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资科学

小学教资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资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资科学

小学教资科学范文第1篇

一、指导学生把握自学要求

三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初步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生们根据我每节课出示的自读提示,能够通过标、画、写、勾等方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提炼和学习,这让我为之欣慰。由于学生们对“自育自学”环节的熟知,渐渐地我发现,学生们开始不再重视教学环节中的自学重点。一节课上完后,经常有学生不知道学得是什么。为了让学生重视起来,我开始让他们提前一天对第二天要学习的文章进行分析,由他们自己总结归纳自学重点并在班里展示,最终供全班同学共同学习。自学要求学习方式的改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自己成为一个“小老师”,从而真正做到自己去研读课本,准确、精练地把握住自读重点。

二、关注学生自学过程

学生的自学不能停留在形式、表面上,而应该落到实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给予方法上的指点。比如,在阅读课文时,很多学生会默读或小声地朗读,这时,教师可以以表扬个别学生阅读的好方法来提示全班效仿――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的读书才会让学生真正地入眼入心,达到自学的真正效果。当学生发现问题无法自己进行解决时,允许学生小声地、有纪律性地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语文课上的小组合作,尤其要分工明确,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小组担任的是什么角色。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因为自学目的是让学生以自己的能力解决浅显的问题,目的达到了,自学的效果就达到了。

三、激发学生自我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方面,我制定了一个评价表格,分A、B、C、D四个等级。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必须做到书写结合。所以每天让学生们自己坚持一个小时阅读,是这五年来我们班一直坚持不懈的一项学习活动。每天阅读后,学生们都会针对今天看书的情况给予自我评定,在四个等级中选择。再根据今天所读的内容写一个小练笔。如果学生当天认真地阅读了一个小时,就给自己一个“A”;如果没有用心或者阅读时间不够,就会降一个等级。这样的阅读自学,让学生们自主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取代了喋喋不休的生硬灌输他们“多读书、多写作”的学习方式。在阅读后,让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对于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圈画,不理解或者不认识的字词在旁边做上记号。通过这样的阅读安排,不仅大大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让学生体验到自学成功的乐趣,培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长此以往,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自学中加强点拨力度

课堂内外的“自育自学”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对一些知识留有模糊和疑问,尤其是对于一些“学困生”。当这些疑问产生时,作为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否则这些不解的知识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从而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小学教资科学范文第2篇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摸清本地自然教学条件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指出:“我国幅员广大,各地自然情况千差万别,教科书中的具体材料不可能完全符合当地的情况。因此教学时应从当地的自然情况出发,选取当地的相应材料来替换或补充。”为此,我们在分析教材、弄清教材对自然条件要求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本地的自然资源、环境情况、本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本校的自然教学条件和现状、学生对自然课的认识和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本校要按照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自然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一)主要优势

1.选择感知材料的优势

自然课以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为认识对象,课本所列举的动物、植物、土壤、岩石、矿产、水域等具体事物,在铁坪村的山上山下,有85%能直接找到,有10%能找到相应材料来替换或补充。如课本涉及的102种动物,这里能找到82种;有关的土壤、岩石和能源矿产等,在周围地里、山上、煤矿里能找到18种。这是农村学校自然教学得天独厚的物质优势。

2.学生感性经验的优势

铁坪村小学的学生都是来自邻近三村的农家子弟,他们开门见山林,低头见田园,长期的山乡生活,不仅使他们有机会认识大量的自然事物,了解山村四季农事和物产,而且他们在帮助家人从事放牛、砍柴、打猪草、种菜等家务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亲自经历。他们生在山村,长在山村,对家乡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所有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学习自然的认识优势和情感优势。

3.组织实践活动的优势

铁坪村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山村,种植业特别发达,山上有茶场、药材场、果园、林场,山下有农田、煤矿,家家户户有菜园、香菇棚、自留山。形式多样的生产基地,为学生的采集、制作、栽培、考察等自然研究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农民有丰富的种植、栽培的生产经验,他们可成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技术指导。可见,农村具有自然教学天然的环境优势。

