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类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经商贸类专业 统计基础 教学改革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和统计息息相关。本文仅从财经商贸类专业出发,谈谈中职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认识不到位
一提到统计,很多学生都认为统计和数学没有什么两样,课本里面都是公式、图表、计算题,枯燥、无味。而且学生始终认为他们是来学会计、市场营销、金融、证券的,统计和他们的专业没有联系,对他们考证、考级也没有作用。所以,他们认为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学不学无所谓。这也是很多学校为迎合学生要求而停开这门课的原因。
2.教材和专业联系不紧密
现行《统计基础知识》教材的内容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提到与财经类相关专业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介绍了统计概述、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分析、抽样推断等内容,很少介绍统计方法在会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等课程中的应用。
3.教师很少挖掘统计知识在财经商贸类专业领域的应用
由于很多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缺乏,或者基础课教师过多,多数学校的统计课程都是由数学教师兼任,或者由数学教师转岗任教。这就导致了数学教师喜欢从自身专业出发,把财经商贸类的统计课程当成数学课来教,把教学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和证明,重视数理统计的讲授。即使是专业的统计教师,也很少有意识地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财经商贸类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很少注重统计方法在财经商贸类专业领域的应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强调统计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联系,上好第一节统计课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第一节课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上第一节统计课的时候,要先让学生们了解统计这门课,让他们知道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程是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证券投资、市场预测与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不能让学生先入为主,认为统计就是一门数学课,而要让他们一开始就认识到统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的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举实例讲解统计方法在各专业中的应用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所以,在财经商贸类专业的统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学习一些财经商贸类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财经商贸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
例如,在教授《统计调查与整理》这一章时,我们可以举例讲解统计调查与整理在市场调查与分析中的运用,可以举实例讲解问卷调查法、街头拦问法、互联网访问法等。在介绍加权算术平均数时,可以举例讲解财务会计中存货的后续计量方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在讲到线性回归分析时,可以举例介绍线性回归分析法是财务管理中资金需要量预测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实,只要统计教师肯花时间钻研统计与财经商贸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统计学的本质就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3.加强集体备课,编制校本教材
单个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不是每个统计教师都是通才,只有与各科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讨论,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通过集体备课,统计教师能开阔眼界、理清思路,上课的时候就会信手拈来,很好地把统计方法灵活地应用于财经商贸类各专业的课程中。这样,学生们学习统计基础知识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与不学都一样了。通过长时间的集体备课,逐渐积累,编写一本适用于本校学生学习的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三、小结
第一,一轮复习中课堂要注重对此类试题的集中讲评,以高考经典例题分析为突破口,厘清价格变动的基本图示方法,总结一般规律。
在一轮复习中的各类图像归纳中,我采用教师抛出自变量与应变量,由学生画图的方式进行基本关系的梳理,用时半个课时,剩下来的半个课时进行价格变动影响的相关图形题的典例分析。我主要选取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1卷及2卷中的价格图像题作为课堂典例,并用8个图像题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课堂训练。对于这样的专题梳理课之所以要“前移”至一轮复习中,而不是放在二轮复习进行,是因为这样的复习更具前瞻性,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训练才可能有方法的支撑。二轮复习更多的是针对高频错题进行小专题讲解和训练。前瞻性的复习让学生对此类试题不至于茫然无措,对这类试题的方法基本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以作业考试化训练为保障,按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分散训练,将一般答题规律用于实际的题目解决中,关注试题正答率情况,围绕弱点加强针对训练。
在高三备考中,真正的问题往往是在考试的环节中暴露的。我以作业考试化为抓手进行训练,因为图像题新鲜、思维量大,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此类试题的训练如果运用大量图像题扎堆出现,那么这样的一次大容量训练的效果并不好,所以我采取“化大为小、少量多次”的训练模式。实际上图像题在2013年和2014年如果出现在试卷中可能涉及一个,所以少量多次的要求更符合高考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吸收。还能通过多次的跟进训练保持对题目的熟练度,不仅提高正答率,而且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解题信心。
为让图像题不再成为学生的“痛”,我在跟进的每周作业考试化中,至少以一题巩固复习效果。我特别关注学生此类试题的正答率情况,并把正答率做纵向的时间整理,为让学生真正思考、懂得,而不是仅仅记住印象中的答案。我对此类的高频错题或变试题的重考的周期拉长,采用隔一周至两周的方式出现的方式让学生实现考后满分,倡导学生对已做错题进行“比对”举一反三。经过月考及模考的训练,学生从图像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信心不断提升。
第三,对学生的相关图像笔记本和纠错本的检查,常抓不懈,特别是二轮复习围绕薄弱点加强变试题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除了试题这一训练抓手之外,还有另外一把利剑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就是常用的笔记法。学生将基本的图像关系记录在笔记本里的同时,要将出错的此类错题收编在这个部分的笔记后面,记笔记时注意留出空间实现同类知识整合和补充。我定期采取“晒笔记”的方式在班里用投影仪展示大家的笔记,并且将优秀笔记张贴在班里,提倡大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图像题的讲解中调动学生的力量解决,让学生自主讲解,自主梳理,这样的效果更好。在笔记本和纠错本检查中,教师要做到常态化,防止学生因为老师的关注度不够、检查、督促不到位而出现懈怠的现象。
