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矿产资源的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D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162-01
随着矿产资源被过多地开采,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策略已经摆上了舞台。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要针对目前开发现状,致力于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进行多元化开发,使矿产资源既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又能有效地缓解矿产资源开发危机。
1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利用率
1.1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从政策上给予保证
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开发利用不但要确保矿产资源得到有效开发,还要保证开发过程中对废矿、以及对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开发的利用率。国家相关部门已对资源综合利用出台了相关的规定,还在税收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这种条件下,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确保矿山企业高度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并建立相应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考察奖惩制度,杜绝废矿的产生,使我国的矿产资源受到破坏。
1.2 要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伴生矿产资源。针对这些伴生矿产资源,相关部门要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促进伴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在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时候,要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让矿产资源中的伴生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不能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新建项目的审批关,要将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放在首要的位置。政府应该将单一经营向采选冶联合经营过渡发展,完善矿产加工项目准入制度,实行伴生矿产资源中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回收。
2 加大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力度
2.1 提高金属回收率的工艺探索
在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提高金属矿产资源尤其是贵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要加大开发单位的技术力量投资,要提高金属尤其是贵金属回收率的工艺探索。以通化地区为例,要加大对温饶矿产资源的利用力度,首先要重视贵金属的回收率的工艺探索。地区可以组织相关技术力量研发一条切实可行的处理加压浸出渣等可以有效提炼贵金属的工艺处理技术,同时还要加大对设备的投资力度,使贵金属回收率大幅度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在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中发展地区经济,带动工业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2 培育示范点,探索综合开发利用新路
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大,使得通化地区乃至全国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大。因此,有效开采富矿,探索贫矿的开采新路已经成了重中之重。因此,每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都要认真贯彻省、市制定的相关细则,探索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新路。对综合开采利用好的,要培育示范点,以开采园区作为突破口,建立中长期规划,杜绝矿产的资源开发的暗箱操作,让砂石、煤矿业能够成为亮点,让其他金属矿业的开采有效进行,有力拉动地方的经济发展。
2.3 培育加工企业,鼓励企业自主创办科研院所
在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中,当地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要求加工企业提高综合回收水平,并根据企业的综合开发利用率进行年度考核,并将结果与扩大生产规模挂钩,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另外,地方要鼓励企业自主创办科研院所,提高技术投资,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采能力的研究。各级政府也要加强基础研究,制定相关奖惩措施,为综合回收利用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要有效确保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环境为核心,高效率、低排放进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
3 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
3.1 高度重视和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环境为核心,能够有效地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化地区乃至全国要想走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子,就要重视并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即对主矿体进行很好的开发利用,也要对共生和伴生的稀散贵金属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而不能作为尾矿、冶炼废渣被遗弃,造成资源的二次浪费。
3.2 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
