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职业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8-0084-01
1大数据时代解读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1.1大数据时代定义及特点
“大数据”于2011年被麦肯锡全球研究机构正式定义和提出。所谓“大数据”就是指那些数据规模特别庞大,大到应用传统的数据库软件无法对其采集、存储、分析和管理。大数据的特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4V,分别是Volume(大量话)、Vari-ety(多样化)、Velocity(快速化)、Value(大价值化)。人们通过研发新技术来分析和管理海量数据帮助人类更好的认识和改变世界,尤其在经济领域将得到更大发展空间。
1.2大数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1)教育理念和思维发生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来开展,但这些经济往往缺乏科学性,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对海量的存储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挖掘知识,找寻其中的联系与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2)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教学地点不仅限于学校和课堂。近些年来,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在线课堂、微课,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尤其是微博、微信、APP等社交平台以及自媒体出现以后,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交流与沟通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改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计算机专业是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从以计算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人类长期存在的思维模式分为数学思维和物理思维,大数据时代到来以后,计算机思维也将成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该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性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培养时,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2)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方式逐渐发生转变,从以猜测假定为基础的认知方式向以事实为基础的归纳总结方式转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早已脱离了时代背景,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更愿意亲自参与其中,通过探索与尝试来验证教学内容。(3)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学生们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取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不受学校与课堂的限制,从而给专业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挑战。
3未来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3.1调整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组织力与凝聚力的提升。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自制力不强,没有明确的学生目标,缺乏学习动力,教师有责任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这可以说是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教师应逐渐从知识的拥有者向知识的收集者和编辑者的方向转变。职业院校可从改变基本的教学方法着手,例如讲授数据库基础知识时,应用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制作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重复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教学,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实操练习,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得以实现。
3.2搭建校企平台
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不能闭关锁国,应该多给学生制造实践学习的机会,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情况,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和分析体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实习情况,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到全面掌握。因此,校企合作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方案的制定和课堂教学建设中来,学生们通过亲身体会,将他们对职业院校的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反馈给学校,学校再通过“大数据”进行教学改革。
4结语
综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专业教学在职业院校中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升,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做好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存管机制。同时教师之间应注重协助和交流,互相学习,从而有效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毅,朱鹏,迟学斌,等.浅析高性能计算应用的需求与发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7,44(10).
当今职业学校学生基本素质起点现实的情况下下,如何做好职业教育的计算机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处于不败之地,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育现状
1、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职业学校的学生给社会上的印象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差,违纪现象不是偶有发生,而是司空见惯。这些特殊的群体,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对于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来说,在工作上有很大的难度。
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无法真正投入精力去钻研计算机课程。学生没有动力学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于计算机教师所讲的内容既没有预习,课后也不会主动练习,日积月累,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内容无异于天方夜谭,形成恶性循环。
2、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模式过于陈旧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还停止于旧的时代,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课堂上计算机老师讲解课本内容,学生下课后练习课堂内容,依次按照课本的顺序讲解完毕,计算机课程结束。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工场模式,没有注重学生差异,忽视教学规律,造成教育的一刀切,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之间的差距很大,甚至无法弥补,严重脱节。学生学习的计算机无法激起学生兴趣,就业压力很大,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3、计算机课程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现实应用
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技能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许多计算机课程只能涉及到比较浅显的、初步了解,学有余力,希望能够进一步自学的学生无从下手,因为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创造性的部分没有涉及,学生无法自主的完成。许多计算机领域已经不再使用属于淘汰的或者将要淘汰的软件、方法,在职业学校这样的课程依然存在,无法跟进社会的需求。
二、解决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育现状的对策
1、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就是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满足于简单的要求,即毕业生技能达标,而是要求全方位的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更加重视人才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能力。
职业学校开辟第二课堂作为计算机教育的新渠道。职业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各种实用的、有趣的课外计算机课程,例如动画制作小组,网页制作小组,程序制作小左,等等。