学生纠错本的使用既是学生查漏补缺的指路灯,又是教师教学关注的方向,中等生较齐全的错题集对教师是个大宝库。这些错误可能既有知识层面的,又有非知识层面如粗心等问题导致的,有的题目本身图像关系较复杂需要厘清关系,还有些依然需要提高解题熟练程度。选取中等生的错题集有利于确保错题覆盖的全面度。在二轮复习时适时增加小规模专项图像训练时使用,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梯训练。另外,教师必须勤于积累,建立易错题记录本,通过和学生的错题本在对比中取舍或补充,对失分点训练有更准确的把握。
第四,分工协作,围绕易错题加强价格图像专题的题库建立,形成试题的积淀,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热点信息对试题进行改编,融入时代气息。
想让学生通过高三备考训练获得政治学科的高素养,需要围绕考点加强训练,提高实效,精选好题作为复习载体这一工作特别重要。经典的高考题、优质的模拟题及各省最新模拟题都应该成为试题库建立的主要试题来源。
“雁过留声”,高三教学非常需要这样的积累和沉淀,对试题的选择、积累是一个细致、长期、持续的工作,不仅需要教师个人勤奋钻研投入试题研究中,更需要团队的配合,从试题涉及的多角度、试题训练的分阶梯、试题的更新及改编工作都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所以在备课组内分工与合作会更好地提高试题质量。
[关键词]经济法基础知识 教学意图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杨波(1969- ),女,辽宁海城人,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法学方面的研究。(辽宁 鞍山 1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39-02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高职教育应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经济产业和行业服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解决一方面高职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矛盾。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专业开设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并将其设为专业基础课正是针对以上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经济法基础知识始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有关经济方面法律的条文规定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专业领域中运用经济法律的能力,同时通过经济法基础知识重点课程建设,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经济法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系统思维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年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逐步发展出自己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色。
一、课程教学目标和意图体现高职高专的职业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重点掌握岗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适应各专业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应重视“经济法基础知识”中基本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观察、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把“教、学、做、练、用”定位为“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务求符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经济法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占用学时为45学时,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两者的比例为2︰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必需”是指理论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按照这样的层次递进式学习;了解法律规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会解读法律规定—运用法律规定;“够用”是指要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和相关专业需要相吻合,以实际课程占用的课时要求为标准。因此在“够用”的标准下,教师“教”的内容要“精”“准”。“精”的标准就要求选取精当的内容,“准”指选准法律规定,同时教师的讲解也要“精”“准”。
2.实践教学在案例的选取上务求“新”“简”。积极选取最新的案例,跟踪经济法发展的前沿,力求做到与现实同步,充实教学内容。“简”是指选取的案例既要简约又要符合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需要,要选用有递进层次和层层深入性的案例。
三、教学内容应具有的针对性与应用性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经济法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相关专业开设,由于每个专业面临的岗位关键技能不同,决定了每个专业的教学略有不同。会计电算化专业本课程作为会计资格考试课程之一,可以设计考试系统;其他专业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同的条件下,考核内容这方面就没有硬性要求而是主要采取了案例引导教学法。
针对课程性质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在完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根据经济法律的适应经济形势需求不断变动修改的特点,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学生就业需求重点讲解相关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新颖,更能反映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更能适应学生,充分体现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比如,在内容选取上我们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对于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规定详细讲解,为将来学生的自主创业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的层次递进性
“教”是指理论知识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法律规定,解读法律规定,然后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即了解法律规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会解读法律规定,采用这种方式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内容。
关于“学”,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方法实现的目的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二者之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教会学生学”,当然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
“教师教学生学”的案例引导教学模式即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在讲解某一个章节内容时,流程如下:
举具体案例实例(选取典型案例)—引出本章具体内容—指出问题。 教师讲解本章节具体内容—再进一步解决所举的具体实例—发散思维举相关案例,提高学生能力(根据具体教学状况可以选取教师举例和学生举例两种方式,实现互动)。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应用数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自然、生命、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高职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作为一门服务于经济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与工具课,更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
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必须明确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结合专业突出应用为主线,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遵循“拓宽基础、培养能力、重在应用”的宗旨。
一、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
我院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涉及到会计、金融证券、财务管理等15个专业,分别在第一学年中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课,计划60课时。自2005年起,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我院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保持原有的数学体系,压缩讲授内容,增加了大量的实际应用。然而,对于数学课的“教的没有用、用的没有教”等问题却依然存在。带着这些问题,学院数学课程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数学课程越是强调其学科的独立性,就越是难以发挥作用,其实际价值难以体现,只有把数学课程教学融合于专业,契合学生实际,才能发挥数学课程应有的价值。因此形成了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建设改革的系列理念。
1、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准确把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经济类专业是以培养经济、管理等方面实用型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应突出“应用”的主旨,从而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相衔接。
2、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数据分析、计算推理等方面为其他学科提供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础地位无可代替。应用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需有所学、学有所用”的原则,从能力培养出发,发掘学生的潜在创新思维,进而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素质.
3、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应用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而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之上。而教师也不是被动的,应调动一切可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和实践提供有效的知识工具和良好的思维素质。
4、加强现代数学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数学技术,加强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数学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整合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同时可以解决计算繁琐、课时紧张的问题。
5、构建本课程新的评价体系,以新的视角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的最终环节,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必须改变通常的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把实践教学部分列入考核。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数学知识的运用。
二、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内容
1、依据课程的设计理念,从工作岗位搜集与数学有关的经济问题,围绕解决这些经济问题,共同研讨设计课程内容,力争把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最需要的内容上。即从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该“用什么”出发,确定学生该“学什么”,得到教师该“教什么”。使岗位、学生、教师相融合,教、学、用一体化。
2、形成“案例――建模――求解――分析”阶段式教学模式
从岗位中所涉及的具体经济问题出发,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案例,数量化后转化为数学关系式――建模,对所得关系式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寻找计算模型最优节的方法――求解,对所得结果进行判断、预测――分析,为进行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既服务了专业,也强化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建设
编写《应用数学基础》校本教材,以“案例驱动”为实例,并且将Mathematica软件融入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使用数学技术的能力。选用PowerPoint 等多媒体开发工具,完成教学课件制作。
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开展案例教学、数学实验教学和部分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将经济领域的新知识、新内容、新案例及时反映到教学中来,原创了大量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数学案例和数学实验项目,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和专业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与能力。
5、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考核的方式方法也必须改变。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期终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学习情况占总评成绩的比重,引起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总评成绩由五方面内容构成:平时作业占10%;平时考勤占10%;平时测验占10%;实验占20%(将上机实验和基础理论学习相结合);期末成绩占50%。考试内容在覆盖所学知识点的前提下,降低难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改革是科学的发展迫切要求,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我院学生提高专升本通过率奠定了基础。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索、改进和提高。数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积极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8- 22.
