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方法;有机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创造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中化工、医学、制药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1]。随着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不断增加,这对有机化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实验是一种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了解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问题的工具,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2]。近年来,笔者多次承担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对教学方法和实验成绩考核方面做了一些经验总结,认为在教学方法方面:将所学实验内容和科研及当下社会问题有效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实验成绩考核方面: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操作考核和做好课后实验总结督促学生的每一个实验环节,有效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一、教学方法方面

根据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阐述所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不是简单地照搬,照读书本上简单的目的,要深入扩充该实验的重要性,扩展应用领域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而受到良好的科技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浓厚实验兴趣。例如:在学习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这一实验时,首先介绍学生日常熟知的各种茶叶,然后提问茶叶中的主要成分有哪些,随后引入学习的主题一咖啡因。然后具体介绍咖啡因在茶叶中所起的作用,比如:咖啡因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能够增加警觉度,使人警醒,有快速而清晰的思维,集中注意力和保持较好的身体状态。咖啡因具有刺激心脏、兴奋大脑神经中枢和利尿等作用,它也是复方阿司匹林(APC)等药物的重要组分[3]。告诉学生适量饮茶对人体是有益的。同时要告诉学生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咖啡因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它也有成瘾性,会引起阵发性惊厥和骨骼震颤,损害肝、胃、肾等重要内脏器官,诱发呼吸道炎症、妇女乳腺瘤等疾病,甚至导致吸食者下一代智能低下,肢体畸形。从两方面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咖啡因。因此,有效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可以继续引申,很多中草药活性组分大部分也要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可以再举例,如: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化合物,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青蒿素。紧接着自然提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发现者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一切和实验相关的人、事、物,不断向学生传递实验的正能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善于创造,更要珍惜每一次实验。这样有意识地把实验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不仅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验考核方面

对学生实验课程学习进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实验中我采取了课堂考核、课后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第一部分是课堂考核,包括签到、操作考核、签退、产率考核等。签到即每一位学生按照学号依次签到,排除代签名;此外,实验过程中不定时检查操作是否规范;最后,实验做完之后需要签退,即学生实验完成后需到老师处按照先后顺序登记,这里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效率、合成的产品及产率和仪器的后处理。第二部分是课后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每一次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完成的报告撰写情况,其中每个人还要写实验总结,字数不少于一百五十字,主要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分析。最后期末考核包括实验基本理论方面的笔试与基本操作综合评估。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而且促使学生更重视有机化学验课。通过对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考核的探索,笔者将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以期实现化学实验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应当与时俱进,这对从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而言,任重而道远[4]。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张田梅.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29-30.

[2]马祥梅,王斌,张晓梅,邢宏龙,何杰.关于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10-111.

[3]张万明.自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教学探索与研究[J].化学教育,2007(1):51-52.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2篇

1.自主性学习的理论的特殊要求

自主性学习从狭义的角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体建构过程,教师要认真考虑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使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区范围之内,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不断丰富、发展和改造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基础,要求外部环境能提供学生所必需的帮助,所要建构的知识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之内。要想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建构所学的知识,所选择的知识点应是适合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知识,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建构获得的知识。

2.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独立意识、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为自主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责任意识,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但高中学生尚处于发育阶段,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还未完全达到上述要求。

3.高中化学内容的特殊性

高中化学是在无数化学知识宝库中选择的最基础的、能适应时展的、代表化学基本特征的知识点,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化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取舍,许多高深的理论无法在中学阶段介绍,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阐述,从而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使得某些知识点很难以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化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还要充分考虑学校条件、周边环境能否提供学习中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如:仪器设备、化学药品、教学工具、活动场所、家长支持等各种外部环境,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将很难展开。