职业学校还应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相配套。不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采用真实发生的社会思想道德修养案例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体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明白先成人后成才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课程设置定位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因此在职业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划分为多个应用方向,这样既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选择,同时也利于各个专业中课程设置的更新与变化。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课程设置:第一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应用程序设计的学习,它的培养体系是应用程序设计人员和初级程序员。第二注重计算机网络课程。课程的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的培养体系是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网页设计人员。第三注重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培养体系是初中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第四注重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在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当然也应让学生适当掌握美工知识,它的培养体系是设计人才以及图像处理专家。
职业学校应该分析计算机专业分配和单位的用人需求,必须把某一行业的行业知识,比如,金融、会计、广告等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会有出路。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和相关专业、行业的紧密结合。
3、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素质的提高
因为在职业技术学校,其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都相对不高,导致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和引导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不断提升计算机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计算机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学科,因此,加强青年计算机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计算机教师应多参加各种各样实用的培训。计算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的更新计算机知识,也就跟上追赶上现金高速发展社会。学校应组织计算机教师定期参加各种专业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鼓励青年计算机教师参加微软、思科等一系列专业认证考试,对获取证书的计算机教师提供鼓励性的奖励,提高计算机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积极性。
1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学生无法真正投入精力去钻研课程。没有动力学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既没有预习,课后也不会主动练习,这样积累下来,教师的教学内容无异于天方夜谭,学生听不懂,没有人响应,学习停滞;教师讲课积极性下降,教学不利,形成恶性循环。
(2)专业课程开发力度不够,更新速度缓慢。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实用的课程只能涉及到比较浅显的部分,其他的需要学生自己创造性的部分没有涉及,学生也不可能自主的完成;许多计算机领域已经不再使用的软件、方法,而在我们职业学校这样的课程依然存在,无法跟进社会的需求。
(3)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教学模式上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课堂上老师讲解课本内容,学生下课后练习课堂内容,依次按照课本的顺序讲解完毕,课程结束。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严重脱节,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中来,完全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创造的成就感。
(4)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不仅是职业院校的诟病,其他大专院校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学校更注重传统知识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生存技能很少或没有引导教育,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学校有抵触情绪、对未来没有信心也没有任何规划等等。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对自身价值的认定,不断提高自信心,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解决方案
2.1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深度细化与重新定位
职业技术类学校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在我们进行专业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的继承原有专业。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划分为多个应用方向,这样既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选择,同时也利于各个专业中课程设置的更新与变化。
2.2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原则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比较前沿的课程,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能降低对基础理论的培养要求,如果学生不掌握基本知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将无异于空中楼阁。面对这样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理论课程的设置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所谓少而精,就是既要培养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拓宽理论知识,又要坚持少而精原则。尽量少开设理论推导类的课程,如二进制的转换、微机原理等,应该以够用为度,按照社会的职业需求来精选适合的专业知识。
第二,语言类课程短期培训的设置原则。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学、英语等基础类知识不够扎实,逻辑推导能力不强,许多语言类课程如C语言,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好似天书。这种课程应当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生设置,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应尽量少开或不开。如果有特殊要求,比如报考公务员或其他考试的学生,学校可以临时开设此类课程,实行短期集中式的培训,这样的效果也比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职业教育应该在开展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的培训,为学生取得各种资格证书创造便利条件。可以开设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相应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如计算机等级证书、CAD应用工程师证书等。
第四,课程结构模块化。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便于教学的各种组合的单元。例如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一个任务案例都可为一个模块,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3坚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要求毕业生技能达标,而是要求全方位的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更加重视人才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能力。因此学生必须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
第一,开辟第二课堂作为实践素质教育的新渠道。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各种实用的、有趣的课外课程,供学生学习各类社会知识,开阔眼界,培养综合素质。
第二,实施并不断完善学分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保证。学分应与各类奖学金的评比或学生毕业后的推荐相挂钩,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的、正确对待学分制度,学分制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第三,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相配套。不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采用真实发生的社会思想道德修养案例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体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明白先成人后成才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4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职业技术学校,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都相对不高,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引导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计算机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学科,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1.中职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学习兴趣不高。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中职生基础课程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很薄弱,他们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比较低。
2.一些计算机课程设计与就业严重脱节。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过于简单和粗放,一些课程设计不合理。很多实用性高、专业性强的课程学生却没有学到,同时因为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中职生缺乏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更新及应用能力,导致中职计算机教学和学生就业严重脱节。
