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与语言教学

文学与语言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与语言教学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关键

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语文学科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相应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抓语言教学还是人文教育?诸多类似的争论不胜枚举。其实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即语言教学。其原因如下:

一、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学科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总和的语言学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语言。而学生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因此,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点体现语言教学。

二、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选型、综合型的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无论是记叙性的文学作品还是有理有据的议论文,还是文情并茂的说明文,字里行间处处都洋溢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都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致力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握所读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而且更要让学生体会和领悟这样的思想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让学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层次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真正精华之所在。譬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而此后的几个所谓学者的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感到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试想想:(1)文中的“出离”改用成“很”,好不好?(2)“浓黑的悲凉”中的“浓黑”可不可以去掉?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全文的主题。其实文章中的“出离愤怒”,表示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极限,无法忍受了,而改用成“很”显然无法准确表达作者的愤怒之情。而“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悲凉。因此,这样学生才会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才会体会到准确形象用词的妙处。

三、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中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传统的“听话、说话”叫做“口语交际”把“听说能力”叫做“口语交际能力”。并在课程目标中对口语交际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而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语言教学必须贯彻口语教学始终,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语言教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比如语调有扬调、抑调、平调、曲调四种,主要是通过读音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上语言知识来引导学生朗诵文学作品,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譬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可以引导学生用抑调表达出鲁迅先生对反对军阀屠杀无辜大学生、文人污蔑请愿大学生的极度悲哀之情。总之,只有恰如其分地把语言知识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语言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中国历来重视写作教学,由于现代生活、学习、工作、交际的需要,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受到高度重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大文指出:“写作教学需要在广开写作源泉上,要启发学生贴近生活,深入文学作品,善于观察、积累、模仿、借鉴;在提高思维品质上,要养成思考习惯,树立辩证观点,加强思维逻辑性,在加强语言基础上,要学习范文,模仿语言,变化语言特色,总结写作经验。”总之,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要借鉴文学作品、加强思维逻辑性,还是要变化语言特色也好,都要从进行语言教学,丰富对语言的变化,这样学生的作品才会具有自己的写作特色。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还是从语文教学内容中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来看,语言教学都是语文教学关键和着力点。因此,我们要把语言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样,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才会走上正轨,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发挥其本质的作用,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安荣.对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的几点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2(3):65.

[2]庄文中.构建中学语言教学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1998(1):45.

[3]康红宾.回归原点:语言教学的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14(3):69.

[4]张传宗.加强语言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J].课程.教材•教法,1995(5):36.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第2篇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们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根本保证,更是提升内在修养水平及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把汉语言文学教育合理的融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们具有更强的思维能力,能通过课堂教学及日常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底蕴,让他们成为有修养、有品味、有内涵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不健全 

从当前学生们的综合性素质来看,大多数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基本功都比较扎实,但这扎实的知识却只能让他们达到“纸上谈兵”的效果,却不足以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明显的“中气不足”,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其教学体系的不完善性。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老师们仍旧太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的理论知识教育,而学生空有满腹诗文,而没有发挥的空间,再加上老师没有对学生们的应用性及实践性能力进行特别的重视和关注,使学生们只能掌握很多的书本知识,却缺乏实际操练,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教学模式不完善 

虽然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学校校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增加了许多创新性教学的环节,而这些环节也确实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些教学资源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让这些创新环节如同鸡肋一样,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让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得到更好的融合,语文教育效果不佳。再加上一些教育模式内容守旧,根本激发不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不出汊语言文学的优势和特色,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作用。 

3、老师的重视度不够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之下,学校老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始终没有提起高度的重视,他们觉得文学教育只要能够应付写作就够了,不需要下太大的功夫去进行学习和培养。再加上学校在对于老师的考核方面也缺乏激励制度,大多数老师只是象征性的与学生进行一些汉语言文学的讨论,而没有真正的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从思想意识里引起注重和关注。 

三、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有效对接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发生转变,因为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交叉性越来越强,只有重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进行定位,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尤其是在我国“一带一路”的倡导下,更应该让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增强对外性,在培养专业特色人才的同时,加强全球化市场的推进。另外,在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更要把现代化的工具融入到没语言文学的教学当中,让学生们不但要学会传统的文学,更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去进行创新与改革。让旧时代的“酸秀才”形象彻底得到转变,变成能文能武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从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入手,把汉语言文学教学融入到语文教育当中,让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2、加强人文主义关怀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本身就是对人们思想素质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发扬,它所偏重的不是知识量的多少,而是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的提升,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促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语文教育课堂上,把两者合理的融入在一起,用汉语言文学的优美与动人之处,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们人文修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让他们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3、增强实践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现实,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路上,必须要增加学生们实践性的学习,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接受各方面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增强调研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漢语言文学的实用性。另外,还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生,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性的活动,比如说可以参加一些文化单位的见习、开展一系列的辩论赛等等,既能增长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的文学知识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提升,而且走出枯燥课堂的学习,更能调动起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融入情感体验 