目前我国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现状让人堪忧,对伴生稀散贵金属回收的忽略和放弃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对矿产资源要加大综合回收率,首先要研究伴生矿产资源,要采用新技术,培育新工艺,引进相关人才,使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得到足够的重视,也要逐步在成熟的工艺技术的指导下进行主矿产品和伴生共生矿产资源的回收,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总之,加大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就要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发展和推广。只有通过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才能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有效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
牧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之间形成各种分配关系。主要渠道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通过各种政策框架下(如税、费等)用行政手段资源开发企业的利润进行利益分配。接下来通过案例进一步说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情况。图1是“世界银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课题组”根据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纳林沟煤矿价值链计算得出的。
图1 纳林沟煤矿企业、政府、社区和社区农牧民的利益分配情况图
以上分配情况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大部分利益企业获得,其次就是政府;而资源所在地农牧民,仅仅取得了极少部分的利益。在政府间的分配关系中,又形成了中央政府拿大头、地方政府取得部分利益的分配关系。资源开发企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获得了一半以上的受益,但是企业是否更多地承担了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外部性问题呢? 现实中显然相反,因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导致资源开发所形成的外部性问题转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因此企业 “理所当然”地对环境与资源进行了利益最大化的开发。
(二) 社区农牧民参与利益分配的渠道及存在问题
入股的方式分配企业利润。一些小的资源开发型企业为了得到当地农牧民的支持,吸收一部分当地群众作为股东。这些股东通过利润分成,获得一定的受益。同时,企业在税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给当地村委会用于公共事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资源开发企业是中、大型国有企业的话,当地社区和农牧民很难参与到这种利润分配中。
土地补偿费。土地补偿费主要由两种方式获得:一是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向社区及社区居民征用,租赁土地而支付的补偿;二是因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如土地塌陷、水资源下降等)影响土地生产力,矿产开发企业对当地社区居民的赔偿。企业对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等居民的赔偿起初是通过企业和社区农牧民之间协商来完成的。随着资源开发的不断成熟,这种赔偿机制也越来越完善,各地都形成了不同的标准,也专门成立了补偿办和煤炭协会等。然而征用土地和租赁土地而获得的补偿费,仅仅解决了这一代人失地后的生活问题;农牧民还有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下一代人靠什么生存的问题。
生态移民费。由于资源开发,资源所在地的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极大地影响,一些土地被淹、塌陷、环境污染,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态移民,把原来居住的居民搬出去。费用是企业和当地政府共同承担。当地居民在生态移民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生态移民破坏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环境,对其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劳务收入。资源所在地农牧民,一般都可能在资源开发形成的产业链相关环节中工作。由于资源型企业用工的习惯,当地农牧民很难参与到企业的基本工种中(如采掘、加工、管理层等),只能从事和当地较为密切关联的保安、保管等工种。随着资源开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成熟,从事资源开发型企业里工作的人不断减少的趋势。如图2 ,以采矿业从事职工人数的变化来看,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带动就业率的机会不那么高。除了山西省的从事采矿业职工人员一直在增加以外,其它省的职工人数的增加不那么明显,内蒙古2002年开始采矿业职工人数明显减少,从2000年27.2万人减少到2009年时17.9万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采矿业更加现代化 ,从事采矿行业的人员可能会不断地减少。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对企业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简单的资源补偿。为了改善企业周围的生态环境,企业直接的做法就是投入一定的财力,对企业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如园林规划、种草、种树等。还有整理土地、恢复植被、水土治理等需要很大一部分资金,因此生态环境破坏的面积不断地向外扩张,最后导致生态移民的下场。
二、牧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一) 牧区资源开发企业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支撑不足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关于生态补偿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但是从企业的角度进行立法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通过以上牧区资源开发企业和政府以及资源所在地农牧民之间利益分配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地农民在资源开发企业那里获得的各种补偿往往是“一次性”、“临时性”的,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面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缺乏科学的草原征用、占用补偿标准;牧区农牧民的土地被征用后,残留地和相邻土地受损极易被人忽视。另外,牧区资源型企业运输资源过程中占用草原、破坏草原时,当地农牧民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有时这些矛盾尖锐到重大社会问题。