(二)主要劣势

我校是位于荆门、南漳、当阳、远安四县交界的山村。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学校交通不便,规模很小,正规实验设施和自然课师资不足。三年前,学校一无实验室,二无生物园,仅有的几件演示仪器既不能用,也无人会用。自然课作为“搭头”人人可以代,随时可以减,照本宣科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设备和师资成了影响农村自然教学的两个难题。

二、联系实际,探索自然教学改革出路

承担实验课题以后,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学纲,端正对自然学科的认识,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积极进行自然教学的改革实践。

(一)扬山村材料之优势,补正规仪器之不足

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的教具,虽然经常出现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得到更多的东西。自然教学大纲指出: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辟自然教学园地、自然角、搜集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改善观察、实验条件。为此,我们发动师生自力更生,从以下几方面对自然教学材料进行了改革。

1.作为认识对象的材料由学生自采自带

对于动植物、土壤、矿物等认识材料,我们一般布置学生课前自采,上课时自带。教学效果好的材料便制成标本保存下来。如教《植物的根》一课,我们通知学生提前到自然界中采挖植物的根;教《植物的叶》,我们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摘叶形、叶缘、叶脉、叶柄等各不相同的叶;教《壁虎和蛇》,我们也同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活标本(壁虎)。

2.简易的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自制自带

教学中有大量的仪器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制自带来解决。如在教《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一课时,我们让每个学生用铁丝、乒乓球制作地球仪;做实验缺少酒精灯,让学生用墨水瓶、铁管等材料自制;缺少漏斗,用塑料瓶子去底后代替等。

3.复杂的器材由教师自制或找合适的东西代替

有些教学内容必须用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才能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形象生动的感知,我们自制了大量的教具。如三球仪、简易照像机、飞机升力演示器、热胀冷缩演示器等。这些教具用于课堂,解决了教学中一些难点问题。对于实验所需的一些常规设备,如水槽、烧杯等,则一般用生活器具来代替。如水槽用脸盆代替,烧杯用茶杯代替,鱼缸用大罐头瓶代替,滤纸用毛边纸代替。对于那些少见的自然物则选取本地的性质相似的同类物来替代。如在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时,不仅准备了天竺葵,还补充了红薯藤、石榴、柳树、紫薇等植物的茎,让学生广泛实践。这些自制、替代的材料用于教学不仅能被学生接受,而且教学效果好。

(二)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优势,提高自然教学质量

1.选择典型环境进行现场教学

对于有关客观环境的教学内容,城区学校一般采用挂图、录像手段进行。我们则充分发挥铁坪村的环境优势,大力提倡走出教室进行现场教学。如在教《水·土·植物和人》一课时,我们以大雨过后的蔡家沟一带作为教学现场。在蔡家沟一带,学生们亲眼看到,农田含沙量大,庄稼瘦小,农户房屋破烂,家境贫寒。针对这些实际,同学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样的现场教学,学生不仅亲身感受到了水土流失带给农户的严重后果,深刻领会到了水、土、植物、人四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提出了许多治理蔡家沟的设想和建议。有的认为应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制止乱砍乱伐;有的认为应迅速在河的上游修拦沙坝、水库,减少沙石流失;有的认为应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等等。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整理后,交到村委会,得到村领导的重视和采纳。

在教《能源矿产》一课时,我们把学生带到15里外的马河煤矿,让学生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深入矿井,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他们亲眼看到:煤在地下是分层排布的,有的水平,有的倾斜,有的断裂,它们都夹在沉积岩中。学生在煤层中还找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根据实地考察的事实,学生很自然地推想到了煤的形成过程。

据统计,小学自然课中的30%的教学内容可安排在校外进行。四年来,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尽量把学生带到最理想的环境进行教学。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利用本地有利于自然教学的客观环境进行现场教学,虽然花费的时间多,但它能真正做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收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

