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职业教育

初中职业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职业教育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基础教育以间接经验、系统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其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突兀的职业教育根源在于基础教育的缺陷。而职业教育弱化的职业特色,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观愈来愈远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先天不足与后天不良造成了职业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只能通过二者的有效衔接才能解决。

1.1招生难

由于职业教育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学生普遍对职业教育没有很大的兴趣,而这也正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中阶段普职平衡分流的压力较大,很多的家长和学生不愿意去选择中职教育,他们更愿意去进入大学深造,这就导致中职院校的招生工作进行的很困难;二是近年来,高中生源逐渐减少,高职院校招生压力日渐加大,与普通高校争抢生源时没有竞争优势。学生和家长选择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时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当然更倾向于普通高校。而职业教育是平民化教育,是那些读不起大学或者说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来就读的,他们认为接受职业教育难以向上层社会流动。不过,当今的社会就业趋势越来越严峻,在就业竞争中,学历文凭几乎成为了好就业的首要前提,所以学生和家长更加倾向于普通大学,而不会选择职业教育。

1.2稳定难

现在的高职院校常常会出现有不少学生退学的现象,这些学生退学并不是因为读不起,因为现在国家对中职教育的补贴日益加大,经济原因已经不再是辍学的主要因素。那么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选择退学呢?笔者认为,是因为他们对新学校的生活和学习都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对就业前景感到不满意。这就恰好反映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机构在学习、生活、行为各方面的突变使很多学生难以立即接受;还反映出学生进入职业院校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工作。由此造成了学生感到疲劳、心理压力大、学业失败率高、课堂违纪现象多、学习自信心差,随之而产生厌学、辍学的现象。

1.3就业难

职业教育是指为了某项或某类职业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是要求接受职业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业务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显示出就业方面的强大优势。但是,由于众多职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性不高,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混完学业,其实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学到什么又用的知识,也就导致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及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也有些不接轨,这也是导致其社会需求萎缩的重要原因。

2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路径选择

2.1观念衔接——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克服重智轻德倾向

教育并不是纯粹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地注重升学率,渐渐忽视了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现象高度重视,发扬重德轻智。不能在想以前那样片面强调认知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于对“技术理性”的推崇,职业教育也普遍存在忽视通识教育,忽视社会知识与技能、职业倾向与态度等职业人格领域的教育的倾向。职校学生知识视野狭隘、文化素质低下、职业人格教育缺位,相当多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是指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让个体形成适应一定职业活动要求一系列个性特征的总和。无论是职业人格还是人格在教育中是一脉相承的。

2.2课程衔接——开展职业预备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业预备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初中与普通高中阶段增加职业教育课程,以引导学生广泛认识科技世界和工作世界;二是职业学校教育应该从现代职业融合发展趋势和职业对人才标准不断变化实际出发,注重通用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小学与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与评价方法要全面接轨。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引入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具体做法就是在传统的中学教育课程中纳入另外一种教学方法,从而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一边进行学术知识传授,一边提供职业技能指导。

2.3教学衔接——搭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交流平台在教学内容上,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应注重向学生介绍有关基础教育后教育机构的相关信息,使广大师生毕业分流前对职业教育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而职业院校应注重对新生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包括普及性的学术性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等,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普通中学到职业院校的过渡。

3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保障机制

3.1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案

1996年我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但是在经过了17年后,社会和教育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很难落实《职业教育法》了。无论是办学体制还是评价方法,或者教学内容等方面,这套法规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我们呼吁国家尽快出台一部新的政策法规,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3.2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与下移

教育是通过传授蕴含着人类的创造的精神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使受教育者通过系统学习,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可以立足于社会的谋生手段。将职业教育下移,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职业技能与意识的培养,也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况且,初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效应要比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效应弱,尤其在初职地位获得过程中,初中教育分流的效应需要通过高中教育分流才能呈现出来。职业教育下移至何种层次,只能说因人而异。

3.3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

面对职业学校招生难,有些学校采用的方式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问题是,在信息传播迅捷的今天,学生不会被骗来或哄来,而是靠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把他们吸引来。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即是要求学生在职业学校留得住、学得好、用得到、走得高。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直接影响学校的吸引力。因此,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尤为关键。还要面向产业集群设置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后的待遇及发展前景好的专业。

