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理教学 物理力学 工程力学 力学教学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物理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学生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物理学科的佼佼者,进入职业教育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物理上,尤其是物理学中的力学部分更是觉得难。在职业教育中也必须面对物理学,许多学生在这个时候虽然很想学好物理,可就是不能物理成绩,最怕见物理老师。这种“惧怕”物理的现象目前是比较普遍的,应当引起重视。
一、物理力学成绩不佳的原因
造成物理力学成绩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学生的学习状态方面浅谈如下。面对曾经的学习成功者沦为职业教育中物理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主动学习。许多学生进入职高物理学习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出“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不重视基础知识。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3.不注重学习方法。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提高物理力学成绩的对策
职业教育学生仅仅“想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乐学”“会学”相互结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引导:
1.加强指导,激发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可以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1 云南省劳动力的结构
发展特色经济是云南省在发展劳动力方面比较显著的特点,关键是建立有云南特色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了解云南原有的劳动力结构对研究云南发展特色经济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劳动力结构一般认为主要由该地区的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决定。云南现有的劳动力结构是在原有的人口结构和以烟、酒、糖、茶、胶、矿业、旅游为主的优势产业结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以下特点:
(1)劳动力在大、中、小企业的分布状况。在全省6300多个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仅70多个,中型企业24多个个,小型企业6000多个。大中型企业目前正在进行减员增效,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实现规模经济,能吸纳的劳动力将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中小型企业是当前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2)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单位状况。2010年总就业人数达到2730.2万人,城镇就业人数达592.9万人,国有单位就业人数187.8 万人,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就业人数11.0 万人,乡村就业人数达到2137.2万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模过小、发展速度过慢,乡镇企业发展水平较低,致使非公有制经济所能吸纳的劳动力总量很少。云南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仅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即使在西部地区中也落后于贵州、四川、广西、甘肃、陕西、新疆这样一些省份。由于云南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吸纳劳动力主渠道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3)我省的城镇失业和再就业状况。失业状况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地区的就业水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还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走向。云南省的失业率从1995 年以来一直保持在2.5 % —3 %左右,低于全国城镇实际失业率8 %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我省的城镇就业率水平较低及近年经济发展较为稳定所致。
2 云南省劳动力的供需情况介绍
据云南省16个地州劳动力供求统计报表的统计分析,全省近两年八个季度的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呈现以下趋势:
(1)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某种职业技能的劳动者成为供求市场卖点。94.91%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有明确要求。其中,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用人单位占36.08%,从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来看,有40.38 %的求职者具有某种技术等级资格,分别都主要集中在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五级、职业资格四级、具有职业资格1—5级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与用人需求的技术等级结构基本一致。
(2)个体私营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劳动者就业的主渠道。从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5.38%、 34.34%、60.27%,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结构相对稳定。从行业需求情况来看,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用人需求二者合计约占总量需求的约48%左右,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中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行业。从职业的需求状况看,商业服务人员及各类业务员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占总需求量的 58.30%。从用人单位性质来看,企业占总需求人数的95%左右,内资企业占总需求人数的70%左右个体经营占总需求人数的15%左右;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又占总需求人数的25%左右,有限责任公司占总需求人数的15%。事业、机关单位只占总需求人数的0.7%左右,由此可见,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个体经营及股份有限公司等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起到了安置主渠道的作用。
(3)用工需求主要集中于年轻人,求职者的年龄构成与用人需求基本一致。从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年龄要求看,95%以上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有要求。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约占总需求的80%左右,其中,对16-24岁之间劳动者的需求占总需求的42%左右,对 25-34岁之间劳动者的需求占总需求的40%左右。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求职者中同样以青壮年为主体,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75% 左右。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8%左右,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6%左右。求职者的年龄构成与用人需求基本一致。
