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上海读者刘鉴泉写信给本栏目,自述患有双膝退行性骨质增生和痛风,爱好运动的他十分痛苦,因此,希望叶老师给以帮助。自本栏目开办以来,收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我们只能选择有共性的问题在此解答,其他人的求助均通过单独联系的方法及时进行了沟通。叶老师在运动方面,尤其是对易筋经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我刊和叶老师都相信,时间能够证明运动疗疾才是最好最安全的治病方法。

【叶华强语】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这位读者朋友在身体状况发生变化以后能自己调整锻炼方法是可取的。对于健康状况不好的人来说,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健身方法,而进行康复训练则更要有科学性,也就是说,要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康复训练的方式方法和运动量,这样才能使身体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与康复。如果锻炼的方法不当,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像这位朋友所说的双膝退行性骨质增生和痛风的身体状况,在进行康复训练时,以对整体和局部的皮肉筋骨进行静力性、缓慢地牵拉为宜,应尽量避免会对膝关节产生磨损的活动,如登山、跑步、长时间行走等。对于骨质增生有一点需要了解,即治疗的目的不是消除增生的骨质,而是针对其周边的软组织病变,通过康复训练和其他疗法来消除关节疼痛,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易筋经健身操(见本刊2003第3期)是一种通过内力对全身的皮肉筋骨进行静力性、缓慢地牵拉的健身方法,可以作为骨质增生患者的较理想的康复训练方法,不过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好运动量,每节动作做1~2个8拍为宜,在身体适应以后再逐步增加到每节动作做4个8拍。

另外,建议这位朋友要定期检查身体,针对病因进行必要的治疗,康复训练结合药物治疗和理疗会产生更好疗效。

这里根据这位读者朋友介绍的身体状况,结合易筋经健身操的健身机理,另外再编一组康复训练的方法,供这位朋友在平时随时随地进行康复训练:

1、双脚训练:双膝退行性骨质增生和痛风,应该避免在双膝负重的情况下锻炼双膝,但是双脚还是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改善双脚的气血运行状况,尽量使双脚功能恢复正常。

(1)张紧脚趾: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松,之后对脚趾进行训练:在双脚充分放松以后,用内力将脚趾都逐渐张开、张紧(无论有没有张开、张紧都努力这么做),同时,在脚趾逐渐张紧的过程中,尽量使双膝保持伸直状态。这样连续用内力缓慢张紧4~8次左右后逐渐放松,连续放松半分钟左右。

(2)勾脚尖:同上,在双脚充分放松以后,用内力将脚尖向内逐渐勾紧,同时,在脚尖逐渐勾紧的过程中,尽量使双膝保持伸直状态。这样连续用内力缓慢勾紧脚尖4~8次后逐渐放松,连续放松半分钟左右。

(3)绷直脚尖:同上,在双脚充分放松以后,用内力将脚尖向前逐渐绷直,同时,在脚尖逐渐绷直的过程中,尽量使双膝保持伸直状态。这样连续用内力缓慢绷直脚背4~8次后逐渐放松,连续放松半分钟左右。

(4)深蹲:自然站立,双手扶着固定物,全身放松,之后缓慢下蹲(下蹲到极限以后可用全脚掌或者脚尖交替承受身体重量),在这种双膝屈曲到极限的状态尽量保持全身放松(特别是双膝放松)3~5分钟以后再双手扶着固定物缓慢起立(起立的过程中可先抬起臀部,然后再逐渐站起),起立以后轻轻拍打双脚一会儿。

2、双手及咬牙训练:针对“右手中指,右耳前牙骨关节酸痛、活动不便”状况。

(1)双手张开、张紧: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松,之后对手掌和手指进行训练: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努力使手掌和手指都逐渐张开、张紧,并逐渐越张越紧,这样连续张紧4~8次后开始逐渐放松,连续放松1~2分钟。

(2)双手握固(拇指在内,四指在外):