3.4强化学校的职业生涯指导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分层次教学;启发诱导教学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经济管理方面人才奇缺。中职会计专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及教学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中职生源的变化,经常有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他们的学习基础太差,动手能力又弱,实在是没法教了”。面对这群“学困生”,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启动自己呢·

一、客观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主要有:

第一,整体文化基础较弱。从中考成绩看,大多数达不到高中录取分数线。

第二,有一定的心理阴影。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初中教育的失败者,上不了高中就上不了大学,因而目标模糊,理想缺失。

第三,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在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有少数学生各方面表现都较差,管理难度很大。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注意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积极推行分层次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实施分层次教学法。将学科认知素质相近的学生编入同一个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素质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样可起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1.搞好学生分层

在学生入校一个学期以后,结合学生会计学科综合素质测评的成绩,并考虑学生的意愿,对学生进行分层。通过分层,把学科素质相近的学生编入一个班,以便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2.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对学科素质较好的学生可将教学目标定得高一点,允许超前;对学科素质差一点的学生则要在不降低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放慢进度,增加课时,强化训练,使他们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

3.实施分层教学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法、拟定不同的教案、布置不同的作业、实施不同的教学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采取启发诱导教学方法,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在《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中,笔者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实际,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讲授时,注意以实例引路,以形象生动的实例引出多种概念,使学生感到基础会计并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有丰富的实际内容。

四、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运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基础会计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是教师当前必须着手研究的课题。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业务核算。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远远胜于传统基础会计教学。

多媒体充分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声音、图像、文字等,使师生闻其声、观其影、临其境,再现了生活实际,传达了大量信息,加大了课堂容量,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会计理论的能力,因而具有较大的教学优势。

参考文献:

[1]孙业林.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0).

[2]刘丽.提高中职学校基础会计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08,(23).

[3]斯尔加.开放教育《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

[4]罗朝霞.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探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0).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校;“三业三争”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29-03

一、中职校生源分析

人才乃立国之本,教育乃强国之路。近20年来,尽管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但由于没有普通中学那样的升学压力,普遍竞争压力不大,在社会需要大量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形势下,众多中职校陷入了口号响亮、行动迟缓的尴尬办学局面。这里,生源质量成了中职校在教育改革中陷入窘境的影响因素之一。

(一)学生学习能力普遍偏低

从外因看,在大学扩招及“普高热”的影响下,中职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招到足够的学生,各级各类中职校几乎到了“见人就收”的地步,根本不看孩子是否适宜来本校就学,是否适宜所选专业。不少学生入校时分数极低,甚至没有分数(被初中校拒绝允许参加中考或学生不愿参加中考),直接造成了中职校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的状况。

从内因看,中职校学生自身大多也存在着不利于学业发展的明显“短板”。一是缺乏目标,得过且过;二是厌学情绪重,学习不积极;三是意志情感薄弱,没有毅力坚持下去;四是学习方法不得当,理解和掌握知识过程存在障碍;五是个性因素,不良的个性特征也对学习有不利影响。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再加上求学动力不足,极大地影响了中职校的学习氛围。

(二)学生家庭背景相对复杂

从家庭环境上看,不少中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地位往往处在中下层。有些家长对于孩子人生中的重大选择,比如选择学校、填报专业、推荐就业等无法给予正确的指导,甚至很多家长无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或是溺爱放任,或是不闻不问,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这些家长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是不可小觑的障碍。

(三)学生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从社会环境上看,应当肯定目前社会环境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消极因素。中职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自我意识强烈,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难以体会到学业上的喜悦和成功,他们更容易被诱惑,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甚至受到不良思想的毒害。虽然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努力,但是社会上的一些极度功利化、消极的氛围,仍然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判断能力,例如多年前的“学习无用论”又以新的形态沉渣泛起,而且新的谬论在价值取向上更具迷惑作用。

二、中职校办学理念的转变

面对中职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重困难与挑战,转变办学理念是中职校的不二选择。为了孩子的未来,也为了学校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依托区域优势,转变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业争优、就业争先、创业争新”的意识和能力,教会他们一些实用的学习、求职、创业的方法,尝试将学生打造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应中职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以学业争优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