根据全省16个州的数据统计表明,四大行业用人需求大,用人需求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大行业。
3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云南省劳动力状况的调查,职业教育要从中找到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职业教育发展要与本省的劳动力结构和市场人才供需协调一致。因此,要根据本省的特点发展职业教育:
(1)发展特色职业教育,要根据本省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和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制订符合本省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发展本地区的特色职业教育,例如,茶产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等相关领域的人才,有利于为经济产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有利于促进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云南省“两强一堡”的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要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培养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人才,社会人才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种。应用型人才又细化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社会人才需求量大的应属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也称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他们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属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种,他们将工程型人才的规划设计和理念转换成具体的物质形态。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他们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这部分人才是社会生产生活中需求量较大的一部分人才结构。教育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划要有所侧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符合社会的需要,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避免盲目刻板,脱离实际,要具有多元性和实用性。
(3)搭建良好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下岗人员及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如今,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较大,人人都想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岗位;城镇下岗人员和农民工当中年龄偏大者居多,技能较低且单一,对再就业信心不足。这一部分人员更需要全社会关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成立各级劳动力就业培训机构,加强就业前的技能培训,注重质量和效率。按照市场引导,供需对接的培训原则,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突出学以致用,注重技能和素质提高。健全和完善社会人才体系建设,加强对这部分人的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培训,真正完善和实践终身教育的理念,营造更好职业教育氛围,真正培养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经济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4)政府要分类指导,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职业教育要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并力求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比重,真正做到职服务社会,服务经济产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服务社会和经济产业的能力,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个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的环境。 要制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政策法规,要凸显政策的实用性、现实性和本土化,真正做到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实践服务。
为了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人员素质,国家于2003年开始实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制度,护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必须通过国家的统一考试才能取得护士资格证书,从而进入护理行业,这项制度施行十年来,使我国护理行业逐渐规范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见,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如何才能提高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是极为重要。外科护理学是执业护士考试的重点科目之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所以说,外科护理学教学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对接的好,就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校2012级2个三年制高职护理班学生(50名/班)为研究对象,全部为女生。甲班为实验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乙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班学生的年龄组成、入校成绩等无显著差异,采用相同教材、相同学时,由同一教师授课。
1.2方法
首先通过认真研究2014年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及近几年考题,找出教学内容与考试大纲的差别,标出考试重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如下调整:
⑴对考试大纲不包括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如“麻醉”等。
⑵增加教学内容中没有但考试大纲中有的内容,如“心肺脑复苏”、“急性肾功能衰竭”、“胸膜腔闭式引流”、“肾结核”、“颅脑肿瘤”等。
⑶对考试大纲中没有,但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休克”等仍然要重点讲解。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内容的特点适当选用病案教学法、PBL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平时教学中就对学生进行病例题的练习、讲解,以更好的适应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需要[1]。
在课程结束之后,组织两次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形式的笔试,满分为100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2.结果
对照组两次测试成绩分别为(57.25±3.53)、(62.46±4.38)分,实验组两次测试成绩分别为(72.34±2.89)、(74.58±3.17)分,经t检验,P
