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设计的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业设计 产品回收设计 发展
在漫长的人类设计史中,传统的工业设计为人类发明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人类将面临环境、资源和人口等一系列难题;科技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快节、舒适,却同时又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和自然资源很大程度的浪费,已经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和自然自然的枯竭。面对这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已经认识到现代化设计不再是单纯解决物质享受问题,还必须前提考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现如今为了我们自身以及子孙后代能够生存繁衍与发展,社会各界提出了绿色节能的口号,即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的理念和方法: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循环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发展战略而使用。
本课题主要探讨工业设计中产品回收设计发展的必要性,从设计师的角度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倡导产品在设计的中产品可回收的必要性,有效防治废弃产品给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各种污染及自然资源浪费,实现环境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目的。
一、我国在产品回收设计应用现状的分析
由于我们国家是制造业大国,随着经济状况的日益好转,生活物资的丰富,人们的购买力逐步增强。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在市场经济的压迫下,企业想生存,必须扩大销售,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引发了很多自然资源浪费的现象。一方面,很多企业为了达到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惜消耗材料(如包装设计中大量存在的过度浪费材料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为刺激消费,不切实际地扩大生产,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出现了诸多的重复生产与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的增长时期,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由于政府正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国内正处于一个提倡消费期。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对较低的国家,而且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我国虽然于1993年开始实行绿色标准制度,并制订了严格的绿色标志产品标准,但在某些方面还不尽人意,例如:我国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城市上海,每天都有50万不能回收的快餐盒流放市场,这些白色垃圾掩埋地下200年都不会腐烂,但常年累月与废水、废气等一起充斥我们的空间,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生态环境。目前,在许多城市的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一些大型商场、超市尽量不使用不易分解的塑料袋(如图1),而改用布袋或纸袋,但是还是很多城市依然未做改变,污染还在继续。
图1 包装塑料袋产生的垃圾
我国现代科技的腾飞,带给我们的方便的同时,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导致大量的电子垃圾(如图2)不能得到及时的回收和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
图2 电子产品产生的垃圾
二、加速产品回收设计的发展必要性
由于我国资源相对匮乏,国家在早年就已经提出了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对产品材料进行分类,从而提高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率和利用价值。因而对产品回收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回收设计还可扩大就业门路;产品回收过程本身是清洁生产,应该对环境无害,不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回收设计中某一种产品的废弃物就是另外一种产品的原材料,所以又具有物流的闭合性;同时产品回收是一个社会化综合过程。
在国外,例如:欧盟、日本等在相关的指令和法律中明确规定,在一些特定产品中必须实施回收利用标识,否则产品不得进入本国市场销售。从产品出口的角度,为了满足产品进口国相关法律的要求,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实施产品回收设计。
