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基础理论知识 动手能力

根据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由于理论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理论研究和学习的作用在于便于让学习者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地实现对该学科的掌握,以便进一步掌握该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提升实践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律。

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非常良好,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壮大,各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认可。不可否认,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确实应该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滑向一个极端――片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甚至否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致不能很好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学生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要具备继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片面强调学生实践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容易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方面片面的追求,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一)片面注重学生实践(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这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脱节,并且不利于学生对实践系统的理解,容易导致学生朝着“机械者”发展。而实践总是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实践,即使以工科性质的实践锻炼,也是具有局限性的,毕竟实践的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较大的变动,而没有理论的支撑,稍微的变化将会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新工具的顺利操作,如此原来的实践的培训效率将是极其低下的,甚至付出的将成为沉没成本,这将是对我国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理论学习的缺乏,将导致学生难以承受将来知识自主拓展的需要。由于理论抽象性的特质,所以学习起来是很枯燥的、繁琐的,但是它却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迅速地掌握理论总结的方法,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总结和实践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此外,理论学习的这一特质还可以使学习者保持知识体系的适时更新,从而为学生将来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缺乏理论基础的实践将进一步促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即“职业性”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我们的理论将无法实现进步,进而实践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实践中的问题必须及早发现,虽然直接操作者(这里指的就是我们这些通常称为“高级技师”的群体)不能解决问题,但是一定要具备发现问题并将其表述出来的能力,这里需要他们具备相应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尤其在方法论方面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程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通常只能依靠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才能解决。否则,实践将只能限于实践本身,而没有较显著地推动其本身及理论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培养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构建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而且需要构建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社会发展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职业教育的状况和水平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要靠高层次的专职研究人员,还要靠那些直接的社会实践者的积极和有效参与。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贯彻以下策略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改变课程设计中实践课一边倒的倾向,适当增加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在注重实践课开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还包括其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要注意增开一些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自主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具备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甚至发展理论(即创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二)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开阔的思维。鉴于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基本素质较低,他们的思维通常是比较有局限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应地发散,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要求。

(四)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的适应性。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枝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五)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实践与理论(原理)的结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这里包括两方面:其一,有些基础理论知识无法实践或者讲实践成本过高,不应该搞实训;其二,需要实训的,也必须做到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强的单个知识点应该及时进行训练,而对那些具有综合性质的知识体系则应该注重实训的综合性,以便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进行考核体系的科学调整。

当前的自然科学对实践及实践中的创新考核体系建立是比较完善的,对社会科学方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考核由于其教学成果(即学生)的表现难以及时显性化,因而还不是很完备,考虑其结果的滞后性,拟应对学生建立一种长期的跟踪考核制度,并将重点放在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核上。

此外,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给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为他们一生的工作及接受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敏.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2]唐庆生.职业高中的地位、作用、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3]杨君莲.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专业衔接;衔接模式

作者简介:王文毅(1963-),男,湖北襄阳人,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教中心课题“技能型紧缺人才形成机理与对策研究”(编号G2013C023),主持人:王文义;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工作过程为经,以职业能力为纬,构建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编号2013B442),主持人:王文义;湖北省职教学会课题“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研究”(编号ZJZA201304),主持人:王文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3-0072-04

教学内容是在对工作过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对工作过程各要素所进行的合理抽象,是从教育角度所进行的重新建构和排序。对青年学生而言,他们天天接触的社会环境只有学校,学校的生活[1]。因而,教学内容源于工作过程,高于工作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必须以工作过程为理论基础。

一、从职业教育认识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的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而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有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6个要素;每一工作过程包括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6个步骤。职业不同,6大要素所体现出来的工作过程的特征不同,6个工作步骤的具体内容也不相同;但是我们从具体变化的工作过程的要素中,把握其相对固定的步骤,从而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思维能力训练,习得一个指导行动的思维方法[2]。

工作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是人的脑力或体力劳动,反映劳动主体的技术技能活动,因而“工作过程”不是“生产流程”,具有人的能动性;工作过程指企业内部发生的某项业务从起始到完成,由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经多个环节协调及顺序工作共同完成的完整过程,因而具有程序性、动态性,如产品的加工操作过程;工作过程依对象、内容的层次不同而不同,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由上到下、由整体到部分的逻辑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产品的设计过程、内部管理过程;工作过程有其固定的要素和工作步骤,因而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稳定性;工作过程总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某项工作结果或工作产品,因而具有目的性,如制造某项产品,提供某种工作方案等。