3.讨论
国家从2003年开始实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制度,为护理行业设置了准入门槛,从而保证护理队伍的人员素质,对于整个护理行业的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执业护士考试采用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的形式,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2011年的考试大纲进行的大幅度的调整,打破原有的科目划分方法,改用按疾病划分为几个系统,试题形式也做了重大改变,考查单一知识点的A1型题大幅度减少,改为病例形式出现的A2、A3、A4型题为主,促使学生转变思维模式,以求进入临床工作后能够尽快适应,尤其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更是如此,但这同时也给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执业护士考试的需要,这既是对学生负责,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2]。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价值;职业教育价值研究;意义
作者简介:南海,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04-03
在中国的教育理论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而职业教育价值理论研究又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薄弱之中最为薄弱者。这固然与哲学价值理论研究之薄弱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哲学价值理论研究之薄弱并不能成为职业教育价值理论研究必然薄弱的理由。在价值理论研究史上,时常会有具体学科或领域的价值理论研究超前于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经济学中商品价值研究不就曾处于价值研究的领先水平嘛!从逻辑上讲,具体学科或领域之价值研究理应常常走在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的前面。职业教育价值理论的研究完全可以超越哲学价值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职业教育价值理论问题中的核心问题的研究。这里,我想从四个思考维度出发来谈谈对职业教育价值研究意义的管窥之见。
一、基于改变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普遍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来思考职业教育价值研究的意义
在中国,人们每每提及职业教育,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说那是“二流教育”,是学业失败者才去接受的教育。可是现在的不少学业优良者在大学毕业后却纷纷“回炉”中专或技校。有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大学教育扩张速度太快,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管理者看不到世界的变化和潮流,教学模式陈旧老化,教学理念上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理论不重实践。其实,根本原因并非如此,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教育价值观)原本就存在着致命的“基因”,诸如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类的观念。
无论在哪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中绝大多数肯定是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18世纪中后期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始出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国家的职业教育纷纷制度化,再到20世纪40-50年代现代职业教育的确立,职业教育以其对社会经济服务的直接性被社会广泛认同,所以其发展迅速。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职业教育发展出现两波大潮,在整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职业教育被推向高层化,在德国、英国尤为突出。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今天的职业教育,其概念的内涵更加深刻,其外延更加周延,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能在于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或某几种社会职业的资格并不断提升和完善这种资格的水平和能力。我的意思是说任何职业,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CEO、教师,还是航天员、数控机床操作员、汽车驾驶员、物业管理人员、家政服务人员等等,都需要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不断进行“充电”。
在现代社会,社会的现代化,社会与人同进共荣,无不缘于以职业为纽带的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本化。任何现代社会中的人,无论其承认与否,其实都把教育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说教育是伴随其整个生涯的一种经常性的活动。“从广义上来说,生涯是指社会个体在其整个生命活动的时空中所经历的以接受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的一切活动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生涯既可以指社会个体在其某一段生命活动的时空里所经历的以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的一切活动的总和,也可以指社会个体在其某一生命活动的时空里所经历的以非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的一切活动的总和。”{1}职业生涯在每一个人的整个生涯中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跨度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因此,职业教育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当我们在探讨鄙视职业教育的根源时,绝不能一言以蔽之,即认为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鄙视职业劳动的思想在作祟。欲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早应该进入坟墓的迂腐观念,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做出回答,这种回答虽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有说服力的回答莫过于使广大的公民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意识浓郁的国度里,这是需要时间的。
二、基于新的“学习”与“教育”的革命性理解来考虑职业教育价值研究的意义
现在看来,关于人类的学习与教育的本质问题,不管是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新的生物学意义上来思考,我们都应该对长期以来我们所理解的“学习”与“教育”的定义进行革命性的解读,“所谓学习是受来自环境(除自己以外所有一切)的外部刺激构筑中枢神经通道的过程。教育是控制、补充外部刺激的过程。”{2}这样的“学习”与“教育”是包括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的概念。