(二)牧区资源开发企业生态补偿和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从发达国家的生态补偿经验来看,环境方面的投入占到GDP比重的2%―3%左右时,才能对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了397983(亿元),2010年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总支出为2441.98(亿元),占GDP比重的0.614%。资源税收在财政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无足重轻,导致影响着财政支出对环境方面的投入不足。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资源税,1991―2010年之间从未到过财政总收入的1%。2011年9月21日国务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但是与国外相比税率还是较低。如煤炭为例,中国煤炭的税率是1%的从价税再加上每吨0.3―5元,而在澳大利亚煤的税率是5%―7%,加拿大西北领地是5%―14%,密歇根州是7%。
(三)牧区资源开发企业生态补偿缺乏科学的补偿标准
通过上述政府、企业和当地农牧民之间利益分配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无论是对生态补偿和其它(征用、占用)性补偿都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很强,基本上是和当定牧民之间博弈的结果。补偿标准基本上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这样的补偿方式容易出现“过补偿”和“低补偿”的现象,忽视补偿的空间差异。补偿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补偿标准细化度不够,又不能因地制宜,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和矛盾。
(四) 牧区资源开发企业生态补偿过程中监管评估机制不健全
牧区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过程中实行的是本部门上级部门监管和评估下级部门的工作,不仅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监管,而且缺乏独立的评估机构。各种经济利益驱使下“低门监”准入的现象时而发生。评估标准不科学、监管手段落后,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意识淡薄,现行政绩考核模式的影响下,只追求GDP增长的思想没有彻底改变。由于生态补偿资金未纳入财政预算体系,部分地方在资金收取、管理和使用方面较为混乱,被截留、挪用的现象时而发生。
三、牧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牧区农牧民在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过程的参与程度
明确制定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中国对很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所有权制定了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任何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要依法取得勘探权与开采权,也就是说只有国家才有权对资源进行开采。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规定,草原是以嘎查为单位的集体所有;显然这和草原上的矿藏是国家所有之间有矛盾的,也就是说容易发生法律和法律之间相互抵御的现象。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把集体经济组织和当地农牧民排除在资源开发主体之外。还有在现实实践中,代表国家对资源进行《依法开采》的经济组织和个人是非地方经济组织和个人,因此资源开发企业和地方牧区农牧民之间利益矛盾非常尖锐。确保社区农牧民在生态保护和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真正做到社区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性。
(二)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生态保护融资渠道,改变政府对生态保护投资主体的局面
改变“环境保护就是政府行为,应该由政府投资,不可能建立社会化投资机制,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认识。改变“政府是环境保护主要的投资主体,企业不可能在环保市场唱主角,只能当配角”的认识,承认政府只是环保市场的投资主体之一。建立社会公益事业有社会办理的原则,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投资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制定符合实际的优惠政策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拓宽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投资渠道。重新科学地核定环保投入占GDP的合理比例,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
(三)科学确定补偿标准
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不仅需要经济补偿,更应该关注生态补偿。研究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防止“一刀切”的政策措施,合理确定补偿范围。应该草原生态补偿的区域分得更细一些,使补偿标准更能体现区域的差异性,增强将科学性。
(四)加强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 深部矿产资源;矿产勘探;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TD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109-02
1 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现实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解决矿产资源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背景下,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矿产资源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这导致了当前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类似于煤炭、石油、钾盐等大宗矿产难以满足需求。由于贫矿多,选矿难,致使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提高[1]。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的严峻性迫切需求加强深部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1.2 提高我国矿产资源抵御外来风险能力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下,国际范围内的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由此也引发了矿产资源的竞争。如何保护本国矿产资源安全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可见,如何科学、高效地进行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及开发,指定符合本国的矿产资源管理战略,这对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深部矿产资源的产出特征分析