2.营造小“自然”,充分利用生物园地进行教学

山区学校具有土地宽阔的优势。我们结合本校条件,发动师生自建生物园。建起了大小42个植物床、4间饲养栏、1个香菇场。每年春、秋组织学生到野外采花木、挖树桩、找奇石,移植于园中;每到植树时节,组织学生进行播种、扦插、嫁接等活动,如今园内各种典型植物已有56种,饲养的猪、狗、猫和从外面引进来的鸟、刺猬、青蛙、蜗牛、昆虫等动物达40多种。学校生物园的建成,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材料、露天实验基地,又为校园绿化提供了大量的花木幼苗。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生物园进行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到园地上课;对不易观察的材料,如地下茎、根等,我们把它们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如教《植物与环境》一课,为了让学生亲自研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让学生在植物园选取两株种类一样、大小相同、环境一致的绿色植物,在每株植物上扣一个开有“窗口”的纸盒。过了四五天,让同学们把纸盒揭开再观察这两株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亲自对比实验、观察分析,正确地认识到植物与阳光的依赖关系。又如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后,我们让学生到植物园对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进行繁殖实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们发现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能用茎繁殖。在教《植物的根》一课时,教师把准备好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的根带进课堂,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他们很快认识了根有直根、须根、贮藏根。

3.利用实习基地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铁坪村的农民亲身感受到靠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开发多种经济作物,又缺乏应有的技术。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针对本村相继引进的一些经济作物补充了《桃树的栽培与管理》、《香菇的栽培与管理》、《盆景制作》等乡土教学内容,并把学生带到离校2里远的实验基地(铁坪村油桃基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除草、剪枝、施肥;同时要求学生配合家长大力发展家庭木耳、香菇生产,巩固所学的实用技术。通过以上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劳动锻炼,又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深受家长欢迎。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因课堂教学的开始而产生,也不因课堂教学的终止而结束。因此,教学中我们根据农村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活生生的自然事物、农业生产相伴的生活实际,把自然课前和课后当作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狠抓了课外观察实践的指导。如在教《昆虫》一课前,我们让学生到野外去抓虫子,带进课堂进行研究。在抓虫子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虫子的生活环境、外形特点、行动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认识基础。课后,我们又组织学生对稻田的昆虫进行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对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消灭害虫、保护益虫的认识。又如学生学习了地质单元教材以后,我们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岩层进行考察。通过考察,学生发现小林湾一带的岩层都属沉积岩,在岩层中还发现了不少植物化石。根据这一事实同学们开展了讨论,推断出两亿年前这里曾经有过茂盛的植物,这些植物被沉积的泥沙覆盖起来,经过许多年复杂变化,有的成了化石,有的可能形成了煤。为了证实地下有煤,他们把夹在岩层的黑色土石带回学校进行实验分析。把黑色土石做成煤球,然后放进火炉烧,烧过之后,他们发现煤球的质量减少了百分之十五,这说明黑色的土石里含有能燃烧的东西,这些能燃烧的东西可能就是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情况报告给村委会,得到领导高度重视,并请专家进行了勘测,证实小林湾一带确实有煤。

三、教改实践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根据农村实际,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搞好自然教学。对于自然教学来说,农村学校可供利用的优势是绝对的,面临的劣势是相对的,只要我们遵循自然学科的特点,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扬长补短,真正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真刀真枪搞科学”,自然教学是大有作为的。

小学教资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课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师变轻松 课堂变丰富 学生变灵动

初识优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在学校的优课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培训课上。一张图片、一行文字深深吸引了我:“优课――为教学成就卓越。”随着优课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我真正认识到了优课数字化教学资源给课堂带来的冲击力。它以课堂教学应用为核心,能够实现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更好地服务学生,真正实现信息化教学“班班通”、“堂堂用”、“课课优”,大大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也让我不由得惊叹:“技术可以服务于有意义的教学。”

一、优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实了备课资源,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益

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流学习方式,优课资源以其“内容丰富,新颖别致”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资源库,也为教师最大化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加课堂教学信息容量提供了条件。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并根据自己的设想有选择地利用这些资源来优化学习过程,达到了提高备课质量、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把课上得有声有色的目的。