产品回收设计针对企业,可持续设计理念已逐渐渗透到世界各国的各行各业,它不仅造福于子孙后代,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荣誉和利益,世界许多著名企业已开始纷纷研制生产“绿色产品”,具有环保、可持续概念的产品不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在即将到来的贸易全球化当中成为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全民生态意识、绿色消费群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识到蕴含在产品里生态方面的价值因素,并且从心里乐意接受它们,这就对绿色产品的工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只有无公害、耙能少的产品方能问世,方能走向市场,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没有发展的潜力。
“可持续发展”说明人类能否长久在地球上生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以防工业设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防止社会过于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和人性人情的失落,防止人类异化让人类过健康的生活。正如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主席彼得先生所言:“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
参考文献:
[1]谢质彬. 产品设计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
二十世纪末期,国际主义风格几乎普及到了设计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产品设计方面,随处可见简洁精细,带有强烈功能主义色彩的国际主义风格产品。这种风格标志着现代主义发展到顶峰,同时也标志着形式单一、非人性化的设计风格达到顶峰。为了反对这种单调冷漠的设计,后现代的设计师们重新思考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做到符合人性符合自然,而不仅仅是强调理性与逻辑的机械美学。
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中,“诗意设计”这一概念被后现代的设计师们所重视。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许多产品设计都开始强调“诗意”,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产品大多拥有朴素的色彩、自然的材质、简约的造型。它们的设计语言借鉴了文学创作中诗歌的隐喻、类比等手法,使产品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在情感上也能让人体会到产品的亲切可爱。想要探求无印良品背后所蕴含的美学理念,需要先重点分析其诗化表现,从设计语言与诗歌创作手法的关系入手,追本溯源。
“兴”与产品的自然美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见诗有一种能引人联想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东方诗学里叫做“兴”。最古老的《诗经》就是通过鸟兽草木起兴,将大自然的景物与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所以简单来说,“兴”的含义要从心与物的关系上来理解。这也就告诉我们,诗之所以能引人联想,就在于兴,“既物对心的感发和心与物的自然契合。”
将“兴”的手法运用到产品设计上,也就是要在产品设计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色彩和材质两个方面向自然学习。
无印良品设计的产品大多直接采用自然景物的色彩,比如石头的颜色、泥土的颜色、树木的颜色、动物的颜色……这些色彩也许并没有人工提炼的色彩纯净明亮,却是在大自然中经过无数岁月沉淀下来的,自有一种洗尽铅华朦胧内敛的美感,给人古雅恬静的感觉。
在材质上,无印良品追求材质的自然美感。在产品的选材方面,以竹木等未经加工的素材为主,注重体现原始素材的天然肌理质感。在产品材质的加工方面,强调环保。比如禁止使用对环境有危害的材料,提倡使用可再生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简”与产品的造型美
诗在结构上有着凝练简洁的特点。用词越简练,想象的空间就越大,简到极致,才能够有最大的余地去让人回味与感悟。这与设计中的极简主义有些相似。无印良品的产品虽然在造型上借鉴极简主义风格,比如去除装饰,没有繁复的线条、图案与文字;减化包装结构,没有复杂的折叠;采用简单的几何形态,没有新奇夸张的造型。但这些并非为了简化而简化,这种简约的设计不仅突出产品的实用功能,也能通过删繁就简节省资源能源,让产品具有大自然的亲和力,让人体会到简朴优雅的设计美感。
“极简”也是无印良品的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其产品去掉了商标、省去了所有不必要的设计、去除了一切无意义的加工或上色,简单到只剩下产品的材质和功能。这种产品设计的思路即是用最平实的设计,还原商品最原始的功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种看似简朴的设计思想也证明了最成功的设计、恰恰是打破常规、满怀理想的设计。