基于上述新的“学习”与“教育”的意义,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的培养理应是我们的教育中的应有的重要内容。我们根据人脑的发育与活动规律及其认知活动规律进行教育教学,在学习或教育中自然会选择或注入对自身或受教育者成长发展有益的种种刺激。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的致命性问题在于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的方式与脑科学在诸多方面相悖。最突出的表现是,从幼儿教育开始以至后来的“学习”与“教育”中均片面地发展了脑的“左半球”的功能而忽视了脑的“右半球”的功能的培育。在脑发育的黄金时期的这种忽视是非常可怕的“错误”,因为,人脑的神经有接受输入信号的许多“树突”(树状突起)和输出信号的一束“轴突”(轴束)。1个神经细胞有1千到1万个神经连接点(突触)。实际上1立方毫米的一级视觉区的突触是以兆为单位的,估计有1012兆之多。突触的数量从妊娠到出生逐渐增加,出生后更是急剧增加,视觉区在8个月时达到高峰,其后开始减少。为了适应环境,脑神经细胞的“树突”没有受到刺激的部分逐渐退化掉,这种现象称之为“修剪”(以自然死亡的形式,不必要的神经细胞逐渐融化)。如果我们再想在被修剪的那部分上创造出什么新的东西来,其难度犹如在沙滩上建房子。人脑的脑神经有一规律――“髓鞘化”规律,此规律贯穿人的一生。“髓鞘化”就是指神经纤维的外表形成的一层物质,其功能类似于绝缘体。由于它的存在,信息的传输速度可以提高100倍。适度的刺激有利于“髓鞘化”的过程。
人脑的发育生理规律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从幼儿起就应根据脑的规律来实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虽然说在中小学里的教育内容是以普通科学文化知识与道德修养为主,但是职业教育的意识和生涯辅导的内容还是可以有计划地与普通教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的。
职业教育作为与人类社会活动、职业活动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实践,主要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其本身有着非常高的价值蕴涵。由于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其教育过程主要以形象思维和程序性思维为主要思维特征,这种思维训练对人脑的智能增进与改善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研究职业教育的价值决不能忽视职业教育对开发人们的智能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价值研究对人的智能开发有着直接积极的意义。
三、基于构建合适的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体系来考虑职业教育价值研究的意义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基本教育系统对于人的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相互间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合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的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甚至连一些基本的“范畴”都还没有出现。今天的教育价值理论体系主要是基于普通教育建立起来的,目前还存在诸多的本质性的争论。而职业教育由于教育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使其在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上有着不少的特殊性。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呼唤着科学性和合理性相统一的职业教育价值理论的问世。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需要有相应的价值理论来指导。而当今和以往的职业教育理论或教育理论所注重的是受教育者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偶有论及职业教育价值的,也大多零散而肤浅,并且缺乏理论的系统论证和严密的逻辑规范。可以说,在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领域乃至教育理论领域里,职业教育价值研究可谓是一块未曾进行深入“耕耘”的濒于荒芜的“土地”。开展对职业教育价值理论的系统研究,使职业教育值理论研究植“根”于职业教育的实践“土壤”,逐步提升出相应的研究范式,构建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体系。这必将有助于弥补职业教育理论上的缺憾,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创造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职业教育价值的实现。
正如当年美国教育学家纳什卡赞迈斯(P.Kazamias)和珀金森(J.Perkinson)论及赫胥黎的科学文化价值观时所写到的:“在赫胥黎的教育观中传统文学型教育和正在崛起的科学型教育混合在一起;……而且赫胥黎努力提高科学的地位,照赫胥黎的看法,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有直接的用处,而且同样在于它对人的精神和道德发展做出的贡献。赫胥黎深信,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能使人摆脱错误的传统观点,能给人提供正确思想,能使人更密切地接触自然和社会,还能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的人类特点和公民身份。总之,赫胥黎扩充了传统的‘人文教育观’,使科学成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3}我以为,21世纪的教育也应该是两种基本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它们的关系理应是并行且互为补充的关系,彼此都吸取对方中的积极的要素作为自身的发展内容。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体系对于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的功能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四、基于素质教育、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价值研究的意义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二者既有明确的界限又有相互渗透的根据。通过对职业教育价值的系统研究,可以使我们在广阔的领域里以更为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素质教育的本质,加深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刻蕴涵的理解。这种研究可以成为我们破解“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却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跨世纪教育难题的突破口。
职业教育价值理论研究属于多元价值文化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职业教育价值的理解和期望以及实现的途径或方式是有差别的。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是各种文化体系的核心和灵魂,职业教育价值理论研究可以促进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公民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宽容。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现代职业社会的一个缩影和职业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社会的生产领域和服务行业中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单元都与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相应的专业、相应的层次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的、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做出相应的反映;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职业社会的风貌乃至整个社会的面貌。对职业教育价值的系统研究必将有助于人们全面和准确地认识职业教育,有助于社会各界改变对职业教育的种种偏见并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和职业教育价值观,有助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注释:
{1}南海,李金碧.什么是“生涯”――对“生涯”概念的认知[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3.