“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形式也是五彩缤纷的:如产品销售的商业运作过程、产品加工操作和质检的生产过程、形成解决任务方案的劳动过程等;其结果也是五彩缤纷的:有实体产品如最终产品、阶段产品,也有无形产品如工作计划成果、导游服务、产品保养维修等。分析工作过程依据常见的有: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操作程序、工作场所(生产线、工厂、车间)、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在分析过程中应按照最佳的逻辑路径进行工作过程分析。

工作过程知识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显性、程序化知识,与之相联系的过程性知识以及隐含在工作过程中或物化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显性、程序化知识化是可以“编撰知识”,可以通过理论教学来实现,但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印证,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强化、内化;过程性知识特别是隐含性知识、默会性知识则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领悟、掌握,经过反复练习,成为“习惯”。无论是程序性知识还是工作过程知识,它们都是与一定的职业情境活动紧密相连,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按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序列化。

二、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

工作过程指岗位人员从开始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期间,所表现在时间上是一个变化和流动的过程,在空间上有人和物的位移,在行动上有人操作和物体的运动,在心理活动上有信息提取、加工、储存的过程,即工作过程的基本结构与环节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由于不同企业中工作任务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的不同,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产品类型的不同,其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中时间和空间顺序则不同,采用的方式、手段和工具可能不完全相同,实现工作过程的结果和形式也不同。

同一企业内部,工作过程之间存在并列、递进、包容的逻辑关系或组织关系。相邻两项工作过程之间既不存在复杂程度差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而是相互独立同时开始的关系称为并列关系或平行关系,如护理岗位工作中的门诊护理与住院护理,机械操作中的车工操作过程和钳工操作过程。后一工作过程需要以以前工作过程为基础才能开始工作即为递进关系,如体检中心护理中心的标本采集工作过程和体检资料的记录、保管工作过程;数控操作手动编程按设计一般零件的加工工艺,从确定设备、工装夹具、刀具、量具及切削参数,到编写简单的加工程序,再到录入编辑加工程序;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以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账薄的登记为前提。后一工作过程需要以前若干平行或递进工作过程为基础,则称为后一工作过程对前面工作过程的包容关系;病区治疗护理包含病情观察、标本采集与送检、护理文书的处理、心理卫生与精神护理等工作过程;机械组合体的装配过程、财务分析过程等。

正是由于工作过程之间存在并列、递进、包容的逻辑关系或组织关系,才在工作领域中形成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工作任务,确立了岗位的宽度范围,决定了不同工作岗位的操作的复杂程度,提出了不同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差异,指明了不同岗位应具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体现为专业教学过程应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工作过程之间的组织关系,形成了职业教育领域同一专业的不同层次需求,并决定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衔接的宽度的范围、就业面向岗位衔接的形式、教学内容衔接的模式、学习范围难度的划分与选择。对工作过程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职业能力组合,它是我们确定学习范围、划分学习模块的基本依据,从而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课程、不同学习情境。如我们可以对数控技术的相关工作过程划分为:(1)生产文件的识读;(2)金属切削加工过程的认识;(3)数控设备的操作;(4)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5)数控设备的维护与维修;(6)加工质量的检测与控制;(7)生产的组织与管理;(8)工时定额、材料定额计算;(9)产品营销;(10)售后技术服务等。可分别按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组合成不同学习内容模块,从而实现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我们还可对其中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具体工作过程细化为文件管理、生产组织与调度、现场管理、生产准备、生产安全常识、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等,其中文件管理、生产准备、生产安全常识构成学习情境一、生产组织与调度、现场管理、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估构成学习情境二等等。

三、依据工作过程,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

职业在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具有特定的职业功能,职业不仅规范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也可以规范职业教育专业就业面向岗位(群)、培养规格、课程和教学的标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要遵循和模拟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