动作:同上,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将手掌变拳逐渐握紧,并逐渐越握越紧,这样连续握紧4~8次后开始逐渐放松,连续放松1~2分钟。

(3)咬牙训练:自然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均可,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逐渐将牙咬紧,并逐渐越咬越紧,这样持续咬紧4~8次后开始逐渐放松,连续放松半分钟左右。

几点说明:

1、进行上述康复训练时松和紧都很重要,松的时候要身心都放松,紧的时候应用内力渐紧,即用力要柔软均匀、轻缓自然,不要用僵劲。易筋经康复训练的基本原理是: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放松,放松的目的是为了气血更好地运行。

2、呼吸时宜顺其自然,不宜强呼强吸,更不可憋气用力,以免出现不适。

3、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般来说,每天进行3~4次训练,以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各进行一次训练、每次将上述动作各练习3组左右、每组练习的时候以不会觉得太累为宜。总之,进行易筋经康复训练的时候应掌握一个原则:训练方法要得当,训练强度要适当。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当肢体的软组织受到意外损伤时,受损部位往往出现扭挫伤,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困难。此时最好暂时不要进行肢体活动,在受损部位外敷或者喷涂一些伤药以后再进行一些适度的静力性的康复训练。在进行这一类的康复训练时放松和绷紧都很重要,放松的时候要身心都放松,绷紧的时候应用内力渐紧,即用力要柔软均匀,不要用僵劲。要注意循序渐进训练,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受损伤的状况掌握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盲目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很有可能造成新的损伤。一般来说,软组织受到损伤后每天进行的康复训练以3~4次为宜,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各进行一次训练。总之,软组织受到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最好配合药物进行,同时要注意训练方法和训练强度要适当。持之以恒地坚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前几天一位朋友在下楼梯时不慎摔倒滚下七八级台阶,还好只是脚上一些扭挫伤和一些小擦伤。这位朋友在到医院检查处理之后仍感觉疼痛难忍,于是打电话给我询问怎么办。我在了解了情况以后建议她用木耳和红糖一起捣烂敷在肿痛处,然后进行持续绷紧和持续放松的康复训练。在药物作用下经过一组康复训练以后,当晚这位朋友自己也不知道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睡眠。第二天一早这位朋友就发信息告诉我说:“我松绑了。虽然还有一点点痛,但是绝对不影响自如地活动,就是青乌未退,尚有肿胀,现在可以肯定叶老师你非常厉害……”考虑到与这位朋友一样肢体软组织受到意外损伤的情况时有发生,便将这一下肢软组织损伤的康复训练方法整理出来,给读者朋友参考:

康复训练方式

绷紧脚: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松,之后对受伤的脚进行训练――在双脚充分放松以后,逐渐使脚部绷紧,持续绷紧一会儿后再逐渐持续放松。每次重复持续绷紧――持续放松这一动作3~5组即可。

附:广西张慧下肢软组织损伤后康复训练的体会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康复训练;施行意义

[中图分类号] R27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b)-0192-03

随着交通、建筑等行业的不断发展,膝关节周围骨折的不良事件不断增多[1]。膝关节周围骨折主要有股骨髁上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手术是治疗该类骨折的主要方式[2]。临床上通常以复位、固定以及功能锻炼为原则来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中良好的复位和固定能为患者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而功能锻炼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选取本院行膝关节周围骨折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方式及施行意义,取得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行膝关节周围骨折术患者82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25~73岁,平均(48.62±9.83)岁;骨折部位:16例股骨髁上骨折,15例髌骨骨折,10例胫骨平台骨折。对照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26~70岁,平均(48.39±9.17)岁;骨折部位:17例股骨髁上骨折,14例髌骨骨折,10例胫骨平台骨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方法,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并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予以患者康复指导,指导患者进行关节、肌肉锻炼。研究组患者应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其内容主要如下。

