形成应用程序框架的基础。核心库提供了Java中间件,以及Android特定库可用的大部分功能。Dalvik是一个基于寄存器的虚拟机,可以保证一个设备高效地同步运行多个实例。(4)应用程序框架:该框架提供了用来创建Android应用程序的类,它还对硬件访问和对用户界面及应用程序资源的管理提供了一般抽象。(5)应用程序:所有应用程序,包括本地的和第三方的,都使用相同的库来构建在应用层之上。

3.2客户端功能本方案中,安卓客户端采用C/S结构,支持中控的无线入网。具体流程是:同在一个网内的中控工作模式为AP热点,安卓客户端采用组播Socket搜索中控AP。安卓客户端登陆中控web界面,设置中控工作模式为STA站点,并输入中控挂载的无线路游器账号和密码。中控获取内网动态IP后,开始向服务器发送socket请求。同时,安卓客户端在协助中控的站点模式切换过程中,获取中控ID号;向服务器发起首次http连接,服务器接收的套接字中包含中控ID,参照服务器数据库的中控ID,为客户端匹配对应的中控,向两端发送对方的IP及端口;服务器进一步根据中控系统的设备库,向客户端推送对应的功能界面,功能示意图如图3。客户端主要的组成模块:(1)通讯模块:负责与服务器建立通讯。采用多线程技术,通过创建三个线程来进行处理。一个线程负责消息的发送,一个线程负责消息的接收,一个线程负责心跳信息。(2)解析模块:主要用来解析XML数据流,根据解析元素的不同类型封装成不同的数据对象。(3)加解密模块:负责对发送的消息进行加密,对收到的消息进行解密,以确保通讯数据安全。(4)数据模块:该模块中定义了整个客户端中大部分的数据类型和对象。(5)应用模块:该模块是客户端和用户交流的接口,包括数据显示、状态控制、端口配置等。

4硬件系统

4.1核心模块功能中控硬件电路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主要包括STM32核心处理模块、WIFI模块、Zigbee模块、电源模块等。其中,STM32是一款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高集成度,并具有工业级温度范围和性能的微处理器;基于Ucos微处理器,运算处理高达速度72MHZ,外设资源丰富;中控系统负责内、外网之间的数据收发。STM32功能示意图如4所示。其中,外网通信采用型号为USR-WIFI232-L的Wifi模块。该模块集成了MAC,基频芯片,射频收发单元,以及功率放大器。内部固件支持TCP/IP协议栈,通过该芯片,低速设备均可以方便的接入无线网络,实现联网络控制与管理;其次,该模块针对低流量、低频率的网络数据传输有很大优势。该模块尺寸小,采用表贴封装,可内嵌在PCB单板电路上。其次,内网数据的收发采用Zigbee方式通信。本系统采用的模块型号是DRF1605H,主要采用CC2530芯片,低成本、低功耗、宽电压、工作频率2.4GHz、基于IEEE802.15.4协议开发,支持Zigbee2007Pro协议栈,广泛应用在工业控制的无线传输领域。

4.2软件层次中控软件层次结构分为:驱动层、通信层、应用层。其中,驱动层包括FWLib和BSP。FWLib是ST公司推出的驱动支持软件,提供系统初始化函数,对中断和操作系统提供支持,从而方便软件的开发。系统层包括了操作系统和中间件软件LwIP,操作系统负责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各部分软件以操作系统为中心。LwIP是针对嵌入式系统的TCP/IP协议栈,包含TCP、IP、UDP、ICMP等协议。最后,应用层根据模块化和功能独立原则,将应用程序主要分成4个子任务:系统初始化任务、LCD显示任务、TCP发送任务和超时重传任务、zigbee协调器的收发任务,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

5结论

互联网通信技术范文第4篇

1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概念分析

1.1移动通信技术

上世纪开始,移动通信技术逐步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在上世纪80年代第1代移动通信技术产生之后,标志着1G时代的到来,俗称模拟通信大哥大,由于是FDMA调制模式因而无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保持安全性,而且信息传输的速度较慢。在逐步的研究过程中,在上世纪90年代产生了2G技术,也就是GSM数字通信或者CDMA1X通信,采用了TDMA或者CDMA调制模式,这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语音通话的质量,同时实现了数字发送技术和交换技术。第3代技术为3G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提升了数据传输的带宽,采用了WCDMA或者TD-SCDMA调制模式,开始将语音技术与多媒体数据通信技术结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无线宽带信息服务,然而3G技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媒体数据通信的要求,人们在深入的研究之后,逐步产生了4G技术,称为LTE,采用了FDD或者TDD调制模式。在4G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将wan技术和4G技术相融合,形成了完善的技术发展应用体系,让传输速度进一步增加到100Mbit/s以上,符合人们对无线宽带网络的需求。现在,全球通信企业又在逐步开启了5G的规模商用,数据传输速度达到1Gbit/s以上以上。当然,5G有eMBB、mMTC、uRLLC等3种主要应用场景,在此不详述。

