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机械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淄博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6197
国内刊号:37-1412/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原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1991年更名为《山东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更名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为季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销售收入增速放慢
国信证券机械行业资深分析师郭亚凌认为,下半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减速的影响显现,机械行业增速将明显回落,同时,子行业将出现分化。他表示,上半年行业累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91%,增速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同时由于成本上升,毛利率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在两方面作用下,行业利润出现明显回落,其中普通机械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幅度较大。
其中集装箱、轴承阀门、电机、锅炉制造等子行业上半年继续在景气高位运行,累计利润总额增速均保持在40%以上;而专用仪器仪表、电子测量、计量器具、工程机械等则出现了销售收入下降,利润明显下滑的局面;不过,铁路运输设备、船舶制造业是机械行业中不多的亮点。
郭亚凌预计,下半年机械行业将继续处于下降通道之中,全年增速约为25%,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部分景气处于高位的子行业,如集装箱、轴承、阀门、电机、通用仪器仪表等,将面临高位回落风险;而前期回落较大的子行业,如工程机械则有望逐步趋稳;造船、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则有望继续保持复苏态势。预计下半年随着钢价的回落,行业毛利率有望企稳或小幅回升。
机械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上升压力,其原因在于钢材、石油、电力、交通、人力资源等价格的不断上涨。由于收入增速放慢,而成本上升,机械行业的毛利率出现明显下降。
在收入增速下降,毛利率下降的背景下,行业利润增速也出现明显下降。前半年全行业利润增速由去年同期的124.17%下降到25.23%。其中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的利润总额增速也由去年同期的126.77%、88.39%和104.1%分别下降到今年5月份的32.58%、10.53%和17.96%,下滑幅度比较明显。
子行业景气分化
在行业整体增速回落的背景下,机械行业各子行业出现分化。根据前5个月的统计数据,集装箱、轴承及阀门、农业机械、冶金矿山设备、电机、通用仪器仪表、锅炉制造业继续保持景气高位,累计利润总额增速均保持在40%以上;而专用仪器仪表、电子测量、计量器具、工程机械等几个子行业则出现了销售收入下降,利润明显下滑的局面;在机械行业整体景气度下降的背景下,铁路运输设备、船舶制造业两个子行业,由过去的亏损转为盈利,行业出现明显复苏迹象。
在机械行业内部,基础件如承轴、阀门、通用零部件等是大部分机械设备的上游行业,宏观经济或固定资产投资的减速首先将导致大型机械设备需求的减速,然后再影响到其上游的基础件行业,因此一般来讲,基础件的景气变化要滞后于机械设备的景气变化。
根据本次督办工作安排,我就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基本情况向各位作如下汇报:
一、概况
(一)基本县情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傣族彝族自治县,属山区、半山区县,素有“林海明珠、茶祖之源、芒果之乡”的美誉。全县总面积7550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135个村(居)民委员会、1943个村(居)民小组。民族众多,辖区内居住着汉、傣、彝等26个民族,总人口29.7万人,农业人口26.4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6.3%。是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的宝地,县内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森林、矿藏、热区、能源等自然资源,全县土地面积1128.53万亩,其中:非林业用地占22.47%,林业用地占77.53%,森林覆盖率74.7%,活立木蓄积量4800多万立方米,是云南省重要的林化、林纸基地;全县大小河流共有94条,水能理论蕴藏量76万千瓦,水资源总量67.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2.35万立方米。
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3.28亿元,农业总产值13.2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亿元,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涨幅6.5%,农民人均纯收入2254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400元,城镇化水平26%,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3.85‰和4%以内。
(二)今年月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既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不动摇,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93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4.39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3.21亿元,增长13.7%。一、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9.2%、41.3%、39.5%。
月,全县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0.26亿元,同比增长13.5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纸浆5.87万吨,同比增长15.43%;食糖4.97万吨,同比增长30.85%;松香7804吨,同比增长60.61%;松节油1227吨,同比增长99.19%;机制红砖1728万块,同比增长8.61%;精炼铜1212吨,同比增长29.35%;酒精2929千升,同比增长49.36%;原煤7895吨,同比减少25.85%;人造板6.46万立方米,同比减少19.18%;水泥16.43万吨,同比减少19.45%;发电量1.15亿度,同比减少0.35%。
月,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4.96亿元,同比增长7.2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支出分别达2219元和1505元,同比增长10.11%和0.29%。