“韵”与产品的意境美
宋朝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评价韦应物的诗时说:“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并将其作为诗的最上品,可见“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性。古人作诗最求“韵”,即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体韵,也是澄怀观道的神韵,更是淡泊简远清虚玄远的清韵。总而言之,韵是“关于诗的意象的审美意境和风格创造的一种特殊要求……是审美主体精神个性和意识高度强化的产物。”
“韵”可以产生“意境”,“意境”是艺术创造中极高的标准与要求。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董氏武陵集记》),可见意境的奥妙是生于意象又超越意象,最终生成一个有着无穷韵味的想像空间。
无印良品的设计就有着这样的韵味与意境。比如原研哉设计的《地平线》广告招贴,一条平整的地平线将天地分开,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画面看似虚无空洞,但天、地与地平线已经蕴含了所有的景象。这样的设计作品已经超越了情景交融的浅层次,达到了“境生于象外”的美学境界。
结语
通过分析无印良品的设计语言可以发现,其设计理念,是由形式上的“简”到达内容上的“无”。这种“无”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包含着“有”。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可见古代艺术对“无”的追求。尤其在意境之中,推崇“无字处皆其意”“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无印良品设计中对“无”特别推重,可以看出,其内在哲学美学基础在于禅宗美学。
纵览古今,我国的艺术家们在以虚实相生理论为指导思想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中,已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齐白石的《八骏图》,它们都具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的艺术情操。同样,产品设计也可借鉴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在创作中结合虚实境界论和特定的设计方法,让设计作品能具备更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就该问题进行论述展开,分析总结该情景下的产品设计美学形式及设计方法。
一、虚实相生理论及其美学形式
(一)虚实相生理论概述
虚实相生理论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本文由收集整理思想。《老子·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从最高的“道”出发,认为“无”是“有”的根本,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是说 “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是视而不可见,听而不可闻的无声无形的“道”,皆由此产生。“无”又是“虚”。老子认为,天地中间充满了虚空,就像风箱一样。这种虚空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充满了“气”。由此可见,老子认为世界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万物才得以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1]“虚实相生”理论正是起源于该哲学思想的“虚实”统一论。
追溯完虚实相生的历史根源,再分析现今的“虚实相生”发展形式,随着艺术文化的发展,该理论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结构体系,那就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的意境体系。其中虚境为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意境中的实境和虚境分别对应道家思想中的“有”和“无”。[2]在与道家思想的“有无”论中反映的万物“实虚”转换和运化而成的本质相一致的特点下,虚实相生下意境体系也是一种转换共生的美学结构,它是艺术作品融会贯通,交互灵性的体现。
(二)虚实相生的美学形式
李泽厚先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自然的规律的统一,叫做自然的人化,以此来概括美的本质”[3]。同样虚实相生的美学形式体现在人对事物属性中的意境认识的表达和领悟。从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到扬州剪纸大师蔡千音的“百猴图”剪纸,到加拿大艺术家sara burgess的剪纸艺术作品,它们都散发出艺术家们在实践活动中所领悟到的艺术作品“虚实”境界感悟。这些作品有实有虚,虚实结合,即体现艺术作品的双重美学境界,同时反应了艺术家对待艺术题材的思维朝向和遐想模式。
在虚实相生的艺术创作中多数方法是不直接描述主题而是借用其它事物的衬托主题的创作形式,因此创作意向中的转移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过程也是美学形式诞生的过程,如音乐作品《高山流水》,樵夫钟子期能通过琴声符号领会到琴师伯牙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意境,钟子期的感受从“实境”中的听觉符号升华到思想的追随,感受到琴师“虚境”用意,进而产生观赏者和弹奏者心境一致的美学特征。由此可见,虚实相生的艺术作品具备了超越感官、感悟升华的美学特点。