{2}[日]小泉英明.脑科学与教育――尖端研究与未来展望.省略ier.省略/main/jydjt/2117.html.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是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文件,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开展课堂和实训教学、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社会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参考。截至目前,教育部共公布了230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的公布对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促进教育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职业教育教学中核心概念能力和技能在使用上混乱,给专业教学标准的理解和推广应用带来了很大麻烦。如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六、人才规格”下“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中出现“具备(有)……能力”字样。能力怎么能放在技能下边呢,能力和技能两者是什么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怎样使用技能和能力等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因此,准确认识技能与能力概念,深刻理解概念的涵义,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有效推广使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技能与能力:概念辨析
(一)对技能的认识
对于技能概念的认识有多种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是: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1]。技能是运用已有知识,将一系列动作连贯,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知识运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相结合的复杂系统[2]。狭义的技能即动作技能,广义的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又称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智慧技能是指可以在人脑中完成的技能,可以分为对外办事的技能和对内调控的技能(即认知策略)[3]。一般意义上的技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技能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是外显的、肢体的操作技能,也可以是内隐的、心智的认知技能;技能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技能活动是在一定目的指引下的动作组合,是一个有目的的动作系统[4]。
(二)对能力的认识
对于能力的理解,从不同视角出发,学者们的观点也是见仁见智。传统观点认为,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5]。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界对能力研究的深入,概念外延的边界有所扩展,认为能力是学习的结果,广义上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四种,狭义上的能力仅指技能[6]。还有学者认为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知识基础,经验累积所粹炼出来的可以判断、抉择、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由德能、体能、技能、智能、潜能五个方面构成[7]。姜大源认为,能力指的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8]。也就是说,能力是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且包含多种复杂成分在内的心理系统。
(三)技能与能力关系
技能与能力都是概括化系统,技能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概括,能力是对调节人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9]。人是先具有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知识,再形成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生活的技能,进而具备了生产以及生活的能力,技能是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形成的中间环节[10]。技能是个体的肢体和头脑活动,尚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化心理特征,不能替代能力,但科学规范的技能训练,有助于个体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能力。
近年来技能概念的外延被不断拓展,被应用到许多领域,而新职业主义又把技能概念进一步泛化,把其解释为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概念泛化导致了技能与能力概念的混淆,造成使用上的混乱。概念泛化是指概念内涵越来越抽象,而概念外延越来越宽泛的现象。产生概念泛化的直接原因是未按概念定义规则下定义,根本原因是用不成熟的理念代替概念。概念泛化模糊了概念间的区别,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影响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不利于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1]。鉴于此,在技能与能力没有形成新的概念体系和逻辑关系之前,还应按照既有的概念关系来使用,即能力由技能、知识及其他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能力构成中包括技能等多种要素。
二、技能到能力:职业能力观的演变
(一)什么是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国际职业教育界的核心概念,对职业能力认识的不同反映出不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我国职业教育界对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部1998年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使用了职业能力这一名词。教育部的文件后,对职业能力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但目前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仍然多种多样。
1.职业能力的内涵
常见的职业能力概念文本有: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12]。职业能力是指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总和,是个体当前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13]。前者从职业能力组成要素的角度去定义,后者则从职业能力内容和性质的角度去阐释。
国内职业教育界对于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心理学意义的,另一类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基于心理学意义的观点认为,职业能力内涵的发展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不同心理学派的职业能力内涵是不一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职业能力即职业技能,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职业能力即职业知识,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职业能力即职业潜能,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职业能力即情境性的综合能力[14]。基于工作任务的观点认为职业能力是工作任务的胜任力,其内容由工作任务确定,因此职业能力与工作任务是相互对应的,应当用工作任务来定义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是在完成工作任务后获得的[15]。
2.职业能力的构成
对职业能力构成的认识也多有不同,大多是基于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基于考核评价的实用主义倾向,以技能鉴定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为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课题组把职业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这对职业技能考核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16]。从考核评价的视角分析职业能力的构成,更多的是从企业用人的角度细分和考核,利于国家技能鉴定部门建立可操作的标准体系进行资格认证,也便于企业选人用人。二是基于结构分析的理性主义倾向,以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主。他们受德国主流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从能力内容的角度,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能力性质的角度,把职业能力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17]。以结构分析的视角认识职业能力的构成,依托于坚实的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其分析严谨、细致、科学、周密,更多的是基于现实复杂的工作和生活关系,从个体的当前需要和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来分析,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区分