从大的背景看,一是社会、家庭对中职校学生学业的期望值普遍不高。在多数人眼中,进入中职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被打上了学习失败者的烙印。二是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造成专业课教师极度缺乏,学校或聘用或兼用,容易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等状况,直接影响学生学业的完成质量。三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升学压力小,学习气氛不浓厚。学生自己对学业的要求也停留在很低的水平。教育管理上,通常也是以稳定、不出事为主。这样的教育,对学生而言是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和时间;对学校而言,长此以往,教师得不到发展,学校得不到发展,甚至生存都很艰难。

针对如此状况,笔者所在学校倡导学生学业争优。学业争优就是让学生真正达到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为适应社会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就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让学生多渠道继续升学,做到就业有路,升学有门。学业的“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同类人群的横向比较,学生在校期间能学习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过硬的职业技术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众多职校学生中脱颖而出;二是与自身过去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每个孩子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机遇也不同,对学生要因材施教,重视个体发展,让每个孩子在校期间都能获得成长。

(二)以就业争先为导向,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

许多中职校学生就业率很高,甚至有的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但具体分析学生的就业情况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并没有从事对口专业的工作。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从事超市的收银、售货工作,或是从事与会计毫无关联的体力劳动,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成为物流公司的搬运工等情况屡见不鲜。这说明中职毕业生没有“先”抢占到就业机会。

先,即先机。就业争先,就是紧紧抓住就业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社会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高学历人才找不到工作已不算新闻,而中职生如何把握求职的机遇,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中求得一席之地,关键就在争“先”。“先”对于中职校来说,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前瞻性,必须抓好教育教学,教学与实践不能脱节,教师知识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新颖,充分利用学生在学校的三年学习时间,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如此,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才能具备自己的特色优势,抢占到真正的“先机”。

(三)以创业争新为手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业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带动了社会上部分人群的就业,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有积极意义。笔者所在学校提出“创业争新”,主要是指导中职生寻找一条适合他们的创业之路,进行新的尝试,新的体验。一是树立创业意识。加强创业教育,入学即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在学生心中植下创业的意识,播下创业的种子,让学生明白未来需要创业,有创业追求。培养学生创业兴趣,从而树立创业理想。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商机意识和勤奋意识,摒弃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观念。二是传授创业方法。传授学生创业新知识,培养学生成本收益核算技能,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专业教师带领开展市场调查,锻炼学生把握商机的能力。三是提供创业实践。采取新举措,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业实践,从小事做起。学校通过组织模拟工厂、拍卖旧货等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另外,学校还与实习单位合作,分组派出实习生,让学生在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相关人员指导下轮流体验小组长的组织管理工作。成系列的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当然,中职校开展创业争新活动,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上大的创业环境影响。虽然社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但还是不完善的,尤其是受“四平八稳”的传统观念影响。一心求稳的人不敢创业,有条件的人不愿创业,没有资金的人无法创业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态。中职校学生年轻,没有创业经验,如何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意识和技能,掌握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挑战。

三、“三业三争”的教育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从教学管理机制入手,创新举措,进行“三业三争”的教育实践,不断探索让学生学有所用、就业有效、创业有方的新途径。

(一)让学生学有所用

一是提供升学途径。有目标才会有动力,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组织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辅导。每年考试通过率都在90%以上。目前,学校和南京审计学院、南京理工大学、三江学院、江苏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办学,“3+3”、“3+5”、“5+2”的学制让学生能直接升入大学。二是采用激励手段。学校设立奖学金制度,对学业优秀的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学校树立优秀典型,营造求学上进的良好校园文化。三是学以致用。学校认为,不能让学生成为没有前沿知识、没有技术技能、没有相应学历的“三无”毕业生。为实现“学业争优”,学校大量引入专业课教师,设立专业技能的考核机制,让每一个入学的孩子都学得有意义,真正掌握与时俱进的实际技术技能。

(二)保学生就业有门

笔者所在学校倡导就业争先,一是就业效果好。争取专业对口,有一个发挥专业技术技能的平台。同时,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进行革新,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删减了产品包装、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已被社会淘汰或是早已普及的课程,增加了网络维护、软件开发等时新课程。二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校重点抓专业技术证书的通过率,要求学生毕业能多证在手,并根据岗位需要,将训练范围拓宽,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适用宽泛就业和再次就业的需要。三是就业要有灵活性。先行准备,不必等到毕业时“扎堆”求职。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学生灵活就业渠道,在实习等环节就提前考虑学生就业问题。学校与中国联通、金鹰商场、招商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大众等用人单位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学生自入学起,就积极向用人单位推介相应学科专业,为部分单位定向培养对口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推荐学生与实习单位建立就业意向,为学生毕业留在实习单位创造条件。