二、虚实相生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虚实相生作为很多艺术创作的思想典范,在产品设计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虚实相生意境结构体,产品设计的虚实境界分别表现在不同的设计层面,其中产品设计的“虚境”体现在设计给予用户精神层面的感受,即产品能通过用户的逻辑性推理层次。“实境”体现在产品给予用户物质层面的体验,即设计能通过用户功能性考验。在虚实交互的概念下的产品设计,即可以滋养出朦胧的艺术作品,也可以迸发出创造意义十足的工具作品,它们即是虚实相生创作思想的产物,也是设计师创作语言的表现方法。
(一)产品设计中虚实境界的表现
1.产品设计中虚境的表现
结合产品设计元素及虚境思想可以分析出,“虚境”在产品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理念及设计思维两方面。该两方面最大的特点反映在用户可以从主观角度去体会产品寓意,实现设计作品与用户思想的对话。
设计理念是产品设计“虚境”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同时也是设计作品的核心思想。设计作品的诞生不仅说明设计师对这该产品的关注程度,也反应了设计师对产品的理解方向,设计理念便为这两方面的结合体。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产品设计的理念可以很广阔宏观,大到为人类进步而生的设计,如航天飞船的设计。也可以很渺小微观,如为了用户愉悦而进行的设计,如浪漫的餐具设计。但不管它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设计理念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到了掌控了整个设计基调的作用。
产品设计虚境中另一要素为设计思维。虽然有了设计理念的领
衔,但要赋予设计作品实体则需要设计思维的统筹来安排。设计思维存于设计师的思想中,它是用于帮助实现设计理念的各种方法途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设计要素。但设计思维不像设计理念是单一独特的,它是混合,多样化的,例如设计思维时常与多种设计方法相结合,如仿生设计、系统化设计、逆向工程设计等。设计师具体采用何种思维来实现设计理念,则需要他们专业素质的运作决定。因此把设计思维归类到设计“虚境”层面,也体现了设计思维的思想性和灵活不定向性。
2.产品设计中实境的表现
设计中“实境”表现在产品功能实现的物质层面。它主要表现在产品造型设计、操作方式设计两方面。产品设计“实境”最大特点反应在实境是用户各类感官体验的载体。
在产品设计“实境”的两要素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产品造型设计。这是因为用户与产品交流过程中首先较多的是在视觉形态上的碰撞。由于产品造型具有“捷足先登”的行为意义,所以产品造型设计中形态首先要符合用户心理定位,产品色彩要能打动用户,产品材质要能让用户产生安全感,这些因素共同构造刻画出产品“实境”的雏形。纵观历史,产品造型设计经历了从包豪斯的规整几何形到后现在主义的混合,到解构形再到现今流线形设计。它所经历的时代变更,不仅说明设计师在造型设计上去迎合不同时期的用户感官的不同表现手法,也展示了产品实境的变更历史。但不论造型设计如何变化,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让用户有舒适愉悦的产品体验过程。
在产品设计实境中的操作方式设计是一个综合体设计,由于需要用户自身与产品的配合来完成操作,在设计中需要加入更多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测试,设计师根据测试结果数据来分析得出设计中的具体操作形式,使得产品的操作设计朝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现今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产品操作方式逐渐趋势为电子感应化。这样不仅能节省较大的操作空间,也能辅助实现产品轻,薄的造型美学特征,其中苹果手机就为很好的例子。
(二)虚实相生的产品设计美学
“实虚“共生体的产品设计所表现的美学形式丰富多样,以似或不似,沉稳或飞扬,赞美或批判,幽默或木讷为主体的美学表达在产品设计中领衔了产品设计美学的主体,这些美学形式表现了设计中虚实结合,共生互惠的创作形式[4]。
1.似或不似: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通常用模仿来表现设计物品与某物的相似之处。但由于设计虚境导向,可把设计中多个的“似”进行混合,让最后的作品又表现的“不似”,让用户体会设计“似是而非”美学特征。
2.沉稳或飞扬:为了让产品处于为用户服务的最好状态,产品设计需要在务实中求沉稳,因此设计所反应出来的是静态美,但是严谨的创作思维也可以在“以虚伏法“的指导思想下产生出飞扬跋扈的设计作品,让用户产生高扬的使用情绪和境界,迸发出飞扬的动态美学。
3.沉默或木讷:产品设计语言中的色彩、形状、环境、或声音等可以能把沉闷的设计话题表达的轻松愉悦,如低碳生活下的垃圾筒设计,为了打消用户在使用垃圾桶时带来的不悦心理,设计师通常用轻松幽默的造型语言来修饰这一过程,所以现市面上出现的大多是漂亮优雅的垃圾桶成品。但是设计师也能采用反向的创作手法,把虚境中迷幻的掩盖不愉快事件用简单的务实形式表现出来,产生木讷平淡的作品。如图2和3垃圾桶设计,垃圾桶形态采用皱巴巴的纸张造型,自然平淡地透出设计师对垃圾收集的动作的状态表达,相信用户在扔垃圾时,会对这朴实无华的垃圾桶产生怜爱之情。