(1)化学基本概念

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一般包含下列阶段:感知阶段、加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联想整合阶段、应用阶段。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本质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具体概念的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是“刺激―反应”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表述概念的词是前人已经确定了的,学生只能是接受性学习。定义概念是对事物内部关系、特征的陈述和概括的语言,是人们对事物内的某种内部实质性的涵义的表述,其学习过程是接受性学习。规则性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时对具有相同性质或结构的事物进行归类形成的概念,其概念的内涵是规则,其规则的来源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角度,这类概念往往具有典型的例证,学生容易从实例中获得结论,一般适合于自主性学习。

(2)化学基本理论

化学理论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一定范围的化学现象的规律,是化学知识的特殊的组成部分,化学理论的学习过程可以按归纳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按演绎的方式进行。按归纳的方式进行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感知阶段、归纳阶段、验证阶段、联系整合阶段、应用阶段。按演绎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演绎推理阶段、验证阶段、联系整合阶段、应用阶段。

化学理论的学习要由有关的概念、典型的事例为基础,通过严密的思维论证而得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基本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辨别能力。因此,对于一些学生易于达到要求的较为浅显的理论,可采用自主性学习,而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不便于选取典型事例的理论,则不宜采用自主性学习。

(3)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以化学概念为基础,化学基本理论为工具,是对具体化学物质从感性知觉到理性思维的学习过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又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在社会生活、生产、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实例,并能具体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可以自主性地构建知识体系。

(4)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机化学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立体几何知识尚未学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再加上有机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对学生学习有机物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学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有机物,但这些物质很少直接以单一物质所具有的特征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便于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需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传授给学生,这部分内容,学生往往较难掌握,一般不适于自主性学习。当学生对有机物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有机物的知识点中某些规律性较强的、能应用演绎推理的方式获得相关知识的内容,则可使学生通过自主性探讨,寻找规律,掌握规律,最终实现对有机化学的掌握。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专业 医用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6-02

医用化学是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通常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部分。通过医学化学的学习,使医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必需的化学原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以及对未来化学科技发展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探讨教学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医用化学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独立性与主动性[1]。而医用化学教学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注重化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医用化学课程知识点比较多、元素性质多样、有机化合物章节内容较多、理论较为抽象难懂(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枯燥感而丧失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将日常学习过程中知识点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关联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如日本“水俣病”与汞污染、铅污染与神经系统疾病、镉的污染与骨质疏松症等;氯化钠可以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铁元素是构成血红素的主要成分;锌是人体合成生长激素的原料等。这些日常生活知识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在生活中医用化学的重要性,使其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无机化学的重要性。

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目前,医用化学教学存在知识点更新慢、理论与实际生产生活偏离较多。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医学的实际需要,着重讲解医用化学相关的基础知识、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使教学内容简洁、衔接较好,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科知识点较为陈旧的问题,要结合课程内容,引入并教师的科研工作、经历和感受,推介前沿学科的新思维、新观点,介绍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进展,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辅以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比较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PPT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等现象;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加快建设师生平等互动探讨的新型课堂文化。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本科阶段化学教学知识更加深化,而课时减少,与初、高中化学教学差异较大,加剧了本科阶段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至关重要[2]。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激发其学习动力和开拓其视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动力和学科认知情况;让学生参与到大型仪器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优化课堂结构。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评价的主体转变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提供者、服务者,真正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倡导学生思考,甚至在某些条件下,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最后,提高预习重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要求,明确下一课时学习的知识点与教材知识的衔接。

四、加强医用化学实验教学

重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首先要精选无机化学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医用化学实验通常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目的;适当增加实验内容和实验材料更贴近医学专业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内容,不但可以学以致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其次,讲授法与探究法相结合,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将对于一些基本操作的讲解通常适合用讲授法来进行教学;而对于综合性实验,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改革教学内容,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论,掌握所学的这些知识与生命科学等其他学科以及后续学习内容的相关性;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重视医用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与实际问题相关的背景中应用这些理论知识或概念,在应用的实例中体会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加强与促进学生获取知识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程;探索性实验;创新能力