职业技能是在研究职业能力时无法回避且经常混淆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职业技能是指完成某项岗位工作任务的肢体和智能活动,是技能在职业活动领域内的具体应用和体现。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职业技能是完成一项具体工作任务的简单客观肢体或智能动作,职业能力是完成一组乃至一系列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复杂主观能力;其次,职业技能可通过短期强化训练获得,而职业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包括长期知识记忆和反复技能训练在内的十分复杂的学习过程。
(二)职业能力观的演变
职业能力观是指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和看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与制约,人们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和看法是不一样的。综观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职业能力观的演变基本遵循了从专项职业技能到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脉络,即大多经历了从技能到能力的演变。
1.理论演绎的视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和看法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呈现出相应变化,形成不同理论支撑下的多个职业能力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论的演绎,职业能力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行为主义导向的任务技能观,形成于20世纪初电气时代来临之际,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对具体岗位工作的技能水平要求非常高,人们认为职业能力就是职业技能,是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技能,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细化为若干项具体的任务技能加以强化培训;第二阶段为整体主义导向的关键能力观,形成于“二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带来职位的经常转换需要劳动者具备在不同职业间通用的关键能力,人们在整体主义理论支撑下强调职业能力整体性的功能大于各分项能力之和,重点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为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能力观,肇始于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为了应对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生产方式变化给劳动者带来的更高要求,既需要具有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较高的技能水平,又需要具备超越具体岗位技能的关键能力,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整合起由知识、技能及关键能力等构成的具有与具体工作情境相关联的复杂结构整合起来组成的能力[18]。
2.工作任务的视角
工作任务是定义职业能力概念的关键因素,以工作任务的视角观察职业能力内涵的变化是研究职业能力观演变的重要手段。利用工作任务的视角研究职业能力,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脉络顺序来间接映射出人们对于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我们选择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具体说明。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开发的模块式技能培训课程(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MES),认为职业能力就是操作技能,其只关注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80~90年代,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将职业能力理解为能够外显的知识与技能;90年代以来,德国开发的行动导向课程强调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新职业主义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19]。
3.演变态势
在理论演绎的视角下,职业能力观的发展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行为主义导向的任务技能观、整体主义导向的关键能力观和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能力观。工作任务视角下课程内容变化折射的职业能力观演变依次呈现出以下顺序:模块式技能培训课程中的职业能力是操作技能,能力本位课程关注的职业能力是外显的知识与技能,行动导向课程关注的职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不同视角下对职业能力观演变态势的研究结论是高度一致的,即从技能到能力。
三、技能或能力:选择的意蕴
不管是从理论演绎的视角还是从工作任务的视角分析,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从技能到能力的职业能力观的演变态势是清晰而确定的。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学校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有很大差别,这导致我国职业能力观具有特殊的复杂性。我们对于职业能力观的认识应该具有多元化、包容性的心态,应该充分认识每种观点在特定时期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既要承认职业能力就是职业技能在当前特定地区、特定职业学校的存在合理性,又要认可职业能力就是在复杂工作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整合能力的观点所代表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两种观点背后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及所适合的现实环境。也就是说,在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别巨大的现实语境下,职业能力观选择技能或能力,代表着同样合理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
(一)概念界定范围:实用主义还是科学规范
对于概念的界定,学理上的范式一般都是根据其内涵和外延的所涉及区间的大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职业能力概念也不例外。狭义上职业能力概念被理解为“职业技能”或“就业技能”,强调个体拥有的能够吸引潜在雇主并通常指向短期工作绩效的技能,一般被企业界和政策制定者使用;广义上职业能力概念内涵边界不仅包括“就业技能”,而且超出了技能的范畴,强调个体拥有的可用于处理不同职业领域问题的各种能力,一般被学术界所使用[20]。职业能力概念上的狭义和广义之分,本质上也就是将其理解为技能或能力的区别。把职业能力理解为技能,是由于技能直观可视,可以很简单地进行标准化和定量化,容易进行考核评价,企业界的雇主可以很方便地依据技能水平的高低对自己所需要的个体进行评价和选择,政策制定者也可以依托技能这个指标(如技能证书通过率、技能大赛名次等)来衡量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对概念狭义的理解也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把职业能力理解为能力,顺应了职业能力观的演变趋势,满足了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具有科学性的特点,但能力概念内涵抽象,边界模糊,难以进行标准化和定量化,很难评价和把握。总的来讲,职业能力概念背后对技能与能力的认识,隐含的价值取向是倾向于用人单位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实用主义,还是倾向于职业教育领域内研究者们对概念界定范围的科学规范。
(二)人才培养目的:当前就业还是职业生涯