4.正面或负面:产品设计大多都是以正面肯定形式出现,这样既可以为某道德规范或社会准则进行具象化展现,也可以推行新型的生活方式。它们都在设计实境中表现。但是正如诗歌中的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产品设计也可采用正负对比的表达形式,用否定负面的语言来表达设计创意。用实来肯定虚,用虚来否定实,负面设计同样能起到启发开导的设计功能。
三、虚实相生的产品设计方法
以虚实相生为指导思想的产品设计,其特有的虚实意境结构中,虚
境和实境如何配合使用,其各自在设计中占据的分量是多少。将成为该设计方法的主要创作形式。
(一)以实为主,以实带虚的设计方法
产品设计中以实为主的设计方法体现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物质功能的实现,把用户与产品的直接操作交流放在主导位置,让产品为表达新型的生活模式做向导。在该设计方法中,虽然是以实为主体的设计方法,但是实中有虚,让虚去衬托实的价值意义,同时辅助设计师和用户对话沟通[5]。这样用户才不会被动地生硬地接受设计作品,图4和5是日本设计师面出薰所设计的红梅火柴,为了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设计师采用常见的小树枝充当火柴杆,用这原始的方法把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在该设计中,“实”为材质的选择,“虚”为环保理念,环保材质的选用体现了以实带虚的创作手法,虽然这是一小小的设计作品但是其倡导的绿色生活具有很强的冲击力。由此可见在以实为主,以实带虚的产品设计方法中主要采用紧扣实体,用实境来折射虚境,虚实结合共同营造设计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设计方法。
(二)以虚为主,以虚带实的的设计方法
产品设计中以虚为主体的设计方法主要体现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产品的精神功能,把产品内涵置于首位,对产品的物质功能结构实质形态进行模糊化处理,该设计方法通常会借助诗歌、神话故事、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符号,让它们用设计形式传递象征意义,以提升社会文明。但是虚必须要依附实来实现,因此以虚带实,就是在虚的理念驱使下借助实来一步步赋予产品“虚”的意义。图6和7是设计师设计的照明工具,该设计借用了“凿壁偷光”的成语典故,把“光”从“碗”里借用到了手中的光棒上面,而“碗”里的“光”由于转移便不存在,只有当光棒里的“光”倒入到“碗”里时,“碗”里才会再出现“光”。该设计借助了“虚”的故事理念,再依附盛光器皿“实”体,把对“光”爱惜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以虚为主体,以虚带实的的设计方法重点在于对与“虚”同意义的各类事件的借鉴,“实”则是配合完成“虚”的内涵意义的要素,两者共同塑造出精神层面至上的产品设计。
[关键词]语言识别 产品设计 品牌管理
企业产品的识别体系由产品诉求识别、产品体验识别及产品语言识别这三个要素构成。产品语言识别作为整个识别体系的基础,是用户体验感觉的外在传达,也是产品诉求的最终外显。如若没有语言识别正确而有效地表达和诠释,产品的诉求和体验将永远停留在虚无缥缈的概念状态,不可被外界所认知。因此,产品语言识别是将品牌理念等抽象内容,转换成具体的、视觉化的产品符号,来最终刻画产品个性特征的手段,属于产品识别的外在表象层面,是消费者认知和理解产品内在非物质识别特征的必要途径。
对设计师而言,要实现与用户的顺利沟通,避免产生认知上的困扰,就要使产品的语言内容由消费群所熟知的语意团组成。因为设计形态虽然可以千变万化、具有任意性和偶然性,但当设计语言被有信息交换的社会群体约定俗成以后,就受到了限制而失去了任意性,只能用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设计师们就是在设计工作中对这些语意团进行选择和组合,将抽象的文化符号通过设计语言的运用附着于产品之上,体现品牌的理念意志,所以,在品牌导向下的产品设计,就是一个“解码”后再“编码”的过程。设计师的“解码”就是对品牌内涵和产品诉求的语义解读,在设计师进行造型设计即“编码”之前,需要先将这些隐含的品牌理念视觉化,把它们转化为各种具体的造型要素,而编码是设计师对产品的形态、色彩、结构、材质、制造等要素进行综合设计,赋予其美学的价值,将产品的内涵性理念予以视觉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产品设计的实质就是对各种设计要素进行编码。在设计编码的过程中,设计师作为产品形象的创造者和信息的传送者,该如何借助相应的符号或手法来产生相应的意象,把自己需要向用户表达的概念信息转译成一定的造型符号,经过抽象、集中地表现,使得产品成为满载意象的传达载体呢?这里,将品牌设计中完整的产品语言归纳为造型要素、造型手法、结构特征、细部元件的有机结合。
一、造型要素
语言识别中的造型要素主要包括形态、色彩、材质等这些组成产品外在造型的基本元素。“形”为元素的基本形状,是纯粹数学或几何学上的单元,因此它的视觉性格固定而单纯,如点、直线、曲线、三角形、方形、圆形、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至于不规则形状,仍保留原形的象征,而宇宙间万物的形态,无论其复杂性为何,皆可归纳成点、线、面、体四个基本架构。色彩是构成形态的必要原质,具有其他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超越不同语言、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所造成的障碍而表达各种信息。而材质一般是指物体的组成材料及其特性,任何造型活动均须透过材质来创造内容,不同材质所产生的质感可以传达不同的产品理念。设计时,我们要尊重产品的一贯表现来寻找成功的造型语言要素,以形成差异和特征。