(一)专业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专业数321个,并列举了356个高职、198个本科继续学习的专业。现行的高职专业目录(修订一稿)(教职成司函[2014]71号)专业大类19个,专业类95个;专业709个,同时增设了651个专业方向。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同一个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可能面向多个高职后续学习专业(即“一对多”),高职同一个专业新生可能来自中职不同的专业(即“多对一”),其关系见图1。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多元统一的过程,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课程的编排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同一专业中,高职教育能清楚地知道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以中职为参考,否则容易造成课程设置上的重复、断档、脱节等问题。中职与高职专业的“一对多”的关系,要求中职在制定培养人才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兼顾就业、升学、能力拓展多重需要;在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把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岗位迁移奠定基础。中职与高职专业的“多对一”的关系,要求高职在制定培养人才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能力现状,文化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起点要合理、进程安排要恰当、教学标准要适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学效益,追寻教师、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率,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3]。从教育部《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中列举的高职、本科继续学习的专业看,以相近或相似专业为主要衔接形式。湖北省从2015年技能高考的类别(专业)为: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建筑技术类、旅游类、农学类、学前教育、会计、护理等9个类别(专业)。由此可以看出,该省是以专业大类衔接为主要形式,而专业大类衔接的形式更符合中职生的发展要求。

职业教育的岗位定位是学生就业后若干年内能达到的预期岗位,而不是起点岗位,应与职业教育层次相适应,有一定前瞻性,引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考虑到学校之间错位竞争的需要。专业岗位的衔接有并列式、包含式、交叉式等形式。并列式的岗位衔接适用于非相近专业的衔接;包含式的岗位衔接适用于相同专业和岗位职责要求“上移”的衔接情况;交叉式的岗位衔接适用于大类专业的衔接情况,其关系见图2。

(二)教学内容衔接的模式

工作过程是教学过程的基础,教学过程不是工作过程的影像,它要考虑教育价值、学生的能力发展顺序、教学组织的因素,是工作过程的合理抽象。坚持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的理念,教学过程要按工作过程知识的由简单到复杂或业务顺序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知识所涉及的业务环节的时间先后顺序化教学内容,反映工作过程间的组织关系。

与岗位衔接形式相对应,教学内容的衔接模式有纵向延伸模式、横向扩展模式、横纵延伸扩展模式等。对于并列式的岗位衔接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横向扩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随着专业的改变,职业岗位相应发生拓展,工作过程的具体内容随之发生变化,学习内容的范围不同,学习获得的是职业能力获得扩展。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获得的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层次上不一定比后一阶段所获得的低。在这类衔接模式下很明显继续学习得到的是职业技能范围的拓展而非同一职业范围内技能水平的提升,因此这种模式下对课程的衔接不要求太强的连贯性。对于包含式的岗位衔接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纵向延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内容不仅表现为复杂程度的加深,往往还伴随着范围的扩展,高等职业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资格要明显高于中等职业教育,表现为在相近的职业范围内级别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还是十分有利。这种衔接对技能要求高且训练时间长、技术含量高、操作需要隐性知识多、社会需求量较大、实行职业准入程度强的专业非常适用。对于交叉式的岗位衔接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横纵延伸扩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每次从低一级的职业教育向高一级职业教育的晋升不但意味着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且意味着专业技能范围的拓展,这种模式是横向扩展模式、纵向延伸模式的综合。

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时年龄较小且对专业知之甚少,选择专业存在一定盲目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成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原有专业的认识可能会发生改变,或对其它的职业、专业形成了浓厚的兴趣,导致需求的改变;也可能在中职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专业认同感,专业意识得到强化,职业观念到内化。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4]。在课程设计时,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要求,寻找“最近发展区”,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时,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以及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的相对独立性和任务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阶段应完成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出既与整体目标相一致,又能体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课程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课程体系[5]。

(三)学习范围的选择和划分

职业教育课程与学科化课程的显著差异是在学习范畴中融入了工作情景要素,并一开始从总体上把握工作过程的特征,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的整体化感悟与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为职教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课程内容的工作逻辑顺序则是按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过程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实现教学的逻辑顺序与工作逻辑的顺序的统一,体现连续性和顺序性。

在学习内容的确立及划分上,应根据工作任务的难度、复杂程度、综合力度等,将其设计成不同的学习领域和课程学习的不同情境,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之间都是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的,构成一个系统集成的整体[6]。对于较低级、浅易、简单,比较容易完成,熟悉和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和步骤的“入门及概念性知识”,作为第一模块;对于具有一定系统的工作任务,能培养学生基本岗位职业能力的项目,即有了这个项目完成的经验和能力,学生就基本上能够完成行业领域的一般的加工任务,达到企业职业岗位一般的规格要求的“关联性知识”,作为第二模块;对于伴有“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组合难度加大、综合性加强、复杂程度更高的学习任务,作为第三模块;对于综合程度更高的创新情境或迁移拓展情境,需要综合运用各项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实践智慧解决的“不确定性”工作任务时,作为第四或第N模块。一般来说,中职阶段只要完成前两个模块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就行了,后面的模块或综合性项目,留待高职再进一步深化学习;或者说中职阶段主要体现在与工作经验水平相关的操作能力上,以“知道做什么”、“知道怎样做”为主,达到“知其然”的水平;高职则主要体现在工作的技术应用能力上,以“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为主,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参考文献:

[1]龙咏.浅论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23-126.