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势必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的造成影响。按照职业能力是技能的观点,职业学校可以很容易地就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交流并获得企业的认同,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企业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进来,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体系为桥梁,在技能平台上,校企双方可以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突出的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更重要的是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当前就业的问题。就业率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的成本不大且能收获高就业率所以积极性高,企业付出的成本低且能得到技能熟练的技术工人因而也比较积极,因此,基于双方利益考量的此种观点当前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中仍有较高的认可度,并且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提倡。按照职业能力是能力的观点,职业学校要研究相关职业领域内众多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以为学生奠定相对宽厚的长期职业生涯发展基础为目标,分门别类地分析各类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将职业能力分解转换为教学过程中需要的详细知识和具体技能,与有关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此种观点顺应职业教育发展对职业能力认知和培养的规律,服务于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但能力虚无抽象复杂,一般企业不愿意付出太多的额外精力分析各类岗位的能力构成,职业学校由于承担的工作量大且与就业率等一系列办学考核指标关联度低而积极性不高,现实中呈现出理论研究较热而实践操作较少的情况。因此,对于职业能力的理解是选择技能还是选择能力,映射在人才培养目的上的价值取向就是以满足学生当前就业需求还是以服务学生长远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三)主体行为类型:短期培训还是学校教育
区分将职业能力理解为技能或者能力所蕴含的意义取向,还体现出职业教育主体行为类型的两种选择:短期培训还是学校教育。技能是个体的肢体和思维活动方式,可以标准化,容易评价测量,能够利用较短时间的反复训练达到某个标准,个体可以通过鉴定获取资格来证明掌握某项技能。短期技能培训是针对职业领域或行业内具体工作岗位的某项工作任务,以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为目的,在师傅指导下通过短时间内工作岗位上的反复操作训练,达到顺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教育形式。短期技能培训一般经过国家技能鉴定机构考核可以拿到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强、效率高等特点。而能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管是作为心理学上稳定的心理特征还是胜任工作任务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都很难标准化,评价测量起来也十分困难。能力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层级比较高的概念,其形成与人格素养等内隐心理要素的发展关系密切,而人格素养等内隐心理要素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多因素综合系统工程,因而形成能力绝非短时期内通过简单的反复训练肢体和思维所能实现的。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很多相关的技能训练,还需要大量知识的记忆和理论的理解,以及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条件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需要个体自身具有较高的内在心理素质水平和较为漫长的时间,需要一个将知识和技能等内化于心且外化于形的过程。职业能力的形成有多种方式,规范的职业学校教育则是其中最为常见且成本最低而效率最高的一种。
四、技能和能力: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
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受此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也相差很大,因而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不尽相同。尽管从趋势上看,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但不可否认,职业技能训练在我国很多职业学校中仍是需要强化的重点。所以,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整体上应该是技能和能力并重,在教学目标上同时兼顾技能和能力。
(一)强化技能训练突出教育的职业特点
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区职业学校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等方面距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我国职业学校的构成复杂,很多职业学校是由原来的普通教育院校改制而来。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一时难以转变,学科式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仍然根深蒂固,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运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甚至于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打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招牌,按照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完全背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因此,不管是在办学思想上、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高等职业学校的对口招生考试时,乃至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职业学校必须增加技能的成分,放大技能元素的作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以凸显出职业教育仅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属性。
(二)重视能力培养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
近年来,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指引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举办得如火如荼。不可否认,技能大赛的举办在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改善职业教育形象,引领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与此同时,过度宣扬技能大赛的结果,也给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带来了误导。就像高考升学率对于普通高中的价值一样,技能大赛的结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各类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可量化依据。如同高考成绩给普通教育带来的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到普通高中的办学方向一样,各类技能大赛的结果也使得很多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味地突出技能训练的倾向。因此,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表现出短视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并逐渐呈现出偏离职业教育育人本质而向短期职业技能培训靠拢的倾向。因此,职业学校首先要明确自己作为教育一种类型本身所固有的育人的本质属性,要与社会上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强化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观点。
(三)规范职业能力概念引领教学改革方向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中最核心的概念,职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是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尽管存在着由于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对职业能力内涵和外延方面认识上的区别,但当前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学大都以职业能力作为研究的中心和改革的重点,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能力观,包括:美国以人格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观、英国的以资格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观、德国从岗位能力本位的职业能力观走向复杂关系中的职业能力观等等[21]。但在我国职业教育界,大家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尚且多种多样,莫衷一是。这影响了各级各类职教机构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因此,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组织国内职业教育界有关权威专家对职业能力及相关概念深入研究并取得共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理论架构,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话语体系,及时将有关研究成果形成于教育教学指导文件中,以期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和方向,指导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