1.2.1术前康复护理 ①心理康复护理: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交流,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复位、固定和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方法,耐心地解答患者的问题,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护理人员重点向患者讲解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早期康复训练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激发患者主观能动性,争取患者主动配合进行康复锻炼。②术前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骨折相关的知识,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并着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并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或现场演练的方式讲解相关步骤,保证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相关训练技巧。

1.2.2术后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康复锻炼,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活动量,且嘱咐患者不可屈膝、下蹲,尽可能地锻炼肌肉和关节。①被动训练:护理人员予以关节被动训练,术后1~2 d,进行关节屈伸被动运动,屈伸角度为30°,每天训练1 h左右,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患者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屈伸角度。②主动训练:术后1~2 d,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屈伸训练,锻炼50~100次/d;术后3~6 d,护理人员将患者膝关节垫30 cm左右,指导患者进行伸直膝关节训练,锻炼50~100次/d;术后6~8 d,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取坐位,进行直腿抬高、膝关节伸屈训练,锻炼100~200次/d;术后9~10 d,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屈膝屈髋训练,锻炼100次/d;术后1 d,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抱小腿中下部屈曲训练,锻炼100~150次/d。③恢复期康复指导: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如果骨折线相对模糊,骨折位置对位正确,则形成骨痂、拆除外固定后进行康复训练。如果患者膝关节存在较严重粘连情况,则予以理疗,并进行伸屈牵引膝关节的训练。给患者应用关节松动术,向外、向内侧推动髌骨关节,上下推动髌骨,胫关节内旋、外旋、前后及侧向滑动,术后予以冰敷以减轻炎症。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主动屈伸受累关节,并逐渐增大屈伸角度和锻炼次数。④心理指导:护理人员主动询问患者康复训练情况,倾听患者主诉,耐心地解释相关问题,并告知患者坚持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作用,指导患者充分利用健康肢体完成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家属了解康复训练对患者身体康复的重要作用,指导患者家属多支持、鼓励患者,从旁监督、协助患者努力完成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术后第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膝关节情况。膝关节ROM是指膝关节活动时可到达的最大弧度,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标准主要包括跛行、支撑、交锁、不稳定、疼痛、肿胀、爬楼梯、下蹲8个内容,满分100分,分数越低,表明膝关节功能越差。两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如下。优:患者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范围≥91°;良: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范围为61°~90°;一般: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关节活动范围为31°~60°;较差: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关节活动范围≤3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组膝关节ROM、Lysholm评分的比较

研究组膝关节ROM、Lyshol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组成结构,对运动的要求较高,且膝关节骨折通常导致膝关节结构及其周围组织受损[4]。因此,许多患者行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存在膝关节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关节活动障碍、软组织肿胀、压痛等症状,使得患者生活、工作受到严重影响[5]。相关研究指出,术后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骨折处愈合,能避免骨痂硬化持续升值,可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6]。有学者指出术后1周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最佳康复训练时期[7]。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膝关节ROM、Lysholm评分存在较大差异(P

综上所述,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志林,李景进.中药熏洗法配合常规术后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3, 41(5):116-118.

[2]潘艳,周玲,胡三莲,等.图谱法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5):519-521.

[3]张英霞,德琳.兔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时机选择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21(1):44-46.

[4]张丽红,孟立芳.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7):3054-3056.

[5]单志文,徐建华,刘会娟,等.穴位按摩配合训练器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5,37(4):602-603.

[6]李肖媚.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7):5561-5561.

[7]田艳玲,邵雯君,肖艳波,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8):747-748.

[8]周水利.中西医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9):132-134.

[9]肖星明.\谈康复训练在膝关节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8):4292-4293.

[10]赵晓梅.早期功能训练指导预防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2):209-210.

[11]陈红明.功能康复锻炼在膝关节周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5):93-94.