[2]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13.

[3]蒋新革,等.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4):31-35.

[4]代唯良,等.关于中、高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J].职教论坛,2010(11):54-56.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和谐课堂 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谭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级经济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202-03

课堂讲授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本教学形式,课堂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地方,其组织运行过程是否和谐,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无论是传统的课堂,还是现代教学多媒体的新课堂,课堂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要融洽,要达到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目标,就要创建和谐课堂。要创建和谐课堂,特别是专业理论课堂教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创建高等职业教育和谐课堂的基础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课堂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一是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既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又缺乏现实的针对性以及未来的适应性。二是教学目标的表达过于抽象。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有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过于抽象。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特别是在以往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化,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偏离行动体系。

为做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必须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新的探索:一是确立总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以职业技术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淡化学科意识、体现出各个专业培养的目标的根本特征和职业特征。专业理论知识要有针对性。不能过于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或只重视技能而轻视理论知识的作用,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了解高职毕业生将面临各种职业情况,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其发展空间、职业变化范围、各种职业能力等来确定总体的教学目标。=是分析各门专业课程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以及各种知识的产生、使用情境,在此基础上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以及各个学习章节和每一次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二、课前精心备课是创建高等职业教育和谐课堂的前提

备课的实质是把教材知识转化成教学的内容,要备好课,必须做到:一是全面通读教材。教师上课前要深入钻研、认真通读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的内容,了解教材的结构,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把握教材的轻重环节,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教材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在授课过程中有感情地进行自我表述。二是科学使用教材。现行的教材都是经过教材专家、教研专家、教学专家等反复实验编制而成,科学地使用教材,就是要尊重教材,着重研究编排教材的意图,要理解表面材料背后的所隐藏的丰富内涵,要字斟句酌、深入浅出地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使教材本身承载的教学思想、教学意识、教学情感、教学方法等功能都释放出来。变成教师重视教学、学生易于接受或乐于接受的信息。三是阅读相关资料。高等职业院校使用的专业理论教材相对于高等普通院校的教材来说,内容是简单一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参考、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以丰富讲课的内容,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理解。四是精心准备教案。教案是进行教学的方案。它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计划性,是贯彻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编写教案的过程是进一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过程,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使教师授课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三、转变教学方法是创建高等职业教育和谐课堂的条件

科学而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必备条件和素质要求。根据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范围来引导学生看书、思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并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将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为“学”而备课,为“学”而上课,为“学”而辅导。“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为了“学”,“学”是核心,“教”是为“学”服务的。主要教学模式有:一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二是“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即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以创设职业情境、实行达标教学为突出特征的有关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评价操作规程和策略体系,以目标和情境为切入点,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改革。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系和选择正确、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和带动整个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三是“基于实践导向式”教学模式。这教学模式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和情境中的有意识的行为和反思的过程,即在情境中行动,在行动中建构,力图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助于行动目的的情境,使学生参与职业工作实践,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支持其确立作为一名有价值的社会成员的积极身份。创设实践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支架式教学、项目教学、工作本位学习、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参与具体领域活动,亲身经历接受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开展合作、展示成果、总结和交流经验等完整的工作流程,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的支持和营造研讨的氛围。四是“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原来学习过并延伸过来的语、数、外、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界定为基础辅助教育,在完成一定量的基础辅助教育的基础上,以形成某项技能的要求来编制专业技术培养模块,组织“理论和技能一体化教学”,其特点是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工艺知识,按技能特点分类,建立若干教学功能模块,将理论教学和实习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四、控制课堂节奏是创建高等职业教育和谐课堂的关键

讲课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掌握课堂的节奏。掌握课堂节奏,就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在教学的内容和相关的内容中自如切换,使得课堂充满节奏感,同时也使老师、学生轻松自如,精神集中,不知疲倦,不觉枯燥。如何掌握、控制课堂节奏?一是在讲课前提出相关话题。在开始讲课前,教师可以