提高深部矿勘查与开发的成效,离不开对深部矿特征的研究。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结合已有的经验,主要是从识别深部矿产资源信息的途径入手。鉴于深部矿床埋藏于地表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实际操作的技术条件有限,难以获取其准确信息。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其主要特征。
1)深部矿产资源矿化信息的一般规律:深部矿产资源往往深藏于地下,其地理信息一般都较少地有体现,这无疑加大了对其进行勘探与开发的难度。从现有的深矿探矿经验来看,深矿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矿床原始形成于浅部地表,由于地理条件的变化,现今藏于深部;而另一种情况是其矿床形成原始深度大,至今仍深埋在地表下。因此,由于其形成是由同种成矿作用控制,在原始产出特征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而与埋藏的深度无关。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类型相同的浅部矿和深部矿,其产出特征差异性来自于多方面因素的耦合;
2)地区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深部矿的产出特征不同。在前文分析深部矿产资源的形成一般规律来看,比如而原始形成于浅部但现今位于深部的矿床一般与特定时代的地层,岩层以及沉积构造等因素关系密切。但这些信息都是微弱的,需要综合数据的采集和成熟理论的应用分析。那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深部矿产资源用什么方法,何种技术手段来进行开发,是当前技术创新的努力方向。
3 现有技术条件在深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和不足
自人类认识到矿产资源的利用价值以来,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各种新技术与新方法在深部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实践中得以尝试与探索。
3.1当前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中的主要技术方法
1)经验找矿:即一些经验丰富的找矿人,通过他们自身积累的经验及经验的可靠性来找矿。在工业社会时期,这种找矿方法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在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在应用,如哈默斯利铁矿(澳)和石英山(美)巨型斑岩钼矿的发现。但很显然这种方式在对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中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
2)方法找矿:“方法找矿”是指使用各种技术方法来达到找矿。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
(1)勘查地球物理方法:该方法涉及到技术种类繁多,如今已发展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见图1)。在当前深部找矿需求的推动下,传统的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在向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方向的发展;
1.金矿带;2.粘土岩;3.砂岩
注:矿体下延50m即为矿体埋深
(2)勘查地球化学方法:该方法找矿效果显著,典型的勘查地球化学模型见图2。目前为了解决找矿深度和特殊景观条件下应用效果的问题,在技术手段方面主要从提高精度、分辨能力和深穿透能力方面着手,开发大面积地球化学填图技术、各类深穿透化探技术,进行成矿成晕模式、高效航空化探、新参量型地球化学晕等的应用研究,为深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开辟了新的前景;
(3)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方法:该方法在找矿中获得较快的发展,在深部矿产资源开发实践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其技术方向是提高遥感器的空间分辨率上,开发并广泛应用了成像光谱仪,多维信息合成、谱像模型建立与模式识别等技术。
3)理论找矿:自20世纪70年代前后,成矿理论和模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理论找矿的成功率。比如当前很多深部矿体都是在老矿区和已知矿带上发现的(见图3)。如我国西城铅-锌矿、新疆土屋斑岩铜矿及新疆图拉尔根铜-镍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就是鲜明的一例。
O3tna—下部基性—酸性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组;O3tnb—中基性火山碎屑岩组;Mb—大理岩;Seqsd—绿泥石英斜长片岩;Seqdc—绢云石英片岩;D—紫色变泥质粉砂岩;P1dk-达肯大板群;F—断层
3.2 现有技术方法在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中的不足
前文论述的不同技术方法都取得很好的找矿效果,但鉴于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中的不确定性,就始终都存在着找矿技术方法的研究问题。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度找矿缺乏成熟有效的技术。从当前矿产资源勘探的深度来说,世界上最深的兰德金矿已达4 000m,而一般的也在1 000m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深度一般是约500m,最深的红透山铜-锌矿的采深已达1 100m。因而当前的技术条件和理论找矿的应用都面临着诸多的难题;
2)找矿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应用研究存在局限性。从找矿的实践来看,物探异常存在着“干扰”和“多解性”。化探异常除矿体之外,岩性变化、各类蚀变都可以引起异常。导致在具体的找矿实践中带来了诸多的难题与项目开发风险。比如我国著名的白银厂铜矿区,40多年来进行了各种技术攻关,但很遗憾至今有任何重要突破。从总体上讲,失败的情况远远超过成功的事例;
3)缺少能综合利用各种找矿方法的专业技术工作者。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往往需要各种技术的尝试与攻关,因而需要能综合利用各种找矿方法的技术人员。只有把找矿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以及学科发展之间有效地融合起来;才能完成和发展“一体化”的勘查技术集成问题。
4 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不确定性及提升对策
4.1 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不确定性表现