[12]Yau DT,Chung RC,Pang MY,et al.Knee muscle strength and visual acu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odifiable predictors of falls in patients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a prospective study[J].Calcif Tissue Int,2013,92(3):287-295.

[13]Meyer C,Szalay G,Alt V,et al.Triple fracture during rehabilitation after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4,22(11):2662-2664.

[14]Gilbert A,Li CS,Sancheti P,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knee osteoarthritis:india-based knee osteoarthritis evaluation (iKare):a study protocol[J].J Long Term Eff Med Implants,2013,23(2-3):93-104.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训练;基线指标;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a)-0038-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道病毒、理化损伤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和阻塞性通道障碍[1],慢性气道炎症与不完全可逆性气受限是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持续增强的疾病[2]。Rabe等[3]报道COPD排在美国慢性病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第4位,我国也有学者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40岁上的发病率高达8.2%,老年人发病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2.11%[4],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COPD的医疗费用将升至所有疾病费用的第5位[5]。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药物治疗逆转肺功能损害成效有限,呼吸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延缓肺功能损害进展、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显著改善肺功能状态。为此WHO以及各国COPD防治指南都把呼吸康复训练作为非药物治疗稳定期COPD的主要疗法[6]。

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在治疗COPD中,呼吸肌训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训练方法缺少统一而又成熟的模式,另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训练没有科学实用的基线评价标准,三是缺少大规模、多中心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本文试图从这3个方面做一阐述,从而探讨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作用。

1 呼吸肌训练方法

从呼吸肌的生理特征分析,呼吸肌包括膈肌、肋间肌、腹肌以及胸廓辅助肌。平静呼吸时,膈肌和肋间外肌通过收缩运动实现吸气,通过肺和胸廓回缩而呼气。也就是说,膈肌是呼吸的主要动力来源,由膈肌收缩而增加的通气量为平静呼吸时的70%~80%[7]。一旦呼吸肌机械负荷增加、营养不良、感染,就会造成呼吸肌疲劳,这也是COPD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行有效的呼吸肌功能锻炼是可以预防呼吸肌疲劳以及呼吸衰竭发生的。目前呼吸肌功能锻炼主要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

1.1 特异性呼吸肌锻炼

特异性呼吸肌功能锻炼就是通过增加呼吸负荷来实现,经常使用的有一些吹气球、吹蜡烛、缩唇呼吸、呼吸操等特别简单的训练方法,也有二氧化碳过度通气法、阻力呼呼法等定量训练方法,近来经皮膈神经电刺激等需要仪器设备辅助训练的方法也被使用。

1.1.1 吹气球训练 需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取适当的气球,做深呼吸,用力将肺内气体呼出,每天训练3~4次,每次训练时长3~5 min,以20 d为1个训练周期,1个周期后对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评估。

1.1.2 缩唇呼吸 将口紧闭,通过鼻道吸气,通过缩唇缓慢呼气,时长4~6 s,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自行调节.

1.1.3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训练采取吸鼓呼缩的方式,患者可取卧、立、坐3种方式,一手置于胸前,一手置于腹部,呼气时尽量按压腹部,促使腹部回缩;吸气时尽量鼓起腹部。吸气紧闭口腔,使用鼻进行深吸气,呼气同样通过缩唇进行慢呼气。保证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时间。每次训练反复2~3次,每次时间10~15 min。

1.1.4 呼吸操 周玉兰等[8]曾介绍过卧式、立式、坐式3种呼吸肌训练方法。卧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仰卧位于床上,通过肘关节屈伸达到呼吸肌的锻炼;坐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坐位,通过肘关节屈伸、双膝屈伸、旋转身体促成呼气、吸气训练;立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站立位,保持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取双手叉腰、单手叉腰、双手搭肩、抱胸、弯腰等方式锻炼,训练强度视个人身体情况而定。

1.1.5 膈肌起搏器治疗 李海珠等[9]曾做过试验,以10 d为1个训练周期,1次/d,30 min/次,通过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患者潮气时明显增加,膈肌移动迅速,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膈肌纤维状态,增强抗疲劳能力[10]。