先提出一些与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或关键词语。这些话题或关键词语内容应是时事新闻、经济信息、热点话题、权威解读、网上趣事、海外视点、风景名胜、美好回忆、幽默玩笑等等,如近期的主要话题和关键词语有美国次贷危机、奥林匹克运动会、三聚氰氨、G2O峰会、甲型H1N1流感、大学时光、同窗情谊等,可以在讲课前在黑板的右上方写上这些话题和关键词语。二是变换节奏讲解相关话题。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其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约为二十五分钟,在二十五分钟左右特别是在学生表现出疲倦时,需要变换课堂节奏,因此。教师应在讲课过程中巧妙地从讲授专业理论内容转变换成讲解相关内容,即对课前提出的相关话题或关键词语进行讲解,使课堂充满节奏感,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到新鲜好奇,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使学生增加了对热点新闻、经济动态等方面的了解。三是课堂小测验。让课堂充满节奏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需要学生参与,课堂小测验是让学生参与的最好方式。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几道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或问答题,在讲课过程中需要变换课堂节奏时,让学生在课堂作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加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与合作,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兴趣,既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起到改变课堂节奏的作用。

五、活跃课堂气氛是创建高等职业教育和谐课堂的氛围

课堂气氛应是生动活泼,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是酝酿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言行和情态以及组织教学能力决定课堂气氛。教师有了主导地位意识,就会重视学生的情态和信息反馈,就会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在讲课中就会只注重对教材的宣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和表现是不应被忽视的,如学生在表情上有疑惑和在课堂上有睡觉的现象,就会立即反馈给老师,这时老师就马上需要对课堂气氛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有: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拉进了师生关系的距离,使师生关系变得亲近自然;老师提问,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整个课堂就变得活跃起来。二是说话幽默。所谓幽默,可以根据亲身经历,讲述自己可爱人生。或根据所见所闻,讲述社会奇人趣事,或使用一些特色语言,如“地方方言”、“通俗语言”、“网络语言”,使课堂达到风趣幽默、活跃气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制定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06,(4)。

[2]颜景信,“情境――达标”式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5)。

[3]王泽荣。赵青梅,学习心理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4]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5]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师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47-03

在高等职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主要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所应具有的一系列职业技术实践能力与工作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原因不仅是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之间不协调;或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专业理论课程太多而实践课程太少。重要的是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存在着差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完成质量取决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做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使他们能承担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他们的责任,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

1、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职业教育能力素质不高

目前,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队伍的大都是由专职教师和部分聘请的兼职教师组成。其主要来源有普通高校、普通师范院校、高职学校留校生,工矿企业技术人员,社会兼职教师等。专职教师在学历条件、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和普通话方面都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要求,但他们的专业技术知识从书本到书本,大多没有从事职业技术实践工作的经历,缺乏实际职业技术工作技能和经验。兼职教师主要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主要是针对职业技术实践教学的需要而聘请的,他们所缺乏的是职业教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没有教学经验。因此,职业教育教师整体素质也就无法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特殊要求。

2、专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研能力薄弱

专职青年教师中很多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没有经过系统地教育教学培训就快速进入职业教育者的角色,登上讲台,实现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这使他们未及熟悉了解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就已开始了他们的职业教育生涯。这些青年教师绝大多数都具有系统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善于接收新鲜事物。能很快地将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教学辅助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但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经验,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欠妥,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不是很到位;讲课时紧张僵硬、表现为不自信;背诵式教学;在问题分析上,显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失去吸引力,致使无法将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师的职业修养及职业技术能力等方面青年教师还存在差距,实际职业教育教研能力薄弱。

3、职业教育声望不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

由于传统文化观念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常被看作是二流教育。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往往是高考成绩达不一本、二本、三本普通高校录取线的高中毕业生。就读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是一种无奈地选择。高等职教生源质量远不如普通高校。加上存在高职教育院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学科化倾向严重缺乏灵活性;职业技术技能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和生产技术发展同步,造成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缺少特色,缺乏吸引力。高职教育教师的地位也不如普通高校教师那么受人尊敬,感到光荣;如果教师培养机制、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跟不上的话,优秀青年职教教师为了寻求更大发展空间,采取考取硕士、博士的方式离开职业教育院校,这严重地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很难吸引优秀职教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能力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能力,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学习,达到掌握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或技巧,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职业能力是判定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能力是一个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