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地质因素风险、工程风险、设计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这五个方面。在此,就找矿的技术层面分析如下:深部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性风险来自于客观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以及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勘探工精度差,从而带来了项目投资的风险。在找矿项目开发设计方面,一般风险失误较少,但同样不能掉以轻心,以免给项目来带损失。
4.2 提高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成效的建议
基于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提高其开发成效,规避其勘探与开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深部矿产资源的勘探,无论是技术的研发,还是技术上的应用,都要得益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深部找矿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是一项永恒的课题,至今也没有十分成功或成熟的理论技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正是这种深部找矿理论预测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就更显示出加强新一代找矿技术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如何在宏观理论指导下迅速缩小攻深靶区,这就是地质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之一。地质人才是深部找矿过程中能动性最好的因素,通过地质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深部找矿项目的实施,从而在实践中验证与发展找矿理论,对培育和造就地质类创新型人才,不断找到新的深部矿产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成矿理论。从当前找矿理论的研究现状来看,不断有新的成矿理论提出,对深部找矿突破具有指导性作用。比如:深部流体(成矿)作用理论中对地壳流体研究成果提出,有流体活动的地方就有形成矿床的可能。因此这就为深部矿产资源中与流体运动密切相关的Au、Ag、Zn、Cu、Sb、Hg、Sn 等矿床的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们需要在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实践工作中对这些理论加以检验和丰富与发展;
3)建立和完善找矿的技术体系。矿化信息的获取都来自于一定的地理环境,成矿所具有的特殊地址条件,就是我们进行技术找矿的基础条件。从当前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包括物探、化探、遥感等)来看,其一般流程是对有利于成矿的地理环境提取信息,从而判断是否有矿体存在及矿体存在的形态分布,然后通过实验工程加以验证。从这种找矿的实践经验来看,用单一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往往对深部矿产资源的勘探体现出极大的局限性。由于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和深部矿产资源成矿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多学科的互补利用。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对矿化信息提取方面,需要建立具有多学科融合的技术体系,依靠成熟的技术手段,发展新技术,从而建立符合深部矿产资源勘探的找矿技术体系。
5结论
综上所述,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影响着现阶段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矿产资源的安全。因此加强找矿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成矿理论,建立和完善找矿的技术体系,就成为我们提高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成效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矿产资源 勘查开发 问题 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 TD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160-1
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征的相关分析
矿产资源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勘查以及开发利用,成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较大的地区主要内蒙古、山西、四川、贵州等,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与经济区域之间的匹配程度还不太合理。据相关统计分析,我国的铁矿平均品位为33.5%,比世界的平均品位低很多;锰矿平均品位22%,比世界平均品位低20%以上,我国的铝土矿一般也是以一水硬铝石为主,铝土矿中的三水铝石和一水软铝石较少;富矿少,胶磷矿多等等,都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导致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开发难度比较大,在实际的矿产勘查以及开发的过程中要提升对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当前在进行矿产资源勘查时,常用的技术主要有四种,即取样介质研究、偏提取技术、酶提取技术以及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
2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各种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变得越来越多,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开采量逐渐增大,使得我国的矿产资源的供给也变得不足。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以及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近年来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国的小型矿山比较多,尤其是一些个体的矿山,其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各种勘查和开发的机械设备等方面不足,导致很多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浪费问题。比如在开采富矿的时候破坏了贫矿,在开采一些主要的矿种资源时对一些伴生的矿产资源进行了破坏等,导致矿产资源的巨大浪费,是当期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十分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但是由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对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而言,应该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效率的控制。