月,全县财税金融保持平稳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消费市场稳中渐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639万元,同比增长24.59%;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9050万元,同比增长21.8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1亿元,同比增长7.4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01亿元和15.54亿元,同比增长15.71%和6.2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49亿元,同比增长10.4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8.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8.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涨14.7个百分点,国家宏观调控产生了积极效应。
(三)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土地面积1128.53万亩,热区面积732万亩,耕地面积47.85万亩,其中:水田19.3万亩、旱地28.55万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1.68亩;全县已建成不同层次的高稳产农田(地)31.32万亩,坝区10.5万亩耕地可以实现机耕。全县气候资源好,发展优势农产品的有利条件多,农作物品种丰富,有利于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甘蔗、茶叶、畜牧业等农业优势产业群,并把烤烟、蚕桑列为骨干产业加以培植,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粮经作种植比例为50:50,农作物良种综合覆盖率78.5%,科技贡献率45%。
1.粮食生产情况
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3.76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9.13万亩,优质水稻种植面积1.13万亩,粮食总产量11.57万吨,平均单产236公斤,全县粮食供需平衡,农民人均有粮429公斤。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水稻面积16.79万亩;玉米面积16.87万亩,其中:杂交玉米6.77万亩,总产17万吨,单产251公斤。年月,完成大春粮豆栽种36.89万亩,与同比快2.17万亩,其中:水稻移栽15.73万亩,同比快0.35万亩;玉米17.07万亩,同比快0.75万亩,其中:杂交玉米11.09万亩,同比快4.92万亩,比去年有了较大提高。
2.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12.59万亩,产量48.67万吨,单产3.86吨;茶叶种植面积13.37万亩,产量4687吨;烤烟种植面积0.95万亩,产量11087担;桑树种植面积1.1万亩,鲜茧产量200吨;咖啡种植面积0.71万亩,咖啡豆产量789吨;橡胶种植面积8.3万亩,干胶产量507吨;人工种植黄栀子面积2.7万亩;芒果种植面积3.56万亩。截至年6月,收获甘蔗12.04万亩,入榨产量38.6万吨;咖啡面积0.83万亩,产量718.8吨;茶叶面积14.33万亩,产春茶2068.62吨,产值3479.3万元;烤烟移栽11053.5亩;全县桑园面积1.1万亩(清塘点棵),投产桑园面积3896亩,同比增长50%。养春蚕422.4张,产鲜茧16.71吨,平均收购单价19.72元,产值32.94万元;养夏蚕2480张,产鲜茧92.71吨,产值182.82万元。
二、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基本情况
镇位于西南部,中心集镇距县城51公里,全镇国土总面积为1465.66平方公里,辖28个村、421个村民小组;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海拔690米;年平均气温18.77℃,立体气候明显;耕地总面积12.8万亩;年平均降雨量达1450毫米,共有水库、坝塘64个,设计蓄水量5527万立方米;土壤、水利、光热等条件非常适宜发展甘蔗、烤烟、茶叶、蚕桑、亚麻等经济作物及林果种植。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农民科技水平较高。目前,具备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条件。年,全镇总人口6.7万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956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03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199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7元,粮食总产量2637.8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32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一)规划目标与发展战略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围绕坝区域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次中心城镇目标,立足资源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在镇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关政策,立项依据充分,必将对乃至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1.规划目标
基本实现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多元表达、产业优化发展、市场目标明确、经济效益显著、城乡社会和谐,具有显著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年:农业总产值10455万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38元,年均增长8%。农业科技贡献率57%;标准化农田占农田总面积比重71%;农业机械综合率48%;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24.6%;无公害农产品比重20%;森林覆盖率7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
2011—2015年:农业总产值16837万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83元,年均增长8%;农业科技贡献率65%;标准化农田占农田总面积比重78%;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60%;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24.6%;无公害农产品比重40%;森林覆盖率74%;城镇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