1、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教师的一般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精通的学科知识,能遵循教育与教学规律,在认真钻研教材,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材所包含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能力。

教师的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所必须的并在职教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技术能力的综合。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能专门人才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如教师要有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科知识,教学活动中能很快地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技巧。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二者是有机地联系着的。只有彼此协调一致,才能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

2、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模仿力和创造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模仿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很快学习掌握经验丰富老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按提供的教学式样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创造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定目的的创造或发明出有社会价值的、独特的教学成果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模仿力与创造能力也是互相联系着的。教师教学的模仿活动一般都包含有创造性的因素;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活动也包含有模仿性活动,而且教学的创造能力也是在教学模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一名青年教师首先要向经验丰富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这说明这位青年教师有了模仿能力,一旦他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娴熟了,会主动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寻求新的教学成果,说明这名青年教师有了教学的创造能力或教学创新能力。

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教师的认识能力属于认识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从认识活动开始的,它是一般能力中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认识能力的有机结构就是智力。它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

教师的操作能力,是在教学工作认知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作用于学生的能力,即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它是一般能力中操作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教师的社交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能力。它包括与教师内部成员之间和教师与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能力。既有同事合作型交往,也有服务型交往,用以保持协调和融洽,并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缺乏这种能力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教师的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是相互联系着的。教师依靠教学活动中的认识能力去调节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教师又是在教学活动和人际交往中认识教学规律并提高教学认识能力的。

上述三个方面的教师职业能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整合,就形成了教师所特有的职业能力,从而有效地调节教师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三、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青年教师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后,要快速进入职业教育者的角色,登上讲台,实现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成长为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并愿意将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追求。首要的是青年教师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培养;要使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则要在完成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做好的青年教师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完成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激励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认同度,稳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认同度和做好青年教师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工作?

1、不断激励,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认同度

青年教师起初来到职业教育学校走上教师岗位,其内在心理需求有多种,如职业谋生的需求、职业兴趣的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需求等。通过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兴趣了解得知:有不少青年教师开始从教,都是以职业谋生为最主要的因素,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不高,具有某种无奈的潜在心理。特别是对于那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青年教师,这种无奈的潜在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无论青年教师出于什么样的需要和动机,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时,尽管是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每每会表现出高昂的工作热情,充满青春活力,干劲十足,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一心想好好干一场,做出一番成绩来。

首先,学校要把握青年教师这种具有积极向上,渴望进步的心理,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自我,赋予他们相应地教学重任等,使青年教师保持和发扬这种激情,及时肯定和赞赏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体会到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成才、成功机遇不比其它领域少,促使他们不断增强自尊和自信,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其次,学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等,建立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把学校的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帮助青年教师确立其职业生涯的目标,使每个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实现自我价值;使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形成一个整体;使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同步进行。这样,会增加教师的“归属感”,使每一位教师感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激情。

学校的培养关心,能有效促使青年教师由谋生需求而追求职业基本满足,由职业基本满足而产生教学创新的高级需要,这种递进深化的发展,能使青年教师逐步将干工作变为干事业,将敷衍谋生变为职业理想的追求。

2、注重岗前培训,青年教师一般能力的培养

青年教师职业教育的一般能力从知识构成上来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承担教学工作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教学中能驾驭教学过程的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政策法规知识。为做好青年教师职业教育的一般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制还不完善的现状下,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引进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高等学校的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来充实教师队伍时,要认真考核毕业生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否具有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样可以用较短时间来解决青年教师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度和一般能力的培养。

其次,青年教师进校后必须注重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以帮助他们尽快进入青年教师的角色。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政策法规和教学基本功训练。帮助青年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规律、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教育政策和法规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使得青年教师在备课时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按纲施教;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灵活使用教材;在课堂上能运用普通话讲课、板书工整规范、课程设计合理。使得青年教师能顺利地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第三,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类教学名师进行公开教学或举办讲座,要求青年教师听课观摩,利用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认识能力而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做好对青年教师一般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科知识转变为教学能力,缩短青年教师的教学适应期。

3、强化专业实践,青年教师特殊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青年教师的特殊能力指的是青年教师除具有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外,还应掌握本专业的行业职业工作技能,职业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就能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有很好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领学生顺利地进入职业岗位。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专业教师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职业教育青年教师特殊能力形成的培养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校内实训基地是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方便之处