二、优课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助推高效课堂建设

课堂流程的流畅、紧凑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以前的教学中,课件、音频、视频资料之间不能自如切换,切换过程还容易出问题,经常影响课堂流程。有了优课资源的技术支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只要是资源库里的备用资源,就可以随取随用,用到哪里需要停止,一关即可。自选资源只要导入资料包,使用起来也非常容易。课堂上省去了好多麻烦,也使课堂更加顺畅、紧凑、高效。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通过课堂教学推动阅读是一条卓有成效的措施。课堂数字资源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广阔的阅读空间提供了丰富的优质阅读资源,优课资源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课资源,实现了内容、教学资源与现代技术的最佳融合。优课资源中的课件和图片资料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特点,它可以通过图形的演示、动画的播放,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把陌生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三、优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1.利用优课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优课资源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使各类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课堂上,学生被卡通、动画、游戏等深深地吸引,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融入其中。记得在上《我的影子》时,起初学生对影子的变化并没有什么直观感受,看着课文插图还是一脸茫然。于是我将资源库里《我的影子》flas随即播放,影子的变化过程被演了出来,图片非常清晰。学生个个瞪大了眼睛,看得非常仔细。等课件播放完,再让他们说说影子是怎样变化时,他们说得非常精彩。有个孩子还创意十足地拿课文给flas配解说。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争着抢着当解说员,为了当好解说员,他们起先看着课文解说,后来干脆试着把课文记下解说。一节课,学生不但理解了影子的变化,还自主完成了课文的感情朗读,很快背会了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让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自主学习。

2.利用优课资源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优课资源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打开思维的闸门,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感性认识,促使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转化。要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迅速感知。如在学习课文《迷人的夏天》时,我先将公共资源中的图片即时播放,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几幅盛夏的美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夏的气息;而后是听觉,让学生聆听夏天特有的声音,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五官去感受夏天的美;逐渐进入课文学习,通过语言文字共同感受夏天的美丽。这样,学生以感性的方式懂得怎样去发现美、创造美,用敏感的心灵来捕捉生活中细节的美,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小学教资科学范文第4篇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应用教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小学教学中教具的应用进行探索,提出几点应用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主动学习

1前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1]科学教师应当认识学生体验和参与的重要性,利用教具为学生搭建主动学习和实践参与的平台,让学生亲自体会动手制作教具的乐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科学课。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科学教具,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要通过开发现有教具、师生共同自制教具等,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2.1利用自制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重要前提,而利用教具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在具体教学中,借助教具可以达到三种境界:1)开展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2)利用教具融入游戏中设问,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3)利用教具对教学内容进行“武装”,让学生在游戏化情境中进行学习。如果能够创设如此情境,那么对于科学课堂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如在教学“声音”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的教具,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准备了自制教具和乐器。然后将学生按照两人一组进行划分,每组中有一人演奏乐器,一人靠近乐器感受乐器的振动。之后让学生拿出尺子,尺子一端伸出桌面,其中一只手摁住尺子,另一只手轻轻拨动伸出桌面的尺子,感受尺子与桌面碰撞发出的声音。当学生动手实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尺子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怎样才能让它们不发出声音?”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纷纷回答:“是振动让尺子发出声音,如果不想让尺子发声,就不能产生振动。”通过学生的切身参与,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蕴含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2.2通过自制教具突破科学教学难点