二、造型手法
产品设计中的造型手法包括对基本形态要素的排列、组合与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细节的处理以及适当地装饰点缀等,是对造型要素整合设计的过程,造型要素只有经过造型手法的再加工以后才能达到识别的目的,因此它是造型要素形成识别的实现手段。设计师在运用造型手法进行设计时,都会挖掘企业之前在市场中销售成绩出色或成功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的产品特征要素,提取其中的实现手法,从而直接或合理改良后融入下一次的设计方案,因而造型手法识别更多形成于设计的程序当中。如LG在其豪门冰箱中运用“盛唐纹”而大获成功后,乘势延承到其他家电产品中,形成产品系列而强化成品牌识别的特征。
三、结构特征
结构的定义一般是指不同材料形成的元件在一定的构造形式下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可以将产品的结构理解为是指产品的物理构造及其组合方式,其虽然不如造型要素般有强烈的视觉传达能力,但是从结构上进行创新设计而形成特征识别同样可以带给使用者不同的体验感受。正如苹果公司为了使产品形成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感觉,很少将螺钉露在机身外侧,因此较多产品的外壳是通过明卡和暗卡固定的,这使得苹果公司拥有了创造简洁产品的独特能力。
四、细部元件
一旦产品中某个部件因其别具一格的功能特性或视觉形象而使整个产品蓬荜生辉时,这个元件就成为产品的识别符号,若能在产品线的开发战略中重复应用,那么此元件就可能被强化为品牌识别的特征代表或成为第二标志形象。如IPOD的触控感应式控制圆盘在IPOD的更新换代中被保留沿用。
当然,造型要素、造型手法、结构特征、细部元件作为产品语言识别的构成要素,彼此之间也并非完全割裂、毫无联系,造型要素要通过造型手法的处理形成识别,而细部元件和结构特征又是由造型要素构成并受造型手法的影响,因此四者可以相互综合在一个设计中形成识别。
设计语言是实现品牌与外界消费者交流的直接媒介,不管是理念层面的诉求,还是感性层面的体验,最终都要通过产品的语言来表现。而企业产品要实现对于品牌理念的延续,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也就是体现在产品语言的传承上。语言识别关注的是产品在终端上的表现能力,以最大化地配合企业整体形象的塑造,将产品以系列的、整体的风貌,以统一的外在表现形式展现在消费者眼前。表现在品牌产品的识别设计上,设计师在确定了产品的特色诉求、设定了识别性体验之后,就需要据此筛选提炼合适的符号、运用一定的手法组织四大语言识别要素,以将诉求、体验等隐含的识别特征准确而直接地传达给用户,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确定品牌产品的“遗传密码”,才能创造出消费者一看就喜欢,一看就能理解操作要领的产品形态。
参考文献:
[1] 花景勇:设计管理――企业的产品识别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嘉萍:产品造型特征与品牌形象之一致性研究―以液晶电视为例[D].台湾:大同大学,2005.32
关键词:美学哲理;应用形态;表现原则;设计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形态也趋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在逐渐接受产品使用功能日益强大的同时,也逐渐在考虑产品形态的美学哲理的体现。美学化的人工塑造是保持现代产品审美形态的重要因素,美学内涵的集中展现是在保持产品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追求多样化形式特征的重要表现特点。
1 美学艺术设计形态的概述
美学设计艺术形态在美学形态展现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学设计艺术是根据产品的使用形态来进行勾画和设计,满足产品使用方面的美学形态机制,其目的是保持产品结构的美观,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1.1 美学哲理的塑造内涵
以美学塑造为目的的视觉效果策划是产品设计形态集中展现的过程,对产品形态机制的优化设计,全方位地展现产品形态美感。在产品美学外观的塑造过程中要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方面进行形态感官策划,使产品的视觉美感充分展现出来。这就需要设计者在产品形态设计过程中对产品的构架元素和构架机制进行充分理解,对美学塑造形态进行全方位的视觉评判,综合考虑产品的空间功能组织、造型要素处理、色彩材质搭配、灯光与氛围烘托等问题,同时考虑产品设计实施、设计管理、使用需求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这就需要产品设计师对产品的状态进行综合分析,从外观策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针对产品的使用状态进行优化考虑,从美观协调的角度进行机制塑造对比,力求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要。
1.2 美学观点塑造的内涵
产品美学形态塑造的重要方面在于设计者美学观点的塑造,设计者的审美观点决定了产品美学的体现和塑造。因此,美学哲理设计体系的形成依赖于设计者主观意向上对产品形态评价机制的建立与认识,通过对产品外观的优化分析,塑造符合时代精神内涵的美学塑造观点,让产品的外观和美学形态符合时代文化的特点,符合美学文化的发展趋势。
2 美学哲理叙述的原则及要求
美学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于美学哲理在美学形态方面的展现,美学哲理是对美学形态的史诗般总结,它来源于美学形态方式的塑造,却又给了美学形态的精神指导。