青年教师在完成一般能力的岗前培训后,就应让他们到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去学习并承担一定的实践指导教学工作,让他们在实践指导教学的压力下去发现自己职业技能的不足并努力学习专业实践教学技能。青年教师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指导教学工作的好处:一是比离开学校单独去企业学习便捷、方便,不影响企业生产;二是可以解决在企业学习中无法满足的实训科目学习;三是不受企业生产时间限制,青年教师可以反复、多次、随时的在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练习,直至掌握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2)企业单位实践锻炼是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在优秀企业单位建立青年教师实践基地,完善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业单位进行定期实践学习制度,为青年教师掌握、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在具体安排上,一是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去实践锻炼;二是合理调整授课任务,空出适当时间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有针对性的挂职学习;三是借助青年教师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之机,要求青年教师边指导管理学生边自身进行实践锻炼,做到在“教中学”、“学中教”,把教和学融为一体。

(3)培训进修是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通过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加大青年教师技能培训力度。帮助青年教师学习、更新、深化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工作技能,把握职业发展动态。其做法是:每年年初都要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去参加各种培训机构或高校组织的业务培训班学习,提高青年教师从事职业教育要求的技能水平,并限定时间要求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劳动保障部门或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技术等级鉴定,考取相应地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把获证与实践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4、营造科研氛围,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是教师,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创新意识和素质,直接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能力。青年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科研素质,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才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思维方式等,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首先,应建构有利于青年教师创新和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人才评审制度。每一级技术职称的任职资格除了有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外,还要有相对应的科研标准,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其次,应建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在考评时,必须将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量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考评后,对教研或科研成就突出的教师要及时发现、重点培养,为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要明确教学、科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青年教师通过科研工作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强化科研管理。学校应做好对青年教师的科研选题、科研项目策划的引导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科研规划方案,凝练出学校具有明显特色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一支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和学术梯队,营造出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燕逸、张恭敏、黄强。职业心理学[M].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教学对策

1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培养,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高职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比较匮乏,通过实践能力培养来弥补,这样社会综合竞争能力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并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计算机专业未来发展必然向着智能层面,可以将信息化技术体现在其中,从而达到最佳发展建设效果,协调好技术方法之间的整合形式,才能为学生营造出更适合专业技能提升的环境,避免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与方向不明确。虽然计算机教学发展方向已经十分明确,但当前仍然存在一些教育方法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计算机课程教育计划开展,急需探究解决方案,以下针对这方面的内容展开探讨,有助于教学计划的提升,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提升。

2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新生计算机水平差异性大

新入学的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性,教师面对整体学生开展教学计划,由于不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也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性,对学生计算机水平提升自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在中小学阶段普及计算机课程,但受地区经济实力与教育能力限制,落实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性,这也是造成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差异性大的主要原因。教师对这一差异性调整能力不足,仍然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计划开展,部分学生则会出现掉队现象,并且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学生所面对的问题比较严峻,如果自身水平与教学起点差异性较大,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2.2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操作

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需要同时进行,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满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环节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缺乏对实践操作能力的检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个人能力并不能得到锻炼。实践操作需要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未来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急需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问题,否则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不到保障,进而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

2.3不能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应用能力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能力之间不能有效的契合,教师的组织能力并不理想,对于当前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已经得到重视,但尚未形成解决方案,仍然要从根源上了解引发问题的原因,对资源有效的匹配来解决设备不足的难题,以免问题继续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环境构建形成。理论知识促进应用能力提升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进行,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不利学生的成长。

3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对策

3.1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

在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中,采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调整传统教学方法中将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模式,学生在此环境下可以感受到计算机学科的魅力,并由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层面过渡。因材施教才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得到保障,尤其是当前比较常见的技术性问题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水平得到充分保障,当出现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时,教师会采取定向解决措施。学生个体差异性可以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参照依据,课堂处于更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快速的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无论是教学计划落实还是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均得到有效保障。

3.2开展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制定教学计划中,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对于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教师要做好预防工作。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从而配合教师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实验室环境不理想的现象,要不断地完善实验室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参与到试验中去,并利用实验考核结果衡量学生的理论操作能力,在实验环节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结合。对于教学方法选择,如果不能确定学生的适应情况,可以先进行试验运行,观察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并对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合理部分定向调整,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并掌握提升成绩的关键因素。

3.3加强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