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对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语文教学的封闭性,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体验更加深厚和强烈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而老师一定要注重这种情感的融入与体验,鼓励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文学作品的意境当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放飞思想,提高修养,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和谐对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存在着差异性,又具有很多的相同点,而老师在这两者的对接当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性能力,加强人文关怀和情感的融入与体验,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学修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从而使语言教育收到真正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一凡.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间的关联[J]. 语文建设,2015,(12):11-12. 

[2]孟伟军.关于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4,(33):100. 

[3]孟伟军.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J]. 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90-191.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第3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汉语相关知识和文化,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同时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培养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内容的讲授,而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则基本忽略不考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化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这也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人文素质培养贯穿汉语言文学教育始终,在保障传递知识文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形成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课堂,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够发展情感、提高人文素质。

2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目前高师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一味的将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是被迫的接受知识文化,而不能够与教师之间形成能动的交流,这种教条呆板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但是部分教师过于这种教学手段,而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传递,有时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3.1培训教育理念,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

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教育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和信念。目前,高师院校的汉语文学教育理念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传递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构建积极健康实用的课程体系。高师院校要将这些教育理念形成文件材料,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学习,并切实的将这些教学理念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去,强调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杜绝浅尝辄止的学习后,教学依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选择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学生的人文素质难以提高,不符合高校课程改革发展要求。汉语言文学是涉及到民族发展的基础学科,因此,其教学工作要遵循统一的直道思想和原则,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实施,许多汉语言教师努力专研教法,发明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从课程改革的层面上看,要对教师的这种积极性予以肯定,但是从教学实际效果和实用性层面上看,很多教学方法的效果有待商榷,究其原因,很多教师只是为了改变教学方法而改变,并没有结合汉语言本身的特性和课程内容的需要,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课改需求,而任意改变教学方法,这与教育理念产生了背离,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掌握教学的实质,制定可行教学方法

目前教育届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实质众说纷纭,但对于汉语言教学的本质却达成共识,即主要由文字、文学和文化三部分递进组成,这三部分中,文字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基础,是文学和文化的重要传承的载体,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语言文字规范性的教学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汉语言文学知识,并不意味着指讲授汉语言文学的应试知识,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而是传递给学生今后能够应用到生活工作中的汉语言知识。可见教师要从分认识汉语言教学实质,制定可行的方法。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数是教学的指挥棒。而高校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目的,汉语言教学也从分数的高低转变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学由表层知识传递转为文化内涵培养,基于这种教育转变,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确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第4篇

我们在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好多学生尽管英语基础不错,但是由于缺乏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致使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误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些纯语言形式,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忽略语言形式的文化涵义及其文化背景,致使学生所学的语言不能在交际场合中运用。

二、改变观念,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

1.大学英语教学应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人类从产生开始,语言和文化就同时被创造出来。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是同龄的,二者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都用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心理等无一不深深地烙印着本国文化的痕迹。而语言,它储存着前人的全部的劳动和生活经验,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标志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我们把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稍加剖析,就会发现这对关系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它制约着语言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

人际间的交流是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实施的,二者又都受制于文化的制约。有专家预言,“21世纪人类‘文化冲突’将比战争威胁更显突出。”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常为“文化错误”,而且其社会文化能力置后于语言能力难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2.大学英语教学应正确处理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相应的考试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教授语言的教师更多地注重眼前的利益,过分注重学生考试的分数。因此,语言教学过程只是强调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方面的传授而忽视了文化教学,未能把所授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与其语言知识相互融会贯通,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能正确地传达或接受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所有信息,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对非语言形式的一些西方文化因素,如社会准则、价值概念、思维特征等方面了解不够。所以学生在用英语的交际过程中出现了“中文思想+英文形式”的英语,往往造成了交际的失败。