1.2 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

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一般是指通过行走、慢跑、登梯、游泳等运动形式来实现。COPD患者呼吸功能不同程度存在受损,或多或少地对运动锻炼存在心理障碍。其实适度的锻炼对增加肺通气量、增强呼吸肌功能、改善呼吸类型、提高呼吸效率是大有益处的。目前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主要形式有耐力运动和力量运动。据文献报道,二者运动形式对呼吸肌训练都有比较好的效果[11]。谢淑丽等[12]曾做过一项实验,对社区内COPD患者,以3个月为1个训练周期,每周训练4次,锻炼项目有:热身操(15 min)、快步走(30 min)、慢跑(30 min)、放松(15 min),每次锻炼时间90 min,每天早上5:30~7:00,后期评估效果非常满意。

2 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

2.1 呼吸肌训练评价指标

目前,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对于呼吸肌训练的研究大多属于小样本的对比研究,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目前仅见报道来自英国国王大学医院呼吸肌实验室的1项6年506例的分项目实验[13]。从评价指标来看,基本可以划分为生理学评价、生活质量评价、运动能力评价3个方面,而且表现最多的是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上。下面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几组实验进行进一步分析。

Lotter等[14]选取的评价指标是最大吸气压(PImax)与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Beckerman等[15]选取的是PImax、6分钟步行实验(6MWT);Koppers等[16]选取的是呼吸耐力试验(HET)、PImax、连续负荷运动试验(CLET);戴晓天等[17]选取的国际通用的SCL-90量表、FEV1、肺活量(FVC);Steier等[13]选用的是PImax、吸气跨膈压(Sniff Pdi)、神经颤搐刺激跨肺压(Twitch Pdi)、最大呼气压力(PEmax),殷稚飞等[18]评价的指标是FEV1、FVC、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具体见表1。从6组实验可以看出,评价大都从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生理学指标上进行,从一定程度上反应目前呼吸肌训练对COPD的客观评价指标,也大体上可以研究出呼吸肌训练对COPD的影响因素。然而对于生理学评价指标,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跨膈压缺少更深入的分析与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地位。

2.2 呼吸肌训练效果评价

从治疗后生命质量效果影响分析,戴晓天等[17]使用国际通用的SCL-90量表,从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几个方面入手,说明呼吸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从PImax分析,6组实验均表明呼吸实验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PImax,特别是殷稚飞等[18]设计的缩唇呼吸、压腹呼吸、抱胸呼吸、弯腰呼吸、画圈呼吸、旋转呼吸6节改良呼吸操的研究,以祥实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

从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pred分析,实验都从客观性指标上支持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COPD的心肺功能。Steier等[13]通过历时6年的研究,将506例COPD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吸气强度、膈肌强度、呼气强度测定,得出单一测定有可能造成过度诊断呼吸肌无力的结论,呼气强度、膈肌强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呼吸无力诊断率19.2%,膈肌强度联合吸气强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率18.9%。

另外Beckerman等[15]的6MWT测定、Koppers等[16]的HET和PImax、CLET都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出呼吸肌训练的卓越效果。

3 讨论

众多的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在COPD的康复治疗中,呼吸肌训练发挥着独特而又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普及,呼吸肌训练的形式越来越多被人所接受。然而要想提高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地位,仍需要从几下几个方面予以努力:一方面是要加强呼吸肌训练方法的普及和宣传;二是要建立更完善合理的呼吸肌训练评估体系,以寻求最佳的训练方法和训练途径;三是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取得更令人信用的实验数据;四是要加强科研方面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呼吸肌训练在COPD康复治疗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丹,黄行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2):564-567.

[2] 张中鲁,徐立新.COPD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8):1384.

[3] Rabe KF,Hurd S,Anzueto A,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 [J]. Am J Rr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6):532-535.