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药学[1]、应用化学[2]等相关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波普解析、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先修课程,本门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天然产物的分类、分布与结构类型,掌握天然产物分离提取、结构鉴定的一般方法,熟悉各类天然产物,特别是重要天然产物的合成、性质及应用,并对天然产物的合成途径有一定认识。其授课主要内容包括来源于陆生植物和动物的十三大类天然有机化合物(维生素、糖、核酸、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等),以及近年来新增的海洋天然产物章节[3-4]。天然产物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并重的课程,许多提取分离天然产物的规律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5],而实验中得到的规律和经验的集合形成了天然产物化学课程的理论体系。在实验课程中有意的训练大学本科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够为部分适合继续科学探索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因为本科阶段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固化,有特有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有更新颖的角度和更独特的思维,往往还能够得到许多高年级研究学生没有涉及的新发现。例如美国犹他大学Olivera教授指导18岁左右的大学新生开展关于芋螺毒素毒性的研究,创造性地直接将芋螺毒组分注射到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揭示了芋螺毒素药理多样性的面纱,并且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多种活性多肽,部分多肽进入临床试验,其中齐考诺肽(ziconotide)已经上市[3]。可见,在大学天然产物实验课程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敢于设想,大胆实践,使其创新素质不断提高,还能推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发展,同时得到更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科研成果。本文就如何在天然产物化学课程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在实验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设计了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流程,并探讨了该流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以期在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授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并发现具有科研精神和科研潜力的优秀学生,鼓励其积极投身于我国天然产物化学领域的研究,还能在实验课程中得到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以期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课程培养体系建设。

1天然产物化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流程设计

1.1基础练习

天然产物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良好的理论基础是其实践操作的前提,而实践操作又丰富了理论知识体系,但最终落脚点是在实践应用上,一些基础的实践操作技能单靠理论是无法习得的,要熟练掌握还是需通过实验课程的习得和课后不断练习,并且对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使用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尽管对天然产物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会涉及非常多的实验操作方法,但其中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并不多,如天然产物提取,天然产物除杂、纯化,天然产物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分析等,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或工具主要有提取装置、旋转蒸发仪、分层过滤装置、硅胶等不同类型柱色谱装置、薄层色谱、液相色谱装置、紫外检测装置等,都是初级简单的基础装置。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通过设计一些初级基本的课程,由浅入深,训练学生初步了解或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使用最基础的装置和工具,如“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与鉴定”、“黄芪多糖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等。这些基础实验作为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入门,必不可少,但是切勿过多,否则会因为重复类似的操作而使学生渐渐失去兴趣,阻碍了其创新发挥。

1.2自主选材

经过少而精的基础练习后,同学们对于天然产物化学的实践有了一定基础,为培养其创新能力,需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启发学生通过探索身边的未知,在实践中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并伴随带来的一定成就感,再进一步激发兴趣。此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选一种或多种材料,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然后根据兴趣方向进行组队。同学们自发组队完成后,为了保障后续创新训练的顺利开展,指导老师可根据实验课程基础练习阶段的表现情况,对各分组进行调整,并选定小组组长,同时根据自身经验从学生选出的材料中排除一部分收集或探索难度较大、明显超过学生水平的材料,并给出建议首选材料。

1.3自主设计

选材组队完成以后,便进入实验方案自主设计阶段,要求学生结合之前实验课程的实验设计,自主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方案。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可要求小组不同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进行分工,如资料收集、整理,具体某一实验流程的安排设计、调研确定实验中所需仪器设备实验室是否满足并拟定解决方法,及最后的设计报告的撰写等。本过程是理论探索过程,为保障设计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指导老师需对设计报告进行审核和修改,并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提出意见,同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避免部分学生放弃。还应就实验设计中涉及的实验室安全问题进行教育培训,提前识别风险,预估风险并提出方案规避风险,确保实验进行中的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意识。