(三)引学生创业有方

笔者所在学校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即组织学生到效益突出的一些大型企业参观,并集中开展创业教育。平时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创业方法的传授。采取专项措施,促进学生创业基础能力培养。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音乐教育 特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014-01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进入新的世纪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将音乐教育列入各类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少不了音乐教育。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更不同于其它学科,其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途径诸方面独具特性。认识和把握这些特性,是圆满完成教育任务的前提。

笔者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师,在数年的工作实践中,坚持对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特性进行探索,形成了以下初步认识:

一、教育主体的差异性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体的差异性决定教育教学的起点和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体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一是区域差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广泛,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乡镇。农村和乡镇中小学教学设施落后,音乐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学水平低下,这部分生源的音乐基础与城市生源有明显差别。二是兴趣差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文化成绩较差,行为习惯懒散,学习动力缺失,对音乐没有兴趣。唱歌五音不全,跳舞羞于登台,器乐多未尝试,乐理一窍不通;而极少数学生却对音乐情有独钟,对其它文化课不感兴趣。他们能唱会跳,擅长乐器,甚至形成了音乐特长。三是阶段差异。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小学初中打基础阶段,也不同于高等教育研修深造阶段,而处于补偿和衔接的中间阶段,要求承上启下,夯实基础,系统学习,形成素质。四是专业差异。中等职业学校虽然普遍开设音乐学科,开展音乐教学,但不同专业在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材使用,音乐教学目标设定,音乐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音乐专业及其相近的学前教育专业,幼师专业,艺术专业等,与其它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学要求有天壤之别。如果对教学主体的差异性视而不见,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就会劳而无功。

二、教育内容的选择性

中等职业学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内容没有统一规定,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学内容等都由学校自定、学科自主、教师自选。较规范的学校开设声乐、指挥、欣赏、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一般的学校参照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大纲开设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课程。一部分学校在第一、二学年上下学期设置每周1-2学时的音乐欣赏或唱歌课。极少数学校甚至不设音乐课程,不上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内容缺乏统一规定,部分学校完全自主,甚至不开设该课程,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三、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中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人才的专业技能各不相同,但综合素质尤其是音乐艺术素养有共同要求,只是程度不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业性质与音乐学科的关联程度,区分音乐艺术专业,教育或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其它专业等三个不同类别,可按三个层次分别设定音乐教育目标:

第一,普及性目标。以学习唱歌为核心展开教学。在初步了解和基本把握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歌曲学习和演唱,使学生能够做到歌唱姿势端正,呼吸方法正确,气息流畅,感情充沛,在唱歌中接受音乐感染和教育,从而陶冶高尚情操。

第二,提高性目标。以音乐赏析为核心展开教学。声乐课要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共鸣调节,掌握吐字技巧,学习演唱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齐唱、独唱和不同演唱形式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并能做到音乐节奏准确,声音统一和谐,歌唱具有表现力。欣赏课要求学生学习欣赏声乐曲和器乐曲的有关常识,重点欣赏中外民歌和优秀创作歌曲,以及中外小型乐器乐曲,并了解中外著名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通过欣赏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扩大音乐视野,逐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三,专业性目标。这一层次的学生对音乐艺术有较浓的兴趣爱好,较好的音乐素质,较强的表演能力,较明确的专业化倾向。因此,要以音乐理论为核心展开教学。进一步夯实音乐理论基础,辅之以音乐指挥和视唱练耳等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掌握视唱练耳技巧,初步具备音乐指挥才能,并能独立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教学。音乐理论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法,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乐谱力度记号、速度术语、表情术语、装饰音和其他常用记号,音程和和弦等有关知识,并在演唱和欣赏音乐以及尝试创作或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调式、音阶、音程、和弦表现功能的理解和运用。视唱练耳教学要求学生能按指挥图式画拍演唱,音高和节奏准确,调式感强,逐步掌握视唱声部,视唱弦律及其自然音程、变化音程,能准确听辨节奏短句和有变化音的音乐短句。音乐指挥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节拍的指挥图式,能指挥齐唱歌曲,做到姿势正确,拍点清楚,起拍收拍准确无误。并能较好地指挥不同情绪、不同演唱形式的齐唱、轮唱、合唱歌曲。此外,专业性层次的音乐教育还要增加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音乐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为学生逐步走向专业化奠定全面而坚实的基础。当然,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目标的各个层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循序渐进的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依据实际,立足基础,突出重点,因材施教。