2016—2020年:农业总产值27117万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65元,年均增长8%;农业科技贡献率74%;标准化农田占农田总面积比重84%;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75%;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24.6%;无公害农产品比重60%;森林覆盖率78%;城镇人均公共绿地16平方米。
2.发展战略
(1)实施科技兴农,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须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实际,当务之急是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广泛的联系,并与之建立紧密型的科技合作关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强做精;三是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造就新型的农业劳动者队伍,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2)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精品、特色、设施、生态等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单位土地最大产出效益为根本,重点发展甘蔗、蚕桑、烤烟、优质稻与蔬菜生产;加快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规模化的畜禽养殖,重点发展生猪、肉牛、家禽养殖。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大力发展名优新水产品种养殖,积极推广精养、混养、高科技工厂化养殖方式,重点发展优质罗非鱼养殖。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重点是加快农产品加工,特别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快农资农技服务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村新型产业如景观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观光农园、农家乐旅游等的发展。
(3)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市场体系的有机链接:一是扩大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基地建设;二是大力引入和培植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通过技术改造、资产重组、企业改革等措施,加速资本聚集,促进资源和品牌整合,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新型的利益分配关系,创新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建立和培育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
(4)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连接农村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城镇主导产业,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小城镇经济,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深化城乡体制、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引发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5)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这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重点是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参与全国名牌农产品的认证工作,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有关生产资格认证和知名商标;三是加大产品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不断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坚持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总体布局
1.规划范围:坝区140平方公里,含迁营、勐嘎、费竜、蛮腊、蛮东、迁糯、迁毛、蛮费8个村、102个村民小组。
2.产业类型布局:根据资源条件和现有发展基础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划分为三个区域类型。
(1)集镇近郊精品农业区:包括集镇中心区和迁营、勐嘎交通沿线地段,重点是发展花卉苗木、农业休闲观光园、高技术设施农业园、农家乐等。
(2)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区:包括迁毛、迁糯、蛮费、蛮东、费竜、蛮腊村和迁营、勐嘎村的部分村民小组,主要发展:
优质稻:以迁毛等村的13个村民小组为重点,发展以“滇屯502”、“云光16”为主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0.5万亩,产稻谷2250吨,实现产值560万元以上;
甘蔗:以迁糯等村的22个村民小组为重点,建设“双高”甘蔗基地0.8万亩,入榨甘蔗6.4万吨,产值达1472万元以上;
蚕桑:以迁营、费竜、勐嘎、蛮费4个村的24个村民小组为主,建设蚕桑基地3万亩,其中示范面积0.7万亩,产鲜茧4800吨,产值达9000万元以上;
烤烟:以蛮腊、蛮费、费竜、迁毛4个村的42个村民小组的部分田块及丘陵山地为主,建设烤烟基地2万亩,产烟5万担,产值达2400万元以上;
外向型设施农业:以勐嘎、迁营、蛮东村为重点,建设精品瓜果、花卉、大棚蔬菜基地0.5万亩,实现产量1.6万吨,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
名优水产品:以蛮东、蛮腊、迁营、勐嘎等村为重点,建设养殖基地0.5万亩,产鲜鱼0.75万吨,产值达7500万元以上;
畜禽:以蛮费、费竜、迁营、勐嘎等村为主的生态高效养猪基地,发展高效生态猪养殖业,提高生猪出栏率和商品率;以蛮东、迁毛、蛮腊、迁糯为主的鹅、鸭养殖基地,引进家禽良种,加速保护和繁育本地家禽特色品种,提高家禽的饲养水平,实现产值3000万元以上;
休闲观光农业:通过发展以景观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观光农园、农家乐旅游等产业开发,实现创收1亿元以上;
冬季农业开发:充分利用热区、土地资源优势,以油菜、马铃薯、秋大豆、小麦、亚麻、冬辣椒作为开发重点,做好5.69万亩冬季农业开发,实现产量2.5322万吨,产值2886.46万元,其中:重点发展种植油菜0.4万亩、马铃薯0.1万亩、秋冬大豆0.4万亩、小麦1.32万亩、亚麻0.5万亩、冬早蔬菜0.604万亩。