1.4实验方案实施

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便进入实践实施阶段,该阶段可能是天然产物化学实验中最具挑战的部分,其周期最长,遇到的问题可能最多。此阶段,指导老师须定时与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现象等,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解决方法,还须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强调实验安全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此外,指导老师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不断重复,自主发现问题;也要对实验过程中的新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大胆假设;对部分初步判断特别有价值或有意义的新问题,指导老师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1.5实验结果整理

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并撰写报告,对部分有科学价值的内容,鼓励学生撰写成论文,投稿发表。对于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实验中得到了怎样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对整个实验的回忆,能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进步,从而增加其探索的欲望。其中,对具有科学价值的创新成果,投稿到期刊,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认可,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在投稿返修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和科学韧性。

2课程创新设计实施的保障

2.1师资力量的保障

本文设计提出的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流程的第一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由于其整个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等早已明确,实验为验证性工作,一般实验教师便可胜任。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后续流程,具有明显的探索性,期间所遇到的问题,和所面临的困得更多,需具有较好科研基础和创新能力的老师作为指导,这对后续流程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具有重要作用。并且,由于每位老师精力有限,指导的小组不宜太多,为每一个小组配备专门指导老师很重要。因此,在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程开始前,教研室相关课程负责教师要为学生遴选一个导师库,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匹配相应实验小组;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和研究内容,在导师库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目前,尽管随着各大高校不断引进高水平博士,高校的师资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国内高校很少有这种直接为某一个实验创新课程匹配师资的举措。不过,从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来看,高校中已经有相当部分教师有意愿指导学生作探索研究[6],并且随着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增加,此类教师队伍人数在逐年增加,可见高校中愿意带领学生开拓创新的老师并不少,这为本文提出的在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流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保障,为建立相应的导师库提供了可能。

2.2时间和场地的保障

由于天然产物化学课程中涉及实验的开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需要较固定的场所,因此,在时间和场地方面的保障必不可少。每一门课的课时量有限,除了减少验证性实验课的课时量外,增加实验课的总课时量也很重要,同时,还需要学生拿出部分课余时间。由于不同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不尽相同,小组间不同成员的合理分工就非常有必要,通过合作从而保障创新性实验的顺利进行。此外,随着开放性实验室越来越多,公共平台也越来越多,获取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也相对容易,这为创新性实验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3经费保障

材料的收集、试剂和耗材的购买都需要经费,充足的经费来源是保障其顺利实施的前提之一。教研室在安排相关实验前,便需要预算相应的经费需求。此外,对于创新性较好的实验,可以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同时,申请高校相应支撑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此外,部分选题在筛选指导老师时,如果能找到具有类似科研项目的指导教师最好,这样指导老师可以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保障创新实验的顺利完成。此外,不同高校还可以从不同的创新实验课程中筛选出部分具有较好价值的研究进行资助。

2.4过程监督

过程监督是指在整个创新实验培养过程中,基础实验课程主讲教师、小组探索实验指导教师、教研室负责老师负有监督学生整个实验课程按照既定的流程持续进行的责任,避免虎头蛇尾,随着时间的延长,参与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也要避免创新性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要保障师生及学校的人身财产安全。此外,对于客观原因无法顺利完成该课程的,也可通过时时监督和了解,及时终止。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在近年来积极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强调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必须丢弃强行让学生记忆符号化知识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要更新自我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改进和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内容。问题创设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普通高中,生源质量一般,大部分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学生觉得化学学起来枯燥乏味,有的同学甚至说化学课就是老师让记一些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化学式和一些物质的性质等理论知识,对化学的学习并不怎么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现况,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思考并有所收获,成为了我们的一个问题。为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开始尝试运用创设问题情景来进行教学。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创设问题情境指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将学生的“疑”创设在恰如其分处,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使教学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那么在化学学科中可以采用哪些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观察到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演示实验或者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同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从具体鲜明的实验现象上升到相关的化学物质或者某个化学问题。例如,在学习酸碱的性质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引入教学。教师提前用蘸有酚酞溶液的毛笔在白纸上写“化学”两字,待上课后用喷壶(里面装有NaOH)向白纸上喷洒,立即显现“化学”两字,紧接着引入教学内容;在学习硅酸盐尤其是硅酸钠的时候,可以提前用硅酸钠浸泡一个手帕,在课堂上用坩埚钳夹住提前处理过的手帕在酒精灯上燃烧,学生观察手帕烧不坏,从而引入硅酸钠可做防火材料;再比如在学习Na2O2的化学性质时,可借助实验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教师: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是老师今天要做一个实验,让水能生火。(提出问题假设)