四、教育途径的整合性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途径丰富,方法灵活,重要的是对学校的师生团队,校园的场馆设施和课内教学及课外活动等各种要素加以整合。其一,以学校师生团队为核心。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在课外活动中,要根据师资条件和学生特长,成立多种音乐艺术兴趣小组和组建各种艺术团队,如歌咏队、舞蹈队、乐队、曲艺戏剧团等,通过教师推动学生,通过骨干带动全体。其二,以学校场馆设施为基点。普通教室和音乐艺术专用教室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阵地,是音乐基础知识系统理论教学和音乐艺术基本技能教授的基本条件。此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相关场地设施为学生音乐教育服务。广播网和电视台可定时播放中外经典声乐、器乐、曲艺、戏曲节目。礼堂和运动场可定期举行文艺表演和专场晚会。图书馆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更深、更专的音乐艺术资料、作品和专著。多媒体教室可定期举办中外音乐经典作品鉴赏、影视展播等等。只要整个校园活起来,学生必能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其三,以教学活动为主轴。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线。声乐、器乐、指挥、乐理、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都需要课时和课堂教学来完成。音乐教育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为目标,以完善学生的品格和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宗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解决知而会的问题,更要融合于学生的课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进而解决好而专的问题。课堂教育之外的音乐教育活动可分为训练、展示、娱乐、竞赛、表演等类别。学校可利用重大节日和庆典,组织师生进行大型文艺表演、歌咏比赛等活动,师生登台表演声乐、器乐、舞蹈、曲艺、小型戏剧类节目。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可在课余时间组织音乐艺术兴趣小组,开展即兴表演的自娱自乐活动。音乐教师可结合教学组织音乐艺术专业测试、知识竞赛,作品选播,影视赏析,以及创作展演等活动。同时,学校还可组织校际、班级之间的艺术交流活动,学术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更好地深化音乐教学,拓展学生视野,活跃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素质,展示教育成果。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才刚刚起步,音乐教育尚未形成规范,音乐教育特性尚待深入研究。笔者初步探讨,抛砖引玉,以期领导重视,同行共鸣。还望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早沐春风,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学生 养成教育

众所周知,养成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习者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式,不仅包含了正确行为的指导,而且还包括了良好习惯之训练,同时还包括了语言习惯以及思维习惯之培养。所以,养成教育之核心属于能力教育,也就是要通过学校各方的言传与身教,让职校生们学会做人与学习,并且发展自身的个性,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对于中职生来说,养成教育是对尚处在未成年阶段的他们实施社会基本知识、生活礼仪、专业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等全面教育。可见,对职业学校学生实施养成教育,能够为其今后走入社会塑造良好人格打下基础。[1]

一、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理论研究现状勘忧。近年来,教育界已经对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发展历程从理论体系、制度建设、经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安排以及教材配置等诸多视角提出了对策。但是,虽然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论述较为充分,但当前的探讨主要是基于中职生们的特点与教学方法等层面加以实施,对素质教育所具有的根源问题却从未有系统化的研究。

二是对职业学校教师对于学生养成教育的认识具有偏差。当前,大量职业学校对应试教育与养成教育这两类教育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人为的割裂,对与考试相关的主课,通常会深入分析教材,认真进行备课,但在养成教育中却如同卸了包袱一般,大量减少了讲授内容,并且以活跃教学气氛为主要目的,开展大量的讨论与自由活动,但是却没有实施系统化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此只依靠于职校生自身的理解,会导致教育成效大受影响。所以,实施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之重点就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较为灵活的课程体系,从而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单一与呆板之结构,努力与现行的应试教育形成良性结合,进而促进职校生们的身心、技术、技能能够保持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是职业学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存在问题。如今,中职生不但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而且在行为习惯、组织纪律以及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与普高学生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去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中考阶段的落榜生,在初中时大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不强,教师对其学习成绩以及行为习惯也没有了自信心,职校生们始终无法得到肯定与认可,以至于相当对的职校生对自身前途觉得迷茫,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用主义为主导,其集体荣誉感、家庭责任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均十分淡薄,组织纪律观不强。团队意识薄弱,对于父母的依赖感觉较强,逆反心理又非常重,不愿接受师长之劝导。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精神上萎靡颓废,沉迷于虚幻的网络,生活上显得自由而散漫。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职业学校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养成教育缺失所致。为了妥善解决以上难题,就一定要高度重视并且抓好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养成教育。