1.2互联网

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互联网主要分成三层,首先为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主要包含了数据信息的管理,只有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应用,才能将互联网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实现互联网建设的初衷。例如:微信连接人,淘宝电商,滴滴打车,美团是吃,互联网就这么一点点的把我们生活所需要的服务数据化了,而产生了经济社会价值。其次是计算和存储层,可以很好的对数据进行保护,并且依照用户的要求来搜索数据,对数据展开相应的分析。然后为硬件层,硬件层主要是一些进行数据处理和传输的硬件,同时通过该层接入互联网。在网络通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设备。

2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2.1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

移动互联网在发展的过程中,使用非常便捷,主要是移动通信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从原来的仅是通话的手机到现在的智能设备手持终端。民众可以对手机进行随身携带,这样应用过程中较为便捷,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也打破了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间隔,民众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2可以有效保护民众的个人隐私

伴随当前网络时代的到来,民众越来越重视对信息的保护和对隐私的关注,如果信息泄露可能会导致民众的个人利益和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在互联网上网的过程中,某些黑客使用一些不法的手段对民众的个人信息进行窃取,并且浏览相关的内容,另外因为互联网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在私人电脑端用户信息查询过程中相对较为容易,而移动互联网不同用户不需要把移动设备当中的信息与其他人分享,通过加密技术,可以有效的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确保民众的信息安全。

2.3移动互联网具备较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

通过移动互联网人们可以获得更便利的条件来掌握相关信息,符合民众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通过移动互联网,民众可以对其他用户进行信息的传递,可以实现线上购物、沟通和办公,应用价值非常广泛。

2.4移动互联网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在推进智慧社会、数据的充分挖掘与应用、诚信社会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了发展、推进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等方面会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3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发展态势

3.1移动终端发展态势

有机地结合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能够加快移动终端的发展。伴随当前时间的推移,移动终端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比如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当前移动终端的人机交互水平逐步提高,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容屏、液晶显示屏等清晰地将用户所需的内容展现在用户面前,而触屏技术、语音交互技术等可以易于实现人与设备的交流。

3.2移动网络发展态势

当前,我国在移动通信系统接入网络的过程中主要具有三种形式,分别是4G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以及无线MESH网络。当前,4G网络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技术也得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5G通信技术协议已经确认,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商用5G技术,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步完善,并且普及。无线局域网是我国发展过程中较为成熟的一种技术,在家庭或者公司办公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无线MESH网络的传输距离比较长,而且稳定性更好,能够在应用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效率,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3.3移动应用服务技术发展态势

当前,我国的移动应用服务越来越成熟。通过相关技术可以符合民众的发展需求,比如说二维码技术、移动搜索技术等的利用可以提高当生活的便利性,可以让民众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传统的信息检索相比,移动搜索技术更为方便,而且具有更强的个性化,移动终端可以随时携带。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相关的信息,由于支付宝、微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二维码技术在我国逐步铺展开来,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将二维码和线上支付有机的结合,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购物,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较为方便。

4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发展的优势分析

4.1促进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

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多区域的网络覆盖,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民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也可以促进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一定要注意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并且不断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供助力。

4.2加强信息安全监管保护工作的力度

要想保证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有机的结合,需要保证民众的网络信息安全,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很多网络用户在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不只是信息安全的保护,因此造成信息泄露等问题屡屡出现。近些年来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互联网安全也得到了广泛的提高,民众的网络安全得到了保障,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结合的同时,相关单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积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的宣传,采取合理信息技术进行防护,加强防火墙的建设,为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技术的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4.3加强信息共享

移动互联网具有高效性、便捷性等特点,在进行网络交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强共享平台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相关单位一定要注意深入的研究,加强产业升级,重视信息化建设,促进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