[2]许洪范, 杜耀鹏,宋苏罗.高等数学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3] 赵志文,陈安生,罗荣凤.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4]于德明.应用高等数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关键词】大学 经济类专业 教师 教学
一、前言
大学教师承担着讲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大学教师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承接了中小学教育所培养的具有基本素质和基础知识的基础性人才,另一方面,要向社会输送自己所培养的专业性的人才,但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类专业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专业,其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经济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各专业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还存在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特性问题,因此经济类专业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考虑到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教学目的、学生特点、环境特点,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二、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照本宣科
大学教师所面对的教授对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基础及独立自主的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不需要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大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更需要的是灵活,尤其是经济类专业的课程,简单的原理蕴含着无限深刻的内涵,因此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但当前我国大学经济类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自己不思考,不设计教案,只是简单地把书本上的内容念下来。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内容不熟悉,社会实践不丰富,讲课功底不扎实,很容易依赖于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法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经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经济,应该说经济类专业的课程可以讲得灵活生动、丰富多彩。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经济类专业教师对经济类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基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给学生,但是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经济如何结合把握不好,不能够轻松、灵活地将现实中活生生的例子应用于教学,因此就不能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更没有办法去拓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必然枯燥无味。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很多教师把视野局限于专业的范围内,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其他知识的积累,使得自身知识面狭窄。二是很多教师虽然讲授经济,但终日局限于校园内部,没有经济的实践经验,这无异于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三是某些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由于自身的纯理论性特点,很难讲得活泼生动。
(三)教学方法简单单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的老师依然采取了最简单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授,学生听讲。这种教学方法简单单一,最易采用,但是却无法调动课堂气氛,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睡觉、聊天、看其他书籍。
(四)教学之余缺乏沟通
大学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学生的上课学习主要依赖于其自身的自觉性,大学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不需要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严格的约束与管理,因此,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短,也缺乏沟通与交流。目前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教师与学生互不熟悉,上课来,下课走,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水平层次、学习需求,学生也不了解教师的情况,甚至一门课程结束,学生仍不知教师的姓名。这样缺乏沟通与交流的状态下,学生只会是被动地听课,教师也只能是被动地讲课。
三、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师教学方法研究
(一)严格做好备课环节工作
大学教学比中小学教学更为灵活,经济类专业教学也比其他专业的教学更为灵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师就可以不用备课,就可以在课堂上东拉西扯。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作为大学教师,备课是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备课是否充分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严谨,以及课堂教学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要吃透教材。教材是讲课的依据,因此教材的内容必须要熟练掌握,才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其次,要搜集并阅读大量的资料。一方面搜集资料完善教材的理论体系,形成自己讲课的理论逻辑。另一方面搜集大量与理论知识相联系的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例子,并将其充实到讲课内容中去。再次,设计教案。讲课的内容、讲课的理论体系、讲课需要的案例及例子、讲课的重点难点、讲课的方法都需要在教案中详细设计出来。最后,形成课件或板书。目前大多数大学使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制作逻辑鲜明又生动活泼的教学课件。如果采用黑板教学,需要设计简单明了的板书内容。只有严格做好备课环节的工作,讲课过程中才能够驾轻就熟,统筹全局,才能够严谨中不失灵活,才能够深沉中不乏趣味。
(二)结合学生层次开展教学
大学的学生层次并不相同,如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本科生与大专生之间就有很明显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学历层次的学生,不同班级之间,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基本素质、接受能力、学习需求等方面会有很多不同。因此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层次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专科生的知识基础稍差,理解能力较低,学习自觉性欠佳,但是专科生往往性格活泼,喜欢新奇事物,更关注经济在实践中的应用性,因此对于专科生的教学可以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将讲授重点放在应用与实践方面。本科生相较而言,基本功较为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理解能力也更强一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准备考研,对理论的深入学习有一定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将理论问题讲得透彻清楚。
(三)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大学培养的学生是要满足社会需求的。因此,大学教师应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才能了解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教师走向社会可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讲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经验相结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经济类专业教师来讲,首先可以自己去考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如会计证、注册会计师、经济师等,一来增强理论知识,提高讲课功底;二来依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引导和鼓励经济专业的学生学习更具有说服力。其次可以深入到企业、海关、国税等与经济相关的单位调研或学习,了解经济运行的过程,并将所学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引导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丰富授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授某个经济学原理时,可首先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将理论内容引出,会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如果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讲解几个与生活相关的案例,同样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另外讨论法也是一个易于操作,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个好方法。除此之外,经济类专业教师应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不断创新出更多的教学方法。比如《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想提起学生的兴趣很困难,除了应用上述方法外,还可采取让学生轮流上台讲的方法,学生有了压力就会有动力认真地去看书,这样达到的效果比教师讲课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