(三)保障措施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按照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基本要求,实行水、田、路综合治理,努力将规划区基本农田建设成标准化的高稳产农田。到2010年,标准化农田占到农田总面积的71%;到2015年,标准化农田占到农田总面积的78%。加强水利建设扶持力度,探索水利发展新机制,完善昔木、迁毛、长海、干海水库灌区排灌体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积极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和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对勐嘎河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加快永碧公路建设步伐,实施通达工程建设,尽快实施永碧公路柏油路面铺设,加强村社道路建设,改善道路状况,完善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对县乡两级农业、畜牧、农机等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完善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作为科技源头和人才源头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发展,为基地建设和农民生产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建立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民自我服务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网”建设,并建立“农业信息网”,及时为农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实现产品与市场、专家与农户、政府与农户三个层面的有效对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新型农民。
引进和选育优质水稻品种,推广优质、节约、增效的配套实用技术,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发展优质稻米生产,重点抓好“种子工程”,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生产出高产、优质的粮食产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精品、特色、设施、生态的农业生产,重点发展甘蔗、蚕桑、烤烟、优质稻与蔬菜生产;加快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规模化的畜禽养殖,重点发展生猪、肉牛、家禽养殖。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快品种更新,大力发展名优新水产品种养殖,积极推广精养、混养、高科技工厂化养殖方式,重点发展优质罗非鱼养殖。
3.推广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建立以县农业机械管理机构为主导,镇农业机械技术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大力培育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4.完善农产品社会服务化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扩建并逐步完善集贸市场,建成农产品综合批发中心,使之成为南五乡的优质粮食、精品瓜果等农、畜产品和优质水产品的物流中心。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远销的“绿色通道”,真正实现农产品省际互通。同时,积极发展大产业,基本实现产销一条龙流通体系。依托力量公司、烟草公司、佳源茧丝绸公司和相关茶企业实现产品远销,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
5.整合项目资金,增加投入,确保现代农业开发有序推进
为有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我们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将按照规划要求和实施建设计划,加大扶持力度,整合土地、扶贫、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引进有实力、资金、技术的企业和商家做好开发。年市委、市政府把列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示范区,我们根据现代农业建设的实际,组织编写了发展规划,安排了项目前期费用和项目实施费用30万元,并在蚕桑、杂交玉米推广种植和冬季农业开发上,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发展。
(四)目前的进展情况
年,紧紧围绕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按照优质、高效、精品、特色、生态的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大力发展甘蔗、蚕桑、烤烟、畜牧、优质水产品、蔬菜、优质粮食等优势农产业,切实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1.粮食生产:截至6月30日,完成水稻移栽3.81万亩,同比快0.2万亩;种植优质稻0.16万亩,同比慢0.06万亩;种植玉米3.19万亩,同比快0.08万亩,其中:杂交玉米1.64万亩,同比快0.35万亩;完成杂交水稻制种0.05万亩,同比快0.029万亩。粮食作物长势良好。
2.精品西瓜种植:以上海、杭州、成都市场为依托,引进外地客商在芒腊村、迁营村开发精品西瓜示范种植630亩,完成计划的105%。
3.罗非鱼精养示范基地建设:以昆明水产批发市场为依托,通过县渔业协会、渔业合作社的组织带动,在芒东村建立罗非鱼池塘精养示范基地200亩,完成任务的100%;在部分水库开展了小型水库精养示范养殖550亩,完成任务的183%。
4.蔬菜大棚示范种植:以市场为依托,在迁营村发展蔬菜大棚示范种植50亩,完成任务的25%。
5.桑园样板示范种植:以佳源茧丝绸公司为依托,在迁营村新寨组建立204亩现代桑树示范园,完成任务的102%。
6.优质烤烟示范种植:以烟草公司为依托,在芒腊村建立200亩优质烤烟示范地,完成任务的100%。
7.“双高”甘蔗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以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在迁糯村建立200亩“双高”甘蔗种植示范基地,完成任务的100%。
8.畜牧业:通过品种改良、大户养殖示范、疫病防制、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等措施促动。月,牛存栏23650头,同比减16%,出栏1987头,同比增4%;生猪存栏45501头,同比减18%,出栏19918头,同比增37%;产肉1394.3吨,同比增37%;禽类存栏186437只,同比增10%;产禽蛋20.3吨,同比增7%;肉类总产1774.62吨,同比增32%。
目前,示范区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示范种、养总体情况良好。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传统农业模式和思维阻碍现代农业发展。长期以来,的农业发展仍然主要以乡镇、村等行政区划的分割进行产业布局,从而未能实现以市场经济规律指引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由于大部分地区固守传统农业,缺乏农业产业优化布局观念,难以跟上市场变化节奏,致使农产品比较效益低,资源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加之产品体系不健全,全县的大部分产品仍然处于原料供应和产品初加工阶段,产业链条不连续甚至脱节使得县域经济难以实现动态循环发展。