[4] 马睿,程齐俭,姚迪.上海地区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5):521.

[5] 孙芳艳,钱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4-757.

[6] 刘华,王华,陈艳波,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康复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275-1277.

[7] 周彩存,许凤珍,王爱华,等.慢性阻塞肺病患者极量运动后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22(4):16.

[8] 周玉兰,刘枢晓,扬顺秋.COPD患者康复期呼吸肌功能锻炼的康复指导及护理[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3,2(6):393.

[9] 李海珠,鲍文华,阎晓林.缓解期肺心病病毒人的康复治疗与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8,4(3):126.

[10] William D C Man,Mohamcd G G Soliman,Johhannc Gcaring,et al. Symptoms and quadriccps fatigability after walking and cycling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68(5):562.

[11] Karl E Mille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 with COPD [J].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4,67(3):711.

[12] 谢淑丽,朱明光,崔涣波.社会康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5):301.

[13] Steier J,LKaul S,Seymour J,et al. The value of multiple tests of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J]. Thorax,2007,62(11):975-980.

[14] Lotter F,van Tol B,Kwakkel G,et al. Effect of controlled inspir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a meta-analysis [J]. Eur Respir J,2002,20(3):570-576.

[15] Beckerman M,Magadle R,Weiner M,et al. The effects of 1 year o fspecific in 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 [J]. Chest,2005,128:3177-3182.

[16] Koppers RJH,Vos PJE,Boot CRL,et al. Exercise performance improves in patients with COPD due to respiratory muscle endurance training [J]. Chest,2006,129:886-892.

[17] 戴晓天,熊玮,杨和平,等.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2):120-121.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9月来本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48例。选取标准:①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的诊断标准[2], 且经颅脑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及临床确诊为初次发病者。②无明显认知障碍, 并能积极听从治疗医师指令配合康复训练。③年龄30~65岁, 无心功能不全、慢性肝病等其他严重并发症。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意识障碍。②存在严重认知障碍。③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康复训练方法

1. 2. 1 对照组 进行常规康复综合训练, 包括:①运动疗法40 min/次;②作业疗法40 min/次;③中频电疗法;④针灸治疗;⑤平衡训练。以上训练1次/d, 6次/周。

1. 2. 2 治疗组 在常规康复综合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针对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强化训练, 主要是膝关节0~15°范围内屈伸的控制训练, 20 min/次。包括:①在仰卧位下进行0~15°的伸膝训练, 并在伸膝末端施加适当阻力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持续性收缩, 持续时间10 s/次。②在仰卧位下嘱患者在矢状面内进行连续性屈髋屈膝-伸髋伸膝训练, 足部离开床面, 并嘱患者膝关节维持在矢状面内。③坐位下借助股四头肌训练椅做膝关节屈伸, 并在运动终末端施加适量阻力嘱患者做股四头肌、N绳肌的等长收缩, 持续时间10 s/次。④站立位患侧下肢负重做膝关节屈伸训练, 屈曲角度从小逐渐增大, 达到使膝关节屈曲并停留在任意角度, 以提高膝关节控制能力。⑤患者练习患侧下肢时穿戴白布夹板或伸膝矫形器。

1. 3 康复评定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前和训练6周后均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vBBSw评定患者平衡功能、Fugl-Meyer运动量表(FMA-L)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2]。所有评定均由同一个治疗医师完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下肢功能、步行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在步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4], 它有3块骨(股骨、胫骨和髌骨), 2个运动自由度, 3个互相关节的面(内侧胫骨关节、外侧胫骨关节和髌骨关节), 这3个互相关节面均围绕在同一个关节囊内。从功能上, 在站立时膝具有支持体重而不需要肌肉的收缩;在坐、蹲、攀登等运动中, 它参与降低或抬高身体;还允许身体的旋转。在步行时, 正常的膝关节通过减少身体的重心垂直和侧方的震荡来减少能量的消耗, 支撑相当于体重的4~6倍垂直的力。膝关节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自由度是屈-伸。其屈曲范围取决于与大腿后面接触的小腿肚肌的大小。过伸的运动范围较小, 正常不超过15°[5]。而大多数的偏瘫患者患侧下肢最容易出现的膝关节问题就是患侧下肢负重时膝关节伸展不充分和膝关节过伸展, 也就是是膝关节控制不良。