因为年龄较小,认知和思维能力尚未成熟,所以小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难点。与传统说教式教学法相比,利用教具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抽象知识[2]。此外,针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动手的方式自制教具进行探究,以更好地领悟要点与难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空气在哪里”这一部分时,由于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这一部分的知识基本依靠教师的口语讲解,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知识本质。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一个能够让空气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装置,让学生直接感受空气的真实存在。教师可以在传统实验装置上加装一根插入水中的导管,在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当导管打开后,学生会看到水沿着导管流进烧瓶中,而里面的空气被挤出来。这一神奇的现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接下来的课程也会听得更加入神,从而牢牢掌握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具体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在教学“小孔成像”时,大部分学生难以想象小孔成像的原理,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教具实施教学,突破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中,需要准备的器材有遮光罩、一张带有三个不同直径小孔的白色卡纸、一块磨砂玻璃做的透镜、一根蜡烛。安装遮光罩之后,将玻璃插入遮光罩一端的凹槽中,再将卡纸插入另一端的槽中,这样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就安装完成了。把实验盒放在蜡烛的前方,将有小孔的一面对向蜡烛,让小孔与烛火中心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逐渐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此时可以看到玻璃上呈现出烛火倒立的影像;之后继续调节至卡纸上最大的孔处,此时可以看到玻璃上呈现出烛火倒立的最大影像。学生通过这一现象发现,小孔成像由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同时,教师应给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然后分组实验,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的模型,通过自制实验器材和探究实验来获得全新的感悟,深入理解小孔成像原理的精髓。再如在教学“有趣的沉浮现象”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体沉浮的原理,教师可以搜集32个跌打丸的空药壳,将班级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4个空药壳,要求学生在4个药壳中分别装入少量的沙、装满沙、装满水、装满空气(实际上是空的)。实验之前,让学生用手掂量一下装有空气和装满沙的药壳的重量,然后将两个药壳放入水中,通过观察发现:轻的药壳浮在水面上,而重的药壳沉入水底。随后,分别将空的、装满水和装有少量沙的药壳放入水中,却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装有空气(空的)和少量沙的浮在水面上,而装满水的悬在水中。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学生最终得出结论:“沉浮物体的轻重应和同体积的水相比较,才符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通过自制简单教具,不但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学生的喜爱与欢迎。

2.3利用自制教具培养创新能力

自制教具是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眼、手、口、脑在一起统一协调,积极探究科学奥秘,充分挖掘大脑潜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3]。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原始教具为原型,自己在生活中选择适当的材料对教具进行创新制作。在创新制作过程中,不但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不同的材料,采用适当的制作方法,让科学知识更加完美地重现。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课时,为了探究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寻找能够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物体。除了尺子以外,有的学生还找来橡皮筋,橡皮筋拉紧或松开时,其振动速度就会发生变化,而发出的声音也会随之改变;还有的学生拿来玩具鸟笛,通过推拉鸟笛上的铁丝来改变空气柱的长短,这样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后,他们会自主分析总结,并归纳出结论:较长、较松、较粗的物品振动较慢,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沉;而较短、较紧、较细的物品振动速度较快,发生的声音也相对尖锐。由此可见,通过自制教具,学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无限乐趣,并牢牢掌握科学知识。在模仿教师制作教具时,学生可以更为深刻地了解所学知识,而且可以运用自己的方法来改进教具,使其更符合认知规律和使用习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2.4用教具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科学教学仪器逐渐磨损与老化,加上学校经费原因,不可能随时购买,仅仅依靠指定厂家的仪器实施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另外,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断发生改变,发现很多过去的教学器材无法完全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教具,通过简单易操作的科学教具,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解决现有教具的不足问题。自制教具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制作教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适时将生活中的常识与科学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科学现象,拉近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科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容易被不起眼的材料所吸引,他们会产生质疑:这样简单的材料可以被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吗?随之而来的就是好奇心的迸发。教师顺利利用自制教具实施科学实验,会自然而然调动学生的动手欲望。通过自制教具,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并不是那么神秘,只要拥有一颗积极探究的心,就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解释很多科学现象。自制教具的材料一般来源于生活,而且设计过程中运用的知识大部分是学生之前就学过的,所以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因此,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科学教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

3结语

利用自制教具,可以优化科学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深入挖掘教具的最大价值,引导学生亲自经历课堂实践活动,在动手实践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高效目标。

作者:成先锋 单位:高青县田镇义和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1]李红.巧用自制教具激活科学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9):98-99.