二、有效建立以提高计算机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必须坚持以就业为指导,知识学习和培养技能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与创新相结合,在这一基础上构建以提高技能为中心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技能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应用等;二是“专业技能模块”,主要根据具体专业和将来的就业方向确定具体的学习模块。我们可以从计算机这一大专业中细化出多个小专业,中职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小专业,也可以进行多个小专业的学习。两个模块课程设计具体如下:
1.基础技能模块。这一模块可以说是为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课,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学习。主要包括两个小模块:第一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常用软件及系统》等;第二办公自动化课程:主要包括为Office办公软件、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
2.专业技能模块。在第二、三学年根据中职生兴趣和就业需求,开设多个相关小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课程:主要课程为电脑组装与维修、电脑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技术模块:主要课程为局域网组建和管理、网站组建和网页设计;广告设计模块:主要课程为平面设计、Photoshop;程序设计模块:主要课程为VB程序设计、C语言等。这一模块对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要求比较高,需要我们精通各种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三、科学、有效地选用教材,优化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高低。所以,在选取计算机教材时,要尽量选用注重操作、有丰富实例的教材,我们也可以根据本校情况编写校本教材。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经过多年不断探索,我认为计算机教学中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演示过程,讲练结合。这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入学初期采用此方法。大部分中职学校微机房都配置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这样我们在讲授新课时可以锁定学生机,演示操作过程,学生练习时再开放学生机。但是这一方法用多了,学生会觉得乏味,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力。
2.案例引导,任务分解。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教学案例,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Word图文混排时,以校报为实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习知识。将每一节的教学内容设置成多个小任务,分步骤、分层次地学习,适当分步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难点。这样使得原来对学生来说很难下手的问题,变得轻松容易,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设疑自学,设错分析。中职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其过程往往是不可以代替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自作能力,常常让他们先进行自我摸索,在发现问题后,再引导解决,进而获得新知。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敢于放手,设置疑问,让学生自学。我们要教给他们自学的,如应用程序中的辅导、利用互联网自学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某些内容,我们可以先不讲,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练习,在练习中出现问题,提出意见时,再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讲解新知识。例如:在传授C语言程序设计时,我就积极鼓励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并且让他们上机测试,如发现问题再及时修改,这样要比直接修改学生的程序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四、小结
关键词: 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但是当前某些职业技术院校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看来,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一定模式、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具有创造性;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计算机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教师在给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应经常进行编程训练。因此,教师应注意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试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
2.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观念
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思想、功能目标、操作要领等,它是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一方面,它来自教学实践,是教师和学生对某些有效的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和加工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实际执行者是教学的实践者和实践对象,即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板书+讲解”。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对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教师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用计算机教“计算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当然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在诸多种教育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应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当然,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3.针对职业教育和专业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
三年制势必影响学生的文化基础,但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必需的文化基础已经在高中阶段形成,进入高等教育层次后,学生的文化基础更多表现为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后续的学习能力。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实用一生的知识,只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优秀教育,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计算机操作员而不是计算机工程师,所以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精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加大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比如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等适当压缩,仅仅将其引入门而不作深入的研究,也可将其作为限选课(要考虑照顾部分专升本的学生)。同时重点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Flash、Photoshop、网页制作、VB程序设计、VF程序设计等,这些课程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做到精通,并能够举一反三,自学与之类似的其他课程。
(2)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
(3)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的特点,教学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已毕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回炉”――回校进行新课程的短期学习,使知识及时更新。
4.加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现代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础科学的分科分类越来越细,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职业则呈现综合性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日益变细,职业知识、技能的交叉面日益加大。交叉职业和新兴职业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大大超过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已经呈现了一个强有力的态势,它的普及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求职场上逊色于熟悉计算机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作为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现在就业的渠道大大减少了。
因此,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学习手段,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教师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强化其他学科在计算机专业的融合,虽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认知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学习第二专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