二、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对当前阶段的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进行合理定位

首先是进行角色定位。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牵涉到本校师生、学生家长、校方以及教育主管机构等各类参与主体。就角色定位而言,职业学校学生是受教育对象,而职业学校教师是最为直接的执行者,学生家长则是非常重要的执行者,职业学校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育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属于组织者与协调者。处于目前阶段,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通常是由各校自行组织并且发动,由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并由职业学校教师具体加以执行,并由家长进行全力配合。在此发展规制之下,职业学校养成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目标等主要取决于各职业学校以及各位一线教育工作者。其次是进行观念定位。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向中职生们所提供的是现代职业教育,而并不只是专业技能方面的素养教育,更是对学生们对于社会、工作岗位以及对职业发展能力之教育。职业学校养成教育之形式与内容主要是以系统化的素质养成教育为其主体的,不仅要实现各项功能性目标,而且还应当体现出形成性方面的要求。要通过实现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中所必须的心理成熟与岗位技能能等来实施全面教育,进而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个体之最优化。在教学形式上,要明确的教学目标加以匹配,也就是一定要让职业学校学生们了解到通过此形式的教育最终是做些什么,需要达到此目标中有什么环节是关键等。比如,心理教育课程不能只是传授学生们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是要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职生们在职业生涯中有可能遭遇到的职务晋升、人际关系、换岗等状况之下的心理变化及其困境,并且为职业学校学生们提供实施自我矫正与彼此辅导的妥善方案。[2]

2.健全完善当前阶段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

一方面是要健全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配备工作。对于那些办学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好的职业学校来说,可对一部分和日常学习、生活有关的学科配置其所需要的专职教师,比如,职校生心理辅导、职校生文化礼仪以及职业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等。对办学条件较为一般的学校则应当探索两至三个学校来联合配备与共享所需要的教师资源。对专业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来说,则可聘用一些兼职教师,诸如逃生与救生、安全、应急等各种领域即可聘用经验较为丰富的公安部门的专业培训人员,定期实施专题讲座以及实践指导。与此同时,还应当高度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以及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全面鼓励与支持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到国内外素质养成教育较为优秀同类学校去学习和取经,尤其是要进行系统化的考察学习。另一方面是要规范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考核方法。对职校生的考核来说,先期只是分为合格和不合格,而后期则应当逐步健全完善各项量化考核标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考试题库,而且明确考试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而考试的合格证书则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的必备附件,也就是相当于就业时的综合能力推荐书一般。考试的时间跨度可设定在两年之内,而补考的次数则不进行明确的限制,自然,愈早通过这项考核,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自身成长也就愈有利。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考核,不仅需要接受学生及其家长口碑上的考核,而且还需要接受教研部门对于教学提纲所实施的全面审核。[3]

3.实施适应性教育以规范中职生的日常行为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制度是规范职校生们心理表现以及道德行为的准则。为此,应当制订出严格而且详细,具有较强可行性,适合于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管理机制。自从新生入学起,就应当持续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规范学生们的言行举止。在开学之初即可实施强化训练,从而形成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完整的德育体系,通过上下一心、齐抓共管来促进养成教育取得成效。一旦发现了违纪事件则应当及时地进行处理。中等职业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这一形式对学生们加以教育,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们能够尽快适应地职业学校的管理, 逐步改变以往初中阶段所形成的各种不良习惯。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强化对学生的德育考核,每天均要对学生们日常行为实施检查与评比,当天加以公布,每周进行小计,每月进行小结,每学期进行总评,从而评选出中等职业学校优秀班集体,并和班主任考核相互挂钩。要将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操行量化考核得分列为评定三好学生以及优秀学生干部的重要条件。通过以上一系列德育考核,不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遵守各项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还能培养职校生们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等能力,进而促进养成教育取得应有的实效。[4]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养成正确的养成教育习惯对于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点滴开始,让中职生养成教育持续贴近学生们的心灵,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养成教育中有所感悟与成长,进而为职校生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政权.中职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2011(2).

[2]王晓华.基于养成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