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培养审美意识的时代背景

当今的世界,文化的多?有杂攵嘣?化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下,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标准,也带动着声乐艺术的追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声乐作为最直白、最便捷,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像声乐这样,拥有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最大程度地号召、鼓舞和凝聚人民群众,将“美”的感觉以最高的效率传播给大家。所以,对于所有的声乐表演、声乐教育者来说,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发挥声乐这一艺术形式审美作用的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中国。虽然我国对音乐美学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进步,但在声乐美学、戏曲音乐美学等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缺乏理论深度和艺术高度。而声乐艺术是音乐美学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它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往往使它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甚至在很多历史背景下,影响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二、审美意识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高声乐学生的学习效率。声乐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多加揣摩和练习,而声乐学习的特殊性又常常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及时地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审美意识,会让学生更快地进步。

对于声乐学生,尤其是初学者来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时不时会对自己产生质疑,自信不足,拖慢学习进度。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歌唱技巧、歌唱风格和情感表达没有一个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标准。我们强调审美意识的培养,其实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声乐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使正确的审美意识进入到学生们的大脑中,让学生能够主动并且灵活地运用自己的审美意识去思考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不断汲取营养,了解声乐艺术的内涵,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声乐的教学是一门极具灵感的课程教学。所谓“教学”,要分为“教”和“学”两方面,两者相互促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范围以及思考能力有限,所以更大的程度上是要以教师作为主体,所以教师本人首先要建立起更加系统的教学方法和审美意识。必须要在更加完整、更加完善、更加准确的审美意识的引领下,学生才能够更快地接触到正确的声乐体系和审美标准。教师也需要时刻与学生沟通探讨,激发出自己新的灵感,才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与教学能力。

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教师也会在培养审美意识的过程中逐渐放下“老师就是对的,学生跟着老师走”的陈旧观念。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拉近彼此的关系,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会促使学生来进行更深层的交流和探讨,这无疑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推进。

(三)审美意识的教育是声乐教育的历史责任。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能够准确表达人民情感的声乐人才。声乐是从艺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产生的情感的流露和主观能动的表达。演唱者除了有正确的歌唱技巧,还要创造出一种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要求演唱者把自我对艺术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正面地向听众表达出来,并同时把原作作者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人们。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那样只会成为一只受过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以我们要谨遵古人德才兼备的教导,在专业领域和精神领域齐头并进。

音乐美学是人们追寻“美”的康庄大道,声乐教育就是行驶向“美”的彼岸的大船,而审美意识的培养,就是指引我们寻找“美”的罗盘。只有加强从艺者们审美意识培养,他们为人民献上的声乐作品,才能够真正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而不是将会被遗弃在角落的糟粕。

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初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教学目标,要求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更加专业化,不仅做到对义务教育的理论教学,还应该做到合理的知识延伸,在开展美育能力教学的同时从其他方面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学习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等。

一、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审美教育,简单地来说,就是老师在充分利用一些优秀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逐渐提高,最后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识。某著名诗人曾说过:“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多少个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出积极乐观,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虽然初中生的未来理想并不一定从事美术事业,但是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较高的审美意识以及高尚的道德素养,对整个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

1.创设生动的情境

老师进行审美教育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课堂教学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审美教育的形式之一,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美术课堂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美。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到美术课堂中,在美术赏析时,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帮手。例如,在学习《北京故宫》一课时,某美术老师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观看大量北京故宫的图片,在欣赏故宫美景的同时,还可以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受此景雄伟壮丽的同时,还可以在音乐中进行赏析,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由此转向对美术知识的学习。该美术教师还将《巴黎罗浮宫》一课和此课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可使学生更好的将中、西方的美术作品作对比,形成鲜明的文化差异,感受到美术课堂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感受作品的同时,学生也充分了解到作品的创作背景,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数不胜数,美术科目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自身的艺术价值,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就是审美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带来的重要意义。

2.符合学生自身特点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音乐、体育以及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主要课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不但具有幼时的天真、幻想、可塑性强的特点,还出现了青少年的某些特征,如意志力不坚定、控制能力差等,这些特点都说明初中生教育过程的艰难性。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心需求,结合社会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审美教育,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提高的同时,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也得到提升。