(二)财政收支压力大,投入不足。县财政收支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表现为支出大于收入的问题,不仅造成了行政和事业机构运转困难,更导致加快发展的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我县属非贫非富县,财政收支压力大,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将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三)全县人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状致使人口素质、机械推广、科技种植等方面受到严重的影响,最终直接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四)缺乏项目和项目资金,区域政策缺乏完善的体制。项目支撑小,扶持力度还不够,政策配套还不足,制约着全县产业发展。
(五)农业发展持续性不强。由于农业基础较为脆弱,农业科技创新力不足,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良种体系不够健全,信息不畅,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制约了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使得的农业发展力不强,存在小而全、散而乱的状况。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建立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导。针对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相关发展扶持政策,优化投资建设环境。
(二)根据规划要求和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做好现代农业发展的详规,编制现代农业发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从发改、农业、扶贫等渠道,申报列项支持,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筹措方案,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三)结合规划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宣传手段,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区资源条件和发展项目推介,引进有实力、技术、资金的企业和商家投资开发。
(四)根据农业资源优势条件和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抓好实施项目的后续建设,启动新项目的实施。
今后,我们将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既定的目标任务,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做好优势农业产业开发,全面完成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未进入消费渠道的食物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曾在2014年过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高达13亿吨,折合经济损失约7,500亿美元。这份题为《食物浪费足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的报告称,世界54%的食物浪费发生在“上游”,即生产、收获后处理和储存过程;46%发生在“下游”,即加工、流通和消费阶段。
工业化国家每年大约浪费6.7亿吨粮食,发展中国家浪费粮食量为6.3亿吨,总量旗鼓相当。发达国家的食物浪费主要集中于食品销售和消费阶段,大多是由于消费者过度购买、不正确的储存和随意丢弃仍可食用的食物产生的,这也是平时大家认知范围内的浪费。而在发展中国家,95%的食物损失与浪费发生在农作物收获阶段,这些国家缺乏资金、管理和技术,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因而造成食品的损失和浪费。而且后者也多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甚至饥饿等问题,两相对比,更让人叹息。
全球每年产出的食物中约有三分之一因处置不当而被浪费掉,其价值相当于瑞士的国内生产总值。新华社消息称,在亚洲的工业化地区,谷物和蔬菜浪费程度严重,进而对自然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这一地区人均浪费的谷物达80公斤,人均浪费的蔬菜超过100公斤。浪费现象主要发生于“农业生产、收获后的处理和储藏以及消费阶段”。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水果的浪费程度非常高,造成大量水源浪费。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其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农业人口达7亿,占产业总人口的50%。然而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设备和技术落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仅在中国,粮食产后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每年就达700亿斤以上,远超餐饮环节的“舌尖上浪费”。新华社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在部分粮食产区,农户存粮因缺乏技术和相关设施,产后损失量十分惊人,成为“餐前损耗”的主力;部分粮库仓容不足,只好采取露天储粮,造成粮食过量损耗;田间收获机械“遗漏”,加工企业过度加工精制米,也造成粮食“隐形”浪费。
除此以外,中国粮食在运输、储存、加工、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大约浪费了10%。中国国家粮食局粮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声俊在接受新浪网采访时指出,按照2012的粮食产量统计,大概有1,100亿斤粮食被浪费了。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则表示,食物浪费的影响并不止步于浪费,大量的食物浪费还将对环境造成影响。《食物浪费足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报告中称,全世界每年生产但未被食用的粮食所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相当于欧洲最大河流伏尔加河一年的流量;而其生产、收获、运输、包装所需的能源则会产生33亿吨二氧化碳。如果这是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那这个国家将居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未达餐桌的食物去哪了?