学生:质疑(留下思考空间)

教师:向提前准备好的包有适量Na2O2的棉花上滴几滴水,棉花燃烧起来(实验现象使学生与旧有认知产生碰撞)

教师:为什么水能生火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肯定是棉花中加了特殊的物质(思考讨论)

教师:究竟老师向棉花中加了什么物质?(联系本节内容)

学生:过氧化钠

教师:过氧化钠与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能使棉花燃烧起来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由趣生疑,促使学生展开讨论,滴水生火趣味实验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现象上升到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师将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整理整合,在教学中采纳进行情境教学,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更因有着生活体验有一定的认识。例如,在讲授盐的水解时,提出我们在生活中为什么把碳酸钠俗称为纯碱,碱面,是不是碳酸钠具有碱的性质来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氯气的用途时,可以从游泳池,家里的自来水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用为什么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同时使用为引入点。当学生有了一定生活体验后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利用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通过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已有的知识和认知,但仅仅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或者与已有知识产生了矛盾,在这个结合点上创设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有效地驱使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究。 例如,在讲授盐的水解时,先提出问题“盐的水溶液的酸碱性是怎样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判断Nacl、NH4Cl、CH3COONa 水溶液的酸碱性,然后教师做实验,用PH试纸来测定三者水溶液的PH值,学生看到鲜明的现象很是惊讶,惊讶之余他们又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呈酸性,有的盐溶液呈碱性,而有的盐溶液是中性的。有了疑问,自然而然地就想要探究原因了。

四、利用化学发展史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像其他学科一样,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化学给予人以知识和智慧,在学习化学时,同时学习化学史很有意义。在学习这些历史中,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概念和理论是怎样形成并且经历了怎样的不断修改完善,同时,使学生了解到那些做出杰出贡献的化学前辈们研究科学的精神。例如,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苯时,在讲解到苯的环状结构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是1864年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做了一个“梦”,受到梦的启示建立起来的苯的环状结构。教师接着提问,难道凯库勒真的就这么厉害,凭空做梦就得到这么正确的结论吗?学生也质疑起来。教师继续告诉学生其实凯库勒也是通过自己前期大量的实验,研究理论再结合大胆的猜测才得到的结论。使学生认识到推测推演也是研究科学的一种方式。

五、利用热点新闻设计教学情境

化学和社会密不可分,利用社会热点新闻,不仅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起学习与应用之间的桥梁。例如,在讲授氮的化合物尤其是硝酸盐时,可以利用创设情境。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滨海新区第五大街与跃进路交叉口的一处集装箱码头发生爆炸,发生爆炸的是集装箱内的易燃易爆物品。现场火光冲天,在强烈爆炸声后,高数十米的灰白色蘑菇云瞬间腾起。随后爆炸点上空被火光染红,现场附近火焰四溅。截至9月10日上午9时遇难人数164人,失联者9人,住院治疗者244人。主要是因为违规储存有大量氰化钠,硝酸铵,硝酸钾,硝酸钠等危化品。它们有剧毒,而且是强氧化剂。遇可燃物着火时,能助长火势。与可燃物粉末混合能发生激烈反应而爆炸。受强烈震动也会起爆。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使学生有了鲜明深刻的感官认识后,进行理论学习并且懂得最终我们要学以致用。

六、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