3.结合实际生活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老师需要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培训,即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同时,更注重良好人格的培养。例如,一部分学生盲目追赶潮流,认为“染成黄头发”才是美,暑假时更有学生忙于“整形”“染发”等,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表,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什么是美”的讨论,并利用某些画家刻苦的求学经历,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美,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不仅是艺术培养,更是对学生心灵洗涤的过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生的审美培养尤为重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养成学生对美的事物主动欣赏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积极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莉丽.关于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性审美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小学教育 意义 实现

教育是有着久远历史的人类活动,审美教育由来已久,但其被认识和发展的时间却并不长。在小学教育中,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与功能

美普遍存在,在人与物中,生活与艺术里,美到处可见。美学不论是作为“情感学”,还是“审美学”,始终是立足于人,并最终指向人。而美育和德育的目标在某些方面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精神解放。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具有完整的创新思维、健全的人格以及和谐的内心世界。这样,小学教育在人才基础教育及培养模式上就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的独创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使其成为完整的人。

和其他教育不同,审美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可以说,审美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或技能,而是直接指向人的生存质量和人格素质的提高,帮助人洞察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从而懂得爱惜生命、勇于创造生命价值,从容面对生活。

虽然,审美教育并不为人们提供赚钱的技能,却能引导人们“发现和创造个体在世界中的意义和与人交流的价值”[1]。审美教育的最大功能就在于它能够为个体的情感需要提供充足的食粮,现代心理学证明,个体情感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会创造出巨大的对知识、文明的理性需求。因此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审美教育对于整个世界的教育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审美教育及其重要性

小学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和家长所重视,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基石之坚才能建之如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小学时期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育的教育时间段可以称为是黄金时间段,现在入小学的孩子年龄普遍均为6周岁,从6周岁到12周岁的六年中,一个人会完成他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蜕变。

小学教育责任之重大由此可见,每一个幼稚天真的儿童步入知识大门后的第一阶梯便是小学教育,它为接受进一步教育夯实基础并做好准备,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儿童的未来,而且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走向,从而关系到并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将来。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黄金教育时间段毫无疑问地决定并体现了小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席勒说过“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我们才可以达到自由。”[2]美育的概念第一次由席勒提出,并首次出现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在席勒看来,艺术和美可以成为教育民众的主要方式,通过审美教育,人性的完整和精神的解放都可得以实现。

朱光潜给予审美教育以极高的肯定,他认为,“因此达到自由的路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的教育,至少是须先有审美教育,才有政治经济改革的条件。”[3]审美教育的意义深远,关系着人类世界的各种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对人的自由实现来说,“因此在根本上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人性教育。”[4]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和不断实践,更需要用教育来完善自身的人性,需要用本真的生命来亲近和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孔子总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已经有意识地将美育纳入了人性塑造的教育体制之中……所以受教育的人必须接受专门的审美教育。”[5]也就是说,人从一开始就应该善于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从而产生对这个世界的爱。

所以,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不仅注定离不开审美教育,而且需要加大审美教育的力度。

三、审美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现

审美教育更像是一种感性教育,更注重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通过提高审美趣味来完善人性,使人成为美的人,从而使世界成为美的世界。

小学教育是每一个人的人生里程中最初的基础正规教育,无论课业多么繁忙,无论竞争有多么激烈,审美教育的实施不可延误,也不可忽视。分数和技能始终不是小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真谛。教育一般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因此审美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现是家长、学校、教师、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成功的。

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模范作用举足轻重,因为家长是与孩子朝夕相处并有着潜移默化影响的人。审美教育必然起始于家庭,也必将一直在家庭影响下进行。因此家长需要用美的言行影响并教育孩子,并应时刻让家庭保持良好氛围,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平和纯善的品行。同时在节假日里家长需多带孩子去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比如图书馆以及博物馆、艺术馆等,长期让孩子处于艺术文化熏陶下更有利于其提升审美趣味。