当偏瘫患者开始用患腿负重时, 膝关节通常由于伸膝肌群控制不够而不得不弯曲。这时一部分患者在行走时便会刻意的将患侧膝关节被动锁定于完全伸展位, 并一直保持至站立相末期, 这就阻碍了患者患侧下肢在摆动相开始前屈曲膝关节进行有效的行走。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不能及时的收缩股四头肌及不能0~15°范围内控制膝关节屈伸所致。而另一部分患者学习步行时, 在患侧下肢处于支撑相时屈曲膝关节, 这表明患者膝关节附近的肌肉可以使膝关节处于轻度屈曲位, 但对膝关节伸展最后几度运动的控制还不够充分。这些患者由于整个躯体重心对称受到破坏, 患侧下肢负重能力下降, 健侧下肢负重增加的同时向患侧转移重心变得异常困难, 导致身体重心长时间的偏向健侧, 从而影响了行走时身体重心的平衡进而降低了步行的质量, 在行走时经常表现出躯干摇摆幅度过大, 步幅大小不均等、行走节奏性差、肌肉疲劳、疼痛、稳定性差。以上两种患者虽然看似获得了一部分的步行能力, 但这些患者步行时身体的平衡及负重绝大部分来自健侧下肢的代偿, 而一旦健侧下肢进入摆动期需要患侧肢体负重时, 患者的髋关节屈曲使重心后移, 骨盆过度水平侧移并向健侧向下倾斜, 难以轻松长时间较快的行走。

导致脑卒中患者在步行时患侧下肢负重期膝关节伸展不充分或过伸展的原因主要有:①股四头肌肌力低下, 不能保证患侧下肢负重时膝关节伸展所需力量; ②N绳肌肌力低下, 不能保持患侧下肢负重时膝关节的轻度屈曲;③股四头肌张力过高, 不能保持患侧下肢负重时膝关节的轻度屈曲位; ④股四头肌、N绳肌等其他辅助肌群存在感觉障碍, 不能在步行时形成正常反馈, 不能充分发挥该有的协同及拮抗作用来稳定膝关节;⑤小腿三头肌张力过高或跟腱短缩以及胫骨前肌肌力低下导致踝关节在触地时缺少足够的背伸角度使患腿负重时不能产生身体重心的转移, 导致代偿动作髋关节屈曲的出现, 身体重心后移, 由此造成膝关节过伸展的出现。

本研究采用的训练方法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加强训练, 加强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 进而加强膝关节在选择性屈伸运动中的稳定性, 患者练习时穿戴白布夹板或伸膝矫形器可以预防膝关节长时间处于过伸位, 降低异常感觉的输入, 并减少膝关节损伤的几率。通过加强伸膝肌股四头肌、屈膝肌、N绳肌以及胫骨前肌等肌群肌力的训练及促进膝关节周围深浅感觉的恢复训练等, 以达到纠正脑卒中患者膝过伸同时增强患侧肢体的负重能力。同时加强对膝关节周围肌肉的主动控制训练, 通过对患侧膝关节周围肌肉群的刺激引起患者的注意, 提高感觉信息的输入, 从而改善患侧膝关节的主动控制能力。

综上所述, 在进行常规综合性康复训练的同时强化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能更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纪树荣. 运动疗法技术学.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1:468.

[2]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

[3] 王玉龙. 康复功能评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75-183.

[4] 吴涛, 李建华, 董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特点研究进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31(4):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