小学教资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35-02

1 前言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对于客观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喜欢动手发现新现象、建构新知识。小学科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探究学习的机会。探究是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是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建构新知识,是科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科学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和教具,才能保障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自制教具就成为推进科学探究活动正常运行的先行。通过教具的自制可以填补教具欠缺与不适应问题,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优化科学教学过程、提升科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2 自制教具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自制教具弥补了配备教具不足的问题,为科学探究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促进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推进。探究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探究中产生问题意识与兴趣,在问题与兴趣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建构;还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虚心倾听别人意见,敢于面对困难,正确解决问题。自制教具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大胆创新等优秀品质的过程。

3 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自制教具,优化教学过程 科学教学应该以探究为中心。要进行有效的探究,必须要有足够的教具做基础。但是因为学校配备器材的不足,且由于有些器材严重滞后于实验的变化,实验效果并不明显。要弥补这些不足,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具体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只有可行的教具支持,才能将传统科学的讲授式教学有效地转变为探究式教学,真正突出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真正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与点拨者。

如在做检测导体与绝缘体的实验时,教材中配备的教具是一个简单的电路,如果用这个电路来检测,一些内阻较大的物体也会被检测成绝缘体,更没有办法利用这个装置对非纯净水、人体、大地进行检测。在没有可行教具的情况下,教师只能口头讲述,告诉学生非纯净水、人体、大地是导体,因为没有亲身经历知识实践过程,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难激发起来,印象不深,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非纯净水、人体、大地的导电过程,教师利用音频振荡电路制作一个检测导体与绝缘体的装置,这个装置可以通过声光显示物体的导电情况。在检测导体时,装置就有声光显示,装置随导体电阻的增大而声音越小,光亮越低;在检测绝缘体时,装置就完全没有声光显示。在进行探究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个装置对木头、塑料、各种金属及日常用的铅笔芯等进行检测,让学生明确导体与绝缘体,然后让学生检测非纯净水、人体与大地。由于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学生有效掌握了新知识,也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

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可以由教师自制教具,而最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制教具。学生制作教具的过程是接触科学知识与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提升动手实践与操作能力的过程。学生刚开始制作,可能会有难度,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会逐渐得以提升。科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要求学生制作教具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制作教具,如做万花筒、简易的红绿灯、磁铁玩具等。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进行制作,学生经过实践与操作的过程,制作能力会随之提高,创新意识也会在动手操作中不断产生。

当然,学生的制作不一定都是以创新为目的,但是即使仿制性的制作,也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学生自制教具必然要面对一些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经历失败的考验,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正是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情感经历过程。学生亲身制作、亲身体验,这是科学课的精神内核。

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发挥想象、勇于创新是制作高质量水平教具的重要条件。要把教具制作活动作为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仿制性的教具制作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实现教具制作的创新。这就需要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所制教具的使用目的,向学生提出教具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构思,设计教具创新性制作方案。方案要说明学生科学探究的主题、教具设计过程、教具使用的材料、教具制作的方法、教具制作过程、教具设计制作过程中参考哪些资料作为依据、教具创新之处等。在方案设计完备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审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论证,对不妥之处进行修改、完善,避免制作的盲目性。与此同时,学校与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创造条件,如实验室可以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验场所与条件。这样,整个设计、制作、完善与调整等环节都由学生亲自参与,所需要的材料可以由学生自行解决,提倡利用生活中的简单物品与废弃物品,通过设计与改造成为有用的科学教学教具。

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新技术、新材料,并有效运用于开发与自制科学教具。在自制教具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评选优秀教具活动,对学生的优秀制作予以表扬与鼓励。

运用教具,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为推进科学探究的开展,教师自己要制作教具,还要引导学生制作教具,但最终目的是利用自制教具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增强科学探究效果。如“光的反射”一节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光的反射及运用。光是通过直线形式传播的,如果这个规律只凭教师讲解,学生并非亲眼所见,就没有说服力,学生也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对上节课的演示箱进行改进,在箱内放置一面镜子,当光源的光照射到镜面时,学生通过观察就很容易得出“光的反射也是直线传播的”结论[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很容易得到突破。并且,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还发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是对称的,虽然对这一规律在描述时不够科学与严密,但是要表达的意思已经体现了这个规律。所以,巧妙利用学具可以促使学生发现科学规律,丰富科学知识。

4 结语

总之,自制教具将科学性、实用性与创新性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在自制教具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直面挫折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合作与互动中养成了倾听别人意见、善于交流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另外,自制教具推进了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