学校应该调整长期以来的教学目标,不要将成绩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最大权重,不要将教育演变成单一的职业训练或者纯粹的技术培训,而应该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从而培养完整的人。因此,一方面要将审美教育与提高教育者素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将审美教育与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氛围结合起来。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人格美的塑造者和创造者。教师需要做到的是两点,第一点是将培养学生美感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在传播美的同时,既教书又育人;第二点是把审美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判断力。

开展社会审美教育势在必行。因为随着大众文化铺天盖地的袭来,很多世俗化、娱乐化的东西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网络的盛行在给孩子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难免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为挽救当今大众文化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及享乐主义等媚俗趋势,使审美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得以实现,全社会都有着必要的责任。

审美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现,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完成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要使人成为有文化的人,道德思想的培养是要人成为道德的人,审美教育则是要人成为审美的人。当人成为审美的人,世界也将是审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杜卫.现代美育学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43.

[2]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6.

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意义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16-01

一、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本体价值分析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他的生活就会充满情趣。梁启超曾经论述过审美与生活情趣的关系。他说:“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美术的功用,在于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为有趣。换句话说,是把那渐渐坏掉了的爱美胃口,替他复原,令他‘常常吸收趣味的营养’,以维持增进自己的生活康健。”他还独创性地提出了与美术家相对应的“美术人”的概念。他说:“人类固然不能个个都做供给美术的‘美术家’。然而不可不个个都做享用美术的‘美术人’。生活充满情趣、丰富多彩,教师也会以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态度,宽容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教师审美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品格的发展。通过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培养浪漫主义的情怀,从一个更高和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和创造自己的生活,超越现实功利的困惑,更多的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从而使生活的境界不断攀升。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审美素养利于学生个体审美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三个“面向”的应有之义。因此中学语文教师拥有较高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老师会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赞赏和鼓励中获得进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一言一行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爱好文学艺术,有较高审美素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也会体现出其艺术表现力。很多学生喜爱知识渊博的教师,像情感派教学大师―于漪老师,拥有美读的能力,学生也必会受其影响注重有感情的朗诵诗文,在朗诵中体会文本中绚丽多姿的自然景物美、感人至深的内在情感美、蓬勃向上的社会美、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美。而那些上课较为刻板,只知道讲解分析课文内容的老师也必然会让学生觉得异常枯燥。除此之外,拥有较高审美素养的中学语文老师也懂得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趣味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课,中学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父爱之情。作者巧妙地把“父亲”的“背影”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表现:“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为了安葬祖母,家里没有现钱,必须变卖典质。真是凄惨!丧事办完了,老境颓唐的父亲还要到远方去谋求差事。多么令人伤心的一幕!而分别时,年迈而行动已经不便的父亲出于对“我”的关心和安慰,硬要爬上爬下地穿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伤心和感动得落泪?“父亲”的背影,又怎能不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能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境,学生就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理解。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讲到:“并不是要把音乐和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职责是全面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现他的禀赋,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美的精神生活。

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122―01

一、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注重德育理念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渗透,通过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感悟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思想态度,成为新一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能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认识。在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理念灵活渗透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理解,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中国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所言:“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真正展现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和价值,以情感人、以德服人,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明确教学目标。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把握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灵魂,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对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记忆,感受美术欣赏学习的乐趣和美术作品的魅力。美术欣赏课程中涉及到很多的名家美术作品,如果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形容和讲解,无法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直观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这篇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展现《清明上河图》的宏伟和壮阔,并指导学生加强对《清明上河图》中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作品中丰富的人类情感以及当时人民物阜民丰、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提升学生对美术欣赏作品的情感理解。

2.充分利用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美学感受。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使我国具有众多丰富的美术作品,其中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书法艺术等等,展现了人们优秀的创作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美术作品中情感和内涵的挖掘,为学生细致地讲解美术作品,提升学生的美学感受,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升华。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英国画家郎雷的水彩画作品《母亲》这篇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水墨画的绘画技巧学习的基础上,还有注重对学生“奶奶和妈妈的深情”与“家庭的温暖”等内容观察和理解,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教学指导,增加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更加爱护母亲,使学生形成尊老爱幼的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