农作物收获是粮食进入流通环节的第一关,然而在这一关,已有大量食物损耗。技术较为落后的非工业化国家,在此环节会有高达95%的食物损失与浪费。以机械收割为例,中国的粮食机收率除小麦能达到82%以外,水稻只能达到15%,玉米甚至不到2%;加上收获时烘干能力不足,很多地区甚至没有相关的烘干工具,仅靠“风吹日晒”等自然手段完成烘干(这样的粮食俗称“地趴粮”),逢雨天致使谷物发芽霉变是常有的事;而机械质量参差不齐,也造成收获损耗。黑龙江省桦川县世平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平说,在大面积机械收割的情况下,国产收割机的机械收获损失率能达到3%。
而在肉类和水产品方面,仅由于屠宰综合利用和水产捕捞船上缺少保鲜装置的问题,造成肉类和水产品的损耗就分别为1.9%和2%。
每年粮食收获后,大部分粮食需要经过农户的短期储存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而食物在储存过程中的损耗也相当高。目前中国粮食70%以上分散在亿万农户家中,然而在储存过程中,由于先期的烘干工作没有做好,粮食入库时并未降到安全水分,加之农户储存条件的限制,储存中霉变以及被老鼠等动物吃掉或污染的情况也很常见。据粮食部门测算,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指导服务等,粮食损失比例在8%左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粮食损失浪费400亿斤以上。
巴彦淖尔市是中国的“粮仓”,全市粮食仓容共13亿斤。新华社记者发现,当地粮仓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有通风、测温设备的达标粮仓容量只有9亿斤,一些老仓已经不敢存粮了,只能放设备。
这种情况在很多技术欠发达地区并不少见,有些地区甚至将粮食直接存放在临时罩棚或露天空间里。来自国家粮食局的数据显示,仅中国境内粮食企业就有近1,800亿斤仓容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业内人士说,正常粮仓储粮一年的损耗标准是0.2%,临时罩棚或露天囤的损耗会增至0.4%-1%。按这一比例,仅萝北一地,露天存储的粮食一年下来就要多损耗200万斤以上,大约相当于1万人半年的口粮。
目前,中国果蔬储藏保鲜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仅有25%,且保鲜技术也欠发达,致使水果在储存过程中的损失比例达7.8%。同样的原因,也使得中国肉类和水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的损失比例分别达到3.8%和4%。
除了收获和存储(包括仓储和运输过程中的存储),在食物到达餐桌之前,还会经历加工环节,其损耗量也相当惊人。粮食部门的数据显示,通常三级米的出米率会比二级米减少2%-4%,过度加工的特制精米出米率比三级米又减少约15%。中国稻谷年产量约2亿吨,可产三级米约1.4亿吨。如果都加工成特制精米,将减少约2,000万吨。加工程度越深,产业链条越长,原料损失及能源消耗量越多。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粮食的精细程度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特制精米市场需求量大,从而造成的粮食损耗也是水涨船高。据已公开的数据显示,粮食加工环节由于成品粮过度追求精、细、白,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每年造成粮食损失超150亿斤。
多阶段入手,多途径减少浪费
“我们所有人――农民和渔民、食品加工商和超市、地方和国家政府、个体消费者――必须在人类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作出改变,首先要防止食物浪费的发生,并尽可能加以重新利用或回收,”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济阿诺・达席尔瓦说。
对此,粮农组织还编制了一个“工具包”,用于指导如何减少食物浪费,其中包含在食物链各阶段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的可操作性建议。“工具包”中提到,减少粮食浪费应该从三方面努力:提高公众意识和政策扶植、加强产业链参与者的沟通和管理,以及提高各环节的技术和监管。
首先,生产者、消费者、加工企业、物流和冷藏等环节的相关人员应一起树立正确食品消费观,提高减少食品浪费的意识;除消费者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应该意识到减少浪费是节约成本提高利益的重要因素。中国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人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色香味”这些最普通的感官指标,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消费者的选择,导致存在众多消费误区。例如,精制粉加工造成大量营养素损失,标准粉中维生素B含量相当于精制粉的2倍。过度追求“色香味”,将为各种非法添加大开方便之门,大大提高舌尖上的风险系数。
其次,针对餐前浪费,政府和相关组织部门的规定和官方推广活动能促使相关从业人员重视减少食品浪费。以中国为例,为降低农民存粮损失,中国于2010年启动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作,采取中央、地方补助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户建造小型铁皮粮仓。国家发改委人士表示,截至2014年4月,实施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累计为677万农户配置了标准化储粮装具,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5亿斤。
报来《省县防灾减灾青干草生产基地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悉。根据项目评估单位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的评估:“项目建设方案、工艺技术方案可行,项目投资估算合理”。“项目总体上符合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设计尚可,提出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可行,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扶贫效果比较显著”的评估意见。经我局审查,项目文本按照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的评估建议及我局的审查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原则同意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地点、规模以及项目组织管理等内容。项目批复如下:
一、项目建设地点及项目扶持对象
项目建设地点为宁秀乡秀恰村、赛日龙村和宁秀村。扶持范围、对象为项目成立的草业生产合作社及3村加入合作社的500户贫困户。
二、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人工青干草饲草基地建设,配套农机化机械设备,草业生产合作社场站建设和牧民饲草种植实用技术培训等。
1、青干草基地建设
建设人工草地10000亩,其中一年生人工草地6000亩,多年生人工草地4000亩;建立优良牧草种子田1000亩,其中一年生种子田600亩,多年生种子田400亩。共购置优良牧草籽种10.78万公斤。
2、农机化设备购置
购置拖拉机、播种机、收购机、打草机械等22台套。
3、草业生产合作社场站建设
场站建设主要修建彩钢夹心板结构的农机库5间、100平方米,彩钢夹心板结构的种子库20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管理用房10间、200平方米,配套建设围墙、大门和水电及消防设备。修建砖混结构油库1座、60平方米;修建水泥地坪2000平方米。
4、技术培训
对项目贫困户进行饲草种植、农机具使用等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500人(次)。
三、项目投资与资金筹措
(一)项目投资
项目建设投资399.98万元,其中:人工建设种植饲草地投资151.18万元;农业机械设备购置118.35万元;草业生产合作社场站建设投资90.45万元;实用技术培训费25万元;项目其它费用15万元。建设项
目内容和投资详见附表。
2、流动资金
项目流动资金按年项目经营成本资金周转计算,估算流动资金总额为149.28万元。
(二)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总投资399.98万元,其中:科技扶贫试点资金300万元,项目建设单位自筹99.98万元。其中科技扶贫试点资金用于良种引进费37.4万元,实用技术培训25万元,配套良种推广种植人工草地建设113.78万元,农牧机械设备购置经费118.35万元,项目勘察设计及招投标费用5.47万元。
项目流动资金149.28万元,申请银行贷款解决。
四、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2009年10月─2010年10月
五、项目综合效益
项目实施后,年生产青干草320万公斤,年实现销售收入304万元,年实现净利润121.22万元。项目实施直接带动贫困户500户2500人,人均可增收436元。周边生态移民户,通过牛羊育肥,解决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人均可增收300元以上。通过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改善项目区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饲草产量将有大幅度增加,积极促进周边地区牧户发展半舍饲和舍饲畜牧业,使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草地植被逐步得到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改善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起到示范作用。
六、项目建设运行及利益分配机制
县扶贫办为项目建设管理部门,项目建设单位为:宁秀乡草业生产合作社。项目实行草业生产生产合作社社长负责制,社长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经济核算,在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各方的经济利益为纽带,自负盈亏。建设用地为集体土地,集体土地以入股的方式投入到草业生产合作社。依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利返还的原则,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合作社按照章程从当年的盈余中提取10%的公积金。
七、要求
(一)州、县扶贫办认真履行项目管理职责,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实行财务报帐制。要统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定期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处理解决好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监督工程顺利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任务的如期完成。保证项目按既定的目标持续、高效发挥效益。
(二)项目建设单位要切实按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工艺技术方案的有关要求,制定好项目实施方案和细则,精心组织,严把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严格项目资金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要建立健全合作社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项目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按照“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人工青干草饲草地建设、饲草收获、加工、管理、信息、营销的运行体系,形成完整草业开发产业链,提高贫困牧民组织化程度,稳定持续增加贫困牧民收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同时为同类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