5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发展展望

由于5G时代的到来,我国手机市场加强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创新水平,首先在娱乐化的方方面的发展过程中,与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相结合,在视频大型游戏和音乐等业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也是移动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业务增长的重点,比如说,网易云音乐、腾讯游戏等,其次从多媒体发展的角度而言,由信息技术的主导下,由原来的文字编辑转变为丰富的视频和图像交互,在传统互联网技术当中,主要的盈利方式是进行广告的插播。在播放影像和视频前,插播一定的广告,这样可以让商品的知名度提高,但是伴随5G时代的到来,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时刻了解民众在日常当中的需求,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强广告推送的针对性,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信息化发展脚步进行深化,促进移动运营和相关产业的结合,加强虚拟总机和移动定位等方面的服务。要想有机的结合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提高,二者融合后的发展还需要注意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伴随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机械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开始进行融合,产生了较高集成度的智能化机械设备,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此条件下需要注意加强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对互联网技术的结构进行优化,加强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还需要注意将互联网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结合,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的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融合,提升定位的精度,通过研究分析发现,5G技术在定位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实现亚米级的精确定位,而且实时性较高,并且在5G协议当中已将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整合,在不久的将来,移动客户可以获得准确性较强的定位服务,这样不单单可以让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还可以进一步将定位技术的效果展现出来。

结束语:

互联网通信技术范文第5篇

近年来,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迅速,移动通信拥有清晰的话音的优势,加之方便人们携带,受到用户的喜爱,用户群体正不断壮大。这也致使其频率资源匮乏,当前亟需新的频段,来满足市场需求。移动通信的核心是语音业务,为了满足需求,移动通信系统由原来的TDM技术转换到GPRS技术,通过平行的分组网络来实现,但对通信业务效率和灵活性方面的帮助比较有限。为了实现全球移动通信,实现全球漫游,就需要移动系统支持各种数据和速率,实现网络互通,满足客户需求。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网络,让用户实现全球资源共享,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移动通信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实现信息共享,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进行融合也势在必行。IP组网即插即拔,且灵活方便,适合各种分组数据的传输,有线、无线网络都可使用。移动互联网将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模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用户量身打造个性化服务,势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机会和财富。

二、融合过程

WCDMA依靠GSM向3G发展,而UMTS移动通信系统,是使用WCDMA的空中接口。UMTS包括陆地无线接入网络(UTRAN),其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无线接入网(RAN),另一个就是核心网络(CN),如果再加上用户设备(UE),就组成了完整的UMTS系统。TRAN需要使用IP技术达到互联的效果,即IP-UTRAN。3GPPR99标准是向IP-UTRAN进行过渡,该阶段旨在提高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3GPPR99标准进入因特网,主要是依靠ATM技术。UTRAN和UE通过WCDMA无线技术,使用新的频段和传输技术。R4规范会沿用无线接入网的功能实体,采用ATM技术,支持RTT的特性,在无线资源方面进行了优化管理,有助于网络传输效率的提升。在R5标准下的IP-UTRAN,传统移动网局限的定义为无线接入网,但核心网是与IP网相结合的,它属于全IP网络,依靠分组交换来实现,在一个IP网上传输语音和数据。它的优势在于,依靠同一个IP网络可以进行数据的实时业务,但同时,也满足非实时业务。全IP网络是依靠IP信令来实现的,IP网络是数据和信令的主要承担媒介,取代传统的No.7信令,同时要建立一个信令处理服务器,专门用来处理信令。R5标准制订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但是目前,还只是处在IP化网络框架的状态,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实现IP-UTRAN,还需要多方面进行研究。

1、网络结构。IP-UTRAN的网络结构各节点与IP网络相结合,在功能上要进行重新分配,因为IP-UTRAN的局域接入网的特点,需进一步研究,使IP-UTRAN接进骨干网。

2、解决空中接口问题。解决IP-UTRAN的空中接口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需进一步研究,实现本地移动性的解决对策,做好寻址结构工作,能否实现让无线接口成为本地链路的连接,而不再是原来的网络连接。解决由高速向低速分组数据进行转换的问题。

3、有线传输。在有线传输部分,要做好研究IPoverATM的工作,发挥IPQOS的作用,解决IP实时传输的问题。

4、控制部分。IP-UTRAN的业务不一样,其呼叫控制也不尽相同,能否将不相同的业务与呼叫控制整合在一起,有待研究。如PSTN、VoIP等,其中的呼叫控制。

5、安全性。IP-UTRAN要保证安全性,才能使其正常运行使用,所以对其安全性的研究至关重要。

6、维护管理与计费。IP-UTRAN在运行过程中,网络结构会随之变化,网络寻址也会进行变换,对运行中的网络管理和网络计费问题就需要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