2.1 产品塑造原则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在使用产品的形态塑造过程中,产品塑造方式中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原则。在产品的设计之初,就需要全面考虑产品形态的设计手法,在满足实用功能的需求上要对产品的使用结构进行优化,满足简约、时尚的同时与使用环境进行统一协调,在符合环境氛围的同时还要满足环境与物体间的和谐,不能高出产品的使用环境氛围。
2.2 设计优化背景下的情态联系
产品设计的灵魂是创意的新颖,没有创意的产品设计也不能成为成功的产品设计。因此,在产品设计优化的背景下根据不同形态的产品制定出符合产品使用功能的创意,在美感与产品形态统一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使用功能的增强与创新。好的产品创意可以决定产品形态的价值定位,满足不同需要的产品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外观形态,这是由产品自身功能决定的,但是创新的情态联系是在保留产品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外观做出优化排列,不仅要在外观上进行协调搭配,还要根据产品内在的文化特点或者是美学特点对产品的美学价值进行最大化的挖掘,让产品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其美学潜能,这样才能在外观上最大化地吸引人的注意力。
3 控制美学体现的意义及背景
“控制论”不仅在工程调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产品技术设计形态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满足不同种类的产品设计的需要,需要根据“控制论”中的元素调节理论进行相关的优化和设计,根据产品使用机能的不同对构成产品的组织元素进行优化调节,满足不同使用条件下的元素构造方式的特点对元素的排列进行重新定义,在展现美学内涵的同时也满足于各种使用条件,进行产品外观形态的重塑和保持。
3.1 美术文化内涵的展现
在相对情态控制体系下,美学文化在产品形态的体现方面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产品的艺术形态类别下,美术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同的展现风格,美术风格因不同的文化定位在美术类别的展现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美术文化内涵的重要展现原则就是根据产品外观的设计形态来甄别美术文化的展现方式,通过不同角度的形象对比来凝聚美术文化,展现不同的美术意象元素,在不同的美术结构框架下通过合理设计的手段来进行艺术形象的描述与表达,在艺术分析的原则下,对美术变化的内容进行沥青与沉淀,通过形象化的艺术构造手段来描述艺术意象的具体原则和需求,在进行不同角度刻画的前提下,对美术内涵的塑造机制进行重新勾画,展现形态艺术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气息。
3.2 情感化情景的融合与提炼
控制化的美术意象塑造是展现产品形态的重要方式,通过美术原则的展现来搭配各种形象并进行背景的优化协调。在美术情感的融合下要对不同的艺术元素进行深刻的把握和形象化的分析,在艺术类别的搭配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色彩进行背景的高度渲染与场景融合。在美术情景搭配中要注意优化原则的运用和体现,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对情感化的艺术描述场景进行分流,通过集中的艺术手段进行艺术构造搭配,合理化地对艺术情感元素进行控制,在进行艺术构造的时候要注意艺术情感与艺术表达方式的密切协作,注重现实情感元素的融合,充分展现情感化艺术特色的风采。
4 美学原则的高度集中与形态塑造的协作配合
在不同艺术原则的构架下有着不同的艺术组织原则对美学的艺术表现形态进行制约,高度集中的艺术表现性与艺术组织形态要相互关联、相互搭配,进而对艺术构架体系进行集中优化。
4.1 景象资源的集中展现
在产品艺术形态的表现方面把艺术资源进行集中的展现,把艺术景象资源集中展现出来。在艺术场景的搭配协调上要把美术理念进行集中与分化,将产品的艺术美感全面地表现出来,把场景事物进行原则上的分化,将艺术场景与艺术表现手法协调,对艺术形态进行集中性的刻画,将物质形态搭配与精神传承集中表达出来,使得产品的艺术景象资源集中展现出来。
4.2 理念与形态的协调
在产品艺术构架体系方面要把设计理念与产品的设计形态进行集中性的刻画,还要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艺术构架方面将艺术设计理念与时代人文精神理念进行融合,根据产品使用形态的需求规划出具体性的产品设计理念,在产品艺术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将和谐化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以人文艺术理念为引导,集中性地呈现产品的艺术形态之美。
5 结语
美学哲理是自然形态哲理的集中体现,它集中了众多的美学形态特征。在现代产品设计过程中,融入美学哲理不仅让产品的形态更加优化,还能集中性地展现出时代气息,根据不同的场景,满足于不同的使用需要,产品的艺术形态设计也要因地因时而变化,满足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审美需要。
参考文献:
[1] 龚明华.审美中介:艺术・主体・接受[J].今日中国论坛,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