三、如何建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体系

1 大学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增强文化教学意识。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辨证统一关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观念,重视文化教学。Kramsch提出的后结构主义语言文化观点为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参考:(1)用传统的两分法看待语言研究与教学中的问题无益于对这些问题的全面认识,用“多元”的眼光更有利于把握语言文化教学;(2)语言既是说话者个人,同时又是其所属语言社团用以表达意志和期望的媒介,因此教师应当创设课堂的文化环境,把语言教学搬上一个“社会大舞台”;(3)应当转变语言是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这一狭隘观念,重视探讨语言本身的文化成分,因为文化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加的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语言发现的一种新的世界观;(4)在外语教学中,重视师生本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的互动性,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视为两个一成不变的知识实体;(5)文化冲突具有必然性,在外语教学中应鼓励文化互动,以求化解文化冲突而达到理解和共存。

2 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材,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由于教材中课文大多选用原文材料,其中许多语言与文化互相融合,构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课文既可用来学习语言,又可作为介绍西方文化的素材使用。教师在利用教材教语言知识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一方面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英美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纠正一些不合英美习俗的语言。

3 引导学生多读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和积累西方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在我国能到英美留学的学生很少很少。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等来了解西方的社会文化。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里有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的最丰富的材料。

4充分利用图片、电影、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文化教学。 讲解house在英美一般是指什么样的房子,不如让学生看一幅图片更直观,印象更深刻,不时地播放一些西方影片,不但使学生兴趣大增,而且也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5 充分利用外籍教师,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多加交流。要了解西方文化,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课是不够的,如果学生能与外教多加交流,他们会学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了解西方文化,提高交际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 语言教学 语言文化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类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得到了中外学者及语言教育家们的认可。自此,文化教学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内容。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阶段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如今进一步发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加强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始终置于大学英语实施这一大背景之中,不仅从理论上分析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性,而且还从实践角度分析其可行性。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系统的子系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的形式结构和交际模式无不受制于文化,取决于文化,反映和服务于文化;同时,语言又反作用于文化,对文化发生重大的影响。

在语言材料中,我们可以从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中找到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我们学习了英语单词、句子,只不过是学习了语言的结构、符号,并不意味着我们理解了其意义;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其语义,也为正确使用这一语言奠定基础。有的语言专家把语言比作树,把文化比作森林,认为如果只顾语言,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就等于见树不见林,那么语言学习者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

2 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具体来说,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2.1听说教材

文化与听力教学的结合反映在听力课上,教师可选择与文化相关的听力材料,并且很有必要做一些听前准备。这是因为,学生们在收听某种材料之前,可能对其中的主题、背景、说者之间的关系等都不甚了解,如果盲目地去听,效果很不明显。作为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文化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听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在口语教学中,角色扮演被众多教师所采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在一个接近实际生活的情况下表达自己。他们必须注意到其他学生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是多变的、不确定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他们有更多的空间来斟酌自己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以适应整个情形。

2.2阅读教材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在应用中,具体做法就是集中阅读同一话题的多篇文章,通过阅读理解文本中那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信息,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样做可以给学生集中提供某一专题的文化内容及其背景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某一文化专题的词汇、题材、风格及文化内容。如果不适当集中主题,提供的材料太宽、太泛,漫无边际,容易给学生的阅读造成挫折。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学生不熟悉某一专题文化背景,阅读时就缺乏这方面的文化图式,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提供一定数量难易适度的、能沟通已有的文化信息和新文化信息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图式。

2.3写作教材

文化与写作教学的结合通常是为了帮助学生写出结构合理的文章以及连贯性很强的段落及语法正确的句子。许多教师忽略了对写作内容的要求。其实,在写作教学中,完全可以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教师在讲解书信格式时,可以要求学生给讲英语国家的个人或公司写私人或商业信件。内容可以包括交通、娱乐、教育等方面,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些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作文。

3 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主要途径

3.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现有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尽可能利用课文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能了解与该知识相关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这些材料来源真实可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通过学习了解文化,增加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通过教材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最佳组合。老师应将“文化教育贯彻语言教育之中”。这一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帮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2实现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当前大量广泛的课外阅读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可以了解西方民族习性、思维方式、文化特点、风俗习惯,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扩大词汇量,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和熟悉其他国家文化。进行课外阅读要由浅入深,要长期、系统。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可以先阅读浅显有趣的小故事以及文学作品的简易读本,再逐渐过渡到难易适度的原著。坚持每天阅读一些报刊杂志,获得最新的、与时展紧密相连的有关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生活、体育等方面的信息。学生通过长期有效的大量阅读积累,就可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但语言能力飞跃提高,还会积累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

3.3加强异国文化氛围体验