(2)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前景不容乐观,我国是一个矿产大国,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较少,所以矿产的供需矛盾仍然是比较明显的。早在2006年时,我国的十多种有色金属的储量是世界的第一位,但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比较低,与人均矿产资源的需求相比较而言,是不及需求水平的。同时,我国的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在不断下降,国家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需要各种支柱性的矿产资源,比如石油、铁矿石、铜、等,对这些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目前供应水平不足,例如铁矿80%通过从澳大利亚进口才能满足目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矿产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导致供需关系之间极不协调。
3我国矿产资源勘查与开采的对策
(1)加强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 ,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情况。各种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矿产自己的勘查开采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种矿产资源进行摸底清查,了解我国的矿产资源的总体情况,当前需要做到的就是要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评价的力度,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好坏,才能为后续的矿产资源的开采制定相应的策略。由于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多,数量也比较大,要提高开发利用的效率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加强矿产自己的勘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
(2)以需求为导向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应该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方式转变成为一种立足于全球以及全国范围的需求进行开采的方式。首先要立足于国内的经济生产,对于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各种民生事宜需要的矿产资源保证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其次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各种矿产资源的优势,为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提升奠定一定的基础,以保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帮助。
(3)从大局出发,制定相应的规划。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采利用,应该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对矿产资源开发的行业进行规划,对那些高污染以及高耗能的投资进行严格的控制,停止各种低端矿产加工厂开办,以市场的引导发展,将优胜劣汰的原则应用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业中,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满足环境要求,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4)加强选矿的综合回收水平的提升。对矿产资源进行利用的几个环节是采矿、选矿以及矿的冶炼,其中选矿是最重要的步骤。加强选的综合回收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要加强矿厂的选矿工艺水平的提升,采用各种新的技术和工艺,比如广东的凡口铅锌矿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及中南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研发并且投入使用的高碱工艺、铅锌异步混合浮选工艺、矿浆电位调控快速浮选工艺等,都是比较先进的生产工艺,具有较高的选矿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各种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根据实际的矿产资源情况采取合适的器械设备以及工艺进行选矿。
4结语
我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比较低,在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以及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于存在的一些不容乐观的现状要进行积极的改进,不断促进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今年3月,我参加了由省外专局、省安监局组织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考察团,赴澳大利亚进行了20天的公务考察,对该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工矿企业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其先进理念和科学管理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澳大利亚地处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采矿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并称澳大利亚的四大主导产业。据官方统计,2006至2007年,采矿业产值占澳大利亚GDP的51%。
澳大利亚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管理模式
简明有效的管理体制。澳大利亚实行三级政府体制,分别是联邦政府、州/领地政府和地方政府。国内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都掌握在州/领地政府手中,从而减少了多层审批和多重管理环节,资源管理和利用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通过多年探索努力,澳大利亚的采矿业得到快速增长,一是形成了开放有序的矿业市场,政府退出勘探市场,既减少了大量支出,又设置了一道门槛,让差劣企业望而却步,而优强企业的进入,为国家探明了巨大的资源财富。二是有效控制了环境和安全等问题,基本上实现“零污染”、“零伤亡”和资源循环利用。三是矿产品出口对国际市场影响不断扩大,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占据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先进科学的开发理念。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就地就近布局关联产业,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将矿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开发的基本内容,壮大区域经济,促进社区发展;高度重视公众意见,促进“共同成长”,实现多赢目标是澳大利亚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秉承的理念。
澳大利亚的煤炭主要集中在新州和昆州,矿山机械、机电设备等配套产业和发电厂等下游产业也都比较集中,不存在长途运煤发电的现象。这样有利于对矿产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集约开发。澳大利亚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矿产资源,开放的市场环境,高效的政府服务,吸引了一大批跨国公司接踵而来,成就了“必和必拓”、“力拓”、“OZ”等一批国际矿业巨头。在澳大利亚,矿区供电、通讯、公路、铁路(不允许用汽车运输矿产品)等基础设施由采矿业主负责建设、维护,同时,采矿业主还要承担与地方政府协商好的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一些项目的建设。矿业的拉动力为1・4,每个矿区的开发,都能为当地带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持久的经济繁荣。
此外,在澳大利亚,资源开发的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公开透明,充分采纳公民和社会意见。公民、企业和政府法律地位平等,三者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共同成长”,使澳大利亚的矿业发展保持着勃勃生机。
健全可靠的安全体系。上世纪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实行的是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很大弊端,导致这一时期澳大利亚矿难事故多发,社会压力很大。1994年,澳大利亚将英国罗本斯勋爵的“关爱责任”理论融入其法律体系,逐步形成了“风险评估和参与式安全管理”新模式。其特点一是以风险为基础,以“零伤亡”为目标,矿主、矿工和工会共同制定规章,并参与对风险的评估、控制和管理,政府不颁布标准,也不代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只负责监督企业和员工的执行情况;二是安全责任完全由矿主和矿工承担,政府不承担连带责任;三是加大处罚和法律追究力度,切实保护工人合法权益。
此外,澳大利亚还很注重安全教育培训,政府每年投入工矿业的培训资金是其他行业平均值的3倍;监管部门还设立专职安全监察员,定期对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进行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违法生产行为下达安全指令,如责令整改、停止设备运行、进行行政处罚、停止生产活动等;政府监管部门因人员不足或被监管企业的专业程度太高,还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检查,相关费用由政府支付。
全面覆盖的社保网络。在澳大利亚,法律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至少要购买两份安全方面的保险,一份是工伤保险,另一份是生产经营场所安全保险。没有办理以上保险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安全事故后的保险赔付额度很高(原则使其生活达到受伤前的水平)。
完善持久的环保措施。澳大利亚人的环保意识相当强。在澳大利亚,申请采矿许可的材料里必须有矿区后续计划,即环境恢复计划、包括资金预算。环境恢复计划由采矿业主与矿区土地所有者及当地地方政府共同协商确定,州/领地政府在发放采矿执照时根据采矿业主申报的环境恢复计划预算所需资金一次全额收取环境恢复保证金,闭坑时采矿业主按申报的环境恢复计划进行环境恢复,达到要求后政府返还保证金。若闭坑时采矿业主无力按计划恢复环境或环境恢复达不到计划要求,由政府使用保证金对环境进行恢复,直至达到计划要求。
对贵州资源开发的启示和思考
贵州是典型的“两欠”地区,但这并不是任何“乱开发”和“伪发达”的理由。怎样在资源开发中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科学的理念指导工作,本着“惜我资源、护我环境、利我地方、惠我群众”的原则,建设和谐、生态、环保、循环、安全和现代的新矿区,继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加强矿产资源规划。我国对矿产资源实行国家所有、国家和省两级为主的管理体制。从总体上看,国家宏观规划对全国矿业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但从另一个层面看,国家宏观规划无法全部满足中观和微观的需求。我省部分地、县要么规划缺失,要么规划无法实施,根本上是对矿产资源开发重视不够,法律法规理解不深、政策运用水平不高所致。因此,必须尽快制订和健全省、地、县三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规划,并且实现与上下级规划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衔接、与各专项规划衔接。
提高产业集中度。我省煤矿数量1000多个,从业人员20多万人,2008年煤炭产量1.18亿吨,单井产量只有7万吨左右,约为澳大利亚的1/60。煤矿数量多、单井产能小、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水平差、发展能力弱是贵州煤炭业的现状。因此,一是加快“以大带小”步伐,鼓励大集团兼并、收购控股小煤矿;二是积极支持“以小变大”,引导中小煤矿自主兼并整合,建立煤矿集团;三是新上项目提高门槛,引进优强企业,实行“大区域开发”,将基础设施纳入项目建设内容;四是优化布局,就地就近布局关联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精深加工。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贵州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好、趋稳,但安全状态仍然比较脆弱,工矿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不时有较大事故发生,一些地州(市)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规范矿权流转市场,严禁各类炒卖矿权行为,杜绝为追求暴利冒险违法施工、生产和作业的现象;二是建立工矿退出基金,健全退出机制,让不符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顺利退出;三是开展好各个专项治理,打好煤矿两个“攻坚战”;四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特别是主体责任,加大追究力度;五是推进矿山标准化建设,从治理隐患着手,推行风险评估和参与式安全管理模式。六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培训;七是推进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八是加强媒体舆论、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